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也有译作“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有如此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下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
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1.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
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少女像。
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
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
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
后人就把由期望而产生实际效果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
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
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心理学中一种被称为“期望效应”的现象,即他人的期望和信心对个人表现的影响。
这种效应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和影响,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
1. 教育领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支持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
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有高期望时,该学生通常会有更高的自我期望,进而努力学习并实现学术成功。
2. 工作场所:上司和同事对员工的期望和信心会对其工作表现产生影响。
当员工感受到他人的高期望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并且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业绩。
3. 运动领域:教练和队友对运动员的期望和信心可以直接影响到其表现。
当运动员感受到他人的高期望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动力和表现水平。
4. 临床医学:医生对患者的期望可以对其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一项研究表明,医生对心脏病患者的积极期望能够改善其生存率和康复情况。
5. 广告和销售:广告和销售领域经常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和信心。
这些广告或销售技巧旨在通过激发消费者的积极期望,从而促使他们购买产品。
总之,罗森塔尔效应可以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应用,通过激发个人的积极期望和信心来提高他们的表现和成就。
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
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2016-01-31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
心理学上常把这种深切期待变成现实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正面鼓励表扬,努力去发现(或者发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对孩子满怀“期望”,从而产生了“期望效应”。
不论什么样的调皮孩子,只要父母对他采取积极期待的态度,就必然会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表露出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积极发现自己孩子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小心呵护每一个可能稍瞬即逝的闪光点;孩子也会以自己积极主动有效的行动来对家长作出反应。
这种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有效地进行,亲子间形成更为亲切、融洽、和谐、默契的关系,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超限效应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
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
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老子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在生活中的运用
罗森塔尔效应在生活中的运用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也被称为“自我实现预言”或者“期望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人的行为和表现。
以下是罗森塔尔效应在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运用:1. 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当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将更多地投入到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2. 领导与管理:领导者对员工的期望也会影响他们的表现。
如果领导对员工有积极的期望,员工可能会感受到鼓励和支持,并更有动力努力工作以达到期望。
3. 运动竞技:在体育比赛中,教练对运动员的期望会对他们的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
如果教练对运动员有高期望,运动员可能会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超越自己,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4. 个人关系中的影响:我们常常对他人有一定的期望,这些期望可能影响我们与对方的互动和沟通方式。
如果我们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期望,我们可能会更加友善、关心,从而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罗森塔尔效应并不总是积极的。
如果期望过低或对他人有偏见,可能会对对方造成伤害或限制他们的潜力。
因此,在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时,建议保持公正客观,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期望,并给予支持和鼓励,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罗森塔尔效应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1. 领导者的期望:研究表明,领导者对下属的期望会影响到下属的表现。
如果领导者对某个员工有高期望,那么他往往会给予该员工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从而激励员工提高自己的表现,实现领导者的期望。
2. 教育中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研究发现,教师对认为有潜力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并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这使得学生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3. 顾客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也适用于顾客的期望。
如果顾客对某个产品或服务有较高的期望,他们更有可能感觉满意,并对该产品或服务给予更高的评价。
期望效应案例
期望效应案例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种情境或事件的期望会影响其实际结果的现象。
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期望效应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它对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期望效应的案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期望效应案例——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在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一项实验中,他告诉一些老师,他们的班上有一些学术表现优异的学生,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与其他学生并没有任何区别。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老师对这些“优秀”学生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这些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
这个案例充分展现了期望效应的力量,人们的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人的表现。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商业领域的期望效应案例。
在市场营销中,品牌对消费者的期望也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某个品牌通过广告和宣传营造出高端、奢华的形象,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期望也会更倾向于高端、奢华,从而愿意为其产品买单。
相反,如果一个品牌被定位为低价、平民化的形象,消费者的期望也会更倾向于价格实惠,从而更愿意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这种期望效应在市场营销中被广泛应用,品牌通过塑造消费者的期望来影响其购买行为。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自我期望的案例。
自我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期望,这种期望会对个体的行为和表现产生影响。
在工作和学习中,自我期望对个体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着积极的期望,他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和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持消极的期望,他可能会因此失去动力,表现也会相应地下降。
因此,自我期望对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期望效应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人的表现,品牌对消费者的期望会影响其购买行为,自我期望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表现。
期望效应的启发
爱泼斯坦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障碍。 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 他 还是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 为此, 他的父母苦恼, 老师失望, 同学奚落。 自己呢, 他 也逐渐消沉下去。 于是乎, 装病、 、 逃学
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像和煦的春风驱散了爱泼斯坦心灵
对 ,罐 破 经 教 的 师 不 到 手 策 放 抗 破 子 摔,手 过 老 无 感 束 无 而
一 边用红笔在每 个答案后面打 一 上个 “ , 微笑着 V 一边
说: “ 爱斯, 你好聪明啊! 连这些难题 目 你都能答出来 , 还有 什么问题能难得住你呢? 其实, 每一道题你都懂, 为什么不 相信自己能答出来呢? 为什么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呢? 相
信你 , 爱斯 , 你的学习会好起来的……” 望着一个个红红的
成功。
12 9
弃了他。要不是后来发生的事, 爱泼斯坦很可能会辍学的。
如果那样, 他的一生就完了。 他上五年级的时候 , 遇到默菲老师, 是默菲老师改变 了他的一生。默菲老师在学生心理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
上的阴缓, 扬起了他奋发向上之帆。他告别了绝望, 不再懈 怠, 自 使 自己的成绩逐渐赶了上来 , 不再 卑, 并很快超过了 所有的同学。 诚然 , 默菲老师对爱泼斯坦后来能成为世界一 流的医学博士、 脑外科权威所起的作用我们无法估量, 但可 以肯定, 如果还像过去的老师那样一味地训斥和指责, 这位 医学奇才早早就夭折了。 爱泼斯坦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启示: 对待学生
理健康教育中这种原理被称为期望效应,它阐述了这样一
种深刻的道理 :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 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发生在美国著名的医学家爱泼斯坦身上的故事给了这 个期望效应一个很明确的注脚。 爱泼斯坦曾是一个最不受欢迎的学生。 由于生理原因,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谈期待心理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内容提要: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关注。
期待的力量是伟大的。
在幼儿发展中,它们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作用,许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实验后提出了“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实验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奇迹。
本文就是想通过一些实例来阐述“期望效应”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期望各位教师和家长能对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期望,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谈期待心理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发展和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社会和周围环境对他的期待,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创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同是一个人,当他被淹没在人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时,他平平庸庸;而当他换了一个环境,在那里被周围的人们寄予厚望的时候,他却能与从前判若两人,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说的就是这种神奇的期待效应。
一、期待心理的理论依据所谓期待是将一种状态或事件同另外一种状态或事件联系起来的特殊心理表征,期待就是希望。
比如,如果A帮助B,A就希望B对他表示感谢;可见,期待是一种内在化的心理表征,是人们认识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关注。
期待的力量是伟大的。
在幼儿发展中,它们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作用,许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实验后提出了“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实验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奇迹。
【心理学知识】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名词由来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效应实验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
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
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
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
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个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
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
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35种神奇心理效应
35种神奇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
心理效应既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又可以运用到实际中达到某种期望。
以下是35种神奇的心理效应:【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让他改学油画,可他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2.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神奇的“期望效应”
神奇的“期望效应”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仆人公是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
有一天,国王发觉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好石料,便化了不少时间,将石头雕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摆放在自己的卧房内。
国王经常含情脉脉地凝视少女像,期盼着石像能变为真人。
或许是国王那锲而不舍的期望产生了奇异的效果,一天早晨,国王欣喜地发觉,美丽的少女已端坐于他的床头。
于是,两人成了生活中的伴侣。
为了考察期望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名为“猜想将来进展的测验”,他们选择出一些同学,然后对老师讲,经过某些心理学方面的评定,这些孩子“取得成功的希望更大”。
过了八个月,心理学家又来到学校,他们发觉,上次供应给老师的那些“有进展潜力”的孩子,如今的确表现出了高出一筹的力气与水平。
这一结果令心理学家颇为惊异。
由于事实上,上一次“圈定”的那些孩子,只不过是随机选择的,根本就没有做什么客观的评定。
心理学家只能这样解释:专家给老师供应的一个极为确定的信息,使老师在培育同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期盼。
在这种期盼的作用下,老师在课堂内外对同学的提问、鼓舞、评价等都会朝着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的方向开放,使同学不断确定自己,进一步取得良好的成果。
有时候,期望与期盼就是具有那么一种奇异的力气,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心理现象——1罗森塔尔效应及其负效应(期望效应)
⼼理现象——1罗森塔尔效应及其负效应(期望效应)罗森塔尔的效应也叫⽪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所⼩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共18⼈写在⼀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师,并透露给这些学⽣说,这些名单上的学⽣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学业冲刺”的潜⼒。
其实,这份学⽣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
但⼋个⽉后再次进⾏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此名单的学⽣,不但成绩提⾼很快,⽽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再后来这18⼈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出了⾮凡的成绩。
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希腊神话中⼀王⼦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格马利翁效应”。
传说⽪格马利翁爱上了⼀座少⼥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并与之结为夫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特别厚爱。
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
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会产⽣⼀种⾃尊、⾃爱、⾃信、⾃强的⼼理,在这种⼼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这⼀效应就是期望⼼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到管理⼯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在管理⼯作和⼈际交往中,⼀旦好意知觉对⽅,有意识或⽆意识地寄以期望,对⽅会产⽣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如领导在交办某⼀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望的⽅向发展,⼈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
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来的,它揭⽰了教育过程中这样⼀种⼼理现象:实验者向教师提供某类学⽣有极好发展潜⼒的假信息,引发教师对这类学⽣产⽣期望,从⽽对他们表现出特别的关照、注意;学⽣体察到教师对⾃⼰的这种期望,受到激励,因⽽更加勤奋努⼒地学习,结果,智⼒和学习成绩⼤幅度提⾼。
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在心理学的世界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叫罗森塔尔效应。
说白了,这就是期待会影响表现的道理。
想象一下,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杖,挥动一下,学生们的表现就能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这种感觉就像你去参加比赛,身边的朋友不断鼓励你,心里瞬间就充满了自信。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提出的。
他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当老师们相信某些学生会表现得特别好时,这些学生真的就超常发挥了。
哇,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就像咱们平常说的“心想事成”一样,期待的力量真的是无穷无尽。
再来聊聊这个效应的实际影响。
假设你是班上的一名学生,老师给你的评价是“这个孩子真聪明!”然后,咱们就能想象,心里顿时飘飘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小天才,拼命学习,成绩一路飙升。
但要是老师的期望是“哎呀,这孩子真一般”,那心态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没错,这就像“自我实现预言”,当你认为自己会失败时,往往就真的失败了。
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氛围,老师的期待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互相加油打气,这种正能量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生活中其实也可以找到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参加一个面试,面试官面带微笑,告诉你“我对你很看好!”顿时感觉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脑海里全是“我可以!”的豪言壮语。
反过来,如果面试官冷冰冰地说“我们再看看其他候选人”,那心里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失落感瞬间袭来。
这种感觉不仅限于学生和老师,成年人在工作场合也会受到类似的影响。
老板的期望、同事的看法都能悄悄改变你的表现。
就像那句老话:“人是环境的产物”,你周围的人怎么想,你的表现就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
那说到这里,有个问题就来了,罗森塔尔效应到底能不能被利用呢?当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老师,能够通过正向的鼓励来激励学生,真的能见证他们的成长,简直就像育苗一样,用心呵护,每一棵小树苗都能茁壮成长。
期望效应名词解释
期望效应名词解释
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看到和预期的结果,对未来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由于期望效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预测未来的结果,形成一种自我满足的循环。
一般情况下,期望效应就像一种内在表达,帮助我们把自己认为更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放到心里。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增强我们采取措施的勇气和必要性。
例如,如果我们乐观地预期最终将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会更加努力,把目光放在更前进的每一步上。
然而,期望效应并不总是有用的,也可能有反效果。
例如,努力追求一种希望得到的结果,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往往会让人变得更加怀疑自己,也会影响到今后的行为模式,从而使得天花乱坠,不大有希望实现原先希望得到的结果。
总之,期望效应是一种帮助我们实现未来期待的心理现象。
正确地根据期望效应来看待未来,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让正面的期望远大于消极的结果,那就能让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罗森塔尔效应总结
罗森塔尔效应总结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他人的表现。
这个效应的发现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一项实验中,他们告诉老师某些学生的智商上升了,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选出的,结果发现这些学生在智商测试中的表现比其他学生要好。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他人的期望能够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当我们对某个人抱有高期望时,我们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激发他的潜能,促使他更好地完成任务。
而当我们对某个人持有低期望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他的潜力,对他的表现不予关注或给予负面评价,从而抑制他的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领域尤为重要。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高期望,他们会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持有低期望,他们可能会忽视学生的潜力,对他们的表现不予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
除了教育领域,罗森塔尔效应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工作场所,领导者对员工的期望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
如果领导者对员工抱有高期望,他们会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业绩。
而如果领导者对员工持有低期望,他们可能会限制员工的发展空间,影响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质量。
罗森塔尔效应还可以应用于个人发展。
当我们对自己抱有高期望时,我们会更加努力地追求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相反,如果我们对自己持有低期望,我们可能会放弃努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了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这个效应在教育、工作和个人发展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提高对他人的期望,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抱有高期望,努力追求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什么是皮克马利翁效应
什么是皮克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期望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故事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
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罗森塔尔借用这个神话故事,将其引入心理学中,用以说明期望和预言会对情境产生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现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抱有期望,认为他们将来会有出息,那么这些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后,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期待的,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在于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并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为了不辜负这种期望,他会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在教育领域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有很大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是聪明的,对他们寄予期望,那么这些学生就会感到被重视和期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以符合教师的期望。
相反,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没有寄予期望,甚至抱有偏见,那么这些学生就会感到失落和不自信,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此外,皮格马利翁效应还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领导者对下属的信任和赞美,会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之,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被广泛应用,成为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真诚的赞美、信任和期待,我们能够激发他人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利达海姆效应
利达海姆效应
“利达海姆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角度解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期望的增长会导致表现的提高。
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托尔于1908年提出,并以德国城市利达海姆命名。
据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他人的期望越高时,被期望者的表现就越好。
这种现象被称为“利达海姆效应”。
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期望对于他人的表现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利达海姆效应的核心原理是心理暗示。
当一个人被告知别人对他的能力或表现有高度期望时,他的自我激励机制就会被激活,从而促使他产生更好的表现。
人们往往会尽力去实现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以满足对方的期待和自己的自尊心。
这种效应在教育、工作、运动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方面,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
在工作
中,上级对下属的期望越高,员工的工作表现也就越出色。
在运动领域,教练对运动员的期望越高,运动员的表现也就越出色。
然而,利达海姆效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期望过高或不切实际,被期望者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导致心理负担增加,最终影响到表现。
因此,对他人的期望应该合理而有侧重,充分考虑被期望者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总之,利达海姆效应揭示了期望对他人表现的潜在影响。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效应,并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善于运用。
通过合理地设置期望,我们可以激发他人的潜力,使其取得更好的表现,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期望过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给他人造成过大的压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他人一个美好的期许)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
➢ 应用于教育领域 老师、家长等在教育孩子或者是其它受教育者时,应该多采用鼓励的口吻,激发被教育者内在的能动性,
让被教育者先自我认可,然后自发的向教育者想要的方向发展。 ➢ 应用于职场人员管理
“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员工,只有不会用人的老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那些表现笨拙的人,只 是他们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开发而已。”
皮格马利翁效应
给他人一个美好的期许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也名期待效应。它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 能够产生奇迹。
罗森塔尔,全名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生于1933年的德国,后移居美国。 罗森塔尔于195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最开始研究临床心理学,后来转为 研究社会心理学。1962至199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92年出任心理学院院长。1999年自哈 佛退休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著有《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
类似于上面的这些话语,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来说,一定听过无数遍。这些话,说的对吗?说 的有点夸张,但绝对是正确的。这些话语的理论基础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受到关注的学生,更加自信开朗,更加努力的学习,所以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的实验结果和古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内容相似,所以他们把这一效应,称之为皮 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基础
理论一: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要积极看待自我的能力。人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 ,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尤其是教育者的激励变得更完善。 理论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而需要与激励内在统一,个体的内在需要 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可以增强个体动机强度,达到激励效益。而期望与赞美是满足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 效方式。 理论三: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认为,人们会因奖励而加强为他人所赞赏的行为; 因惩罚而减少不为人们所认同的行为。当“阳性强化法”被用于教学中,期待效应就会显现。 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强化是使学习行为表现的必要因素。教师的 激励对学生的行为形成外部强化。学习除了强化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要从激励和自身榜样两方面关注自身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现象
罗森塔尔效应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的预期或期望会影响他们对他人的行为,从而使得这些预期或期望成为现实。
这种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揭示了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如何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首次提出罗森塔尔效应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
他们在1968年进行了一项名为“海尔效应”的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对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随机挑选了一部分学生,告诉他们他们在测验中表现出色,被认为是潜在的高智商儿童。
实际上,这些学生的智商与其他学生没有任何区别。
然后,研究者观察了这些学生在一年后的智力测验中的表现。
结果发现,被认为是潜在高智商儿童的学生在智力测试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学生。
这个实验显示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存在。
研究者的期望或预期影响了他们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表现。
这种效应可以解释为何一些人在被寄予厚望的情况下表现出色,而另一些人则表现平庸。
人们的期望和预期会影响他们对他人的行为的评价和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领域尤为重要。
教师的期望和预期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当教师认为某个学生具有高智商或潜力时,他们更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支持,这最终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反,当教师对学生没有期望或者认为他们无法成功时,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差的成绩。
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支持。
除了教育领域,罗森塔尔效应在工作场所和社交环境中也存在着。
当上司对员工抱有高期望时,员工往往会感受到上司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有动力去实现这些期望。
同样,当一个人被认为是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往往会有更好的表现。
因此,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应该相互信任和支持,以促进团队的成功。
然而,罗森塔尔效应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当人们对他人产生负面期望时,这些期望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当人们认为某个人无法成功时,他们可能会对他们持有偏见,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达碧兹效应
达碧兹效应达碧兹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面临着来自他人的高期望时,他往往会表现出更好的表现。
这个效应得名于196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达碧兹的实验。
在他的实验中,他要求一些学生充当小组的“教师”,而其他学生则充当“学生”。
然后,他告诉这些“教师”,这些“学生”具有很高的智力潜力,并且预测他们在智力测试中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结果发现,这些“学生”在智力测试中的得分确实比预期要高,这表明了达碧兹效应的存在。
达碧兹效应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解释。
首先,高期望会激发个体内在的动力和动机,使其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这些期望。
当一个人被告知他有很大的潜力时,他会感到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他会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这些高期望。
因此,他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内在的动机会促使他更加专注于任务,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高期望会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
当一个人被告知他有很大的潜力时,他会开始相信自己确实具备这些能力。
他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产生更大的信心,从而在实际行动中更加自信。
这种自信心会让他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从而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高期望还会影响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当一个人被告知他有很大的潜力时,他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也会对他抱有更高的期望。
他们会认为他应该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出更出色的表现。
这种来自他人的期望和压力会激励他去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以不辜负他人的期望。
然而,达碧兹效应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条件。
首先,高期望只对那些具备一定能力和潜力的人有效。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潜力,无论他面临多高的期望,他都无法达到这些期望。
因此,在使用达碧兹效应时,我们需要对个体的能力和潜力进行准确的评估,以避免给予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高期望并不总是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当一个人面临着过高的期望时,他可能会感到压力和焦虑,导致他的表现下降。
因此,在使用达碧兹效应时,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情况,合理地确定期望的高度,以避免给予过多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期望效应”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主人公是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
有一天,国王发现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好石料,便化了不少时间,将石头雕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摆放在自己的卧室内。
国王经常含情脉脉地凝视少女像,期待着石像能变为真人。
也许是国王那锲而不舍的期望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一天早晨,国王欣喜地发现,美丽的少女已端坐于他的床头。
于是,两人成了生活中的伴侣。
为了考察期望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们挑选出一些学生,然后对老师讲,经过某些心理学方面的评定,这些孩子“取得成功的希望更大”。
过了八个月,心理学家又来到学校,他们发现,上次提供给老师的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如今确实表现出了高出一筹的能力与水平。
这一结果令心理学家颇为惊讶。
因为事实上,上一次“圈定”的那些孩子,只不过是随机挑选的,根本就没有做什么客观的评定。
心理学家只能这样解释:专家给教师提供的一个极为肯定的信息,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产生了期待。
在这种期待的作用下,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提问、鼓励、评价等都会朝着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的方向展开,使学生不断肯定自己,进一步取得良好的成绩。
有时候,期望与期待就是具有那么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结果。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