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苏版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经济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19年08月08日xx学校高中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2.画像砖盛行于西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是汉代画像砖《赶集图》,该图反映了当时()A.地主田庄生产状态B.商业经济恢复发展C.手工生产分工协作D.抑商政策逐渐废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经济恢复和发展,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信息的能力。
题目主旨为汉代《市集图》所反映的市镇商业交流的频繁现象,折射出汉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本题选择B项。
A项与题目主旨不符,选项侧重于农业,题干侧重于商业。
C项题目未体现,图片只反映了汉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看出不手工业的分工协作现象。
D项与历史史实不相符。
3.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统治者“无为而治”C.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A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B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0.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及手工业经济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试题:10.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及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下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能力。
生产工具的改进,促使生产方式的改变。
图片反映了农业主要生产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答案】D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以下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其中,实物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源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
答案是D。
【答案】D3.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
“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君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答案】C4.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那么材料直接反映了〔〕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解析】仔细阅读材料,由“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可知唐朝小农的兵役沉重;由“老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唐朝的徭役沉重。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测(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4*4=56分)1.下图是北宋东京城示意图,下列关于北宋东京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辛弃疾会在瓦肆中欣赏杂剧B.“市”内定有铜活字印刷书店C.“市”内的商业活动受限制较少D.参知政事执掌东京行政事务2.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
这一变化说明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来看,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排除A项;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 项。
3.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A.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B.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4.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政治中心在现陕西境内;唐代经济重心正由北往南转移,政治中心在现西安;宋代明清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而政治中心向东转移到了现北京。
由此可见,题干重漕运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也与政治中心东移有关,故选C;A只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没有体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关中自然条件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在元朝时最大的,之后明清时期不如元朝,排除D。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第2练古代中国的经济
(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第2练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 C 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表明子贡经商致富,与国君平起平坐,商人地位明显得到提高,C项正确,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B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记载《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续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补遗》《唐大诏令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集》《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 B 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
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
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情况,而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中“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
3.(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
秦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B.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D.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答案 B 材料中“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反映了秦朝加强工商业规范,统一度量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B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第2练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第2练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福建质检)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2.(2018广东深圳一模)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了清代(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3.(2018四川高三一联)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
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
”这表明( )A.重农抑商早已不适应时代需要B.重视商业的经济基础地位C.政策干预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D.商业盛行激化了社会矛盾4.(2018福建漳州高三三调)读上表,可以得出汉代( )A.庄园制经济不断发展B.租佃制经营方式出现C.均田制逐渐受到破坏D.土地私有制渐显端倪5.(2018陕西安康高三质检)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
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
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B.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D.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6.(2018广西来宾、河池高三二模)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
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
”此民谣反映出( )A.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B.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C.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D.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7.(2018河北沧州质测)《汉书·货殖列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欺。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练含解析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1.练高考1.(2018年新课标n卷文综历史2)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負换俶钱币耒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刹贷,这就意味着百姓员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巧na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维,故选旳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材料主旨是农民员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杲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搐商犬贾趁机操纵韧价故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枇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嵩。
2.(2018年新课标n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9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2.【2019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3.【2019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4.【2019天津卷】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5.【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6.【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7.【2019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种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
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同,地区分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故选D。
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北方运河主要生产原料和南方主要生产成品这一史实考查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考查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络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答案】D【解析】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河北“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D项正确。
从材料中找不到商业网络建立和纺织业生产的分工和以及专业化的依据,A、B项不符合题意;仅仅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能说明生产的地域分工“加强”,C项错误。
7.(2019届贵州省高三高考教学质量测评)“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答案】C【解析】根据“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可知明代的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和骚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海禁政策的合理性,加剧了倭寇之乱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阻碍中外贸易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千余倭寇”由中国人引导并不能证明倭寇的群体主要是中国人,故排除D项。
江苏黄埭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
江苏黄埭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1.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上述现象说明明朝时期〔〕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4.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5.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
”“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依据是〔〕A、晋商财力雄厚B、小农经济发达C、手工业发达D、煤炭资源丰富6.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西汉都城唐都城北宋都城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7.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2019高三历史ⅱ练习1.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2019 高三历史ⅱ练习1.2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联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无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供给的有限资料,明确观察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掘资猜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频频细读。
只有经过认真斟酌,推测命题老师的企图,踊跃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可以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7·山东实验中学打靶题 ) 北宋徐积《织女》诗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
” 这首诗反响的历史信息有 ()①北宋期间农民生活贫困②宋朝商品经济发展③北宋期间农民生活丰饶④北宋期间小农经济发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分析】此题观察学生解读资料获守信息的能力。
诗中并未反响③④,故应消除。
【答案】 A2、(2017 ·天门二模 ) 祖先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如,子时为 23 时至 1 时。
唐朝先期保留有“日中为市”的古风,日中就是中午。
由此推测唐朝长安东西市开市的时间为 ()A、7~9 时~11 时C、11~13 时D、13~15 时【分析】由子时为23 时至 1 时可以推出,中午是11~ 13 时。
【答案】 C3、(2017 ·天门二模 ) 史料记录: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
上述资料反响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靠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③ B. 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分析】第一读懂资料,资料并未反响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故消除含③的各项。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西宁)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
这将会导致(B)A.大量自耕农出现B.土地兼并加剧C.有效保护非耕地D.田庄经济产生【解析】根据题意,从汉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税收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看,加剧了土地兼并,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相反,土地兼并会导致大量自耕农的消失;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出田庄经济的特点,D项不正确。
2.(2018·南平二模)右图体现的是西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这一技术(A)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B.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C.缓解了耕地紧张的问题D.加强了对农作物的管理【解析】由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垄作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作法有利于保持地力,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图片无关;图片涉及的是土地的利用,不是农作物的管理,D项不正确。
3.(2018·梅州5月模拟)《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
”《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上述记载(B)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解析】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项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项错误。
故选B。
4.(2018·滨州二模)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苏版二考点练习:古代中国经济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上,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也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
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
”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
”他们共同强调()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解析:选C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
”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解析:选B4.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家训的意思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即使闭门不出,生存所需的东西也都有了,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5.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6.(2019·大庆一模)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选D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土地所有权流转频繁,封建政权尤其是在大一统时代政权往往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始终没有成为最主要的商品交换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是封建王朝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并非频繁发生,故C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流转,故D项正确。
7.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解析:选C材料中“宜委节度使”管理蕃客,并对关税进行规定,任其往来通航,自为贸易,故C项正确。
8.《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
”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
这一规定()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解析:选C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原本小农经营,兄弟均分,更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C项正确。
9.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芜湖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10.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这反映了()A.市场管理混乱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皇室权威削弱D.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解析:选B从宋代在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得出商品贸易突破了坊市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功能增强,故B项正确。
11.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D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民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
12.刘石吉在《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一文中指出:“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
这些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江宁、常熟、景德镇,也见之于武汉、临清、福州、广州各地。
……这些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
”材料可用来研究()A.晚明农民运动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C.晚明经济结构的变动D.晚明商业市镇的崛起解析:选C根据题目“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可以得出,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受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迫,故C项正确。
13.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的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这表明当时()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商业活动频繁,没有体现岭南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税收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的情形”可知,长途商业贩运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未反映。
14.梁启超在论某一历史时期学术时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
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
”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A.春秋战国时期B..北宋时期C.明朝中期D.清朝前期解析:选D明清朝廷将盐业管理机构设在扬州,相当多的扬州盐商获得朝廷特许经营,称“两淮盐商”,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可知淮商对文化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清朝尤为突出,故排除C项,D项正确。
15.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发展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解析:选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相符,故C项正确。
16.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解析:选A材料说明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
17.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无用银之例”到“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白银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18.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选C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19.“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
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解析:选C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
20.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
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解析:选C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