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1[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教案 新人教版
《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工具书与课文注释,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2.学会赏析,品味语言,感知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形成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感知。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强化诵读(重音),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2.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3.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难点:揣摩关键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品味优美语言,加深对春的理解与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教学法,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4.提问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想到春天,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田野上小草的嫩芽?河中潺潺的流水?也许第一个让你醒悟到春来的,并不是田野里盛开的野花,而是清晨小路上打湿了鞋袜的露水;也许是昨夜的春雷;也许是那一天忽然变得温暖的阳光。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的春天,是从耳朵唤醒的。
李清照说:“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的美景,是在对话中生长的。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散文常识(三)听朗诵注意字词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1.多音字:涨、散、薄、黄晕、应和;(学生查字典)2.生字词:蓑、笠烘托朗润嗡嘹亮抖擞呼朋引伴花枝招展酝酿窠巢喉咙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卖弄:炫耀呼朋唤友: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目标本教案旨在全面覆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将提高对语言理解和词汇积累的能力。
2. 语言运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3. 写作技巧:通过写作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文学欣赏: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组织课堂讲解:教师将通过讲解课文和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作完成语言运用和写作练,促进彼此研究和交流。
3. 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能力。
4. 评价反馈:教师将定期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们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文和练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 板书:教师将通过板书方式呈现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多媒体教具:教师将使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安排本教案将根据学校的课程表和学生的研究进度进行教学安排,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计划。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相信学生将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培养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为未来的研究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的简要概述,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去远足:清明节前后去郊区三步走。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烧:形容外表光亮。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开得旺,开得艳。
(二)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1.《忆读书》
1.忆读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词语及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
(重点)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其无标题的自由小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后结集为《繁星·春水》出版,被人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其散文集《寄小读者》显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广泛和写作方法灵活多变;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根据表达方式的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本文属于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笸.箩(pǒ)天罡.(gāng)地煞.(shà) 怒发冲冠.(guān)4.解释下列词语。
悬念:文中指挂念,惦记。
无聊:文中指精神无所寄托。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无病而呻: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
文中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
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新)[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单元单元计划【单元分析】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
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教学重点】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
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
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3、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磁带一、课前训练,展示自我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名作呢?谁来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二、激趣定标,自主学习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
朱自清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我们中学课本上,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自清写的春和我们写的春有什么不同。
2、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请你描绘一下你所听到的最美丽画面3、纠正字音: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应和三、师生质疑,合作探究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交流,用下列句式: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3、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赞美4、有感情的朗读你认为最美的段落。
读出感情来。
5、小结美的文章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就象我们沐浴着春风一样。
我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我们的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6、美的文章是怎样表现出美的呢,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前两节、(1)“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相同的词连用,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急切盼望的心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2、词语教学:(1)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2)多样读课文。
活动3【活动】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
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活动4【活动】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七年级语文语法知识-词性》教案
在本次《七年级语文语法知识-词性》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词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同学能够迅速掌握各类词性的定义和特点,但也有一些同学在区分词性和运用上存在困难。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部分同学显得有些吃力,可能是因为词性概念较为抽象,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
3.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特征等意义的词语,如“美丽”、“善良”、“高”等。
4.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等意义的词语,如“很”、“都”、“已经”、“不”等。
5.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作行为的方式、方向等,如“在”、“对”、“从”等。
6.连词: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如“和”、“但”、“因为”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词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运用词性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词性的基本概念。词性是指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功能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是构建句子和表达意思的基础,对于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至关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他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句话,了解不同词性在句子中的具体应用。
总之,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词性知识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讲解,还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词性的运用。同时,作为教师,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理念】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教学设计】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
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叙事性的文章。
本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的原则,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简单入课,在主体部分我设置了感读(默读)——研读―赏读课文三个环节,其中默读也为了复述课文作准备,因此复述课文也做了超多的工作,用填充的形式完成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中把课文的字词记清为学生学习课文扫除障碍,赏读课文让大家畅所欲言,进而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的哲理性含义。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版块则是对课文的深入与延伸,课文的小结用一句话谈谈体会,使学生对全文有深入的探讨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潜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述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潜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最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三副画面:1、船体倾斜时杰克告诉露丝到栏杆外不至于划向大海。
2、船体完全下沉时主人公找到悬浮物(门),并趴在门上。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1春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学习指导(一)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lǎng)润钻.(zuān)出嫩.(nèn)绿眨.(zhǎ)眼酝酿..(yùn niàng)鸟巢.(cháo)宛.(wǎn)转蓑.(suō)衣稀疏.(shū)抖擞.(sǒu)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
(朗润)(2)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3)炫耀。
(卖弄)(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3.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的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贵阳)教案:1 《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贵阳)教案:1 《春》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散文。
文章以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为主线,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浓厚的感性色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春天这一主题并不陌生,他们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和散文。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细节描绘来表现春天美景,以及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细节描绘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绘和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绘来表现春天美景。
2.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细节描绘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和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来表现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细节描绘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春天的美景?”“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篇_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篇【热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二)童趣一、学习目的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①掌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梦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3、老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老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5篇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 教学目标 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
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
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 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
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
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
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 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 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 (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 (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 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1部编版)第1课《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1部编版)第1课《春》教案春教学目标:1.反反复复背诵课文,品味文章清爽迷人的语言,体会春天的“崭新、美、力2.自学作者精细观测,把握住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方法。
自学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春天就是美丽的,当我们具有对幸福景物的爱好、赞美之情时,我们思想的河流可以跳动出来充满著对生命爱好的奇妙极其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可以在美艳迤逦景色的云海中曲折荡漾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使你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什么?参照: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今天,我们一起自学一篇现代散文《春》。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分,写下了著名的精品散文《春》,该作品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检查预习情况水跌(zh?ng)捉迷藏(cáng)筹划(yùnniàng)应当和(hè)甲壳着(1ǒng)黄晕(yùn)蓑衣(suō)巢(cháo)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朗润:明亮滋润繁花:密密的开著的花赶趟儿,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之句:形容声音韵文悦耳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衬托: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水墨或者淡彩,使画的主要部东凯努瓦县,更注重工夫一功夫:都就是名词,常交换采用;表中时间多用“工夫”,四、阅读课文,整体认知本课作者对春天并作了全面、细致的观测,把握住了春天的特点,精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们文章是按盼春一绘春一颂春来写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下―盼春。
202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1课教案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朗润酝酿卖弄嘹亮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朗润卖弄呼朋引伴黄晕舒活花枝招展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涨藏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盼春第二部分(2-7)绘春(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8-10)颂春三、写作思路《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
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
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
例如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
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例如:“水涨起来了”。
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避雨丰子恺教学目标: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4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P35页)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课件展示问题: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七、体验活动: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
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山中避雨(丰子恺)我主题女孩“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乐——怨天尤人“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欢喜和唱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和——无比快乐、风筝鲁迅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3.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有放风筝的经历吗?能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
可是,你知道吗,著名的作家鲁迅一见到北方的冬季天空上有风筝浮动时,是惊异又悲哀。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风筝》。
(板书:风筝鲁迅)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生谈,师补充)二、教学新课(一)整体感知1.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个标记。
2.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二)深入阅读:1.汇总学生疑问。
2.依课文段落顺序师生一起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师生共同解决好下列问题——a.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板书:惊异悲哀)点拨:联系上文可知,在“我”的记忆里,放风筝是温和的春日,可北京此时是肃杀的严冬,地上还有积雪,所以是“惊异”,联系后文,原来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来。
由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是: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阅读这句话所在文字的上文,同时联系后文来理解。
b.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因为它已经从探究文章内容上升到探究写法上,而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研读哪一个或几个自然段?3、4自然段是课文泼墨般至美的文字,抒写得情真意切,是本文的精彩语段。
我们一起来品读它,同时,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从哪儿能读出弟弟可怜来?(生谈)同学们请看课本22页的插图,你能认出哪一个是弟弟吗?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喜形于色”,“欢呼雀跃”都可以形容他的心情,弟弟执着地仰头观望,即使“项为之强”也在所不惜。
所以,同学们说,读的时候你应该怎样读?明确:陶醉地读,语速较慢。
你能读读吗?生(读)你知道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仰望苍穹,似乎连白云也在对他微笑。
可爱又可怜的弟弟慧心发现,要自己用枯竹做风筝。
兄弟二人就有了误解与冲突。
还有哪些地方能读出弟弟的可怜呢?“我”的凶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一次同学们说应如何读?你读一读。
对,读出愤怒,语速要快。
(读)作者说,后来怎样不知道。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弟弟的心灵深处,想一想当时他做何感想?(生谈)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心理揣测?(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同学们想一想,弟弟那么可怜,哥哥为什么还那么粗暴地对待他?归纳:“我”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弯了这么大的圈子,你知道作者极力描写弟弟的可怜与哥哥的凶暴,原因何在吗?明确:为了形成对比,进一步表现我的后悔与自责;为了突出主旨→批判作者精神的虐杀与封建思想。
(板书:对比,突出主旨)·后来,为什么“我”读了一本书,明白了事理,还称不幸?归纳:明白了事理,“我”的良心受到惩罚,所以不幸。
·为什么弟弟忘了,我的心反而沉重着?归纳:被虐杀者不抗争,作为精神虐杀者的我永无补过的机会。
其他小组的问题我们课后将之张贴在学习园地的“百家争鸣”栏目里,还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上我们就探究到这里。
三、总结提高: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什么事理?(生谈)归纳:要敢于自省;误解、冲突中也有亲情;要追求科学思想;明白游戏是正当的。
一篇文章有时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阅读。
(板书:自省亲情科学游戏多角度)鲁迅先生用真情与巧思将文章写得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蝴蝶风筝,充满了灵性与活力。
希望今后大家能反复品读,进一步感悟。
课后,请大家欣赏两篇有关风筝的美文。
教学反思:5、回忆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导语: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三、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四、理解字词1、要求读准的字:佃睦豌庚妯娌溺塾衙辍差役2、要求掌握的词: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一)(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巡回指导、阅读,标清层次。
六、布置作业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教学环节:一、提问字、词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讲读课文第二部分: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思,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四、总结: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
(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五、作业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边提问边纠正、思考回答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提出问题: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什么启示?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题: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2、选了哪些小事?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四、总结写作特点: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概括。
五、布置作业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板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朱德整日忙碌勤劳俭朴节衣缩食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周济穷人退佃搬家反抗压迫送我读书支持革命同情革命坚持劳动教学反思:小巷深处林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