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仲永_课内提升和课外迁移
伤仲永迁移文训练
伤仲永(一)阅读《伤仲永》,回答文后问题。
(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世隶.耕隶:父异.焉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就:或.以钱币乞之或:2.区别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3分)(1)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以:(2)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以:(3)以.丛草为林(《童趣》)以:3.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3分)(1)(2)(3)课内补充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日扳.仲永扳:(2)环谒.于邑人谒:课外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0分)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②,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③,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④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眇:miǎo,双目失明。
②龠:yuè,一种乐器。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培养自己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努力成长。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领悟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句子。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搜集有关人才的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事件的描述,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课文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努力进步。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课文与其他作品,分析异同。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外拓展(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2)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同理心。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感受。
8. 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作文。
9. 教学反思(2)思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课后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篇123、伤仲永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把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留意朗读的节奏2、过程和方法:指导同学精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同学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学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精确把握和理解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同学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熟悉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2、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介绍王安石:是宋朝闻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欣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乐观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其次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纳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白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第一遍,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同学在听的过程中:a.划诞生字词,b.留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c、的感情。
(哀伤,惋惜)留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即书诗四句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
(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其次遍,同学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同学齐读。
(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四、积累实词分组争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预备复述。
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恳求关心。
伤仲永教案15篇
伤仲永教案1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伤仲永教案15篇》,希望能够帮到你!伤仲永教案1创意说明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字音:隶邑乞扳谒称泯耶词意:隶邑乞扳谒称泯耶为意未尝自为其名收族立就文理自是通悟受贤彼其词类活用:伤仲永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一词多意:于之其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1、要求不读破句。
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
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
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制作简单的课件,能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由小编为你带来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更多内容请访问。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伤仲永”的教学方案。
我的整体思路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及分组讨论法。
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
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与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寓教于乐。
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课时:2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
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一):第一课时一、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这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 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獲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 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1!)扳(pdn)谒(ye)泯(min)称(chen)卒(z u)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教案及反思
伤仲永教案及反思《伤仲永》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析读课文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学生一人一句轮译要讲清重点词语;教师适当点拨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初中语文_《伤仲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翻译课文内容,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之”“其”“而”等文言词汇的意思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听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
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
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
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
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
(教师板题:伤仲永)二、题解❖伤----悲伤,为……感到惋惜❖伤仲永---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外知识延伸: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四、朗读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仲(zhòng )隶( lì)尝(cháng)啼(tí)焉(yān)邑(y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 chèn)2、小组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五、疏通文意小组讨论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学生边翻译边把难以理解的字词画起来,教师帮助解决。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友情、忠诚和牺牲等价值观的弘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成果。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3.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
(3)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如科举制度、家族观念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通过翻译、朗读等方法,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伤仲永》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句子成分。
(2)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景物、刻画人物等方式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文章主题思想。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2)整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
(3)结合课内所学,阅读一篇类似主题的文言文,并写出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阅读(1)选取其他描述人生挫折、坚定信念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2)分析不同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6.2 文化探究(1)组织学生查找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家族观念等资料,加深对文言文背景的理解。
(2)举办小组分享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
七、课堂练习7.1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伤仲永》。
(2)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汇。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等,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友谊和对友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伤仲永》。
(2)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
(2)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作者表达意图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伤仲永》,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释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生僻词语。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友谊。
(2)讨论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背诵文言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有关王安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伤仲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2)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
(3)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3)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1. 《伤仲永》全文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
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3. 翻译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简介、文章背景、词句解析等。
2. 准备《伤仲永》全文及相关阅读材料。
3. 准备翻译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王安石及《伤仲永》的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
4. 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5. 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7. 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文章内涵。
3. 利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伤仲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拓宽视野。
4.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评价: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伤仲永”为主题的故事或散文。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通过学习《伤仲永》,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伤仲永》的文章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
(2)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欣赏王安石的文学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天赋和命运?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文章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
(2)解析文章的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伤仲永》的文章内容,以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质量,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有关伤仲永优秀教学教案
有关伤仲永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伤仲永》,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伤仲永》的基本内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及词义推断。
2.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中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和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伤仲永》的课文内容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参与程度,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
3. 评价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古代文化环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字词和句式。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3. 准备课后作业模板,指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文言文《伤仲永》教案(通用10篇)《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一篇《伤仲永》的教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伤仲永》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全班齐读全文。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仲永》教案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
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一、导入新课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二、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昕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an)、环渴(ye)、称(chen)、泯(mTn)。
(2)疏通文意(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4)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
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a.未尝识书具(曾经)b.即书诗四句(写)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d其文理皆:(……;…)f稍稍宾客其父(……当作宾客)g.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h.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i.贤于材人远矣(比)j.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2、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伤仲永》教案应用:如何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
《伤仲永》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就如何运用教案来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展开论述。
一、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教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选择合适难度的教材和相应的教案。
对于能够迅速掌握文章大意、理解深度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深度分析性的课题,例如结合课外阅读、文化探究等方式分析文章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而对于初识《伤仲永》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表面含义。
二、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理解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知识结构呈现工具,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在联系。
在教案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结构特征、相关知识背景等因素,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
三、推广课外拓展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课外拓展阅读密不可分。
通过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伤仲永》的理解和体验,充实学生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读书分享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四、组织学生研讨活动学生在进行阅读与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邀请学生参与研讨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义、促进思维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教案中,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伤仲永》后,利用小组讨论或者课堂讲解等方式进行研讨,增强学生的参与和贡献精神。
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兴趣是学生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安排相应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多读名著、经典作品,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文学社团、阅读团队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