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_戴曼纯

合集下载

论满清政权治国理念下的语言政策与语言发展

论满清政权治国理念下的语言政策与语言发展

论满清政权治国理念下的语言政策与语言发展张晓传满清政权是满族建立的统一的少数民族中央政权,一直将“国语骑射”和“尊儒崇经”作为其重要的治国理念。

满清政权一直重视语言管理,将语言文字的管理作为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

语言政策与国家治理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满清政权的语言政策史就是满清政权的治国理念史,对其研究,可以为当今国家理念落实和语言政策实施提供借鉴。

一、治国理念与语言政策治国理念是指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又被称为治国策略,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的一种或多种治国理念,既有儒家内圣外王的“礼”与“德”理念,也有道家“无为而治”理念,还有法家“法”“术”与“势”理念等。

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对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历来是备受重视。

语言政策又被称为语言规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的产物,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管理语言生活所做的各种规定和实施的各种活动,大到语言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小到某一词语的使用和规范。

”包括语言地位规划、语言本体规划、语言教育规划和语言形象规划等,自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热点。

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对于国家的语言文字与民族团结等的具有重要作用。

语言政策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历来受到国家治国策略的影响。

一般有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政策,语言政策是治国理念的表现形式,与治国理念适应的语言政策会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与治国理念相悖的语言政策则会对国家的发展发挥消极作用。

二、满族政权的治国理念下的语言政策清代是我国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与蒙元王朝相比,满清统治时间比较长,并且不止一次出现过政治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如“康乾盛世”“同光中兴”等盛世局面。

这与满清王朝的治国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满清政权的治国理念主要有两个,在民族性保持的基础上产生的“国语骑射”与在国家一统基础上产生的“尊儒崇经”,这两个理念体现在国家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中,包括国家的语言政策。

哥伦比亚语言立法及语言教育政策_戴曼纯

哥伦比亚语言立法及语言教育政策_戴曼纯
作者 简 介


0
JJ
D7
4 0 0
1
3

的资助

S BI







ti
o n al B i l i n gua l P ro g ra m m e n n A













rt





pp


es

J ou r na l o f App l i e d

之间 的冲 突


哥伦 比 亚 的 政 治 统


原 则 历 来 被 解 读引 人 小 学 阶 段
2
1

外语 教 学
般 从 三 年级 开 始



为 建立


元制国家

因此

哥 伦 比 亚 法 律 政 治 体 系 育 法 》 第

条规 定 学 生 至 少 学 会
门外语


具备


整 合的


不少 国 家 推 行
门语言

个 民 族 的 现 殖 民 化和 基 督 化
此 时 的 首 要 任 务 是根 据 罗 马 天

政策

哥 伦 比 亚也 曾 试 图 推 行单 语制


普 及 西 班 牙 主 教教 义 向 印 第 安 部 落 传 福 音

试论俄国的“波罗的海问题”

试论俄国的“波罗的海问题”
的 ,波 罗 的海 问题 ” 有 解 决 。 “ 没 [ 键 词 ] 俄 国 ; 族 ; 罗 的海 ; 策 关 民 波 政
[ 中图 分 类 号 ] B 4 . 2 4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0 7 5 7 (0 2 0 — 0 5 0 文 10 — 64 2 1 )10 5 - 3
业 者 的特 权等 。
姆 斯 基 公 爵 为 波 罗 的 海 地 区 总 督 时 表 达 了 自己 的 观 点 , 说 :小 俄 罗 斯 、 夫 兰 和 爱 斯 特 兰 就 是 以 被 批 她 “ 立 准 的 特 权 进 行 管 理 的省 而 已 ” [这 个 地 区 将 来 应 被 .】 “ 罗 斯 化 ” 但 当 时 她 认 为 不 可 能 立 刻 改 变 波 罗 的 俄 。 海地 区现存 的管 理秩序 。 波罗 的海 应谨 慎行 事 。 在
2吉林 师 范大 学 历史 文化 学 院 , . 吉林 四平 1 6 0 ) 300
[ 摘 要] 1 8世 纪 , 罗 的 海 沿 岸 地 区并 人 俄 国 。 l 波 9世 纪 中期 以前 , 国政 府 对 波 罗 的 海 地 区 的政 策 较 为 宽 俄
容 , 至 赋 予 其 一 定 的 特权 。 l 纪 中期 后 , 着 国 内形 势 的 变 化 和 在非 俄 罗 斯 人 民族 运 动 的影 响 下 ,波 罗 的 海 问 甚 9世 随 “ 题 ” 首 次 提 出 , 国政 府 的政 策 也 随 之 改 变 , 始 有 意 识 的采 取 俄 罗 斯 化 的 政策 。但 俄 国 政 府没 有 达 到 其 预 期 的 目 被 俄 开
立 夫 兰 省 组 成 。[ 1
的 特 权 ” 因 为 , 皇 政 府 总 喜 欢 在 地 方 贵 族 的 帮 助 , 沙 下 , 现 其 热 衷 的 非 直 接 统 治 的 原 则 , 于 涉 及 到 依 实 至

【精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0

【精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季报(2010年第4期)中心办公室编2010年12月31日要目一、中心要闻“中外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高层论坛”在我校举办“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特色及理论构建研讨会”成功举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参加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评选首次“语料库语言学沙龙”成功举行我中心召开2010年秋季基地建设研讨会陈国华和戴曼纯教授分别获得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陈国华教授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秋芳教授被评为北京高校育人标兵二、交流与合作三、科研成果四、项目进展五、人才培养六、中心学术刊物近期目录图1 “中外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高层论坛”合影图2 “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特色及理论构建研讨会”合影一、中心要闻“中外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高层论坛”在我校举办2010年11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外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高层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图1),全国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出席本次高层论坛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金莉教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刘润清教授等。

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长张朝意教授主持。

金莉、李宇明、刘润清、胡壮麟教授分别致辞,从外语教育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克非教授作为本次高层论坛的组织者,对与会代表表示了诚挚的欢迎,简要说明了论坛的缘起和意义。

“中外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高层论坛”旨在结合中外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多方位考察分析,以有益于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的研究和制定。

开幕式后,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韩宝成教授代为宣读)、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庆生研究员和中国外语教育中心王克非教授先后发表主题演讲,从中国的外语教育与国际话语权之争、制定外语教育政策的紧迫性、中美澳双语教育政策动向比较以及外语教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戴曼纯刘润清【内容提要】由于历史原因及政治因素,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语言政策被当作一种政治工具,为民族整合服务。

语言法照顾到人们的语言能力和兴趣,调动了不同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权利再分配的作用;对入籍者提出语言要求很好地表达了民族标准。

这些国家的语言政策在政治和外交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波罗的海国家语言政策民族整合【作者简介】戴曼纯,1964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刘润清,1939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89)一引言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在20世纪经历了至少六次大的语言政策变化:(1)沙皇时期严重的俄语化及随后短暂的自由化;(2)第一次独立后重申民族语言地位;(3)1940~1941年苏联统治第一阶段的俄语化;(4)1941~1944年德国纳粹占领时期强制推行德语;(5)1944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期间回归“社会主义语言平等”的俄语化;(6)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后将民族语言确立为唯一的国语[1]。

20世纪的波罗的海国家几乎成了语言政策的试验场,民族语言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生存威胁。

波罗的海国家与原苏联、现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同为沙皇帝国的行省,在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混局中争取独立,此后在1940年进入原苏联的版图,在1991苏联解体变革中又重获独立。

三国在20世纪的历史基本相同或极其相似。

它们的语言渊源略有不同,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印欧语的近亲;与斯拉夫语系、日耳曼语系不同,爱沙尼亚语则是芬兰-乌戈尔语的一支。

不过,三种语言都使用拉丁文字,立陶宛语据称是保存最完善的古印欧语之一。

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硕果仅存的现代波罗的语言(另一最大的波罗的语言普鲁士语,18世纪末期已经消亡),虽然它们在斯拉夫语及日耳曼语环境包围中生存下来,但是后两种语言对其词汇和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跨时空框架下语言政策与规划的新尝试——《超国家语言政策》述评

跨时空框架下语言政策与规划的新尝试——《超国家语言政策》述评

书 评跨时空框架下语言政策与规划的新尝试*——《超国家语言政策》述评盛 静(国际关系学院 外语学院 北京 100091)提 要该书以爱沙尼亚为例,系统展示了超国家语言主体如跨国公司、多语移民家庭和言语社区、学者、教师和公司职员等,在该国语言政策中所起到的作用。

书中囊括了国家安全、多语主义、跨国机构语言、家庭语言政策与规划、地域语言变体等热点话题。

通过语料库、案例分析和民族志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各章的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应更注重带有政治性和情感性的隐性语言政策。

关键词 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18)03-0092-05DOI 10.19689/10-1361/h.20180309A New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the Framework of Time and Space:A Review of Language Policy Beyond the StateSheng JingAbstract The book under review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role of transnational factors in Estonian language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se factors include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such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ultilingual migrants and fam-ilies, speech communities, scholars, teachers, and employees. The papers included in the book cover topics of national security, multilingualism, transcultural institutional languages, family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reginal language varieties and so on. By adopting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orpus analysis, case study and ethnography, this book unveils the changing framework of time and space in a 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era, which in turn underpins the languages' political and emotional features and the implicit dimensions of language planning.Key words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planning; Estonia; Baltic countries; agency《超国家语言政策》一书2017年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走进波罗的海人

走进波罗的海人

走进波罗的海人作者:文/颜士州来源:《出国》 2017年第3期前苏联分出来的三个民族——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波罗的海人。

这三个民族毗邻相居,濒临同样的大海——波罗的海,气象预报是相同的,生活方式也有许多一样的地方。

三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及民俗大多以大海为主题。

他们称“波罗的海”为琥珀海。

琥珀在经海水)中刷过的岸边俯拾即是。

这是由史前时期的树脂滴落地下后经过几千年埋藏而成。

还在远古时期,人们即已了解了琥珀的价值。

这三个加盟共和国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同样复杂的历史变革。

波罗的海人的语言不似俄语,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之间可以互相听懂对方的语言,如同俄罗斯人能听懂乌克兰人或乌克兰人能听懂白俄罗斯人的语言一样。

然而,爱沙尼亚人的语言,别人却听不懂多少。

在这里,没有一个地区有像波罗的海沿岸几个共和国那么盛大的歌咏节。

一般认为参加合唱的人数达150~200人,就应算是大合唱了,但在立陶宛,大合唱是3万人同歌一曲。

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附近的歌咏草坪,有一座半球形大舞台式的剧场,有一次这里举办了4万名成人和儿童的大合唱,观众达30万人。

参加超级大合唱并非是一般的爱好者,而是近三四年来各个波罗的海共和国歌咏比赛获奖者,歌咏大赛每5年举办一次。

立陶宛人有庆祝夏至的习惯,并将这个节日称之为“利果”,届时老老少少在家门口围坐在用桦树叶装饰的大桌子旁边,欢送漫长的白天。

人们用早已准备好的橡树叶儿扎成花环戴在头上,桌子上摆着特制的“雅尼斯奶酪”和一杯杯啤酒。

过去啤酒是按古老的配方自制的,而现在多半是在商店里买的。

这一天,人们的服装是古代民族服装。

姑娘们则为自己算卦,预测将来能嫁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们把花环扔在水里或抛在橡树上,通过花瓣占卜。

这一夜欢庆活动通宵达旦:唱歌,围着篝火跳舞,去森林采撷草花。

夜幕降临时,人们在事先埋在附近小山丘上的松油桶上点起火把。

夜深后,人们把涂上松油的老式车轮点燃,从点着火把的山丘上往下推,燃着的车轮象征太阳。

专题研究:语言教育

专题研究:语言教育

作者: 戴曼纯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语言战略研究
页码: 10-10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语言教育;民族国家建设;国际竞争力;专题;全球化进程;教育关系;世界格局;新兴国家
摘要:主持人语: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与服务于民族国家建设的语言教育关系密切。

欧洲近代建立的民族国家、亚洲和非洲脱离殖民而独立的新兴国家、中东欧转型国家无不将语言教育视为国家建设之重器,在谋求和保障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二战后东南亚海岛地区民族国家整合中的伊斯兰因素

二战后东南亚海岛地区民族国家整合中的伊斯兰因素

二战后东南亚海岛地区民族国家整合中的伊斯兰因素二战后,东南亚海岛地区迎来了自己的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各个民族国家不断整合自己的疆域和国家,以此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的目标。

其中,伊斯兰因素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将分析二战后东南亚海岛地区民族国家整合中的伊斯兰因素,并举出五个例子,以证明伊斯兰因素在整合中的重要性。

一、伊斯兰教是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东南亚海岛地区国家伊斯兰教信徒居多,是伊斯兰教大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穆斯林人口大约占到总人口的20%。

其中,印度尼西亚是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国家,约有90%的印度尼西亚人是穆斯林。

这个地区的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南部等地。

伊斯兰教的广泛存在和众多信徒,使得其在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伊斯兰教是东南亚海岛地区人民的重要文化和信仰除了基本宗教信仰以外,伊斯兰教还在东南亚海岛地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这个系统在当地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语言、服装、饮食和婚姻等。

伊斯兰教的文化因素也深刻地影响了海岛地区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因此,伊斯兰教在海岛地区整合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伊斯兰批判派运动的出现除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和文化因素之外,伊斯兰批判派的出现也对东南亚海岛地区的民族国家整合产生了影响。

伊斯兰批判派的出现表明,一些穆斯林希望通过重新解释伊斯兰教义,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团结。

这个派系的产生在整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当地的整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穆斯林地区的独立运动在二战之后,穆斯林地区的独立运动也对整合产生了影响。

这个时期的穆斯林独立运动精神主张自主独立和民族团结,这与整合的目标是一致的。

穆斯林地区的独立运动通过在整合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了整个地区的团结和稳定。

五、伊斯兰国家的建立在整合的过程中,一些东南亚海岛地区穆斯林国家成立了,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等。

这些伊斯兰国家在整合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北欧和波罗的海的文化差异

北欧和波罗的海的文化差异

北欧和波罗的海的文化差异北欧和波罗的海,作为地理上相邻而又具有各自独特文化背景的地区,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多样性。

本文将对北欧和波罗的海的文化差异进行探讨,并且分析背后的原因。

1. 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文化差异可以追溯到历史和地理因素。

北欧由瑞典、挪威、丹麦和芬兰等国家组成,这些国家曾经是维京人的领地,受到维京文化的影响。

与此相比,波罗的海地区由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家组成,这些国家受到了各种文化和政治势力的影响,包括瑞典、俄罗斯和德国等。

2. 语言和宗教的差异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语言差异是明显的文化特征之一。

北欧国家的主要语言是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和芬兰语,而波罗的海地区的主要语言是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

这些语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各地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宗教方面,北欧国家以世俗化和新教为主导,其中瑞典、挪威和丹麦主要是路德宗教徒,芬兰则以东正教为主。

波罗的海地区则主要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信仰,这又进一步展示了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3. 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北欧国家强调个人主义、平等和社会福利,注重人权和平等的价值。

相反,波罗的海地区则更加注重家庭价值观,尊重长辈和传统。

4. 美食和艺术的差异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美食和艺术也反映出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北欧国家以海鲜和腌制食品为主要特色,如瑞典的鱼子酱和挪威的烟熏三文鱼。

波罗的海地区则以土豆和黑麦面包等传统食品为主。

在艺术方面,北欧以设计、建筑和现代艺术而闻名,如瑞典的宜家家居和丹麦的劳斯莱斯。

波罗的海地区则以宗教建筑和民间艺术为特色,如爱沙尼亚的托尔图宫和拉脱维亚的杜根堡。

5. 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对文化差异起到了重要影响。

北欧地区以湖泊、森林和山脉为特点,这种自然环境促进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户外活动的发展。

与此相比,波罗的海地区以海岸线、湿地和平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影响了渔业和农耕的传统。

“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波罗的海国家的精准传播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波罗的海国家的精准传播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面向波罗的海国家的精准传播研究作者:丁宁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11期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地处“一带一路”的一个十字路口,连接北欧、西欧、东欧,具有深入欧洲各地的门户作用。

目前,我国同波罗的海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正逐渐密切,但是双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一国一策’传播是对外传播的新型交往方式”。

①实现对波罗的海国家的精准传播将对双边交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实践大有裨益。

本文认为,要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对波罗的海国家精准传播的效果,就要首先明确精准传播的目的,然后制定适合的传播策略,从经贸、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本土化传播,转变话语体系,与当地机构合作传播。

一、波罗的海国家的文化异同“一国一策”首先要做好基础工作,首当其冲的是加强国别文化研究。

②波罗的海三国有着相近的历史进程,但又各有特点,在民族文化和民族自我认知上也各不相同。

波罗的海三国在历史上都先后遭遇过周边国家(如瑞典、德国、俄国)的侵占和统治;都经历过苏联时期,以及在苏联解体前脱离苏联,重新独立;随后,三个国家先后加入欧盟、北约、欧元区。

立陶宛的官方語言是立陶宛语。

立陶宛大公国曾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因此立陶宛受到来自波兰的天主教文化影响较大,并且以此为骄傲。

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波罗的语族仅存的两种语言。

与立陶宛的天主教文化不同,拉脱维亚受到来自德国的基督教路德宗影响更大。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曾经是汉萨同盟成员之一,有许多德意志商人在此经商、居住,成立各种工商行会。

爱沙尼亚的官方语言是爱沙尼亚语,与波罗的海另两国的官方语言完全不同,而与芬兰语同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

在文化方面也与芬兰相近,例如,两国的国歌旋律相同,仅歌词不同;两国的民族起源史诗也基本相同。

因此,爱沙尼亚自认为是北欧国家,而非东欧国家。

爱沙尼亚人的民族自豪感特别强,为波罗的海三国之首。

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

历史·学科视点94中学教学参考 2014年9月 总第205期历史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江苏姜堰中学(225500) 周锦萍海洋意识是指由海洋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上安全等,是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投入力度的大小。

全球化和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国比以前更加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益的争夺。

相对于韩日诸国,国人的海洋意识普遍淡薄,这必须要引起重视。

中国不但应该完成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转变,而且要加强海权、海防意识教育,这是我国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海洋形势严峻我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

如今中国海洋形势非常严峻,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海域使用权属关系不清,海上资源开发不平衡,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82年,现代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它赋予了沿海国在管辖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权利,也导致了相邻国家间的海洋权益争端更加突出。

例如:中日在钓鱼岛的争议,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争端的白热化。

二、国人海洋意识薄弱、现状堪忧长久以来我们被“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禁锢了某种思维,以为国土面积就是陆地面积。

而不知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甚至不清楚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

有调查表明,很多国人以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却不知道海南省除了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外,还包括21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

三、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1.中国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从远古时期起,中国人的社会活动就一直是以陆地农业经济为主,经略海洋始终处于配角地位。

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之后,以农立国的思想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海洋冒险毫无经验,不屑于开展海洋贸易。

比如: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关上了中国的海上大门,中国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少,从而使国人原本就脆弱的海洋意识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禁锢。

冲突视角下的克罗地亚语言与民族建设

冲突视角下的克罗地亚语言与民族建设

冲突视角下的克罗地亚语言与民族建设戴曼纯【期刊名称】《语言战略研究》【年(卷),期】2024(9)2【摘要】纵观20世纪初叶以来发生在克罗地亚的语言冲突,语言既是冲突的缘由,又是冲突的工具,不失为一个分析语言冲突的生动案例。

克罗地亚族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利用语言的集体叙事功能,刻意将其语言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使用的语言区分开来,从语言的命名、标准化和规范化等角度为论证民族身份认同提供理据。

南斯拉夫时期反复多变的语言政策以及民众对语言政策的反应,充分体现了借语言正名之力实现独立民族身份构建的意图。

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的关系及命名的分合,与民族情感和政治问题纠葛,贯穿克罗地亚谋求独立的历史进程。

克罗地亚独立后,“塞–克语”旧称引发的学界批判和对克罗地亚语规范发展之功的争夺,反映了克罗地亚人长期以来的小族语言心态。

回顾克罗地亚语言与民族建设的历程可知,语言在构建民族身份、建立独立国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语言冲突可能成为撕裂国家民族认同、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力量。

结合当前中国的现实语境,在保护各方言和各民族语言的同时,尤其要警惕损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分裂型语言民族主义”及历史误读或刻意曲解;全社会需共同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

【总页数】11页(P53-63)【作者】戴曼纯【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2【相关文献】1.语言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以中英韩三种语言为例2.民族学视角下浅析主体民族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之裨益3.语言元功能视角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以《雷雨》剧本中冲突性话语为例4.民族冲突研究的独特视角——《武器与民族冲突》介评5.语言冲突视角下近现代苏丹国家语言政策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大部分居民懂俄语

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大部分居民懂俄语

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大部分居民懂俄语
周晓玲
【期刊名称】《中亚信息》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独联体国家研究所所长康斯坦丁·扎图林2003年7月15日在莫斯科召
开的主题为“俄语——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的交际语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的研讨会上称,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约70%的居民,即近1亿居民不同程度地懂俄语,其中包括2000万俄罗斯族人。

【总页数】1页(P30)
【作者】周晓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5
【相关文献】
1.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的铁路部门将采用统一的运费标准 [J], 聂书岭
2.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地区国家外国投资法的比较分析 [J], 郑士贵
3.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1990—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J], 刘启芸
4.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货币官方汇率 [J], 立木
5.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货币的官方汇率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家庭语言规划研究评述

国内家庭语言规划研究评述

国内家庭语言规划研究评述刘群【摘要】In the contex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language-planning research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macro and micro coexistence.Family language planning,a micro language,is a hidden language and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to researcher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family languag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minority language investigation and minority family language,Chinese dialect usage survey and family language,language education and family language.%在国内外研究背景下,语言规划研究进入了宏观和微观并存的时期.作为微观层面的家庭语言规划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文章从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少数民族家庭语言、汉语方言使用调查和家庭语言、语言教育和家庭语言三方面分析国内家庭语言规划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特点.【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家庭语言规划;微观语言生活;隐性语言规划【作者】刘群【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2(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豪根在文献中介绍了“语言规划”这一概念,将之界定为规范正字法、语法和词典的活动,目的是在非同质言语社区中指导人们书面语和口头用语的运用。

美俄争夺的新焦点——波罗的海三国

美俄争夺的新焦点——波罗的海三国

作者: 丁晓星
出版物刊名: 国际研究参考
页码: 5-7页
主题词: 波罗的海 欧洲战略 新焦点 和平伙伴关系 外交政策 融入西方 加入欧盟 拉脱维亚立陶宛 “回归欧洲”
摘要: 1998年1月16日,美国总统与来访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国总统在华盛顿签署了《美国—波罗的海伙伴关系宪章》。

宪章阐明:波罗的海地区是美国欧洲战略的组成部分,3国的安全与独立对美国具有真正、深远和持久的利益;美国支持并帮助3国加入北约;美国加强与波罗的海3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合作,以促进它们与西方的融合,并为3国加入欧盟、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而努力;4国决定成立“伙伴关系委员会”。

这虽然只是一个不具法律效力的政治性文件,但它却是3国加速融入西方的重要步骤,也是美国实施欧洲战略、遏制俄罗斯的又一重要举措。

宪章签署后,俄反应强烈,俄领导人再次表示,坚决反对波罗的海3国加入北约。

由此可见,美俄双方在波罗的海地区定有一番激烈的争斗。

葡语系岛国语言政策与国家认同建构悖论

葡语系岛国语言政策与国家认同建构悖论

葡语系岛国语言政策与国家认同建构悖论
周平;赵书浩
【期刊名称】《大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5)3
【摘要】语言是人类情感交流与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国家建构中,语言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实施统一的语言政策是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1974年葡萄牙政府实施“去殖民化”以来,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布以及东帝汶先后独立,开始国家认同建构的探索。

上述国家均选择了通过语言政策实施以建构后殖民时期国家认同的路径,实施了不同的语言政策,但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上述国家的语言政策具有三方面的共同点:葡萄牙语作为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主体族群语言的地位弱化以及群体性语言出现代际差异。

本文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葡语系岛屿国家在后殖民时期所实施的语言政策与建构国家认同的愿景之间呈现相悖的态势,语言政策的实施并未能服务于国家认同建构的实践。

【总页数】9页(P30-38)
【作者】周平;赵书浩
【作者单位】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62
【相关文献】
1.双重认同的整合: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政策评析
2.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政策的国家认同建构功能研究
3.国家认同的建构:"自主选择"政策下新加坡华人对华文教育认同的转向(1956-1987)
4.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5.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立陶宛语专业认识

立陶宛语专业认识

立陶宛语专业认识简介立陶宛语是欧洲的巴尔干语族中的一种语言,主要在立陶宛共和国使用。

作为立陶宛的官方语言,它在该国的日常生活、教育和政府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立陶宛语也是欧盟的官方工作语言之一。

起源和历史立陶宛语起源于古代波罗的海地区,是巴尔干语族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它与拉脱维亚语和普鲁士语有一定的历史联系。

立陶宛语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强的古老特征,因此对研究历史语言学非常有价值。

语言特点语音特点立陶宛语的辅音音素有浊清对立、爆破音和擦音的对立。

其元音音系具有17个元音音素,其中包含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对立。

立陶宛语的重音位置在词根的第一音节上。

语法特点立陶宛语具有丰富复杂的语法系统。

名词有7种格,动词有5种语态(主动、被动、中性、骤变和进行中)、5种时态(现在、未来、过去、将来和完成)、3种体(完成、不定和进行)以及3种人称(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这些语法特点使得立陶宛语在学习和使用上相对复杂。

词汇特点立陶宛语的词汇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关系。

它有很多合成词和派生词,这些词可以根据前缀和后缀的不同组合形成新词。

这种词汇构词方式使得立陶宛语的词汇系统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

学习立陶宛语的价值文化认识学习立陶宛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立陶宛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通过学习立陶宛语,可以更深入地感受立陶宛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职业发展立陶宛作为欧洲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贸易和合作关系。

因此,具备立陶宛语能力的人在商务和国际交流方面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术研究立陶宛语作为少数语种之一,其研究价值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研究者可以通过深入学习立陶宛语,参与到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语言研究中,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总结立陶宛语是一门充满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语言,具有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上的重要价值。

通过学习立陶宛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立陶宛的文化、传统和人民,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波罗的海委员会制订核安全计划

波罗的海委员会制订核安全计划

波罗的海委员会制订核安全计划
胡舜媛
【期刊名称】《国外核新闻》
【年(卷),期】1993(000)005
【摘要】【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993年3月12日报道】3月11日,德国外交部宣布,波罗的海国家委员会下周将在赫尔辛基第二次
【总页数】2页(P7-8)
【作者】胡舜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
【相关文献】
1.经合组织核能机构的若干核安全计划 [J], 闫淑敏
2.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环境政策制订的驱动力 [J], AndresKratovits; 刘林群
3.保护波罗的海:波罗的海环境保护委员会的作用 [J], 祁冬梅
4.DOE资助INPO援助苏联的核安全计划 [J], 王玉荟
5.俄批准核与辐射安全计划 [J], 伍浩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直在路上:民族语言和跨境语言的调查与研究——戴庆厦教授访谈录

一直在路上:民族语言和跨境语言的调查与研究——戴庆厦教授访谈录

一直在路上:民族语言和跨境语言的调查与研究——戴庆厦教授访谈录施今语;戴庆厦【期刊名称】《百色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35)2【摘要】文章是对著名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的访谈录。

戴庆厦教授介绍了当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说明了民族语言研究的根本路径。

戴庆厦教授指出,田野调查是民族语言研究的基本途径,进行田野调查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包括记音能力、对语言的敏感性及文字能力。

戴庆厦教授通过讲述自己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经历及自己对景颇语的研究,讨论了语言政策对于语言活力、语言和谐、语言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讲述自己在不同国家进行语言调查的经历,探讨跨境语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并建议研究者从当地的体系出发来认识语言的特点。

在谈及汉藏语言对比研究时,戴庆厦教授说明了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戴庆厦教授指出,从分析性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可以引发新的思考,也可以为语言研究带来新的角度,学生在研究的道路上应求实、勤奋,成为有实力、有本事的学者。

【总页数】11页(P30-40)【作者】施今语;戴庆厦【作者单位】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系;中央民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相关文献】1.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历史与未来--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2.云南师范大学聘任著名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为特聘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成立戴庆厦教授任院长3.戴庆厦先生之语言和谐研究及启示4.醉心民族语研究,毕其力勤勉以对——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一:戴庆厦专访5.戴庆厦教授谈跨境语言调查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与民族整合戴曼纯 刘润清 【内容提要】 由于历史原因及政治因素,波罗的海国家的语言政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语言政策被当作一种政治工具,为民族整合服务。

语言法照顾到人们的语言能力和兴趣,调动了不同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权利再分配的作用;对入籍者提出语言要求很好地表达了民族标准。

这些国家的语言政策在政治和外交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 波罗的海国家 语言政策 民族整合【作者简介】 戴曼纯,1964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刘润清,1939年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89)一 引言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在20世纪经历了至少六次大的语言政策变化:(1)沙皇时期严重的俄语化及随后短暂的自由化;(2)第一次独立后重申民族语言地位;(3)1940~1941年苏联统治第一阶段的俄语化;(4)1941~1944年德国纳粹占领时期强制推行德语;(5) 1944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期间回归“社会主义语言平等”的俄语化;(6)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后将民族语言确立为唯一的国语①。

20世纪的波罗的海国家几乎成了语言政策的试验场,民族语言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生存威胁。

波罗的海国家与原苏联、现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同为沙皇帝国的行省,在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混局中争取独立,此后在1940年进入原苏联的版图,在1991苏联解体变革中又重获独立。

三国在20世纪的历史基本相同或极其相似。

它们的语言渊源略有不同,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印欧语的近亲;与斯拉夫语系、日耳曼语系不同,爱沙尼亚语则是芬兰-乌戈尔语的一支。

不过,三种语言都使用拉丁文字,立陶宛语据称是保存最完善的古印欧语之一。

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是硕果仅存的现代波罗的语言(另一最大的波罗的语言普鲁士语,18世纪末期已经消亡),虽然它们在斯拉夫语及日耳曼语环境包围中生存下来,但是后两种语言对其词汇和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语言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边语言环境和语言接触。

原苏联时期,其他共和国的一些民众迁徙进入波罗的海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人口结构。

爱沙尼亚的原住民族由战前的88%降低至1989年的61.3%,拉脱维亚从77%降至52%,立陶宛变化不大,由80.6%降至79.6%。

人口变化必然带来语言使用者群体结构的变化,—17—①Kaplan,R.&R.Baldauf,Jr.(eds.),Lan guag e P lan-nin g and Po licy in E urope,vol.3—The B altic S tates,Italy, and Ireland.Clevedon,UK:M ultilingu al M atters Ltd.2008.本地人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开始学习俄语,少部分俄语移民开始学习本地语言①。

俄语成为该地原苏联时期的主要语言。

当地开设俄文学校,非本地共和国语言使用者的子女只好在俄文学校和共和国语言学校就读,但是通常会倾向于前者。

俄文学校不教授当地语言,而俄语是当地语言学校的必修课,这就导致了一边倒的双语制②。

当地人不得不掌握俄语,比如在爱沙尼亚,俄语成了工作场所和行政机构使用的语言。

有政策规定要求人们在提交学位论文时使用俄语;俄语甚至成了获得职业资质或入党资格的条件;俄语在银行、统计、机场、采矿、能源、军事、国家计划、克格勃等许多行业或机构取代了当地语言。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国家重新独立。

从语言和政治角度讲,三国开始重建其社会格局,原有的少数民族通过政治主权的变化转变为语言多数民族③。

现在的波罗的海三国早已不同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家。

在原苏联时期,人口的大量迁徙已经将三国变成了多民族地区,俄语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官方语言,少数民族语言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主要用于私人生活空间,几乎成为濒危语言。

原苏联时期形成的社会格局和文化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及人民的需要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大整合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语言成为社会大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

语言政策是一个社会对其语言赋予一定的价值以达成政治上的一致,语言政策通过立法来实行。

语言政策作为国家行使制度赋予的权力的手段,可以从法律、政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研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政策研究最有意义的问题不是语言政策的内容而是它与社会语言环境的关系,即语言政策对社会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产生的效果④。

语言政策与社会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例如,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要求正式加入欧盟和北约时,其语言政策的出台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谴责俄语少数民族被歧视,致使欧盟派遣若干代表团视察这些国家,对其语言、公民资格和社会整合规划提出不同的意见,其中有赞同,也有建议,甚至警告⑤。

鉴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有一定的共性,我们把这三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讨论,解读它们的语言政策与实践。

有学者⑥认为,探讨波罗的海国家语言政策对其他国家和地方语言政策的研究制定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了解如何保护民族语言;第二,有助于解读语言权、人口变迁及语言特权;第三,了解国际组织如何关注民族冲突;第四,了解学术界解读波罗的语言政策的视角;第五,了解语言政策的细节内容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向大语种使用者教授小语种、如何对就业者和入籍者实施语言测试、如何设置学校语言教学、如何更改街道标识语等;第六,了解历史与语言政策的联系,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与欧洲多国的历史渊源使前者的政策非比寻常,政治体制几经变化。

这些都能为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二 语言政策变迁与欧盟干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所有非俄罗斯共和国重新要求确立其民族语言的地位,以对抗俄语的统治地位。

波罗的海三国的这种情况在1991年独立后愈演愈烈,莫斯科谴责三国歧视说俄语的大少数民族,对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谴责持续至今⑦。

当波罗的海国家重新获得主权后,语言政策成为国民生活和政治的核心问题,与政治关—18—①②③④⑤⑥⑦Kolstoe,P.,Ru s sians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 ublics.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p.89.Ozolins,U.,Betw een Rus sian and Eu ropean hegem o-ny:cu rren t language policy in the Baltic S tates.Current Issues in Langua ge&S ociety,1999,№6.Trudgill,P.,Socioling uistics:A n introduction to Lan-g ua ge and S ociety.London:Penguin.1995.Siiner,M.,Planning language practice:a s ociolinguis tic analysis of language policy in p ost-comm unist Es n-g ua ge Policy,2006,№5.Ozolins,U.,T he im pact of European accession u pon lan guage policy in the Baltic S ng uage Po licy,2003,№2.Hogan-Brun,G,U.Ozolin s,M.Ramoniené,&M. Run nut,Language politics an d practices in the Baltic S tates.In Kaplan,R.&R.Baldauf,Jr.(eds.).Lang uage P lanning an d Po licy in E urop e,vol.3—The B altic S tates,Italy,an d Ire-land.Clevedon,UK:M ultilingu al M atters Ltd.2008.pp.31~192.A lksnis,V.,Suffering from s elf-determination.For-eign Policy,1991,№84;Ramish vil i,tvia an d Estonia: Hum an righ ts violations in the center of Eu rope.International Affairs,1998,№44/4;Prima New s Agency,Th e s tate Duma re-sent Latvia language as the s tate tongue of Latvia.7th June 2002.转引自Oz olins,U.,T he impact of Eu ropean accession upon langu age policy in the Baltic States.系、国际关系交织在一起。

国际上往往对语言政策很敏感,常常对其做出反应,有时是误解,甚至刻意误解①。

1.语言政策及其反响独立后的第一要事便是确定公民身份。

在这方面,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立陶宛认为自己不是新独立的国家,而是恢复独立,他们将公民资格限于1940年已成为公民的立陶宛人及其后裔,其他人则采用归化的方式。

只要境内居民(军事及安全部门人员除外)签署声明,表示遵守立陶宛宪法,即可获得公民身份。

立陶宛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境内人口中的非立陶宛族人数少,而且他们的立陶宛语水平相当高,这些少数民族能很容易地被整合进立陶宛社会。

立陶宛语于1988年12月获得国语的资格,2003年国家议会通过的2003~2008年国语政策标准明确了促进立陶宛语的发展策略,即通过确立语言地位、语言体系及用法和语言教学来实现立陶宛语的国语地位,其中一项手段就是语言测试。

1992年和1993年政府通过了两项决议:1992年的314号决议要求雇员通过立陶宛语委员会批准的语言测试,该考试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模块,这给非立陶宛语使用者提出了挑战; 1993年的145号决议则将入籍与语言水平联系起来。

立陶宛的语言考试只针对公共部门,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将语言要求推广至公私全部领域,对与公众打交道的私人领域也有语言要求,而且不同职业有不同语言水平要求,例如保姆仅要求具有最低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护士和警官则要求达到中级水平,教师和医生必须达到高级水平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