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的红字多彩的光辉_论_红字_主题多义性及其成因_许程明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
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
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
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
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
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
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
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
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
红色阴霾下闪着金光的迷失 ——透过象征主义看《红字》
丰富的心理世界的描绘是整个小说最大的特色,尤其以《牧师的不眠夜》为代表。整篇章节以牧师备受心理煎熬而夜间出行为线索,整个的环境描写也仿佛像牧师一样的迷糊和恍惚,半疯狂的状态让人分不清是牧师的梦境还是是现实的世界。尽管是第三人称,但是透过他人的描述更能准确地把握牧师的自虐和极度的心理脆弱。接近精神失常的他远没有海斯黛的冷静和坚强,海斯黛的鼓励让他的生命看到了希望,然后他的世界便改变了模样,心情的改变,让世界变得清新,让迂腐和怯懦消失在希望的光辉下。如同书中描述的“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但似乎又与往日不同,这些凡尘俗物被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属性”。与牧师的精神状态相比,即使海斯黛当年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和打击,但是正视所做的事,让她拥有了可以前进的动力,她虽然远离了社会世俗,但她却拥有了一般人没有的思想和见解,不再生活在原罪的阴云之下,拥有了获得幸福的权利。对于她的心理世界的描写,则祛除了那层厚厚的,让人无法喘息的低沉笔调,在昏暗中有了微弱的星光。
书中的红字A象征着耻辱和罪恶,而海斯黛却用自己善良的情怀和积极的行动,向人们证实了道德就站在罪恶的背后,只需要用内心的平静去化解,她从偷食禁果的耻辱的女人逐渐演变成“天使”式的人物,A终究改变了最初的定义,变成了善良的化身。其实A字所象征的是人性的善恶爱恨,如书中所说“爱与恨发展到极致时,都意味着亲密无间,心灵相通;都可以使一方依附于另一方,以获取情感与精神生活的慰藉”,恨的罪恶与爱的高尚相距的也许只有0.01米。然而罪恶让人的面貌变得极其丑陋,或者说让人变得道貌岸然,扭曲的心理世界带来的最终是生命的遗憾和终结。也许小说的主旨就在于此,告诫人们向善,远离罪恶和仇恨。
小说将19世纪英国的乡村面貌凸显了出来,透露着宗教信仰下的宗教专制和文化偏执,各处都显示着迷信神秘的踪迹。本来超凡脱俗的小珀尔却全身上下透露着反叛的痕迹,除去夸张的叙述,是一个反叛、狂野的反抗者形象。小珀尔是年轻的一代,是人们的希望,也许作者赋予她这样的性格,也透露着作者的潜意识的反叛和不满。明暗的交织,现实与幻想的重叠,独特历史意境中的小镇从书中走出来。文学笔下的小镇也许没有还原当时的真实,却让人从虚与实中回到了看到了一个女子为了生活而充满希望的努力着的坚强,从而找到生存所有的人物像是鲜亮的照片放在了满是尘埃的玻璃下,明明是清楚的,却笼罩着如雾气般沉重的基调,只有那个鲜红耀眼的A字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成为照片的核心。正如小说开头所形容的那样“绚烂的玫瑰赫然绽放在监狱的门槛处”,形成极大的反差和对比。这与霍桑的根深蒂固的原罪意识和他受祖先纠缠不息的幽灵而形成的历史观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整个小说展现一种英国清教的宗教色彩,且以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贯穿始终,并不复杂的结构因为心理活动的描写变得丰富起来,象征主义让整个小说变得鲜活有意境。
《红字》的多义性解析
摘要:小说《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它开创了美国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的先河。
长期以来,其主题的隐晦和矛盾受到批评者的质疑。
作者借助于传统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认为这种隐晦和矛盾都可以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中找到解释。
关键词:红字;霍桑;精神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被认为是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以17世纪40年代殖民时期严酷教权统治下的波士顿为背景,描述了北美殖民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生下一个私生女,被判处在绞刑台上示众,并要永远佩带着代表耻辱的红字a( adultery),而审讯她的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正是她的情人。
牧师的反常表现引起台下一个观众的特别注意,他就是白兰的丈夫罗格?齐灵窝斯,刚从欧洲赶来寻找他的妻子就遇上了这一幕。
他决心证实牧师就是他妻子的情人,于是设法和牧师住在一起,并在核实真相以后也不说出来,而是从心理上折磨他的夺妻仇人。
故事的结局是:丁梅斯代尔当众忏悔后,死在白兰的怀里。
这部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霍桑作为“美洲的莎士比亚”的基础。
长期以来,对这部小说的阐释主要围绕着这些方面:道德、罪恶、心理分析、象征手法、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赞扬,但小说的隐晦和矛盾的主题至今依然是众说纷纭。
这部小说并非建立在实有其事的基础上。
在小说的序言里,作者也只是说这个故事情节在清教的新英格兰“肯定会有”。
据史料记载,在新英格兰时期,的确有过强迫违背宗教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佩带一些字母的情况,如d表示“醉鬼”等。
而是否有对通奸者罚以佩带a 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况且,这篇小说发表的时间距故事发生的年代有二百年之遥,经过独立战争和英法战争等重大的社会动荡和洗礼整合,小说发表时的新英格兰和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差异是迥然不同的。
虚构是难免的,只是过于显而易见。
亨利?詹姆斯评价《红字》时写道,“我感到,这部小说的缺点在于缺乏真实性和过多的虚构,即流于肤浅的象征手法。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摘要: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评,其评论数量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红字》的分析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希望对其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红字》近二十年分类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艺术成就得到评论界广泛的肯定,也受到中国读者和评论界的青睐。
1850年出版的《红字》是霍桑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是最受读者评论的作品。
关于《红字》的评论数不胜数,数量之多在美国文学史上名列前茅。
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有关《红字》的评论文章,发现其主要分为以下九大类:1. 分析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 从开头的监狱、蔷薇花,到后来的刑台、森林、红字“a”乃至珠儿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评论家们从作品题名、人物姓名及形象刻画、景物意象、作品情节与基督教原型等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象征意义,解读作品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含混性及矛盾性,进一步揭示出作品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内涵。
多数评论认为红字a象征天使和魔鬼的结合,它在海斯特身上体现了积极意义,如爱与反叛,在丁梅斯代尔处却是否定意义,是罪与罚的化身。
其内涵从“通奸”转向“能干”、“慈爱”、“天使”,从“赎罪”走向“升天”、“(耶稣)圣徒的传道行为”。
任晓晋、魏玲在《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一文中就通过对红字a、成年礼仪式和母亲主题的分析,揭示了小说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多义和矛盾的特性。
金晓琳则在《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特色》一文中,分析了作品象征的多义性、系统性、隐喻性特色。
2. 神话宗教原型批评角度。
霍桑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艺术手法上也娴熟地运用《圣经》的意象和典故,他有意识地将大量《圣经》原型移植到作品中去,很多学者也从这一方面对《红字》进行了评论和分析。
_红字_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_多义性和矛盾性_任晓晋
《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任晓晋 魏 玲内容提要: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深受清教意识、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三种思想的影响。
他的作品往往十分隐晦,表现出一种困惑、犹疑和彷徨的心态。
《红字》最好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本文从探讨《红字》中的象征与原型入手,重点剖析了红字“A”、成年礼仪式和母亲主题的模糊的、矛盾的多重意义,指出作家在创作时的复杂情感和客观效果,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深刻思想根源和哲学内涵。
关键词:《红字》 象征 原型生活于美国19世纪中期的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位深受清教意识、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三种思想影响的作家。
他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镇。
自出生之日起,当地浓厚的传统宗教文化氛围就压抑着他,祖辈中两代人曾参与臭名昭著的“驱巫运动”。
这一历史如鬼魅般时刻困扰着他,使他养成了喜欢冥思苦索、顾虑多疑的性格,对人类因袭的原罪和清教的种种教义犹豫不决,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批判、观望、想象的态度。
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正值美国文艺复兴时期,超验主义哲学的广泛影响和神秘主义思想的盛行为他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他开始对人类的状况和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他意识到清教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幸福生活的摧残,但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这种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旧的文化传统。
他想寻求改变人类生活状况的方法,追求完美的理想和道德,但又无法找到既合情又合理的途径。
于是,生活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和这种文化环境中的霍桑就成了一个常常处在困惑、犹疑和彷徨心态中的作家。
他的作品往往十分隐晦,意义含混。
他惯用象征和原型,使庸常、平淡的事物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但却又闪烁其词、模棱两可,赋予这些象征和原型以模糊的含义,导致多种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解释。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充分反映了清教对人的精神摧残和人们无法克制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小说中典型的象征——红字“A”,以及最典型的原型——海丝特的成年礼和母亲原型,都最好地体现了霍桑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红字》的作文
《红字》的作文红字红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罪与赎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广为人知,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美国新英格兰,主要讲述了女主角海丝特·普林(Hester Prynne)与她的丈夫之间的婚外情及所带来的后果。
当她怀孕时,她被指控为通奸罪而被判处穿着一只红色“A”的服装示众。
这个“A”代表“奸淫”(Adultery)一词,是一种公开羞辱和惩罚的标志。
从小说的开篇,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细节描写的重视。
他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揭示了小镇上人们对海丝特的态度和看法。
红色"A"的服装成为了各种揣测、嘲笑和唾弃的对象,使得海丝特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羞辱。
然而,她的一片赤子之心让人们对她的评判不断发生了变化。
她展现了自己坚韧的品质,即使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她仍然努力为自己和她的女儿提供一个更好的未来。
此外,小说中的男主角阿瑟·登斯代尔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他是小镇上的牧师,也是海丝特的情人和女儿的父亲。
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在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这种内心斗争反映了赎罪的概念,即尽管他犯下了错误,但他仍然希望通过忏悔和赎罪来获得救赎。
霍桑通过这个故事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例如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双重标准,以及道德约束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冲突。
这些思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他人的评判,从而引发了对道德、责任和宽容的深入思考。
小说《红字》以其卓越的叙事技巧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偏见。
同时,它也教会了人们关爱他人、宽容他人并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正是因为这些深受读者认同的主题和情感共鸣,这部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通过其精湛的叙事和思想深度,让读者深思爱、罪和赎的意义。
浅谈《红字》主题的多义性
"他 认为 , 追 求幸福是人的自然的 , 合理 的欲望 , 是 生命本身就是
( )
人生的目的. 人的本分是享乐 , 而不是克己 . 幸福 . ’"
� 但凡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行为都正常的人 , 都会有 者和后人 心灵的罪是掩藏不住的 , 诚实地正视罪恶 , 完善自 � 人的正常的欲望 . 依照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观点来 分析 红 应该是纯 粹的人的 自然属性 , 即作 为有血肉 , 有欲 望的人 对 现世幸福的追求 , 体现的是人性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 "人性 的强调反映了人的觉 醒 , 这 特别是对中世纪基督 教鼓吹的 神性 ’的否定 而人类虽然起源于动物界却又不同 于其他动物 , 正在于这一族类实现了对于 兽性 ’ 的否定 . 但 是, 我们不应 该截然割断 人性与神 性 , 人性与兽性 的内在 联 系, 因为所谓 神性不过是 人类自身 的创造物 , 它首 先应该 存 在于人的 心灵中 , 然后 才能外化为 相关的文化 形态 而在 人 类走向文 明的过程 中 , 兽性其实只 是被扬弃 , 即既 有克服 又 有保留 ."
以外所有的性行为都是邪恶的 . 无论它在什么地方得到政治 时期的英国 , 它 都使严格的调查进入个人的性行为领域 , 指 责冒 犯者 , 迫使他 们公开承认 他们的罪孽 ,并 严厉地惩 罚他 们 . 这种行动的 登峰造极也许是 165 0 年在英国通过 的那项
� � � 4 ( 171)
霍桑的清教 观尽管明显 带有自相矛 盾的倾向 ,一 方面 , 他在 中所讲述的海丝特和丁梅斯戴 尔的爱情故事显然是 有着清教 " 原罪 " 色彩 , 但另 一方面 , 霍桑在 作品中所 表现的 对摧残人性的清教的质疑也是众所周知的 . 这种矛盾的清教 观 ,使得作品中的海丝特和丁梅斯戴尔 "堕落 " 后的 "救赎 " 之 路和最终命运截然不同 . 霍桑对人 性的拷 问也是 和清教 的原罪 观紧密相 连的 , 他的作品几乎都和 "罪 " ," 恶 "有关 . 而在作品中 ,他注重人物
从《红字》的人物塑造分析霍桑的矛盾心理
从《红字》的人物塑造分析霍桑的矛盾心理摘要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红字》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当地浓厚的宗教氛围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逐渐形成了喜欢思考同时又十分多疑的性格,这在《红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正是通过《红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霍桑这种矛盾心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人物塑造矛盾心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红字》的情节概述《红字》是以17世纪发生在波士顿一个真实故事为素材的。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以为自己的丈夫齐灵渥斯死于海难,于是和当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秘密发生了恋情,并且生下了女儿珠儿。
但是为了维护丁梅斯代尔的名誉,她拒绝说出女孩儿父亲的名字。
在当时宗教性的社会条件下,这种恋情被视为通奸,所以海丝特被迫戴上了具有侮辱性意味的红色a字,独自带着孩子顽强地生活。
而两年后,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渥斯突然出现,看到自己的妻子受到侮辱,他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找出这个人,实施报复。
当他慢慢发现丁梅斯代尔就是海丝特的情人时,他以医生身份慢慢接近他,并且旁敲侧击地提醒他,对他进行心理折磨。
七年之后,海丝特决定和丁梅斯代尔一起逃走,临行前作为牧师的丁梅斯代尔做了最后一次精彩的布道,他决心向众人们坦白自己的罪行,当他做完这一切之后,自己却倒地而亡。
齐灵渥斯也因为自己疯狂报复的行为而身败名裂,在不久之后死去。
海丝特带着珠儿先是离开了新英格兰,但是数年后又重新回到了这里,胸前还是佩戴着那个红色a字,她以自己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二《红字》中人物形象矛盾心理的描写1 海丝特的矛盾心理描写海丝特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在霍桑的笔下,她的容貌端庄,举止优雅,贤良淑德,几乎是一个完美女性的化身。
其身上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她到底认为自己是不是有罪的。
一开始的海丝特并不认为自己是有罪的,生下女儿珠儿之后,她被当地的人们视为是通奸,并且戴上了具有侮辱性意味的红色a字,而这一切都是外人所为,海丝特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有罪。
《红字》解读
宗教信仰与人性自由——说说《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摘要]:《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宗教最虔诚的仆人,是上帝最忠诚的使者,是为世人所敬仰的纯洁神圣的牧师,却也是宗教的叛逆者。
宗教禁欲主义扭曲了他的灵魂,让他视人类最纯真的情感为罪恶。
然而,却泯灭不了他内心深处对爱渴望的人性。
在上帝面前,他是一个罪人。
而在读者眼中,他却是一个受害者,是作品中灵魂最痛苦的人。
[Abstact]: Mr.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 is the most god-fearing servant of religion , is also the religion rebel. Religion has been dogleg his soul, disappear but without end his human nature, he is a offender , also is a sufferer , is the most pained people of soul in the work.[关键词]:丁梅斯代尔、海丝特·白兰、宗教、人性[Key words]: Dimmesdale Hester Prynne Religion Humanity对于霍桑先生的《红字》我们大都耳熟能详,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具匠心的心里刻画和象征手法,使他无愧于“凌驾前人崭新的一代”的称号。
对于丁梅斯代尔这个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我们常把他当作海丝特·白兰的陪衬来看待,而没有过多的挖掘。
就此,本文想做进一步的探索。
孽缘——生命激情的燃烧“他的外貌颇具魅力,有着高耸白皙的额头和一双忧郁的褐色大眼,至于他的嘴唇,如果不是紧紧的闭着,就会易于颤抖,表明了他既有神经质的敏感又有极大的自制力”这就是丁梅斯代尔牧师,具有雄辩的口才和狂热的宗教热情,把自己全部的知识带到波斯顿这片蛮荒之地,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他将在自己的职业中飞黄腾达。
浅谈《红字》中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
浅谈《红字》中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1、《红字》的主题思想《红字》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
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
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
2、《红字》象征手法《红字》用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环境、渣染气氛和映衬人物心理的手法俯拾皆是,最突出的便是丁梅斯代尔牧师和海丝特及珠儿在夜晚和密林中的两次会见:由红字连系在一起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同时出场,如同戏剧中迭起的高潮,把全书紧织在一个严密的结构之中。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创作的长篇小说。
人物介绍1、海丝特年轻美丽姑娘的海丝特·白兰在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的花样年华,嫁给了一位面容苍白、眼色阴沉、身材略有畸型的年长学者齐灵渥斯。
他们的婚姻并非爱的结合,维系其婚姻的可能是某种利益或者宗教思想的束缚。
然而,给这段不幸的婚姻雪上加霜的是,齐灵握斯两年内音讯全无,并最终传来他葬身大海的噩耗。
孤苦无依的海丝特与才貌相当、德高望重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产生了爱情,并孕育了女儿珠儿。
本来两个人的爱情和结合应该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却被世俗所不齿,海丝特因此担上了“通奸”的罪名,被迫终身佩戴红字“A”,精神上受尽了折磨和屈辱。
2、珠儿海丝特的女儿珠儿是罪恶耻辱与神圣爱情的矛盾结合体。
海丝特精心地打扮小珠儿,使可爱奔放的她像个天使,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闪烁着一种希望的光芒和生命的光辉,带给人们冲破清教束缚的希望。
虽然自小被这个社会所抛弃,跟着母亲受到众人的歧视,嘲讽和迫害,珠儿却桀骜不驯,充满活力。
珠儿身上洋溢着的那股生命的活力和果赘不驯的反叛力是自觉的、先天的,足以超越任何社会、时代的束缚。
珠儿的美和野性的反叛同齐灵渥斯的丑形成强烈的对比:博学多识的老医生却是如此丑陋不堪,而作为母亲罪恶象征的小女孩则仍保持着自然人的纯真,在霍桑的宗教意识里,小珠儿便是“天使”,代表着希望,是霍桑美好理想的寄托,也体现了他对宗教的幻想。
论《红字》的象征魅力
论《红字》的象征魅力作者:张曼珂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张曼珂(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四川重庆 400031)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上半期美国最为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是上最为多产的象征主义大师。
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运用了构思精巧的意象,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小说寓意,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主要从红字“A”、主要人物两方面探讨《红字》中象征手法运用。
关键词:《红字》;象征手法;红字“A”;人物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65-03纳撒尼尔·霍桑于1804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
1821年,17岁的霍桑进入缅因州鲍登学院学习。
毕业3年后,他创作了人生的第一篇小说Fanshawe,由此进入文坛。
霍桑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小说《红字》是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也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婚后与牧师相爱并产下一女,从而引发的复仇与救赎的故事。
整部小说紧扣“罪与罚”这一主题,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象征主义手法始终贯穿整部小说,如从红字“A”到主要人物,从主要场景到自然景色。
一、红字“A”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早上,主角海斯特一出场就被刻上了耻辱的标记。
在众人的指点议论声中,这位身材颀长、体态优美、容貌秀丽的母亲怀抱婴儿站上了刑台。
她举止优雅,步出监狱的时候宛若贵妇,她所焕发的美丽丝毫不因牢狱之灾而黯然失色。
红字A就在这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用金线镶边,花纹奇巧,体现了丰富而华美的匠心。
好事者见此又开始窃窃私语,说那红字绣的稀奇古怪。
众人的奚落声、唾骂声让红字A的意义更显不凡。
海斯特背叛丈夫,与情夫生下怀中女婴,红字A指的是海斯特所犯下的罪行——adultery(通奸罪)。
17世纪的波士顿信奉清教,教规严厉,清教崇尚“禁欲”主义,对性爱和婚姻的态度十分严苛。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
《红字》是一部古代文学名著,研究其诗词特点及其文学接受是文
学史研究者一直重视的内容。
近二十年来,学者们结合文学史研究的
基础,尤其在理解和发掘《红字》背后的内涵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学者们深入研究《红字》中所展现出来的古代文学知识和文学
形式,对文学史上知识和文学形式的演变流程有了新的认识与论述。
其次,学者们着力分析《红字》书中的诗歌特点,发现了许多隐藏的
文学信息,深刻挖掘其主题、情节、抒情和经典等方面的内涵。
第三,他们深入细致地追溯了《红字》与西方文化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对比,
对文学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过去二十年中,《红字》的理解与挖掘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古代文学、
文学史及国家发展历史的认知,这是学术界从事《红字》研究的重大
成果。
论_红字_中的道德主题
【外国文学研究】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X李世强(云南民族学院大学英语部,云南昆明650031)[关键词] 《红字》;道德主题;颂扬诚实[摘 要]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优秀长篇小说《红字》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的多元主题作品。
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品中主人公在不同的遭遇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不同态度以及不同结局的探讨,论述了作家讴歌诚实、斥责虚伪的主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I 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0)03-0077-03A moral th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ARLET LETTERLI Shi -qiang(Colleg e English T eaching and Research Dep t .of Yunnan I nstitute of N ationalities ,K unming 650031,China )Key words : T he Scarlet Letter ;mo ral them e ;praising honestyAbstract : T HE SCARLET LETT ER by Haw thorne is a multi -thematic nov el w ith abundant inside inform ation and rich co ntent .With a detailed analysis o f the po rtral o f the po sitiv e characters as w ell as the neg ative ones in the no vel,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theme o f the novel is eulo gizing honesty and sincerity.T he different arangements of the fate o f the her oes in the no vel further ly emphasizes its ho nesty them e .《红字》(T he Scarlet Letter,1850)是19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 thor ne,1804—1964)的代表作。
论_红字_中的红字_胡尚田
1999年10月第15卷第4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 tyOct.1999Vol.15No.4论5红字6中的红字X胡尚田(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四川达川635000)=摘要>/红字0(the scarlet letter)既被作者用作书名又被用作书中的中心象征,因此,研究它成了解读整个故事的文眼。
本文探索了纳撒尼尔#霍桑在精心构思和镶嵌红字、塑造与红字相关的典型人物、赋予红字丰富内涵等方面的独运匠心,并认为作者旨在揭露清教和复仇对人类的摧残,歌颂初露生机的人性以及唤醒人们去创造一个充满爱心和幸福的未来。
=关键词>红字人性原罪象征意义嬗变长篇小说5红字6发表于一百五十年前,纳撒尼尔#霍桑因此一举成为蜚声十九世纪美国文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作为美国文学的奠基者,霍桑与华盛顿#欧文,享利#W.朗费罗/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的三位-不朽的大师.,然而,在二十世纪重新评价的炮轰中,只有霍桑幸存下来0¹。
究其原因,这主要归功于他的5红字6。
一、精心构思的红字5红字6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在作品中,霍桑集中了创作个性与经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5红字6成为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使自己在世界文学殿堂里赢得了独特而重要的一席。
霍桑喜欢使用象征,因为他认为/客观物质世界仅仅是假象,而它的-灵性.才是本质。
他说:-一切都有灵性,就好比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一样。
.这种观点决定了霍桑在创作上不依靠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摹,而是着重于通过象征物去揭示客观事物背后的隐秘的意义0º。
他在5红字6中给每个人、动作、场景等几乎都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如丑陋的大厦、牛蒡、蒺藜、毒草,象征社会的一切罪恶;监狱象征/文明社会的黑花0»;刑台象征严酷的宗教戒律和个人罪孽的公开承认;野玫瑰象征大自然的美好和顽强的生命力,又象征芬芳馥郁的道德花卉;灰暗、压抑的色彩象征整个故事凄惨、悲壮的主导氛围,并反衬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病态。
论《红字》的聚焦及其意义
论《红字》的聚焦及其意义
代云芳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霍桑的《红字》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备受评论家和研究者们的关注。
但有关《红字》叙事学方面的研究却甚少。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聚焦角度对《红字》中的聚焦进行分析,阐述了霍桑对于不同人物采取聚焦方式不同及大量运用焦点转换的用意。
【总页数】3页(P287-289)
【作者】代云芳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谈《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 [J], 王啸
2.红字A对《红字》主角的象征意义 [J], 黄海明
3.浅析《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 [J], 孙伟
4.论《红字》中红字“A”象征意义的多义性 [J], 郭娟
5.霍桑《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 [J], 郭爱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语文《红字》的主题探究
初中语文《红字》的主题探究红字:探究绝对的道德与人性的边界引言:《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小说。
通过讲述在清教徒早期进行的审判、惩罚、自我反省等情节,小说涉及了伦理、信仰、罪恶与赎罪等主题。
本文将从透析《红字》的主题出发,试图探索绝对的道德与人性边界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1.1 宗教枷锁下社会秩序的建立霍桑在小说中描绘了波士顿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时代的压抑和宗教枷锁下社会秩序威严而稳定。
清教法规设定了道德底线,违背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1.2 犯错误后果不堪设想小说中女主角帕尔特(Hester Prynne)因婚外恋而被判处戴着一枚鲜红色“A”字标记照耀其胸前,让她成为社会上受到排挤和鄙夷的对象。
此举展示了传统社会对道德犯错误者所施加的无情惩罚。
二、个体自我反省与赎罪2.1 帕尔特的内心折磨小说中,帕尔特对于她的过错深感愧疚和内疚,她在孤立、恐怖中度过长达七年的时间。
2.2 中心人物对罪行的思考作为小说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红字》将焦点放在帕尔特以及牧师第比赞(Arthur Dimmesdale)身上。
尽管不同样被认定有罪恶行为,他们都经历了内心挣扎和崩溃,试图在社会和个人道德规范之间寻求平衡。
三、悔罪与改变对社会秩序的影响3.1 真相揭示后引发改变小说中一位外国医生厄辛布雷斯特(Roger Chillingworth)揭示了他能识别出帕尔特情所困后,并没有公开她或者牧师之行有私生子,而是故意隐藏真相公开追击两人。
这种悔罪与改变导致了曾经秩序良好、安宁的小镇氛围破裂,以及从社会和个人角度重新审视道德界限。
3.2 社会秩序重建中的变革《红字》通过帕尔特、第比赞等角色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展示了一个定义道德和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过程,揭示出改变自己对于社会以及他人态度意味着摆脱传统僵化束缚。
四、道德边界与人性冲突4.1 符号“红字”的多重意义小说中,“红字”不仅代表Share Joyous Light Sin Dear The Guardian Angel aware and caring nature peace hope noble jewel of salvation to the hearts on All Hallows’ Day united holding eternity before Uranus under the Sun guidance of rebirth symbolizing love financial good fortune ,同时也唤起了罪恶、羞耻和自我反省等负面情感。
_红楼梦_中_红_字的隐喻创意及译者的策略适应_李昕
第25卷 第5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5 No.5 2016年5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y. 2016128 文章编号:1008-8717(2016)05-0128-03《红楼梦》中“红”字的隐喻创意及译者的策略适应李 昕(长治医学院外语部, 山西 长治 046011)摘 要:《红楼梦》中“红”色意象词是所有色彩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由此可以看出原作者对它寄予的表达期望值。
“红”字围绕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活环境、身边人士以及兴趣爱好无处不入,达成了原作者创作意图的同时也为译者的翻译策略适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红楼梦》英译本可以说是精妙绝美之笔,各自用不同的方式适应了原作者的文笔意图。
关键词:隐喻创意;策略适应;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A 一、 序言隐喻的翻译研究在隐喻观的发展转变下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语言学研究时期,隐喻只是以修辞格的身份参与语言现象的研究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兴起,隐喻才真正成为语言应用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隐喻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表达功能,也是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的难题。
因为作者总是借助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某一种相似性用目标域来解释源域,从而使源域获得更好的理解。
例如:他是猪。
源域“他”的懒散性格的概念通过目标域“猪”的本性特征予以体现,使“他”的懒散性格获得理解。
《红楼梦》中处处都可以看见隐喻现象,笔者只取其中的“红”字加以分析,挖掘一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探索译者在翻译“红”字隐喻现象时的策略适应。
二、 “红”字的隐喻特征“红”字在汉语言中饱含浓厚的文化特色,又有令人深思的文学寓意。
原作者的色彩隐喻主要体现在“红”字的勾勒上。
笔者从褒义、中性和贬义三个层面对《红楼梦》中“红”字的隐喻现象予以了整理,试图深度挖掘作者的创作用意。
论《红字》的清教观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Nathaniel Hawthorne’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a classical nove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novel displays Puritanism’s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fe and thought. This thesis will give a picture of puritans’ life and ide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uritan town Boston and some related characters, and introduce how the communities in the town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Puritanism. Meanwhile, by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 Hester, the thesis will present the harshness and the strict punishment in Puritan society. In Puritan communities, whoever commits a sin will be punished. The thesis also presents Hawthorne’s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On one hand, he appreciates the Puritan thought and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he condemn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uritan society on people’s spirit.Key Words: Puritanism,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 Boston,Hester论《红字》的清教观内容提要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本古典小说。
红字心理描绘评析与讨论
红字心理描绘评析与讨论在红字心理描绘的评析与讨论中,我们将探讨这部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心理描写手法、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作者运用红字这一象征和心理描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红字这一标志性的象征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它不仅仅代表着主人公海瑟尔的罪过,更是社会对她的标记和惩罚。
作者通过对红字的生动描写,将读者引入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
红字的存在不仅仅是对海瑟尔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谴责。
它在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呈现了作品主题的核心内涵。
心理描写是红字这一作品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词语,展现了主人公海瑟尔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纷繁。
在海瑟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罪孽的悔过与内疚,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挣扎。
通过对内心的深度描写,读者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冲突的手法,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红字象征着罪恶与耻辱,而海瑟尔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
这种对立的情感冲突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本作品中还出现了对传统道德和社会制度的质疑。
作者通过对持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暗示了这些传统观念对个体的压迫和束缚。
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复杂的人性世界。
红字心理描绘评析与讨论,是一次对这部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通过对红字的分析和对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这部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人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世界。
我们欣赏作者对内心情感的描绘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期待着更多具有这样深度和内涵的文学作品的问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25No.2 2004年6月Journal of Hanshan Teachers C ollege J un 2004迷离的红字多彩的光辉论 红字 主题多义性及其成因许程明(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潮州 521041)摘要:多义性是 红字 的显著特点和艺术魅力所在。
该文试从形式和内蕴两个系统入手,剖析其多义性的成因 对于形式系统,着重分析 红字 中的艺术空白和象征手法所造成的开放性;对于内蕴系统,则重点阐释作为核心的宗教精神赋予文本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并试从两大系统的互动渗透中重审 红字 的独特魅力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 红字 ;多义性;空白;象征;宗教精神中图分类号:I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04)02-0040-07没有人会否认纳撒尼尔 霍桑的 红字 具有多义性,但在分析 红字 多义性的成因时,一般的研究者都把它归结为霍桑本人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是简单片面的。
笔者认为, 红字 的多义性及其成因至少可归纳为两大系统 形式系统和内蕴系统,正是这两大系统之间的水乳交融、错综复杂,使 红字 具有了多重性的艺术张力,并散发出变幻莫测、令人心眩神迷的艺术魅力。
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文本的具体化和读者作用的实现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是诸种可能中的一种,因此,多义性只存在于作品文本和暗含的读者里,只有它们才是无限丰富、有各种阐释的可能的。
而伊塞尔也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概念,暗含的读者牢牢地植根于文本结构之中。
[1](P34)即作品文本的结构已经暗含读者可能实现的种种解释的萌芽,隐藏着一切读者的可能性。
剖析 红字 的结构,可以发现它的形式系统中包含着两个子系统 空白体系和象征体系,这两个系统的创建,为文本营造了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使 红字 本身成为了一种强烈的召唤结构,为多义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空白是在一种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中进行的艺术选择和艺术表达,即通过有限的或较少的显在意象去传达深广的甚至无限的意蕴。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空白则是一种留给主体以活动自由的艺术空域。
在 红字 中,霍桑创设的艺术空白可分为三种类型 结构空白、情感空白和哲理性收稿日期:2003 11 11作者简介:许程明(1978 ),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教师。
空白。
结构空白表现为小说叙写中的中断性分枝表叙。
红字 的叙事视角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中的,从一开始的叙述者视角,很快地转入群众视角,再转入人物视角;而且人物视角也在不断地转换着。
从整个小说来看,第2章至第8章,世界是海丝特眼中的世界,医生和牧师的故事被隐藏了起来;第9章和第10章,医生的目光窥视着一切,海丝特的故事被中断,只成为模糊的远景;第11章和第12章,牧师的内心占据了前台,海丝特和医生都充当了背景;从第13章到第19章,海丝特再次掌握了主动,但林中谈话结束以后,霍桑又用了牧师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和所有过路的人;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又再次采用了群众视角和叙事者视角。
作者有意地转动着世界、搅动着读者的视野,于是读者所触摸到的,只能是作者的模糊意识,甚至只是茫然一片的 空白 ,这种空白也就促成了读者补充的参与意识。
正如伊塞尔所言, 大多数叙述中故事线索突然中断,又从另一个视角或预料之外的方向继续下去,其结果造成意义的空白,有待于读者补充完成,把隔断的部分连接起来。
[2](P377)而这种连接也就必然带来了差异。
情感空白表现为叙述者情感或人物情感的有意隐藏或省略。
在 红字 中,情感空白比比皆是,如海丝特在狱内和出狱前的感情变化、牧师在审判前及审判前后的感情变化、海丝特在阔别多年以后选择重回旧地的感情变化等,这些空白使读者有了多种联想的可能。
最突出的一例是牧师改变主意、决心殉道前心路历程的空白。
在读者的预料中,故事本可争取一个圆满幸福的结局,但故事的发展却打破了读者的期待心理,如此发展的前因后果,作者连一句也不进行交待,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空域,让自由的心灵去体验、想象和填充,于是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答案和对小说截然不同的评价:有的人从中发现了牧师的怯懦和背叛,因而抨击宗教对人的束缚和对人性的扭曲,认为 红字 是反宗教的小说;但也有人体验到了牧师的勇敢和信仰的真诚,因而赞美宗教对人性的洗涤,认为 红字 是 代表着正统的清教主义 [3](P42)的小说;更有人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追踪个中原因,认为牧师的决定是力比多的升华,是潜意识控制下的结果,因而赞扬霍桑 关注的是更深层的人的心理 ,揭示了 人类灵魂与良知的全部深层奥秘 。
[3](P47)情感的空白兼容了人类诸多感情的测度和投注,因而蕴蓄了极大的艺术潜势,甚至有着由有限而接纳无限的魅力。
哲理性空白是作者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哲理化处理而形成的化实为虚的效果。
霍桑的神秘主义气质和对形而上学的爱好使他选择了这种似幻疑真的表达方式,从而带给了 红字 过于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也为读者的思考开拓了更为深邃的空间。
如女巫西宾斯太太每次出场时的话语,都带着女先知式的捉摸不定而又玄秘深奥的意味;又如 林中散步 一章中 珠儿追逐阳光 的情节,霍桑借珠儿之口说了一句饱含哲理的话 你站在这里,让我跑去捉住它。
我不过是一个孩子,它不会逃开我的 因为我的胸上还没有佩戴着什么东西! [4](P125)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孩子口吻,但进一步的思考则可以从中觅到传统与负担的问题、束缚与自由的问题、宗教与人性的问题等等。
哲理化能包容与涵盖形象,以至于渗透出更多的形象,这种情节的哲理化呈现,更鲜明地引导着读者的参与创造,诱发着读者的创造意识。
结构空白、情感空白和哲理性空白共同构成了 红字 的空白体系,从而使 红字 具备了巨大的未定性,使不同欣赏者的性格趣味和审美经验更易在小说中找到托寓,增加了群体再创造中差异性的可能。
多义性的可能还来自于另一种助力 象征体系的创立。
正如美国文学评论家汉姆尔顿 莫比所说, 霍桑是美国文学中象征的创始人。
[5](P38) 红字 一书充满了象征,大至全书的结构,小至一丛野蔷薇,无不具有深层的意蕴。
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文本具有了无限解读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象征就是用某种感性形象表现(隐喻、暗示)某种人生意蕴或生命情调,从而使人的生命本质力量获得对象化。
但象征的悖论在于 只有象征才能突破语言概括性的局限,用言语塑造的形式去接近、触摸幽远意蕴的核心,表达不可言传之意;但另一方面,绝没有人能完全吻合地把握象征所表达的 普遍性的意义 。
[6](P11)这是由象征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象征形象创造中喻体与喻义对应分离,读者只能想象和猜测暗含的意义,这种不确定的意义空域为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同时,象征还具有抽象性,抽象的喻义由于只是用特征化的方式体现,缺少具体的社会情境的规定和制约,因而难以遏制读者想象的无限延伸,从而造成了象征理解的歧义丛生。
下面试以 红字 的中心象征意象 A 为例略加分析。
象征意象 A 的最大特点是不确指任何特定的概念,而是指向超验的精神内涵,即通过感性形象表征抽象的意蕴。
一方面, A 具有自足的感性具体性,诉诸人们的知觉感受;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理性的抽象性,引发人们对其意蕴的把握与扩展。
这字母一定有一种深邃含义,完全值得作一番解释。
[4](P26)但 A 也没有确指某种意义,而只是一种不确定的表征。
联系宗教文化,红色可代表罪恶的情欲淫行[7](P1518 1520);用世俗的眼光看,红色又可象征热情和对理想的炽热追求。
霍桑不仅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且随着情节的推进,他还赋予了红字 A 以更多的可能。
如,一开始刑台上的 A 象征奸情(Adultery);但在走向刑台后的漫长岁月里, A 的意义转移了,成为了海丝特脱离社会的一种象征;随着海丝特的积善行德, A 在一般人的眼里又成了能干(Able)的标志;在她死后, A 甚至具有了天使(Angel)的含义。
而 A 又何尝不可更微妙地蕴含亚瑟(Arthur)、艺术(Art)、禁果(Apple)以及上帝权威(Authority)等等含义?除了情节的推演,霍桑还精心设计了两个奇异的 A :一个以闪电的形式出现在天空中,一个深深地烙在牧师的胸口。
这两个 A 的象征义更是无穷无尽,因为对于不同的人物,它们便会具备不同的含义。
如,闪电 A ,霍桑解释为自然现象;而对于丁梅斯代尔则反映了他饱受煎熬的内心,是他精神痛苦的象征;从海丝特的角度看,这个闪电使她和所爱的人并肩站在了 那白昼似的奇异严肃的光辉里 [4](P106),是 要揭穿一切秘密的光,要把一切相属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曙光 [4](P106),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对齐灵沃斯来说,这个 A 象征着复仇,使他 流露出一种恶狠的形象在注视着他的牺牲者 [4](P107);而从虔诚的教堂工役眼里看出来,这个闪电构成的 A 却代表了 天使 ,因为 昨天夜里我们善心的温斯洛普州长作了天使,天上当然就应该有一个通告。
[4](P109)但这一切的含义,在不同的读者眼里又将产生颠覆或变形,如对齐灵沃斯的审判、对罪人的怜悯和救赎、预示新时代的来临、预示人性的革命和觉醒将挣脱宗教的束缚等等,不一而足,象征的不确定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 红字 一书除了具体象征,如红字 A 、野蔷薇、森林、珠儿、大海等以外;还有由情节构成的整体象征,如三次上绞刑台、林中散步等;也有通过两个形象的比较而显示出的象征,如牧师和医生的比较(灵魂和肉体?爱和恨?善和真?犯罪和复仇?)、牧师和海丝特的比较(神性和人性?怯懦和勇敢?虚伪和真诚?)。
而这多种多样的象征与象征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对一个象征的解释将影响另一个象征,以此类推,从而形成对文本整体的理解,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会反过来支持和证明对细节象征的理解,这种 阐释的循环 [8](P376)使每一种理解都暗含了一个自足的世界,使 红字 犹如 一道只写出等号一边的方程式 , 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其中 ,使其 因读者的不同而产生无数个解。
[9](P262)以艺术空白和象征手法为特征的 红字 的形式系统,赋予了文本众多的未定点,使文本具备了强烈的开放性,从而使多义性的实现和兼容成为可能。
二真正决定 红字 具有多义性的因素是文本的内蕴。
语义内蕴是一种动态活体,而不是某种单一性抽象概念的存在物,它包括人的愿望、志趣、情绪、精神、思想等一切内心生活,是一种多元素交织融注的艺术复合体。
具体来说, 红字 的内蕴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宗教精神,正是这三者的复合融注,决定了语义内蕴的丰厚和强大的艺术张力,决定了它必然要成为一个发掘不尽的多层性的立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