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6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活跃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概括阐释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除学习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外,还应该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学习汉族教育礼仪;仿效汉朝官制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地位【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所起的历史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导入新课】1、概念解析:什么是民族融合?2、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3、问题: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对鲜卑族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讲述内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的措施?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表现、 意义?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封建化:
1、经济上的农耕化; 2、政治上的专制化; 3、文化上的儒化; 4、风俗及生活习惯的汉化。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发展经济政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高考题目: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 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 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 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 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 复苏和 繁荣
表现
农业: 生产工具;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粮食产量; 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畜牧业
手工业:
商业:
丝织业;制瓷业
洛阳;对外贸易
促 进 民 族 大 融 合
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政权封 建化加 速
民族的 交流与 融合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措施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表现: 鲜卑族;汉族 意义: 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统一 黄河 流域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当堂训练
一、背会以下思考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的措施?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表现、 意义?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完成《全品》相关习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3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和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并学会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2)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新知预习1】快速浏览教材,说明孝文帝的改革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新知预习2】阅读教材概括经济繁荣的表现【问题探究1】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卷二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新知预习3】阅读教材归纳政权封建化加速的表现【问题探究2】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民族融合的含义: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北魏何以能在许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民族融合实质:1、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民族习俗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民族融合途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自身改革、民族战争、婚姻关系。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选修425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对经济的影响1.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重视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思考: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
[深度点拨]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对政权的影响1.内容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认识] 北魏政权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
原创2: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 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 的需要。
问题4:依据图片信息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权 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 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 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知识梳理
生产方式
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农耕化
北
魏
孝 文 帝
社会制度 封建化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改
革 的
生活方式
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
影
汉族化
响
民族融合
互相渗透、双向进行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 化的高度发展奠基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孝文帝
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封建统治模式。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 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 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问题5:从以下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出 行 图
生活方式汉族化
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课堂总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1)
• (2)认识 •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 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 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 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 豪右多有占夺”。
•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重大历史意义:有利于结 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的 进程。
编后语
听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 表达能力,以及考试时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上课的动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讲 课堂讲义
•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
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特点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 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
主持的,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
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 ——《魏书》
•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 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 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
•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 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1
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程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可是作用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本课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引言分析:1、观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石佛面部特征和雕刻风格的异同2、归纳结论: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趋势,也曲折地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汉文化的主导作用正在抹平北方各民族之间的鸿沟,为重新统一开辟了道路。
重要概念:1、封建化:指少数民族由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2、民族融合:探究的主要问题:1、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有什么作用?3、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什么意义?教材分析: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表现(1)农业生产发展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重视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发展(2)手工业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3)商业日趋活跃·洛阳市场众多,货源充足,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2、原因(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均田制、租调制;(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于“佛说法图残片”、“北魏孝文帝铸造的铜钱”、“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图:分别反映了北魏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关于“学思之窗”:北魏贵族大多经商的事实,什么了什么问题?提示:(1)反映了商业活跃;(2)接受汉人生活方式,民族融合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5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的复苏与恢复,政权封建化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表现和措施;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和学生的论证表达能力方法与过程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孝文帝的改革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他是中华民族的功臣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设问:首先请大家欣赏两张幻灯片,大家看看两张幻灯片显示的人物在外形上又何不同?(提示),哪个更像我们汉人?同样在北魏时期建立的石窟艺术,艺术风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大家想想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实作品反映艺术风格的不同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
那么孝文帝改革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教学(简要分析教材:本节内容从经济、政治、民族融和三方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使学生形成初步总体认识)首先我们一起浏览一下本课的小标题,本课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介绍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首先我们来了了解改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找出课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的?1、农牧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找找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表现:农业工具的进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增加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发展、畜牧业发展(关键词画下来)(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归纳手工业发展表现)2、手工业进步(那么手工业发展又有何表现呢,先请大家看看书本上的“佛说法图残片”看看画面有什么东西,这些图案都是绣在什么上面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除了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外还有哪些表现呢)表现:丝织业发展最显著;绢帛产量增多;北方青瓷的出现手工业发展不仅包括官营的还包括民营的,它们都在共同发展)3、商业的活跃(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商业发展的表现。
请大家结合书本图片和教材说说。
分析图片:铜钱的铸造改变了物物交化方式,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商队使货源充足,这些都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白板、投影仪、电脑、打印机、教学挂图、历史文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网络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PPT课件、在线历史教学视频、互动讨论论坛、数字化历史资料库。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问题驱动学习、师生互动讨论、课堂问答。
3.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
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学习过关于孝文帝的一些基本信息,但对其改革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分析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以及这些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他们能够运用历史解释的技能,对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和意义进行评价。
3.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能够将孝文帝的改革与之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4.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孝文帝的改革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树立了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课件
【拓展思考1】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猛增,这主要反 映了孝文帝改革哪些措施的成效?
【答案】主要反映了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租调制的成效。
【拓展思考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 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 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 语言。
——恩格斯
(1)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改革应该是什么改 革?改革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情景导入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 门石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云冈石窟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唇 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的气概。龙门石窟大佛 的姿态由雄健可畏变得温和可亲。
请思考:这 种变化说明了什 么吗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预习提示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1.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2.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4.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 . 背 景 : 迁 都 __洛__阳____ 后 , 鲜 卑 族 统 治 者 接 受 了 __汉__族____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__礼__乐__制__度____。 (3)采纳汉族__封__建__统__治____制度。
【拓展思考2】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封建化的文化措施有 哪些?
从图中还可以进 一步看出,生产关系 三要素并非孤立,而 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整 体,其中,生产资料 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 用。
③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丝织业发展显著;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北方出现青瓷。
北魏· 鎏金镶嵌高足铜杯
北魏 青瓷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的洛阳,城西 有大市,市内有钟鼓, 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 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 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 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 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 来自远方异国的商 人。……北魏的许多贵 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550年) (550~577年)
东魏 北魏
(439~534年)
北齐 北周
(557~581年)
西魏
(535~557年)
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 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 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 线。所以改革不值得肯定”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汉人胡食画像砖
北魏人出行图
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 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出现什么现象? 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三.民族:促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鲜卑族生活方式的汉化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之小船创作[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
(3)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思维点拨1.北魏经济发展原因:一是黄河流域的统一;二是社会相对稳定;三是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四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五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原因: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认识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的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
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
①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
(3)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 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思维点拨]1.北魏经济发展原因:一是黄河流域的统一;二是社会相对稳定;三是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四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五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原因: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认识]1.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的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
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2.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文化汉化的过程;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使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
①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得到传播;汉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论要旨]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知识图示]主题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北魏迁都后①“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②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史料解读]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②“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提示①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②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史论总结]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一次封建化改革。
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
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3)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1.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A.均田制影响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答案D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3.右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人乐俑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改穿汉服D.学说汉话答案B解析要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思考,可知是B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二的观点的?答案(1)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2)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先进的中原文明所征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基础达标]1.(2017·广州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在题干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项。
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的农民,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④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3.(2017·临沂高二检测)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4.(2016·玉溪高二期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推行均田制是为了保障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故答案选D项。
A、B、C三项是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
5.(2016·湛江一中高二期中)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分析选项,A、C 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
所以选D项。
6.(2016·德阳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D.阶级斗争答案B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推动了改革的进行;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故本题选B。
[能力提升]7.(2017·泰安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
(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
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