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建筑文化被“西化”了吗?——访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

合集下载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消失令人遗憾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消失令人遗憾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消失令人遗憾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仅岭南历史中心城市广州建城的历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筑文化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值由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外建筑文化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之际,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建筑学专家,就岭南建筑的历史脉络、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今天应如何对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著名建筑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

岭南文化熏陶出岭南建筑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认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世博 精神资料

世博 精神资料

世博会与中西文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世英提出,世博会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各种独特文化表演、竞赛、交流的盛会,上海世博会无疑将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大体上也就是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行(1851年)的时期,从西方传来一种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调,说“中国是一头东方睡狮,一旦惊醒,将震撼世界”。如果此“东方睡狮”之说尚有其符合当时现实之处,那么,今天由中国人主办的上海世博会,则显然标志着“东方睡狮”正在崛起,并走向世界。
为此,让我们牢记总书记概括的“上海世博会精神”,并化为为国争光、全心为民、团结协作、严谨科学、追求卓越的实际行动。这是总书记的期望,也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世博精神。世博精神曾经以世界盛典、科技走台、精神定格、文化亮相的名义,震撼了一座又一座承办世博会的城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会逻辑地凸显世博精神与城市文化的结合,以世博精神的成功延续和城市文化的激励性传承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当然,在世博精神的成功延续中,城市文化的传承必定会强化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总结表彰大会2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2月27日新华社电)
关注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联系到之前的12月3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笔者发现,总书记在这两次讲话中都特别看重“上海世博会精神”。
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华期。中西文化的差异究竟何在?二者如何结合、交融?都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广泛地思考和实践建设和谐社会,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也不离和谐。我们应该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更深入地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就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就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就1.2008 汶川地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荣获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此外,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1月21日发文并举行表彰大会,对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突出贡献集体、突出贡献个人进行表彰。

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荣获“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周俭荣获“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先进个人”称号。

建筑城规学院教师汤朔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高崎、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赵颖分获“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罗志刚荣获四川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称号。

2.2010 世博会同济与世博会渊源深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受上海市政府委托,就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开展专题研究。

2002年12月3日申博成功之后,即于当年12月16日成立了同济大学世博会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学科优势资源,汇集相关学科专家智慧,全面深度参与世博会筹办工作。

截至2008年底,学院已经承担了130多项世博研究项目,内容涉及世博园区规划、世博交通规划、世博场馆设计、世博地下空间开发、世博园区工业遗产再生设计、世博新能源汽车研发、世博园区水环境治理、世博建筑抗风抗震研究等众多领域,获得一批重要成果。

郑时龄、吴志强、唐子来等我校教授先后被委以重任,分别出任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顾问、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

同济大学承担了城市未来馆、法国馆等8个外国自建馆、非洲等6个联合馆、29个租赁馆及世博会博物馆在内的多项场馆设计工作,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称赞。

哈尔滨变化

哈尔滨变化

哈尔滨的变化哈尔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家乡面貌日新月异.不要说外地人.就是当地人不常出门的.看到这些变化.也会赞叹不已.当然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和街变成印度风情街光芒街统一规划,呼兰成为哈尔滨新区江北大学城哈尔滨江北市政府.南岗区情公示广场.有一个正方体的公示牌. 只有一面有公示屏.其它三面都是广告.我觉得.不太体现公示之用.而是变相的销售广告! 性质恶劣. 而且就算有广告.但方向和地方.也不太适合啊.是不是以前的东海龙宫那里啊恩那里我注意到了。

不过有媒体就离开不了广告呀哈哈不过的确挺漂亮的人和街变成印度风情街(以前我家就住那呀,我去看了很漂亮)光芒街统一规划(以前是很脏很乱的早市)呼兰成为哈尔滨新区(呼兰区至公路大桥路段整修完毕,其中取缔呼兰至哈尔滨的一个10年的收费站)江北大学城,位于哈尔滨呼兰区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囊括哈尔滨司法警官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广厦学院黑龙江省农垦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中学等高等院校其中各大院校正在积极改善硬件措施各级高等学院基本分布在学子路学院路在公路大桥做80路公交车可直达)哈尔滨江北市政府(很漂亮的,尤其是夜晚)还有哈尔滨饶城高速看上去很惬意竣工与否不太清楚,中国最大的森林动物园--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正式开园(票价便宜:以前80到现在40 合算~~~嘎嘎)会展中心二级工程施工完毕北环路东北新街油石厂附近南岗道里区供热系统马上竣工,还有,太平区(原道外)家乐福太平桥附近马家沟改造工程,很漂亮!~对了,会展中心开了个家乐福哈尔滨市的命运是不平凡的。

20世纪初,哈尔滨不仅是俄罗斯划归铁路用地带、同时也是大型铁路枢纽和经济中心,它几乎半个世纪都处于各种时代和文化的交汇点。

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变化和该地区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对哈尔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已载入俄罗斯和中国的历史史册。

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页便是俄罗斯的哈尔滨文化生活。

同济大学变迁史

同济大学变迁史

同济大学变迁史一、历史回顾1891年,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医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萌发开办医院的设想1893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开办诊所1900年,在上海建立同济医院1907年10月同济德文医学堂(上海)1912年4月同济医工学堂(上海)1917年4月同济医工学校(上海)1923年3月同济大学(上海)1927年8月国立同济大学(上海第1所)1937年9月迁浙江金华1937年11月迁江西赣州、吉安1938年7月迁广西贺县八步镇1938年冬经由越南河内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10月迁四川宜宾李庄1946年4月迁回上海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1949年10月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1951年~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同济成为土木单科大学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1958年改由建工部领导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1966年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2000年4月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二、建国初1950年代全国院校调整中的同济:1、同济医学院——>1000余人连同当时在校的11位一级教授和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好的同济医院(宝隆医院、中美医院)由上海迁至武汉+武大医学院(尚未培养出1位毕业生)的几十人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同济医科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一部——>留在上海参加组建第二军医大学(在同济宝隆医院基础上建立长征医院,在同济新生院校舍建立长海医院,二军大副校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为同济医学毕业)——>今第二军医大学。

丑陋的建筑在诉说什么

丑陋的建筑在诉说什么

郑时龄:丑陋的建筑在诉说什么发表于:2013年05月31日17:42 2某市“东方之门”还未戴上“世界第一门”的桂冠,却先因形似“秋裤”而遭网民集体“吐槽”;自比鸟巢,却落鸡窝之讽的某市美术馆,近日也因入选“中国十大丑陋建筑”候选名单而“名噪一时”。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出现造型怪异、庸俗不堪的“著名”建筑,粗暴考验着人们的视觉。

这些建筑大多在设计、建造之初,不为公众所知,即使公众知情并反对,也难以阻挡其“丑陋”进程。

假如,属于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远离了这座城市所向往的精神气质,游离于生活在城市时空中的公众的文化心理,那无疑是城市公共建筑在美学和文化上的败笔。

建筑的丑陋,不仅仅是一种表象。

日前,接受笔者独家专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深度剖析了丑陋建筑背后的文化生态,倡导一种可以优雅传递城市精神的建筑与建筑文化。

在有些人的眼里,建筑早已被异化了——高度比功能重要,名气比造价重要,形式比内容重要最近有网站开展第三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关注和参与投票的人众多。

类似的评选还有不少,这些评选虽然不一定权威、客观,但却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达,因为人们对丑陋建筑忍无可忍。

郑时龄:说实话,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也有这类建筑,虽不至于列入丑陋建筑排行榜,但它们和环境显然是不协调的。

比如徐家汇天主堂旁边的一座大楼,它的屋顶与建筑的主体关系就很不协调,而且,周边是教堂、修道院、藏书楼等教会建筑,突然冒出一个中国古典的大屋顶,破坏了整体环境。

再比如浦东陆家嘴中央商务区代表了面向未来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一幢170米高的金融大厦采用了仿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基座就像古希腊的神庙,显得很突兀。

身处城市空间之中,各个建筑间要彼此能够对话,像大合唱一样,各个声部都要和谐这个“大合唱”里,是否时不时会冒出不和谐的音符?郑时龄:是的。

不和谐的音符,有很多是照搬国外的山寨建筑,美国的国会大厦、法国的凯旋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建筑,都可以在国内各大城市找到粗陋的仿制品。

郑时龄:在城市上建设城市

郑时龄:在城市上建设城市

展 居 住 建 筑 中 央 空 调 , 实 现 “恒 温 恒
(5) 调 控 模 式 是 选 择 全 部 自动 化 , 前 的 使 用 习 惯 和 运 行 方 式 , 或 将 有 利
湿 恒 氧 ”, 以改 变 居 民的 使 用 模 式 ?
使 用 者 只 需 被 动 地 接 受 服 务 , 还 是 使 于 国 家节 能减 排和 可持 续发 展 目标的
越 的 全 球 城 市 , 一座 令 人 向往 的 创 新 之 历 史 传 承 与 魅 力 塑 造 , 促 进 空 间 利 用 其 发 展 反 映 出 推 动 城 市形 态、 社 会 、 环
城 、 人 文 之 城 、 生 态 之 城 。 作 为 我 国 集 约 紧 凑 、 功 能 复 合 、 低 碳 高 效 。
s e 『a』_l_(] }ls0 另U关注
I'
. .
: 一
, l_


-i

、 l_。 ’ ’ ,
械新 风 的方 式, 以增 加 能耗 ,缓 解 家 “补漏”?
中雾 霾,还 是 坚 持 自然 通风 , 以降低
在 推 动 建 筑 节 能 的 过 程 中 , 应 该
间 结 构 和 肌 理 的 保 护 。
值 的 体 现 。 城 市 更 新 的 核 心 不 是 形 式 的
城 市 更 新 离 不 开 国 家 层 面 和 地 方
自上 世 纪 3O年 代 以 来 , 上 海 的 城
新 或 旧 , 而 在 于 理 念 的 新 或 旧 , 在 于 层 面 的 系 统 性 政 策 , 成 功 的 城 市 更 新 案 市 空 间 就 处 于 低 频 更 新 状 态 。 2l世 纪

郑时龄:中国应推扶本土建筑师

郑时龄:中国应推扶本土建筑师

郑时龄:中国应推扶本土建筑师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21期面对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全面启动,人们普遍翘首以待,因为,本次规划将覆盖至2040年。

作为此次规划参与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郑时龄先生,接受了本刊专访,与我们分享了有关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思想。

以人为本“我们还要考虑建筑的心理功能,即使用者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检察风云》:与建筑学结缘是您最初的意愿吗?郑时龄: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一个远洋船长,可惜我的眼睛近视,后来就想成为一名造船工程师,不过,我并不喜欢枯燥的数学。

那时,在老师的建议下,我还想过报考文学系。

但是由于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就选择了既不是文科专业,又需要形象思维的建筑学。

因为我从小喜欢画画,大家认为建筑学可能适合我,其实,文学、历史、美术都与建筑有缘。

《检察风云》:在您多年的建筑设计研究生涯中,有没有贯穿始终的准则或理念?郑时龄:以人为本。

有些建筑是为设计的人考虑的,表现的是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和能力,但建筑实际应为使用的大多数人考虑,所以一定要先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而且这功能需是灵活的,过了十年二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变,需求也会变,所以建筑要有一定的弹性。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建筑的心理功能,即使用者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以,在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全面功能。

《检察风云》:在您的城市设计经历中,给您留下最深的印象与影响的是哪个作品?郑时龄:一个是南京路步行街。

当时我担任南京路步行街的专家组组长。

我们发现,有家参评的法国公司的构思不错,其特点是设计了一条红色长带,即由红色花岗岩铺成的地面,把所有的设备比如报刊亭、灯具、休息的凳子等都放在这条长带上,于是方向确定下来了。

当时,我作为评审专家组长本不该主持相关设计工作,但由于时间紧迫,我被指派承担了这项任务,变成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

当然也有好处,很多意图我能自己贯彻。

比如从总体布局、长带的宽度、地面的铺装、绿化、路障、座椅、广告牌、灯具等等都经过仔细的思考、比较,而排水的设计更是融入不少匠心,兼顾功能性与美观度,我们设计了一条斜缝,便于排水,又不会让杂物直接进入,南京路步行街开通后从来没有积过水。

写就城市20世纪建筑遗产的“史书”——读郑时龄院士《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的初步感悟

写就城市20世纪建筑遗产的“史书”——读郑时龄院士《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的初步感悟

doi: 10.3969/j.issn. 1673-1093.2020.08.008写就城市20世纪建筑遗产的“史书”读郑时龄院士《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的初步感悟文/金磊金晶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X〈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两个月前收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评论 家、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先生的赠书《上海近代建 筑风格(新版)》(郑时龄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43.5万字,2020年5月第一版),认真研读颇受 教益。

本人不仅为该书的篇幅与开本震撼,更敬佩 郑院士孜孜以求的守护、研读、传播上海近现代建 筑的精神及非凡的学术深度。

联想到2020年7月12曰,他在《文汇报》艺术版发表的“建筑评论是创 造建筑历史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的建筑评论文章,更感到他的新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一书不仅仅是向业界与公众彰显优秀建筑需要呵护之 重要,更在于向业界表达城市与建筑诸多“常识”的缺失是当下极为迫切应补上的“短板”。

他倡言,未 来的中国建筑需要提升建筑创作所需的理论水准,在展开建筑实验时要勇于面对新问题、新观念、新 功能、新技术与新环境,尤其要大胆探索传承与创 新的文脉。

就此我理解,这是城市与建筑的历史与 当代之魂,这也是我初步学习该书的最初步也是最 重要体会之一。

_、《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给出中国建筑的价值再识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步入业界与 全社会,但当郑院士的新作呈现在你的案头时,无 论建筑师、规划师会敬佩良多,由衷地感到这是给上厢近代理筑TIIE EVOLUTION OFw S n A I V(ii II A IA R C H I T E C T U R EIN MODERN TI MES《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封面健康清朗的中国建筑家园(或世界建筑界)的添彩之作;是书写20世纪建筑规律与普遍联系的“教科书”;从站在21世纪初叶的入口上,该书不仅是中国城市建筑史的填空与学术“补缀”,更以传承20世纪经典建筑,解读出现代性的设计内涵。

新中国建筑保护与传承需要力作——读郑时龄院士《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的感悟

新中国建筑保护与传承需要力作——读郑时龄院士《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的感悟

前不久收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评论家、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先生的赠书《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笔者为该书的篇幅与开本震撼,更敬佩郑院士孜孜以求地守护、研读、传播上海近现代建筑的精神及非凡的学术深度。

联想到7月12日,他在《文汇报》艺术版发表的《建筑评论是创造建筑历文 化culture 63近代中期(1900~1920)、近代盛期(1920~1937)、近代晚期(1937~1949),无疑其建筑风格也在文脉与时代渗透中发生与发展。

仅从20世纪建筑遗产的阶段看(忽略近代早期建筑),郑院士详尽归纳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与代表性建筑师,这种写法是罕见且吸引人的。

在近代中期建筑阶段,虽到1925年,上海总体地价已同英国伦敦媲美,也有大量中国建筑师事务所涌现,但仍是外国建筑师的“一统天下”;在近代盛期建筑阶段,迎来上海建设的“黄金时代”,有大量“摩登建筑”呈现,此时,无论建筑与文化艺术界都欣欣向荣,形成一支足以与外国建筑师抗衡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队伍,其标志不仅出现了1928年《上海特别市暂行建筑规则》等章程,还有不断壮大的建筑师事务所与学术团体。

1927年冬,由范文照、张光圻、吕彦直、庄俊、巫振英等发起成立“上海市建筑师学会”,1928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系中国建筑师最早成立的学术团体。

逐渐形成上海近代建筑四大风格:以庄俊设计金城银行为代表的西方新古典建筑风格;以董大酉设计的原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的现代高层与中国固有传统形式结合风格;以邬达克设计的真光大楼和国际饭店代表的现代建筑的表现主义风格;以公和洋行设计的沙逊大厦为代表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等。

在近代晚期建筑阶段,上海已是远东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但由于“二战”的全面爆发及其接续的“内战”,上海成为建设的孤岛。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不仅有近20个类别建筑的逐一举例分析,还有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从理论到实践的近200年的演化史实研究和建构在城市大视角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阅读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阅读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刘刊华霞虹U U K a n,H U A X ia h o n g阅读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Reading the New Edition of The Evolution o f Shanghai Architecture in Modern Times上海15I t建Q iR幡TIIE EVOLUTION OFS H A N G H A I书籍信息书名: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ISBN :978-7-5608-8450-0作者:郑时龄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5月摘要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迄今为止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最为全面的一部著作。

它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

作为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重要的实物基础,该著作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学术性的特点,集中呈现了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也从侧面反映了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风貌总体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近代建筑;建筑史;建筑师ABSTRACT The new edition of The Evolution ofShanghai Architecture in Modern Times is the mostc o m p reh e nsive w o rk on th e h is to ry of m odernarc h ite c ture in Shanghai so fa r.It system atically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in Shanghaiand the city itself in modern times,the works of Chineseand foreign architects,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architecture,and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hanghai.As an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inShanghai in modern times,the book embodi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ity,completeness,andscholarship.I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achievements o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Shanghaiand reflects the situ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onarchitecture in Shanghai in modern times and relatedurban studies.KEY WORDS A rc h ite c tu re in M o dern T im e s;Architectural History;Architects中图分类号:G236;TU-092.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84X(2020)05-0162-04“上海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城市……由于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现代的经济模式、生活方式与最早发展现代工业的城市,其建筑业的兴盛与多彩是我国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继往开来外延拓展目标憧憬——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的“前想后思”

继往开来外延拓展目标憧憬——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的“前想后思”

继往开来/外延拓展/目标憧憬-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的“前想后思”李敏泉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在国内外诸 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于2019年12月1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召开后,至今不觉己经过 去一年。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建筑评论的健康发 展,今天我就此谈点个人的感想和回顾。

—.缘起/策划2019年初的北京,虽然天蓝蓝,艳阳高照,但寒风依然沁骨。

1月5日,《建筑•空间•语言》设计与研究微信群(我为群主)举行2019迎新 聚会“群友赠书交流”活动。

建筑界业内人士单 德启、金笠铭、洪铁城、李敏泉、俞孔坚、刘临 安、韩林飞、孙成仁、陈向前、夏桂平、姜志燕等 20余人,借参加微信群赠书交流活动之际,相 聚于北京石景山。

赠书交流活动后的第二天,我征询原《东 阳建筑》主编、“首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发起人、金华市国土规划局原总规划师洪铁城先 生:当年影响较大的“两届”建筑评论研讨会这 一全国“民间学术活动”,从1991年召开“第二 届”至今已中断了近30年!我们现在能否将此 “学术平台”重新激活并延续?并将其培育成 为一个常态化的“学术品牌”……这一设想和 提议,即刻得到了当时在座人员的呼应和认同,初定最好年内在海南召开“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以下简称“第三届我们注意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学术界也有长足进步。

1982年《建筑学报》恢复为月刊(在此之前一度曾是季刊),《建筑师》、《世界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南方建筑》等建筑期刊在那个时期先后创办,并开始登载建筑评论类文章,为解放建筑思想、繁荣建筑创作、讨论建筑核心话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几代建筑评论人、学者和媒体人为建筑评论也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罗小未首次对建筑批评展开了全-31面、系统、深入的学理化讨论;杨永生、曾昭奋、顾孟潮、王明贤等学者通过媒体平台拓展了建 筑评论领域,我当时的一篇论文“后现代性/ 全球化语境与转型期的中国建筑”也曾有幸录 入杨永生先生主编的《建筑百家评论集》一书 (200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马国馨、布正伟、崔恺等建筑师也积极参与和关心建筑 评论。

郑时龄:百年武康路的文化记忆

郑时龄:百年武康路的文化记忆

郑时龄:百年武康路的文化记忆辟筑于1907年的武康路从最初的乡村土路,到煤屑路,再到沥青路面,再到而今的林阴道,用砖和石头,用树木和街巷谱写了110年的城市化历史。

今天的武康路依然留存着时代的印迹,见证着城市的风云变幻。

全长1183米,宽13—16米的武康路是上海第一条国家历史文化名街,承载了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记忆。

掩隐在梧桐树下和无数屋檐下栩栩如生而又错综复杂的武康路记忆,是由那些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为它添砖加瓦的或有名有姓的,或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中国人和外国人,以及40000多天发生在武康路的形形色色事件所构成的。

每一个人、每一条街巷、每一幢房子、每一扇窗户、每一座花园、每一株树木,甚至每一块石头都记述着武康路的历史和文化。

武康路之所以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街道中享有特殊的声誉,是和曾经以及今天仍然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分不开的,这里的建筑映衬了他们曾经的辉煌。

城市正是由居住在其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所塑造的,历史上居住在武康路的人又是非常特别的人群,从1937年的街道指南上可以看出当年居住在这里的几乎都是外国人,而今天外国人已经成为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

这本《海上遗珍:武康路》收集了作家、历史学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对曾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教授、学者、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实业家、建筑师、新闻记者和医生的记述。

他们一度叱咤风云、呼风唤雨,或投身革命,或潜心学问,或大隐于市,遍尝世态的炎凉。

文学家和学者、规划师、建筑师们对武康路方方面面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也已经十分细致入微,书中把他们在武康路的经历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他们仍然活在当下,告诉我们城市和街道是有生命的,城市和街道的历史是鲜活的,充满了那些年代的细枝末节,是故事,也是历史。

百年武康路见证了城市历史的演变,沿街的房子几经增建和翻新,早已经物是人非,日常的生活环境也有许多变化。

沿街主要是民居和公寓,有研究所和少数公共建筑,也有见缝插针的建设时期留下的楼房,大规模建设时建造的广厦,历史上这条街道上甚至有过一家柴碳行、一片植树场,许多住宅都还带着成片的花园。

郑时龄:应打造大众宜居、宜业的城市

郑时龄:应打造大众宜居、宜业的城市

郑时龄:应打造大众宜居、宜业的城市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4年第6期本刊记者郭霞郑时龄院士的身份有很多,是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记者问:这么多头衔,意味着要忙这么多的事,忙得过来吗?郑时龄回答:基本上每天换一个脑子,但总有一些事情是非常急要做的,总有些是需要细水长流不断坚持的。

记者又问:比如哪些?郑时龄笑言:比如专业,工作可能到一定年龄不做了,但专业是终身的,是需要一辈子去坚持的。

H=《华东科技》Z=郑时龄“在保护中实现历史建筑与城市化进程的统一”H:您是怎么进入建筑领域的,是机缘巧合还是其他?Z:我相信一个人的一生与青少年时代的发展有关,青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会影响人生的整个历程。

我就读的中学是上海复兴中学,当时的校长比较注重人文教育,我们的语文、地理、历史等科目的老师当时都是上海这些领域的学有专攻的教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对历史、文学、美学都非常热爱,成绩也都不错。

高考时,决定读建筑学专业,即可以兼顾文科的特长,又是学理科,考进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建筑学专业,可以说缘结建筑。

H:您曾经留学意大利,并且获得了意大利仁惠之星一级骑士勋章,您觉得这段经历对您的建筑事业有何影响?Z:意大利和希腊是西方建筑的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还是蛮深的,在意大利时,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和画廊,同时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地,就会去那里的博物馆参观,也多次访问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波尔盖塞博物馆,米兰的布莱拉博物馆,那不勒斯、威尼斯、热那亚、乌尔比诺等城市的博物馆等。

这些对建筑史的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有些是相通的,尤其是文化历史背景的知识。

H:您觉得上海的建筑相对于国外的话,这么多年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呢?Z:上海应该是国内现代建筑的发源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建筑发展的非常快,因为上海本身有自己的地理优势,发展的趋势,而且有一个比较好的机遇,上海本身还有一种宽容,所谓的海派文化。

郑时龄

郑时龄

郑时龄:改革开放30年的上海城市与建筑改革开放30年出现了很多新的词语,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建筑设计,跟我们的思想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都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当然出现最多的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文明,物质基础,思想解放,全球化,国际接轨,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竞争力,一国两制,浦东开发开放,数字化时代,城乡规划法,小康社会,公共开放空间等等,当然跟我们建筑密切相关的招商引资,开发区,中央商务区,步行街,广场,土地批租,按揭,社区,物业,容积率,大学城等等,还有跟我们有关的合作设计,国际招标,注册建筑师,评优,资质,施工图审图等等,也跟我们建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等等,这些都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我来到上海之前有一位意大利我的朋友他来到上海拍下了照片,当时的南京路我们可以看到和平饭店的一角,那时候边上还是矮房子,这些照片记录下了以前的上海是怎么样的。

也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很好地诠释了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30年是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同时也让生活更美好的30年。

30年来我们是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表现我们城市建成区的迅速蔓延,市政设施的完善,大规模的建设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方面。

从1978年到2007年上海建造了6亿多平方米的建筑,其中大概1.4亿平方米左右是公共建筑,这种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规划也被赋于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980年的上海有121妆超过24米的建筑,今天的上海有13000多套超高层建筑。

从1980年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9.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66亿元,增长153倍。

公用事业的投资从1980年的0.64增加到2007年的1466亿元,从这些数字都可以看得到我们上海的成长。

上海的住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恩年上海一共建造了391660万平方米的住宅,住宅投资额从1978年的1.7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53亿元,增长4.77倍。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访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访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访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居平
【期刊名称】《上海房地》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启动的第一年,上海各界、全国乃至世界都关注着上海世博园区的建设。

为此,记者走访了被聘任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中科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先生。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居平
【作者单位】《上海房地》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访石家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医院院长郝相 [J], 戴泉力
2.我们的建筑文化被“西化”了吗?——访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 [J], 居平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访治疗白癜风独树一帜的孙勤医师 [J], 王德华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访深圳则灵公司总裁吴福禄 [J],
5.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访吴良镛院士 [J], 王兴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摄影协会上的领导讲话稿

摄影协会上的领导讲话稿

摄影协会上的领导讲话稿摄影协会上的领导讲话稿(精选16篇)摄影协会上的领导讲话稿篇1各位代表:xx市摄影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会认真总结了摄协二次大会以来取得的可喜成就,认真分析了摄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经验、教训,共同展望和规划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前景及目标。

大会选举产生了摄协第三届理事会,从组织机构上实现了新老交替,从摄影家的传帮带上实现了以老带新。

我坚信,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摄协和省摄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摄协名誉主席、市政协张巍巍副主席的协调帮助下,在市摄协名誉主席郑德川老师的传授指导下,在拥有丰富经验和精深造诣的各位摄协顾问的关心支持下,新一届摄协理事会一定会努力工作,竭诚为摄协会员服务,团结和带领我市广大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共同开创出我市摄影艺术事业的新气象、新成就。

xx市摄协第二届理事会在郑德川主席和各位副主席、理事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下,各项工作开创出了崭新的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必须看到,xx市摄协第一届理事会完成了xx市摄影界权威组织由无到有,起步完善的开创性工作。

第二届理事会完成了摄影界发展壮大、走向繁荣的历史使命。

从大量的获奖、入展作品来看,从一批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涌现和成长来看,从大量和活跃的摄影活动来看,我市的摄影艺术成果都是十分丰硕的。

这对新一届摄协理事会来说,既是坚实的基础,又是更高的挑战。

作为新一届摄协主席,我深知自己德艺的肤浅和肩上的压力。

虽然我从81年开始就师从蔡玉琦老师,兼职从事摄影工作,八十年代中期也曾取得一点点成绩。

但在后来的从政和经商创业过程中,摄影创作中断了很长时间,直到近几年才重回摄影队伍,重新开始艺术实践。

尤其是参展少、发表少、获奖少,同我市广大摄影人沟通也少,不具备德厚艺高的主席标准。

这次大会上推选我担任主席,完全是摄影界同仁们的厚爱和文联党组的支持,大家的目的是期望我能够团结广大摄影人,为摄影界多做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 态。 您认 为中国当代建筑与文化之间的
矛 盾在 哪里 7
所以, 在今后 的建筑发展中, 尤其是在
商界名家》 曾有人说 . : 中国是建 筑 2 1年世博会的规划 中, 0O 我们要更 多地考虑 的实验场。 什么是建筑 的实验场 7 今天建筑 建筑如何 与城市发展和文化氛围相融合 。 教育的 目标又是什么 当今的建筑理想是 什么7 建筑 的思想与灵魂又在哪儿呢7 郑时龄 : 就大多数外国建筑师而言, 他 天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规模快速
80 5 万人 , 目前 大 约有 g O 5 万人 , 以还 有 所

个疏散 ^口的任 务, . 故规划之中还要建设 些辅城, 而提 高大家的生活质量 。 从
世 博 会 代 表 了我 们 国 家现 在 欣 欣 向
留我们 自己的建筑文化 7 为此 .商界名家》 《 走访 了被聘任2 1 0 0 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 、 中科院 院士 、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先生。
大跃进作风 , 避免将我们的城市 当成一比一
的大型积木进行试验。 上海的建设已经进入 了成熟期 , 我们必须避 免非理性的规划 , 避
免 反规 划 的思 想 , 立 宏观 的理 想 , 免 用 树 避
任、 环境责任和教育责任。 建筑师不仅必须
把 建 筑 设 计 看 作 一 种技 术 能 力 或 艺术 创
造, 而且也应 当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 。 当 应 将生态情怀和 社会 需求放在 与形 式秩序
专业至上这些传统准则同等重要 的位 置。
吃泥萝 l 吃一段洗一段的方式去建设 。 ,
商界名 家》 我们 知道 : 全球 化已经 对 中国 的城 市规划和 建筑界产生 了重大 影响. 0 自2世纪8 年代以来 0 中国建筑又重 新融入世界建筑的大潮 以说国际上有 可 什 么样 的建筑思潮 中国建筑界就会有所 反应 中国建筑 以及建筑师, 规划师在 国际 城 市规划 与建筑领域 中却面临着边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显得被动, 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 力与竞 争力, 淹没在世界 ‘ 文化趋同 ’ 的大潮 中。 ”
我很欣 赏龙应 台先生 曾经说过 的, 我
们要 与 国 际接 轨 , 该 引 进吸 收 国外 最 先 应
进 的、 流的 东西, 一 不要 去 把 那 些二 流 的 、 已经 过 时 的 东西吸 收 过 来 。
城市的建筑速 度和经典 文化 之问的矛盾 7
20 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是 “ 城市 . 让生
博园区的建设 。 在中国大量外聘建筑设计
师. 大批建筑逐渐被 西化 “ 的今天 , 上海世
活更美好 城市规划建设也在 紧锣密鼓地 进行。 您认 为在这一段时间内. 在城市建设 方面应注意哪些重要的 问题 7
而 来 的 ‘ 势 ’ 化 , 于 ‘ 势 ’ 地域 文 强 文 处 劣 的 化 , 果缺 乏 内在 的活 力, 如 没有 明确 的 发展
方 向和 自强 意识 , 自觉地 保 护 与 发展 , 不 就
进 步。 实验性和先锋性并不是坏 事, 中国建
筑要 自 于世 界文化之 中, 立 也必须提 倡实
郑时龄: 上海2 1 年主办世博会面临 0 O
着 许 多机 遇和 挑 战 。 但我 们 要 遵 循人 性 化 、
博园将会秉承怎样的思想进行设 计7 我们
在建设中环线, 划中心城 区的人 口是8 0 规 0

将如何看待建筑设计的” 西化 ” 浪潮 7 建筑
文化 已经被全球化 了吗 我们还要不要保
维普资讯
我们的建筑文化
访中科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
本 刊 特 约 记 者 居 平
今 建上 会施五 的设 年.海 第 第 园启划 ,十计 是是博 一一一 区动 实的 年世 也
年. 上海各界、 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着上海世
城市 发展速度 真是 日新 月异 已成为当今
发展 带来 了新的机遇, 处于长江三角洲龙 头
地 位 的上 海 , 该 发挥 集 聚和 辐 射 的作 用。 应
《 商界名家》在近2 年的时间 . : 0 上海
维普资讯
海来说 , 办好这届世 博会 , 对上海的产业结
良 莠, 商业 建 筑 师独 尊 的思 想 , 唯 大量 二 三
世界上发展最快 的城市 之一 。 您怎样看待
从上海市的总体规 划图, 们可以看到 . 我 城
市功能正从中心城 区一 圈一 圈地往外辐射。 目前上海城市人 口是10 万, 0 但主要是指 常 7 住人 口, 到世博会 召开 的时候 , 务对 象不 服
仅 仅 是这些 常住人 口 , 应 该 包括 在 上海 生 还 活 的 其他 人 , 是2 0 万人 左右 。 在 正 大概 00 现
民族性、 节约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观念。 上
海的 发展 目 是建 成四个 中心 , 标 那就是金 融、 贸易、 经济和航运 中心, 世博会给上海的

荣的 面貌, 代表 了我们 国家经济、 市、 城 文 化各 方 面的综合 竞争力。 多国家都是在 很 本国的莲勃上升期 举办世 博会 的, 对于上
验 性 和 先锋 性 。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 而美好的建筑 ,
则让城市更美好。 我觉得要创造 当代中国社
会 的优 秀建 筑 , 必须 抛 弃 多 、 、 、 的 就 快 好 省
建 筑 的 重 要 性 质 决 定 了建 筑 是 社 会
的建 筑、 理性的建筑。 建筑师和创造建筑的
人 们担 负着 十 分 重 大 的社 会 责任 、 史 责 历
流 建 筑 师 一 统 天 下 的状 况 而 言 , 是 一 个 这
筑师能否善待我们的城市 . 我们的文化7 您
构、 城市结构以及城 市规 划、 城市 交通、 城 市建设和城 市管理等 , 将带来长期而深 必
远 的影 响 。
怎样看这个 问题 7
郑时龄 : 吴良镛院士呼吁 , 面,席 卷 “ 】 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