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有关苏轼的学术论文(2)
有关苏轼的学术论文(2)有关苏轼的学术论文篇二论苏轼的养生之道【摘要】苏轼在坎坷的贬谪生涯中,保持旷达乐观的积极心态。
他始终坚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学合理的的饮食结构,静坐练功,锻炼身体,注重养生养性。
【关键词】苏轼养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
苏轼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两次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多次被贬谪,最远曾被贬官至琼州(海南岛),饱尝艰险困厄。
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佳作层出,寿近古稀,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苏轼注重养生养性。
苏轼在多次的贬谪生涯中,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处世心态,并研究养生之术,力行养生之法。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苏轼的养生之道。
1 旷达健康、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苏轼身处逆境时,总能从艰苦孤寂的生活中寻求乐趣,调节情绪,保持通达乐观的心态。
苏轼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
被贬黄州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对青菜萝卜也食之如甘饴,甚至以粗粮野菜度日,时常“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并自称为“东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乐。
被贬至海南,食不裹腹,病无医药,却能常与乡邻喝酒笑谈,可见他胜固欣然,贬亦可喜的旷达心态和宽广胸怀。
宋代是儒、道、释三教相融整合的时代,禅学对苏轼的心理调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苏轼吸取庄禅之学“超然物外”“清静无为”“顺任自然”等思想,以此来修身养性,慰藉心灵,从而在失意中也能随缘安适。
苏轼广交禅师,常与他们交游,说禅论道,也使自己尽可能化解不良情绪,心胸开阔,乐天健朗。
苏轼被贬荒蛮之地的岭南时,年已六十二,却依旧乐观。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1](《记游松风亭》),他除依旧写诗作赋外,还学习当地的酿酒技术,自制佳肴,上山采药,生活充满了情趣。
苏轼主张养心,力求“心平气和”“虚一而静”“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他在《问养生》一文中提出“和”与“安”的养心方法:“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任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论文答辩(陈德)
苏轼在宋代文学的地位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彭杨中学陈德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一、苏轼的散文成就在宋代古文家里,苏轼是最重视“文”的一位,他鄙视“千人一律”的程式文字,主张创作要“求物之妙”,。
使了然于心者,了然于口与手,了然的标准是“随物赋形”,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故苏轼行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与开拓。
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
浅析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张心妍北京丰台二中摘要:北宋时期,文化繁盛,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发展。
苏轼深受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年少登科的意气风发,也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凄苦。
在这大起大落中,苏轼始终保持着旷达积极的处事态度。
这种态度的形成与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息息相关。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三种思想对苏轼形成旷达和顺处世哲学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儒道释精神;旷达1 前言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文、词、绘画、书法,可谓是全才、奇才。
然而他的一生却坎坷不平,仕途不顺,连遭贬谪。
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在历经苦难的洗礼之后愈加坚韧、淡然。
他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正统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开始接受佛道两家思想。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
”[1]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互影响下造就了苏轼独特的混合人生观以及别具一格的处世哲学。
王国维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的魅力不仅仅限于他卓越的艺术才能,还有他旷达乐观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对当今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两个儿子课业要求十分严格。
母亲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小姐,从苏轼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并督促他阅读经史典籍。
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使苏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当时北宋政治以儒学为尊,受父母言传身教以及儒家正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苏轼从小立志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一代贤臣。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深深地印刻在苏轼心中,在今后的仕途中,他也一直秉持着这种积极入世的理想信念。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皇帝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被新党排挤。
苏轼为避免是非自请出京任职,想要在地方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第六章 从苏轼词文看儒道佛的融合
第六章从苏轼词文看儒道佛的融合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言“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
至于他自己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作者:黄昱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儒道释思想背景
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强 调道德、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对社 会伦理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思想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强调 慈悲、平等、因果等观念,对人们的 心灵修养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清静等观 念,主张顺应自然、知足寡欲的生活 方式。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苏轼与儒家思想 • 苏轼与道家思想 • 苏轼与佛家思想 •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的比较
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苏轼思想概述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 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 都有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思想背景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的社 会思想比较活跃,儒、道、佛等 思想相互融合。
02
苏轼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1 2 3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 些思想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
家庭背景
苏轼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儒家文化氛围的家庭, 其父苏洵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深受儒家思想 影响。
教育背景
苏轼在求学期间,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深入 学习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吴永洪学号40151802018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创作手法,而从他自身对文化历史的独立思考中又呈现出了儒释道精神魅力。
关键词:苏轼散文儒释道比较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争议和无可替代的,是一颗光芒永恒的明珠。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是这样概述苏轼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观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①在文学史上苏东坡的诗词独据一方,被人奉为经典。
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往往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他的诗词,然而,另一方面,在当时散文并未得到大众广泛青睐的时候,苏东坡却经常尝试写作散文用以记录自己的心境,由此,用真心写真情的散文使得留给后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是精辟的言语,优美的意境。
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能毕究。
故虽大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麟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帝口)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
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者,讵可以一二之学而窥其涯涘矣。
②”一、苏轼散文创作的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峨眉人,苏轼一生传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发表时间:2012-01-12T13:54:15.44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初广永[导读] 传统中国哲学是理智的直观和经验式的把握对象,以及在把握自我生命价值的体认方式中创造生存意义的知识。
初广永高新文(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潍坊262200)摘要:苏轼一生充满坎坷与曲折,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会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关键词:儒释道合一做人做事经世济时《林语堂·苏东坡传》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大概与他儒释道合一的文化有关。
传统中国哲学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理智的直观和经验式的把握对象,以及在把握自我生命价值的体认方式中创造生存意义的知识。
如儒家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道家的“心斋”、“坐忘”,以及禅宗的“顿悟”,都是主张人们首先要虚怀接纳万物,以寻求社会实践的种种经验,并进而否弃外在征取,反归内心,启明本心,超越有形,升入无我之境。
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苏轼在现实生活中,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一、在做人方面比较随意。
苏轼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
可苏轼依然过着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
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他一生虽屡屡遭贬、经常遭人陷害,却从不记仇,更不记恨任何人。
浅谈苏轼思想
苏东坡尘世一生,经历了百态人情,之所以异于屈原之郁愤难,应是得益于他与佛教思想的接纳与通融,从而激发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人似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以至使他的文章诗词闪现出一种非凡的人生哲理光彩。
三、《前赤壁赋》中,苏轼面对逆境,以道家的无为思想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涵养心灵。
苏轼年少时读《庄子》,苏轼对于老庄哲学是颇有感触的。《赤壁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颂歌,凭虚御风,宛若仙人。这与庄子《逍遥游》中所展现的场景颇为相似。这种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与道家“虚静”理念相吻合。在如此舒适怡人的大自然中,客人却唱起了哀怨的歌,“苏子愀然”,继而引起了一段经典的“主客”对话。,苏轼用超然的智者心态,运用道家的自然观,宇宙观,进行自我宽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一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已然跳出了自己的坎坷际遇,跳出了凡俗,以超脱的心态解慰疑惑。“变”与“不变”其实是苏轼运用庄子相对主义的观点,不绝对化地看问题。取消了事物间的差别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那么万物就平等了,也无所谓“须臾”与“无穷”。所以,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苏轼那里,悲剧意识就得到了有效的化解,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思想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最佳体现。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
《前赤壁赋》儒道思想论文摘要:苏轼的思想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前赤壁赋》前半部分表现的是苏轼的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后半部分主要是体现的道家思想。
苏轼认识到人生与宇宙的永恒与短暂,进而正确认识苦难,并从苦难中超脱出来。
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苏轼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在之后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微笑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屈服。
苏轼以其伟大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喜爱,后世文人也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
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
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
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
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
苏轼与儒释道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
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
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积极用世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
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
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
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状。
究其原因?是当时政府实施的“盐法”制度造成的。
诗人虽不动声色,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
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
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
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难言,怕遍体伤疤让人心寒。
在这首寓言诗里,作者用幽默讽刺了虐政对下层人们的戕害。
即便在流放岭南时期,苏轼还是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谈谈苏轼作品中的儒释道思想
教材解析JIAO JIE XI 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也是他精神突围的主战场。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名义上是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低谷,但是,在黄州的这些日子里,他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创作也进入了巅峰期。
如果没有黄州的那片山水,苏轼又怎么可能脱胎换骨,找到真正的自我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歌喉吟唱,从容前行。
竹杖和草鞋的轻便胜过骑马,这些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山头的斜阳似乎在欢迎“我”,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回去吧,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在“乌台诗案”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了这首词。
那时,他刚好要去沙湖买田,却突然遇雨。
看上去是平常无奇的一场雨,却让他进入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在苏轼的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过一百多次。
“归”不仅是作者的一种人生选择,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那么,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呢?是入世、避世,还是出世呢?这就要从他的思想观念说起。
苏轼能自由地出入于儒释道之间,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没有丝毫的冲突,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儒释道三种思想和谐共生。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儒家思想:入世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的父亲为他们兄弟二人取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苏轼,“轼”是指车上的横木。
苏辙,“辙”是指车子留下的印迹。
兄弟二人的名字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和中庸的思想。
论文答辩自述(5篇)
论文答辩自述(5篇)大学毕业生都会进行一场答辩,那么接下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文答辩自述(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论文答辩自述1各位评委教师,同学们:上午好!我是__学院中文系03本2班的学生__。
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我的指导教师是曹国安讲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政策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很多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
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仅创作了很多的诗词,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
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
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必须的了解,也积累了必须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资料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
具体说来,我的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总体上介绍苏轼散文创作及其在寓惠期间的贬谪生活经历和散文创作。
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资料题材。
苏轼寓惠散文取材广泛,资料丰富,蕴意深邃,感情真挚,充满理趣。
或写景状物,寄寓深远;或谈经论道,释说世理;或叙古述今,慨叹人生;或缅怀亲友,诉说真爱。
第三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去阐述苏轼寓惠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寓惠散文,艺术形式灵活多变,笔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恳切,寓意深远理趣,语言平淡简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具体表现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闲适旷达,浑然天成;情如泉涌,随物赋形;辞达;命题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沉稳渐熟,平淡简朴。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思想中的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体现长春街小学徐惠一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广泛吸取,兼容并包。
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既充满矛盾,但经他消融调和之后,又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是苏轼思想的独特之处。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对三家都有吸收,又都有扬弃,他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三家思想中,从人生处世态度看,儒家是积极用世的,而释、道则归于虚无,是消极出世的。
这两方面是矛盾对立的,在一般人的思想中很难兼容,但苏轼却能加以消融和调和,找到他们之间的共通点,从而融为一体。
但三家思想在苏轼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
从总体上看,苏轼在政治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用世、经世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出佛、老思想的影响,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从时间发展上看,则贬官黄州以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他关心现实政治,推崇和学习贾谊、陆贽那样的政治热情,反对空言,积极从政,重视对现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对现实政治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和实际的措施。
而贬官黄州以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
不过,虽然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又都是纵贯他的一生的。
他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
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
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
”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
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篇1宋代的诗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正是豪放派诗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诗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诗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还对诗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诗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诗词境,是苏轼改革诗词体的主要方式。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诗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诗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诗词,使诗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诗词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诗词,语诗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诗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诗词风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诗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诗词中形象一般而言,诗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作者:张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
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苏轼人生儒释道反思一、苏轼早期的笃信儒学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东坡先生本传》)贾谊是汉文帝时“通诸家之书”的儒士,以儒治国。
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
苏轼以他们的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
所以他曾对朋友这样说道:“我非因农家,安能事耜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
”(《送宋军用游辇下》)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改变一切的力量,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1]苏轼这种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当他在回忆当年(公元1061年)与乃弟子由双双赴科举考试时,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完全是以儒学为指导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充分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潘苍崖在评东坡所写的《范增论》时说:“子瞻祖其家学,气焰赫奕,人多慕之。
要之自六经出,则源深而流长,人见其正大温粹,不知其所养者本也。
论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调和
论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调和
马波玲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苏轼一生跌宕起伏,经历过生死悲喜,不论他的喜还是悲,总能被他融合消化,最终转化为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他的文章中体现了他的众多思想,准确来说是他的思想造就了他的文章。
一个旷达潇洒的诗人,融合多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念,主宰了他的一生。
本文单从苏轼的思想,结合他思想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就他对三方思想的矛盾调和作为分析点,进而剖析苏轼的思想以及留给后人的价值。
【总页数】2页(P69-69,87)
【作者】马波玲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 吴忠高级中学宁夏·吴忠 7511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儒释道三家的当代对话——"中华之道儒释道巅峰论坛"纪实 [J], 叶小文;任法融;传印;杜维明
2.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J], 王婧博
3.浅谈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J], 王婧博
4.论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调和 [J], 马波玲;
5.苏辙对儒释道三家的会通 [J], 李天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初年儒、释、道三教融合简论文
北宋初年儒、释、道三教融合简论文北宋初年儒、释、道三教融合简论文关键词:初年,北宋,融合,论文,道三教北宋初年儒、释、道三教融合简论文介绍: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汉魏以下的士人,做官时大谈儒家之道,而退居时则多信奉佛道,集儒释道三教为一身是中国士大夫长久以来的思想特质。
纵观历史,由于对一些重要的命题(如本体论、宇宙论等)阐释,佛道两家尤其是佛教较传统儒教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汉唐以来,儒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章句训诂,对这些重要命题更加束手无北宋初年儒、释、道三教融合简论文详情:[:]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汉魏以下的士人,做官时大谈儒家之道,而退居时则多信奉佛道,集儒释道三教为一身是中国士大夫长久以来的思想特质。
纵观历史,由于对一些重要的命题(如本体论、宇宙论等)阐释,佛道两家尤其是佛教较传统儒教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汉唐以来,儒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章句训诂,对这些重要命题更加束手无策,种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儒家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岌岌可危。
为了保持儒家的独尊地位,对抗佛老,中唐以来的学者们就开始关注儒家学术中有关本体论、宇宙论的阐释,一些学者更是将佛老思想特别是佛家思想或明或暗地引入儒家思想,这最终导致了宋学特别是宋学中理学的形成。
而在理学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宋初三朝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当时的部分学者做出的贡献值得注意,然而学界对这一时期三教融合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着重分析、探讨宋初三朝三教相互融合的具体情况,但愿对把握宋学形成与发展稍有裨益。
一、中唐以来三教的相互渗透儒释道三教,尤其是儒佛两教的渗透融合虽然肇极于理学,然而追根溯源,其萌芽却也是发自中唐,中唐古文家中的柳宗元、刘禹锡以及李翱等人在缘佛入儒方面做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性”、“命”等命题的探索直接影响了宋学的形成。
中唐以来,古文学家为了重振儒学,对于人生、宇宙等数百年来儒家极少论述的问题重新提出并阐释,代表人物韩愈就做《原性》一篇探索人的“性”与“情”之间的关系,然而韩愈在对佛教的问题上是十分决绝的排斥态度,他并没有看见佛教在阐释这些方面的可贵之处,从这一点而言,韩愈的战友,古文运动的主要作家柳宗元、刘禹锡则比韩愈高明得多,他们并不盲目地排斥佛教,而是一分为二地对待佛教,攻击其缺点,肯定其优点并吸收到儒教当中。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之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
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
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
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
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
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
”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
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本来是很不相同的。
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
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
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
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 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
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
5
2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 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 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4
3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 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总结: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 收和融合
• 内容123
•
•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 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 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547488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简单易修改,兼容所有版本!
汇报人:××× 编号: 792493
目录
CONTENTS
1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
国际环境
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
国内环境
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
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
专业前言
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状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工作内容阐述: 64735
• 添加相关内容: • 898546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 468586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 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731551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 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中选择粘贴。
中选择粘贴。
添加标题
24
hours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 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
30
days
添加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 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 述说明。
添加标题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 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 的描述说明。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 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工作内容阐述: 482551
• 添加相关内容: • 31573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 660081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 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135336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 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工作内容阐述: 864383
• 添加相关内容: • 655121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 982308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 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90042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 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工作内容阐述: 930394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工作内容阐述: 936458
• 添加相关内容: • 575859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 59207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 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592011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 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 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பைடு நூலகம்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工作内容阐述: 460903
• 添加相关内容: • 405599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 110758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 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 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565045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 想的吸收和融合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