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十年历程回顾与展望
参加“电视问政”后的思考
参加“电视问政”后的思考2012-09-03 第04版:社会观察作者:赵振宇来源:学习时报字数:4563编者按“电视问政”数年前曾出现在兰州,但就全国来说,还不多见。
武汉通过“电视问政”,将其打造成治懒治庸、沟通政府与民众,改善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平台,值得肯定。
本文作者以自己参与“电视问政”的感受,为我们分析了“电视问政”所暴露出来的政府施政及官员应对媒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何使政府的决策更好地服务民众,如何使政府成为一个阳光政府,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电视问政”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电视问政”已经成为武汉市治庸问责、沟通政府与民众,改善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平台,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2012年 3月1日,武汉市交委、城管局等27家单位主要负责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分别就规范出租车营运秩序、查控违法建设等“十个突出问题”,郑重向社会做出了整改的公开承诺。
为检验上半年各责任单位承诺整改落实情况,武汉市纠风办和市广播电视总台于6月26日至7月4日,逢双日晚上8时―9时20分,联合举办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五场电视问政活动。
电视问政活动以“治庸问责,优化环境”为主题,分五场进行。
主题依次为“尽职保安全、管理保秩序、责任促成效、规范促和谐、发展惠民生”。
分别邀请“十个突出问题”的承诺单位负责人走进电视演播厅,以电视直播的形式集体接受市民代表和特约评论员的提问与评议。
参与嘉宾为承诺单位负责人市委常委、副市长、委办局长29名,市民代表团50人,社区居民团30人,观众席特邀嘉宾若干名。
电视问政第四场,还邀请了湖北省纪委组织的全省17个地市州的纪检代表参加观摩。
我应邀担任现场评论员,参加了五场电视问政节目的点评。
参加电视问政,感受颇多,现将思绪整理成文交流探讨。
一、政府不能为破坏者买单在电视问政的现场,大多数嘉宾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表态“马上就办”、“限期整改”,获得了电视观众的认可,有掌声为证。
电视问政反映情况汇报
电视问政反映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对电视问政反映的情况进行了汇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收到了大量观众关于各种社会问题的反映,这些问题涉及到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交通等方方面面。
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汇报。
首先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观众反映,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暴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环境保护方面,观众反映,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医疗卫生方面,观众反映,一些地区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在交通方面,观众反映,一些地区的交通拥堵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多,公共交通不便利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教育方面,我们已经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了素质教育,加强了校园安全管理等工作。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已经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等工作。
在医疗卫生方面,我们已经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力度,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了医患沟通和协调等工作。
在交通方面,我们已经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了交通管理体制,推进了交通智能化建设等工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上就是我对电视问政反映的情况的汇报,希望领导能够审慎考虑,并提出宝贵意见。
感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此致。
敬礼。
“电视问政”十年历程回顾与展望-文档资料
“电视问政”十年历程回顾与展望一、电视问政的十年发展历程(一)初创期“电视问政”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于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扩大“问政”的公共效应,把现实生活中群众遇到的问题和诉求通过电视问政栏目置于聚光灯下,引起社会的共鸣和相关责任人的重视,并且实时转播或者直播相关官员对问题的回应和整改,让政府行为更加透明、高效。
2004年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受到了极高的重视。
与此同时,在浙江、湖北、黑龙江等诸多地方陆续进行了利用电视述职的有益尝试,这一时期,以官员单向述职为主,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做出陈述并予以相应的承诺。
这一形式虽然提高了政府施政行政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但是缺乏与群众的互动,并没有为群众提供表达诉求的平台。
2005年5月兰州市委书记提出要创办一个“服务创业”栏目,让多个部门的“一把手”走进演播厅,与群众面对面交谈,解决群众关注的切身问题。
同年6月,这档栏目被命名为《“一把手”上电视》,并于6月20日首播,节目中“民问官答”成为主要的形式,由此,将官民双向互动的成分纳入到了问政栏目中。
虽然这一时期的类似节目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但是也奠定了官民面对面交流、沟通的基调,明确了问政栏目的目标。
(二)成熟期“电视问政”栏目的成熟期是指2005―2010年这一段时期,在兰州开办了《“一把手”上电视》后,各地争相效仿,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电视问政栏目,比如:2006年广州创办的《沟通无界限》;2008年安徽电视台的《对话江淮》;2009年南京的《向人民汇报》……这些电视节目的形式不尽相同,有直播也有录播,加深了人们对于电视问政节目的印象,也为问政类节目后期在各地的盛行打下基础。
但是这一时期公民对于此类电视节目的参与度仍不够高。
电视节目自身也缺乏连续性,使得它只是被知晓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也没有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而且也没有将群众问政、媒体问政进行有机的结合,问政的形式过于单一,人们的表达渠道也不是特别通畅。
电视问政反映情况汇报
电视问政反映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最近的调研情况,我向大家汇报一下电视问政反映的情况。
首先,通过电视问政节目,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民生问题反映。
其中,涉及基层政府工作不到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其次,电视问政节目也反映了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的情况。
部分干部在处理问题时不够细致、不够负责,甚至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形象和群众的满意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另外,电视问政节目也发现了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中的亮点和好经验。
一些地方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综上所述,电视问政节目是一种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及时了解民生问题、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也可以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倾听民意、及时回应问题、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最后,我们将结合电视问政节目反映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推动基层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谢谢!。
电视问政反映问题情况汇报
电视问政反映问题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电视问政情况反映,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汇报总结。
在此,我将就反映的问题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以便领导及时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首先,关于基层民生问题。
在电视问政节目中,反映了一些基层民生问题,如
道路修缮、垃圾清理、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其中,道路修缮不及时、垃圾清理不彻底、环境整治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基层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关于教育医疗问题。
在电视问政节目中,也反映了一些教育医疗方面存
在的问题,如学校教学质量、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医疗机构,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
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加强对基层教育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广大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最后,关于环境保护问题。
在电视问政节目中,也反映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存
在的问题,如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
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综上所述,电视问政节目反映的问题情况涉及基层民生、教育医疗、环境保护
等多个方面,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希望领导能够关注这些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谢谢!。
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路径探析——以《福建省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为例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传媒研究——电视节目研究——以《福建省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为例游景升(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经济生活频道福建福州350001)摘要:“电视问政”节目是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直播问责官员的电视节目,自2010年在湖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市兴起之后,凭借着搭建政府部门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作用,吸引了观众的支持和长期关注。
不过,电视问政火爆电视屏幕的背后,制作者也应未雨绸缪,其节目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得更稳当?本文拟通过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策划、制播以及取得的社会反响进行分析,探讨该类电视节目如何获取受众的认可,进而产生最大化的辐射效果和影响力,最后对问政类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路。
关键词:电视问政沟通平台民生发展自古以来,“问政”就备受重视,传说黄帝有明台之议,唐尧有衢室之问,虞舜有诽谤之木,夏禹有敢谏之鼓,商汤有总街之庭,武王有灵台之复。
这些政治设置都是先王圣君为广开言路、听取批评、体察民情而设。
111到了现代,问政更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问政”一词,可以看到网络问政率先搭起了政府机构与普通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随后广播问政、电视问政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从2010年开始,<福建省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应运而生,此后电视问政节目开始火爆屏幕,通过电视媒介,问政过程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地展现在电视观众眼前,在聚光灯下,民众反映问题,媒体暗访凸显问题,官员了解民情,在演播间里现场回应、解决问题。
可以说,电视问政过程体现了官民之间的互动性,媒体在其中起着搭建桥梁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福建电视经济生活频道在2012年8月对原有的<政风行风热线>和<纠风效能之窗>两档节目进行整合优化,重磅推出了<福建省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这是福建省内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问政节目,每期节目邀请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走进演播间,利用多种互动方式,通过电视屏幕直接与市民对话沟通,以此来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电视问政节目对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实践进路
电视问政节目对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实践进路[摘要]近年来,让政府领导干部在电视演播厅里与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面现场提出的种种问题,并给出承诺和解决办法的电视问政类节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电视问政节目对于政府行政效能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做好电视问政节目,要直面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主题策划设计,注重节目环节设计科学合理,逻辑清晰,节目通过群众的全程参与,保障监督落实回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助力城市治理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电视问政环节设计实践进路1.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历程电视问政是指执政者通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与民沟通,公众借此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
近年来,让政府领导干部在电视演播厅里与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面现场提出的种种问题,并给出承诺和解决办法的电视问政类节目,先后出现在浙江、湖北、江苏、四川、湖南等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8月德阳市大型全媒体直播节目《德阳政事廉连问》正式开播,节目紧紧围绕百姓关注的项目建设、违章建筑、政务服务、文明城市创建等热点问题,让有关负责人在现场接受质询。
节目一针见血,辣味十足,赢得观众一片叫好之声的同时,也促进了行政效能的提升。
目前《德阳政事廉连问》已经成为德阳家喻户晓的金牌栏目,每期节目都能引来上百万的观众和网友围观,并争相评论、热议。
节目成功的关键在于节目始终聚焦民生民利问题,问责不作为,治理慢作为,惩处乱作为。
主持人、嘉宾们不留情面的驳面、问责,让台上台下的领导干部们红脸、出汗,随之带来的是曝光问题的迅速解决,以及干部作风的巨大转变。
1.电视问政节目的意义问责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于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推动干部作风得到转变。
以《德阳政事廉连问》为例,节目提出的所有问题,在问政结束后都全部得到有效的整改落实,有力的促进了全市干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
作为问政新常态,《德阳政事廉连问》在本地持续发挥着影响力和作用,继续围绕百姓关注的问题,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切实促进干部担当作为,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证和作风保障。
电视问政节目的有效性反思及改进建议
电视问政节目的有效性反思及改进建议作者:韩雪飞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12期电视问政节目将政府、媒体和群众三方联系起来,对于政府来说,可以直面群众提出的民生问题,检验了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有助于强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媒体来说,可以发挥舆论引导、科学监督的职能作用,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对于群众来说,既可以反映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能够满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需求。
因此,电视问政节目的举办,实现了三方共赢。
国内电视问政节目在经历了10年发展后,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认识不足、找出差距、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成为当前电视问政节目获得良好、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每一期节目中,设置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该主题寻找问题、制定对策,才能体现出电视问政节目的实效性。
在《普洱问政》系列节目中,我们会选择当下的热点事件,或是百姓呼声较高的问题,作为本期节目的一个主题。
例如,在第12期节目中,我们聚焦于普洱市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工作主题,对城市建设中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调查,包括违规搭建建筑物、共享单车乱停放、市民遛狗不牵绳,等等。
这些问题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与市民息息相关,十分接地气。
这样才能吸引群众主动参与、高度关注,保证了话题的热度。
严谨的问政选题流程,也是保证《问政普洱》节目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首先,市政府的相關领导,会直接指定最新一期节目的选题。
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市委《普洱问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初步拟定几个问政方向,然后与我台领导进行汇报。
同时,组织开展《问政普洱》的节目团队进行研讨,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政策精神的前提下,与选题涉及到的一些机关单位,开展沟通和对接,确定具体的问题。
然后安排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采用明察暗访等形式,获取详细的一手资料,制作成短片以备使用。
严谨细致的选题流程,既保证了《普洱问政》节目的高效率制作,同时也提升了节目本身的质量和深度。
融媒体视域下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之路
融媒体视域下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之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融媒体已经成为了传媒领域的发展趋势,电视问政节目作为融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节目形式,在推动着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效果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融媒体视域下,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之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当时,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呼声日益高涨,并且媒体行业也在追逐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真实性。
随着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问政节目也开始逐渐兴起,并逐渐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
2003年1月4日,山西卫视推出了电视问政节目《百姓宝集》。
该节目由百姓提问并邀请政府部门回应,旨在解决民众关切的问题。
随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类似的问政节目,如《大家一起过》、《能工巧匠》、《阳光工程》等。
这些节目通过采访热点话题,提供政府政策解读和问题答疑,进一步拓宽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在发展的初期,电视问政节目主要以政府官员为主角,他们回答媒体或观众的问题,展示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果。
随着社会民主化的进程,电视问政节目逐渐从传统形式上突破,开始注重问题的源头和各方意见的平衡,鼓励各界人士参与讨论和提问。
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公众也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站提问和互动。
电视问政节目通过与互联网融合,进一步拓宽了观众与政府官员的互动渠道。
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提问或留言,还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实时参与讨论和与其他观众交流。
政府官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回复观众问题,建立更加直接和快捷的联系。
在技术的发展推动下,电视问政节目也更加注重信息的多样性和覆盖度。
现在,电视问政节目不仅涵盖了政府政策解读、建议和纠错,还关注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如垃圾分类、交通拥堵等。
这些节目不仅给予市民解答,更通过实地调查或明星嘉宾的参与,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和有趣的内容。
电视问政节目在节目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和改革。
除了传统的电视直播和录制的形式外,现在还有一些电视问政节目通过微视频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播放。
“电视问政”节目发展状况分析
“电视问政”节目发展状况分析作者:彭涛,陈月异来源:《传媒》 2016年第13期文/彭涛陈月异从2005年兰州电视台创办的《一把手上电视》栏目中所展现的问政雏形,到2011年武汉电视台首度推出的“电视问政”栏目的问政小高潮,再到2012年国内各地争相模仿武汉电视台而掀起的问政大高潮,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问政”节目已经以不同的形式与版本在各地出现。
分析“电视问政”节目中由符号所体现出的显隐性权力及其惩戒性特征,对促进“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电视问政”节目符号化下的权力体现每种媒介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或组成符号,以体现权力的不同特性。
尤其在电视媒介仪式中,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图像和声音都能够符号性地象征一些文化现象,人们在使用这些象征符号时,等于是在做一次文化展现,观众在不同地方接受着同样的信息,所有的关注点都聚集在电视媒介所表现出来的仪式核心上。
显性权力。
显性权力的承载主体主要有两个,一是仪式中的人物;另外一个则是仪式中的硬件设施。
具体而言,在人物符号部分,可以划分为角色定位中的权力以及群体竞赛中的权力。
若将“电视问政”节目中的参与主体进行细致的划分:官员、台上观众代表、评委嘉宾、现场观众和主持人。
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立场、扮演着仪式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官员需要通过个人行为来体现公共事业的价值;评委和嘉宾起到一个引申问题、总结观点的作用;台上的观众作为代表性符号负责提问并进行评判;现场观众则是符号内容的接受者,同时也承担着评判者的角色,拥有着仪式的参加者身份;主持人则带动着电视媒介、官员、评审团体三方,其表面上可以看作是独立的符号,实际上背后代表的是电视媒介的力量,是一个仪式发起者的权力核心。
“电视问政”节目的竞赛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官员和主持人之间。
虽然电视问政一直提倡主持人在对现场进行把控的同时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抛出问题后不要过于钻牛角尖,让官员难堪,但是在很多场次的问政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尖锐的对抗关系。
电视问政发展历程
电视问政发展历程电视问政是指通过电视媒体开展政务公开与民主参与的一种形式。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电视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体之一。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电视机。
政府意识到电视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开始利用电视来传播国家政策和政府主张。
然而,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而且也没有给予民众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开展电视问政节目,让百姓可以通过电视来提问、投诉和反映问题。
早期的电视问政节目以政府官员或专家回答百姓提问为主,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接受公众监督。
然而,这些节目的参与度较低,很少有政府官员愿意回答一些敏感和困难的问题。
到了80年代,随着民主意识的加强和社会对政府的要求增加,电视问政节目逐渐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政府开始鼓励官员积极参与问政节目,而且对于提问的难题也更加真实和具体。
一些节目更是开始邀请一些普通民众参与,例如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方式提问和评论。
这种参与度的提升,让问政节目的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政府官员也借此机会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和关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电视问政节目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政府开始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社区和乡镇开展电视问政的尝试,让更多的民众可以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同时,电视问政节目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例如通过视频直播、网络互动等方式开展。
这不仅增加了问政节目的可参与性,也提高了民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然而,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一些政府官员对于接受批评和质疑的能力不够强,导致问政节目的效果受限。
另外,一些问题涉及到敏感和权力关系,政府在回答时也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以免引起社会动荡。
总之,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社会进步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密不可分。
它为政府和民众提供了一个对话和沟通的平台,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和民众的参与度。
电视问政情况汇报
电视问政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电视问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和分析。
通过对各个地区的电视
问政节目的观看和收集,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
首先,我们注意到电视问政节目在各地区的播出时间和频率存在一定差异。
一
些地区的电视问政节目播出时间较为集中,一周内可能只有一次或者几次,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每天都有电视问政节目的播出。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观众的收看习惯和参与度,因此在制定播出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地区特点和观众需求。
其次,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电视问政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的地区的电视问政节目更加注重政府官员和群众的互动,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而另一些地区的电视问政节目则更加注重宣传政府政绩和政策解读。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电视问政节目的效果和影响力,因此在制作节目时需要根据地区特点和观众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地区的电视问政节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
区的电视问政节目可能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导致节目内容单一、观众参与度低等情况;还有一些地区的电视问政节目可能存在着宣传导向强、舆论监督不足等问题,导致节目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服务功能。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电视问政节目在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
加强对电视问政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只有不断完善和提升电视问政节目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和服务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政务公开和民生服务。
希望各地区能够重视电视问政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建设法治政府、服务人民群众做出更大贡献。
电视问政 情况汇报
电视问政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最近的情况汇报,我们对电视问政节目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电视问政节目在舆论引导、政务公开和民生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电视问政节目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政府工作、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的深入报道和分析,节目引导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和进步。
同时,节目还加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电视问政节目在政务公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报道,节目促进了政务公开和透明,提高了政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同时,节目还为民众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平台,增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然而,电视问政节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部分节目存在着报道不够深入、观点不够客观、报道内容不够多样等问题,影响了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部分节目在选题和报道方式上存在着过于功利化、迎合市场需求等问题,影响了节目的社会效益和公共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首先,加强对节目内容的把关和监督,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客观性,增强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注重选题的多样性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节目的社会效益和公共价值。
综上所述,电视问政节目在舆论引导、政务公开和民生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助力电视问政节目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总结
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对电视问政节目的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各地
电视问政节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调研和梳理,可以发现一些整改成果和问题。
比如,有的地方整改措施得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取得了明显成效;而有的地方整改不力,问题反复出现,甚至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些情况都需要在汇报总结中得到客观反映和深入分析。
其次,我们需要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通过对电视问政节
目的收视率、观众反馈、问题解决率等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电视问政节目的实际效果。
同时,还需要结合实地调研和深入采访,了解电视问政节目对政府工作和社会治理的实际影响,从而得出准确的评价和结论。
最后,我们需要对电视问政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电视问政
节目的总结和评估,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汇报总结中,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电视问政节目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
总的来说,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总结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面客观地总
结和评估电视问政节目的整改情况和实际效果,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和展望,为电视问政节目的健康发展和政府工作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负责地完成汇报总结,为电视问政节目的未来发展和政府工作的提升贡献力量。
落实电视问政工作情况汇报
落实电视问政工作情况汇报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我所负责的电视问政工作情况。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积极推进电视问政工作,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汇报我所负责的电视问政工作情况,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和支持。
一、工作开展情况自从我接手电视问政工作以来,我和我的团队积极推动电视问政工作的开展。
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组织相关培训和会议、参与电视问政节目制作等。
在工作中,我们也加强了对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和落实,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制定工作计划在开展电视问政工作之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
我们将工作计划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开展,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计划,做到有序推进。
2. 组织相关培训和会议为了提高电视问政工作的质量,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和会议,邀请了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培训和讲座。
我们还与其他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和做法,互相学习和促进进步。
3. 参与电视问政节目制作作为电视问政工作的负责人,我也参与了电视问政节目的制作,并向相关领导汇报了工作进展。
我和我的团队在节目制作中,认真梳理问题、查找资料、联系采访对象、拍摄制作等工作,确保节目质量。
以上就是我所负责的电视问政工作的开展情况,接下来我将向大家汇报一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电视问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不足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
由于电视问政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设备支持,资源的不足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2. 问题整改困难在电视问政节目播出后,大家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对问题进行整改。
但是,有些问题的整改并不容易,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调与配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民政
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民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的通知要求,我局对电视问政整改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整改工作开展情况。
自电视问政整改工作启动以来,我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了专门的整改工作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和工作计划。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整改责任、建立台账档案、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工作,全面推进了电视问政整改工作。
二、整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在整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在政答环节,我们加强了问责机制,健全了问责制度,提高了问责效率;其次,在政策宣传方面,我们加强了政策解读,提高了政策宣传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再者,在政策落实方面,我们加强了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在整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完善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四、结语。
电视问政整改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我局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为促进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局电视问政整改情况的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
电视问政整改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根据上级部门要求,我对电视问政整改情况进行了汇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
工作,我将情况如实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制作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包括加强对节目内容的审核把关,严格执行节目制作的程序规范,确保节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针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一些舆论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
入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
在整改过程中,我们注重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加强了协同作战,确保了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我们加强了对被报道对象的跟踪和监督,及时了解他们的整改情况,并
对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节目制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了节目制作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电视问政节目整改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
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整改工作,增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共同推动电视问政整改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电视问政整改工作的力度,坚决整治存在的问题
和不足,确保电视问政节目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工作,为电视问政整改工作贡献我们的力量。
谨此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们的支持和关心。
此致。
敬礼!。
电视问政汇报材料
电视问政汇报材料近年来,电视问政成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
通过电视问政,民众可以直接向政府表达诉求和关切,政府也能及时回应民众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电视问政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汇报材料,总结了电视问政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
电视问政的现状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公开问责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级政府纷纷开设了电视问政节目,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政府的工作情况,并回答民众的问题和意见。
通过电视问政节目,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更加紧密。
民众可以直接通过短信、微博、电话等方式向政府提问和反映问题,政府也会尽快回应并进行解答。
这种互动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民众的满意度,也为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问题和挑战然而,电视问政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有些地方的电视问政节目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和广度。
政府官员往往只回答那些表面性问题,回避一些敏感和复杂的问题,这导致了一些重要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其次,一些政府官员对电视问政缺乏重视,态度不够认真。
在回答问题时,他们语焉不详、应付了事,不够真诚和负责。
这种情况使得电视问政节目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民众的不信任和不满。
改进措施为了进一步推动电视问政的效果,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电视问政的培训和宣传,提高政府官员的问政能力和素质。
只有官员们真正理解电视问政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回应民众的问题,解决民生困难。
其次,电视问政节目的制作与运营需要更加专业化。
政府可以聘请专业的主持人和编辑团队,确保问政节目的质量和独立性。
同时,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公信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监督和评估力度。
定期对问政节目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同时,对问政节目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不足之处,提高问政的实效。
结论电视问政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视问政 工作总结
电视问政工作总结
电视问政工作总结。
近年来,电视问政节目在我国各地频繁出现,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重要平台。
这些节目通过直播、录播等形式,邀请政府官员和民众代表就社会热点、民生难题等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成为政府工作的一种新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政府官员需要直面民众的质疑,回答他们的问题,接受他们的监督,这对于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电视问政节目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及时了解民意的渠道。
通过这些节目,政府官员可以直接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社会民生热点问题,有利于政府更加精准地制定政策,更好地解决民生难题。
其次,电视问政节目提高了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公信力。
在这些节目中,政府官员需要直面民众的质疑和批评,需要回答他们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官员具备更高的责任感和应对能力。
同时,这也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公信力,让民众更加信任政府的工作。
另外,电视问政节目也促进了政府的透明化和廉洁治理。
政府官员在这些节目中需要接受民众的监督,需要公开回答问题,这有利于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更加廉洁。
同时,这也对政府官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更加注重廉洁从政。
总的来说,电视问政工作作为一种新形式,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提高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公信力,促进政府的透明化和廉洁治理。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强电视问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民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协电视问政总结
政协电视问政总结引言政协电视问政是中国政协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电视台的直播形式,邀请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问答交流,旨在加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提升政协工作公信力,为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机会和平台。
本文将对政协电视问政的总结进行概述,并分析其对政府决策和民生改善的影响。
1. 政协电视问政的背景政协电视问政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政协借鉴国外政治体制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而推行的一项制度创新。
政协电视问政的推出,旨在加强政协委员的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热点问题的能力,增强政协履职效果,以及提升政协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
2. 政协电视问政的机制和流程政协电视问政的机制主要包括提问环节、答复环节和解答环节。
•提问环节:在政协电视问政节目中,主持人会邀请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提问,政协委员也可以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答复环节:被提问的对象对问题做回答,可以包括解释政策、表达观点、说明政府工作进展等。
•解答环节:在答复环节的基础上,主持人和政协委员可以再次提问或发言,对答复进行补充或追问。
政协电视问政的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问政主题:政协委员、政府工作部门提出相关问题,确定问政的具体主题。
2.约请嘉宾:邀请相关政协委员及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参与问政节目。
3.问政准备:主持人、节目组对问政主题进行准备,整理相关材料和问题。
4.问政直播: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电视台进行直播或集中录制问政节目。
5.后续跟进:根据问政节目的反馈和观众的意见,相关部门进行后续工作和解答。
3. 政协电视问政的意义政协电视问政不仅是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也是政府决策和参与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协委员履职能力:通过政协电视问政,政协委员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提升政协工作公信力:政协电视问政公开透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问政”十年历程回顾与展望作者:王慧敏米小娟申宇婷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09期摘要:2005年电视问政初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到现在的初见规模已经历经十年。
经过十年的发展,电视问政有了自己固定的节目模式和多个电视台的较高收视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现象,在公开政府政务的同时,传达社情民意,提高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在对官员问责时,电视问政起到了社会监督作用,在政府形象的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官民沟通中架起了有益的桥梁,使得电视问政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问政价值未来趋势一、电视问政的十年发展历程(一)初创期“电视问政”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于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扩大“问政”的公共效应,把现实生活中群众遇到的问题和诉求通过电视问政栏目置于聚光灯下,引起社会的共鸣和相关责任人的重视,并且实时转播或者直播相关官员对问题的回应和整改,让政府行为更加透明、高效。
2004年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受到了极高的重视。
与此同时,在浙江、湖北、黑龙江等诸多地方陆续进行了利用电视述职的有益尝试,这一时期,以官员单向述职为主,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做出陈述并予以相应的承诺。
这一形式虽然提高了政府施政行政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但是缺乏与群众的互动,并没有为群众提供表达诉求的平台。
2005年5月兰州市委书记提出要创办一个“服务创业”栏目,让多个部门的“一把手”走进演播厅,与群众面对面交谈,解决群众关注的切身问题。
同年6月,这档栏目被命名为《“一把手”上电视》,并于6月20日首播,节目中“民问官答”成为主要的形式,由此,将官民双向互动的成分纳入到了问政栏目中。
虽然这一时期的类似节目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但是也奠定了官民面对面交流、沟通的基调,明确了问政栏目的目标。
(二)成熟期“电视问政”栏目的成熟期是指2005—2010年这一段时期,在兰州开办了《“一把手”上电视》后,各地争相效仿,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电视问政栏目,比如:2006年广州创办的《沟通无界限》;2008年安徽电视台的《对话江淮》;2009年南京的《向人民汇报》……这些电视节目的形式不尽相同,有直播也有录播,加深了人们对于电视问政节目的印象,也为问政类节目后期在各地的盛行打下基础。
但是这一时期公民对于此类电视节目的参与度仍不够高。
电视节目自身也缺乏连续性,使得它只是被知晓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也没有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而且也没有将群众问政、媒体问政进行有机的结合,问政的形式过于单一,人们的表达渠道也不是特别通畅。
这与官员对于媒体的回避、民众较低的参与意识是分不开的。
(三)繁荣期可以说从2011年起,电视问政进入了繁荣期。
武汉《电视问政》大型直播栏目的开办,让电视问政真正以栏目名称而备受关注,同时也因为问政力度而获得群众的认可,激发了各地的问政热情。
电视问政栏目纷纷涌现,成了电视在这一时期的新景象,标志着问政类节目走向成熟。
武汉问政由广播节目《行风连线》发展而来,由最初的广播形式变为电视直播,内容形式逐渐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电视节目时长1个小时,近50名官员以及市民代表走进演播厅与群众谈政风民情,并对工作的整改做出相应的保证,这使得节目取得巨大的反响,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播放节目的片段,引起不少的关注。
半年后,相关领导就整改结果进行汇报,接受来自群众的检验,这一时期,武汉电视问政在黄金时间的收视率是普通电视剧以及娱乐节目的3倍,在武汉掀起了治庸问责的风暴,电视问政也成为社会治理重要的平台。
除此之外,杭州的《我们圆桌会》也相对成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电视问政,播出的连续性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例如武汉问政的“期中期末考”,让问政更加具有影响力。
现场的氛围较为紧张,问出官员一脸囧,一身汗成为节目追求的效果,与此同时,也解决了群众很多民生问题,而且节目都有较高的收视率。
所以,这一时期的电视问政节目还是很让人叫好的。
二、电视问政多地的发展现状(一)各地的发展情况笔者通过文献法搜集了许多电视问政相关的材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杭州市的《我们圆桌会》,武汉市的《电视问政》以及南京市的《向人民汇报》。
下面分别对其进行介绍,并根据每一档节目的创办时间、主办单位以及特色形式等制作了表格以便对具有代表性的几档栏目了解的更加清晰(如表1)。
1.武汉《电视问政》。
武汉市的电视问政创意灵感来源于兰州问政,但是经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具有明显的“武汉特色”。
2005年《行风连线》以电台直播的形式首创,将议题聚焦于市民的咨询与投诉;2006年《行风连线》、《百姓连线》电台、电视同步直播,同样聚焦于市民的咨询与投诉进行户外直播;2007年《职能部门领导与行评代表、市民面对面》,初次以短片的形式开展问政,并且邀请市民代表参与直播;2008年,《行风面对面——关注民生》,引入现场办公理念:场内场外相结合,加强了落实机制。
2009年《区长百姓面对面》,社区与演播厅访谈相结合,区长进社区与百姓交流;区长在演播厅回复百姓;2010年《履行承诺关注民生》,49个政府部门和行业负责人与市民代表面对面,扩大了问政的范围以及问政的对象,问政对象的层级不断提高;2011 年《2011 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电视问政结合市委治庸问责的整体部署,对节目内容和问责规格进行升级;2012 年《2012 电视问政》,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聚焦重点领域、重要议题,问题导向精细化;2013年,《2013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电视问政》,结合十八大精神,调整理念为“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引入新媒体直播;2014 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因地制宜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五场问政用两场聚焦“干部作风”,将节目重新定位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果检验平台”和“治庸问责平台”。
2.南京《向人民汇报》。
由市纪委、市纠风办牵头组织的《向人民汇报》直播节目,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98 -2008 年。
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实行“一年评议、两年巩固、三年提高”的做法,每个周期确定15 个参评的重点部门和行业,每年评议5个。
第二阶段从2009年开始,向人民汇报推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全媒体直播活动,采取每两年为一方案,一年评部门,一年评行业。
3.杭州《我们圆桌会》。
杭州的《我们圆桌会》是“一张属于百姓的圆桌:平等、对话、交流、协商,在其中你可以就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提出建议,可以直接对话职能部门领导,可以与行业企业领袖和专家一起交流心得,可以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出看法,可以了解到新闻热点的最权威解读”。
可以说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谈话节目,经过充分的商讨以形成共识,从而对城市的公共政策进行优化,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城市的公共事务。
它的开播是杭州市探索民主民生、市民参与治理之路的延伸,是杭州市“民主促民生”的最佳体现。
三、从政府到群众,电视问政的双重效应(一)对群众的作用1.公民政治素养的提升。
电视问政以“问答”的方式为公众创建了新的利益诉求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击破了传统政府管理时代的决策“暗箱”,迫使政府在透明公开协商的框架下处理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现场观众来说,这是个体影响政府开展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
而对于电视机前的受众来说,通过学习观察获得了替代性经验。
这些经验唤醒了个体对当下政治环境的正面情绪。
因此在行政督办和媒体监督的条件下,电视问政中民众通过政治参与成功影响了政治活动。
2.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
根据2013年8月发布的《政治参与蓝皮书:中国政治参与报告》显示,我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状况不是很理想。
在问卷调查中,以10分为满分计算,政治参与行为只得到6.18分。
数据显示出政治冷漠现象在中国社会的普遍存在。
它隐含了民众对制度、政党、政策甚至是文化认同的危机。
从电视问政的属性来看,它作为政府的政务公开平台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治庸问责平台是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意识形态的宣传平台是为了取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因此民众主体地位在电视问政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节目中官员的“汗流浃背”、“尴尬”、现场代表高举的“权力象征符号”以及主持人犀利的反问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们对政治以及政府的信心。
它从本质上动摇了民众政治冷漠的根基——“官本位”思想。
在电视问政建构的特殊场域内,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和维护,极大地调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政府的作用1.政府塑造形象的平台。
电视问政一直以来因为问出官员一身冷汗、一脸窘,观众因节目能够真实展现官员的反映情况,而对其给予高度肯定并持续关注其发展。
不少人认为,这一问政栏目的存在,不利于政府的形象塑造,不利于建设有公信力的政府。
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相反,笔者认为电视问政用生动的现场互动,代替了冰冷空洞的文件回复,官员能够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这不仅可以利用公众媒体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还可以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因此,电视问政节目,可以成为政府的“秀”场,从而赢得民心。
在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普及之下,政府官员在台上接受考问的次数不断增多,这就使得相关问责人员逐渐适应设置在聚光灯下的“考场”,并且在大众监督下,提高办事效率,积极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给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对于“官本位”的突破,以及没有“遮羞布”下的透明行政,很有助于树立政府的形象,正所谓“不破不立”,政府也会因为走出办公室,走向舞台,让群众多一份了解,从而拉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再加上电视问政日渐趋于常态化,这不仅有利于弱化地方领导的个人化色彩,还能够从制度上兑现官员的敷衍式许诺,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电视问政带来的“表演性”。
这就使得“假大空”的表演和“空头支票”落到实处,使电视问政真正成为政府的“秀”场,通过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树立高效便民的政府形象,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2.社会监督作用的加强。
对于相关领导做出的承诺,实现状况如何,是电视问政栏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弊端不仅要问出来,还要监督它改下去;民生问题不仅要摆出来,还要监督它去解决。
由于在节目中,相关领导对于短片的播放具有不可控性,就如同“考生”(官员)面对“考官”时并不知道考官会出什么考题,所面临的挑战和质疑是什么。
媒体的参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促使政府不能敷衍了事,以防在媒体的无情披露下,再次被现场观众问出一身汗,从而导致政府的信任缺失危机。
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在舆论压力和媒体监督下必然会形成“倒逼机制和动力机制”,使得政府不得不有所作为。
四、电视问政的未来发展规划(一)“互联网+政务”,让群众共享发展我们提倡电视问政,同时希望通过建立与电视问政相配套的信息公示制度,相衔接的问题反馈制度。
通过信息公示制度实现事前公示、事中如实反映、事后及时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答,让电视问政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