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表现(症状、体征等),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观察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如面部色诊分候,独取寸口诊全身之疾,耳诊,舌诊,目诊等。

以常衡变又称以常达变,是指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是指诊断疾病时,要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同时,还要将病人与其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地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是指医生临证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综合判断,参照互证,以全面、准确地作出诊断。

病证结合中医在诊断时,辨病与辨证常交织在一起,它既要求从纵的方面去辨别该病全过程的病机变化规律及临床特点,又要求从横的方面去辨别患者现阶段的证候类型。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A.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B.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脉症合参C.症候真假、症候错杂、四诊合参D.症候转化、病证结合、辨证求因E.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答案:A解析: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望舌的方法顺序是先看舌质,再看舌苔,最后观察舌下络脉。

从部位观察,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

刮舌法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后向前刮五次。

揩舌法用消毒纱布裹于手指上,蘸少许生理盐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

刮舌与揩舌此二法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若刮之不脱或刮而留污质,多为里有实邪;刮之易去,舌体明净光滑则多属虚证。

望舌的注意事项光线影响饮食或药品影响口腔咀嚼的摩擦、自洁作用而使舌苔由厚变薄。

多喝水可使舌苔由燥变润。

进食辛热食物,舌色偏红。

多吃糖果、甜腻食品,使舌苔变厚。

服用大量镇静剂,可使舌苔厚腻。

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可见黑腻苔或霉腐苔。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

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

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

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

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

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

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常兼有五软五迟等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

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定义

中医诊断定义

中医诊断定义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辩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确定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诊断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论治,强调以人为本,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

二、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步骤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方法,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望诊;通过听取患者的主诉和观察其语言、声音等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问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和身体部位进行切诊。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诊断。

三、中医诊断的内容中医诊断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和病理诊断。

病因诊断是指确定疾病发生的原因,如寒邪、热毒、湿邪等;病机诊断是指确定疾病发展的过程和变化规律,如气滞、血瘀、阴虚等;病理诊断是指确定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如脾胃失调、肝肾不足等。

通过对病因、病机和病理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四、中医诊断的特点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

中医诊断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西医诊断则更加注重疾病的分类和命名。

中医诊断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而西医诊断则更加注重疾病的局部病变和病理机制。

中医诊断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早期干预,而西医诊断则更加注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的特点是辨证施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和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步骤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方法。

中医诊断的内容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和病理诊断。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方面。

2.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关键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的本质,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四诊合参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4.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发病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5. 预防和治疗相结合:中医强调预防和治疗相结合,通过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三因制宜和预防治疗相结合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四大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四大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四大基本原理咱今儿个来唠唠中医诊断的四大基本原理,可有趣儿啦。

第一个原理呢,叫司外揣内。

啥叫司外揣内呀?就好比你看一个苹果,你不用切开它,光看外面的颜色、大小、表皮有没有瑕疵啥的,就能大概知道这个苹果里面是啥样的。

中医也是这样,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表现,像面色啦、舌头啦、脉象啦,就能推测出身体里面脏腑的情况呢。

比如说,一个人脸色发黄,中医就会想到是不是脾胃不太好呀。

这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外面的蛛丝马迹去推断里面的真相。

你想啊,身体是一个整体,里面的脏腑有啥毛病,总会在外面露出点马脚的。

就像有的女孩子来大姨妈的时候,脸色可能会有点苍白,这就是身体内部气血变化在脸上的体现。

这司外揣内可神奇了,中医大夫就像有一双透视眼,能透过表面看到身体内部的小秘密。

再来说说见微知著这个原理。

这就像是从一滴水看大海。

有时候身体上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就预示着身体的大问题呢。

比如说,你舌头尖上长了个小溃疡,这看起来是个小事情吧。

但是在中医眼里,舌尖对应的是心,那可能就是心火有点旺了。

再比如说,指甲上有个小月牙,这个小月牙的大小、颜色也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就告诉咱们,身体上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不能忽视。

就像家里的小物件,别看它小,可能它出了问题就预示着家里有更大的状况呢。

咱们平时要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小变化,说不定就能早点发现健康隐患。

而且呀,中医大夫就是能从这些小细节里发现大问题,就像能从一颗小石子看出河流的走向一样。

还有一个原理是知常达变。

正常的情况咱们得知道,这样才能发现不正常的变化呀。

就像咱们知道正常人的体温大概是多少,心率是多少。

如果一个人的体温突然高了或者低了,那肯定是身体出问题了。

中医也是这样,知道正常的面色是红润的,舌头是淡红舌薄白苔,脉象是平和的。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个人的面色黑得像锅底一样,那肯定是不正常的。

这时候就需要大夫根据这些变化,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判断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

这就好比你知道一条路平时是平坦的,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个大坑,你就得去探究为啥会有这个坑,是被车压的还是地下有啥问题。

中医诊断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甘肃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甘肃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A:因发知受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司外揣内E:整体审察答案:因发知受;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司外揣内2.因发知受中,发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现象,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状态()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形盛气衰的表现是()A:卧床不起,骨瘦如柴B:形瘦能食,舌红苔黄C:体胖能食,肌肉坚实 D:体胖食少,神疲乏力 E:形瘦颧红,皮肤干焦答案:体胖食少,神疲乏力2.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

()A:对 B:错答案:对3.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湿化 B:燥化 C:热化 D:火化E:寒化答案:湿化4.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于()A:血热B:肾精亏损 C:血虚受风 D:久病体弱 E:气血两虚答案:肾精亏损5.下列各项,属于面肿临床意义的有()A:肺肾阴虚 B:心肾阳虚C:肺失宣降 D:水湿泛滥 E:脾肾阳虚答案:心肾阳虚;肺失宣降;水湿泛滥;脾肾阳虚6.小儿昏睡露睛的临床意义是()A:肺经郁热 B:肝胆火炽 C:心阴亏损 D:脾胃虚衰E:肾精不足答案:脾胃虚衰7.下列各项,表现为颈前结喉处有肿物如瘤,可随吞咽移动的是()A:梅核气B:瘰疬 C:瘿瘤 D:痰核 E:发颐答案:瘿瘤8.属于疹的表现是()A:色红 B:抚之碍手 C:高出皮肤 D:压之不褪色E:点小如粟答案:色红;抚之碍手;高出皮肤;点小如粟9.外感热病中,斑疹色红身热,先发于四肢后延及胸腹,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为顺证。

()A:错 B:对答案:错10.下列各项,属于小儿病理食指络脉主要观察内容的是()A:纹色 B:纹形 C:纹质D:纹态 E:纹位答案:纹色;纹形;纹态;纹位11.小儿食指络脉达于命关的临床意义是()A: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B:邪气入络,邪浅病轻C:正常表现 D:病情凶险,预后不良E:邪气入经,邪深病重答案:邪入脏腑,病情严重12.患者大便燥结,干如羊屎,排出困难的临床意义是()A:热盛伤津,或阴血亏虚,肠失濡润,传化不行B: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C: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大肠传导失常D:脾气虚衰,湿邪内阻E:湿热邪毒蕴结大肠,肠络受伤答案:热盛伤津,或阴血亏虚,肠失濡润,传化不行第三章测试1.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病室的气昧可为()。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的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注重全面、系统地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信息,并结合其病史、生活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特点、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机,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思想。

2. 辨证分型:中医诊断注重将疾病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证型(病情特点)来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和预后。

3. 综合分析:中医诊断强调综合分析,将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诊、舌诊等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完整的疾病诊断。

4. 个体化诊疗:中医诊断强调个体化诊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病理反应等都有所不同,因此诊断和治疗应当因人而异。

总体而言,中医诊断基本原理是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辨证论治、辨证分型,并个体化地确定治疗方案。

这种诊疗方式强调整体观察和细致辨别,注重病史、症状表现和体征特点等综合信息的分析和理解。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1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古老中医学范畴所采用的思想,
认为人体应该处于一种“和谐”的、自然界之中规律运行的状态。


医学认为疾病是脏腑系统内营养物质调节失行,导致病理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时间、空间及神经元中的神奇活动都受到影响,最终导
致疾病发生。

因此,中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调养的机会,在细节上
抓住机会,以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避免或改变脏腑系统的可能病变。

中医常通过观察,摸索,询问和听取患者提出的症状等方式来诊断疾病,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疗法。

中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强调要求精确,应该维持“全面”的把握,深入到病灶根源及其正确的调节措施,而不能只重视表面症状的
消除。

此外,中医还要强调,不可图方便采取简单的单一的治疗方法,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综合施治。

通用说来,中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要统计不同器官受损程度
和临床表现,补充和排除尚不清楚的病、症、病因,尽可能建立科学
的疾病诊断体系,从而实现调理的目的。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深知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即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在我的师承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和技能,更深刻感悟到中医的精髓所在。

下面我将就我的师承经历和心得体会来谈谈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中医诊断的首要原则是从外观症状入手,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脉搏等表面现象,来推测其病情和病因。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在师承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凭借肉眼观察和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比如,当患者出现面色苍黄、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症状时,往往可以判断其属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的病症。

通过司外揣内的诊断方式,我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

二、见微知著除了凭借外在现象进行初步诊断之外,中医还注重细微之处的观察和研究。

中医师承中的知识和技能,使我能够通过对患者细节的观察,进一步了解其病情和病因。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湿润程度、苔质等细节,可以判断出是阴虚还是阳亢,是寒湿侵袭还是气滞瘀阻。

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够给出准确的诊断依据,以指导治疗方向,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

三、以常衡变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常衡变。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经验和常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正是通过对常见病症的观察和累积,中医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诊疗方案。

在师承的过程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通过参与实际诊疗工作和与经验丰富的师傅交流,我了解到在某些特殊病症中,不同的治疗方案会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观察和调整,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在师承过程中,我不仅从我的师傅那里学到了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更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深信中医诊断原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论述中医看病的原理

论述中医看病的原理

论述中医看病的原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诊疗方法。

中医的看病原理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四诊合参、整体观察、辩证思维和平衡术等。

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中医医生通过望(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光等)、闻(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脉搏等)、问(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和切(对病人进行脉诊)四种方法,综合病人的表面现象和内在状况来进行全面的诊断。

这种综合的诊断方法能够帮助医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准确地找出病因和病机。

此外,辩证思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常常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即通过分辨病邪和正气、病因和病机,确定疾病的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特点,然后采取相应的疗法。

例如,对于阳盛阴虚的患者,中医会采用滋阴降阳的方法来达到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

这种辩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根据病人的特点,针对病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最后,中医强调平衡术。

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平衡被破坏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节阳气、阴虚等不平衡状态,帮助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总之,中医的看病原理通过综合四诊、整体观察、辩证思维和平衡术等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它注重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和整体状况,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找出病因和病机,采取相应的疗法。

中医的看病原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护和恢复人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源自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诊断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状态和疾病的根本原因,与西医诊断相辅相成,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肤、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倾听患者的言语和心理情绪表达,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生活习惯,以及切诊患者的脉象和腑脏等指标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法主要包括辨证分型、辩证内容、辨证标志和辨证问题等方面,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找出病变的特点和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以脉为纲:中医诊断以脉象为主要依据,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具有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作用。

通过仔细触诊患者的脉象,中医医师可以获得关于疾病的信息,包括病位、病性、病程、预后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3.观察诊断:中医诊断注重对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等外表特征的观察,通过这些细微的变化来推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特点。

面色、舌象等反映了患者气血运行的情况和脏腑功能的状态,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4.问诊诊断:中医诊断还强调对患者病史、症状的详细询问,包括疼痛部位、病情发生的时间、伴随症状等方面,通过患者的口述来获取关于病情的信息,有助于完整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切诊:中医切诊即通过对患者的穴位、脏腑进行检查,判断体温、湿度、紧张度等情况来获取进一步的病情信息。

中医认为通过对患者腑脏的触诊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的变化,让医师更加全面地认识患者的病情,更好地指导治疗。

在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还涵盖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理论、病因病机等重要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无不包含阴阳两极性,人体亦然,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衡导致的。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其中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等主要原则对于临床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师承跟师的经历,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以下是我对这些原理的心得和体会。

司外揣内原则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外在表现来推断内在病理变化的原理。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认为人体各个部位均反映着内脏器官的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虚弱有关,目赤可能与肝火上炎相关。

通过对外在表现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病情,并进一步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见微知著原则是指通过对细微的症状和体征的观察来推断疾病的本质。

中医强调细致入微的辨证观察,相信微小的症状变化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深层次变化。

例如,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细微变化可能与病理的性质和阶段有关。

通过对这些微小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常衡变原则是指以正常生理状态为基础,通过对异常表现和变化的分析来判断疾病的发展状况和预后。

中医师通过比较患者现有症状和正常人的生理表现进行对比,从而了解疾病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同时,中医强调对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注重动态观察和个体化诊疗的特点。

师承跟师是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特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医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经历。

师承传统对于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传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师承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临床诊断的一些具体技巧和方法,也了解到了中医诊断中的一些难点和挑战。

通过与师傅共同工作和交流,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断思维和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对于中医师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等原则为中医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方法,帮助中医师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中医诊断的原理

中医诊断的原理

中医诊断的原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诊断方法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中医诊断的原理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问诊、闻问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诊断的原理。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患者的外貌、肌肤、舌苔、舌质等进行观察,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病情。

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舌诊和脉诊。

1. 面色中医重视面部的观察,相信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火热等。

中医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病因。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舌象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等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相信脉搏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阳气、阴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而指导中医治疗。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月经情况等,以便进一步了解其病情和病因。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问诊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在问诊过程中,中医医生会细心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部位、痛感性质、发作时间等。

同时,中医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了解到的信息,进一步判断病情和病因。

三、闻问闻问是中医诊断的另一重要环节。

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臭等,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

中医认为,口臭可能与胃火旺盛、肺热等有关,通过闻问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另外,中医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排泄物、尿液等来判断病情和病因。

例如,尿液的颜色、气味可以反映出肾脏的功能。

中医诊断的原理是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进行综合判断。

相较于西医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中医注重对患者整体状况的观察和了解。

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技巧,因此,中医医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进行准确的诊断。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一)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一)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一)中医诊断基本引言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浅入深,逐步解释中医诊断的相关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辨证论治和望闻问切。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脉搏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望闻问切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的信息,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和病史,进一步确认辨证的准确性。

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发红可能表示热证等。

2. 听闻听闻是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聆听病人的声音、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嗓音嘶哑可能表示肺热,咳嗽有痰可能表示湿痰阻肺等。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其病情和病史。

问诊的内容包括病人的主观感受、病程、个人习惯等。

例如,经常感到乏力可能表示气血亏虚,多梦易醒可能表示心神不宁等。

4. 切诊切诊是指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等来了解病情。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浮、沉、迟、数、细、滑、涩等不同类型,每一种脉象都与不同的疾病类型相关。

通过触诊脉搏,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机。

中医诊断的实践经验中医诊断凭借着长期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

中医医生通过不断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总结出许多规律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

这些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辨证论治和望闻问切,通过综合分析病情来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听闻、问诊和切诊。

中医诊断在实践中凭借丰富的经验不断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资料: - 《中医诊断学》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的局限性引言中医诊断虽然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看病原理

中医看病原理

中医看病原理
中医看病原理是一种针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传统医学方法。

它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等。

中医看病注重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和病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中医的理论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或经络受阻等导致的。

因此,中医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恢复健康。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医诊断十分重要,其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肤色等,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病史和生活习惯,并进行针灸刺激以探测病变部位和程度。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医师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制出不同的药方。

这些药方通常由多味中药组成,通过调节阴阳,活血化瘀等来治疗疾病。

除了中药治疗,针灸也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穴位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推拿和气功等手法也常用于缓解疾病症状和促进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中医看病原理是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

它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涵盖了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医看病原理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为许多人恢复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

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

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

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

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囟填:囟门突起。

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

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囟陷:囟门凹陷。

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解颅:囟门迟闭。

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常兼有五软五迟等症状表现。

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

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眼瞳不适者,为乳蛾。

为肺肾阴虚,气血淤滞等所致。

瘿瘤: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所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水土失调所致。

Lei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乳串珠,称为lei疬。

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核等所致。

阳黄、阴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湿热蕴蒸所致;黄色晦暗乳烟熏色者,为阴黄,寒湿阻遏所致。

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如鱼鳞。

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斑疹: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可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疹: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红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等所致。

斑疹鉴别:不论斑或疹,在外感热病中见之,若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使邪去正安,为顺;若布点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现后仍壮热不退、神识不清者,使邪气内陷,为逆。

舌的五脏划分: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诊舌的方法:望诊: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先看舌(质)色,再看舌体舌态。

刮舌验苔;询问舌上味觉的情况、舌体感觉、舌体运动情况等。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望有神与否,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与灵动方面。

(荣舌:为气血充盛的表现,见于正常人;枯舌:气血衰败的表现)望舌色及其各类临床意义(略)舌形有:老、嫩舌;胖、瘦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

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体大而厚,伸舌满口,为胖大舌。

望舌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缩舌望苔质:舌苔的质地、形态。

苔质变化有: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方面。

薄厚苔:薄苔,透过舌苔可隐隐见到舌质者,又称见底苔。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腻腐苔: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为腻苔。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不去,为腐苔。

判断真假苔的标准:有根无根。

苔质的润燥使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镜面舌: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凅;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

均属病危难治。

病理小儿指纹:应注意其纹位,纹态,纹色,纹形。

要点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望排出物变化总的规律:颜色淡或白、质稀者,多属虚证、寒证;颜色深或黄、质稠者,多属实证,热证。

金石不鸣、金破不明:金石不鸣,新病喑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所致。

金破不明,久病喑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

谵语、郑声: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多因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呕吐:饮食物、痰涎等胃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

实为是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主诉:患者对于就诊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哭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寒热四大类: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实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机理为外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正邪相争等。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潮热的类型:阳明潮热、阴虚潮热、温湿潮热。

自汗、盗汗: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

多见于气虚和阳虚证。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多见于阴虚证。

气阴两虚者,自汗盗汗并见。

战汗: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

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作痛灼痛——火邪窜络(实)、阴虚火旺(虚)刺痛——淤血至痛重痛——湿邪困阻气机冷痛——寒邪阻滞经络酸痛——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绞痛(真心痛)——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寒邪凝滞气机所致空痛——气血精髓亏虚隐痛——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走窜痛——气滞固定痛——瘀血掣痛——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游走痛——风邪偏胜心悸:患者心跳不安的症状。

包括惊悸和怔忡。

渴不多饮:患者有口干口渴的感觉,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

是轻度伤津,或津液输布障碍所致。

消谷善饥:又称“多食易饥”,指患者食欲亢进,进食量多,易感饥饿的症状,多由胃热炽盛,腐热太过所致。

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夹有很多未被消化的食物,多属脾肾阳虚或伤食。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常见于痢疾。

为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

统称癃闭。

实性多为瘀血、结石等致,虚性多因久病或年老气虚阳虚所致。

脉象要素: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脉律、流利度、紧张度。

正常脉象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胃气衰败。

八纲辨证:是指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表、里)、疾病性质的寒热(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虚、实)和病证类别的阴阳(阴、阳)的方法。

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深浅的两个纲领。

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级阶段,正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

八纲之间的关系:证的相兼、证的错杂、证的转化阳虚证和阴虚证的表现:阳虚: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编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薄,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阴虚: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气虚类证(略)看书气滞的疼痛特点是:胀闷,疼痛。

气逆: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以咳喘,呕恶,头痛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表现有:咳嗽,喘促;或呃逆,嗳气,恶心,呕吐;或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呕血。

血虚证: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血瘀证: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为表现的证。

饮证:指饮邪停聚与腔隙或肠胃,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稀痰、肋间饱满,舌苔白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心脉痹阻证:指瘀血、阴寒、痰浊、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

分为:瘀阻心脉——刺痛、痰阻心脉——憋闷、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减痛为特点、气滞心脉——胀痛。

、肺气虚证:肺气虚弱,主气、卫外机能失职,以咳嗽、气喘、自汗以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风寒犯肺证:由于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寒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风热犯肺证:由于风热侵犯,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热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肺阴虚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滋润,清肃失司,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大肠湿热证:湿热壅阻肠道气机,大肠传导失常,以腹痛、泄泻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肠燥津亏证: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传导失职,以大便燥结难下及津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脾虚四证的鉴别胃阳虚证:胃阳不足,胃失温养,以胃脘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胃阴虚证:胃阴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肝郁气滞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少腹胀痛及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肝郁气结证。

肝阳上亢证: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肝风内动证:以眩晕、抽搐、震颤、麻木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证肾阴虚证: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扰,以腰酸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