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5.三峡工程运营前,鄱阳湖区的泥 沙淤积和侵蚀情况是() A.侵蚀为主阳湖的水域 面积与湖底高程的变化分别是() A.增大升高 B.增大下降 C.减小升高 D.减小下降
澄碧河水库位于广西山区,因热力作用,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显著影 响,下图是“水库蓄水后库区各月降水差值(指该月降水量与水库蓄水前该月多年平 均降水量的差值)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蓄水后库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原因叙述正确的 是 A. 降水增多——水库降温慢,加强空气对流 B. 降水增多——水库增温快,加强空气对流 C. 降水减少——水库增温慢,减弱空气对流 D. 降水减少——水库降温快,减弱空气对流 2.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有 ①年降水量减少 ②降水季节变化增大 ③气温年较差变小 ④气温日较差变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供水、养殖、发电等效益
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调节 径流的季节的变化、航运,下游植被面积扩大、河道发生 冲刷,河床变深变宽,河床粒径变粗(河床抵抗侵蚀能力增 强)、通洪能力不断增加等
归纳
水库不 利的影 响
对上游 地区的 影响
对本地 区的影 响
对下游 地区的 影响
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污染加重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 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 传染性疾病蔓延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十几年来,亚马孙河流域 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在亚马孙河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 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在亚马孙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 水坝,产生足够大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 型水电站。图1示意亚马孙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2示意亚马孙河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 (2)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1 第5章 第25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1 第5章 第25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25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2.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三大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1.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A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B表示植被等生物对气候的影响;C表示流水对地貌的影响;D表示植被破坏(保护)使土壤肥力下降(保持水土)。

2.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2)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

2.稳定功能(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各个要素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2019-2020版《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件目录

2019-2020版《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件目录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区域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 选修地理 第五部分 创编大题增分 研究高考36、 37题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含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3_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训练含解析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3_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训练含解析湘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读图,完成第1—3题。

1.秦岭地区森林植被( )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 )A.相互靠近 B.上下远离C.同时下降 D.同时上升3.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 )A.500 m以下B.1000~1500 mC.2000~2500 m D.3000~3500 m【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早,生长季末期较迟,因此B、D错误。

故选C。

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

故选B。

第3题,随着海拔升高,山坡面积缩小,南、北坡相隔距离缩短,水热交换增多,森林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差异减小,因此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秦岭山顶附近,在4个选项中,选项D海拔最高,最接近山顶附近,故选D。

【答案】(2020·河北衡水高三期末)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

增强植被指数(EVI)可以指示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EVI垂直变化。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读图,完成第4—6题。

4.图中P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热带季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阔叶灌丛D.落叶阔叶林5.近几十年来,该河谷植被类型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是( )A.P植被类型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山地针叶林D.高寒蒿草杂类草草甸6.该河流可能是( )A.岷江B.珠江C.湘江D.淮河【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EVI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始向上下减少,说明P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P处可能是灌丛,C正确。

高考地理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习题】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植被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区域差异性B.区域整体性C.区域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下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区域性C.稳定性D.差异性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地表的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

我国西藏、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流石滩地貌。

下图为我国某地流石滩景观。

据此回答5~6题。

5.判断流石滩地表岩石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B.冰川侵蚀C.物理风化D.风力侵蚀6.流石滩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日温差大,风力强B.云雾缭绕,光照弱C.地势陡峭,多砾石D.植被稀少,多冻土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点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要点

拓展1 地域分异规律默写要点
1.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系列变化,进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4.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6.三大地带性规律对比
7.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8.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

是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9.影响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冰雪量大,融化慢)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雪线高;
温度:温度高,雪线高度高,反之亦然。

①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②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地形:缓坡易积雪,雪线低;陡坡不易积雪,雪线高。

10.非地带性的形成原因:地壳物质组成、海陆分布、地形、局部环流和洋流、地壳运动、局部水分变化
11.非地带性的表现:约束、改变、缺失、块状
12.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13.三大自然分区比较:。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讲义)含解析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讲义)含解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1.自然带的形成:整体性的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受不同气候影响,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植被和土壤类型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自然带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其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注意:1.沙漠气候对应的是荒漠带;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其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分布。

主要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但受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自然带也呈现出非地带性,简言之,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在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的更替:热带雨林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自然带的更替:森林——草原——荒漠。

【中纬度陆地最明显】(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热条件】自然带的更替:冰川积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基带(海拔从高到低)。

【在低纬度的高山分异明显】1.自然带的分布:(1)分布规律:垂直带谱变化(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3)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①温度因素:同一高度的山体,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②降水因素: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③地形因素: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必备知识】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性分布。

因素分布地区理想自然带现实自然带成因地形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等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高山植物区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较低纬和较高纬呈南北延伸洋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东西两岸自然带纬度分布相当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水的灌溉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陆地的缺失北极地区冰原带无为海洋,无陆地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东南部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俄罗斯远东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处于东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方法总结】1.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一轮浙江选考总复习配套测试题阶段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一轮浙江选考总复习配套测试题阶段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阶段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A.四川盆地的紫色土B.尼罗河谷地绿洲C.南美洲西部沿海岸狭长的沙漠D.闽浙丘陵的常绿阔叶林答案D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2~4题。

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3.图中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4.风化壳与土壤的关系是()A.风化壳越厚,土壤越贫瘠B.风化壳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来源D.气候越湿热,风化壳越薄答案解析第2题,热带森林带的降水量居于高值,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蒸发量居于高值,据此可判断曲线Ⅰ为降水,曲线Ⅱ为蒸发。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森林植被条件下风化壳的厚度要大于其他植被条件下风化壳的厚度。

第4题,组成风化壳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

(2017·温州二模)读“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虚线代表自然带分界线。

读图回答第5题。

5.图示①②③区的自然带分别是()A.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C.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C解析该区域位于中亚地区,自然带分布受大西洋水汽及纬度差异影响。

6.(2017·浙江学考模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答案B(2017·浙江模拟)陕西省神木县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

【师说】2022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检测: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师说】2022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检测: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训练1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22·大纲卷)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逝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争辩,百年之内该岛上的自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1.K岛自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快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分【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植被类型应为热带雨林。

故选A项。

第2题,该岛屿由于火山爆发,火山灰深厚,因此该岛屿与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深厚肥沃的火山灰是其植被快速恢复的独特条件。

故选C项。

(2021·潍坊模拟)读某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A.欧洲北部B.非洲南部C.南美洲东部D.我国西部4.关于该山地自然带,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比北坡海拔低B.北坡是向阳坡,垂直自然带谱更完整C.南坡是迎风坡,雪线较低D.南坡比较干燥,森林带缺失【答案】 3.D 4.D【解析】第3题,该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可能位于我国西部;欧洲北部、非洲南部无此自然带,南美洲东部的温带荒漠应位于山地的东坡。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山南坡为阳坡,北坡有森林带的分布说明降水多,为迎风坡。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左图)和岩石圈循环示意图(右图),回答5~6题。

5.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主要形成缘由和上图对应正确的是()A.a①B.b②C.c③D.d④6.左图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特征B.整体性特征C.区域性特征D.协调性特征【答案】 5.B 6.B【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等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力量和对学问的应用力量。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详解(浙江专用)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分布考点01 植被与自然环境(2023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

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1. 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 ①②④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⑤12. 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11. B 12. C【解析】1. 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在地质考查过程中要使用到的工具,通常有地质锤、指南针、十字镐、高度计、登山鞋、罗盘、放大镜、地质记录本、三角尺、测绳、笔记本电脑、手持卫星定位仪、野外数据采集器(系统)、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等,①④⑤正确;雨具、冲锋衣是保障物资,不是地质考察工具,②③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图中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显示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

据所学可知,澳大利亚形成半环形气候类型分布形态,植被类型也呈半环状,其中西部地区为荒漠带,荒漠带周围为热带草原带,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森林景观,因此,路线路③沿途可以欣赏到三种自然植被景观,路线②只能看到荒漠景观,路线①④可以看到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旅游安全的内容:(1)交通安全;(2)在旅游地的安全问题(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状况),包括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

(2023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

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

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7.辽河口潮难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A.翅碱蓬—芦苇—光滩B.翅碱蓬—光滩—芦苇C.光滩—芦苇—翅碱蓬D.光滩—翅碱蓬—芦苇18.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答案】17.D 18.C【解析】17.阅读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从海洋向陆地,植被的变化为光滩—翅碱蓬—芦苇,随着泥沙淤积,潮滩向外拓展,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相同,为光滩—翅碱蓬—芦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以植被和土壤为出发点,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如全国甲卷9~11题、湖南卷18题、湖北卷1~3题、广西卷14~16题、北京卷18题,主要以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浙江卷(1月)3~4题、黑吉辽卷8~9题、湖南卷19题、北京卷16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福建卷14~16题、黑吉辽卷4~5题、新课标卷6~8题、湖南卷9~11题,考查植被和土壤的成因、影响因素等。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综合性非常强,所有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点整体把握、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是历年各考区的考查重点。

考向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高考·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答案】1.D 2.A 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

自然地理整体性

自然地理整体性

3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I)【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3(年天津卷•节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2)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6分)【201海8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①②.②③.③④.①④17.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枯水期集中放水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2018JS卷】图5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9.该201年8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A地表蒸发.植物截留.地下径流.转化为固态水0.甲表示的自然带是.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1北8京卷】40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
期,该区域( B)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 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 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 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 到新。据此完成1~3题。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 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 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 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
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
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14.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此完成7~9题。
9.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潮沟垂直方向的植被演替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 C.乙、丁、丙、甲
B.甲、丙、丁、乙
B
D.丙、乙、甲、丁
(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 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
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 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 稳定。据此完成10~12题。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 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 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4—6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解题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解题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解题思路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2023年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1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3年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1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规范练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1全国Ⅰ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

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据此完成1~3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2021江苏淮安三模)北极棉花,在北极又称“雪绒花”,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

右图为北极棉花景观图。

读图,完成4~5题。

4.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最主要的作用是()A.扩大种子传播距离B.保护种子少受冻害C.吸引昆虫传播花粉D.减少叶面水分蒸腾5.关于北极棉花的推测,合理的是()A.根系发达而深长B.叶面具有蜡质层C.叶片常年呈绿色D.抗病虫害能力强(2021山东德州三模)我国东部某山地在海拔2 140~2 220米处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其土壤有机质丰富,但土层较薄,以苔藓地衣和耐寒矮小灌木为主,草本植物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山地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苔原带,而其原有灌木开始萎缩退化。

调查发现,该山地不同区域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下图)。

研究表明,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据此完成6~7题。

6.入侵前草本植物分布的“特殊区域”特征为()A.海拔较低、坡度较陡B.海拔较低、坡度较缓C.海拔较高、坡度较陡D.海拔较高、坡度较缓7.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是()①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②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耗水量减少③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④淋溶作用增强,以及草本植物吸收的有机质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下图为在我国天山某较小范围地区内选择针叶林林地、草地、灌丛三种不同天然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所得到的冻融期间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日均温动态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第五章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广东清远一模)下图为纳木错位置示意图。

近年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第1~2题。

1.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
A.降水增多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D.湖泊下陷
2.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个要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解析:1.C 2.D [第1题,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强,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纳木错,使湖泊面积变大,故C项正确。

第2题,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

羊八井地热来自于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不大。

气温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
(导学号66636057)(2018·湖南郴州质检)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种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图,完成第3~5题。

3.地理要素①②③④分别可能是( )
A.①地势高低②水能资源③植物量④年太阳辐射总量
B.①年太阳辐射总量②地势高低③水能资源④植物量
C.①植物量②水能资源③地势高低④年太阳辐射总量
D.①植物量②水能资源③年太阳辐射总量④地势高低
4.造成M地①要素度量值与周边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B.盆地地形,热量充足
C.距海远,降水少D.云量少,光照强
5.造成M地②度量值与周边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落差小B.太阳高度角小
C.地处内陆D.地质灾害多
解析:3.C 4.B 5.A [第3题,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种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图,可以得出①为植物量,②为水能资源,③为地势高低,④为年太阳辐射总量。

第4题,据M地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为四川盆地。

由图中可以看出,M地的植物量略高于周边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盆地地形,热量散失较慢;地形闭塞,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因此该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为该地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故正确答案为B项。

第5题,造成M地(四川盆地)②度量值与周边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落差小,所以A项正确。

]
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7.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D.河谷农业
解析:6.C 7.A [第6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第7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
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

]
限制植物生存与数量的外界条件主要是胁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干扰(不稳定的自然环境)。

下图显示二者与植物竞争程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8~9题。

8.高竞争型植物的生境特点表现为( )
A.低胁迫、低干扰B.高胁迫、低干扰
C.低胁迫、高干扰D.高胁迫、高干扰
9.极地一高山植物能适应高胁迫的生长环境,其在生长中面临的最大胁迫来自( ) A.强光B.低压
C.低温D.大风
解析:8.A 9.C [第8题,结合三角坐标系的判断方法知,高竞争型植物的生境特点是胁迫程度和干扰程度都较低。

第9题,低温寒冷是极地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所以极地地区植物的主要胁迫即其主要面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低温。

]
(导学号66636058)(2018·忻州一中、临汾一中等四校一联)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地形演变趋向)。

读图,完成10~11题。

10.推测图④中大陆东岸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D.温带荒漠
11.导致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海陆分布
C.洋流性质D.大气环流
解析:10.D 11.A [第10题,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纬度都达不到45°,在45°附近东西距离只有500千米的,只有南美大陆。

南美大陆东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荒漠,故选D。

第11题,从图中看是地壳的隆起使气流的影响发生变化,水分条件随之变化,最终影响到植被的变化,故选A。

]
12.(2018·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

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

第(2)题,注意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

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

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答出其中3个要点即可)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第(1)题,图a沼泽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说明沼泽的水源自地下水。

其稳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稳定,植被能涵养水源;其过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渗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气降水。

第(2)题,从图b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的面积较移植前缩小。

从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