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习俗:民间拜月

合集下载

中秋节祭月赏月习俗

中秋节祭月赏月习俗

---------------------------------------------------------------范文最新推荐------------------------------------------------------中秋节祭月赏月习俗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1 / 8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

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中秋节的习俗1、祭月赏月在古代中秋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月了,先是由帝王家开始祭月后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家族式的祭月。

古代有‘男不祭月,女不拜灶的习俗’。

所以祭月一般是家庭的女主人担任主祭其他女性担任从祭。

后来在中秋节的时候祭月逐步发展成娱乐的方式赏月,当代中秋节赏月也是很重要的习俗。

2、观看灯会中秋节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观看灯会,古时候也叫赏灯大会,观灯会猜灯谜,五颜六色的灯光映照着月圆的天空衬托出节日的气氛。

3、品尝月饼一谈到中秋节大家都会想到吃月饼,在古时候,人们吃的月饼大部分都是自己制作的,在中秋节的时候制作月饼,吃月饼也是很重要的习俗。

4、制作糍粑5、饮桂花酒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会品尝桂花酒,八月桂花很香,用桂花制作的美酒让人垂涎欲滴,一边吃着月饼,一边饮着桂花酒,家人欢聚在一起欣赏明月。

6、点塔灯在湖广一代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要在塔上或者是自己家的瓦上点一盏灯,点灯的寓意是祈祷平安。

中秋节可以放孔明灯吗?广东很多地方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在海南的文昌、万宁、儋州一带的村庄里,至今民间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

客家风俗中有在元宵节前后飘飞“孔明灯”祈福的习俗,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

放孔明灯,竹扎纸糊气油桶样子的大灯,顶部和周围密不透风,底部敞开,灯中横杆上放置浸满油脂的破布或棉絮,一个负责点火,四人分压四周,灯内空气燃尽便腾空而起,随风飘荡,人们观赏引以为乐。

海南的天灯,与内地的天灯(又称“孔明灯”)有所区别。

在海南东部许多村落,中秋节放天灯是这些村落或者其中一宗族迎月、贺月的重要仪式。

中秋节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2022中秋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有哪些

2022中秋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有哪些

2022中秋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有哪些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秋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秋节的民间传统习俗中秋节的习俗一: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的习俗二: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

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

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

那么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

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壮族人民也十分看重这个节日。

在壮族地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中秋节祭月的祭月贡品主要以月饼为主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之一。

但是,月饼实际上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用作祭月的供品。

月饼是在祭月仪式中供月神“飨”的供品,在月神“飨”后,祭月仪式完后,祭月者才可以“馂”。

我们的先人认为:月神享用供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供品中。

祭月者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赐福与保佑。

桂花酒月宫早期神话基本与道有关。

因为古时桂树被认为是不老树,又因《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所以桂树与月亮有了初步的联系。

汉武帝曾在汉宫内建桂宫,欲食桂而长生不老。

后唐《酉阳杂俎》中则记载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然树随创合永无止境。

因而有了“吴刚伐桂”的传说。

八月十五,丹桂飘香。

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之际,故人们逐渐忘记了“月中有桂树“的道教寓意,而是把桂花直接与中秋联系在一起。

此外,旧时科举乡试也恰好在八月,故又有将应试得中形容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有哪些_中秋节有哪些传统民俗活动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有哪些_中秋节有哪些传统民俗活动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有哪些_中秋节有哪些传统民俗活动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大家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传统活动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有哪些_中秋节有哪些传统民俗活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1、祭月、赏月、拜月在春秋时代的《礼记》里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意思为拜祭月神。

周朝时,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就以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猜谜猜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

猜谜的形式中以中国灯谜最为常见。

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猜谜的习俗,又以中秋猜谜的方式最为新奇。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灯谜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不同的传统民俗

中秋节不同的传统民俗

中秋节不同的传统民俗中秋节,同一个节日不同的传统民俗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将月饼中间挖出一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该习俗源于古老的传说。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

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嘉定区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黎川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婺源县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

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安徽省绩溪县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其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糍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节祭月习俗是怎样的

中秋节祭月习俗是怎样的

中秋节祭月习俗是怎样的自古中秋节就有对于月神祭祀习俗,现在中国有些地区还是有这种仪式的遗存,祭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祭祀之一,那中秋节祭月习俗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秋节祭月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秋节祭月习俗1、皇家祭月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

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

《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

”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

《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

《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

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

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

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

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

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

”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

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

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

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2、民间祭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

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

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

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

传统中秋节习俗中的拜月仪式解读

传统中秋节习俗中的拜月仪式解读

传统中秋节习俗中的拜月仪式解读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团圆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拜月仪式是最为重要和独特的一项习俗。

通过拜月,人们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为您解读中秋节传统习俗中的拜月仪式。

一、拜月起源据史书记载,拜月始于唐代,当时的皇帝和文人雅士都有拜月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中秋节的主要仪式之一。

拜月仪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月习俗,古人认为月亮是阴阳之气的结晶,所以拜月也被视为一种祭祀仪式。

二、拜月地点拜月的地点通常选择在户外空旷的地方,比如田间、山顶、庭院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清晰地观赏到明亮的月光,并表达对月亮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三、拜月仪式拜月仪式通常在晚上进行,具体的时间是在中秋节的当晚。

首先,人们会准备一张洁净的桌布,将桌布摆放在户外地面上。

然后,摆放一些水果、月饼和香烛在桌子上,这些都是供奉物。

人们轻轻地点燃香烛,向月亮敬献香火,并双手合十向月亮拜礼。

四、拜月意义拜月仪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月亮行礼,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拜月代表着人们对家园的留恋和思念之情,通过拜月,人们希望能够借助月亮的力量将这份深情表达出来。

同时,拜月也是对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追求,人们将这份追求与亲友团圆之情相结合,更凸显了中秋节团圆的象征意义。

五、拜月的传承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拜月仪式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

如今,人们会在拜月时播放月亮相关的音乐、朗诵诗歌、举行舞蹈表演等,以增添气氛和趣味。

同时,也有人选择在家中举行拜月仪式,以便更轻松地与家人亲友共度佳节。

六、个人体会对于我来说,拜月仪式是中秋节习俗中最古老而有趣的一部分。

每年的中秋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出门拜月,感受那份庄重而又温馨的氛围。

月光洒在大地之上,照亮了我们的面庞,仿佛也点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拜月仪式让我更加珍惜家庭和友谊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关注、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中秋民俗习惯拜月与祭神

中秋民俗习惯拜月与祭神

中秋民俗习惯拜月与祭神一、拜月习俗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而拜月则是中秋节民俗中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

拜月活动常常发生在户外空地上,在晴朗的夜晚,人们聚集在一起,向着皓月鞠躬祈福。

拜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人们将月亮视为女神嫦娥的居所,通过拜月来祈求好运和幸福。

在拜月活动中,人们通常会点燃蜡烛、放放花灯,以增加仪式感和庆典氛围。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狮、舞龙等民俗表演,给拜月活动增添了欢乐的色彩。

二、祭神习俗除了拜月,祭神也是中秋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在祭神活动中,人们会准备各种供品,比如水果、糕点、饭菜等,放在丰富的祭坛上供奉给神灵。

祭神的目的是为了感谢神明的恩赐,也是求得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祭神仪式中,一般会有一位主持人领唱祭文,然后全体祭祀者会跪拜三次,表示虔诚的敬意。

祭神活动还常常伴随着民间的各种表演,比如舞狮、舞龙、击鼓传花等,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祭神活动时点燃烟花爆竹,以表达喜庆之情。

三、中秋美食中秋节除了拜月和祭神,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那就是中秋美食。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是人们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除了月饼,还有一些地方有其他特色美食,如柚子、芋头糕、桂花糕等。

中秋节的美食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中秋节有时还会举行宴会,家人团聚共享美食,增进亲情的同时也将中秋节的温馨传递下去。

四、中秋习俗的意义中秋民俗习俗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拜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祭神表达了对神明的感激和敬仰,美食则是人们共享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中秋习俗的传承不仅丰富了民间文化,也宣扬了家庭和睦、友情深厚、感恩和团结的重要价值观。

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关怀,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拜月和祭神是其核心和重要的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内容,更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

中秋节的传统拜月仪式

中秋节的传统拜月仪式

中秋节的传统拜月仪式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除了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等传统习俗外,拜月仪式也是中秋节的重要环节之一。

拜月仪式起源于古代帝王家族,旨在祈福、祭祖和感恩。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拜月表达对天地、祖先和家庭的敬意和祝福。

一、拜月仪式的起源拜月仪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古人认为月亮象征着圆满、团结和家庭团聚,因此拜月仪式成为了家庭祭祀的重要环节。

在古代,拜月仪式多由帝王家族发起,并逐渐传承到民间。

据史书记载,拜月仪式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逐渐流传开来。

二、拜月仪式的具体步骤拜月仪式的具体步骤因地区和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步骤大致相同。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拜月仪式步骤:1.准备祭品:准备大米、水果、酒、花瓣等祭品,用于供奉月亮和祭祖。

2.设立祭台:在户外或室内选一个开阔的地方,摆放一张红色的桌布,上面摆放准备好的祭品和香烛。

3.燃点蜡烛:在祭台上点燃蜡烛,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4.上香祭拜:双手合十,向祭台鞠躬行礼,并向祖先和月亮祈福。

5.进食团圆饭: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团圆饭和美味的月饼,象征着家庭和谐和幸福。

6.赏月:在拜完月后,整个家庭一起赏月,欣赏皎洁的明月,寄托祝福和愿望。

7.民间活动: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开展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灯笼展览、放天灯等,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拜月仪式的意义和价值拜月仪式在中秋节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参与拜月仪式,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使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次,拜月仪式也是家庭感情的纽带和升华。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祭拜月亮和祖先,互相表达对家庭的敬意和祝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另外,拜月仪式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福。

在拜月的过程中,人们会默默祈祷,祈求明月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同时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崇拜月亮的民间信仰。

据传,古代人们将月亮视为神圣的存在,认为月亮是阴阳交合的象征,具有祈福和祝福的力量。

在古代,中秋节是人们向月亮祈福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在庭院或广场上悬挂灯笼,供奉水果、糕点等食品,并摆放一张作为祭品的月饼,围坐在月下合家欢聚,一同祈福和拜月。

拜月的仪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远望月亮,即在户外或高处远眺月亮,并念诵祝福的话语;另一种是燃烧香烛,或点亮灯笼,向月亮行拜礼,并祈求平安吉祥和家庭幸福。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赏月。

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晚上走出户外,与亲友相聚,共赏皓月,并品尝月饼和其它传统节日美食。

赏月的习俗源于相信皓月能带来好运和好兆头,人们希望通过赏月祈求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繁荣安康。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人们通过亲近自然、感受月光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团聚之情。

傣族人为什么要“拜月”

傣族人为什么要“拜月”

傣族人为什么要“拜月”
“拜月”是我国云南傣族地区流行的习俗。

根据傣族的民间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一位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去世,变成了月亮,继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所以每到中秋节,傣族人都要举行“拜月”活动来纪念他。

中秋节这天,傣族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姑娘、妇女们忙着到池塘里捉鱼;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圆饼。

在月亮升起之前,小方桌上就摆满了丰盛的食品,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饼上插有一柱冷香。

等到月亮从山林上空升起来时,就点燃冷香,全家老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拜月”后,大家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品,共同赏月。

——本文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全球通》。

中秋节的祈福习俗燃香拜月与烧纸钱

中秋节的祈福习俗燃香拜月与烧纸钱

中秋节的祈福习俗燃香拜月与烧纸钱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代表着团圆和丰收,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天里,人们有许多独特的祈福习俗,其中包括燃香拜月和烧纸钱。

中秋节燃香拜月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这项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习俗,后来逐渐传播到民间。

燃香拜月通常在晚上进行,人们在家庭或是社区的庭院中摆上供台,上面供奉着水果、糕点、瓜果和香烛等。

然后,人们会点燃香烛,拜月祈福。

这是一种表达对亲人、朋友和祖先思念之情的方式,也是一种希望未来能够幸福安康、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

与此同时,烧纸钱也是中秋节祈福的一种方式。

烧纸钱,又被称为祭祀纸,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用于祭奠祖先和寄托人们的祈愿。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将纸钱放在铁锅或是特制的火盆上点燃,让其燃烧成灰烬。

人们相信,烧纸钱可以将诸事不顺和厄运燃尽,同时,也可以让祖先的灵魂得到安宁和关爱。

这种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尊重和缅怀先人的传统,也让人们感受到祖先的关怀和眷顾。

不仅仅是一种祈福的方式,燃香拜月和烧纸钱还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交功能。

燃香拜月是家庭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家人聚在一起,共同祈祷并分享美好的时光。

而烧纸钱则是人们相互扶持、团结友爱的时刻,邻居和朋友们会一同前往祭祀场所,共同燃烧纸钱,展现着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尽管燃香拜月和烧纸钱在中秋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年轻一代思维的变化,这些习俗的传承和实践逐渐减少。

然而,它们仍然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总而言之,中秋节的祈福习俗燃香拜月和烧纸钱是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燃香拜月还是烧纸钱,它们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愿和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这些习俗不仅具有家庭团聚和社交功能,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尊重和缅怀先人的传统和思想意识。

尽管现代社会的变迁可能会对这些传统习俗带来挑战,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将一直延续下去,并为人们带来团圆、幸福和祝福。

山西泽州中秋拜月的风俗

山西泽州中秋拜月的风俗

山西泽州中秋拜月的风俗
【最新版】
目录
1.泽州中秋拜月风俗的流传地
2.泽州中秋拜月的主要仪式
3.当地人对拜月仪式的称呼
4.泽州中秋拜月风俗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泽州中秋拜月的风俗流传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以及周边的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这一风俗的主要仪式包括祭月和拜月,当地人将这一仪式称为“拜月婆婆”。

祭月和拜月是泽州中秋的重要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当地居民都会举行庄重的祭月仪式。

祭月仪式通常在夜晚举行,人们会在户外设祭台,供放月饼、水果、香烛等祭品,寓意着对月亮的敬仰和感激。

在祭月仪式结束后,人们会进行拜月,表达对月亮的崇敬之情。

当地人对拜月仪式的称呼十分形象,称之为“拜月婆婆”。

这一称呼源于当地民间传说,相传月亮是天空中的女神,她照耀着大地,给人们带来光明。

因此,当地人把拜月仪式称为“拜月婆婆”,以示对女神的尊敬。

泽州中秋拜月风俗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近年来,泽州县政府积极推动中秋拜月风俗的传承与发扬,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一传统习俗中来。

同时,泽州中秋拜月风俗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泽州中秋拜月风俗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秋拜月的来历及意义

中秋拜月的来历及意义

中秋拜月的来历及意义中秋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常老百姓说的“嫦娥”。

古人通过祭拜的形式,祈求团聚、康乐与华蜜。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中秋拜月的来历及意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秋拜月来历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

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化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开展时期。

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兴盛、经济旺盛,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根底。

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开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隆重喧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

据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城里十二三岁的孩子都穿上成人的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对月伫立、静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来,亲人团聚、拜月祈福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

记载明朝北京风俗的《帝都景物略》一书中,对中秋节祭月有具体的记载。

京城之外,全国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团聚、吃月饼等习俗都很兴盛,吟咏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词更是佳作迭出。

其中最为闻名的要数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对月而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秋节拜月的意义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办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肯定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聚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关于中秋节拜月的习俗

关于中秋节拜月的习俗

关于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中秋拜月的习俗,追本溯源,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

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礼记》上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此处所谓“朝”“夕”皆为祭拜之意,后来各朝大都相承沿袭,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建。

秋分祭月是皇家祀典,庶民百姓自然无缘参与,但它显然对普通百姓的心理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况且普通百姓也有祭拜月亮以寄托各种心愿的精神需求,于是在民间逐渐形成子拜月的习俗。

唐代李端《拜月》诗云:“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解带。

”同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幼女词》中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个小女孩肯定是见大人拜月见多了,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就模仿大人的样子,玩起了拜月的游戏,由此可见唐代拜月风气之盛。

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的拜月是拜新月,祝愿的内容恐怕也多属儿女私情之类。

大概从北宋确立中秋节开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转为中秋拜月了。

宋代金盈在《醉翁谈录》中对宋人中秋拜月的风俗作了详尽的描述:“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

”古代常将科举及第称为蟾宫折桂,因而拜月时男孩有“早步蟾宫,高攀仙桂”之愿;嫦娥则是传说中美貌绝伦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时愿自己貌似嫦娥。

到了明代,拜月之风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拜月的情景。

中秋拜月的习俗,历代相传,当然变化也是有的。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介绍

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介绍

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介绍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介绍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秋节拜“月娘”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国传统的三大(春节、端阳节、中秋节)之一,除了吃月饼,还有一个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

在鄂西北十堰山区,有这样几种拜“月娘”习俗:庆团圆:就是中秋节这天晚饭后不久,圆月初升,妇女们设桌于门前或大埕中,有联户合拜的,有自家自拜的。

她们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吉祥图案,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点上红烛,焚上高香。

拜月娘时,青年女子求配好夫婿;新婚妇女求早得贵子、丈夫宠爱;中老年妇女祈求家庭和睦、老少安康。

大家往往拜到月上中天才结束。

拜健康:传说中,月神是儿童的守护神。

所以,每年在这个时候,有小孩的家里在中秋节都会准备供品来祭祀月神。

祈求月神保佑孩子身体健康、平安快乐!而祭祀月神的供品都要是圆形的。

供品祭祀完毕后,再依照家中人数等比例分吃,不可以零零落落、忽大忽小,这是象征“全家团圆”的意思。

吃月饼、石榴、红枣、葡萄、板栗。

中秋节前后正是这些水果的盛产期。

月饼和石榴可说是中秋节最喜爱的食物。

月饼的种类繁多,各地的口味也不尽相同。

有蛋黄酥、绿豆凸、冰糖、等,因皮薄、馅多、口味变化多端,加上饼面上有漂亮的浮印图腾,十分气派,是多数人送礼的选择。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呢中秋节的风俗有哪些1.祭月(拜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风俗,事实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风俗。

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风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妙祝福。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连续至今,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予对生活美妙愿望的主要形态。

2.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季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样子,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好像仅次于元宵灯节。

3.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厉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风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消失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4.追月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连续赏月,名为追月。

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5.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赏明月。

而在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中,拜月也成为了人们欣赏明月的一种仪式。

那么,中秋节拜月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呢?传说中,拜月的习俗起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相传,李白在中秋之夜酒醉后,独自一人登上了玉嵘山,仰望皎洁的明月,感慨万千。

他向明月祈祷,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灵感,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篇。

李白的这番举动感动了许多人,于是人们便效仿他,在中秋节这一天也开始拜月求福。

除了李白之外,宋代文学家苏轼也对拜月习俗有所推崇。

苏轼曾在他的《致友人》中写道:“孔爷教训二十年来,不解飨兽之教,好向西江月。

琴上无数筝,不妥,无江南春日,彼如西江月。

”这段文字表达了苏轼对于拜月的向往和敬重之情。

在古代,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还会举行祭月的仪式。

他们在月下摆放酒食和瓜果,向着皓月跪拜祈福,希望能够平安顺利。

这种传统的祭月习俗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有延续,人们认为通过祭月可以得到月神的庇佑,带来好运和幸福。

另外,中秋节拜月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道教。

道教认为月亮是阴阳交感之处,具有很高的神秘力量。

拜月便成为了一种宗教仪式,以求得身心的净化和超脱。

在道教的影响下,人们从中秋节拜月中感受到了一种平静与宁静。

总的来说,中秋节拜月的来历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故事。

无论是出自文人雅士的浪漫诗意,还是源自民间信仰的祈福祭祀,拜月习俗在中秋节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拜月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情感共享的体现。

愿我们在中秋节的拜月中感受到团聚与美好,共享幸福与祝福。

愿明月之辉照耀我们的心灵,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习俗:民间拜月
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
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