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一、名词解释1.王韬[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1867年,王韬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昭文新报》答:《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

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3.《汇报》答:《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闳。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

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彙报》。

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4.《述报》答:《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答案丁淦林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答案丁淦林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答案(丁淦林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每周评论》[复旦大学2009~2010年研]答:《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

《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

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

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2.陈独秀答: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03年,陈独秀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与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陈独秀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广大青年推崇他是“思想界的明星”。

3.《敬告青年》答:《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一篇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4.李大钊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之习题模拟9_史_

中国新闻传播史之习题模拟9_史_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填空题1、——、——和——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该报1939年宣布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3、——年——月——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该报第一任社长为——,第一任总编辑是——。

它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4、晋察冀根据地的——于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省阜平县创刊,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最早的一份报纸。

5、1940年底,——电台建成并首次开播,电台呼号是——,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电台开播的日子(1940年12月30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6、外国新闻记者与作家采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始于——,其后的——、——、——等成就也最为显著。

7、中共领导的——和——创刊,是中共的新闻事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在国统区公开亮相。

8、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范长江、夏衍等人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组成——,1938年3月30日,这个协会改名为——在汉口正式成立,简称“青记”9、《救亡日报》创刊于——,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实际是中共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

10、1939年5月6日至8月13日出版的——是我国新闻史上有报纸联合版之始。

11、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统区一些进步报纸纷纷转移到香港,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和——。

12、——是海外抗日办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其中以——、——等抗日爱国人士主办的报刊影响最大。

著名的报刊有——和——。

13、著名的“洋旗报”有——、——、——、——。

二、名词解释1、“洋旗报”(了解)三、简答题1、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KB2532、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新华通讯社答: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

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

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4.“野百合花”事件[北大2007年研]答:“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怎样评价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答:(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状况如下: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就一封恐吓信事件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这是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14日《人民日报》发毛泽东撰写、署名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点名《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在一个短时期内基本政治方向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的方向,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录以备考》,由此点燃了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的火焰。

《人民日报》于7月1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把全国的反右派斗争推向了高潮。

《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时事手册》、《新观察》以及其他一些报刊,纷纷作了公开的检讨。

反右派斗争作为这场集中的、激烈的政治运动,经过两三个月就基本结束了。

但是,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

新闻界有一批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文汇报》21名,包括徐铸成、浦熙修。

(2)对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评价如下:反右派斗争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界,影响巨大,教训深刻。

“左”倾思想的抬头和急剧膨胀使“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片面地得到发展,为日后新闻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①新闻宣传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

在1957年5月宣传报道整风时,全国新闻媒介一派活跃气氛。

其中有极少数人和极少数新闻作品,趁机否定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此进行批判是必要的,但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不少人被错划、错批。

“左”倾思想从此呈现上升势头,1956年开展的新闻工作改革却从此停止,不再提及了。

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被当作“群众斗争的形式”,成了新闻报道的热点。

③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使新闻理论上的“左”倾色彩,日趋浓重。

然而,1956年、1957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与规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八章)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延安:⑴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博古。

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呼号XNCR。

⑶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社长博古,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份大型日报。

*1940年春天,延安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时期。

在周恩来负责领导下,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同志克服了广播发动机、发电、天线等重重困难,群策群力,终于在1940年12月30日诞生了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广播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

延安台的广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向全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

*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博古(秦邦宪),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⑴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⑵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3月31日,毛泽东召开《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

190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发表《致读者》指出,改革的任务是一个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⑶整个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从头到尾抓两个问题,一是观念更新,二是队伍建设。

由此版面顺序进行调整: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文风也得到明显改变。

⑷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十六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一、名词解释1.《婴报》答:《婴报》(蒙、汉合璧)是内蒙古地区第一份蒙文报刊,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该报创办于1905年,4开,隔日刊,石印。

社址设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喀喇沁右旗王府“崇正”学堂院内。

该报以“启发民智、宣扬新政”为宗旨,主要刊载国内外重要新闻、科学知识、内蒙古各盟旗政治形势的动态及针对时局的短评等,免费投递。

辛亥革命前后终刊。

创办人为贡桑诺尔布。

2.《西藏白话报》答:《西藏白话报》是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创办于1907年四五月间,其创办人是清廷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

联豫、张荫棠认为“与其开导以唇舌,实难家喻户晓,不如启发以俗话,自可默化于无形”。

于是他们便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参照《四川旬报》及各省官报的办法,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藏文报刊《西藏白话报》。

这是西藏地区第一家近代报刊。

3.《伊犁白话报》答:《伊犁白话报》由中国同盟会主办,是新疆地区辛亥革命时期惟一的少数民族文字的革命报纸。

该报创刊于1910年(宣统元年)3月的伊犁惠城。

由冯特民主编。

《伊犁白话报》报道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各种消息。

内容丰富,文字新鲜活泼,深受读者欢迎。

该报除在新疆发行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

影响之广,印数之多,在当时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中首屈一指。

《伊犁白话报》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外,还向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教育,号召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反对清朝封建独裁统治。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20世纪30、40年代的少数民族报业发展情况。

答:20世纪30、40年代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时期的第一个阶段。

(1)这个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数量、种类增多,尤以蒙、朝、维、哈、锡伯等5种文字的报刊比较发达,并已具有现代报刊的性质和办报规模。

(2)在蒙、朝、维等文种中又以中共党报和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报刊最为发达,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报经验。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第4~5章)【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第4~5章)【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总发行量近70万份。

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3.洋旗报[复旦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洋旗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

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九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人大2013年研]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作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共产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刘少奇提出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c.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年研;北师大2013、2010年研;北大2012、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在抗战时期,()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A.延安B.西安C.上海D.武汉在抗战时期,重庆是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

()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

A.1937B.1938C.1939D.194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1936B.1937C.1939D.1940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西安B.延安C.重庆D.南京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杂志,这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 《共产主义》B. 《共产主义者》C.《八路字军政杂志》D. 《共产党人》193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这是以()为中心的党的刊物。

A.党的教育B.党的建设C.党的批评D.党的建立()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为之写了发刊词。

A.1936B.1938C.1939D.1937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为之写了发刊词。

A.周恩来B.毛泽东C.邓小平D.刘少奇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则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为之写了发刊词。

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边区群众报》在()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

A. 1941B.1940C.1939D.1938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在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

A. 《中国文化》B. 《中国青年》C. 《中国妇女》D. 《边区群众报》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化》在1941年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

()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这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最重要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丁淦林主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丁淦林主编

第一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丁淦林主编§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一、简答题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答:(1)外报产生的历史条件18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更迫切地企图打开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等要求。

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和武力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外报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2)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的原因①中外新闻传播发展环境和程度的差别。

一是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

直到19世纪,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处于相对先进的国家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环境里,受产业革命的推动,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具有先进的办报方法和印刷设备,即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

中国古代报纸相形见绌,竞争力低下,同时,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还未出行或形成相当的实力,所以,此时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建立,为外报的刊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这些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的外报,就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③外报中的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创办,编辑熟悉中国语言文化,报刊迎合中国人的性格和阅读习惯,儒学与宗教结合,大量引介先进的科学知识,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吸引有识之士的目光。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2章】【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

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2.《文萃》周刊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

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文汇报》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

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4.《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1)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

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

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新华通讯社答: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l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

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

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3.《抗战》答:《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

《抗战》除出版三日刊外,还同时出版《抗战画报》,六天一期。

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该刊内容主要有政论、书评和战地通讯等。

冯玉祥将军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

”《抗战》也发扬了邹韬奋所办报纸的优良传统,很注意和读者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意见,邹韬奋亲自答复读者的问题,很受欢迎。

4.《群众》周刊答:《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编辑兼发行人为潘梓年,实际主持者为许涤新。

该刊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为宗旨,同时还经常刊载介绍马列主义的译著和论文。

1938年10月日军进犯武汉后,《群众》周刊被迫停刊,同年12月迁至重庆复刊,1943年1月改为半月刊,1947年3月2日停刊。

5.《新华日报》[华中师大2003研]答:《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

《新华日报》的创办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

通过《新华日报》,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得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传送给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

6.《新华副刊》答:《新华副刊》是《新华日报》整风改革的硕果。

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遵照中共整风运动的精神,革新内容,调整版面,各种专页均停办(其中《文艺之页》刊出时间最长,共出62期),把第4版编为综合的文化版──《新华副刊》。

该刊是文化性的综合副刊,重视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

《新华副刊》一方面是反法西斯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另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

辟有《书评专页》、《戏剧专页》和专栏《杂志摊上》,及时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及其它书刊进行评价,针对戏剧活动发表评论文章。

主持或参加副刊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楼适夷、张企程、蔡馥生、陈克寒、戈宝权、胡绳、戈茅(徐光霄)等人。

该刊不仅刊载国统区各抗日阶层作家的创作,有针对性地发表理论批评文章,还经常发表、报道延安和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孤岛”上海作家的作品、文艺运动情况。

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主张和政策,又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全民抗战》答:《全民抗战》是由《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月刊于1938年7月7日合并改名而来,由邹韬奋任总发行人,最高发行量达30万份。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再次内迁,自10月15日起在重庆出版,并由三日刊改为五日刊。

自1939年5月13日出版的第70号起,《全民抗战》改为周刊,出至1941年2月22日第157期后被查封。

8.国际新闻社答:国际新闻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

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采取合作社形式,在武汉成立。

同年10月20日在长沙成立并对外发稿,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等。

11月,迁至桂林并设总社,成为全国性通讯社,正式对国内外发稿。

1939年,香港原有的国际新闻社并入,改为分社。

同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

“国新社”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了一批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社。

稿件以通讯为主,向国内和海外华侨报纸发稿,影响很大。

1941年皖南事变后,桂林和重庆两社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关闭,香港分社活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新社”在香港重建,继续发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兰州大学2007研]答: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

其前身是1937年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在上海发起筹办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

该协会还没有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被迫离沪迁往武汉,在武汉成立分会,1938年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邵力子、王芸生、于右任、叶楚伧、邹韬奋、郭沫若、张季鸾、潘梓年等为名誉理事,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为常务理事。

“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桂林、成都、重庆、延安、兰州等地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一千多人。

10.《解放》周刊答:《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出版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1937年4月24日创刊,16开铅印,后改为半月刊。

该刊辟有时评、论著、翻译、通讯、文艺等专栏,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博古等都在该刊上发表文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刊物,《解放》周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起到了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1941年8月,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解放》周刊停办,共出版134期。

11.《译报》答:《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1937年12月9日创刊,日出4开一张,由夏衍主持报务。

该报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但都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欢迎。

12月20日,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取缔。

12.《每日译报》答:《每日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以翻译为主的抗日报纸,1938年1月21日创刊,其前身是《译报》。

该报聘请英国商人担任发行人兼总编、经理,但实际负责编务的是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梅益等人。

《每日译报》初为4开小型日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

《每日译报》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

1939年5月18日,上海租界当局以《每日译报》所刊文字与维持租界安定有所抵触为借口,迫令其停刊两周。

与此同时,日伪组织收买了该报发行人,致使《每日译报》在停刊期满后无法复刊。

13.《文汇报》答:《文汇报》于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由严宝礼等爱国人士集资创办。

抗日战争时期,《文汇报》坚持抗日立场,在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有广泛影响。

1939年5月18日,《文汇报》被租界当局勒令停刊两周,此后因洋保镖克明为日伪所收买而未能复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报于1945年9月复刊,坚持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的进步立场,支持工人、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7年5月24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后于1948年9月9日创办香港《文汇报》,继续宣传爱国、民主的主张。

上海解放后,《文汇报》上海版于1949年6月21日复刊,如今成为中共上海市委员会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党的文教方针、政策为主要任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报纸。

14.《边区群众报》答:《边区群众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一份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通俗小报,创刊于1940年3月25日,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4开4版的周报,1941年改成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

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该报坚持在陕北出版。

1948年1月10日,该报改组为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同时另出版通俗的《群众》周刊,以继续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