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插秧歌

合集下载

群文阅读:《芣苢》《插秧歌》

群文阅读:《芣苢》《插秧歌》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 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 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 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 “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 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耕耘天地间,劳动亦陶然
第6课
《芣苢》《插秧歌》
学习任务一 精读课文,初感劳动之态
活动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一》——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学习任务三,素材拓展,升华劳动真谛 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学习任务二 群文阅读,再悟劳动之美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观刈麦》(节选)——白居易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B组探究《插秧歌》,尝试角度:
• 1、首联连用四个精彩的动词“抛”“接”“拔”“插”,请尝试赏 析。
• 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 果。
• 3、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6《芣苢》《插秧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① 掇(duō)
读 准 字
捋(luō) 袺(jié)
音 襭(xié)

划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分 节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奏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① 掇(duō)
读 捋(luō)
准 字
袺(jié)
音 襭(xié)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② 薄言\有之。 划 分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 节 薄言\捋之。 奏
《硕鼠》
《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歌形式: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合称 “六诗”或“六义”
“风”即“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
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是《诗
经》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屈原
《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
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
《插秧歌》
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 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 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 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 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 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 观的精神。
《芣苢》&《插秧歌》 不同点
①创作时代和主体:春秋/南宋;集体创作/个人创作
②内容上:集体劳动的场景,塑造的是欢乐的劳动 女子群像; 家庭劳动场景,塑造的是辛苦紧张但又洋溢乐观精 神的劳动家庭
③情感上:前者自由欢快,后者还有艰辛紧张之情
④表现手法:前者主要是赋的手法,通过动词的变化描绘 劳动场景; 后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并抓住细节进行场面刻画,更加具 体

《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复沓): 既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结构全诗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可以使得诗歌格式整齐,加深印象,便于记诵; 给人带来规律性的审美愉悦; 也使得诗歌的情感在反复渲染中得到强化,变得更加饱满浓郁; 最终
• 三、阅读学生诗歌,品评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写法。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 有什么不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 3.理解诗歌,按照以下方式解说自己对诗歌的感(补水)
收获
《插秧歌》——劳动的赞歌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与 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 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 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 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 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 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芣苢
插秧 歌
6个动词 重章叠唱 回环往复
动作语言 比喻细节 善于口语 浅白流畅
劳动者的欢歌 展现了古代劳 动者的精神风 貌;
劳动者的赞歌 还原劳动本身 的滋味。
合作探究
两首古诗在描绘劳动场景时,分别 侧重描绘的是什么?
《诗经》拓展
拓展知识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 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 《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 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 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 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芣苢》《插秧歌》联读

《芣苢》《插秧歌》联读

字 小篆


含义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这个字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掇, 声旁包含了四个手, 我们 能想象遍地苯莒, 妇女们捡都 捡不过来忙碌中透露着喜悦。
如果说“据”是一片一片地捡, 那么“捋”就是成把成把地抓 取, 动作快了, 频率高了, 劳动 者完全沉浸在劳动过程中, 氛 围更加欢快。
找一找,这两首诗都擅长用哪些词来描写劳动场景? 《芣苢》
考考你: 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劳动场景。
《芣苢》

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 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 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 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 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 大钊
找一找,这两首诗都擅长用哪些词来描写劳动场景? 《插秧歌》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朗读诗歌, 理解诗意。
任务二
品析词句,感 受劳动过程。
任务三
赏析手法,体 会劳动之美。
任务四
传承劳动精神,树 立正确的劳动观
任务一: 诵读诗歌,把握节奏,想一想这两首诗歌分别写了 什么内容?
芣苢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字 小篆
含义
这个字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起衣襟兜果实
采摘的苯莒太多了, 可能带来
的篮筐已经装满了, 衣襟成了

把衣襟掖在腰 带上盛取东西
临时的篮筐。
想一想,这些动作的顺序能否打乱? 为什么?
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 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 的。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 拉开了 劳动的序幕, 到一片片“掇之”, 一把把“捋之”, 再 到手提衣襟“袺之”, 掖起衣襟“襭之”, 这是一个由 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两首诗歌,翻译两首诗歌。
2、赏析两首诗的劳动场景,并比较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异同。
3、积累有关劳动的诗歌,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
学习任务一
背诵、翻译两首诗歌
学习任务一
芣苢
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最悠然的劳动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最天真的劳动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习近平谈劳动:
1、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2、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 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 力。
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 生活靠劳动创造。
《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 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 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 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芣苢》《插秧歌》在描写劳动场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何 不同?
最惭愧的劳动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第6课《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

第6课《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课件
2、《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的结构与语言: ①基本句式是四言,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 言的各种句式。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即重复的几章间, 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 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
活 动 掌握诗歌大意

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 可食,全草可入药,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 产之症。









动 三
合作探究两首 诗歌的异同点
1.发挥想象,概述《芣苢》《插秧歌》描绘的劳动场景。(54页 学习提示)

田家妇女
哪里
平原旷野
天气
风和日丽
动作
掇捋袺襭
心情
喜悦欢乐
《芣苢》描绘的劳动场景。 《芣苢》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一边唱着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插秧歌》描绘的劳动场景。
《插秧歌》描绘的是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 紧张场景,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 秩序井然。
2、分别侧重描绘的是什么?
《插秧歌》
白描手法 “夫抛”“妇接”“小儿拔”“大儿插”,男女老少齐 上阵,表现了插秧的繁忙。首联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用 语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却又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 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表现手法不同

第6课《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

第6课《芣苢》《插秧歌》联读课件

五 赏析语言
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因杨万里号诚 斋,故得名。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宋魏庆
之的《诗人玉屑》等都提及了“诚斋体”。 特点:①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活泼,通俗易晓, 句法完整而意脉连贯,多采用口语、俗语入诗; ②立意新颖,想象丰富,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 物的特征和动态,用拟人的手法加以表现; ③幽 默诙谐,有些诗还能于诙谐中寓讽刺之意和激愤 之情,如对统治者的批判。
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语言风格?
《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 多重章叠句。
三 理解诗意
两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内容?
劳动
两首诗的劳动有何区别?根据课下注释完成下表
劳动内容 《芣苢》 《插秧歌》
六 链接高考
答案: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 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 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 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插秧歌》写到了哪些种田场景?
抛秧接秧图
雨中插秧图
农夫应答图
拔秧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三 理解诗意
劳动内容 《芣苢》 采摘车
前草
《插秧歌》 农忙种

劳动主体
一群妇女
劳动氛围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讲解版)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讲解版)

语言 文字 运用
①由“煮茧”可知,应为《缫丝行》(南宋·范成大)。 ②由“焙成粒粒比莲心”可知,应为《采茶歌》(清 代·陈章)。 ③由“风干日曝咸味加”“卤浓碱淡”可知,应为《煮 海歌》(北宋·柳永)。 ④由“钓收鹭下虚舟立”可知,应为《渔家》(南宋·陆 游)。
名篇 名句 默写
课外 拓展

“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错。 第三句是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 第四句说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 写到了极致。 诗中并未提到“人祸”,也未揭露“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课外 拓展

《插秧歌》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课外 拓展

课外 拓展

课外 拓展

课外 拓展

语言 文字 运用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
语言 文字 运用
雨从/头上/湿到/胛。
语言 文字 运用
把“笠”“蓑”分别比喻成“兜鍪”“甲”。
语言 文字 运用
“以‘兜鍪’和‘甲’借代”错。第三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 战斗。

《芣苢》《插秧歌》晨读晚背资料

《芣苢》《插秧歌》晨读晚背资料

《芣苢》《插秧歌》晨读晚背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与运用、文学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一、文言词句释义采采(茂盛的样子)芣苢,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

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取得,获得)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拾取,摘取)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从茎上成把地采取)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提起衣襟兜东西)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唤渠(他,代词)朝餐(早饭;吃早饭)歇半霎(极短的时间),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移植)未匝(遍;满),照管鹅儿与雏鸭。

【译文】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二、作文素材提炼与运用1、陶渊明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辞官回家后,自己在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

他开了一块荒地,种上些粮食、蔬菜和花卉,决心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

他一边耕种,一边写诗,怡然自乐。

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的热爱,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同时也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杨万里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

杨万里八岁丧母。

芣苢和插秧歌

芣苢和插秧歌
《芣苢》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 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1)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是三章 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 余全部重叠。 (2)①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 乐感;②六个动词的变化生动地展现 了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 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 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 悦的心情。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赋。铺陈,排比。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分,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
《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诗
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 经
《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 义
值。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赋、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 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 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 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 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 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 了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 正确的劳动观。
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
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芣苢》《插秧歌》

《芣苢》《插秧歌》

采 有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mó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zhāo
shà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zā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 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 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 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 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 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 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1、有人评价《芣苢》:“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 意思。”谈谈你的理解。
采撷之乐;《芣苢》仿佛看到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女子 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 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 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着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 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x襭ié之。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 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 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 ,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 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 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 “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 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 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 更换。

《芣苢》与《插秧歌》

《芣苢》与《插秧歌》

劳动之歌:《芣苢》与《插秧歌》在歌咏些什么?
《芣苢》自然而然地 流露出劳动者劳作时的热 闹、喜悦,表达一种向往 与赞美。
《插秧歌》透露出劳 动人民的艰辛、专注,字 里行间洋溢劳动者着吃苦 耐劳、乐观自足精神。
劳动之“乐”与劳动之“忙”是否相互冲突? 大家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
谢谢聆听
《芣苢》则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 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一 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 动态与变化,富有诗情画意。
第 叁 章
悟诗情之美
1.如果要给两首诗加一个“诗眼”,你会用什么字 ?
《芣苢》:乐
《插秧歌》:忙
[元]吴师道评《芣苢》:“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XXX评《插秧歌》:“终篇不言忙,全家老小无人不忙、无处不忙。”
3.《插秧歌》中的动词有哪些?有何表达效果?
分别用“抛”“拔”“插” 等动作,来展现一家人插秧劳 作、繁忙而辛劳的场景;
用“唤”“低头折腰”等 人物劳动中的动作,表现他们 插秧时的心无旁骛。
4.【小组讨论】说不同: 同样描绘劳动场景,《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苢》有何不同?
《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插秧、 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 冒雨插秧时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 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出一家人忙碌、 充实的生活状态。
纵观六个字,展现 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摘
采摘芣苢

取得 获得
越采越快

拾取 摘取
越采越多

从茎上成把取下
兴致渐浓

提起衣襟兜东西 (劳动过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劳动欢乐)
兜东西
2.《芣苢》中的六个动词顺序可不可以调换?

高一语文 芣苢 插秧歌

高一语文 芣苢 插秧歌
夜来尚有余樽在,急唤渠侬破客愁。
任务三

拓展阅读山歌《客家女子歌》
生女莫在古程乡,程乡女子苦难当。 别处女子深闺宝,程乡妇女耕田庄。 赤脚落田播种秧,泼粪施肥又脱秧。 三月莳田挑秧把,中耕除草耘田忙, 若遇张, 早造刚完秋季忙,又把番禾赶插上, 若遇高田水唔足,改种番薯唔丢荒。 十月立冬稻谷黄,晚造收割又登场, 程乡妇女如六月,再把谷粒屯中藏。








任务一

尝试一边诵读,一边再现诗歌劳动场景。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两造收完冬种忙,播下小麦一行行, 唯有小冬稍自在,等待明春小麦黄。
一年四季农事忙,程乡妇女非寻常, 女子如同男子汉,勤劳美德堪赞扬。
学习目标
结合古典诗歌,形象感知“劳动”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了解杨万里的诗歌风格 通过延伸阅读,初步了解客家山歌的风格
感谢您的观看
任务二

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 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 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 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 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 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 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 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 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6 芣苢/插秧歌

6 芣苢/插秧歌
6 芣苢/插秧歌
芣 苢1 《诗经·周南》 采采2芣苢,薄言3采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快快采些来。 采采芣苢,薄言有4之。[1]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采呀采到了。 {1芣苢(fú yǐ):车前草。2采采:茂盛的样子。3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 义。4有:取得,获得。} 层解 泛写一群妇女结伴去采集车前草。
(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生活场景、精神状态, 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生活理念,即没有战争、暴政,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丰衣足 食;《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图,表现了农家人吃苦 耐劳的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写法赏析 《芣苢》
节奏鲜明,极富音乐性 叠词、叠句、重章的妙用,使全诗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采采”是 叠词,“采采芣苢”一句又六次反复,如天籁自鸣,一片好音,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 节奏。而这种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又与采摘芣苢时轻快的动作节拍和谐一致,形 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品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 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 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 善用白描,语言清新活泼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烘托,形象清晰 ,意境显豁,接着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使诗读来耐人寻味。人们都说杨万里的 诗多是即兴创作,口语入诗,生动活泼。这首《插秧歌》似脱口而出,却又不失耐 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由于本诗表现的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 取来的劳动场景,因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显得逼真而又自然。
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表现 手法和思想主旨上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梳理
掇.( duō ) 襭.( xié ) 半霎.( shà )
捋.( luō ) 兜.鍪.( dōu móu ) 莳.( shì )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 1.《诗经》“六义”
•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 “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 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 歌。“雅”,多数为朝廷贵族及公卿大夫所作,其内 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看作“正声”。“颂”, 即宗庙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采 采 芣 苢,薄 言 掇⑤ 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捋⑥之。 车前子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层解:采集车前草的动作描写,不但写出它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采集时的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情景。 采 采 芣 苢,薄 言 袺⑦ 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襭⑧之。 车前子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芣苢》中六个动Hale Waihona Puke 的顺序能不能更换?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插秧歌》是怎样描绘农户 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 第三步:组织答案,先概括艺术手法,后结合诗句分析。
• 【参考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 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 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 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 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 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 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涉及天象、地貌、 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感情.
• 2.解题思路 •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 (2)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步骤1) • (3)结合诗(词)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步骤2) • (4)指出该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步骤
3)
(二)精研课文
•任务一 任务一 • 感受两首诗的艺术魅力。
• 活动❶ 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 提示: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 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 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 归的过程。
• 2.背景探寻
• (1)《芣苢》: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 的歌谣。
•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 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 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1.字音识字
芣.苢.( fúyǐ ) 袺.( jié ) 胛.( jiǎ ) 未匝.( zā )
•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6分 )
• 【读懂诗歌】 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 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 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清静地游览才觉得心不累,幽静的 地方有谁知道世上还有事情。想着到了深夜还要再徘徊,然后 在秋风中天上挂着斜月坐着钓鱼船回去。
层解: 写采摘的车前草越来越多的情景。
•田 夫 抛 秧 田 妇 接①,小 儿 拔 秧 大 儿 插②。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笠 是 兜 鍪 蓑 是 甲③,雨 从 头 上 湿到胛④。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层解: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又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 现了插秧的艰苦。
[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 抛秧。②插:将秧苗栽插在水田中。③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蓑: 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 的护身装备。④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 [评价] 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 [简历]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 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 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 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 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 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 【解题规范】 第一步:判断抒情手法为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艺术手法。“更待”一词为“再等 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 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 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 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表明诗歌这种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形式最终面向农民、面向 农业生产,成为传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具。
文白对译
教材原文
采 采② 芣(fú) 苢(yǐ),薄言③采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 有④之。 车前子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层解: 泛写人们结伴去采车前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 1.知识清单 • (1)描写
表达方式
方法
作用
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用生动形象的
讲究方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语 言 对 人 物 、
描写
讲究 技巧
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 事 件 、 环 境 进 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 行 具 体 描 写 和 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刻画
•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
•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诗经·氓》写女主人公在回忆往 事和做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做任何修饰和渲染,而是直 接陈述,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 “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 鲜明突出。《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使 用了这种手法。
•唤 渠 朝 餐 歇 半 霎⑤,低 头 折 腰 只不答⑥。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 根 未 牢 莳 未 匝⑦,照 管 鹅 儿 与 雏 鸭。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层解: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 的紧张,以及对秧苗的精心呵护。 [⑤渠:他。朝餐:吃早饭。半霎:半 晌,一会儿。⑥折腰:弯腰。只不答:指不搭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 的话要说。以下两句便是农夫说的话。⑦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匝,满。]
•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 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诗经·氓》中的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兴”中有“比”。比兴手法 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歌的韵味和 感染力。
• 2.农事诗
• “农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 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礼记·月令》中 也有:“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 审端径术。”在《毛诗正义》《孔疏》等文献中都多次提到 “农事”一词。“农事”是指耕耘、管理、收获和贮藏等农业 事宜。随着文化的不断下移,其作者经历了“宫廷乐师——上 层文人——下层文人”的发展阶段。宋朝农技诗的大量出现,
6.芣苢/《诗经·周南》
插秧歌/杨万里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11 世纪至前 5 世纪)的诗 歌 305 篇,反映了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 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 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 (2)抒情
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 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 一种抒情方式.
抒 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 表达作者强烈的
间接 抒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等
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 爱憎、好恶、喜
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 怒、哀乐等主观
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