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温里剂)-试卷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温里剂)-试卷1
(总分:27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56,分数:112.00)
1.气机失调中,( )升降失常最为重要。

A.脾胃√
B.肝胆
C.肺肾
D.肝肺
气机升降失常病变中,脾胃和肝肺升降失常较重要,尤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

2.下列关于血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
B.为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
C.病因为邪热入血或五志过极化火
D.病机主要以实为主
A为血瘀的表现。

3.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乏力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萎废不用,属于
A.气滞血瘀
B.气血两虚√
C.气血不荣经脉
D.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4.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指
A.气滞血瘀
B.气血两虚
C.气血不荣经脉
D.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指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个方面。

5.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突然流失而脱散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血两虚
C.气血不荣经脉
D.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是指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的突然流失而脱散,致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6.肢体麻木或运动不便,甚则不用;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则肌肤甲错,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血两虚
C.气血不荣经脉√
D.气随血脱
气血不荣经脉指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7.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心、脾、肾
B.心、肝、肾
C.肺、脾、肾√
D.肝、脾、肾
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有肺、脾、肾三脏。

肺、脾、肾等有关脏腑生理机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气化功能失常,均能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的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及津液在体内滞留的病理变化。

8.大面积烧伤后,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是指
A.亡阴
B.亡阳
C.脱液√
D.伤津
脱液失水和精微:见于严重热病后期、恶性肿瘤晚期、大面积烧伤,可见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9.胃气虚的形成原因是
A.持久或反复地饮食失节
B.禀赋素虚
C.久病元气不复
D.以上均是√
胃气虚多因持久或反复地饮食失节,损伤胃气所致。

因禀赋素虚,或久病元气不复等,也均能导致胃气虚。

10.胃阴枯涸的原因为
A.热病后期,邪热久留√
B.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
C.气滞、瘀阻、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
D.肝胆之火,横逆犯胃
胃阴的枯洞,多因热病后期,邪热久留;久病不复,消烁阴液所致。

11.下列哪项不是气随液脱的形成原因
A.高热
B.大汗
C.严重吐泻
D.大量失血√
气随液脱的形成原因: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12.下列哪项是胃热的表现
A.腐熟水谷的功能减退,食入不化
B.气机不利而气滞,血行减缓而瘀滞
C.胃气上逆,恶心、呕吐酸苦黄水√
D.剧烈的脘痛,痛得温而减
胃热,胃火,均能引起胃的腐熟水谷功能过于亢进,而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病理表现;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病理表现;甚则伤阴耗液而致胃阴虚;胃火上炎,可导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病理表现;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

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呕血。

13.“至虚有盛候”为
A.真实假虚
B.真虚假实√
C.虚实错杂
D.虚实转化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

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等假象。

14.胃寒的形成原因为
A.过食生冷
B.过用寒凉克伐药物
C.素体中寒
D.以上均是√
胃寒多因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损伤胃之阳气;或素体中寒,均可导致胃寒。

15.胃热的形成原因为
A.邪热犯胃
B.嗜食辛辣
C.肝胆之火,横逆犯胃
D.以上均是√
胃热、胃火,多由邪热犯胃;或由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由气滞、瘀阻、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

其他如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能引起胃热,胃火。

16.温里剂体现的治法原则是
A.寒因寒用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通因通用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一一属于“八法”中的“温法”——适应范围:温里剂治疗里寒证:不论外来之寒,还是内生之寒,治法皆以“寒者热之”为原则。

而寒因寒用针对的是真热似寒证,热因热用则针对真寒假热证。

17.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者,治疗常用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四逆汤
D.当归四逆汤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一一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一一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小建中汤——一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四逆汤——心肾阳衰寒厥证——回阳救逆;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厥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8.理中丸,臣药是
A.干姜
B.白术
C.人参√
D.炙甘草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其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

性味甘温,补气健脾。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缓急、调和,为佐药兼使药之用。

19.理中丸药物的用量比例是
A.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1:1:1:1 √
B.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2:1:1:1
C.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3:2:2:1
D.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4:3:2:1
理中丸中炙甘草与干姜、人参、白术等量,寓意有二: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二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20.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弦者,治疗常用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四逆汤
D.当归四逆汤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均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治宜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建中汤(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21.小建中汤的君药是
A.白芍
B.炙甘草
C.胶饴√
D.大枣
小建中汤一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一一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

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22.小建中汤原方用法不正确的是
A.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服一升√
B.去滓,内饴
C.更上微火消解
D.日三服
小建中汤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服。

23.不属于四逆汤的药物是
A.干姜
B.炙甘草
C.炮附子√
D.生附子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凝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一——炙甘草、干姜、生附子,其中生附子:大辛大热之力更强,人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附子生用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24.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治疗常用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回阳救急汤√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回阳救急汤(熟附子、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肉桂、陈皮、五味子、茯苓、半夏、生姜、麝香)。

四逆散—一肝脾气郁证;四逆汤——心肾阳衰寒凝证;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厥证。

25.阴疽,治疗常用
A.四妙勇安汤
B.阳和汤√
C.吴茱萸汤
D.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阴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四妙勇安汤——热毒炽盛之脱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26.食后泛泛欲呕,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治疗常用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四逆汤
D.吴茱萸汤√
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乃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一一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理中丸——脾胃虚寒证——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小建中汤——中焦虚寒,肝脾不和之腹痛证一一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四逆汤——心肾阳衰寒凝证——回阳救逆。

27.吴茱萸汤的臣药是
B.人参
C.生姜√
D.大枣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其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

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

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

28.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治疗常用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四逆汤
D.大建中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为中阳衰弱,阴寒内盛——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大建中汤(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理中丸——脾胃虚寒证——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小建中汤——中焦虚寒,肝脾不和之腹痛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四逆汤一一心肾阳衰寒凝证——回阳救逆。

29.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治疗常用
A.当归四逆汤
B.小建中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黄芪建中汤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血痹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芪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当归四逆汤——血虚寒厥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黄芪建中汤——阴阳气血俱虚证——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小建中汤——中阳虚寒,肝脾不和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30.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是
A.附子、吴茱萸
B.吴茱萸、干姜
C.干姜、附子√
D.吴茱萸、肉桂
大辛大热之附子,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附子与于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31.患者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疼痛呈游走性,舌苔薄白,脉浮。

治宜选用
A.蠲痹汤
B.乌头汤
C.独活寄生汤
D.防风汤√
上述症状属于行痹。

其病机为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其代表方为防风汤。

本方发散风寒。

祛湿通络。

故D为正确选项。

32.患者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选用
A.蠲痹汤
B.乌头汤√
D.防风汤
上述症状属于痛痹。

其病机为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

治宜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其代表方为乌头汤。

本方温经散寒止痛。

故B为正确选项。

33.患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黯,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宜选用
A.蠲痹汤
B.双合汤√
C.独活寄生汤
D.蠲痹汤
上述症状属于痹证之痰瘀痹阻证。

其病机为痰瘀互结,留滞肌肤,痹阻经脉。

治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其代表方为双合汤。

本方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故B为正确选项。

34.患者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其治法为
A.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B.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C.祛风清热,除湿通络
D.化痰行瘀
上述症状的病机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证属风湿热痹。

故A为正确选项。

35.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合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宜选用
A.羌活胜湿汤
B.独活寄生汤
C.麻黄附子细辛汤
D.甘姜苓术汤√
上述症状属于寒湿腰痛。

其病机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其代表方为甘姜苓术汤。

本方温中、散寒、化湿。

故D为正确选项。

36.患者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当选用
A.四妙丸√
B.知柏地黄丸
C.肾着汤
D.妙香散
上述症状属于湿热腰痛。

其病机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其代表方为四妙丸。

本方清利湿热,舒筋通络,强壮腰脊。

故A为正确选项。

37.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合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当宜选
A.甘姜苓术汤√
B.独活寄生汤
C.薏苡仁汤
D.羌活胜湿汤
上述症状属于寒湿腰痛。

其病机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其代表方为甘姜苓术汤。

本方温中、散寒、化湿。

故A为正确选项。

38.患者李某,男,32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恶风怕冷,疼痛游走,舌胖苔白,脉弦滑,治当选用下列哪首方剂
A.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蠲痹汤√
患者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恶风怕冷,疼痛游走,证属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故D为正确选项。

39.患者高热头痛,口噤齘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当宜选
A.天麻钩藤饮
B.羚角钩藤汤√
C.白虎汤加入参汤
D.大定风珠
上述症状属于痉证之肝经热盛证。

其病机为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治宜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其代表方为羚角钩藤汤。

本方功能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故B为正确选项。

40.患者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

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其证属
A.气阴两虚之中风
B.阴血亏虚证之痉证√
C.阴血亏虚之痫证
D.气阴两虚之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上述症状属于阴血亏虚证之痉证。

其病机为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其治法是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故B为正确选项。

4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痿证的临床表现
A.肢体筋脉弛缓
B.肢体软弱无力
C.肢体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
D.肢体疼痛√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则均有疼痛。

故D为正确选项。

42.患者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

治当
A.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B.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C.清热活血,利湿止痛
D.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上述症状属于湿热腰痛。

其病机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养。

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故D为正确选项。

43.痹证的主要病理是
A.气血为病邪阻闭,运行不畅√
B.素体阴虚,阴血无以濡养筋络
C.素体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
D.素体阳虚,阳气不能布达周身
痹症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故A为正确选项。

44.痹证与痿证的主要鉴别点是
A.关节是否屈伸不利
B.肢体是否随意运动
C.肌肉是否瘦削
D.肢体关节有无疼痛√
痹证与痿症鉴别:相同点:病变均在肢体关节,均可出现肢体瘦削枯萎不能随意运动;不同点:鉴别要点在于痛与不痛,其次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导致经络气血痹阻不通为主,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多因疼痛影响活动,日久可导致肌肉萎缩;痿证多发于下肢,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一般无肢体疼痛。

故D为正确选项。

45.患者女,36岁,患痹证多年,近来出现心悸气短,动则加重,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者,治宜当选
A.独活寄生汤
B.生脉散
C.八珍汤
D.炙甘草汤√
痹久内舍于心,心悸,短气,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故D为正确选项。

46.患者2周前发热,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宜选用
A.虎潜丸
B.补中益气丸
C.参苓白术散
D.清燥救肺汤√
上述症状属于痿证之肺热津伤证。

其病机为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治宜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其代表方为清燥救肺汤。

本方清热润燥,养阴宣肺。

故D为正确选项。

47.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的是
A.张子和
B.朱丹溪√
C.刘河间
D.李杲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

“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故B为正确选项。

48.腰痛治疗除驱邪通络外,常需加用下列哪类药物
A.补气养血类
B.益气温阳类
C.滋养肝肾类
D.补肾强腰类√
腰痛病因有外感、内伤、跌扑挫闪。

其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扑挫闪为标。

故腰痛治疗除驱邪通络外,常需加用补肾强腰类药物。

故D为正确选项。

49.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腰痛的致病因素
A.气血不足√
B.气滞血瘀
C.肾亏体虚
D.感受寒湿
腰痛的病因为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

其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内伤不外乎肾虚,而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腰痛。

故A为正确选项。

50.治疗邪壅经络型痉证的代表方是
A.荆防败毒散
B.清营汤
C.防风通圣散
D.羌活胜湿汤√
痉证之邪壅经络证的一般临床表现为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其病机为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其代表方为羌活胜湿汤。

本方有祛风、散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

故D为正确选项。

51.患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项背强直,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治宜选方
A.清营汤√
B.凉膈散
C.竹叶石膏汤
D.白虎汤
上述症状属于痉证之心营热盛证。

其病机为热人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治宜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其代表方为清营汤。

本方功能清心凉血解毒,泄热养阴。

故A为正确选项。

52.患者壮热,项背强急,手足挛急,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宜选用
A.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B.当归六黄汤合葛根汤
C.羚角钩藤汤合葛根汤
D.白虎汤合大承气汤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上述症状属于痉证之阳明热盛证。

其病机为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宜清泻胃热,增液止痉。

其代表方为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前方清泻阳明实热,后方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故A为正确选项。

53.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致使外邪侵入,津液耗伤,筋脉失养,皆可致痉。

此种误治致痉的理论始于何书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
《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

故B为正确选项。

54.患者项背强直,口噤不语,时作抽搐,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表证,苔薄白,脉浮数。

病前无创伤史,治当选用下列哪首方剂
A.玉真散
B.葛根汤√
C.五虎追风散
D.防风汤
上述症状属刚痉。

治宜解肌发汗,以葛根汤为主方。

故B为正确选项。

55.痿证的病例特点是
A.热证、实证为多
B.寒证、实证为多
C.寒证、虚证为多
D.热证、虚证为多√
痿证的病理性质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

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内伤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病久不已,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故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故D为正确选项。

56.下列哪一项不是致痿的病因病机
A.脾胃亏虚,精微失输
B.血瘀痰阻,气血失运√
C.肝肾耗损,筋脉失养
D.湿热浸淫,肢体失荣
痿证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

外感温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跌打损伤以及接触神经毒性药物等,均可致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而发为痿证。

故B为正确选项。

二、 B1型题(总题数:20,分数:80.00)
A.津停气阻B.气随液脱C.津枯血燥D.津亏血瘀(分数:4.00)
(1).烧伤,或吐泻后,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其病机是
A.
B.
C.
D. √
(2).高热后,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的病机是
A.
B.
C. √
D.
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导致津液大量亏耗,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因失血脱液,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会导致津枯血燥。

表现:可出现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脱落皮屑等津液不足和血虚失养的临床表现。

A.血燥生风B.血虚生风C.阴虚风动D.热极生风(分数:4.00)
(1).筋挛肉瞤、手足蠕动,伴有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体现的病机是
A.
B.
C. √
D.
(2).痉厥、抽搐、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体现的病机是
A. √
B.
C.
D.
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津液和阴气亏损,失其凉润柔和之性,筋脉失之濡润,且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气亢胜。

表现:筋挛肉瞤、手足蠕动,伴有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

舌脉是最好的区别点。

血燥生风其原因多由久病耗血,或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产生障碍导致血少津枯,失润化燥,肌肤失养,经脉失调。

表现为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状。

A.阴偏胜B.亡阳C.阳偏衰D.阴阳互损(分数:4.00)
(1).
A.
B.
C. √
D.
(2).
A.
B.
C.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