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和动物目标:了解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认识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课时一:人和动物的异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1. 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具有生命和呼吸等基本特征。

2.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具有智慧、语言和文化等独特特征。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动物,并引导他们发现人和动物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操作实践: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人和动物的异同。

4. 完成作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

课时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共同点。

教学步骤::1. 复课前知识:让学生回顾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介绍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

3. 讨论研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理解。

4.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组内合作总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展示形式呈现给全班。

课时三:生活中的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猫、狗、牛、猪等。

2.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温恒定、哺乳、毛发等。

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对话: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描述所展示动物的特征和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习题

教科版六下第一单元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习题一、填空题1.如图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_____。

2.蚜虫的繁殖方式很特殊,叫_____________。

3.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彩色的_____________,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_____________。

4.苍蝇的_____________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_____________形的。

5.昆虫头上的_____________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不同的_____________。

6.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楚它的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蚜虫的天敌,_____________是蚜虫的朋友。

8.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_____________组成,这些其实是_____________。

9.如图所示,在放大镜下观察到蝇的眼是_____________,它是由许多_____________,组成的。

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10.放大镜和_____________的发明扩展了人类的视野,让人类走进微小世界。

11._____________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_____________的建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放大镜是_____________。

镜片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

13.蚂蚁的身体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蚂蚁头部有一对_____________。

1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_____________,蚜虫的大小如_____________,蚜虫的天敌是_____________。

15.蝇的眼睛是_____________,由许多_____________组成。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

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

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反思二: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

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

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

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

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

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

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

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

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

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

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经典练习题(附参考答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经典练习题(附参考答案)(2022新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工程》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判断题】1.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解决在建造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

( )2.限制条件是人为添加的,设计无法完成时可以适当减少限制条件,使设计正常进行。

( )3.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 )4.每一项重大工程完成,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 )5.埃菲尔铁塔采用的是木质镂空结构。

( )【选择题】1.关于港珠澳大桥,下列说法错误的( )。

A.横跨伶仃洋,连接香港与珠海、澳门B.大桥全长55千米,包含桥、岛、隧C.大桥在修建过程中利用了两座天然岛屿2.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是( )。

A.技术决定工程B.工程决定技术C.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3.工程最重要的阶段是( )。

A.规划B.设计C.验收【材料分析题】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埃菲尔铁塔屹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是世界上第一座钢结构的高塔,高320多米,相当于100多层楼高,四个塔墩由水泥浇灌,塔身全部是钢架镂空结构。

(1)埃菲尔铁塔塔身的形状特点是( )。

(2)埃菲尔铁塔大量使用( )框架结构,使其结构更稳固。

(3)每隔几年,都要为埃菲尔铁塔刷上55吨的油漆,可以使钢铁部件不与空气和水接触,防止( )。

附:参考答案【判断题】1.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解决在建造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

( √ )2.限制条件是人为添加的,设计无法完成时可以适当减少限制条件,使设计正常进行。

( × )3.技术与工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 √ )4.每一项重大工程完成,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 √ )5.埃菲尔铁塔采用的是木质镂空结构。

( × )【选择题】1.关于港珠澳大桥,下列说法错误的( C )。

2.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是( C )。

3.工程最重要的阶段是( B )。

【材料分析题】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埃菲尔铁塔塔身的形状特点是上小下大。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气象万千、岩石与矿物、生物的多样性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溶解、酸碱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动力与能源、太阳能、能量守恒定律4.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物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通过实践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多样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4. 实验教学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课程主题。

2. 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溶解的原理。

(2)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3)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保护措施。

2. 答案:(1)物质溶解是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过度开发、污染、乱捕滥猎等。

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法规、开展环保行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科学竞赛、环保志愿者等,提高综合素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可能不够:因为液体干得比较慢。 (特别是糖溶液) 2、只是观察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结晶体,学生并没 有感受到晶体的世界有什么神奇,很难引发他们 的惊叹和好奇。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点建议:
在观察活动后播放一些晶体放大后的图 片,介绍一些人类对晶体开发利用的成果。 一则,可以使学生领略晶体世界的奇妙,二 则,学生在遗憾自己无法亲自观察到这么美 丽的晶体时,同时产生的是对更先进的观察 工具的渴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的目标定位:
拓展观察范围,激发观察兴趣, 在活动中体会到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 知道我们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那里有 无穷的奥秘,惊叹人类的研究成果。 尝试借助显微镜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他们有较多的发现。
难点:
1、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指导和学 生制作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导致教学 时间的不足,问题出在教师的指导和 学生的动手能力上。
2.如果学生制作占有了过多的时 间,P11的教学活动怎么处理?删掉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命世界 1.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不要求学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 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尽量按照要求去 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研究成果的交流
交流汇报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 的形式。
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 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 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 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 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 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 的记录、描述。正是希望我们的学生 也能做这样的描述和记录。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023新课标版)

2.认识工程【教材简析】《认识工程》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2课。

教科书从学生对第1课房屋建造工程的回顾入手,引出本课对其他工程的学习和认识。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的方式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目的、意义,实际建设中受到的限制、挑战,以及工程师攻克难关的过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个活动是在了解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后,让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进行梳理。

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已有的信息中提取搜集重要线索,分析归纳出我国伟大工程的一般建设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总结汇报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工程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程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经过第1课的学习后,学生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表达、倾听、沟通和调整的能力。

学生对于港珠澳大桥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

因此,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搜集文献资料时,学生应重点关注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高铁、鸟巢、空间实验室等宏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历程及其过程性资料。

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学习,知道工程建设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有相似的步骤,认识到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思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能总结出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了解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能用学习平板反复阅读学习资料,能用图表来记录重要信息,会提出新的问题。

[态度责任]在深入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科技发展对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保持对工程建设的创新想法并促进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了解工程建设的艰巨与复杂,归纳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教案(2023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1.了解我们的住房【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单元起始课,建筑工程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展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就。

本单元,学生不仅要学习建筑工程相关知识,更要亲历尝试设计建造塔台活动,在工程建设中学习并利用相关科学知识突破技术难关,同时了解工程建设的特点,体验工程建设的复杂与魅力。

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激趣引导,让学生暴露对工程知识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探究自己家的住房,从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建造过程三个方面开展学习,为单元后几课实施工程实践活动做铺垫;第三部分回顾小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系统以及哪些工作阶段最重要;第四部分课后拓展,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建造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每天居住在房屋中,似乎应该熟悉房屋,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其结构、系统、建造过程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鉴于学生的年龄,只要能大致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以及建造的主要过程即可,从整体上对住房工程有一个初步认知,同时也是为下一课认识工程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系统,知道住房建造的基本流程。

[科学思维]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确定住房的基本结构和建造流程。

[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出房的结构、系统和建造过程[态度责任]在了解住房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对工程的兴趣,感受同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住房的结构和系统。

[难点]了解一般住房的供水和供电系统。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住宅建造过程资料。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准备自家住宅内外景照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关注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出示中国天眼、神舟飞船、桥梁、鸟巢等工程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学生回答:天眼、神舟飞船、鸟巢、跨海大桥。

2.提问:这些工程,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吗?3.学生讨论交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人体的奥秘;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以及简单机械、电与磁、信息的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科学中能量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科学中地球的结构与自然灾害、技术科学中电与磁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2)简述能量转化的过程。

(3)分析地球的结构及自然灾害的原因。

(4)探讨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教科书共3页(5,6,7三页),分为4个部分。

l.聚焦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

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

2.探索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教科书出示了5个物体: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

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

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实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

接着,教科书用1幅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

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之后,教科书又用1幅图提示可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

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物比较合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案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2021新版)

2.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

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

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

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生分析】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

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

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

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1.3建造塔台》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
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
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得更大》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微小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显微镜的使用可能还存在一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逐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若干台。

2.微小物体标本。

3.显微镜使用说明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显微镜的各种部件。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的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使显微镜的放大效果更好?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的内容,观察家中的小物品,尝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认识工程》。

教材通过引入工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工程的基本特点和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工程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程设计的原则和工程实践的流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工程的基本特点和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工程设计的原则。

2.工程实践的流程。

3.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的流程和原则;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材料。

2.工程案例图片和视频。

3.工程设计工具和材料。

4.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工程案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的基本特点和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工程设计实践,运用工程设计工具和材料,完成指定的工程任务。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工程设计成果,互相提问,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程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讨论如何运用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工程设计的原则和工程实践的流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工程作品,并撰写工程设计报告。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2课、月相的变化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2课、月相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制作人: 隋秀兰
• 画月相
• 在几张大小相同 的圆纸片上画出 我们观察到的几 种不同的月相, 然后把它们剪下 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制作人: 隋秀兰
给月相排序
我们一起来贴“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 排序,把剪下来的月相贴在黑板上相应的 圆纸片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制作人: 隋秀兰
3、我们从地球上观察的角度不同,那么所看到的月
相_亮__面__大__小_、__方__向__也就不同。
4、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_由__缺_变__圆,下半月 _由_圆_变_。缺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制作人: 隋秀兰
选择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 A )。
A、月相 B、月貌 C、月亮
月相模拟实验记录表
位置 1 2 3 4 5 6 7 8
月相
农历 农历 农历 农历 农历 农历 农历 农历 农历 时间 初一 初四 初八 十二 十五 二十 廿三 廿八
思考: 1、上半月的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 2、下半月的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制作人: 隋秀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制作人: 隋秀兰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间。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
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 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 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2、对黑板----每次定位后要核 对黄色 一面是否对着黑板这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
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