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pdf

合集下载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脘腹胀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

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约 150 毫升(ml)左右,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

1 症状概述是指腹部膨胀的感觉,常有腹部膨隆胀大(也可仅为自觉胀满不适而无客观表现);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仅为局部性的;有时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主要原因有胃肠道积气、腹腔内积液、腹腔内肿物、后腹膜疾并功能性腹壁肌张力增加或腹腔内气体)或者是腹内某肿疾病而事先未估计到。

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2 病因病机形成胀满的原因很多,有因湿热挟痰,或饮食阻滞,或脾胃虚弱,或七情不和,气机阻滞,或误下伤中,或暴怒忧郁,或痰气搏结,都能形成本病。

脏腑感受外邪,或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是导致脘腹胀满的重要原因,早在《灵枢胀论篇》有过详细的论述:“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冬日重感于寒,则食泻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

说明胃肠功能失调,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胀满。

关于胀满的机制,有两点认识相同:(1)基本病机为邪结中焦,气机升降阻隔阻滞,痞塞不通。

(2)主要症状是心下痞塞满闷,按之濡软,外无胀满形迹;或不仅心下痞满闷塞感,外亦见有胀满之形。

对于基本病机还有部分医家认为与瘀血有关。

基本病机是在病因作用下,中焦气机痞塞,经络气血阻滞,胃液逐渐暗耗,导致其络脉瘀闭,日久可痰瘀互结搏而成积;临床证候的基本特点是热多于寒,实多于虚,浊阴不降甚于清阳不升。

3 主要症状(1)腹胀伴腹痛: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变的可能。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

第十节胃脘痛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肝胃气滞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

2 寒邪犯胃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3 肝胃郁热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当归白芍药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煨姜薄荷丹皮山栀)4 食滞胃肠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5 瘀阻胃络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失笑散(五灵脂蒲黄);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6 胃阴亏虚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芍药甘草汤(白芍药炙甘草)。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腹部胀满厉害烦躁不得眠经方(合方)一剂显效

腹部胀满厉害烦躁不得眠经方(合方)一剂显效

腹部胀满厉害烦躁不得眠经方(合方)一剂显效经方辩证问诊单:患者:女,34岁发病时的典型症状:最初发病是15岁左右,开始是每日早上干呕,饮食正常。

后牙龈红肿萎缩,导致牙齿松动,每年两次洗牙,也没用。

前年自推腹后,好些,不是天天干呕了。

不舒服是从去年开始厉害。

空腹时,左侧腹部有声音,说不清楚是水还是气,烦躁,须放屁后,才好点。

吃饱后也放屁,舒服些。

大便溏稀一天一次,少。

.晚上9点后腹胀厉害,不得卧,用手压腹部全是水声,烦躁,睡不着,有时也吐(干呕),吃往下降的药,放出长屁来,才能睡觉。

时好时坏,自前十天咳嗽以来,腹部胀满厉害,感觉水很多的样子。

咳嗽吃过小青龙,不太管用。

也用过麻黄加石膏类的,也无效,有痰,稀,白,早上有点稠,不太想吃饭。

用手推腹时,膻中下和左脐旁有硬结。

身高1米55,体重不到40公斤,面黄暗,月经提前,少,稀。

现在目胀,有点肿。

晚上因腹胀睡不着时,小便数。

右胳膊和右腿上有白色块状皮肤病,痒。

平时怕冷不怕热。

不爱出汗。

大便,一日一次,便溏。

前几天,三天解了一次,就一点。

现正在服用的药:昨天服的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厚直、枳实、半夏、陈皮、干姜、细辛、五味、当归、白芍,服后无效。

又服中成药清肺的,好像也不太管用,后经咳嗽,放出长屁来,才能睡觉。

最初发病的年份月份:15岁左右病情加重的年份月份:去年夏天发病的时辰:晚上饮:不爱喝水,喜热饮。

食:少,喜粥,厌油腻睡眠:不易入睡大便:湿,粘,腻,溏泻,便出不爽小便:晚上睡不着时,小便次数多月经:少,提前,黯暗,清稀白带:少,白,黄处方:大承气汤+小泻肺汤用药反馈:患者:先生,昨天吃后,感觉腹部胀感减少,水声也少了。

9:30分躺下,大约9:50左右就睡着了。

咳嗽醒一回,目眩了会,早上咳嗽会,痰好咳出。

以前四逆和泻心类得也吃过,没这么好的效果。

唉,同是学伤寒的,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学了挺长时间的,连个咳嗽都没治好,弄得老公笑,自己也没信心了。

用经方调腹胀医宗金鉴之腹胀门经方治疗腹胀痛案三则

用经方调腹胀医宗金鉴之腹胀门经方治疗腹胀痛案三则

用经方调腹胀医宗金鉴之腹胀门经方治疗腹胀痛案三则【病因病机】腹胀因饮食停滞胃肠,阻滞气机;或因情志抑郁,气滞郁结所致,责之于胃腑气实,属实证。

腹胀因素体脾脏虚弱,气机壅滞;或因脾脏虚弱,水饮不化,成为正虚邪实之证,责之于脾脏气虚,属虚证。

因此,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提示了太阴脾与阳明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变规律。

【腹胀辨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主要说明凡以水湿聚留而引起的浮肿、腹胀满者,大都属于脾脏疾病,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所致。

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了:“脾病,虚则腹满肠鸣。

”此文提示了脾气虚,运化水饮失职,饮邪阻滞胃肠,而成腹满肠鸣。

当脾胃气机不畅,斡旋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描述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之象。

所以,在《伤寒论注》则提出了“盖腹满、呕吐是太阴阳明相关证”。

查看详情腹胀有虚实。

《本经疏证》言:“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景岳全书》亦提出了:“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

”腹胀何以“按之不痛者为虚”?因为正气不足,脾虚气聚,虚气痞塞胀满,并非有形实邪充斥,故虽见腹部胀满,而按之可助脾气运转,气机得通,通则不痛,即或疼痛,但按之痛减,且喜热熨。

腹胀何以按之“痛者为实”?有形实邪(宿食、瘀血、水饮、痰热、虫积等)或实热燥屎蕴结胃肠,不按固然要痛,按之腹痛更甚,且痛甚于满,胀满无减轻之时,不通则痛也。

【验案举隅】阳明腑实兼太阳证(厚朴七物汤)王某,女,7岁,2013年4月1日就诊。

主诉:感冒咳嗽两天。

因受风而致咳嗽,干咳无痰,鼻塞流清涕,恶风,伴有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质干,日一行,纳寐可,小便调。

舌红,苔白根厚腻,脉浮滑数。

证属里实已成,复感外邪。

治以表里双解,方用厚朴七物汤加味。

臌胀的中医疗法(消化系统)

臌胀的中医疗法(消化系统)

臌胀的中医疗法(消化系统)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又称单腹胀。

临床以腹大胀满,皮急如鼓,脉络显露为其主要特征。

《灵枢·水胀篇》记载:“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并根据本证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但气血水三因常相互牵连为患,故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为患。

西医之肝硬化腹水、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的腹水形成期,以及结核性腹膜炎、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等,都属本证范畴。

黄疸、积和臌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之间可能是先后演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以在病程中错杂并见,所以前人指出,黄疸、积是中满、胀病之根。

1、病因病机臌胀一证,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劳欲所伤,及感染其他疾病后,肝脾失调,继则累及肾脏而成。

(1) 饮食不节:平时嗜酒或酗酒无度,损伤脾胃,酿湿生热,进而耗伤肝阴,损害肝体,使肝脾两伤;若饮食不调,饥饱无度,长期营养不良,脾胃受损,可致脾虚肝郁。

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而致湿浊内聚,壅阻气机,水停二腹,而成臌胀。

(2) 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伤及肝脾,使气失调畅,肝失条达,肝郁气滞,久而由气及血,血络瘀阻,横逆伤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与瘀血互结,痞阻中焦,日久不化,渐及于肾,呈三则俱病,发为膨胀。

(3) 黄疸积聚失治:外感疫毒、寒湿、湿热之邪蕴积肝脉,染为黄疸,气血瘀阻,渐成臌胀;或积聚日久,气血壅滞日甚,水湿内停,而成臌胀。

(4) 受血吸虫感染,迁延失治,日久肝脾损伤,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混淆,气血水停于腹中而成臌胀。

臌胀一证,主要在肝、脾、肾三脏。

肝气郁遏既久,已成克伐脾土之势,或脾气已败,肝木乘之。

肝脾俱伤,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浊阴不降,水湿不能排出体外,于是清浊相混。

肝气郁久,气滞血凝,血瘀水结,遂成臌胀。

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加之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水浊难泄,臌胀逾重。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腹满、腹胀【治病策略】1、辩证(1)鼓肿者,气郁则鼓,水郁则肿。

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

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

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

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

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

此病夹杂,甚难为治。

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

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

(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

)此二病,非老手难办。

(2)满肿者,脾经不升,气不运则满。

(温运中气。

)水不运则肿。

(燥土疏木。

)停水窜入经络,溢于皮肤,故肿也。

胃经不降者,多阴虚。

(降胃敛肺,兼养中气。

)脾经不升者,多阳虚。

(温补肾肝,兼润风木。

)满,即是胀。

(3)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

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

(理滞降逆,调木顾中。

)湿热作胀。

(去湿清热。

)(4)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5)孩子受惊吓而腹胀发烧,只要收惊即愈,情志不顺;抑郁忧思伤脾而发烧,消胀气烧即退。

(6)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7)曹颖甫:是胀满又不同也。

A、太阴寒湿,则腹中胀满。

B、虚气停阻,则腹中胀满。

C、水结膀胱,则少腹胀满。

D、宿食不化,则腹中胀满。

E、血结胞门,则少腹胀痛。

F、腹满一证,以时减为太阴虚寒,不减为阳明实热。

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此其易知者也。

2、治疗(1)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

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

湿停中脘,则食不下。

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

寒湿在下,故腹时痛。

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2)桂枝汤症或者感冒并腹满便秘,厚朴七物汤。

呕吐的加半夏。

(3)太阴之利,寒热皆有。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各有各的招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各有各的招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各有各的招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中的一种综合病症,患者症状表现主要有早饱感或餐后饱胀、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通常病情会反复发作或是持续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要积极的进行治疗。

目前,西医和中医在该病治疗中均发挥着较大作用,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选择途径进行治疗。

一,西医治疗方法(一)一般治疗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包括: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饮食卫生及少吃酸性、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积极的戒烟酒,还要注意不乱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消炎痛、保泰松等)。

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还会产生身心与心理疾病,故需要积极的咨询和治疗,以保持心理健康。

(二)药物治疗由于现阶段没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效药物,所以临床中还是以经验性对症用药为主,常用药物包括:1.促胃肠动力药:如果患者主要症状是嗳气、早饱、上腹胀等,可以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药及用法:西沙必利,每天三餐前15-30分钟服用5-10mg,但该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心电图QT间期延长、腹痛、腹泻、肠鸣等,所以合并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不适用;多潘立酮,每天三餐前15分钟服用10mg,能够发挥阻滞周围性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莫沙必利,每天三餐前1-2小时服用5mg。

2.抑制胃酸分泌药:如果患者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上腹痛,可以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法莫替丁等。

3.抗胃酸药。

胃舒平、铝碳酸镁等可以直接中和胃酸。

如果单一用药效果不佳,可以与促胃动力药物联合应用或轮换应用。

4.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如果患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要在使用上述药物同时进联合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等)治疗,才能促进病情恢复。

4.抗抑郁药:如果患者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抑郁、紧张、焦虑等症状,可以同时应用抗抑郁、焦虑药物,常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丁、舍曲林等)。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指南

2、中成药治疗
针对功能性腹胀的中成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选择。以下是一 些常用的中成药:
(1)胃肠安丸:具有理气止痛、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功能性腹胀患者。
(2)香砂养胃丸:具有温中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功能性腹 胀。
(3)逍遥丸: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功能性腹胀。
消化系统常见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 疗指南
目录
01 一、概述
03 三、注意事项
02 二、中医诊疗方法 04 参考内容
功能性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嗳气、恶 心等症状。在中医范畴内,功能性腹胀多由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等原 因引起。本次演示将介绍功能性腹胀的中医诊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中成药治 疗、针灸推拿等,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概述
功能性腹胀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腹胀,发病率较高。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 腹胀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患者常出现胃脘胀痛、痞满不适、嗳气频繁等症状, 严重者可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
二、中医诊疗方法
1、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功能性腹胀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等。根据不同 的病因和症状,可采用理气、活血、健脾、消导等治疗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二、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
1、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功能性腹泻的诊断需首先排除感染、炎症、肿瘤等 可能引起腹泻的病因。患者需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结肠镜等, 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2、病史调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腹泻的起因、持续时间、症状、 家族史等,以评估患者的病情。
3、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 体征,以及腹部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气滞血瘀: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胰腺血 脉,气血不通,诱发胰腺炎。

腹痛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腹痛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腹痛腹痛主要由于腹内脏器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但胸部疾病(如肺炎、胸膜炎、心绞痛等)有时也可由于放射而引起腹痛。

因此,腹痛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必须认真鉴别,明确诊断,才能正确治疗。

外科和妇科某些疾病引起的急性剧烈腹痛,属于急腹症范围,另有专节介绍。

内、儿科有些引起腹痛的疾病如溃疡病、痢疾、肠寄生虫、泌尿系统结石等亦均有专节叙述。

这里主要介绍中医对腹痛辨证论治的一般知识,但必须注意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学认为腹痛的发生与受寒、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及平素内脏阳虚等有关。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但以实证为主。

实证因湿热、食积、气滞血瘀、寒积等导致腑气通降失常,气血运行受阻;虚证为脏气虚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

【诊断】详细询问病史,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其他伴发症状,结合全面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检查,作出鉴别诊断。

1.凡是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又相当严重,体检时腹部有明显压痛部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者,应当考虑到急腹症疾病,参考外科急腹症篇,作进一步鉴别诊断。

一般而言,持续性腹痛,多见于炎症及内出血;阵发性腹痛,多见于梗阻,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剧的,多为炎症并有梗阻;钝痛和胀痛多见于炎症;绞痛多为梗阻。

2 .凡于腹痛前或腹痛的同时出现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多属内科疾病。

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多属胃部疾病。

右上腹部疼痛,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黄疸等症状和体征的,多属肝胆系统疾病。

中上腹或脐周围或全腹疼痛,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而局部有压痛等症状的,多属胃肠道炎症。

脐周围阵发性疼痛而无明显压痛者,多属肠寄生虫病。

右下腹痛如反复发作,除外科阑尾炎外,应考虑肠结核病。

3 .对女性病人应询问月经史,鉴别痛经、输卵管炎、盆腔炎、宫外孕等妇科疾病。

4 .除检查腹部外,还应注意胸部检查,询问有无咳嗽、胸痛等其他症状,从而鉴别由于胸部疾病如肺炎、胸膜炎、心绞痛等疾病引起的放射痛。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病后续发所致。

鼓胀的病变部位在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腹中而致。

初起损在肝脾,迁延日久,可由气及血,且瘀血亦可化水,使水湿更盛;晚期及肾,正气亏虚,气、血、水相互交结,则神昏、痉厥、出血等变症丛生。

根据本病表现,现代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属本病范畴,包括血吸虫性、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

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游离液体,当腹腔内积聚的游离液体超过200mL时称为腹水。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门脉高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淋巴液形成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等。

腹水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慢性肝病自然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提示肝硬化失代偿、预后不良。

初次出现的腹水经治疗较易恢复,但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腹水治疗困难。

一、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要点:(1)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2)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常见体征有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肿大、下肢凹陷性水肿等。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2. 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明确的肝硬化病史及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常见病因有慢性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与血吸虫肝病等,其他病因有酒精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毒物或药物性损肝伤、胆汁淤积、代谢性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症状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水、大便溏薄或便秘、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 少量腹水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餐后腹胀。

【偏方】功能性腹胀及术后腹胀效验良方

【偏方】功能性腹胀及术后腹胀效验良方

【偏方】功能性腹胀及术后腹胀效验良方腹胀是指胃脘及胃脘以下的整个腹部胀满的一种症状。

现代医学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肠梗阻,肝胆疾病,腹腔手术后多出现腹胀。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饮食失调、起居无节,湿阻气滞、脾胃虚弱以及瘀血阻滞经脉等因素引起。

临床可见腹部胀大,叩之如鼓,伴有食欲不振,纳呆饱闷,嗳腐吞酸,恶心呕吐等症。

方一足三里敷贴【主治】:手术后腹胀,肠鸣音减弱,排除肠梗阻。

【方药】:大黄、木香、桃仁各9g,牵牛子、赤芍各6g,冰片3g。

【制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稠糊状,以不流淌为度,外敷双侧足三里,以塑料薄膜封包外固定。

每8小时更换1次,3次为1疗程。

【编按】:中医认为,手术刺激可使气血瘀滞,胃肠通降功能失常,导致腹胀。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理论,治疗应以理气通腑除胀为主。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是治疗肠胃疾病的主要腧穴,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敷贴药中大黄、牵牛子苦寒沉降,通里除胀;木香辛行苦降,善行胃肠之滞气;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以利行气除胀;冰片清凉透达,通经活络,助药物渗透吸收;香油清香走窜,促使诸药合力经穴位由表入里,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腹胀的目的。

126例腹胀患者敷药后24小时内显效98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24%。

显效98例中有2例出现缓泻;无效6例中有4例伴有低血钾,2例并发腹膜炎。

实践证明,本疗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实可靠,符合外科术后用药原则,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方二莱菔子烫熨腹部【主治】:腹胀【制用法】:在常规治疗原发病与常规护理的同时,用中药莱菔子500g,放在铁锅里炒热至70℃后,放置于15cm×15cm布袋,袋口扎紧。

然后根据病人的情况,备好屏风遮挡(冬天应注意保暖),护士协助病人充分暴露腹部,然后把布袋放置于病人的中脘处,先顺时针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再逆时针方向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接着把布袋放于上脘部,从上至下至气海穴,再从下至上反复熨烫;最后将布袋放于升结肠处沿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直肠方向,从上至下反复熨烫;如果袋内的药物温度下降变凉,则需再次加热后,继续熨烫致使病人出现肛门排气,感觉腹胀减轻后方可停止。

伤寒论·腹满,有以下20种情况及对应方药

伤寒论·腹满,有以下20种情况及对应方药

伤寒论·腹满,有以下20种情况及对应方药
1.腹满,腹大满,腹满痛、腹满不减,腹胀——大承气汤
2.腹大满——小承气汤
3.腹胀满,腹微满——调胃承气汤
4.腹满——厚朴七物汤
5.痛而闭——厚朴三物汤
6.腹满——厚朴七物汤
7.腹满,腹胀如水状——硝石矾石散
8.腹满——白虎汤
9.腹都满——小柴胡汤
10.腹满——栀子厚朴汤
11.腹微满——茵陈蒿汤
12.腹满——己椒苈黄丸
13.心痛腹胀——走马汤
14.癥病……胎动在脐上者——桂枝茯苓丸
15.腹满——温经汤
16.腹胀满——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17.(腹满)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
18.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
19.腹满——大黄䗪虫
20.腹胀满——四逆汤。

腹胀的辨证及治疗

腹胀的辨证及治疗

腹胀的辨证及治疗杨连【摘要】腹胀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要辨证施治,先辨虚实,再辨寒热。

治疗上以通肠腑,调理脾胃功能为主。

笔者分析了腹胀的病机、辨证方法及治法体会。

腹胀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称之为“胀满”、“痞满”,多发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肝硬化腹水、肠梗阻、各种腹部术后等[1]。

中医治疗腹胀满病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有独特的优势,而且疗效确切,只要正确辨证,见效明显。

【关键词】腹胀;虚实;寒热;辨证【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243-021 腹胀满病的病因《素问》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胃是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的器官。

脾是运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的器官。

脾胃相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位居中焦而为气机升降之轴,脾胃有纳运水谷,升清降浊,主气统血等生理功能。

外感六淫之邪、饮食不节,冷热不均均会影响津气正常升降出入,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清浊相混,气留血涩,湿气内停,遂成胀满。

《灵枢·胀论》曰:“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六元正纪论》1云:太阴所至为中满。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

脾乃阴中之太阴,同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天为阳、为热,主运化,地为阴,为湿,主长养。

无阳则阴不能生化,故云脏寒生满病。

所以说脾胃疾病是腹胀的根本所在。

《灵枢·胀论》曰:“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对腹胀满病而言,基本病理是脾失健运,湿凝气阻。

寒湿、湿热困脾可引起腹胀满,积食可致纳运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升调,也可引起腹胀满,脾虚、中气下陷则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也可导致腹胀满。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胃肠病学》(乾构主编,科学,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1)3个月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

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小肚子坠胀中医治疗方案

小肚子坠胀中医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1.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出现小肚子坠胀。

2. 情志不畅:长期情绪抑郁、焦虑,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气机不畅,引起小肚子坠胀。

3. 久坐少动:久坐不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机郁滞,出现小肚子坠胀。

4.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气机不畅,引起小肚子坠胀。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小肚子坠胀。

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郁金、白芍等。

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2)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小肚子坠胀。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3)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小肚子坠胀。

常用药物有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方剂如理中丸、四神丸等。

(4)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内蕴型小肚子坠胀。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栀子等。

方剂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

2. 非药物治疗(1)针灸治疗: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调节脾胃功能,疏通气机,缓解小肚子坠胀。

(2)按摩治疗:按摩腹部,尤其是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缓解小肚子坠胀。

(3)食疗: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红枣等。

(4)运动锻炼: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小肚子坠胀。

三、注意事项1.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4. 遵医嘱,合理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5. 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总之,小肚子坠胀的中医治疗方案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调整人体气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方法,达到缓解症状、恢复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生活习惯,注重饮食调理,以期早日康复。

总局关于发布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doc

总局关于发布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doc

总局关于发布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5个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7年第217号)为鼓励和引导中药新药的研发创新,加快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中药新药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中药新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5.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7年12月18日附件1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有时可有腹胀、腹部膨胀的症状。

这些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中枢对感觉的处理异常、内脏高敏感、胃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肠道通透性改变、心理障碍等。

根据定义,该病的诊断还应排除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

根据《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将IBS分为腹泻型(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便秘型(IBS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IBS-C)、混合型(IBS with mixed bowel habits,IBS-M)及不定型(IBS unclassified,IBS-U)四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 (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 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 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 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 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 III 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 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必须包括下列 2 项: (1)3 个月内至少每月有 3 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FD)、肠易激综合征( IBS)或 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 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 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 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 便粘涩不爽。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 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舌质淡舌 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脾胃湿热证加内庭、曲池、丰隆。 脾虚湿阻证加脾俞、太白、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 2~ 3 个配穴,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用 毫针进行中强刺激,脾虚湿阻证用毫针进行中弱刺激,留针 10~20 分钟,每 5 分钟行针一次,每日针刺一次。也可用电针进行针刺。 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严格消毒,防止局部皮肤感染。 (2)选择舒适体位 施针,避免在疲劳、饥饿状态下施针。 (3)全身性皮肤病患者不宜采用此法。 3. 耳穴压豆治疗 主穴:脾、三焦、交感、皮质下、腹。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肝、胸、结节。 脾胃湿热证加胃、艇中、耳背脾。 脾虚湿阻证加肺、膀胱、小肠。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 1~ 2 个配穴,用王不留行豆贴压,行点压 手法,中弱刺激,保留 24 小时。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 7 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治疗前严格消毒,防止耳廓感染。 (2)耳廓冻伤或有炎症或 病人在疲劳、饥饿状态时不宜用此法。 (3)治疗期间嘱病人每天按压数次,以加 强刺激。(4)夏季留针时间可适当缩短,防止过敏或感染。 (四)健康指导 1. 生活起居:适当活动,以散步、慢跑为主。 2. 饮食调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食至七分饱即止,清淡低脂饮食,多食新 鲜蔬菜和水果等富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减少肉类、脂肪类、豆类及甜食食物 摄入,避免进食辛辣油炸之品,忌烟酒。 3. 情志调摄: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年)制定。 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 治疗前积分× 100%。 (一)评价标准 1. 症状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积分减少≥ 95%;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减少≥ 70%;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 30%;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 30%。 2. 腹围疗效标准 显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 2cm;
6 个主要症状从严重程度、发
作频率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 所有症状两个维度的分数总和即为症状积分, 评 价时限为 2 周。评分表参照胃肠症状评分( GSR)S 法以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 (Nepean Dyspepsia Index NDI) 症状评分系统制定。
有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 0.5cm~ 2cm; 无效:腹胀伴腹围无明显变化或腹胀伴腹围增加。 3.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显效:量表积分减少≥ 50%;
有效:量表积分减少< 50%; 无效:量表积分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增加。 (二)评价方法 1. 症状评价方法 对腹胀、肠鸣、矢气、大便不调、纳差、嗳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 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 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 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 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 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 1~ 2 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 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 0.5cm、直径约 1.5cm 左右的糊状药饼,敷 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 8 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 5 天为一疗 程。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 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 0.5cm 厚的脱脂棉层, 取药粉末适量, 填充 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 3cm、厚度约 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 2cm 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时间约 30 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 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 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