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发展的调研
奉化区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调研
奉化区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调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农民就业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背景下,我对奉化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一次调研。
奉化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具备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在调研中,我发现奉化区的农业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和问题。
首先,奉化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
奉化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占据了大部分的耕地面积。
虽然水稻产量较高,但种植单一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奉化区的果蔬、畜牧等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产业链,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空间。
其次,奉化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偏传统。
大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现代化设施和科技的支持。
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此外,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对技术投入和农业科技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再次,奉化区的农业产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日益增加。
然而,奉化区的农产品品质监管机制仍然不完善,许多农产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认证体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奉化区农业发展的问题,我希望提出以下几个建议:首先,奉化区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降低对单一农产品的依赖。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果蔬、畜牧等农业产业,形成一条有机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增加消费者对奉化区农产品的信任度。
其次,奉化区应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水平,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
此外,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创新能力。
江浙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江浙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江浙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
这一地区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乡村环境,成为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热门地区之一。
然而,乡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江浙乡村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江浙乡村产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多元发展。
农业仍然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开始转向种植高品质农产品,如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
另外,养殖业也在逐渐发展壮大,特色农牧业、渔业和水产养殖等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柱。
此外,乡村旅游业也在江浙地区蓬勃发展,许多乡村都打造了独特的农家乐、民宿和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江浙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乡村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虽然农业的发展表现出较好的趋势,但其他乡村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乡村缺乏多元化产业的引入,过于依赖传统农业产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此外,乡村产业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许多农民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仍存在欠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未来,江浙乡村产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乡村产业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将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虑因素。
因此,乡村产业将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技术的改进,提供更多绿色、有机、健康的产品。
其次,乡村旅游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旅游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出更多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设施。
再次,农村电商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销售逐渐由传统的实体市场向线上市场转移。
未来,乡村产业将借助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提高产品的销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乡村产业发展还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培养合格的乡村产业从业人员,将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嘉兴市三农调研报告
嘉兴市三农调研报告嘉兴市是浙江省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三农地区,农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为了深入了解嘉兴市三农发展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农业发展概况嘉兴市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导,同时也发展了果蔬种植和水产品养殖等多元化农业。
其中,稻虾共作模式是当地农民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之一,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与此同时,嘉兴市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并与本地农户建立合作社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嘉兴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完善。
农村地区的道路、用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此外,嘉兴市也积极推动了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水源供应和排水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三、农民收入状况嘉兴市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农民通过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形式获得稳定收入。
政府部门也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民增收。
此外,嘉兴市还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社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四、农村就业和人才流失问题嘉兴市农村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大部分农民能够在本地找到稳定工作。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问题,一些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进城打工,导致嘉兴市农村的劳动力缺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嘉兴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嘉兴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薄弱,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问题,对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风险。
另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等问题也值得关注和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嘉兴市三农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浦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浦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浦江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县级行政区域。
农业在浦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全面分析浦江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机遇。
2. 农业资源概述浦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农田、水资源和气候优势。
截至2020年底,浦江拥有耕地面积约为100万亩,其中水田和旱地各占50%。
水资源丰富,有江河湖泊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
3. 主要农业产业3.1 粮食种植粮食种植一直是浦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浦江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然而,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浦江仍存在粮食产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3.2 果蔬种植浦江拥有适宜果蔬种植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是浙江重要的果蔬产区之一。
主要种植的水果包括柑橘、苹果和柚子,蔬菜包括番茄、黄瓜和菜心等。
果蔬种植业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3 畜牧养殖畜牧养殖是浦江的传统农业产业之一。
主要畜牧业种类包括猪、鸡和鱼。
猪养殖是浦江最主要的畜牧业,养猪户众多,猪肉产量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养殖业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4. 发展面临的挑战4.1 土地资源限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越来越紧张。
土地资源限制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能。
4.2 科技与农民素质的不足农业科技在浦江依然相对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管理经验。
农民的素质和观念更新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4.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废弃物处理和水资源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 发展机遇和对策5.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
关于浙江省桐乡市家庭农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
28农村经营管理 2024.5家庭农场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农业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利用春节假期返乡,笔者通过对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大圣果蔬家庭农场、崇福张继东家庭农场实地走访,与县农业农村局有关工作人员电话访谈,形成了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截至2023年12月,桐乡市共有家庭农场1673家,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7家。
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1.15万亩(场均面积66.67亩),场均劳动力3.8个。
桐乡市濮院大圣果蔬家庭农场位于濮院镇新妙智村,占地面积106亩,主要从事葡萄种植,是嘉兴市示范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主沈金跃今年55岁,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
该家庭农场常年劳动力4人(一家3口和1位长期雇工),季节性雇工70人。
桐乡市崇福张继东家庭农场位于崇福镇留良村朱家埭,占地248亩,主要从事水稻和蔬菜种植,是浙江省示范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主今年56岁,大专文化。
该农场家庭常年劳动力6人(夫妻2人、亲戚2人和2位村内合伙人),季节性雇工40人。
二、做法和特色精耕细作。
家庭农场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精耕细作是其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的内生动力。
如濮院大圣果蔬家庭农场,制定了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葡萄种植“年历”,每个季节、时段,做什么、怎么做,一目了然。
该家庭农场将精细化管理做到了极致,比如“阳光玫瑰”最佳亩产3000斤,每亩只留2300个枝条,共产出1500串葡萄,每串葡萄2斤左右,每颗16~17克。
该家庭农场还打破“根深叶茂”的传统理念,实施“根域限制栽培模关于浙江省桐乡市家庭农场发展的调研和思考29农村经营管理2024.5式”,将果树根系置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内,通过控制根系生长来提高工效,节约生产成本。
科技投入。
家庭农场作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基本主体,越来越重视科技带来的变革。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崇福张继东家庭农场现已实现滴水灌溉节水、测土配方施肥、工厂化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全覆盖。
浙江金华农业现状分析报告
浙江金华农业现状分析报告概述浙江金华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
本报告将对金华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农业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议。
1. 农业资源分析金华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耕地面积、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金华的耕地面积约为100万亩,适宜农作物种植的耕地比例较高,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年均降雨量和温度均处于适宜范围,水资源也较为充足。
这些资源为金华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目前,金华农业产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
此外,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和畜牧业也是金华农业的重要产业。
然而,从整体上看,金华农业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3. 农业技术发展分析金华近年来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农业生产已逐渐实现机械化和科技化,同时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也在提高。
农民开始接受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包括肥料的使用、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金华在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分析金华作为农业区,保护生态环境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金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土地保护和推广有机农业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护了生态环境,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5. 农产品营销与品牌建设分析金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一些批发市场,并且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金华应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的提升。
推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并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销售,可以有效提升金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6. 农业发展前景和建议从以上分析可见,金华农业拥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一定的技术积累,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和推广。
浙江天台县新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浙江天台县新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全面关注。
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天台县致力于推动农村发展,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
本文将对天台县新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新农村发展现状1.农民收入提升:天台县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在最近几年的政策支持下,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过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天台县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2.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天台县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供电、通信等方面的改善。
这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使得农村地区更加适合企业和人才的发展。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天台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向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转型。
借助天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农村地区培育了一批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形成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4.农村生活品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的提升,干净整洁的村庄成为常态。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也得到了提高,满足了农民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未来趋势分析1.农村产业升级:在新的发展阶段,天台县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注重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项目,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经济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2.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村电商将成为天台县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消费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电商也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稳定和农民收入增加。
3.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发展中,天台县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垃圾处理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借助天台县独特的自然资源,进一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农业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现状(一)农业产业布局杭州市农业形成了以粮油、蔬菜、茶叶、水果、水产、畜牧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其中,西湖龙井茶叶产区、萧山蔬菜产区、余杭水产养殖区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杭州市涌现出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农业科技创新杭州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断加大,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三、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一)土地资源约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特色和优势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输。
(四)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四、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空间。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_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_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省,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该地区的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浙江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形式。
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万多个,涉及范围广泛,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等全行业覆盖。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多,但规模相对较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浙江省也有一定发展,通过整合农产品资源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增效。
二、约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着一些约束。
首先,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创业投资、贷款、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限制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
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较小,技术设备和资金短缺,限制了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竞争力。
此外,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沟通不畅也限制了发展。
三、发展思路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浙江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包括创业投资、贷款、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农业产业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扩大规模,加强设备更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3.优化农业产业链条:加强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组织,并引导发展与农产品产地优势相匹配的农业产业链条,提升终端市场竞争力。
4.加强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技能培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含量,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5.促进合作交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和合作创新,提升发展效益。
总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浙江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解决约束问题,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优化产业链条、技术支持和合作交流等措施促进其发展,将为浙江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综上所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浙江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面临着政策不完善、资金不足、产业链条不畅、技术支持不够和合作交流不足等问题。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生产造成了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使得农作物生长条件优越。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浙江省的气候变化特征日趋明显,表现为气温上升、降水分布不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些变化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了解浙江省农作物生产的历史与现状、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趋势。
其次,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浙江省近十年的气象数据、农业生产和作物产量等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和趋势分析来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具体影响。
四、气候变化对浙江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分析1. 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浙江省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这种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结构以及病虫害发生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温度升高使得一些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等的生长周期缩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和扩散。
2. 降水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降水分布的不均衡加剧了浙江地区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连续的干旱或持续的阴雨天气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如某地区持续干旱会导致农田缺水,影响作物生长;而连续的阴雨天气则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影响作物呼吸和光合作用。
3. 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的影响近年来,浙江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会直接导致农田受灾、作物受损,还会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浙江农业发展现状
浙江农业发展现状浙江农业发展现状700字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当前,浙江农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首先,浙江省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的种植业仍然是浙江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发展过程中,面积扩大、产量提高的单纯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品质优化、高效率发展。
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使得浙江的种植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新的突破。
农民通过采用新的种植模式、新的栽培技术,实现了农业效益的提高。
同时,浙江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业态,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浙江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取得了许多突破,尤其是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高效节水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为浙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外,政府也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再次,浙江农产品市场环境逐渐完善。
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促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其中,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广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等措施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省加快了农村物流、仓储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质量。
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浙江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浙江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政府积极推进农民增收工程,通过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等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浙江省注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这些措施为浙江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总之,浙江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当前农业生产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当前农业生产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10.05.04•【字号】浙农办发[2010]17号•【施行日期】2010.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当前农业生产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浙农办发〔2010〕17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局,杭州市农办,宁波市农机局、林业局,厅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稳定有序推进农业生产,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当前农业生产工作调研检查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研检查内容(一)今年中央1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0〕34号)文件,以及国务院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情况,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二)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和工作推进情况。
(三)当前农业生产工作,包括早稻播种、晚稻生产准备、生猪生产情况;“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管行动开展情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春季动物防疫免疫效果,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以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情况;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以及规范履行法定职责情况。
(四)推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措施,农民增收八项计划的落实情况。
二、检查时间5月6日-25日。
三、检查方式与要求本次调研检查通过上下联动的形式进行,主要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等方式。
各地要专门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春季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情况开展检查,并形成相关书面材料;对有关情况、工作措施以及典型等,要及时整理成信息并上报。
省厅将组成8个小组各有侧重地分赴各地进行调研检查。
调研检查结束后,各小组于5月底前形成书面材料交厅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五月四日附件:。
温州农业农村局调研报告
温州农业农村局调研报告温州农业农村局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温州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对温州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发现温州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逐渐增加,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一些地区农业发展仍然不够稳定。
部分地区受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困扰,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
其次,农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农产品存在使用农药过量、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欠缺,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限制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潜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自然灾害防控。
加强水灾、旱灾、病虫害等农业灾害的防控工作,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减少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公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
总结起来,温州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温州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浙江农业调研报告
浙江农业调研报告浙江农业调研报告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农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了解浙江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农业调研。
一、农业基础情况浙江省拥有广阔的耕地面积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农业是浙江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主要种植业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
同时,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农民数量众多,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的收入增加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二、农业发展现状浙江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现代农技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较强,不断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农业面临的挑战尽管浙江省农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田资源相对有限,耕地面积受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压缩。
其次,农业产品供给过剩和价格波动是农业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农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着竞争压力。
此外,农业生产中存在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农业发展的机遇浙江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机遇。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其次,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可能性。
此外,浙江省还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和农村旅游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五、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省农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农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产品的供给。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新品种引进和农业技术推广。
3.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
5.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旅游发展,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总之,浙江省农业具有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发展农业是促进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浙江省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省份,农业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下是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的简要概述。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浙江省农业发展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逐渐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以高效农业为主,并逐步壮大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等。
2. 农产品优质化和品牌化:浙江省农业发展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大力推动农产品的绿色有机生产,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3. 农业科技创新:浙江省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益。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4. 农村经济发展: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工业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为农民增加了增收渠道。
同时,农村综合发展也得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5. 农民收入增长:浙江省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逐渐转化到农民的收入上。
农民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销售、农旅融合等创新模式,增加收入来源。
6. 农业生态保护:浙江省农业生态保护工作较为重视,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水稻生态种植和有机农业,提高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7. 农村土地流转: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逐步推进,通过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程度。
总之,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出以高效农业为主、农产品优质化和品牌化、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增长等特点,为浙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浙江省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态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未来,浙江省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创新模式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浙江省农业发展的现状趋势
本科生论文(设计)题目: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年级2008级学号222008326022024姓名谭时锐指导教师吕长文2010-11-22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谭时锐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生物技术班 400715摘要: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1840公里。
境内有一条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河曲折,故称浙江。
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
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关键词:浙江省农业现状趋势一、农业资源现状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农业生产门类齐全、作物品种繁多的农业综合高产区域,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之称。
多样化的国土资源、多宜性的气候环境、多种类的生物资源、秀丽的山川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使得浙江农业具有广泛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潜力,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的多种功能的需求,十分适合多种作物的种植,多种畜禽、水产的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浙江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
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
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农业主要产业有粮油、畜禽、蔬菜、茶叶、果品、茧丝绸、食用菌、花卉等。
(一)耕地资源从2003年至2008年山西省年末耕地总资源总体维持在3000千公顷左右,但在逐年减少。
常用耕地面积面积也呈减少趋势,而后是2004年至2005年,开始逐渐减少,其次,临时性面积也在不断减少。
其他具体情况由下表可以看出。
1-1 主要年份耕地面积单位:千公顷(1 000 ha)年份Year 耕地总资源有效灌溉面积机耕地面积#常用耕地面积#机电灌溉面积2003 3064.54 3298.10 1422.32 1057.19 980.81 2004 2834.39 3272.24 1431.32 1038.18 980.89 2005 2778.41 3259.61 1435.32 1045.75 990.04 2006 2837.94 1034.12 997.19 2007 2739.56 1042.39 1009.07 2008 2697.88 1047.59 1010.35(二)农机、化肥使用情况浙江省实现了从靠天吃饭、依靠人畜劳动力的传统方式向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的历史转变。
慈溪市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慈溪市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慈溪市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宁波市区的东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慈溪市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首先,慈溪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
该地区地理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此外,慈溪市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助于灌溉和养殖业的发展。
其次,慈溪市农业产业结构合理。
农业种植业是该地区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的种植规模较大。
此外,慈溪市还发展了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在提供食品供应的同时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慈溪市农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劳动力的短缺是一个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民纷纷离开农村就业,导致农民劳动力的不足。
其次,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市场需求的不稳定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针对以上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慈溪市农业的发展。
首先,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其次,加强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进农民组织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收入水平。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慈溪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合作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浙江未来乡村产业发展趋势
浙江未来乡村产业发展趋势浙江未来乡村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乡村产业发展是浙江省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的领域之一。
乡村产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本文将探讨浙江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浙江乡村产业的现状浙江是中国最早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省份之一,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
2019年,浙江农村经济总产值达1.9万亿元,增速为6.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19元,增速为8.6%。
但同时,浙江的乡村产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等。
三、浙江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1. 多元化经营未来的乡村产业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经营。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
乡村应该根据自身资源和地理环境,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产业,如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养殖等,提供更多元、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2. 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结构的优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
浙江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大省,但同时也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
未来,浙江应加大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推广力度,发展特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创新科技驱动科技驱动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浙江应鼓励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在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4. 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经济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应充分发挥农村生态资源的特点,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5. 强化乡村产业创新能力乡村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
浙江应加强对乡村产业创新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农民、农村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乡村产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民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民经济发展概况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其中包括农业领域的进步。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气候,因此在农业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推动,浙江省农业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以粮食种植、渔业、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等为主要产业。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开始逐步提高。
在农村改革方面,浙江省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经济,如土地流转政策、发展家庭农场、扶持科技创新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浙江省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浙江省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食用菌培植等微利高效农业转变。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和技术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
随着浙江省农业生产的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农产品质量提高在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包括茶叶、水果、水产和畜禽养殖等农业产品。
浙江省鼓励农民开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和加工,大力培育品牌。
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促进了农业的巨大发展。
农民收入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快速提高,浙江省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新型农业经营股份制、家庭农场等,这些政策使得农民的经济来源越来越多样化。
同时,一些地区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旅游业发展,给农村增添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收入快速增长。
结论浙江省农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政府的帮助下,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成为重要的品牌和支柱产业之一。
杭嘉湖地区作物景观现状调查
杭嘉湖地区作物景观现状调查杭嘉湖地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和嘉兴市之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这一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优质农产品的集散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杭嘉湖地区的作物景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全面了解该地区作物种植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作物景观现状调查。
1. 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旨在全面了解杭嘉湖地区作物种植的现状,包括种植面积、作物种类、种植技术、产量以及市场销售情况,为了解农业生产现状提供科学依据,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在调查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确定了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调查时间。
然后,我们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地农民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种植的作物种类及种植面积情况,同时也了解了他们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
除了问卷调查,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走访,深入田间地头,观察不同作物的种植情况和生长状况,有效获取了作物种植的实际情况。
3. 调查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统计,我们获取了以下关于杭嘉湖地区作物景观现状的数据和信息:作物种类:杭嘉湖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水果等作物。
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占据了大部分耕地。
而大豆、蔬菜和水果则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受到农民的青睐。
种植面积: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占据了杭嘉湖地区相当大的耕地面积。
其次是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也相当可观。
而大豆、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由于价格较高,农民收益也不错。
种植技术:杭嘉湖地区的农民在作物种植过程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设备。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们使用了稻种直播、水稻秧养护、施肥、农药喷洒等一系列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市场销售情况:在市场销售方面,杭嘉湖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充足,除了在本地销售,还有大量产品销往周边城市和其他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农业发展的调研——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浙台农业经贸合作机制小组资料整理一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1840 公里.境内有一条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河曲折,故称浙江.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 1.06%,是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 6.4%,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浙江农业发展的条件: 浙江农业发展的条件: 自然资源优势: 一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大环境下,由于多种自然要素的重新组合.在我省构成海洋,平原和丘陵山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为多目标,多层次地综合开发, 提供了自然基础. 本省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水热资源丰富,高值同季的条件下.由于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平原与丘陵山地之间,通过光,热,水,土等多种资源要素的自然重组;和生物体的长期演化,在全省形成了三个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即海洋水产生态系统,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和丘陵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 本省海域广阔,又处于我国最大河流长江口之南,也是台湾暖流,北方冷水团和江浙沿岸流的交汇处.三种水团,入海径流和海洋环流随季节的交互变化.在浙江舟山群岛一带,形成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国内规模最大的浙江渔场,这是我省海洋渔业生产水平和商品率均较高的自然基础.丘陵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文校.丘陵山地占本省陆域面积的70%以上,由于山体高度不太, 临近海洋, 山脉走向, 多与海岸线斜交, 在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中, 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湿润气流,使季风造成的干湿季变化,在本省得到调和,丘陵山地湿度较大,降水丰富,特别在沿海和山地的迎风坡,而热调匀,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本省丘陵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学产量比同纬度内陆地区要高.在自然状态下,封山育林2~3年,一般就可控制水土流失, 有利于山地和平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本省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垦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且水陆交通方便,是我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是一个深受人为影响.生产水平高,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由于这三大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使浙江省农业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综合开发的自然优势. 社会环境优势: 浙江本身经济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各项基础设施发展完善,为产品市场的开扩创造了有利条件,发达的交通,稠密的人口,为农产品提供了广扩得市场和庞大的消费人群.沿海的区位优势为农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农产品外销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 目前,浙江的出口农业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出口主导产品区域特色明显. 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如杭州的羽绒羽毛,蜂产品,嘉兴的厂丝,皮革,湖州的竹制品,笋罐头,宁波的蔬菜,蔺草及制品;绍兴的茶叶,珍珠,台州的水果罐头,金华的中药材, 舟山的水海产品和丽水的香菇, 竹木制品等. 不少出口农产品如橘子罐头, 茶叶,羽绒羽毛,蜂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是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品出口逐年下降,一些营养保健类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明显增加.如畜产品中传统类的供港活猪从40 多万头减少到20 多万头,冻家禽产品从1000 多吨减至50 吨左右;蜂蜜从500 多吨增加到1 万多吨,蜂王浆增加了2.5 倍,蜂花粉,蜂蜡从800 多吨增加到1500 多吨;羽绒从3000 多吨增加到 1.8 万吨,肠衣出口量7300 多吨,翻了一番;皮革及毛皮制品出口额达10 亿多美元. 三是龙头企业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据对30 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不完全统计,2002 年出口创汇 4.5 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 形成了如舟山加藤佳食品有限公司,舟山兴业有限公司,浙江海通集团公司,慈溪徐龙集团公司,浙江黄岩罐头集团公司,浙江华发出口茶厂等一批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的重点出口导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四是出口农产品基地扩大,质量提高.出口企业注重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破壁攻垒,扩大出口.如浙江华发,绍兴御茶村,武义茶业,三明茶业等四家企业建立茶叶基地12.38 万亩,带动农户11.32 万户;2002 年底, 全省有机茶颁证面积 4.7 万亩,产量3000 吨; "江山恒亮"建立了160 多个绿色养蜂生产基地,按欧盟2092/91 有机蜂产品条例进行规范生产,通过欧盟ecocert 认证,有机皇浆每公斤可以增值10 多美元. 浙江农业的基本概况: 浙江农业的基本概况: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农业生产门类齐全,作物品种繁多的农业综合高产区域,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之称.多样化的国土资源,多宜性的气候环境,多种类的生物资源,秀丽的山川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使得浙江农业具有广泛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潜力,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的多种功能的需求,十分适合多种作物的种植,多种畜禽,水产的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浙江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茶叶,蚕丝, 水产品,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 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农业主要产业有粮油, 畜禽, 蔬菜, 茶叶, 果品,茧丝绸,食用菌,花卉等. 综合起来,目前浙江农业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其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实现恢复增长,总产保持在160 亿斤以上.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效经济作物开发有力,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蔬菜, 肉,蛋等"菜篮子"产品保供有效,粮经作物,种养加产业协同发展.区域协调呈现新起色,块状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欠发达地区农业增速明显.农业经济总量逐年增长,生产稳定发展,市场产品充裕,经济实力增强,巩固了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其二,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基本农田管护全面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地力改良进程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有所改善,66.8%的农田能够旱涝保收.规模经营稳步推进,546 万亩万亩土地实现流转,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的27.5%,生猪, 家禽规模经营比重分别为78.6%,88.7%,居全国领先水平.设施化生产扩大, 设施栽培面积达140 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53.8%.动植物防疫设施有机改善,农业安全生产,避灾生产体系有序构建.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 其三,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信用担保和政策性保险加速推行,新型市场主体加快发育,经营体制机制更为灵活.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壮大,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与农产品基地连接更为紧密. 目前,有57 个市,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9254 家,社员47.6 万个,带动全省37.2%的农户.农业功能强势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蓬勃发展, 丰富了农业内涵. 农产品质量管理全面加强, 品牌创建热潮涌动. 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50 个,无公害农产品2357 个;1050 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93 个产品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全省"三品"种植业基地910 万亩,约占耕地面积38%.认定浙江名牌农产品55 个,累计有浙江名牌农产品106 个.开放型农业态势良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全方位扩大.2008 年农副产品出口额达76.8 亿美元. 其四,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越发受到关注,肥药减量控害和畜禽排泄物,生活污水净化治理不断加强.已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800 多个,全面完成生猪存栏300 头,牛存栏30 头(杭嘉湖地区生猪200 头,牛20 头)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00 个;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300 万亩;5288 个村实行生活污水沼气工程净化处理;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60 万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65%. 最后,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普遍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逐渐养成.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新型农民133 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学员35.5 万名,转移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资产财务管理加强,2008 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75 亿元;国有农场生产总值达48.2 亿元.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到位,农民政策性负担基本解除,农村"三乱"基本遏制,农民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浙江农业近六十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发展历程看,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一优两高"农业,效益农业进而向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历史转变.60 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时代脉博, 紧密结合浙江实际,不断革新农业新的内涵,赋予新的发展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立足解决温饱,推行种植制度改革,努力多种,多产,1985 年开始, 省委,省政府积极引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多种经营,率先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1992 年起又率先推进了农业市场化改革,提出了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1998 年出现了"增产不增收",农产品"卖难"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决定,鼓励农民"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来钱种什么";面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农业受到资源环境制约的日益凸显,2004 年,又作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决策部署. 综观60 年的发展历程,浙江农业在发展理念上经历了立足保障供给向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二,从供给格局看,实现了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进而向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相对于其他省区而言,浙江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多地少矛盾比较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全省农产品供给处于长期短缺状态.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农产品供给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年来, 60 全省人口从1949 年的2083 万人增加到5120 万人, 人均耕地却下降了一半,但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长.1949 年到2008 年, 粮食总产从430 万吨提高到776 万吨(历史最高的1984 年为1817 万吨), 2008 年肉类,奶类,茶叶,水果产量分别是1978 年的4.0 倍,6.0 倍,2.7 倍,51.2 倍, 禽蛋产量达到61.5 万吨,蔬菜产量达1725.9 万吨. 三,从产业结构看,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进而向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60 年来,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49 的14 亿元(均按当年价计)提高到1780 亿元,农林牧渔比重从1949 年的81:5:11:2 调整为2008 年的46:6: 24:23,近年来农林牧渔服务业逐步兴起,2008 年其产值达到33.3 亿元,富有资源特色和比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2008 年蔬菜,畜牧,茶叶,果品, 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77%.茶叶产值,水果产值,花卉苗木面积,蚕茧出口额均居全国第 1 位.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 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3419 家,实现加工产值1192 亿元. 四,从生产方式看,实现了从靠天吃饭,依靠人畜劳动力的传统方式向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的历史转变.新中国成立前30 年,浙江农业依靠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良种化等技术改进,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60 年来,全省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由190 元提高到26713 元.到2008 年底,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排灌面积分别是1949 年的 1.7 倍,10.5 倍和62.8 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2331 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8%,粮食亩产由1949 年的98 公斤增加到2008 年的407 公斤;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0.5 万亩, 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设施化水平明显提升,有力提高了抵御自然能力和比较效益. 五,从流通体制看,实现了从高度的计划集中区域,部门垄断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历史转变. 改革开放前, 我国实行的是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1979-1984 年,农产品流通体制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初步松动.1984 年底,浙江基本取消主要农产品指令性计划指标.1985 年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90 年改为国家定购.1993 年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2001 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产品流通全面市场化.此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农业,农产品贩销经纪人,批发市场建设和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快向"大生产,大市尝大流通"的格局推进.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 年代后, 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成为农产品流通和集散的主渠道. 到2008 年,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577 个,交易额1040 亿元,分别比1990 年增 3.7 倍和142 倍,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5 个.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农产品出口数量极少.改革开放30 年期间,我省农副产品出口增长150 倍,由1979 年的5090 万美元提高到2008 年的76.8 亿美元,形成了农产品出口主体,产品,方式和市场的"四个多元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左右来自出口农产品带动.目前,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达到4921 家, 茶叶, 水果罐头, 蜂产品等出口额居全国第一位, 出口市场主要包括日本, 美国, 欧盟,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20 多个国家,遍布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 六,从经营制度看,实现了从集体经营向家庭承包经营进而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转变.新中国成立60 年来,我省农业生产关系实行了多次重大改革,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私有制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 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进而到市场化为取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1952 年,全省100%的乡,100%的土地实现了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1951 年到1958 年,先后经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发展,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 年8 月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后,我省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 年, 到99.5%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社分开的改革全面完成,全省农村普遍建立以家庭承包为基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农民分工分业, 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等形式的规模经营推进,农业发展快速向着"二次飞跃"迈进, 农业新型主体加快发育, 国际国内合作不断加强. 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601 万亩,占总承包耕地的30.4%,涉及流出土地农户309.9 万户,占家庭承包总经营户的33.3%;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628 家,入社农户60.3 万个,带动农户370.4 万个,占全省总农户的38.2%;有各类种养业大户21.7 万户,农产品营销大户,经纪人24 万多户.农业龙头企业数5883 家,销售收入1955 亿元.1200 多家企业,40 多万农民在省外建立农产品基地2400 多万亩,举办农产品加工企业802 家,开设农产品专卖店等3600 多家.83 个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境外承包耕地35.3 万亩, 取得森林采伐权337.5 万亩,对外投资 1.9 亿美元,涉及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七,从基础地位看,实现了从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支撑向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历史转变.60 年间,浙江城乡,工农关系经历了从强化二元结构到突破二元结构,向自觉统筹城乡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一穷二白的崩溃边缘,国家为保障城市发展和工业化,长期以来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来支持.同时,农业又为城市化提供大量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新方略,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科学发展新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作出了"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我省全面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问题,中央连续 6 年(2004 年至2009 年)出台支持"三农"发展的 1 号文件, 各级党委,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政策措施,多层面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2008 年,全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77.1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58 元,比1949 年增长196 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 6.3%,连续24 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浙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 浙江乃至整个中国的农业发展都遇到了瓶颈.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 粗放式生产, 安全系数低, 等等等等, 都制约着浙江以及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深化. 于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可避免.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农村经济中,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在大农业中,种植业的地位仍然强化,林业R牧业R渔业和副业全面发展.在粮食生产中,水稻优质品种扩大,秋杂粮比例增加, 粮田种植制度逐步优化.同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粮食作物面积过大,农产品缺乏特色;出口创汇能力不强,经营规模过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备; 市场发育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畅,资金不足,缺少技术支撑.在浙江省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建议在总体策略上,要紧紧围绕保证供给, 增加收入,保护环境,提高品质和效益这一中心环节,重点在技术,信息,资金和市场等四个方面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具体方法上要针对三大产业R农林牧副渔,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内部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步骤地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农业发展的创新和突破浙江发展现代农业应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一是推进农作制度创新.近些年来,浙江农业在农作制度上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全省出现了不少新的农作模式.这种新的农作制度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分为五大类.即:种养结合类;粮经结合类;粮,饲,牧结合类;水产混养,套养, 轮养类;"五园"养殖类.这一新的农作制度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结合, 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轮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生态安全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对土地的时, 空进行科学配置, 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 实现能量的最佳转换,拓展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让一亩农田当二亩,三亩用,既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又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良性循环和持续增收. 这种农作制度的创新, 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而且符合浙江的实际, 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值得不断总结与完善,并且予以推广和政策支持. 二是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浙江土地相对紧缺,又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带,消费需求水平较高,因此,不仅需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优质,高产农产品, 而且应该拓展农业发展功能, 如提供休闲观光, 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 使有限的农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为此,需要将旅游,环保,文化,景观等概念引入农业,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将农业和这些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富有创意的,具有效益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等.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针对浙江农业的特点和资源条件,应强化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节能技术对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注重农业科技与其它相关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鼓励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和教师考核办法,要为科研人员服务"三农",推广科教成果提供更多的激励. 四是培育现代农业主体.针对当前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经营能力偏弱的现象,迫切需要创新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改革突破, 建立农业经营者的"进入与退出" 机制. 即通过社保体制的改革, 代替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权(经营权, 承包权)充分流转的交易市场;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与农业中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 建议把浙江籍大中专学生免费就读农业种养类专业的范围扩大到园艺类的花卉,蔬菜,果树和管理类的农经等专业.要鼓励农业创业,为农业创业活动提供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五是建立现代农业组织.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出发, 建立农户家庭, 农业合作社,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 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从发展趋势看, 应重点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 此外,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还需要有发达的流通和物流体系相匹配.从浙江省看,需要建设集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集散和配送,批发和零售高效结合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要建立特色农产品展示和配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和国内外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要加快农产品批发与零售市场的改造提升,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另外,要探索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农业服务体系, 构建以政府部门服务和管理为保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六是调整农业竞争战略.从荷兰的现代农业发展实践和经验看,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和地区,农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住脚,不能主要依赖于成本和价格的竞争,而是要采用差别化竞争的战略.浙江土地资源也不宽裕,农业劳动力价格在国内处于较高价位,因此,浙江农业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必须调整竞争战略,从传统的农产品价格竞争战略向以质取胜的差别化战略转变.质量取胜不仅包括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而且包括品牌,分级,包装和营销服务等方面质量.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浙江农业资源与区位条件,重点支持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发展,要通过有效的品牌建设,严格的环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