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农业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点之一,如今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农业信息化,而农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物联网。

托普云农物联网推出的物联网技术全面打造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武装到了延续几千年的劳动生产上。

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了一张张功能各异的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捕捉发生问题的位置。

如此一来,农业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关数据显示,农业灌溉是我国的用水大户,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导致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40%。

如果根据监测土壤墒情信息,实时控制灌溉时机和水量,可以有效提高用水效率。

而人工定时测量墒情,不但耗费大量人力,而且做不到实时监控。

托普云农物联网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和物联网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种植中的监控管理不再受到时空局限,根据大棚或其他种植区微传感器采集的详实数据,点击手机屏幕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遥控节水灌溉、施肥、二氧化碳、水泵、风机等田间设施。

总而言之,实现土壤墒情的连续在线监测,农田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控制,既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缓解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也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根据规划,托普云农物联网应用中的管理平台分为墒情信息监测、苗情信息监测、气象数据分析、短信发布、灾情信息发布、图形预警几个部分。

未来,围绕系统建立起来的"绿色产业链"将让现代农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土壤墒情监测是实施农田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为此,托普云农结合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势研发了一种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它可以实现农田土壤墒情的准确测定和管理,对农业展开合理的生产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壤墒情测量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壤墒情测量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壤墒情测量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水分的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的分布情况。

对于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而言,准确地测量土壤墒情非常重要。

测绘技术是一种可以有效地进行土壤墒情测量的工具。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壤墒情测量,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测绘技术和工具。

一、激光遥感技术激光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传感器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

在土壤墒情测量中,激光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高程、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质地等相关信息。

通过激光雷达设备对地面进行扫描,可以获取高度分辨率的地形数据,从而推断土壤墒情。

激光遥感技术还可以识别地表覆盖类型,例如裸地、植被和水体等,这对于评估土壤墒情也非常重要。

激光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率、高分辨率和非接触性,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壤墒情信息。

二、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

在土壤墒情测量中,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土壤墒情数据。

卫星通过搭载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微波雷达、热红外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等,可以获取土壤墒情的相关参数,如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等。

通过不同波段的传感器,卫星可以获取不同深度的土壤墒情信息,从而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遥感设备的广覆盖和连续监测性,可以实现全球尺度的土壤墒情测量。

三、地面无线传感网络地面无线传感网络是一种利用节点间相互通信的无线传感技术。

在土壤墒情测量中,地面无线传感网络可以通过在地表埋设感应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变化。

这些感应设备可以测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质地等参数,并通过网络实时传输数据。

地面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将大面积的土壤墒情数据整合到一个中心服务器,从而实现对大范围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和评估。

地面无线传感网络的优势在于其低成本、低功耗和实时性,可以提高土壤墒情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在土壤墒情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激光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无线传感网络是常用的测绘技术。

土壤墒情记录仪研究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中的作用

土壤墒情记录仪研究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中的作用

土壤墒情记录仪研究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中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精量灌溉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土壤墒情实时的监测和预报更是十分必要,因为需要根据这些数据制定调水、配水方案以及灌溉计划,这是防旱抗旱的重要手段。

托普云农土壤墒情记录仪在土壤墒情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水分的采样样本都是关于时间的一维随机序列,一般从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2个方面描述其平均水平与变异性。

反映离散趋势的指标包括样本最大、最小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极差等,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等。

在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常采用托普云农土壤墒情记录仪墒情数据直方图进行分析,即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矩形表示数据分布。

绘制墒情数据直方图时,以给定间隔内的数据频数为矩形的高度并作为纵坐标,以数据范围的间隔为矩形的宽度,并作为横坐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成为困扰人类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的重大自然灾害。

土壤墒情记录仪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和预报研究,是进行防旱抗旱的基础工作。

抗旱部门正是通过测定土壤墒情的变化来确定当前墒情程度和预报下一步墒情的发展演变趋势。

托普云农土壤墒情测试仪/土壤墒情记录仪可以同时记录雨量和水壤水分的变化,并可以看出随着雨量的增加或减少,土壤水分的曲线同时变化。

如果只想测一个土壤水分,可以将雨量传感器拔出,可同时两个传感器同时接入记录,也可以单独一个参数记录。

土壤墒情测试仪/土壤墒情记录仪功能特点:1.意外断电后,已保存在主机里的数据不丢失。

2.探头具有一致性,主机可通过集线器接入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互不影响精度。

3.将传感器插入主机后便可手动搜集到多钟不同类别的传感器(类似于U 盘和电脑相连接能自动感应)。

4.仪器具有32通道同时检测的扩展功能,可以实现多点同步检测,可按需要自行组合。

5.有线RS485通讯,传感器通讯电缆最远可达到100米。

6.低功耗设计,增加系统监控和保护措施,防止电源短路或外部干扰而损坏,避免系统死机。

土壤墒情预报研究

土壤墒情预报研究

土壤墒情预报研究作者:刘卓刘仁亮来源:《山西农经》2018年第03期摘要:研究土壤墒情预报,确定未来旱涝发展趋势,对农业生产服务有重要意义。

统计与土壤墒情变化相关的气象要素,计算各要素与土壤墒情的算相关系数,建立简便易行的土壤墒情预报方法,为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土壤墒情;相关分析;墒情预报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3-0057-01 中国图书分类号:S152.7 文献标志码:A墒就是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反应作物在各个生长期土壤水分的供给状况,并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因此,研究分析墒情变化规律,开展墒情预报,对防旱、排涝、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目前,国内外土壤墒情预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概括起来可大致分为经验公式法、水量平衡法、消退指数法、土壤水动力学法、时间序列法、神经网络模型法、遥感监测法等几类[1]。

本文用经验公式法开展研究。

土壤含水量与降水、气温、风速、蒸发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辽宁省昌图县气象站近22年4月中下旬土壤墒情、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风速、蒸发量等资料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果:昌图县4月28日10cm的土壤墒情与4月中下旬的合计降水量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72。

昌图县土壤含水量与气温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10cm土壤含水量与时段内平均风速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6。

蒸发量是一个综合因子,如果气温高、风速大、日照多、地温高、时间长,则蒸发量大;反之蒸发量小。

经统计得到:蒸发量与土壤墒情负相关明显,昌图县4月28日10cm的土壤墒情与4月中下旬蒸发量的相关系数为-0.51。

在没明显透雨的情况下,可使用土壤墒情预报经验公式计算。

在春旱期间,10mm以上的降水,一般每增加1mm降水,10cm土壤墒情可增加0.7个百分点左右。

如果春季一般降水达40mm以上时,土壤含水量会达到饱和,此种情况不用计算,可直接预报某日大雨后,土壤墒情可达25%以上。

土壤墒情农田监测点土壤含水量原始记录表

土壤墒情农田监测点土壤含水量原始记录表
冲积平原
轻壤土
露地
小麦Biblioteka 灌浆期17.718.5
21.2
21.2
83.5
87.3
适宜
适宜
0
良好
8
莫州镇莫州二街村
冲积平原
壤土
露地
小麦
灌浆期
16.7
17.6
21.2
21.2
78.8
83
适宜
适宜
0
良好
4
出岸镇出岸四村
冲积平原
轻壤土
露地
小麦
灌浆期
18.6
19.1
21.2
21.2
87.7
90.1
适宜
适宜
0
良好
7
0
良好
1
石门桥镇高李庄
冲积平原
轻壤土
露地
小麦
灌浆期
16.7
17.8
21.2
21.2
78.8
84
适宜
适宜
0
良好
9
于村乡军庄村
冲积平原
壤土
露地
小麦
灌浆期
16.8
17.2
21.2
21.2
79.3
81.1
适宜
适宜
0
良好
平均
适宜
适宜
备注
说明:1、技术模式:露地、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及其他农田节水措施。
2、墒情与旱情等级评价:过多、适宜、不足/轻旱、中旱、重旱。
辛中驿镇陈庄村
冲积平原
轻壤土
露地
小麦
灌浆期
17.4
18.1
21.2
21.2
82.1
85.4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方案1. 引言土壤墒情监测是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通过监测土壤墒情,可以及时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合理安排灌溉,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土壤墒情监测技术方案,包括硬件设备和数据处理流程等内容。

2. 硬件设备为了实现土壤墒情监测,我们需要使用以下硬件设备:2.1 传感器传感器是土壤墒情监测的核心设备,它可以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常用的土壤墒情传感器有电阻式传感器、频域传感器和时域传感器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

2.2 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用于接收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并将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

常见的数据采集器有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两种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器。

2.3 基站基站用于接收数据采集器传输的数据,并将其发送到数据处理系统。

基站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与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通信。

3. 数据处理流程土壤墒情监测的数据处理流程如下:3.1 数据采集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将土壤墒情数据采集到,并发送给基站。

数据采集器根据预设的采样频率进行自动采集,保证及时性和连续性。

3.2 数据传输基站接收到数据采集器传输的数据后,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将数据发送到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3 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系统将接收到的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存储,可以选择使用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等方式进行存储。

存储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备份和容灾等问题,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4 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系统对存储的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数据的清洗、校正和计算等过程。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土壤墒情的各种统计指标和变化趋势,为农民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3.5 数据展示数据处理系统将分析后的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可以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展示土壤墒情的变化情况,方便用户直观地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

4. 应用案例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在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浅谈土壤墒情的及时监测预报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浅谈土壤墒情的及时监测预报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浅谈土壤墒情的及时监测预报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水分量,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壤墒情的及时监测预报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土壤墒情的定义、监测方法、预报意义以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壤墒情的定义及监测方法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所含的水分量,也可以理解为土壤的湿度。

它反映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灌溉的合理运作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土壤墒情监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土壤墒情传感器:利用电子传感器测量土壤中的电导率、介电常数等参数,从而反映土壤的墒情变化。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实时性好,可以进行长期监测,并能与其他气象要素进行多元分析。

2. 土壤墒情监测站:利用墒情监测站能够实时、连续地监测土壤墒情,通过监测站的传感器测得的土壤墒情数据可以用于制定灌溉计划和农田水分管理。

3.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土壤墒情数据。

通过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土壤面积、体积、覆盖度等信息,可以获取土壤墒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精确灌溉提供依据。

1. 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墒情的及时监测预报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决策者准确判断土壤水分状况,合理制定灌溉计划和农田水分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2. 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不同农作物对土壤墒情的要求不同,及时监测预报土壤墒情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并进行合理的农田管理,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3. 防止土壤水分过量或不足:过度灌溉或不足灌溉都会对土壤墒情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土壤墒情的及时监测预报,可以准确把握灌溉的时机和量,避免因灌溉不当造成土壤水分过量或不足的问题,保护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4. 预防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土壤墒情的合理调控可以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亲水性作物如水稻、稻谷等对土壤墒情的要求较高,合理湿润的土壤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而病虫害对土壤墒情的要求也不同,及时监测预报土壤墒情有助于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沧州市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研究

沧州市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研究

兹 (% )=#^伊 100
(1)
式中院兹为土壤含水率(%);G1为盒加湿土重(g) ; 为 盒加干土重(g); G0为盒重(g)。 2 . 2 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常数的确定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试 验 站 所 在 地 土 壤 为 沙 壤 土 ,在 测 定 当 地 土 壤 容 重 的 基 础 上 ,精 确 合 理 地 确 定 各 土 深 的 土 壤 田 间 持 水 率 。按 照 田 间 持 水 率 测 定 规 范 ,经试
3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分析
在很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农田中的土壤水分处 于 不 断 的 运 动 之 中 。降 水 或 灌 溉 后 ,使 土 壤 水 分 增 加 ; 由 于 植 物 吸 水 ,表 土 蒸 发 及 植 物 蒸 腾 ,土壤水 分 又 不 断 减 少 。对 处 于 运 动 中 的 土 壤 水 分 ,如果定量地预测其动 态 ,再根据植物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来正确地确定灌 溉 和 排 水 措 施 ,这 对 农 业 生 产 有 着 重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土 壤 水 分 的 动 态 变 化 ,一 般 可 分 两 个 过 程 ,即增长过程和 消 退 过 程 ,亦 即 增 墒 和 退 墒 过 程 。现根据实测的墒情及 有关资料对该站退墒和增墒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3.1 土壤墒情消退规律分析 3.1.1 土壤墒情消退过程概述
摘 要 :依据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站2003耀2014年监测资料,深入分析了沧州地区土壤墒情特点,研究
K K P 了捷地试验站所代表区域(滨海平原区)的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采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计算土壤消退
系数 值,并求出逐月平均 值,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构建 -兹。-吟兹组合图,即建立降雨量、雨前土壤
含水率、雨后增墒的相关关系,由此分析得到土壤墒情增加的相关公式,进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对未来墒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7期近年来,沧州市十年九旱,干旱已成为影响沧州市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旱灾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沧州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防旱和抗旱工作任重而道远。

结合沧州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特点,分析沧州区域土壤墒情变化规律,探讨适合的土壤墒情预报方法[1-3],对于做好高效防旱抗旱和农业增收有重要意义。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1.1区域概况沧州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位于北纬37°28′~38°57′,东经115°42′~117°50′,下辖17个县(市区),总面积14056km 2。

沧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少雪。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51.1mm ,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地区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多年平均蒸发量1264mm 。

全市耕地面积76.362万hm 2,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谷类、高粱、花生、油料、甘薯等,冬春季主要作物为小麦,夏秋季主要作物为玉米。

区域内土壤质地大部分为壤土,10、20、50cm 等3个土层土壤干容重在1.35~1.55g/cm 3,凋萎系数随深度变化不明显,10~50cm 土层在6%~7%,土壤重量田间持水量一般在24%~30%。

1.2资料来源资料采用沧州旱情监测中心部分旱情监测站资料及捷地试验站、衡水试验站土壤墒情及气象监测成果。

旱情监测站监测周期为上半年的3—6月和下半年的9—11月,每旬监测1次,即1日、11日、21日于8:00进行监测,若次降水量超过10mm 进行加测。

试验站封冻期停测,其他时间正常监测,每5d 监测1次,即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的8:00进行监测。

汛期(6—9月),当次降水大于25mm 时,进行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监测直至稳定为止。

非汛期(10月至翌年5月),当次降水量大于10mm 时,进行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监测直至稳定为止。

沧州地区土壤墒情预报软件设计与实现

沧州地区土壤墒情预报软件设计与实现
报 精 度 , 实践 的基 础 上 , 用 P w r ule ( B 【 开发 工 在 利 o eB i r P ). d 1 卅
具 和 S LA y h r 据 库 平 台 , Q nw ee数 开发 了 土 壤 墒 情 预 报 系 统 ,
】 — —一
报袁输 出
{ 信息完事性 分析
数 据 库 维 护

l 预 测 成 果
报 表 输 出
取 得了成 功 , 及时 为抗 旱 部门提 供 了科 学依 据 。
1 土 壤 墒 情 预 测 的数 学 模 型
报表输 出 l 格式转换
在土壤 墒情预 测 中 , 有多 种数 学模 型I] 退系 数法 ( 5, -消 6 K 值法 ) 其 中较 为成 熟的 - 3 , 是 0 其结 构 简单 、 数易得 、 参 精度
可靠 , 系统 中将 以此方法 为主 。 本 计 算模 型可表 示为 :
.= ( . + f ) + l + 32 程 序 主 体 设 计 .
图 1 系 统 流 程
程I 集 工 帮
助等 于一体 , 可执 行 点墒 情预 测 、 批量 墒情 预 测 、 表打 印 、 报 基本信 息管 理 、 数据库 管理 等功 能 。 详情如 图 2 示 。 所
式 中 : 。 别 为 t 1日和 第 t目墒 情 指 数 ; 为 第 、 分 , +
t目的降水 量 ( 雨量 较小 不 产 生径 流 的情 况下 ) m ; ( m) Q 为 第 t 目的灌水量 ( m)K 为为第 t目的土壤水 分消 退系数 。 a r ;
S ̄ 0/ = t
处 , 时对 墒 情信 息 进行 跟 踪 。 有 的预 报 手段 较 为 落后 , 实 原

沧州地区土壤增墒预报方案分析

沧州地区土壤增墒预报方案分析

日用 自记 雨量 计 观 测 , 它 时 间 用 普 通 雨量 器 观 测 , 进 行 其 并 逐 日降水量 观测 。
由 图 1可 以看 出 土 壤 增 墒 具 有 以 下 特 性 : 1 ( )当 雨 前 土
壤含 水率 相 同情 况 下 , 水 量 越 大 , 壤 含 水 率 增 量 越 大 。 降 土
气 温 一2 .  ̄ 。 多 平 均 风 速 3 5 m/ i , 大 风 速 2 . 0 6C . mn 最 10
m/m i n。
平 均 的 0 和 0, o为 雨 前 土 壤 含 水 率 , 称 雨 后 土 壤 含 水 o t0 叭 率, 即降 水停 止 后第 一 次 测 得 土壤 含 水 率 。 ( 该 日无 观测 若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 号 ] 10 0 4一l8 2 1 ) l一0 4 14(0 0 0 0 6—0 3
减 慢 。 当 降 水 或 灌 溉 超 过 土 壤 的 下 渗 强 度 时 , 面 就 可 能 产 地 生积水 并 以地 表径 流的形 式流 出农 田。 3 2 次 降 水 增 墒 资 料 摘 录 . 降 水 和 灌 溉 是 引 起 增 墒 的 主 要 因 素 。 本 文 研 究 的 是 降 雨 对增墒 的影 响 , 即渗 入 土 壤 中 而 又 不 至 于 形 成 重 力 水 的 那 部 分 水 量 。本 次 选 取 汛 期 次 降 水 量 在 2 5mm 以 上 , 汛 期 降 非 水 量 在 1 0mm 以 上 , 墒 明 显 的 时 段 , 取 次 降 水 量 P, 线 增 摘 垂
关 图 , 出 增 墒 计 算 经 验 公 式 , 立 了增 墒 预 报 方 案 。 方 案 经评 定 , 精 度 可 以 满 足 本 地 区墒 情 预 报 的 要 求 。 得 建 其

土壤墒情预报方案分析研究工作经验简介

土壤墒情预报方案分析研究工作经验简介
性 。对 退 墒 规 律 分 析 , 是 采 用 分 月 建 立 各 土 深 ( . 、. 、 . 、 先 0 102 0 5
2 试 验 站 概 况
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 站位 于河北 省 中东部平 原区 , 沧州市 正南约 75k . m沧县捷地村南 。该试验站是 国家水文站 ,02年 20 底 由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负责设立 为平 原区旱情试 验站 , 观测项 目有土壤含水率 、 气温 、 风速 、 水面蒸 发量 、 地下水埋深 等 项 目, 该站技术 力量雄厚 , 观测 场地 宽敞, 场地土质 为砂壤土 , 每 年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作物 , 为水浇作物地 。
水资源勘测局领导对此项 工作非常重视 , 即组织有关技 术人 立 员进行研究 , 时安排主要技术人员进行实施 。 自20 及 07年 2月 开始进行工作 , 20 3月 8日完成 了沧州市捷地旱情试 验 至 0 7年 站资料 的搜集整理 及土壤水增 、 退墒资料 的摘录 , 并初步作 了退 墒分析工作。20 07年 3月 9日会同保定 、 衡水水 文水资源 勘测 局在河北省水文水资源 勘测局参加 了土壤墒情预报汇商会 。尔 后我们对此项工作逐步进行 了深入 细致 的分 析研 究 , 至 20 截 07 年5 月底 , 完成 了全部分 析任务 , 同时编写 了《 沧州 市捷地旱情 试验站土壤墒情 预报分析研究报告》 。
收 稿 日期 :08 0 —1 20 — 2 4
0 8m) . 及垂线平均 的 0 ~K相关 图, 果点据太 少而且分布散 结
乱, 无法定线 。又采用 分季节 ( 季 : 、 、 ; 春 3 4 5月 夏季 : 、 、 ; 6 7 8月
秋 季 : 、 、1 ) 别 建 立各 土深 ( . 、. 、 . 、. 及 垂 线 91 1 月 分 0 0 10 2 0 50 8m)

土壤墒情实验报告总结

土壤墒情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它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情况,我们开展了土壤墒情实验。

本次实验选取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土壤类型,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含量情况;2. 分析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 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规律;4.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土壤类型,如沙土、壤土、粘土等,以及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

2. 实验方法:(1)采集土壤样品:在不同土壤类型的地块上采集土壤样品,并记录采样地点、时间、土壤类型等信息。

(2)测定土壤水分含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计算土壤相对含水量。

(3)种植作物:在土壤样品中种植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观察并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

(4)数据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情况,探究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含量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沙土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最低,壤土次之,粘土最高。

这可能与土壤的孔隙度、质地等因素有关。

2. 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小麦: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适宜的条件下,小麦生长良好,分蘖数较多,产量较高。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时,小麦生长缓慢,分蘖数减少,产量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高时,小麦根系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2)玉米:玉米对土壤墒情的要求较高,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时,玉米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高时,玉米根系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3)水稻:水稻对土壤墒情的要求较高,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90%。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时,水稻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高时,水稻根系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吕庆玉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结合沧州市实际情况,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典型作物分析沧州市土壤墒
情变化特点,揭示沧州区域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对捷地旱情试验站土壤墒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利用P要籽0要驻籽增墒相关法建立增墒预报方案,利用退墒系数法以及籽t要T要籽0相关法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探讨适合沧州区
域的土壤墒情预报方法,对类似地区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总页数】3页(P236-238)
【作者】吕庆玉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沧州 0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TV213
【相关文献】
1.河南省土壤墒情格点化预报方法研究 [J], 魏璐;赵国强;鲁坦;杜子璇;郭学峰
2.田间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关键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J], 卞艳丽;曹惠提;杨一松;景明
3.松原市土壤墒情监测及干旱预报模型方法研究 [J], 李建平;李德恒;李晓亮;赵宏

4.辽宁省未来7d土壤墒情逐日滚动预报方法研究 [J], 焦敏;李荣平;张晓月;李辑;
张琪
5.汾河灌区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J], 粟容前;康绍忠;贾云茂;张宝忠;韦怡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气温为参数的土壤退墒预报方案分析

以气温为参数的土壤退墒预报方案分析

以气温为参数的土壤退墒预报方案分析
韩彦霞
【期刊名称】《水资源研究》
【年(卷),期】2008(029)004
【摘要】依据河北省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站建站以来的2003~2006年土壤退墒
期实测土壤含水率及气温资料,对砂壤土冬小麦、夏玉米作物地不同土深(0.1,0.2,0.5,0.8m)TL垂线平均的θt~T~θ0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乘幂
趋势线配置经验公式(θt=cθ0aTβ)与实测资料进行结果检验,预报误差为实测
吼值的θt值的10%控制,合格率为93%~100%。

按1985年水利电力部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规定的允许误差,预报误差为实测只值的±20%控制,合格率均为100%。

说明成果精度良好,各经验公式具有实用价值。

可作为退墒预报方案应用。

分析方法可推广。

为进一步提高资料质量,提出了以往沧州市该站土壤水监测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页数】6页(P25-29,35)
【作者】韩彦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沧州0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
【相关文献】
1.以风速为参数的土壤退墒预报方案分析 [J], 韩彦霞
2.土壤含水量增墒、退墒预测模型的研建与应用 [J], 邹文安;吕守贵
3.沧州地区土壤增墒预报方案分析 [J], 刘伟才;王艳丽
4.土壤含水量增墒、退墒预测模型的研建与应用 [J], 邹文安;吕守贵;;
5.宿州市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及退墒预报方案研究 [J], 何胜;陈鹤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研究

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研究

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研究熊孟琴【摘要】研究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典型作物,分析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特点,研究三个旱情试验站土壤墒情变化规律,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进行分区研究,创建代表山前平原区、中部平原区、滨海平原区的区域土壤墒情模型和高精度区域预报方案,揭示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对类似地区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河北平原区;典型作物;墒情预报;增墒;退墒;预报模型【作者】熊孟琴【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水文局,河北沧州0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7旱灾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河北省十年九旱,从历史上看旱灾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范围广、季节性三个特点,发生的旱灾往往是大面积连续性干旱。

春旱机率最大,且受旱范围大都是全省性的,据1949—1985年37年资料统计,除1963年和1964年外,春旱受旱面积均占平原区面积60%以上。

旱灾的频繁发生对我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干旱已成为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防旱、抗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河北省平原区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年播种面积冬小麦约3 500万亩,夏玉米约4 000万亩。

河北省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和特点以及旱情特征在中国北方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进行土壤墒情预报研究,对于指导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1.1 研究区概况河北省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在北纬36°03'~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东临渤海,西接山西,南及东南分别与河南、山东为邻,北至西北与内蒙古接壤,东北部与辽宁毗连,中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

全省设有11个设区市,23个县级市,109个县,6个自治县,35个市辖区,共有1 970个乡镇。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摘要结合沧州市实际情况,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典型作物分析沧州市土壤墒情变化特点,揭示沧州区域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对捷地旱情试验站土壤墒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利用P—ρ0—Δρ增墒相关法建立增墒预报方案,利用退墒系数法以及ρt—T—ρ0相关法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探讨适合沧州区域的土壤墒情预报方法,对类似地区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angzhou City,with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as typical crops,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in Cangzhou City were analyzed.Soil moisture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Cangzhou region were revealed.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data of Jiedi Drought Test Station was analyzed,using P-ρ0-Δρ increase soil moisture correlation method to establish model prediction schem.Soil moisture depletion forecast scheme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soil moisture deple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ρt-T-ρ0 correlation method.Suitable soil moisture prediction method for Cangzhou area was discussed,and it has important popularization value for related research in similar areas.Key words soil moisture;forecasting method;temperature factor method;Cangzhou Hebei近年来,沧州市十年九旱,干旱已成为影响沧州市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土壤保墒效应实验报告

土壤保墒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土壤保墒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土壤保墒措施对土壤水分保持效果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取自实验基地,土壤类型为壤土,pH值为7.5,有机质含量为1.2%。

(2)实验器具:土壤水分测定仪、塑料薄膜、遮阳网、温度计、湿度计、测针、量筒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将实验地分为四个处理组,分别为:A组:不采取任何保墒措施,作为对照组;B组:覆盖塑料薄膜;C组:覆盖遮阳网;D组:同时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

(2)实验步骤:1)将实验地划分为四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0m²;2)在每个小区内,按照相同的播种密度和播种方法种植小麦;3)分别对四个处理组进行土壤水分测定,记录初始土壤水分含量;4)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对四个处理组进行土壤水分测定,记录土壤水分含量;5)观察并记录四个处理组小麦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小麦生长,四个处理组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在生长初期,A组的土壤水分含量下降速度较快,B、C、D组下降速度相对较慢。

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四个处理组的土壤水分含量差异逐渐减小。

2. 小麦生长状况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B、C、D组的小麦生长状况均优于A组。

B组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和产量均高于A组,C、D组的小麦生长状况与B组相近。

3. 土壤保墒效果分析(1)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本实验结果表明,覆盖塑料薄膜的小麦生长状况优于不采取任何保墒措施的小麦。

(2)遮阳网覆盖:遮阳网覆盖可以降低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本实验结果表明,覆盖遮阳网的小麦生长状况优于不采取任何保墒措施的小麦。

(3)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同时覆盖:同时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壤保墒效果。

土壤墒情实验报告

土壤墒情实验报告

土壤墒情实验报告
《土壤墒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墒情条件下作物的生长
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选取不同墒情条件下的土壤样品和作物种子。

2. 实验方法:将土壤样品分别置于不同墒情条件下,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并记
录数据。

三、实验过程
1. 准备工作:收集土壤样品和作物种子,准备实验用具。

2. 实验操作:将土壤样品分别置于不同墒情条件下,如干旱、适中和过湿,然
后分别种植相同的作物种子。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株的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
色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
1. 在干旱条件下,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植株高度较低,叶片干枯。

2. 在适中墒情条件下,作物生长状况良好,植株高度适中,叶片翠绿。

3. 在过湿条件下,作物生长也受到一定影响,植株高度较低,叶片发黄。

五、实验结论
1. 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适宜的墒情条件有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

2. 干旱和过湿条件下,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需要通过灌溉和排水等方式来
调节土壤墒情。

3. 本实验结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六、实验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墒情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机理,寻找更有效的调节土壤墒情的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这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墒情调研报告

墒情调研报告

墒情调研报告墒情调研报告一、引言墒情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以及土壤中的水分分布状况。

对墒情进行调研可以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对农作物的种植、水资源的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当前墒情状况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田间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选择多个农田样本进行观察,并进行实地测量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同时,还进行了对相关农民和专家的访谈,获取更多关于墒情的信息。

三、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总结以下几点:1. 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在进行实地观察时,我们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有些地方土壤干燥,水分含量偏低;而另一些地方则存在积水现象,水分含量偏高。

这种不均匀分布的墒情状况,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困扰。

2. 水资源管理不合理:通过与农民和专家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水资源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农民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浪费了很多水资源。

同时,部分农田的灌溉方式也不科学,造成了土壤水分的不平衡分布。

3.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显: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突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民面临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四、对策建议针对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改进农田灌溉方式:可以引进先进的水利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且能够精确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

2. 加强水资源管理:通过加强管理,合理分配农田所需的水资源。

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节约用水,并设置有效的水资源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

3. 推进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和应用:积极推进节水农业的研究和应用,寻找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的节水技术,提高农田的用水效率。

4. 提高农民的墒情意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的墒情意识,让他们了解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土壤水分测试方法和管理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州市土壤墒情预报方法研究摘要结合沧州市实际情况,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典型作物分析沧州市土壤墒情变化特点,揭示沧州区域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和演变趋势;对捷地旱情试验站土壤墒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利用P—ρ0—Δρ增墒相关法建立增墒预报方案,利用退墒系数法以及ρt—T—ρ0相关法建立退墒预报方案,探讨适合沧州区域的土壤墒情预报方法,对类似地区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angzhou City,with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as typical crops,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in Cangzhou City were analyzed.Soil moisture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Cangzhou region were revealed.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data of Jiedi Drought Test Station was analyzed,using P-ρ0-Δρ increase soil moisture correlation method to establish model prediction schem.Soil moisture depletion forecast scheme were developed using the soil moisture deple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ρt-T-ρ0 correlation method.Suitable soil moisture prediction method for Cangzhou area was discussed,and it has important popularization value for related research in similar areas.Key words soil moisture;forecasting method;temperature factor method;Cangzhou Hebei近年来,沧州市十年九旱,干旱已成为影响沧州市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旱灾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沧州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防旱和抗旱工作任重而道远。

结合沧州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特点,分析沧州区域土壤墒情变化规律,探讨适合的土壤墒情预报方法[1-3],对于做好高效防旱抗旱和农业增收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1.1 区域概况沧州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位于北纬37°28′~38°57′,东经115°42′~117°50′,下辖17个县(市区),总面积14 056 km2。

沧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少雪。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51.1 mm,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地区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多年平均蒸发量1 264 mm。

全市耕地面积76.362万hm2,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谷类、高粱、花生、油料、甘薯等,冬春季主要作物为小麦,夏秋季主要作物为玉米。

区域内土壤质地大部分为壤土,10、20、50 cm等3个土层土壤干容重在1.35~1.55 g/cm3,凋萎系数随深度变化不明显,10~50 cm土层在6%~7%,土壤重量田间持水量一般在24%~30%。

1.2 资料来源资料采用沧州旱情监测中心部分旱情监测站资料及捷地试验站、衡水试验站土壤墒情及气象监测成果。

旱情监测站监测周期为上半年的3—6月和下半年的9—11月,每旬监测1次,即1日、11日、21日于8:00进行监测,若次降水量超过10 mm进行加测。

试验站封冻期停测,其他时间正常监测,每5 d监测1次,即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的8:00进行监测。

汛期(6—9月),当次降水大于25 mm时,进行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监测直至稳定为止。

非汛期(10月至翌年5月),当次降水量大于10 mm时,进行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监测直至稳定为止。

监测站全部采用烘干法,普通监测站监测点深度为10、20、50 cm,试验站监测点深度为10、20、50、80 cm。

1.3 土壤增墒预报在试验站资料中选取汛期次降水大于25 mm,非汛期次降水大于10 mm的时段,摘取次降水量(P)以及降水前垂线平均土壤含水率(ρ0)和降水后垂线平均土壤含水率(ρt),同时计算出与本次降水相对应的(Δρ)(土壤含水率变幅):Δρ=ρt-ρ0(1)式(1)中p0为降水前1 d的土壤含水率,ρt为降水停止后第1次测得的土壤含水率(如果由于特殊情况未取得观测值,可用消退公式计算得出)。

1.4 土壤退墒预报1.4.1 消退系数法。

消退系数法指的是根据土壤水垂向变化规律应用水文预报的方法推求逐日土壤消退系数K值用来预测土壤水的变化情况[4]。

利用消退系数法建立退墒公式:ρt=ρ0Kt(2)式(2)中:K为土壤含水率消退系数;ρt为t日后土壤含水率(%);ρ0为时段初土壤含水率(%);t为间隔日数(d)。

在没有降水和灌溉的情况下,土壤含水率将随时间减小,也就是说ρt应该比ρ0小,因此K的取值应该小于1。

从公式可看出,K的取值与土壤含水率的消退成反比,K大则消退慢,土壤失墒慢,K小则消退快,土壤失墒快[5-6]。

将上式进行转化可得:K=(■)■(3)利用上式可计算出K值。

将摘录时段的ρ0、ρt和间隔天数t带入公式(3),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的含水率消退系数K。

1.4.2 气温因子法。

在无降水和灌溉的情况下,土壤墒情因土壤蒸发和作物散发等因素而消退,影响土壤消退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气温(T)、风力(F)等,本方法采用气温为因子对捷地旱情试验站土壤退墒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选择2测次之间无降水且退墒较明显的时段,分层摘取时段初土壤含水率ρ0和时段末土壤含水率ρt,同时摘取综合垂线平均时段初土壤含水率ρ0和时段末土壤含水率ρt,同时摘录时段内各日平均气温T,并对时段内日平均气温T求和。

1.5 预报参数率定预报方案建立后,在沧州区域选择了旧城、杨家寺、付赵3个旱情监测站对增墒和退墒方案进行率定。

经实测数据率定,比较实测值与预报值参照《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进行评定,土壤墒情资料预报合格率均在80%以上,表明所建立预报方法在沧州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参数合格。

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增墒预报利用按要求摘取的试验站监测数据,把ρ0作为参数、P作为纵坐标、Δρ作为横坐标绘制出捷地试验站P—ρ0—Δρ相关关系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ρ0不变时,正常情况下土壤含水率增幅与降水量成正比,但当Δρ增大到ρt接近土壤田间持水量时,土壤趋于饱和,Δρ基本不再增大,将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即田间持水量与ρ0的差值),土壤含水率将不再增加,降水会以入渗方式进入地下水或者以径流形式汇入地表水。

当降水量一定时,ρ0越大则Δρ越小,表明前期土壤含水率大时降水则更不易转化成土壤水,降水以蒸发、径流、入渗形式损失掉,缩小了降水成为土壤水的比例。

以ρ0作为参数,P—Δρ关系曲线的线性为指数曲线,可表示为:P=m×en×Δρ (4)进行公式转换可变为:Δρ=lnP/n- lnm/n式(4)中m、n为常数,令1/n=a,lnm/n=b,把上面公式转换为:Δρ=a×lnP-b(5)a、b参数对于相同的ρ0为一常量,但对于不同的ρ0,a、b又有变化,因此a、b又是ρ0的函数,通过试算得到捷地试验站土壤增墒公式如下:a=-0.214 2ρ0+7.555 3,b=-0.443 3ρ0+16.140 9利用上式对该站2006年实测含水率资料进行验证,把通过预报得到的ρt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定规范采用《水文情报预报规范》,以比较误差20%为标准,上述增墒预报方案的合格率为85.7%。

2.2 土培退墒预报根据捷地试验站和沧州旱情监测站2测次之间无降水的时段,分深度(试验站10、20、50、80 cm;旱情监测站分10、20、50 cm)摘录ρ0、ρt和t值,计算出各深度的K值;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垂线平均的K值。

把计算出的K值按月份分别进行统计,从而得到捷地试验站的K值统计表。

因为封冻期无法进行含水率监测,所以逐月K值只统计3—11月。

捷地试验站逐月K值统计情况见表1。

K值变化规律:通过表1和图2可以看出同一深度的K值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1月为最高点,K值最大;5—7月为最低点,K值最小。

5—7月气温高,作物生长快,作物失墒快;11月气温低,作物生长慢,作物失墒慢。

由于封冻期无法进行含水率监测,因此没有明确的K值,但是根据K值的定义和变化规律分析,最大K值应该位于这个区间。

按季节划分,秋季K值最大,其次为春季,夏季K值最小,失墒最快。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土壤深度K值变化有规律,各个深度K值基本不相交,呈有规律分层次排列,10 cm K值线位于最下方,80 cm K值线位于最上方,20 cm 和50 cm K值线位于中间,表明土壤深度越深K值越大,失墒就越慢,土壤深度越浅,则有相反的规律。

利用沧州旱情监测站2006年部分实测资料对根据K值预报出来的土壤含水率数值进行校验,评定规范采用《水文情报预报规范》,以比较误差20%为标准,退墒预报方案的合格率为95.2%。

运用气温因子法,假定土壤退水期时段末土壤含水率ρt与前期土壤含水率ρ0及时段内日平均气温累计值(T)有关,即令ρt=F(T、ρ0),分别对不同深度(10、20、50、80 cm)及垂线平均的ρt—T—ρ0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分别配置了模型,以10 cm土壤深为例,设:ρt=cρ0αT β(6)式(6)中c、α、β为待定系数,首先假定α=1,将式(6)改写为:ρt/ρ0=cT β(7)点绘ρt/ρ0-T相关图,以幂指数线性定线,配置模型,从而得到:c=1.08,确定β=-0.05,再将β=-0.05代入(6)式并改写为:ρt/T-0.05=cρ0α(8)点绘ρt/T-0.05—ρ0相关图,同样以幂指数线性定线,配置模型,从而得到:c=1.04,α=1.02,β=-0.05,公式改写为:ρt=1.04ρ01.02T-0.05(9)式(8)即为10 cm土深时的以气温为因子的土壤退墒公式。

其他深度及垂线平均模型分析方法相同,各土壤深度及垂线平均配置模型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