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课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课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Βιβλιοθήκη 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数字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字1-10- 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和概念-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字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数字认识游戏:老师用图片或卡片展示数字,让学生快速辨认并报出数字名称。

3. 自由游戏:将一些数字图片和卡片散布在教室里,让学生自由选择数字并报出。

4. 数字接龙:老师说出一个数字,学生要紧接着说出下一个数字。

逐渐增加数字的难度。

5. 数字排列:老师将数字卡片打乱,让学生重新将其排列成从小到大的顺序。

教学评价:- 老师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在游戏中的数字识别能力。

-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错检查。

第二课:加法概念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通过实物和图形教具,让学生体验加法操作教学步骤:1. 加法定义:老师简单解释加法的概念,以及加法符号"+"的含义。

2. 数字配对游戏:老师准备一些数字牌,让学生通过配对找到能相加等于一定数值的数字。

3. 操作加法教具: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图形教具进行加法操作,例如使用圆圈图形进行加法运算。

4. 练运算:老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用图形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5. 游戏练:教师设计一些加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能力。

教学评价:- 老师观察学生在图形教具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 学生通过游戏练,提高加法计算能力。

第三课:认识几何图形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矩形等- 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教学步骤:1. 几何图形展示:老师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卡片,让学生观察、辨认,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 图形分类:老师引导学生将几何图形分类,让他们发现相同形状的图形并归类。

南京实验国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南京实验国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南京实验国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开学第一课》是南京实验国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起始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一年级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和计量单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掌握不够扎实,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个别指导和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回顾和巩固一年级学过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回顾和巩固一年级学过的数学知识。

2.难点:对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和练习,回顾和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

2.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评价: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南京实验国际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学具: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一年级学过的数学知识,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等。

通过举例和讲解,使学生对相关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完
整版)
第一课:认识数字1
教学目标:
- 认识数字1并能正确书写
- 理解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
教学准备:
- 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
- 黑板或白板
-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字1的概念:展示数字1的卡片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1。

2. 学生跟读数字1:教师读出数字1,学生跟读几次,注重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3. 认识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教师用手指指向黑板或白板上书写的数字1,让学生说出数字1的大小和位置特点,例如数字1是最小的数,通常位于左上方。

4. 操练书写数字1: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示范书写数字1的方法,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操练,注意书写规范和笔画顺序。

5.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纸上书写数字1,并相互交换检查,互相纠正错误。

教师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
- 游戏:教师与学生一起玩“找数字1”的游戏,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数字1,学生迅速找到并说出数字1的位置。

- 绘画: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数字1的形状创作绘画作品。

- 数字1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字1的应用场景,如门牌号码、车牌号码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数字1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了数字1的大小、位置和书写方法。

通过操练和拓展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对数字1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和书写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巩固数字1的概念,并引入与数字1相关的简单数学运算。

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二年级

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二年级

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二年级)一、教学目标•理解数的意义和数的读法;•掌握整数的顺序和比较;•熟悉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

二、教学重点•数的意义和读法;•整数的顺序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1. 数的意义和读法•数字是什么;•数字和具体物体的关系;•数字的读法。

2. 整数的顺序和比较•同一数的顺序;•不同数的大小比较。

3. 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数字的增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些具体的物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和具体物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的意义。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猜测数字的读法。

2. 讲解数的意义和读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或教具,讲解数字的意义和读法。

教师可以示范读几个数字,并请学生跟读。

3. 整数的顺序和比较(20分钟)(1)同一数的顺序教师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将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解释数字的顺序。

(2)不同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它们大小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判断。

4. 数字的排列和数的增加(25分钟)(1)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将其从小到大排列。

(2)数字的增加教师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在其后面依次写出比它大的数,直到一个固定的范围。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练习1.将以下数字从小到大排列:9、6、3、7、5。

2.比较以下数字的大小,并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知道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表象,为后续乘法运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他们对乘法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建立。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物和图形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乘法。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体验乘法的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和提供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乘法的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实物、图形、计算器等教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出乘法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教案如下: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

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感知乘法的作用和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乘法这一新的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感知乘法的作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难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游戏教学法: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乘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乘法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理解乘法的作用。

3.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观察和体验乘法的规律。

4.应用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乘法的定义和意义2.乘法的基本规律3.乘法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全
册)
第一课:认识数0
教学目标:
- 了解数0的概念和特点
- 能正确书写和识别数字0
- 通过游戏和练加深对数0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数0的概念讲解
2. 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练
3. 游戏活动:找出图片中的0
4. 练题:填写正确的数字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0的概念
- 示意:展示一个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数字?
- 学生回答后,解释这个数字就是数0,它表示没有数量。

2. 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练
- 学生拿出练册,跟随教师一起书写数字0。

- 教师提供一些以数字0开头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0并标出。

3. 游戏活动:找出图片中的0
- 展示一些图片,其中有些图片上有数字0,有些没有。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所有包含数字0的图片,并圈出来。

4. 练题:填写正确的数字
- 教师将一些填空题投影到黑板上,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填写正确的数字。

确保其中有一些题目涉及到数字0的填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游戏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数0的概念和特点,提升了学生对数字0的书写和识别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并圈出了包含数字0的图片。

然而,在练习题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数字0的书写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巩固。

在下一节课中,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0概念和数字0的书写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备全册第一单元:认识数字第一课:认识0、1教学目标•认识数字0、1•掌握0、1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0、1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1•掌握0、1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0和1,展示给学生。

2.引入:教师展示数字0和1的写法和读法,并让学生模仿读写。

3.讲解:教师简要解释数字0和1的意义,并与学生分享这两个数字存在于生活中的例子。

4.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互相辨认和书写,引导学生在纸上反复书写数字0和1。

5.总结:让学生总结认识到的数字0和1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课:认识2、3教学目标•认识数字2、3•掌握2、3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2、3教学重点•认识数字2、3•掌握2、3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2和3,展示给学生。

2.引入:教师展示数字2和3的写法和读法,并让学生模仿读写。

3.讲解:教师简要解释数字2和3的意义,并与学生分享这两个数字存在于生活中的例子。

4.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互相辨认和书写,引导学生在纸上反复书写数字2和3。

5.总结:让学生总结认识到的数字2和3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单元:数数第三课:认识4、5教学目标•认识数字4、5•掌握4、5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4、5教学重点•认识数字4、5•掌握4、5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4和5,展示给学生。

2.引入:教师展示数字4和5的写法和读法,并让学生模仿读写。

3.讲解:教师简要解释数字4和5的意义,并与学生分享这两个数字存在于生活中的例子。

4.练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互相辨认和书写,引导学生在纸上反复书写数字4和5。

5.总结:让学生总结认识到的数字4和5的写法和读法。

第四课:认识6、7教学目标•认识数字6、7•掌握6、7的写法和读法•能正确辨认和书写数字6、7教学重点•认识数字6、7•掌握6、7的写法和读法教学准备•数字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数字卡片6和7,展示给学生。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节数学课,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们初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学生们必须认真对待,多思考,多体验。

1.引入通过对学生们的生活实例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们理解“数学”的概念。

比如,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间、长度、价钱、重量、面积等等,都与数学有关,数学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基本概念教师要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数、数的读法、数字、数的大小、数的比较、数的顺序等等。

其中,对“数”这个概念的讲解尤为重要,因为“数”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概念之一。

在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实物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数字,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字的概念。

另外,在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顺序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来进行教学。

3.加减法的简单应用在学习了数学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加减法的简单案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字和计算过程。

在讲解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数轴、珠心算、图片配合文本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本质。

同时,在加减法的讲解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们注意顺序的重要性,即先加后减或者先减后加是有区别的。

4.总结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结,帮助他们更好地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积极探索,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入门的重要一课,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们,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数学,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本课程是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第一课,介绍了平均分以及它的应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

因此,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学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推理能力。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态度;2.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平均数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2.通过实例解决平均数问题。

4. 教学内容及步骤4.1 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4.2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求平均数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猜测平均数的含义。

步骤2:教授新知识•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平均数的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步骤和技巧。

步骤3:巩固•分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基本的平均数计算题;•提供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借助平均数解决问题;•提醒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巧。

步骤4:结束本节课•通过复习、总结、拓展等方式,在结课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并记录下所学内容。

5. 教学评价5.1 教学方法•使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融入课程内容;•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内容。

5.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应能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通过实例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 (1) (第1课时)课程背景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第一课,主要涉及到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在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加减乘除、计算长度、面积和周长等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平均数是什么;2.知道如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平均数计算;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时,需要重点强调平均数是对一组数的描述,它代表了这组数的一种特征;在讲解计算方法时,需要重点强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步骤。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解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让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确定思路、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通过提问、讲故事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导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概念和方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或演示等方式,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带着学生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例题和练习。

3. 实际运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性强的问题,并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班级中同学每人拿了多少分,全班平均分是多少?家里有三个人,每人的身高分别是1.6米、1.7米和1.8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等等。

4. 总结归纳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同时指出学生易错的地方,让学生下次课程能够有所改善。

教学反思本课中,需要注意课程的引入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以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实际运用环节中,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适度,让学生有所挑战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困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一、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在平时学习中逐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数字0-10的认识和逐渐掌握,来引导学生对加减法概念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识别数字0-10。

•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利用图形、实物等方法对数字进行更加直观的认识,以此为基础逐渐掌握加减法运算。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加减法的含义的认识。

•通过实物和图形等方式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加减法的操作。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教学内容•数字0-10的认识和掌握。

•加减法的含义与简单运算。

2.教学步骤2.1 导入环节在学生们熟悉的数字集合中随机选取数字,让学生出示相应的手指,引出数字的概念并通过图形、实物等手段让学生感性认识数字概念。

2.2 新知学习•介绍加减法概念,例如:“你家有3个苹果,拿来1个给朋友,还剩多少?这就是减法。

”或“你有3个苹果,再拿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这就是加法。

”通过类似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通过实物或图形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操作方法,例如:“你现在手中有2个苹果,再拿3个苹果放到你手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2+3=、3-1=等。

2.3 巩固练习•在课堂中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作为小组进行比赛,展示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通过游戏与趣味性教育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

3.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检阅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通过对学生的练习与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重点在加减法的教学,通过对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简单操作,让学生逐渐掌握初步的运算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字

本教案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主题为“认识数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能够识别并掌握数字1-100,并且能够将数字进行大小比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字的认识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数字和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下面就跟随着教案一起学习吧!一、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1-100的认识方法;2. 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数字的记忆方法和大小比较方法的深化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趣味地让学生猜测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将数字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数字就是他们的人数。

老师向学生介绍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数字可以用来数物件、表示数量、计数等。

2. 认识数字1-100老师让学生认识数字1-10,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10。

教师请学生使用手指数数,了解每个数字的数量含义。

接着,老师让学生认识数字11-20。

请学生观察11-20之间的数字,并将其与1-10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

继续学习数字20-100,老师提醒学生每个十位数前面都会有一个整十的数字,如20、30、40等。

3. 掌握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师使用数字卡牌,在数字大小比较中展示数字的大小规律。

请学生用数字卡牌模拟数字大小的比较,并以比较大小的方式来描述数字。

4. 深化应用老师让学生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比较方法。

5. 课后作业请学生使用写数字的方式,把1-99的数字写下来,记住每个数字的大小意义。

四、教学策略1. 目标导向: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此次教学目标;2. 任务驱动:配合策略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同本教案中引入数字卡牌和数字大小比较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场景下产生学习需求;4. 给予不同的反馈:通过实时的回馈和关键提示,来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算盘操作指南,提高计算速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算盘操作指南,提高计算速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算盘操作指南,提高计算速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数学都是需要从基础开始的。

而基础中又离不开计算,计算中也涉及到速度问题。

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不仅要保证结果正确,还要尽可能提高计算速度。

因此,本文将介绍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的教案——算盘操作指南,帮助小学生们提高计算速度。

一、算盘是什么算盘是一种用于计算的工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算盘由算珠和算梁两部分组成,算珠是由珠子串起来的,珠子有红黑两色,代表着不同的数字,算梁是支撑珠子的长条。

算珠可以拨动,每个珠子代表一个数字,用于计算。

拨动算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数位的递加,以免出错。

二、算盘的操作方法算盘操作有一个简单的原则:珠子从上到下表示个、十、百、千等数字位数,即数位越高的珠子越靠近算梁的左侧,数位越低的珠子越靠近算梁的右侧。

1、加法操作假如要计算12+34的结果,将算盘上表示数字1的珠子拨到算梁的百位位置,表示数字2的珠子拨到算梁的十位位置,表示数字3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表示数字4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

从下向上依次相加,相加完毕后得到46。

2、减法操作假如要计算78-45的结果,先将算盘上表示数字7的珠子拨到算梁的十位位置,表示数字8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表示数字4的珠子拨到算梁的十位位置,表示数字5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

从下向上依次做减法,减完之后得到33。

3、乘法操作假如要计算23×4的结果,将算盘上表示数字2的珠子拨到算梁的十位位置,表示数字3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表示数字4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

将表示数字2的珠子和表示数字4的珠子上下排列,用来计算十位的数。

将表示数字2的珠子和表示数字3的珠子上下排列,用来计算个位的数。

之后,分别进行乘法运算,最后得到92。

4、除法操作假如要计算72÷8的结果,将算盘上表示数字7的珠子拨到算梁的十位位置,表示数字2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表示数字8的珠子拨到算梁的个位位置。

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学校二班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爱好。

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立场,仔细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控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我介绍二、简约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三、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问题1:上课前要做哪些预备?怎样爱惜书本? (一)学习用品1、课前预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

(书,练习册,练习本,文具)(安排检查组长)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铅笔,练习册上错题用红笔改。

问题2:课堂上留意哪些纪律?在老师办公室留意哪些纪律?(二)学习纪律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预备铃响后立刻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在老师办公室不得任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

7、做作业独立完成。

(三)课堂作业的要求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在每次写作业之前,先在第一行写上第几次。

3、仔细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洁净、干净、不涂改。

4、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5、有错当天实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6、只用铅笔写作业。

7、凡是请假的同学,来校之后马上补作业并实时上交。

四、全课小结少壮不努力,一生不给力!新的学期,新的征程。

愿我们在学校二一(二)班这个暖和美满的大家庭里,欢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学校二班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2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沟通和争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课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课

余姚市新建小学数学学科张棋芳教师备课簿二年级数学教案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课时共5 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59页例1和60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重点难点:1.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2.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课前准备:课件一、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

(板书)。

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结合课件引导认识3、揭示课题: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

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

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
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