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4课时

合集下载

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必修2 综合冲关

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必修2 综合冲关

必修Ⅱ综合冲关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我国2006~2011年总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3题。

1.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对应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人口数B.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C.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数D.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数、出生人口性别比2.针对由我国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导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B.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C.降低死亡率D.控制人口性别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

图中所示的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产生的直接后果是() A.人口老龄化B.失业率增加C.男女比例失调D.人口增长过快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丙曲线一直呈上升趋势,应表示我国总人口数;乙曲线从2006年到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基本保持稳定,应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甲曲线从2006年到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后呈下降趋势,应表示出生人口性别比。

第2题,由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导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所以要加快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第3题,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直接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答案1.C2.B3.C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类型的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5.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为()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低时,乡村之间人口迁移较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乡村之间的人口迁移越来越少,所以①表示乡村之间人口迁移;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城市之间,所以②表示城市之间人口迁移;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减少,④表示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在城市化后期阶段,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所以③表示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

创新教程(新课标)2016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第1(精)

创新教程(新课标)2016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第1(精)
(2)一般来说,板块_内__部__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__中__海__—_喜__马__拉__雅__火山、地震带和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三、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 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__背__斜__ 和向斜,断层分为_地__垒__和_地__堑__。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 或盆地
构 造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 力,常被侵蚀 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 性坚硬不易 被侵蚀,常 形成山岭


图示
大断层,常形成裂 谷或陡崖,如东非 大裂谷。断层一侧 上升的岩块,常成 为块状山或高地, 如泰山;另一侧相 对下降的岩块,常 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 谷地,沿断层线常 发育成沟谷,有时 形成泉、湖泊
[对点演练] 2.(2014·山东文综)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 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 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1)~(2)题。
(1)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
为图a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 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 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 形的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影响 巨大的褶皱山系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 和平原等地貌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
举例 雅山
不勒斯海湾海岸的变迁
二者 关系

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区域地理综合冲关

2016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区域地理综合冲关

区域地理综合冲关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B.乙地精耕细作,粮食单产高C.甲地以养羊为主,羊毛产量大D.乙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2.甲、乙两地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是() A.矿产资源丰富B.劳动力充足且廉价C.海陆交通便利D.高技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发展乳畜业,以养牛为主。

乙地为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为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较低。

第2题,甲地位于欧洲西部,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两地矿产资源均比较贫乏;甲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乙地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劳动力价格都比较高;与甲地区相比,乙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较短,发展水平也较低。

综上可知,C项正确。

答案 1.B 2.C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板块挤压,形成巨大的断裂带和高大山脉B.因为地处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C.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沿裂谷分布D.区域内气候干旱,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4.与同纬度咖啡种植区相比,该区域气候的优势是() A.平均气温高B.热量充足C.光照充足D.降水丰富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东非大裂谷,该地由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图中高大山脉主要由火山活动而形成,A项错误;图示区域地势高,为高原地形,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B项错误;河流、湖泊是由裂谷形成后地壳下陷形成的,主要沿裂谷分布,C项正确;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较为湿润,D项错误。

创新教程(新课标)2016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

创新教程(新课标)2016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

【创新教程】(新课标)2016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二章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3对应学生用书课时冲关(二十六)第379页(2015·安徽宣城综合测试)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玉米冷害灾损风险分区。

读图,完成1~2题。

1.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a地区成为灾损高风险区的影响因素是( )A.降水量B.地形C.种植面积D.种植方式2.降低东北地区玉米灾损风险的最佳措施是( )A.加强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B.退耕还林、还湿,改善生态环境C.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增强保温作用D.培育耐寒品种,使用地膜覆盖技术解析:根据题干中“灾损高风险区……”“降低……玉米灾损风险的最佳措施……”可知,本题组考查区域农业生产。

第1题,从图中看,a地区位于我国的松嫩平原,是我国农业生产集中的区域,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强,灾损风险高。

第2题,该地区主要是受低温冷害和冻害影响较强,因此培育耐寒品种,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灾损风险。

答案:1.C 2.D(2015·山东临沂一模)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全球变暖B.人口增加C.植被破坏D.自然灾害4.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河流含沙量减少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D.水资源短缺加剧解析:本题组考查土地利用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近300年来土地利用中耕地和牧场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形成该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导致生存压力增大,大面积过度开垦牧场和大面积砍伐森林。

第4题,草原和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加剧。

答案:3.B 4.D(2013·重庆文综)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5~6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件 湘教版必修1

审图像
审图像,掌握基础信 息。题目(1),甲地地势 低,为河流凸岸,流速 低于凹岸,利于河水沉 积,堆积物形成。题目 (2),金刚石由于岩浆活 动形成,只有①处有岩 浆岩分布。其他三处为 沉积岩。
审设问
审设问,明确思维 方向。题目(1),核 心词为“成因”, 限定词为“含金刚 石堆积物”。题目 (2),核心词为“地 点”,限定词为 “图中”(找的空间 范围)、“找到金刚 石矿”(活动类 型)。
第一页,共21页。
第二页,共21页。
启迪 学生:有关天气、气候的高考试题出现频率很高, 试题形式千变万化。像气候类型方面的题见得多了,有一种眼 花缭乱的感觉。请问老师,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这部分内容 呢?
名师: 这部分内容基础性、综合性很强,是自然地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与人文地理又密不可分,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 关。所以,成为高考试题海洋中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这 部分内容的认识与掌握,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有一定技巧 方法可以采纳的。

第九页,共21页。
the second step 以“水”定型(降水总量年内分配特征) 年雨型:2000 mm以上,热带雨林气候;700~1000 mm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750~1000 mm热带 草原气候,1500~2000 mm热带季风气 候;8000 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500~600 mm 温带季风气候,400 mm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冬 雨型:300~1000 mm地中海气候。少雨型:250 mm 以下热带、亚热带、温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第十三页,共21页。
(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பைடு நூலகம்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高考地理创新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件: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讲

高考地理创新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件: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讲
考点一
热带草原气候
三类季风气候
考点二
考点三
冬雨型
冬雨夏干
冬季湿润西风移来致雨,夏
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燥 常年受高气压带控制,盛行 下沉气流少雨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少雨型
全年少雨 地处内陆少雨
思考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美洲东临大西洋,为什么东亚是世
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的季风现象不如亚洲明显? 提示 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的
南北极地地区
热力因素
下沉
寒冷干燥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风带
分布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对气候 的影响
低纬信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 风带 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 副极地低气压带之 间
东北
东南
干燥少雨
中纬西
风带
西南
西北
温暖湿润
极地东 副极地低气压带与 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
东南
寒冷干燥
考点一
考点二
降水特点
全年多雨,季节 均匀 夏季(湿季或雨 夏雨型 季)多雨 冬季(干季或旱 季)少雨 气流 大气环流控制 常年盛行湿润西风多雨 常年受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
典型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年雨型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多雨,
冬季受信风带影响干燥少雨 夏季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多雨,冬 季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少雨
小,升温需要的热量小,升温快;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需要的 热量多,升温慢;故沙中的温度计升温速度更快,且最后达到 的温度更高,而水中的温度计温度升高速度慢,且最终达到的 温度较低。第2题,白炽灯模拟的是太阳,沙子代表的是陆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第7课时常见天气系统[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5·南京一模)下图示意某地锋面过境时等温面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1~4题。

1.甲、乙、丙、丁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2.该锋面为()A.北半球冷锋B.北半球暖锋C.南半球冷锋D.南半球暖锋3.甲、乙、丙、丁四处,位于冷气团中的有()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4.短时间内气温变化最明显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气温由高到低依次为丁、丙、乙、甲;第2题,结合图中的方位提示,可知该地越往北气温越低,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由于该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故为冷锋;综上可知,该锋面为北半球冷锋。

第3题,等温面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为锋面,画图可知四处中位于冷气团中的只有甲处。

第4题,短时间内,乙处将受到冷锋的影响,会出现剧烈降温。

答案 1.D 2.A 3.A 4.B5.(2010·江苏地理,11)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

右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

下列关于世博会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及上海的天气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5月和7月主要受冷锋影响,狂风暴雨B.6月和10月主要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C.7月和8月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D.9月和10月主要受反气旋控制,寒冷干燥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6月中旬江淮地区受准静止锋的影响,阴雨连绵;7月和8月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9月受冷锋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 C6.(2011·广东文综,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解析暖锋的锋前易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因此选C项。

创新设计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地理必修一浙江专用湘教版课件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章末归纳

创新设计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地理必修一浙江专用湘教版课件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章末归纳

西海岸狭长地带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
亚寒带 针叶林
气候
南北极圈附近
团和极地海洋气团 主要分布在欧洲、
控制。冬季漫长而 亚洲大陆和北美
严寒,暖季短促; 大陆的北部
降水量少,而且集
中在夏季
第十五页,共31页。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 终年严寒,最热月均温仅

陆和北美大陆的北 达1~5℃。降水少,多云
极气
冰洋沿岸
雾,蒸发极弱
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 第(1)题,根据风向,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fēnɡ dài),
都有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
气压带和西风带(fēnɡ dài)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
第九页,共31页。
解析 第(1)题,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可以判断,图中乙风带为 盛行西风带;第(2)题,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 (xiàjì)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丙)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乙) 控制,温和多雨。 答案 (1)B (2)B
第十页,共31页。
专题二 世界主要气候(qìhòu)类型的特点及成因(必考b)
章末归纳(guīnà)提升
第一页,共31页。
第二页,共31页。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主要涉及三大圈层,即岩石 圈、大气圈和水圈、三大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岩石圈主要讲述了岩石圈组成和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及其 对地表形态(xíngtài)的影响。
2.大气圈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风的形成(xíngchéng)、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等四 方面内容。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6课时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6课时
第二十三页,共69页。
[深度(shēndù)思考]
第二十四页,共69页。
【常见失误】 1.天气(tiānqì)用语和气候用语相混。 2.气候用语表述不当。如“高温多雨”一词在应用时要注明
是“终年”高温多雨,还是“夏季”高温多雨。 3.气候类型名称与自然带、植被类型相混。如将“热带雨林
气候”误写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或“热带雨 林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误写为“热带荒漠气 候”。 4.气候类型名称不准。如“温带海洋性气候”误写成“温带 海洋气候”。 5.口语化。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答成“夏天 高温多雨,冬天温度不高,下雨不多”等。
(1)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 )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yǐngxiǎng)
B.受
沿岸暖流影响(yǐngxiǎng)
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yǐngxiǎng)
D.受
沿岸寒流影响(yǐngxiǎng)
(2)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 )
A.纬度位置较低
第十一页B,共.69页。受西风影响(yǐngxiǎng)较弱
冬季严寒,夏季高温, 常年干旱少雨
第二十页,共69页。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qìhòu)和寒带气候(qìhòu)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
北纬50°~ 北极圈之间 的大陆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 地附近内陆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 和北美大 陆的北部
亚欧大陆 和北美大 陆的北冰 洋沿岸
第五页,共69页。
[深度(shēndù)思考] 气候(qìhòu)差异主要影响因素的判断方法 1.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 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 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 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 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4课时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4课时
第十五页,共46页。
[走进高考(ɡāo kǎo)] (2014·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 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jīngdù) 相同。完成下题。
第十六页,共46页。
1.此时甲地近地面(dìmiàn)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第二十六页,共46页。
2.等压线图的判读(pàn dú)步骤
第二十七页,共46页。
3.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气压状况判断近地面气温:气压高的地方一般气温 低,气压低的地方一般气温高。 (2)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流垂直运动:一般情况下,气压高 的地方气流下沉,气压低的地方气流上升。 (3)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天气:低压区和低压槽上盛行上 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区和高压脊上盛行下沉气流, 多晴朗天气。 (4)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风向:风从高值线吹向低值 线,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 行)。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bèi fēnɡ)而立,高压在右 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bèi fēnɡ)而立,高 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第二十八页,共46页。
(5)根据等压线的高低(gāodī)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 任一地点的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 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 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 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 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十一页,共46页。
【典例剖析(pōuxī)】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 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9课时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9课时
第一页,共50页。
考点一 洋流的形成(xíngchéng)与分布
[知识(zhī shi)整合]
1.概念(gàiniàn) 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__流_速__和__流__向__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叫做洋流。
暖流
寒流
第二页,共50页。
3.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xíngchéng)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 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关系如下:
[走进高考(ɡāo kǎo)]
(2012·海南地理,1~2)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 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 意航线。18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 之间航线航行(hángxíng)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 据此完成1~2题。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1.图中最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②④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
全年高于0°C;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故最可能出现冰
山的海域是③地附近。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之间航线与
第9课时(kèshí) 洋流
最新考纲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师解读 1.了解:结合(jiéhé)世界洋流分布图,识记洋流的性 质、名 称。2.掌握:根据洋流的模式图,掌握各大洋流的
分布规律,并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应 用:结合(jiéhé)等温线图,判断洋流性质,分析世 界洋流 的分布规律,并能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时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时
第四页,共44页。
3.地球(dìqiú)的外部圈层 (1)A_大__气__圈__:是包裹地球(dìqiú)的气体层。 (2)B_水__圈__:由__液__态__水___、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C_生(_sh_ǐ物_u_圈_:广泛分布于岩石圈,_大__气__圈__和水圈中。 quā n)
第五页,共44页。
第二十四页,共44页。
2.(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
地层(dìcéng)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第二十五页,共44页。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物质循环等。读 图可知,甲向上(xiàngshàng)拱起为背斜,其顶部缺失说明该 地先是受到外力侵蚀,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 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 入形成了花岗岩,故D项正确。 答案 D
1.地震波
考点一 地球(dìqiú)的结构
[知识(zhī shi)整合]
分类
纵波
地 震
(P)
波 横波
(S)
第三页,共44页。
传播特点
所通过 物质的
状态
传播 速度
共同点
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
_较__快__ _较__慢__
传播速度 都随着所 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 变化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依据(yīj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 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 下图所示: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高考地理创新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件: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高考地理创新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课件: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堆积的过程,只是进入了沉积环境 Ⅰ ,并没有形成岩石,也就
不会有化石,D错。 答案 1.D 2.A
考点一 考点二
(2016· 浙江衢州二中模拟 4月 ) 在浙江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 的珊瑚岩景观,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造型的代表作 (甲图)。乙
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考点一
考点二
3.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于( A.地壳 C.地核 B.地幔 D.岩石圈
考点一 考点二
6.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为 ________ 岩,判断依据是 ________。除此特征外, 该类岩石含有________,能起到记录________的作用。
(2)B处为________岩,它是由________活动经过
____________形成的。此类岩石常见有两种类型,其中C处
用(③)下形成的。
答案 3.B 4.A
考点一
考点二
(2017· 西湖高中高一月考)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为________岩,D处为________岩。
考点一 考点二
(3)E 处可能会形成 ________ 岩,它是已生成的岩石在 ________ 条件下形成的。 答案 (1)沉积 具有层理结构 化石 地质历史
(2)岩浆 岩浆
冷却凝固
侵入
喷出
(3)变质 高温高压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二
地壳的物质循环(必考) [考点梳理]
高压的作用,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岩的形成晚于 其侵入的原有岩石。第(5)题,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重要特 征之一。 答案 (1)沉积 岩浆 (2)玄武岩标注在岩浆岩出露处,花岗岩标注在地壳内部岩浆岩 中。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 成。花岗岩属侵入岩,是岩浆在地壳内部冷却凝固而成。 (3)玄武岩 (4)变质 A 玄武岩属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后,岩浆中的挥发 性气体逸出,留下气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热力环流和风[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5·江苏百校联考)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2.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解析第1题,大棚改变的是温度和热量条件,而对光照强度影响小。

第2题,门打开时,大棚和大棚外面形成热力环流,棚内温度高、棚外温度低,门口上方从里向外,下方从外向里,故选项A正确。

答案 1.B 2.A(2015·山西模拟)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而减小。

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开地面越远,风速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越小。

据此完成3~4题。

3.假设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下面图示中能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4.根据图示信息,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A.东侧B.南侧C.西侧D.北侧解析第3题,A近地面的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因而可知选项A正确。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高压应位于该地南侧。

答案 3.A 4.B(2015·山东淄博一模)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读图,完成5~7题。

5.此时①地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6.与①地相比,②地() A.此季节气温较高B.气温年较差较小C.此季节降水较多D.降水季节变化大7.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北京时间大约是7月某日8时B.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①地C.③地日落时间晚于②地D.③地昼长年内变化幅度大于①②两地解析第5题,根据等压线的数值以及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可知,该地为东南风。

第6题,②地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此时海洋为低压,为冬季,②地降水少,气温低。

第7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读图可知③地纬度高于①②两地。

答案 5.A 6.D7.D(2015·福建五校联考)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8~10题。

8.与M地相比,N地() 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9.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10.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A.两地都多云雨天气B.两地都多晴朗天气C.M地多有阴雨天气D.N地多有阴雨天气解析第8题,图中M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则N处气压较M地高;根据题意,图中气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故近地面M地是由于气温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的低压,则M地的气温高于N地。

第9题,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向右偏,故水平方向的气流由N地流向M地,向右偏转为东南风。

第10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M地垂直方向的气流上升,N 地气流下沉;气流上升,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出现阴雨天气;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

答案8.B9.A10.C(2014·北京东城期末)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

下图为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2.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 B.10:00~12:00C.12:00~16:00 D.22:00~4:0013.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1题,热岛强度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气温差越大,则热岛效应越强,从图中看出,冬季的城市与郊区的气温差最大。

第12题,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就是城市与郊区温差最大的时间段,读图可知夏季一天中22:00~4:00的温差最大。

第13题,用地热采暖不符合北京实际情况,应排除③,铺设渗水砖与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无关,应排除④。

答案11.D12.D13.A读我国部分区域2014年4月某日地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形势图,回答14~15题。

14.M处的气压值可能是() A.1 038 B.1 033C.1 028 D.1 02515.台北市的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解析第14题,M处周边等压线为气压场中小闭合曲线,可能为1 030或1 025,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M的气压P为:1 030<P<1 035 hPa 或1 020<P<1 025 hPa。

第15题,台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南偏东一点,实际风向右偏为东北风。

答案14.B15.A(2015·江苏苏北四市联考)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17.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解析第16题,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

第17题,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近地面最终形成的风向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M处为东北风。

答案16.D17.A(2015·山东烟台一模)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5年1月5日14时和6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

读图完成18~19题。

18.5日14时至6日8时,①地()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B.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D.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19.5日14时至6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A.②B.③C.④D.⑤解析第18题,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一直为高压中心,因此天气晴朗。

根据等值线数值可以判断,5日14时①地气压小于1 028百帕,6日8时①地气压大于1 028百帕,且5日14时为5日一天中气温较高时刻,6日8时为第二天清晨,气温较低。

第19题,看风向关键是要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③地风向变化最明显。

答案18.D19.B20.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解析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B、D两项错误。

C项近地面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错误。

答案 A二、综合题21.(2015·北京朝阳统考)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

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

1 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2年2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由市中心向郊区气温呈波浪式下降,植被覆盖好的地区气温较低。

第(2)题,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中心,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

第(3)题,绿色植物吸热增温较慢,它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再加上它吸收CO2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从而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第(4)题,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会对市区造成污染,故不合理。

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略。

(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4)不合理。

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