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案例分析一则一石击起千层浪
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张少孜一、背景为了将研究性学习长期开展和深入研究下去,结合我校教学实践,决定在教学《愚公移山》时作一些突破,尝试应用“辩论”激活语文教学课堂。
“辩论式教学”既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
它的精髓是: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他们对问题充满浓厚兴趣和满腔激情。
教师积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源学习的环境,既是学生探源时的学习伙伴,也是最终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
二、教学流程我在执教《愚公移山》最后一课时,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愚公移山’的意思,面对困难,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还要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勇气。
”B生说:“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C学生站起来说:“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不同意向愚公学习,认为愚公这样代代挖山不止的做法不值得学习。
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他可以搬家,或开山辟路,或靠山吃山发展经济。
干嘛非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费这么大的力气挖山呢?”D生接着说:“是呀,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挖隧道不就行吗?……”听后,学生们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愚公愚不愚。
于是我因势利导,说:“同学们,下周语文小活动,就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举行一场“愚公愚不愚”的辩论赛,请同学利用这段时间搜集证据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找资料。
”(辩题提出来,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
他们查找资料、收集证据,架起课内外知识的桥梁。
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轮到下周语文小活动时,我简单引言:“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语文课,…愚公移山‟辩论赛现在开始。
一石击起千层浪──《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一石击起千层浪──《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与案例设计的基本思路《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特征,并回忆起十年前的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由此解开了缠绕心头的由于手足情、生死谜带来的忧虑与悲伤。
因此,文章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语文教学过程经常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使思维狭窄。
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又使课堂变得琐碎冗长。
如果本堂课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着的人生哲理。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采用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在全文中设置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我设计了本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语段改写成一段诗歌并朗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更加深层地领悟,最主要的是这一环节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爱好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元化的,写出来的诗歌也必将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因此这一环节也可以说是本堂课设计的第二个主问题,学生以诗的形式解读文本也是多元化的。
总之,《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设计,我以“多元化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教学理念,期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情感双丰收,能力思维共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读文体,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
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索
大家经常在听完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后会说:“这节语文课真好,简直是艺术享受。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性。
语文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求教师把局部性教学设计和全面性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整体。
沉闷、凝滞的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它是学生兴趣的坟墓,是学生智力的障碍。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通过创设特别的气氛来振作学生的学习情绪,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理智而又动情地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师想要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的心中有一根线,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学得自由,这样才能使课堂自始至终保持自由轻松的、美的、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语文教学有热情、自动求知的气氛,要求教师在一节课的设计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的强弱,对控制课堂气氛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节奏,这就如交响乐团演奏不同的乐章一样,其间有时明快、有时舒缓、有时急躁、有时轻柔。
学生学习的最佳享受就是在这具有神秘感的语文海洋中遨游,亲自体验与风浪搏击、与鱼儿嬉戏的惬意。
笔者认为,如果想让学生享受语文课的美,那么教师就得让整节语文课都充满流动的美,究其方法,要从新课的导入、学生的质疑问难和教师的语言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一块块的“石子”激起语文课堂海洋中的浪花,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学习,从而提高课程效率。
一、新课的导入要做到精和新课堂的导入,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索王雪梅(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摘要:语文课的教学要有一定的节奏,就如交响乐团演奏不同的乐章一样,要做到明快、舒缓、急躁、轻柔相间。
学生学习的最佳享受就是在这个具有神秘感的语文海洋中遨游,亲自体验到与风浪搏击、与鱼儿嬉戏的惬意。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学会提问,学会探究,是满足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又是激发想像力、创造力,特别是培养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激活思维;说解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89-01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见语文教育真正价值所在的就是要体现人文精神,激发和唤醒人的发现、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和意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钻研教材,学会提问,学会探究,是满足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又是激发想像力、创造力,特别是培养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富于艺术的“智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
本文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1在文章中寻找趣味点,生发学生情感因素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悬疑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当代的孩子对悬疑类的卡通片很感兴趣,例如《神侦探柯南》。
这类卡通片之所以能够吸引孩子,很大程度上由于其悬疑的创设。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松紧交替地从一个悬疑扑向又一个悬疑,曲折跌宕,进入最佳的思维运动状态,达到高度思维快感,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一石击起千层浪——《愚公移山》教学案例一、引言《愚公移山》是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位老人愚公和他的家人们,为了拓宽家园,移动黄山的故事。
此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勤劳、坚持、智慧、合作等价值观,它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必备经典。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的教育故事讲解、引导学生阅读体验、传递价值观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悟这个优秀的古老故事,本篇文章将在多个角度上介绍《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意义在于,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基本情节,进一步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联想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掌握《愚公移山》故事的基本情节,能够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理解《愚公移山》中体现的优秀品德,并借此感悟电影中所传达的“人定胜天”、“众志成城”、“坚持不懈”等精神;•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贡献个人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传统美德。
三、教学流程3.1 故事复述首先,让学生开放式阅读故事,避免直接讲解,直接向全班提出“什么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编织故事情节,提出问题的同时,指定学生阅读指定章节或段落,再将阅读经验分享给全班,反复推进每个人的阅读理解等级,终于实现全班学生对故事大概的相同了解。
3.2 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度的讨论。
通过讨论,不仅可以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故事中包含的人性报道和价值观。
讨论时,不仅可以从故事中提炼出对学生有启发的主题,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人际模式和价值取向等。
3.3 视频播放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可以将电影录像获取并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视觉上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故事情节,这种播放模式例如安排在认真讲解后,就能够找到的各种深化心理理解、唤醒学生识别失误、创意见解凝聚等目标的区域和方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新课改的主旨“自主、合作、探究”受到重视。
要想让这一主旨在语文课堂上得以体现,愚以为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的问题设计。
提问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好的问题设计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粗浅意见。
一、挖掘教材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
所以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
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
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地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
1.做好教材分析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2.把文本做为课堂教学的支点把握教材内容。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吃透教材、感悟文本,把握教材特色,和教材平等对话。
把文本做为课堂教学的支点,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
3.准确地解读文本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同等对待,平均用力。
就具体课文而言,有的课文以落实工具性目标为主,渗透人文性目标;有的以落实人文性目标为主,兼顾工具性目标。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例谈语文课堂上导入语的设计
、
故 事 激 趣 法
们 。 当 时边 区经 济 极 端 困难 , 衣 穿 , 鞋 穿 , 至 没饭 没 没 甚
关键 词 : 文课 堂 语
导入语
设 计 策略
我 们 在课 堂 教学 中 可 以利 用 一 些 图 画 、 片 、 像 、 照 影
语 文 课 堂教 学 的导入 是 一 项重 要 的教 学艺 术 。我一
幻 灯 片 、 音 等 现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 干 巴 巴 的 说 教 变 得 生 录 把
动 形 象 , 起 学 生 浓 厚 的兴 趣 , 起 学 生 求 知 的积 极 性 。 引 唤
直 很 欣 赏 语 文 前 辈 刘 显 国 老 师 对 导 入 语 设 计 要 求 的 归
纳 : 名 言 警 句 , 情 振 奋 ; 事 谜 语 , 味 猛 增 ; 比 悬 “ 群 故 趣 对 念 , 人 吃 惊 ; 士 伟 绩 , 舞 精 神 。 插小 引 , 拓 意 境 ; 令 志 鼓 巧 开
吃 。为 了 战胜 困难 , 底粉 碎 敌 人 的阴 谋 , 主 席 号 召大 彻 毛 家 “ 自己 动 手 , 衣 足 食 ” 边 区 军 民 热 烈 响 应 。 荒 种 地 , 丰 , 开
故 事 对 于学 生 来说 有 着 一种 特 殊 的魅 力 .以 此法 导
入 , 生 的注意 力高 度集 中 , 境极 快 。 如一 位 老师 在讲 学 入 例 授 《 上 桑 》 , 这样 导入 的 ; 讲 一 则幽 默故 事 , 学生 陌 时 是 先 让 听 完 后 说 它 用 了什 么 样 的 描 写 方 法 。继 而 开 始 讲 故 事 : 位 一 农 夫 的 女 儿 长 得 奇 丑 无 比 。 亲让 她 去 地 里 看 玉 米 , 鼠 见 父 老 了她 , 得 不仅 不 敢偷 吃她 家 的 玉 米 , 且 把 几 天前 偷 走 吓 而 的 玉 米 送 了 回来 。学 生 听 了 哈 哈 大 笑 。 的 同学 说 这 是 夸 有 张 。 老 师 继 续 引 导 :夸 张 是 从 修 辞 角 度 说 的 , 果 从 描 写 “ 如 方 法 这 个 角 度 说 呢 ?” 生 立 即 领 悟 :是 侧 面 描 写 。” 对 。 学 “ “ 侧 面描 写是 一种 值得 学 习和 掌握 的方 法 。 往往 比正 面描 它
【初中语文】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黄河颂朗读教学案例 人教版
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黄河颂》朗读教学案例南航附属初级中学吕正红一、主题与背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朗读着手,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为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朗读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
可以说“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然而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
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甚至以录音代指导。
比如:一位老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的悲壮的爱国感情。
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
学生依旧原样。
假如这时老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全区公开课《黄河颂》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二、情景描述:《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河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但作品创作年代已离我们学生较远,许多学生未必能体会到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主旨。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根据课文特别适合朗读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以读激情,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认为疑问是“思之始,学之端。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提问技巧的。
现代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越来越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提问成为最常用的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
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益,要控制提问的数量,尽量做到精致,尽可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问题就像一粒石子,而在座的学生就像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池水。
当你把“石子”(问题)扔向这个池塘(学生)时,这个池塘(学生)如果能激起波浪(学生踊跃思索、讨论、发言),那就是产生了所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像在一潭静水中投下一块小石子,随即激起层层的涟漪,并不停地荡开,那么你的语文课一定是成功的。
一、精准地确定好“石”――“激起千层浪”的前提1.问题要有目的性。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真正体现目的性。
2.问题要有整体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
3.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要有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师生共赢的和谐气氛。
5.问题要有鼓动性。
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
6.问题要有趣味性。
要想在教学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既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又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设计——《跳水》案例分析毛徐美
“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设计 ——《跳水》案例分析毛徐美发布时间:2023-07-28T06:31:00.30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9期作者:毛徐美[导读]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场所。
而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本文以《跳水》为案例,对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朗读设计的细致研究,希望探索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同时,本文也将对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反思,以期对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中心小学摘要: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场所。
而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本文以《跳水》为案例,对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朗读设计的细致研究,希望探索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同时,本文也将对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反思,以期对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朗读设计;语文课堂;《跳水》;案例分析一、引言《跳水》是部编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一篇精读课文。
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一艘大船上的故事: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到海里,使孩子绝处逢生。
构思新奇,险象环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就在孩子得救,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朗读《跳水》,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托尔斯泰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触动,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命、自由和勇气等主题的思考。
因此,本文选择《跳水》作为案例,本文将从朗读的目标与意义、朗读的形式与方法以及朗读的评价与反思等方面对《跳水》案例进行分析。
二、课文朗读教学分析(一)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
创设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 。 呼 呼 的 样 子 )生 , 课 时 把 我 的 “ 奇 ( 气 : 下 神
贺
陆 ”
宝贝” 卡片抢走了。
生 :我 赢 他 的 , 有 什 么 不 服 气 的 。 : 他 生 .他 犯 规 。 : 师 : 说他犯规 , 依据 吗? 说看 , 和全 你 有 说 我
全 班 学 生 议 论 纷 纷)
强而事倍功半 。案例 1 教者把 “ 中, 创设情境 ” 仅仅 看作 提 高灌输教 学效率 的手段 , 忽略 了“ 而 情境 ” 为教 学 作 的有机组成 因素 ,具有 引导 学生经历 学 习过程和发展 学生数 学素养的重要作 用。这种所谓 的“ 情境 ” 了会 除 分散 学生的注意力 , 又有什 么价值 ?案例2 情境创设 中,
们说对吗? 这 个 案 例 实 质 上 是 两 个 学 生 之 间发 生 的 一 起 “ 纠 纷”教师巧妙地运用 这一生活原型 , 过师生 谈话 , , 通 把
对 于 数 学 情 境 创 设 理 解 和 把 握 的 种 种 偏 颇 ,因 而 也 就 很 有 必 要 对 数 学 情 境 创 设 “ 源 正 本 ” 否 则 就 会 “ 靴 清 , 隔 搔 痒 ” 不得 要 领 。 , 笔 者 认 为 , 设 数 学 教 学 隋境 要 做 到 以 下 三 点 : 创 1 . 情境创设要与学生 已有的数学知识相结合。 学 生 已 有 的数 学 知 i 认 识 新 知 的 基 础 和 前 提 , 只是 新 知 是 学 生 已 有 知 识 的 延 伸 和 发 展 。 按 照 学 生 从 已 知 到 未知 的认 知 规 律 ,要 把 复 习 的 内 容 纳 入 到 情 境 创 设 之 中 , 学 生 通 过 复 习 , 握 学 习 新 知 必 备 的基 础 知 识 让 掌 和 基 本 技 能 , 故 而 知 新 。 而 且 , 也 是 给 学 困生 再 一 温 这 次 学 习 的机 会 ,尽 可 能 让 他 们 在 基 础 的 复 习 中 与其 他 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七年级语文(下册)案例分析一则一石击起千层浪
七年级语文(下册)案例分析一则一石击起千层浪在学习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七课《安塞腰鼓》的课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时候,第二道题回答括号中的问题第二小题,同学们议论不休,积极参与。
问题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A生说:“他们吃的是五谷杂粮,无污染,没有经过人工雕饰,他们的身体很强壮,所以打起鼓来显得特别有劲,特别亢奋。
”B生说:“黄土高原的农民们,有着同样对生命的渴望,他们通过他们的鼓点体现出来,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他们从精神上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
”C生说:“陕北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吃的是原生态的食物,不掺杂半点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是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听了C的发言后,底下的小组讨论声更大了,此起彼伏,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跃跃欲试,甚至有的小组成员全体起立,口里大声喊着“老师,我,我,我……”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
所以我并没有制止,只是要求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以上学生都可以围绕文章主旨“通过安塞腰鼓来写出作者刘成章对于生命完美的解释”,说出了那里农民旺盛的生命。
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不错的。
)突然,学生D腾的一下站起来说:“老师,我跟他们想的都不一样,我觉得吧,住在陕北延安的人们,天天只吃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吃不饱,(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南瓜的样子),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满意,所以他们通过打腰鼓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怒。
”听了D的发言后,我不由的愣了愣,说实话,我没有想到这样的回答,我思索片刻,觉得这个学生应该是把问题中的“贫困”二字作为重点区分析的此题。
接着,我便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到底这强大的力量来自哪里呢?看来你们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老师来总结一下。
上课之前,我们就回顾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对于生命的诗意理解”,前几位同学都是围绕主旨去思考和讨论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语文课本中的很多的文章,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各种水平而设置的。
创造教育的契机也随处可见。
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课文最后一句话说:“小鸟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 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就嘎不过止,显然言犹未尽。
这时,我抓住了这个契机实行延情训练,提出问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不会跳出井口呢?”“跳出井口后,青蛙会看到什么?与小鸟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
再比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好在哪里”?能够用哪些字替换?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思维活泼,表现欲强,智慧之花竞相绽放,产生了很多新的发现,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通过他们的发言也充分体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正如美国教育在肯定一名好孩子时,不是看他的分数多少和是否听话,而是看他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而我们教师只有好好地去钻研挖掘教材,才能把握好这些教学契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案例
白了, 彻底体会 到了何 为学生的“ 心动 ”原来语 文课 真 , 的可以做到这样 ……2 0 09年 5 月份 ,省高师专家组一 行八人来到我校 , 预备 对学校进行教学评估 。 他们 随机 抽 了十几位老师 的课 , 在担心和期盼 的矛盾 心理 中, 我 还是被抽到 。我选择 的课文是罗素 的 《 我为什么而活 着 》 学 生是 O , 7级 ( 范 二年 级 )认 真准 备 了一个 晚 师 ,
所获 , 有所悟 , 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 , 更重要 的是触动 学生心底 的那根 弦。把每一节课都放到语文教 学的大 系统
中 , 正地 做 到 以人 为 本 。 真
关键词 : 语文课本 ; 学; 教 教案 中图分类号: 6 24 G 4.
一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 9 2 (0 2 1 — 18 0 17 — 34 2 1 )0 0 8 — 2
海 : 海 外语 教 育 出版社 ,9 6 上 19 .
【 教学设计 】
一
石激起千层
《 为 什 么 而 活着 》 学 案 例 我 教
张丽 丽
( 江苏省盐城市阜 宁高等师范学校 , 江苏 盐城
24 0 ) 20 0
摘要 : 本文从一节公 开课的 突发事件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 何为语文?何为语文课?语文课不是用备好 的
教案去按部就班地 完成教学环节 , 不是 为讲课 文而讲课文 , 而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 官, 学生在这 节课 中真 的有 让
-石激起千层浪——浅谈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一尧有效 问 题从 优化情 景创 设尧激发 乐学 兴趣 中 开 始 问题的设计要抓住孩子野 乐玩冶的天性袁激发兴趣 袁在愉 快的氛围中进入情境遥 教学设计一院孩子们袁你们见过下雪的景象么钥 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重温下雪的美丽景象遥渊 课件出示院多幅雪景图 伴着音乐陆续出现遥 冤 下雪的景致是美丽而富有意境的袁 但对于南方的学生 来说袁 下雪却不得不说是一件罕有的生活体验遥 因此单从 下雪美景的画面入手难以引起孩子的共鸣和激情袁 缺乏深 层 的体 验和 真 实的 情感 遥
策略二院一步一个脚印设计问题袁让学生跳一跳袁摘苹果 生本课 堂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上课积极发言尧 乐于学 习的学生 袁更加需要关注到在学习上 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 遥 在文本 阅读上引发学生兴趣是基本袁 同时在文本 问题的设 计上 注意 难度 尧梯 度 袁更能 使 得 全体 学生全 情 投 入阅 读 之中 遥 渊 一冤 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性袁注意 难度 提问就是要调动学生思考袁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遥也就 是说袁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要超过学生 原有的知识层面袁但又 不 能远 离 遥不 能过于 简 单袁不能 引 发学生 思考 曰也不 能 过难 袁 让 学生 如 坠 云 里 雾 里 袁反而 导致 学生 思 维野 卡 壳 冶袁 课 堂 冷 场 袁达 不到 提 问的目的 遥提 问应 能让 学生 调动 已 有知 识和方 法袁通过 努 力来 解 决新 的问 题袁并能 体 现个 性袁展现 创造 力 遥 渊 二冤 问题设计体现层次 性袁注意 梯度 特级教师 钱 梦龙 说过 院野 先问一 些 比 较易 懂 的 问 题 袁让 学生 尝 到解决 问题 的乐 趣 袁再逐步 加大 难度 袁这样 袁同学 们 就 好似 登 山一 样 袁过了 一个 高 峰袁又有 另 一个高 峰 在 自 己 面 前了遥于是他们登高的乐 趣就越来越浓袁课堂气氛就越来越 活跃了遥冶如叶 雪地里的小 画家曳 的设计中 袁在文本的 朗读袁设 计了如下三个梯度院1尧读课文袁拿起笔袁圈圈小画家的名 字遥 渊 动手动脑袁增加了对文本的 熟知度遥 冤 2尧训练句式院你能不 能用这样 的句式来说说 袁出示野 雪 地里的小 画 家有 ____袁有 ____袁有 ____袁还有 ____遥 冶渊 在原有基础 上有一定的提高袁 训练对句式的掌握袁训练句子的完整表达遥 冤 3尧请四位小朋 友来当当能干的小画家读一读袁找找他们都画了什么钥 渊 通 过朗读来反复接触文本袁提升朗读能力 的同时袁使得学生对 于文本 有进一步了解遥 冤 4尧野 冬爷爷 的生 日礼物冶情景创设遥 渊 与文本对比阅读袁激发孩子再一次品读的兴趣袁并进一步 思考袁探究其中的奥秘遥 冤 教学不 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袁掌握方法袁更重要的 是 培养 学生 发 现 和提 出 问 题的 能力 遥 课堂 提 问是一 门 学问 袁 没有 固 定的 模式 袁只有 不断 摸索 实 践袁才能 提高 自 身 教学 水 平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 效能袁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 效性遥
一石激起千层浪──《和时间赛跑》教学案例-精选文档
一石激起千层浪──《和时间赛跑》教学案例【案例】《和时间赛跑》第八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有时……有时……有时……”说一句话,课堂上我用小黑板出示以上那个句子。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个句子,然后注意带点的词语。
(“有时”带点)师:请同学们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时……有时……有时……”说一句话,想好了请把手举起来,和大家分享。
过了许久,盼到有一位同学举手了。
生:“天上的火烧云,有时变成了一句小狗,有时变成了一座大山,有时变成了一头大象。
”这位同学由于胆小,脸有些发红,声音也很小。
师:“益妃同学,你真是勇气,全班81位同学,你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真了不起。
不过风暑你的声音有点小,请你再说一遍,声音再大一点,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好吗?”在我的鼓励下,她的胆子变大了些,声音比第一次响亮多了。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生:清楚了!师:很好,那么谁愿意把益妃同学刚才说的那句子再重复一遍。
这时许多同学纷纷把手举了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多了。
我指名学生重复刚才那个句子,然后让学生评一评谁重复得最好。
师:“谁复述得最好,好在哪里?”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李岐瑞。
”师:你们能说出好的原因吗?生:他的声音很响亮。
生:他说的很流利。
生“他的读音很准。
他说得很有感情。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十分出色,你们不仅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而且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
真是太了不起了。
受到我的表扬后,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激情更高。
师:还有哪些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这下可多了,有的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索性站了起来,生怕老师没看到。
我逐个让同学们把想好的句子说出来。
了后有一位同学又把手举了起来,我示意她说,没想到听到的是:“我认为刚才益妃造的那个句子不对。
”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温和地说:“那么,你认为哪里不对呢?”又该如何去帮好改呢?生:“变成了”不对,应该把它改为“像”,因为火烧云不可能变成真的小狗、大山和大象,而应该是像这些东西,所以不能用“变成了”。
一词激起千层浪从一则案例看课堂生成
一词激起千层浪从一则案例看课堂生成一词激起千层浪——从一则案例看课堂生成[案例]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
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
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
同学甲:“我在登黄山时遇到的挑山工。
”“他长得什么样子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这位挑山工大约五十来岁,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
也许是长年累月在山上来回跑的缘故,两条腿特粗壮。
”“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
还有谁也想说说的?”同学乙:“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
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每天都会在那儿。
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组组精彩的人物外貌片断描写,可谓一“词”激起千层浪。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一味地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白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能否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进而灵活运用它呢?再说,平时作文,学生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
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真正达到了“言之有物”的目的,所以课堂上便呈现了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案例分析一则
一石击起千层浪
在学习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七课《安塞腰鼓》的课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时候,第二道题回答括号中的问题第二小题,同学们议论不休,积极参与。
问题2: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A生说:“他们吃的是五谷杂粮,无污染,没有经过人工雕饰,他们的身体很强壮,所以打起鼓来显得特别有劲,特别亢奋。
”
B生说:“黄土高原的农民们,有着同样对生命的渴望,他们通过他们的鼓点体现出来,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他们从精神上本身具有强大的力量。
”
C生说:“陕北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吃的是原生态的食物,不掺杂半点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是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
听了C的发言后,底下的小组讨论声更大了,此起彼伏,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跃跃欲试,甚至有的小组成员全体起立,口里大声喊着“老师,我,我,我……”
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
所以我并没有制止,只是要求每组选一个
代表发言。
……,……(以上学生都可以围绕文章主旨“通过安塞腰鼓来写出作者刘成章对于生命完美的解释”,说出了那里农民旺盛的生命。
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不错的。
)
突然,学生D腾的一下站起来说:“老师,我跟他们想的都不一样,我觉得吧,住在陕北延安的人们,天天只吃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吃不饱,(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南瓜的样子),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满意,所以他们通过打腰鼓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怒。
”
听了D的发言后,我不由的愣了愣,说实话,我没有想到这样的回答,我思索片刻,觉得这个学生应该是把问题中的“贫困”二字作为重点区分析的此题。
接着,我便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到底这强大的力量来自哪里呢?看来你们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老师来总结一下。
上课之前,我们就回顾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对于生命的诗意理解”,前几位同学都是围绕主旨去思考和讨论的。
而最后一位同学的答案老师来解释一下,是因为他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答案的不同,鼓声是积极向上的,是亢奋的,是激昂的,所以作为敲鼓的后生来讲,我们也属于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一代,所以我们应该是阳光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老师给你们自由讨论的空间与自由,但是,注意一点,就是把握主旨,畅所欲言。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当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活跃在学生中间。
听取学生的简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有互相交流的气氛和条件,参与竞争,回答问题。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到底从哪里来那么强大的力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课堂上是开心的,是愉快的,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满堂灌”和“填鸭式”弊端,激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兴趣。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