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第一部分1. 在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并将之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博比特。
32.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它以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这场运动被称为学科结构运动。
133. 施瓦布在《实践3:转化为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实践性课程”。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74. 施瓦布提出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
18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其目的是在于探讨怎样理解课程。
21其本质“解放兴趣追求”。
246.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257.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阐明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268.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因而被称为“自然教育论”。
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99. 赫尔巴特的代表名著《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
3610.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
它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就提到了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3711.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3912. 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即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其中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是最基本的命题,该命题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
4113.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命题的提出者是斯宾塞。
5214. 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的出现,始见唐代的孔颖达。
52“为了教学所计划的行动”是一种“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者计划”的课程定义。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期末复习重点资料
小学课程论绪论一、课程研究的目的1.贯彻国家的教育法规。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3.为了切实实现课程现代化。
4.为了探求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课程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实验法。
“八年研究”2.比较分析法。
对课程进行国际比较3.文献资料法。
第一章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一、课程的概念中国“课程”,唐宋年间,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东欧前苏联,常用“教学内容”、“教程”,不常用“课程”西方国家“跑道”逐渐转变为专业术语,常用“学程”。
斯宾塞最早使用“课程”。
国外:①课程是学习方案②课程是具体的学习内容③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④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国内:①李秉德《教学论》中课程的定义②王策三《教学论稿》③吴文侃《比较教学论》④廖哲勋《课程新论》⑤钟启全《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的定义:广义:课程是指导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
二、课程的本质1.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2.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
3.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
4.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课程:①正式课程:正式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通过正规教育教学实施的课程。
它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又包括分科性学科课程(简称分科课程)和综合性学科课程(简称综合课程)。
②潜在课程课程:①必修课程②选修课程(一)分科课程概念:是根据科学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发展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从各门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组成各门学科,以科目为中心,各自独立的加以设计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论复习资料
课程概念: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它具有经验性、统整性、目的性、综合型必修课程: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或教学科目,它体现了国家对各阶段学生的学生发展的共同的基本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学习开设的课程,并不要求学生人人都学,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有一定选择自由的教学科目选择自由度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共同学科,是学校所设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核心学科、共同基础课的同义语。
学科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根据一定规则,进行体系化后的知识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而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分科课程:课程内容仅由某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构成。
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的内容构成。
科学研究发展的大趋势、儿童的认知特点、适用的学段与课时比例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关注的是学科知识本身,重点探讨学校教育应该选择什么知识、如何组织知识等问题。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组织课程与教学。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进行课程设计。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依据特定课程的名义性开发主体,可以分出国家本位课程、地方本位课程、学校本位课程从以群体共性为参照到针对具体情境中特定群体的特殊需要都在国家整体的课程规划之列。
国家对于地方[本位]课程、[学]校本[位]课程只进行有限的硬性规定隐性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
具有隐含性、依附性、持久性。
显性课程:校内课程VS校外课程:依据课程的存在场域课程并不仅仅存在于学校这个教育场域就像教育并不仅限于在学校中开展一样课程结构: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逻辑顺序组织与心理顺序组织;渐进性组织与跨越性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一、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 A )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C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A.《儿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C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C )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一、填空:1.一般来说,课程是一套有目的和可执行的计划,根据特定的社会需求和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取向培养下一代。
应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有一套具体的实施策略,并有相应的评估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从文献课程到教学活动的转变。
它在教学活动中反映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
他们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习者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独立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4.正式和非正式课程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和道德,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
5.赫斯特将人类知识分为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思想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审美经验、宗教观点和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另一类是在具体设计之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来自三个来源:学习者、校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复习模式和自然设计模式。
9.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学者一般将课程和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行为取向、生成取向和表达取向。
10.布鲁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的研究。
他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场”、“情感场”和“技能场”。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和解决过程中产生的。
它们是学生和教师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经验成长的方向感。
20世纪70年代,施泰因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型。
13.施泰因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最好的发展手段不是通过明确的目标,而是通过批评和实践。
14.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课程的内容,即决定教什么和如何呈现需要教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连续性、有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1、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2、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curriculum)一词☪3、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1924年又出版了《怎样编制课程》,其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
1923年,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
查特斯的课程编制理论与博比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这样,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确立其“评价原理”。
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的“主导的课程范式”。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1632《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5、如何评价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实质)“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
泰勒整合了先辈们关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研究的早期成果,充分汲取了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从而把科学化课程开发推向了顶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与教学论 通用版本复习(包括旧版与新版)全书全课程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题型: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二、判断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三、理论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五、应用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绪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象·问题·规律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问题,国内有三种常见观点:①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②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③课程论研究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教学规律。
简单说,可以称为现象论,问题论和规律论。
虽然大家对研究对象的表述方式各有侧重,但各种具体研究活动都注重观察现象、探寻和利用规律,因而具有内在一致性。
科学研究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我们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什么?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①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②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③要提高水平和质量,就需要探讨优化课程与教学的技术问题,即怎么做才更好的问题,这对于课程与教学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任务。
探讨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本身就为优化课程与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归纳来说,《大教学论》提出和初步探讨了现代教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教学论学科的建立是众多教育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性善论;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指导“教育心理学化”活动;第斯多惠系统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乌申斯基关注人的心理规律,强调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斯宾塞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
★其中,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学术界常把其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幼儿园课程论的复习资料
选: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选:“课程”一词的出现,在我国最迟是唐宋时代,唐代的孔颖达,南宋的朱熹。
在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首先提出了“课程”。
多选: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费尼克斯);2.课程即经验;3.课程即“计划”(麦克唐纳、比彻姆、斯坦豪斯);4.课程即目标。
填:课程由“学科”到“经验”的变化,实质上是课程由强调“教育者”到“学习者”的转变;由“经验”到“计划”或“目标”的转变,则反映了课程可控制性和意识性的增强。
填: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性化”,使教育产生了危机。
多选:两分法:1.正规课程2.潜在课程。
填:内部课程则是内隐于每个学习者心灵中的课程,它是外部课程的内化,与外部课程具有同构性。
选:布鲁纳等人主张的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本课程观下的内部课程结构的一部分。
选:当今幼儿园中比较流行的课程观是,把幼儿园课程理解为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教育活动。
填/选:学前教育课程同学前教育一样,其性质是由学前儿童和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决定的。
选:199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
多选:人的素质的特性:1.基础性2.整体性3.相对稳定性4.潜在性5.发展性。
多选:学前儿童的素质特殊性:1.原点性2.易塑性3.脆弱性4.发展迅速性。
填:教育目标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多选:教育价值可划分为:1.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2.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填:学习者的状态和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便成为课程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选:人的整体素质有其核心(全面性、整体性),灵魂就是人的主体性。
多选:20世纪左右,在1.爱.伦凯2.蒙台梭利3.杜威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儿童开始受到重视。
多选:动态课程的代表人物:1.杜威 2.福禄贝尔 3.蒙台梭利 4.张雪门“行为课程”。
多选:学前儿童获得的知识不同于小学生的特点:1.具体性2.形象性3.非系统性4.非科学性。
填:学前儿童知识结构的特点,是由其认识结构和活动范围决定的。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学课程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广义概念: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狭义概念: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2).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3).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4).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3.比较几种主要课程类型的优、缺点。
(1)分科课程——是根据科学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培养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各门科学中选取一定内容组成各门学科,以科目为中心各自独立地加以设计的课程。
优点:a、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b、能使学生以最简单的方式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累积的文化成果缺点:a、科目分化过细,造成学科间的相互分割,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外部世界b、分科课程过分注重学科的逻辑体系,不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c、分科课程使学校课程门类越来越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吸纳新的科学成果。
(2).综合课程——是由相邻或相近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综合特性的学科课程。
优点:a、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b、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内在联系,使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c、减少课程设置中的分科数目,减少学生学习负担。
缺点:a、不能让学生深入到各学科进行系统学习。
b、教科书的编写也难于找到一个能将有关学科真正融合于一体的科学框架。
c、教师来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需要有更多的知识。
4.两种经典课程论及其分歧有哪些?根本分歧在于什么?学科课程论的基本主张是:1.教育为生活做准备2.课程应以前人积累的理论和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3.课程应分科设置,重视学科的逻辑顺序4.课程应首先关注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论的基本主张是:1.教育即生活2.课程的基本内容应是个体的直接经验,而非书本知识3.强调综合学习,重视心理顺序4.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根本分歧在于:课程应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还是以经验为中心。
复习资料_幼儿园课程论(补修)1506
幼儿园课程论# 复习资料一一. 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 ()的课程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生成性,因而它的教育活动设计者们认为,他们“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2分A.瑞吉欧教育体系B.凯米和德弗里斯课程方案C.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D.海伊斯科普课程★标准答案:A2.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问题。
(2分)A.为什么教B.如何教C.教什么D.教的怎么样★标准答案:C3. 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是()(2分)A.纵向顺序B.直线性顺序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标准答案:D☆考生答案:答题结果:错误!4.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在发挥作用。
(2分)A.小系统B.中间系统C.外系统D.大系统★标准答案:D5.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在发挥作用。
(2分)A.小系统B.中间系统C.外系统D.大系统★标准答案:D二. 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 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和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2分)★标准答案:1. 作业; 2. 秩序;2. 按教育活动的途径来划分,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和(2分)★标准答案:1. 日常生活活动; 2. 教学活动; 3. 游戏活动;3.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更充分考虑,较多地采用的形式。
(2分)★标准答案:1.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2. 活动;4. 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和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2分)★标准答案:1. 作业; 2. 秩序;5. 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和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概念分析5对,20分;单选10个,10分;填空20个,10分;判断改错,10分;简答,6个,30分;论述2个,20分。
1.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4-1942年发起“八年研究”,泰勒总结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四个基本问题。
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内容: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如何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本质观)?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材料、进度与目标的总和。
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本质观);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活动本质观);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本质观);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 显性课程是事先计划、规划的课程。
隐性课程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是通过课程表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学校教育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静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地作用于学生,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综合课程采用合并相邻学科的方法,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减少教学科目而编订的课程。
它的形式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
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概念辨析及其分类?·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又叫“分科课程”。
它符合认识规律,能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有效完善个人知识结构,但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复习资料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信念、言语、行为的总和。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表现性目标: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
隐性课程: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1.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古代课程的特点:
(1)初步注意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组织学习内容(2)内容以道德教化为主(3)等级性和阶级性鲜明(4)学习方式单一。
3.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意义。
(1)赋予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权力和职责,使课程决策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素养(3)学生的兴趣需要个性特点得到照顾,能实现自由充分的发展(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有机会掌握开发技术,促进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普及
5.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标志。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4)教师、学生、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原则
7.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2)社会的需要(3)学科发展的需要
8.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1)学科课程以知识为本,活动课程以儿童为本(2)学科课程主张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活动课程主张教育即生活(3)学科课程强调理论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课程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的学习(4)学科课程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织课程(5)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活动课程主张综合设置课程(6)学科课程关注结果,活动课程重视过程
9.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