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时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12课《懒惰的智慧》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doc
懒惰的智慧一、课程目标:使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凡响的选题立意,学习本文别致新颖的论证过程,欣赏文章幽默传神的语言。
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问答法、比较阅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传神的语言。
教学活动一、导入1.师:懒惰也有智慧?如果不是读到这篇文章,我们对“懒人”的成见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不过,作者在这里讨论的和一般意义上的“懒人”可有所不同,在鼓励创新意识的知识经济的今天,这篇短文给我们的启发无疑是及时而有效的。
请大家阅读文章,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些什么。
2.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一,让学生谈谈对本文所讲的“懒惰”的理解。
该题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基本意思领悟即可。
2.谈论自己对“懒惰”的理解。
(1)懒惰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智博”而非“拼搏”;“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意识等等。
(2)智慧作者在文章中讲的是指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意识。
二、分析文章结构1.本文与常见的“总一分—总”的论证方式不同,提出观点的方式和论证过程不同常规,请大家细读课文,划分段落。
,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5自然段)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
第二部分(6—7段)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3.师:第一部分分为二层,第一层从第1 自然到第3自然段,用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
从论证角度上看也是不断变化,请大家稍作分析。
思考发言:先是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又是正面论证。
4.师:第二层是4、5段,它又是用什么作论据进行论证的呢?4.思考发言: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一层(1-3段)论据:社会普遍现象。
第二层(4-5段)论据:个别典型事例。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5篇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教案1共创幸福生活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2、正确理解基层-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形式3、联系实际分析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提高公民参与-管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参与-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教学难点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选举、-决策都是-管理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参与-选举、-决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最广泛的-实践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3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展示了我国基层-自治的发展进程。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层-的自治机构,是人民群众参与-管理,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重要实践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保障、扩大基层-有重要意义。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24页内容,说明农村的基层-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管理村务的机构。
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管理的权利。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12课 学习新天地》教案 苏教版
第12课学习新天地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尊重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初步形成平等、乐于交往、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3、学会学习,体会学习中的乐趣知识与能力1、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含义2、掌握学会学习的三个途径3、结合实例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性4、反思和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探究平台三个栏目,即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法各有特点,对学生成长具有特定的作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导入新课:下面我们进入生活在线栏目。
有请某某同学做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学习》听完他的演讲,请你发表感想?(略)师:从小到大,在我们读书生涯里,我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也有着学习的困惑。
有的同学说:“我把课本上的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了,成绩却不见提高”,这是为什么?有的同学说:“我学习很努力,晚上经常到深夜,成绩却不理想。
”……要解决这些同学的困惑,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对,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有哪些呢?请跟我进入第二环节,探究平台——主要探究科学的学习方式。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108-113的内容,归纳出三种新的学习方式。
板书:新的学习方式包括那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学会自主学习(板书)(一)学习是什么?结合P108的例子,由学生四人组讨论,为什么同学们没有记住那幅人体解剖图?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含义。
学习的含义是:摆脱对老师和父母的依赖,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
(二)自主学习活动设计1,连连看,并选择任意一组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能学学习有目的我想学学习有信心我会学学习有毅力我坚持学学习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归纳自主学习的特征(具体表现形式)和自主学习的含义1、自主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哪些?学习活动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学习准备。
第12课 我行我秀——动画邀请卡创作教学案例
第12课我行我秀——动画邀请卡创作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为自己喜欢的主题活动创作动画邀请卡。
(2)掌握动画邀请卡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3)学会发布GIF图像。
(4)使用动画语言对同学们的动画作品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画邀请卡的构思、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动画作品的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画邀请卡的创作,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2)通过动画邀请卡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二、教材分析1. 设计思想与内容结构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很想利用学到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综合实践,展示自我的能力,表现自我才华,获取成就感。
动画邀请卡创作是一项主题内容和技术运用相统一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小学生操作实践水平、模仿意识强、创新欲望强等心理特点。
教材安排了“邀请卡构思”、“分步制作”、“发布GIFL图像”、“交流与评价”教学环节,让学生有序可循,降低创作难度,保证教学效果。
教材明确了动画邀请卡创作过程的四个主要步骤:(1)邀请卡构思。
通过欣赏和分析校园开放日动画邀请卡,小组讨论,选定感兴趣的邀请卡主题,设计并绘制静态纸质草图,并为草图上各元素设计出场顺序、运动方式、制作方法。
(2)分步制作。
个人或小组合作,按照构思,制作出动画邀请卡,通过不断调整、修改,完善动画。
在准备素材环节,可提示学生充分利用前面课程中绘制的花、草、动物等素材,节省制作时间。
(3)发布GIF图像。
学习发布GIF图像,以便于在手机上展示作品。
(4)交流与评价。
作品发布后,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学会评价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教材特意展示了动画作品评价表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更全面的判断标准。
2.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创作动画邀请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之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第十二课我行我秀——主题动画创作教学设计
第12课我行我秀——主题动画创作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创作主题。
(2)知道动画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3)积极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动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画作品的规划、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动画作品的交流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主题动画的创作,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2)通过主题动画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让学生懂得创造美、欣赏美。
二、教学对象分析通过上一节课“学校开放日”动画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画设计、制作的基本过程,以及动画制作编辑合成的方法。
但对主题动画创作的整个步骤还不太熟悉,在选定动画主题,动画作品的思想性、美感,动画作品的创作技术等方面都还欠缺。
通过前面几节课知识和技能的铺垫,学生对动画作品的创作热情比较高,为亲自创作自己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作用和地位本节课是本册的最后一节课,主要是在掌握了动画设计、制作的基本过程,以及动画制作编辑合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应用。
同时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从主题思想、技术表现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主题动画创作的过程与方法,包括选定主题,设计情景,分工制作,测试与发布,交流与评价。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创作主题动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难点:作品所表达特定的思想,如何评价他人的作品。
4.课时要求建议安排2课时。
四、教学理念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评价与交流,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 3五、教学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电脑室。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选定主题教师:主题动画创作是指从生活中选取某个主题,想象设计出一系列表现主题的画面,通过应用适当的技术方法,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共3篇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共3篇《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1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思想方法的概念和作用,了解多个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场景;2. 学生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和技巧;3. 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思想方法的概念和多个思想方法的应用场景;2.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养成应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2. 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通过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问题1:学数学的时候,你会怎样解题?问题2: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怎样解决?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只有掌握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理解思想方法的概念1. 引导学生分析思想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2.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场景。
三、探究创新意识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创新意识的实际意义。
四、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和技巧1. 对于抢答效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追求正确答案。
2. 对于多解性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多种解决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3. 对于“如何提问”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提出的技巧,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方法。
五、小结和课堂练习1. 小结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课堂练习:通过演示、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应用。
3. 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个问题,并探索多种解决方法。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2教案名称: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程目标:1.了解不同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了解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它们;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新版)苏教版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内容,总结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神经系统和激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要求实验设计合理、可行,并能够清晰地展示实验结果。
3.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
3.互动式教学平台:利用教学互动平台,进行实时问答和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4.在线学习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和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评价与反馈:通过在线评价系统和课堂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2.引入虚拟实验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采用问题驱动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管理方面,课堂纪律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在教学组织方面,小组合作和讨论环节的组织和引导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效果。
内容逻辑关系
本文重点知识点:神经系统和激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相互关系。
本文重点词句: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和递质的传递,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快速、短暂的调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缓慢、持久的调节;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2.人体稳态的维持及其意义
3.论述题:请论述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相互关系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答案: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神经系统通过快速调节,使身体迅速响应内外环境变化;激素调节则通过缓慢而持久的机制,使身体适应长期的变化。在维持稳态中,神经系统负责快速反应,激素调节则负责长期的适应和调整。
高中政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讲义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课标要求] 了解发散思维中所采取的推测方法。
概括发散思维的特点。
知道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功能。
了解什么是逆向思维。
了解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
发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
[素养目标] 克服思维的单向性,提高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发散思维的了解,增强进行发散思维的自觉性。
理解聚合思维的特征和方法,加深对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认识,懂得思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道理。
掌握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和如何做到正逆互补。
培养逆向思维或正逆互补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逆向思维的意识,克服逆反心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探究点一发散思维的方法1.发散思维的含义: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提醒发散思维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性质和关系的多样性。
2.思维发散的技法(1)检核表法: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
想一想:下面做法运用了发散思维的什么技法?①医生引入微爆破技术消除肾结石。
②召集科技人员开会,研究新产品的开发。
提示①检核表法。
②头脑风暴法。
3.正确看待思维发散技法(1)发散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
(2)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
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
(3)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
(1)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和头脑风暴法都是自由思维发散的技法。
改错: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和头脑风暴法都是强制思维发散的技法。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2课 二十年后的学校》教学设计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2课二十年后的学校》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内容《第12课二十年后的学校》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二十年后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能够了解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布局。
3.发扬创新精神,设计未来自己理想中的学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布局,了解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
四、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图片对比,了解过去和未来学校的区别。
2.课堂讨论法:加深学生对未来学校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对未来学校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设计实践法: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学校。
五、教学过程1. 学前准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预先展示未来的学校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的建筑设计、配套设施、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变化。
让学生理解未来的学校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2. 导入让学生回忆在传统的学校里,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之后再让学生看一看一些未来学校的现代设计,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究欲望。
比对现有学校的建筑、布局、设施等,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学校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3.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法,让学生理解未来学校与现有学校之间的差异。
通过图片和现场实地调查,让学生发现未来学校的新型建筑设计、新型的建筑材料、设施、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4. 课堂讨论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和讨论,了解未来学校的教育概念、发展趋势、教学模式等方面。
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鼓励学生勇于向未来挑战。
5. 设计实践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已经对未来的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构思,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未来学校。
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设计目标和要求,如设计目的、学校建筑高度、宽度、教室、设施等等。
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已的想法,教师则发挥审美和经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十二课 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观点及特点,掌握其应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观点、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案例素材。
2.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准备小组讨论。
3. 制作PPT课件,便于教室讲解。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聚合性的思维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同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学习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二)讲授新课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观点和特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基本观点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发散思维的培养介绍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如多角度思考问题、尝试多种解决方案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3. 聚合思维的应用讲解聚合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如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式将琐碎的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聚合思维进行决策和判断。
4.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讲解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重要性,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起来,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教室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两种思维方法的理解。
3.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了解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多路探索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新思路、新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多路探索的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和实施,需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来掌握。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不断追求新的突破和进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包括PPT、视频、图片等。
2. 制作多路探索的创新思维方法的教学模型或道具,以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3. 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和创新思维方法。
4.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在实践操作中发生意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创新思维的成功案例,例如苹果公司的创新历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讨论案例,让学生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创新思维。
(二)知识讲解1. 概念:首先讲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
2. 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创新思维方法,如头脑风暴、列举法、组合法等,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创新思维的练习。
3. 案例分析: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总结反馈在课程结束前,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评价。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创新设计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高中政治第12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第1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③“从众”“认同”心理。“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这种适 应群体的要求有意或无意变更自己的信念或行为的心理,称为“从众心 理”。在交往中,自己被他人或他人被自己同化,称为“认同心理”。 这种“从众”“认同”心理现象是发散思维的“克星”。突破的方法是: 大力提倡标新立异,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④怕出差错。有这种思想的人就不敢多想,因为发散思维想出来的 方法、方案,很多是没有先例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怕出差错的人 谨小慎微,不敢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自然思维也就无法放开、发散, 因而就不会创新。突破的方法是: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不怕出错。
【答案】B
聚合思维的方法与功能
1.聚合思维的含义 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 ___条__理__化_____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 __合__乎__逻__辑____的解决问题的方 案。
2.聚合思维的方法和功能 (1)聚合思维把有关信息集中起来,从中寻找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 的最优方案。 (2)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要围绕这个轴心来 进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 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3)聚合思维的逻辑思维方法: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 合等。
核心 技法;正确认识聚合思维的含义、方法和功能。
素养 公共参与:正确运用发散思维的技法,恰当进行思维发散;运 用聚合思维的方法,正确进行聚合思维。
设疑激趣|情景导入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袋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 行李袋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 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 袋一左一右地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袋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高三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点归纳
高三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点归纳
高三政治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点归纳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
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
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就要把握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标准,即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
若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就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混沌世界了吗?。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2课《慧眼看交通》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及名师点评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及反思第12课《慧眼看交通》第一课时教学建议本课用一课时完成,容量较大,搜集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
如果时间不够,最后的想象活动也可以让某些学生提前准备,课上展示,其余同学课后完成,贴在班级里展示。
教学目标1.了解交通发展带来的交通不畅、汽车污染等问题。
2.通过分析交流,了解国家为解决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所采取的种种措施。
3.愿意为解决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出谋划策。
4.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的交通。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交通发展带来的交通不畅、汽车污染等问题。
2.通过分析交流,了解目前为解决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所采取的种种措施,能够为交通问题出谋划策。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表达能力较强,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融洽。
家长较重视家庭教育,能辅助学生搜集资料、实践学习。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能认识到交通问题给自身带来的影响,如交通安全、交通污染、交通堵塞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切身的感受。
对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发和生产的环保汽车、绿色列车、立体停车场等高科技新型产品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前引导学生对当地交通要道进行实地考察、拍照、记录,了解交通拥堵的状况。
1.听一听,一长串急促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带给你什么感受?如果听到的是一阵小鸟的叫声,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2.闻一闻,在车辆往来的路口闻到的气味是怎样的?和在公园或田野中闻到的气味有什么不同?3.数一数,你所在的社区大约有多少停车位?如果没有这些停车位,空出来的地方可以干什么?4.想一想,你乘坐的公交车被堵在十字路口,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教学过程活动一交通问题大看台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出行带来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课前,同学们已经分组进行了调查,下面哪个小组来为大家汇报?(小组汇报)1.交通污染生1:我们组站在小区内和大街上听汽车喇叭声,发现汽车会带来污染。
高中政治第4单元结合社会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第12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第2框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课件部编
物具有相反相成的性质,“巧”与“拙”既对立又统一 ③掌握好正向
思维的“巧”,能有效运用逆向思维的“拙” ④“大巧若拙”彰显着
合理性的思维反向,蕴含着纯然之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拙”与“巧”不是因果关系,①错误;“大巧若拙”, 指引着我们作反方向的思考,这说明事物具有相反相成的性质,“巧” 与“拙”既对立又统一,也说明“大巧若拙”彰显着合理性的思维反 向,蕴含着纯然之美,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巧”对“拙”的 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4.逆向思维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 × ) 提示: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 好,取决于具体情况。 5.创新思维是有方向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 × ) 提示:创新思维是以问题为导向的。
核心素养•提能力
议题 逆向思维的含义
议题导引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 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 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 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 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 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
(2)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 __逆__向__性___地思考既有的认识。
2.含义 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 __事__物__原__理___的反面、__构__成__要__素___的反面、__功__能__结__构___的反面等,去 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3)搞一个穿鞋子好处的现场会,身体力行介绍穿鞋的好处;到每一 户人家宣传;赊销鞋子给岛上的人,满意后再付钱;与岛上的人交朋友 等等。
〖2021年整理〗《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教学资源链接》优秀教案
教学资源链接(一)核心概念1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要打开思路,需要借助发散思维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和关系,不同的性质和关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已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揭示事物其他的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其他的功能和作用,需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突出特点在于思维方向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这里的出发点是已知事物,四面八方的发散方向通常是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功能和作用。
2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上,以便得出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也正因如此,聚合思维常用来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
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合力作用的客观基础。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发挥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合力”。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的思维方法。
如果原有思路是正向思维,那么与原有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反向求索,因此也被称作反向法。
矛盾是逆向思维产生的客观基础。
事物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人们已经认识的往往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方向。
为了全面认识事物,往往需要基于事物的矛盾性质,从反方向进行思考,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
作为创新思维的常用方法,恰当的逆向思维具有积极作用。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逆向思维可以变挫折、困境等“不利事”为“幸运事”;科学技术领域,逆向思维可以变废钢、废气为宝;当国家发展遇到危机,逆向思维也可变“危”为“机”,变危局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契机。
〖2021年整理〗《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教材重点和难点分析》优秀教案
教材重点和难点分析(一)发散思维的特点关于发散思维的特点,当前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和表述。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思维过程的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散出较多想法。
它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是基础。
其中包括字词流畅性、图形流畅性、观念流畅性、联想流畅性等。
其次,思路的变通性(或灵活性),一是指思维不受现有知识、经验的限制,不受群体思维(共识)的束缚,不受功能固着、定式的约束;二是指思维不囿于某一思路,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迅速转向其他思路。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大胆假设”,具有多方指向,从不同方面、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关系进行发散,触类旁通,随机应变。
思维的变通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最后,思维结果的独创性,是指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针对性对策,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
具体地说,独创性是指通过思维发散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新的方案或答案。
(二)运用发散思维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大胆敞开思路。
不要先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
一位数学家说:“你考虑的可能性(不管它是多么异乎寻常)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
”其次,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质量。
要尽量考虑各种因素,如各种后果、各种方法、各种途径等,要注意新想法的种类。
再次,要坚持思维的独特性。
不要重复头脑中早已定型的东西,要从新的角度超越自己或别人的思维常规。
最后,不破不立,要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必须突破以下心理障碍。
其一,局限于现成答案。
当人们从一个思维基点出发思考时,一些已有的现成答案就会有意无意地涌上心头,这就妨碍了思维向其他方向的发散。
突破的方法: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事多思。
其二,循规蹈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日常的许多规矩,却使人们的思维囿于已有的方圆之中而不能探索创造新的天地,尤其是一些陈规陋习,往往会扼杀科学思维、束缚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含义、特点、实质; 2、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要求;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本质; 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 5、创新的作用。
【方法技巧】如何解答考查辩证否定观与辩证法 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 答题模板:自我否定+发展环节+联系环节+实 质:“扬弃” 设问方式②:根据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 析„„ 答题模板:抛弃旧的(摒弃旧思想、旧观念)+关 注新的(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 设问方式③: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 答题模板: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 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方法论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核心发散】 认识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看问题,看到矛盾的两面,切忌片面; 二是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三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四是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的统一。
•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 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 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 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 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 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 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 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 水、记得住乡愁”。 •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该地做法坚持的 方法论原则.
设问方式③: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 证关系的知识分析„„ 答题模板: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 开普遍性+二者相互转化 设问方式④: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分 析„„ 答题模板: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 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设问方式⑤: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 答题模板:同一性+斗争性+二者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
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方法技巧】 如何解答有关发展观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题模板: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进性 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 设问方式②: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 一的原理分析„„ 答题模板:前进性+曲折性+二者统一 设问方式③:运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 答题模板:量变是前提和基础+质变是必然结果 +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 ①文化的兴衰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体现联系 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强国 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事物的整体与 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矛 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 化创造活力,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 定作用,要集中力量抓关键,解决主要矛盾。
观
• 【方法技巧】 如何考查有关联系的观点 设问方式①: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答题模板: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法 设问方式②: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说明…… 答题模板:整体功能(方法论)+部分功能(方法论) 设问方式③: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 答题模板:系统含义、特征+方法论(四条分别结合材料) 设问方式④:……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 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 答题模板:联系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
总特征(基本观点)
发展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唯物辩证 法的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含义;体现;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原因;表现;意义;方法论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区别;联系;方法论 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含义、特征;方法论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方法技巧】 如何解答有关矛盾的试题 设问方式①:运用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 分析„„ 答题模板:矛盾的内涵+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 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 面 设问方式②: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知识分 析„„ 答题模板:重点(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两 点(主次矛盾或主次方面)
•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文化是 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兴 衰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强国 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 力。 • 分析材料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