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吟诵几首送别诗)“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和作者,《黄鹤楼》的意象
和文化内涵。
2.理解和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看黄鹤楼的图片,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
思考黄鹤楼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2.介绍和解读(15分钟)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黄鹤楼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同时,介绍杜甫和孟浩然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组朗读(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音语
调的表达。
4.诗歌赏析(15分钟)
详细解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
解和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5.诗歌鉴赏(20分钟)
分析诗人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鉴赏诗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6.讨论交流(20分钟)
让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感受
和见解。
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巩固作业(15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作业:
a.选取一段诗,进行创作或改编。
b.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c.收集有关黄鹤楼和唐代诗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展示。
三、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吉林省德惠市边岗乡中心小学:王晓慧[学习目标]1、理解词语,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揭题李白站在黄鹤楼的江岸上和自己的好友孟浩然挥手告别,那依依不舍的情怀在心中激荡!李白望着好友远去的背影高声吟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千古名作。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首名篇,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吧。
(板书课题)二、诗文对应,理解诗句1、快读课文,体会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2、学生自学解释诗题的意思。
3、纠正读音,学生根据古诗节奏划分朗读古诗。
4、出示自学要求(1).师徒合作,将古诗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师徒互相交流。
5、出示前两句学生汇报,播放扬州的三月。
6、师:扬州是东南的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的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运行十分欣羡,此时李白的心情怎样?(愉悦、向往)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7、师:可是李白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又油然而生,我们来看下两句。
8、生解释:孤、尽、唯。
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小船吗?9、生汇报后两句解释10、小组合作:此时的李白在想些什么?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体会诗人的心情2、配乐朗读古诗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谈收获2.出示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
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1)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深入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展示诗句和生字词。
2. 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
3. 准备朗读录音或音乐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本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地点和人物。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句,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诗句:(1)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和正确书写。
(2)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 图片展示:(1)展示黄鹤楼、长江等相关的图片或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描述诗句中的景象。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6. 背诵练习:(1)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诗句。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了解其写作风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新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精品)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三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1)、故人:老朋友。
(2)、西辞: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3)、烟花三月:春天烟笼春花。
绚丽无比。
(4)、孤帆远影: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只见。
天际流:天边流。
(5)、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1)过渡: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知识。
2.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解释诗人的情感。
4. 修辞手法分析:探讨诗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研究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
(2)对诗人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与讨论:通过集体朗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分析与鉴赏:通过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画面和蕴含的情感。
(2)体会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送别的音乐,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刻?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理解诗意(1)讲解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是地名,在今湖北武汉,“之”是“去、到”的意思,“广陵”即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2)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唯见长江天际流”: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懂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3.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创作背景、注释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韵律、对仗等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带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2)学生背诵诗歌,教师点评并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8.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悟体会。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掌握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古诗词的吟诵技巧,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内容,感悟诗人情感。
2.掌握关键字词,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2.学习古诗词的吟诵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古诗词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引出本诗。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读诗句,注意语气、节奏。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句内容,引导同学们理解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2.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等,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
四、讨论交流1.请同学们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诗句,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2.引导同学们回顾诗句中的关键字词。
二、深入学习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引导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古诗词的吟诵技巧,如平仄、韵脚等。
三、实践环节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诗句的吟诵比赛。
2.教师点评同学们的吟诵,指导同学们改进。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古诗词。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2.引导同学们回顾诗句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
二、深入学习1.分析诗句中的情感,引导同学们理解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2.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如对比、夸张等。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谈谈对古诗词的兴趣,分享自己喜爱的诗句。
2.教师推荐一些古诗词佳作,供同学们欣赏。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所学,创作一首以友谊为主题的古诗词。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研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和背景。
(2)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和作品。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2)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和印象。
2. 新课内容展示:(1)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的内容和意境。
3.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主题和情感。
(2)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描述自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1. 评估方法:(1)在课堂互动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内容:(1)学生对诗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学生对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的掌握。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事迹,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和文化。
2.学习并掌握自己所选社区语文课的内容和知识,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思维能力。
3.学习古诗词的朗诵技巧,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课时
1. 导入环节
通过看图片和读短文,让学生了解孟浩然,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孟浩然和他的诗歌。
2. 讲解内容
通过讲解内容,让学生对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3. 朗诵
分组,让不同组别的学生朗诵孟浩然的诗歌,并评比朗诵的优劣。
第二课时
1. 导入环节
通过观看视频和短文阅读,让学生了解广陵和孟浩然的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内容
通过讲解和分析孟浩然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艺术和文化内涵。
3. 我的诗歌创作
要求学生结合广陵的美景和孟浩然的诗歌,亲自创作一首古风诗歌,并现场朗诵。
第三课时
1. 导入环节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言节奏。
2. 朗诵技巧
教授古诗词朗诵技巧,结合经典诗歌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3. 班级展示
学生自选古诗词进行朗诵比赛,并由班级评选出最佳的两名朗诵者进行表演。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2.需要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进行讨论和创作,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掌握古诗词的朗诵技巧,需要多演练,结合经典诗歌进行实践培养。
4.教学中需要注意鼓励和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那些害羞或自卑的学生。
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3)通过写作、绘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送别时的情感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本。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或白板。
(2)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提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猜想。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节奏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古诗,鼓励学生自由背诵。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和记忆。
(2)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说明其用法。
4. 理解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古诗,理解大意。
(2)学生分组讨论,解释古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体会作者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生僻字词。
(3)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词语解析:(1)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4. 意境分析:(1)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场景,感受作者的意境描绘。
(2)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引导学生热爱古典诗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诗歌韵律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制作生字词卡片,准备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解诗歌的大意。
(2)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提问学生对诗歌的期待和猜想。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讨论诗歌中的友情主题。
4.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创作以友情为主题的诗歌或故事。
五、作业布置1. 抄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加强记忆。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反馈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朗读、讨论和思考。
(2)注意学生的发音和理解能力,适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教学准备:1.教案;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原文;3.课件、黑板;4.学生课前自学或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三、教学过程:引入:1.师生闲谈,了解学生对于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师生共同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1.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原文展示在课件上或黑板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了解到这首诗歌的背景。
2.师生共读这首诗,帮助学生正确发音,并解释生词。
展开:1.分析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这首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理解和解读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会孟浩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回答问题:-诗中提到的“黄鹤楼”,是什么地方?它在古代文学中有何重要地位?-诗人孟浩然为什么要去广陵?他离开黄鹤楼时是怎样的心情?-孟浩然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能从诗中找到哪些表达情感的词句?3.合作创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图片,用这首诗的内容作为灵感,创作一个配合诗意的短视频或图片展示。
鼓励学生用他们想象力丰富的方式来展现他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4.分享作品: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评论。
通过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
总结:请一个学生总结上述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以及本节课的收获。
并向学生强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孟浩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自选唐诗一首,背诵并写一篇作文,表达他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推荐使用创意性的方式展现。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和创作展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2)领略江南美景,激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2. 准备相关的古典诗词资料,以便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李白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全班交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韵律特点。
(2)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欣赏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他人交流。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其主动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诗文对照,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运用情境表演法再现诗人与朋友话别饯行的场面,体会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尝试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设计特色】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通过文、诗对照阅读,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意,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揭题读题:25黄鹤楼送别2、课文讲了什么时候,谁为谁送别?相机板书:李白孟浩然二、紧扣中心词,感受情感1、喝完这杯酒,老朋友就要辞别了。
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弱的心弦!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个词语很好地说明了当时的这种心情,找一找,哪个词?2、找词。
相机板书:依依惜别3、换词理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等)4、指导读词(有些不舍了;真的很不舍)总结:是啊,这份感情是难舍的,是真挚的,是厚重的。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多媒体)三、黄鹤楼话别,体验情感过渡:即使心中有万般不舍但离别已逼近眼前。
终于李白打破了这份沉默。
(一)、屏显: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在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边读边想:从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2、讨论交流:(1)李白对孟浩然很敬重。
指读相关语句(屏显: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背诵孟浩然的诗句孟夫子像兄长一样照顾自己,像老师一般教诲自己,他的人品、诗篇都是礼拜仰慕的。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程背景在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文化之旅》中的第6节课主题为“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节课是一篇古文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
此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讲述了他与好友孟浩然的离别之情,表现了友情的深厚、离别的伤感,也有许多婉约唯美的描写。
这篇文章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受到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和传颂。
二、授课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古文《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主题和大意;•掌握古文中的重难点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会归纳总结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能够全面理解古文文章的主题,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能够准确感知文中的重点难点词汇和语句结构,并能自如运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如进行文学赏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珍视友情、感恩于人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文艺作品的良好情感和审美品位,增强审美素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环节(5分钟)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布置课前思考问题:你有过离别的时候吗?你是如何处理这种情感的?3.2 阅读指导(10分钟)1.介绍文体:古文。
2.询问学生古文阅读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技巧。
3.解析关键词汇:“别离、豪放、怀念、悼念、感慨、哀伤等。
”4.分析难句,解决文本难点。
3.3 阅读理解(30分钟)1.跟读教师授课,然后分组合作讨论文本难点,尝试归纳总结课文人物、情感、意义等。
2.教师进行”点拨式引导“,梳理文本核心要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3.4 课内作业(5分钟)1.布置写作业:请用50-100字的篇幅写一篇感性的文章,描述你心目中的好朋友,或者描述自己离别朋友的感受。
3.5 课外拓展(5分钟)1.向学生介绍其他的古诗名篇《百年身》、《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四、板书设计重点难点词汇句式结构别离豪放悲壮的气势远人结构紧凑又富有节奏感挥手押韵错综而又严谨的词句长衢反复思辨、呕心沥血的创作五、课后反思本节课以古文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进行了文化赏析,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核,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采取了互动问答、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学生兴趣高涨、参与热情持久,教学效果显著。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代表作品《登科后》《春晓》。
2.学习诗歌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
3.掌握识字、识词、理解文句等基本语言技能。
(二)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能适应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策略。
3.发展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审美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诗歌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生活。
2.培养学生对优美文学语言的欣赏和品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学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理解诗歌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诗歌中难懂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理解。
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1.教师通过投影仪将孟浩然《登科后》展示在课堂上,并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情况。
2.教师通过对诗歌的首句和末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教师阐释表达古人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建立情感沟通的思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学习过程1.单篇教学:孟浩然《登科后》1)朗读诗歌教师通过工整明朗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旋律和韵律。
2)讲解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结构,分析诗歌的意象、感情和思想,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分析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生字和生词进行解释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语言技能。
4)感受诗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表述自己对诗歌感受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课堂集体备课及展示学生分组承担一篇作品的学习,在课外开展集体备课,课堂上进行展示。
并在口头表达中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沟通与合作的技能。
(三)巩固提高1.课外拓展教师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和翻译,结合实际生活和个人经验,理解和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这位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2.能够朗读、背诵并理解孟浩然的名篇《登鹳雀楼》; 3.通过学习孟浩然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4.掌握古诗的基本技巧,能够正确运用平仄、押韵等元素。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并进行想象和表达;3.运用韵律和平仄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课文:《登鹳雀楼》;3.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15分钟)1.让学生了解孟浩然并叫出孟浩然的名字;2.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3.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鹳雀楼的壮丽景色。
学习与实践(30分钟)1.老师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仔细听并体会其中的意境;2.全班齐诵《登鹳雀楼》,培养学生的合作和集体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每组创造一个独特的朗诵方式; 4.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并展示他们的想象和解读。
创作与表达(35分钟)1.以《登鹳雀楼》为蓝本,教师给出创作要求,如写一首以广陵为背景的诗歌;2.让学生自由创作,并提供指导和帮助;3.学生互相朗读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和表达。
总结与评价(15分钟)1.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做简短的评价;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示一些优秀作品; 3.布置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学生从孟浩然的《登鹳雀楼》中体会到了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的创作中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朗诵和互相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影响。
整节课的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创作环节,有些学生还不够自信,希望在后续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创作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课
1. 同学们齐背古诗。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又初步了解了古诗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本诗中还有哪些奥秘呢?
3. 诵读多遍课文。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
(一)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
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
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
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
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
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
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
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二)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
三、练习
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
四、总结
通过细细品味诗中词语所带有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到了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不舍之情,不禁让我们也想起自己与朋友分离是的感情,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朋友、同学,好好相处。
五、作业
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六、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碧空尽“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