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必须从严治理官员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权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权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表示,有人提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依法治村,认为这些“治”的背后,是用法律去治老百姓,事实上,法治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管住官员,严格依法行政。
(新京报,10月20日)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依法治国”日益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各地各部门也纷纷出台文件,组建机构,要求实行“依法治省”“依法治县”,可谓整齐划一,语调铿锵。
可以说,这些“治”的同义词,就是“管理”,换句话说,就是“用法律去管理国家、管理人民”;如果按照“人民是社会的主体”的术语,不能说这种理解出现了偏差;然而按照“治国必先治吏”的观点,“依法治国”恐怕首先就要实现“依法治吏”,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实现“依法治权”,用法律来管住权力,确保它的平稳健康运行。
不可否认,在体制机制相对完善、监督日益强化的今天,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权大于法”的现象。
一些官员仍然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不仅肆无忌惮的侵犯百姓利益,践踏党纪国法的尊严,容不得质疑和反对,甚至面对镜头时嚣张的表示“我就是法律”。
与其说这些人的张扬跋扈是性格使然,不如说他们是有底气,而这份底气,就是源自于对自己手里权力的自信。
同样的,社会上的一些人信奉的“人情大过天”“有人好办事”,说到底,还是信奉“人”手里握着的“权”。
为此,他们可以想方设法的靠近权力、攀附权力、依附权力,为自己提供方便。
“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可以说,实现依法治权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如果不能有效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行使,没有对权力运行失范的行为进行有效惩治,那么官员以权乱法的行为就不会消失,社会“信权不信法”的观念就不会泯灭,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依法治国。
因此,只有明晰权力的边界,确定可为和不可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此管理好官员手中的权力,确保权力的规范运行,才能消除官员“我就是法”的观念,消除社会“权大于法”的观念,从而带动全社会守法、遵法、用法,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在当前社会,改革工作进入攻坚时期,内部问题、外部环境都存在对我国我党的考验和挑战,树立全民法制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奠定我国更好发展之基础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反腐工作中,以法治推进反腐,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并使其刚性运行,才能实现国家治理腐败体系和治理腐败能力的现代化,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
建构法治反腐机制要做到促进官员“不愿腐”。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官。
只有依法治官,促进官员自觉树立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权力,模范遵守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才能保证官员廉洁自律。
依法治官必须从严管理好党员、干部队伍。
只有从严管理好党员、干部,才能使党员、干部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建构法治反腐机制要做到促进官员“不能腐”。
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权。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要行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由此推进实现党规党纪与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
建构法治反腐机制要做到促进官员“不敢腐”。
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惩治腐败。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共产党和人民政权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中国共产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决不姑息。
依法治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依法治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依法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旨在确保国家各项事务的合理运行和公平实施。
然而,在依法治国实践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依法治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法律执行不到位1. 官员懒散执法。
一些官员对法律执行持漠视、不作为的态度,成为法律执行的瓶颈。
这种懒散执法现象主要由庞大而僵化的官僚体系、官员职责落实不到位等原因所致。
2. 法律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一些重要法律缺乏有效的强制力和执行机制,导致其不能被全面、准确地执行。
此外,法律的执行力度和效果的评估机制也存在不足。
原因:官僚主义和制度缺陷1. 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是法律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官僚主义指的是一种官员对法律执行态度漠视、手段落后、宜行不行的行为。
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例如官员权力过大、制度设计不合理、官员素质问题等。
2. 制度缺陷。
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行机制。
然而,目前我们的法律体系和执行机制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例如某些法律的制定不合理、执行机制不健全、执法力量不足等。
解决方案:加强官员素质培养与制度优化1. 加强官员素质培养。
通过加强官员培训与评估,完善选拔机制和培养计划,提高官员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减少官员懒散执法的现象。
2. 优化法律体系与执行机制。
加强法律的评估与修订工作,完善法律执行机制,确保法律能够全面、准确地得以执行。
二、问题:法律解释不同、适用不足1. 法律解释不同。
法律的解释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在不同环境下法律的适用和执行结果可能不一致。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法律的失去权威性和公信力。
2. 法律适用不足。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的适用不够灵活,无法充分考虑到相关背景和特殊情况,导致法律的不公平或不合理。
原因:司法解释和法律体系的问题1. 司法解释问题。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重要指导原则,但是目前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某些司法解释的权威性不足、解释标准过于模糊等,导致法律解释的不一致和不明确。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的意思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的意思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法规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坚持制度和实施并重,既要注重抓好定制立规工作,又要下大力抓好贯彻执行法,确保党内法规制度落实落地,贯彻执行法规制度没有绝招,关键在抓、靠的是严管。
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用监督传导压力推动落实。
各级党委要认真抓好职责范围内党法规制度建设工作,与党建其他工作一同部署、抓好落实。
扩展资料:
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
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依法治国是指国家在治理和管理社会时必须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
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治军。
1. 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指国家领导人在执政过程中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依法执政要求政府官员遵守宪法和法律,保证政府行为合法、合理、公正,做到权力运行有序、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监督。
政府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制定政策和法规,推动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2.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政府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管理和服务。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机关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确保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政府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保障人民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
3. 依法裁判依法裁判是指司法机关在审判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判决。
依法裁判要求法官公正、独立地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官应当依法审理案件,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确保判决的公正、客观、有权威性。
同时,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对法官的监督和评价,提高司法公信力。
4. 依法治军依法治军是指军队在管理和战斗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组织和行动。
依法治军要求军队严格执行党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方针,遵循军队法律制度,保证军队行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军队内部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加强军事纪律,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能。
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国家更加公正、规范、有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法律,增强法治意识,共同建设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内容
依法治国内容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和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法律是治国的基石。
法律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基础和标准,必须制定、执行和维护法律。
政府、社会成员和企业都必须遵守法律,无论是强制力的法律规定,还是引导性的法律原则。
2. 政府官员必须依法行政。
政府官员必须遵守法律和宪法,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
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公民和企业都必须遵守法律。
公民和企业须遵守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公正公平的司法是法治的保障。
各级人民法院必须独立、公正、公开的行使审判权,维护平等、公正、公平的司法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5. 建立规范的法律环境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法律是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制定清晰、准确、可行的法律制度,加强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构建公正、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摘要】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十分庞杂,主要包含四方面:“以民为基”的政治思想,“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民富国强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政治思想;意义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等,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反映在这些著作中。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杂。
我们可以把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体系看成一棵树,他的政治思想的基础或者说是树干就是“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这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
从这个根本思想出发,他又提出了许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1“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王夫之目睹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民众实行重压政策最后葬身于农民起义风浪中的事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从维护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他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人君之当行仁义,自是体上天命我作军师之心,而尽君道以为民父母,是切身第一天职”。
他认为,君民二者的关系,君主应该以民为根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者地位是否稳固的关键,作为君主应当推行仁义的君道,真正关心民众,体察民情,应该以此作为“第一天职”来看待。
《读通鉴论》有一条“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这也是王夫之引用史实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释。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以此被人称为“东方孟德斯鸠”。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
的
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根据在于:一是领导干部掌握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法治资源。
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
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从严治吏
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从严治吏作者:郭开朗来源:《湘潮》2014年第09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从严治吏是党要管党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
我们必须以辩证观点分析,以理性维度思考,以忧患之心对待,以兴党之责担当,把从严治吏贯穿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党要管党的根本要求党要管党,关键在大力培养选拔好干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
要深刻把握好干部的时代标准。
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这五条标准,是着眼于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需要提出来的,既与党历来的用人标准一脉相承,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这五条标准是辩证统一的,其中信念坚定是根本党性要求,为民服务是核心价值取向,勤政务实是鲜明作风特征,敢于担当是可贵政治品质,清正廉洁是基本从政底线。
这是党员干部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高度概括,是新时期选人用人的根本指南。
要深刻把握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原则。
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些年,我们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谓不重视,也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讲“认真”不够。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我们一定要把“认真”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强化干部讲规矩意识。
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哄着护着,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
这些重要论述,切中时弊,切中要害,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是我们加强干部管理、严格干部监督的要害所在、根本之举。
从严治吏的必备环节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贯彻落实总书记选好干部、从严治吏的思想,我体会,关键有这么五条:一要严格培养。
加强党的建设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
加强党的建设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作者:国凤华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0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
基于此,本文认真分析研究了加强党的建设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的具体细节问题。
[关键词]领导干部少数关键关键少数四个全面从严治党[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008-01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依法治国,关键在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
这一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具体着力点,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少数关键”,才能抓住从严治党的“牛鼻子”,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提供强大牵引力和重要保障。
抓住领导班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有利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谋划工作、处理问题。
法治是治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地提出“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
领导干部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其信念、决心、行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价值风向标,更是关键推动力。
抓住抓好这个“关键少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升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有利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形成从严治党新常态。
邓小平同志关于“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的论述切中了管党治党的要害。
领导干部虽然只是干部中的少数,但是在从严治党中起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升为战略布局、纪律建设逐渐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日趋常态化的今天,领导干部若是守不住底线,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无从谈起。
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依法行政作为一项法治化治理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从政府治理和公民权利两个方面,探讨依法行政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政府治理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
在实践中,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行使权力,对社会运转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如果政府的权力没有有效的限制和规范,就会导致滥用权力,违法乱纪,给社会造成混乱和不稳定。
因此,依法行政成为了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础。
依法行政能够使政府执法更加规范,遵守公正公正的原则,真正保护人民利益。
同时,依靠依法行政,政府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减少以暴制暴的情况发生。
此外,依法行政还能够加强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利用公平合理,有效防止公共资源的私有化。
其次,依法行政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障公民权利。
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公民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政府不能保证公民的权利,就无法真正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的尊严。
依法行政不仅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建立公民社会的法治意识,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在实际操作中,依法行政往往要涉及到法律适用、程序保障、公众意见等方面。
例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维护公众利益。
又如,政府在执行某项决定时,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尊重当事人权益,确保程序正当。
一方面,依法行政能及时解决公民个人和群体发生的各种冲突,从根本上维护公民的利益和尊严;另一方面,依法行政能够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促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构建法治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始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政府应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加强官员法治教育,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真正保障人民权益,使依法行政成为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有效手段。
同时,公民应该积极参与依法行政,提高自身法制意识,主动维权,促进社会公正,共同构筑法治国家的美好家园。
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作者:范中山王君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04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执政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选择。
坚持法律底线不可违。
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准则,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员保护好自己政治生命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务必坚守法律底线。
人人心中都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自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谋划工作时的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的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 “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党员干部要明确法律底线,增强法纪意识,带头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学会用法治思维来处理问题,只有时刻敬畏法律,牢记“权在法下”,才能心存惮虑,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才能够守得住做人做事的法律底线。
坚持纪律底线不可踩。
做合格党员,应当坚持高标准,严守纪律底线。
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守纪律、讲规矩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守住纪律底线,首要的就是守住政治纪律底线。
党规党纪体现着党的宗旨,既是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线,也是管党治党的尺子。
守住纪律底线,就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从根本上解决好“不敢”“不能”问题。
党章、党规、党纪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最新】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胜利召开,本次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为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不仅体现党中央对十八大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更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一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社会秩序的维持没有法治是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打击国家分裂主义,还是打击恐怖主义,甚至对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的处理,须臾离不开法治。
二是激发社会活力。
激发社会活力,离不开对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保护,而法律历来是利益维护的强大武器。
三是扩大人民民主。
四是实现社会正义。
而自由、民主与法治天生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中全会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与人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分水岭。
专制时代的特征就是人治,黄帝(官员)金口玉言,出口成“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国家治理还有许多人治的痕迹,不仅成了西方社会攻击的口实,也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发挥,这些顽疾必须用法治的猛药根除。
必须让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标志。
在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执政行为从根本上体现治国理念。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先全面从严治党
2018年第6期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先后成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六中全会的主题。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一是从历史的进程上,我国的法治化建设进程正是我们党从革命的党经过不懈努力和斗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过程。
二是从逻辑关系上,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三是从发展归宿上,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共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同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这两大方略的相继提出,是缘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协同推进。
我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
进入了现代社会之后,传统伦理生活和法律文化中重公权轻私权、重人治轻法治、重伦理轻法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在国家治理中,依然延续着德治与法治互补、礼乐政刑综合为治的理念。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取得了明显进步,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党的建设与依法治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国道路应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统一。
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法治文明逐渐向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迈进。
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历练和提升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完成了由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党向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现代转型。
依法治国与治吏
依法治国与治吏摘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精髓。
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 必须先要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
古人讲的“治国先治吏”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今天, 同样可以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
要实现依法治国, 最关键、最首要的问题是要依法治吏。
之所以这样讲, 是根据吏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力提出来的。
在我国古代就有“明主治吏不治民”之说。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尽管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的,但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就是我们的某些吏们, 滥用了手中权力,腐化堕落, 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吏清则民安, 民安则社稳, 社稳则国兴。
所以,坚持依法治国战略,依法治吏成为了我们的选择。
关键词:依法治国治吏依法治吏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古代吏专指旧社会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 泛指官吏。
所谓官吏就是在历代国家各级政府担任各种职务人员的通称。
也就是大小官员和公务人员的通称, 其适应范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干部”范围。
旧时的官吏和现实中的各级干部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手中都掌有一定的权力, 或是政治方面的, 或是经济方面的。
然而, 这两种职权的根本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历代的官吏, 归根结底是奴隶制度和封建制社会里各阶层的统治者, 他们向皇帝负责, 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是历代最高统治者实施专治统治的助手和工具。
我们党的各级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他们为人民掌权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就是他们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
依法治国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依法治国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近几年来,中国不断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在各个领域推动法治建设。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正视依法治国所面临的问题和短板。
这些问题和短板包括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司法不公、执行力不够、立法的滞后等方面。
一、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司法不公尽管中国已经尝试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司法公正,如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司法独立、保障被告人权益等,但仍然存在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司法不公现象。
许多人认为官员在司法过程中享有特权,导致他们能够逃脱应有的惩罚。
这种不公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信任是非常危险的。
同样地,贫富差距对于司法结果产生了巨大影响。
富人拥有更多资源来雇佣优秀律师并游说审判机关,而穷人可能会因为缺乏资金或信息知识而无法得到公平对待。
这导致了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也破坏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
二、执行力不够除了司法公正问题外,中国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行力不够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执法机关在实践中表现出马虎和漠视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违反相关规定或滥用职权,以谋求个人利益或应付工作压力。
这种现象减弱了公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并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未能充分履行监管责任。
他们可以选择忽略某些非法行为或规避问题,以保持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
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并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三、立法滞后中国当前发展迅速,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滞后成为制约依法治国进程的一个主要短板之一。
修订现有法律、制定新的法律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部分重要领域缺乏具体条款来指导和规范行为。
此外,在某些方面,法律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
有时候,制定的法律无法完全适应实际情况,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使得执法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并可能导致各地执法结果不一致。
总结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依法治国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依法治国所面临的问题和短板。
首先,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司法不公需要通过继续改革完善司法机制来予以解决;其次,在执行力不够的问题上,要通过加强监督、打击腐败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来增强执法机关的执行力;最后,在立法滞后的困境中,需要从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加快制定和修订符合社会需求、切实可行的法律。
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指在国家治理中,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治理社会,通过法律规范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政治制度要求。
下面将从法治原则、法治国家的特征、法治国家的要求等方面详细介绍。
首先,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安排,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治国家要求政府、公民、法律等各方面都必须遵守和尊重法律。
政府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不能超越法律授权的范围,也不能包庇违法行为;公民必须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包括国家元首和政府官员;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具有普遍性、公平性和确定性,任何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
其次,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存在的前提和保证。
法律体系应该以宪法为核心,包括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形成一个统一、完整、协调的法律框架。
法律体系应该有明确的层次结构、条文编排和规范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确保法律的效力和适用性。
第四,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健全的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和遵守的积极态度,也是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法治文化需要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倡导公正、公平、公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让人们明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自觉遵守法律,共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稳定。
第五,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法治国家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对政府行为和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确保政府依法履职、公正执法。
监督机制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通过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的发生,维护法治的公正和廉洁。
综上所述,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包括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健全的法治机构和制度、健全的法治文化,以及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等。
只有在这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法治国家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为公民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级执法资格考试题库
中级执法资格考试题库中级执法资格考试题库1、关于党的领导的理念,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B.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C.只要抓住立法环节,把党的各项政治主张和要求上升为法律,就能全面实现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政治领导D.党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与坚持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是不矛盾的【正确答案:】C2、关于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党的领导理念可以追溯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B.应将党所倡导的政治文明充分体现在对法治实践活动的领导之中C.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集中体现在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D.党对法治事业的组织领导,主要是指党在宏观上把握好法治发展和运行的方向,而不是通过组织建设对法治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正确答案:】D3、关于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B.党的领导包括总揽全局和对具体案件的定性处理C.司法机关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D.党对国家法治事业的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署并推动决策实施【正确答案:】B4、关于服务大局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服务大局是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B.服务大局是法治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政方针C.服务大局是把法律作为解决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唯一手段D.服务大局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属性及重要使命【正确答案:】C5、下列说法正确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基本要求的是()。
A.在法律实施中为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依据法理而不必考虑情理B.在法治实践活动中,保证程序公正即可达到实体公正C.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法治活动应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D.法律是全社会平等适用的普遍性规范,为维护法制统一,对特殊地域和特殊群体应一视同仁,不作任何区别化对待【正确答案:】C6、下列做法没有体现执法为民基本要求的是()。
依法治国申论范文
依法治国申论范文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依法治国,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达到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依法治国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途径。
法律是保护人民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只有依法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涉及民生的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和完善,保障了公民权益的合法性,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民提供了依法维权的渠道和平台。
其次,依法治国是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
依法治国的做法使得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
例如,通过刑法的制定和严格执行,能够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全。
同时,在治安维护方面也实现了从依靠行政手段到依法治理的转变,提高了治安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要求。
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法治化的指导和支撑。
通过依法治国,可以规范和规范国家治理行为,为国家治理提供明确的制度环境和操作规范。
同时,依法治国也要求政府官员依法履职,提高政府的廉政建设和效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支持。
总之,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壮大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依法治国将继续深入推进,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质量,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增强法治观念,加强法制建设,做到依法执政,依法为民,不断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实现良好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深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严治理官员
安顺市农科院张鹏
官员,是各级党和政府机关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文规定了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七项条件、九项义务和八项权利,明确了公务员不得违反的十六种行为和公务员考核奖惩的相关制度。
这些制度都十分清晰的对公务员依法行政、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履职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规范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建设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等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可是,现实生活工作中,各级官员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履职,严重违反《公务员法》的现象经常发生,有些官员置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不顾,劳民伤财大搞政绩工程、沽名钓誉、不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不敢担责、不敢伸张正义,导致政府和部门不作为,老百姓的利益没人管;有的官员玩弄手中权力,对老百姓不守诚信、司法不公,打压群众、违法违纪,损害老百姓人身权利和切身利益,甚至贪污腐化堕落,老百姓合法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导致民生怨恨、干群关系紧张,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甚至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损坏党和国家形象。
如此等等现象,多数都与官员有关,因此,依法治国,首先必须狠抓依法从严治官员。
公务员是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官员是行使公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对其手中掌握的权力如果不作规范加以严格限制,就可能被滥用,同时,公务员消极的不作为的义务,如公务员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或者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等都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各级公务员严格依法行政则是实现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推进者,如果乱用公权就变成国家实现民主和法治的绊脚石。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成败和兴衰演变无不是由官员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腐败以及行私枉法造成的,因此历史已经证明,各级官员能否按照法度办事,以“礼”则信天下,以“法”则治天下。
秦朝“商君佐见,内立法度,务耕织”使秦国大小官员都重法度、务耕织,上下形成了崇尚耕战的风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很快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为此后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唐朝则以“礼法并用”的法律思想,强调社会风气需要礼教与刑罚相结合的原则治理国家,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刑上大夫,而实现了唐朝的鼎盛。
反之诸如满清帝国、民国政府因为官员腐败造成的王朝更替的案例比比兼是,前苏联因疏于治党不严、官员腐败导致一个强大帝国的解体。
这些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为此,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度重视民主与法治建设,从严治党,加大了治贪、治懒、治庸的力度,在惩治各级官员腐败上严出快打,真是大快人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开
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出台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治理各级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官员,继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响了从严治吏的一个个战役,促进了党和政府作风及社会风气好转,特别党中央把改善民生放到了第一要务的位置,加强教育、卫生、养老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各项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系统推进依法治国体系建设。
这些关系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了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同步发展和发展战略的大转移,所取得的成效是世人兼知的,老百姓更是心知肚明。
今天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在天天变化,老百姓的民主权利和民主意识及各种权利的诉求也在日日俱增,老百姓用法律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在增强,老百姓诉求的渠道在增加,党和政府广开言路、问政于民、还政于民的方式在增加,依法治国的力度在加强,进一步使国家的发展朝着民主与法治的轨道前进,老百姓深深感受党中央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尚有较长的路要走,特别是社会经济越落后的地区,由于受多年来形成的政府行为方式惯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官员中还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行私枉法的现象有时发生,有的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不作为乱作为,有的官员跑官要官、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不守法、官官相护,有的官员将部门利益凌驾在法律之上,搞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搞形式主义、敷衍应付、欺上瞒下,有的地方和部门官员思想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等等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导致政令难出门,
老百姓办事难、难办事,企业难办好、办好了更难,不仅严重损害老百姓的既得利益,更损害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严重影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严重制约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同步小康的实现。
产生这些想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固然与各级官员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存在问题有很大关系外,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有直接的关系,与我们目前的各种考核体系和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不够科学更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考核、管理、监督体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流于形式,考核的方式、手段、内容的设计还存在较多的缺陷,考核结果的应用对官员无关痛痒,有的官员把应付管理、应付监督、应付考核当成为官本领,导致党中央提出的从严治党、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
因此,从严治党、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官员,要建立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培养一支依法行政的官员队伍,核心是对官员的管理和教育、监督、考核要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正常化,官正则民顺。
加强治贪治腐,关键是必须加强对各级官员依法履职的教育、监督和考核机制建设,应借鉴先进的官员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官员依法履职的责任追究制度、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特别要改革现行各级官员绩效考核方式,使业绩考核真正反映各级官员和部门依法行政、科学执政、为民执政的真实情况,避免为考核而考核的形式主义考核方式,让各级官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行为都纳入监督管理的视野,建立
廉洁从政、诚信行政档案,严厉打击那些利用手中权力损害老百姓利益和正常权利的腐败官员,严厉追责那些为了部门利益或者个人业绩而伤害群众利益的投机官员,采取强硬手段对那些损害老百姓利益的官员进行严厉制裁,让那些不干实事、专搞形式主义、不敢担当责任、劳民伤财、贪污腐化脱落的官员无处藏身,让老百姓的苦有地方诉,有官员管;特别要重拳治理司法腐败、严厉打击损害国家司法公信的司法人员,使司法部门成为伸张正义之门,使公检法司真正成为群众的保护神;让各级党的机关和政府官员、司法人员真正明白,手中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政权是为人民的,是保障大多数人民的民主和利益的,真正敬畏手中的权利,依法行政。
我们的各级政府和部门都把党和国家的形象当成自己的生命看待,都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那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利益,那么政府与群众的利益矛盾从何而来?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正视老百姓的正常诉求,都真心实意地积极解决老百姓困难和问题,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谋求正常的诉求和利益,帮助群众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让老百姓身边的问题都能大多数得到解决,让老百姓真正信任我们的国家机器,真正相信法律的权威,相信司法的公正,相信党和政府是真正为人民的,才能树立大众守法的法制环境,这无疑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20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