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二、课程设置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课程内容与实际就业需求不相符合。
由于缺乏有效信息渠道和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
其次,过于注重理论课程而忽视实践教学。
虽然理论课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教学科目的设置应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和特长。
三、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教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
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教学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五、结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
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可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不 断增 大 , 少高职 院校 通过 扩 大校 园 园区 , 不 增加 招 生 人 合 作 等工作 中产 生 的大 量 问题 多 是 由制 度 建 设 的 不足 而 这 瓶 。 数 , 整 专 业 设置 等 手段 , 这 些 高职 学 院具 备 了一定 的 造 成 的 , 也 是 制 约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的 “ 颈 ” 所 以 强 化 高 调 使 还 规 模 , 取 得 了较 好 的效 益 , 也存 在着 很 多 的缺 点和 问 职 教育理 念 的 同时 , 要加 强制 度建 设。 为加 强高 职 院校 也 但 在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训 实 习基 地 建 设 、 育 教 学 改 革 等 方 实 教 题。 使校 企 合作 工 作 规 范 化 、 系统 化 、 学 科 目前 , 职 教育 形 成一 种 不 良 的运 行模 式 , 高 即教 师职 院校 可 制订《 企 合作 管 校 学生 不能 良好 的配 合 , 这严 重的制 约 了高职教 学质 量 的提 化 , 实提 高人 才培养质 量 ,
、高 、 高。 高职 教育 要培 养应用 型、 技术 的高技 能人 才。 懂 大部 分 理 办 法 》 《 等 职 业 教 育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项 目管 理 办 法 》 教 、精 高职 院校 都 是 已办 不久 或新办 的院校 , 并且招 收的学 生一 《 学 改 革 试 点 专 业 管理 办 法 》 《 品课 程 建 设 实 施 办
高职 院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张伟 ( 城市 辽宁 建设职业 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特殊的定位和使命,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教学改革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增强学生竞争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1、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
2、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高职院校应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研发,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
4、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繁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摘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更为急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其中较为薄弱的方面。
文章剖析了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0 引言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猛,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办学水平的提高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1 高职教学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各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不少高职院校通过扩大校园园区,增加招生人数,调整专业设置等手段,使这些高职学院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形成一种不良的运行模式,即教师和学生不能良好的配合,这严重的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教育要培养应用型、懂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已办不久或新办的院校,并且招收的学生一般为高考中第四批录取的学生,该部分学生的自身素质较差,大多数没有较好的理论功底。
所以不论是教学环节还是学生素质方面都有着很多的问题。
在高职教学方面也存在若干问题。
一方面,实训设备不够完善。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设备的短缺、不足造成了高职教学不能正常运行,从而无法完成高职教学核心目标——技能目标。
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的薄弱。
面对一批批高职学院的涌入,可用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原来技校、中专教师和新毕业的大学生,这给高职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所以不论从教师数量还是教师能力方面来讲,高职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难度都较大。
这两个方面造成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即软硬实力都较差。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高职院校教育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教学改革则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强化实践教学、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未来的主要趋势将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
面临挑战时,高职院校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和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
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前景才会更加光明。
我们建议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教学改革的思路,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性、必要性、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前景、挑战、策略、建议。
1. 引言1.1 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中级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实际,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很好地满足了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教育还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高职院校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社会就业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1.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用人需求,因此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2. 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4. 推动教育创新: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使高职院校教育更具活力和前瞻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探讨
教学管理模式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
求, 培养 素质 全面 的 高技能 人才 。 ( ) 化 了教 师 的紧 迫性 和 竞争 意 识 一 弱 在 以往 的教 学 管 理 模 式 下 , 学 管 理 教 人员主要 依靠行 政命 令对 教师 的教学进 行 管 理 、 挥 , 不 可 避 免 的 造 成 教 师 完 指 这 全 被 动 地 接 受 管 理 , 缺 乏 紧 迫 性 和 竞 争 意 识 。 没 有 竞 争 就 无 法 促 进 教 师 自觉 主 动 参 与 教 学 改 革 ,教 学 质 量 自然 也 很 难 得 到 相 应 的 提 高 。 而 久 之 , 多 教 师 难 久 许 免 产 生 应 付 教 学 的 消 极 心 理 ,形 成 对 课 堂 教 学 不 够 重 视 、对 学 生 接 受 的 程 度 和 学 习 的 态 度 漠 不 关 心 等 恶 性 循 环 的 局 面 这 样 便 会 更 加 严 重 的 影 响 教 学 的 质量 和 教学的效果。
研 究建立 充满 生机 与活力 的教学运 行机 制 , 成特色, 高教学质量 。 形 提
二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 国 大 部 分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所 采 用 的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即 “ 利用行政方法进行
教学 管理 , 强调 按照 权威 性 的行 政法 规 和 既
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 ” 这种教学管理 模式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各院系、 部
动 参 与 活 动 为 主 的 新 模 式 ,确 实 把 学 生 置 于 教 学 的 主 体 位 置 。 教 师 不 能 越 俎 代 庖 地 代 替 学 生 学 习 ,而 是 重 在 诱 导 、 引 导 、 导 , 学 生 积极 活 动, 动 参 与, 指 让 主 真 正成为 课堂的主人 。 师 引路, 生走路, 教 学 使学 生在教 师 的指导 下, 过 提 问题 、 通 猜 想 、 论 、 践 等 多 种 学 习 活 动 , 立 地 讨 实 独 获 得 知 识。 养 能 力 。 培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做一番阐述。
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技术工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更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2. 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能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当前,教育界普遍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1. 联合产学研: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将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产和工作需求,引进企业内部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脉搏。
2. 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尝试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如线上教学、项目制学习等。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条件。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实践。
只有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专业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摘要]如何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所有高等院校必须直面的问题,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的改革以及合理的体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
鉴于此,文章细致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推行的教育管理方法,找出了其中存在的弊端,并且围绕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探讨了对教学管理的正规化、专业化改革,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教学管理高职院校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新世纪经济迅猛发展,毕业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基于现阶段高等职校内部推行的相关管理模式以及体系,我们应当进行探索与研究,其核心的一环就是对教学管理做出合理的改革。
也就是说,需要围绕当前形势的变化,对教学管理的运行模式以及有关执行机制,进行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与创新,以期让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极大范围与程度上的改善,进而培育出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最终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准。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1.管理思想老旧落后,没有与时俱进。
能够主宰支配一个学校管理模式的直接因素是管理层秉持的教育管理思想,其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实际办学水平的高低。
然而“管理层”仍然执著于“管”而非“理”这一落后的理念,“家长制”的管理方法依旧屡见不鲜,频频制约着学校的健康发展。
这些观念在高职院校的有关管理人员中也是根深蒂固,自主探索意识的欠缺与不足,使其往往运用家长式教育管理,如上级领导先下发有关条文指令,各个院系与教学科研室,还有学校老师都忙得不可开交;对于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以及教育革新等相关活动,大多是接收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或者命令才开始着手进行,并非自主探索与钻研。
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研究
标 。 于 此 , 高 职院 校 自然 要 改 变 以 往 传 基 各 统 高 职 教 育 的 教 学 模 式 , 仅 要 向 学 生 进 不 行 专 业 理 论 知 识 的 传 授 , 重要 的 是 注 重 更 对 学 生 职 业 行 为 能 力 的 培 养 与提 高 , 专 将 业 知 识 传 授 的 统 治 地 位 逐 渐 让 位 于 更 基 本 、 重要 的职 业行 为 能 力 的 培 养 。 更 职业 行 为 能 力 由专 业 能 力 、 会 能 力和 方 法 能 力 社
1 2 全面坚 持 以就 业为 导 向进行 人才 培养 。 为 各 高 职 院 校 所 忽视 。 . 1. 重 视对 学 生专 业 能力 的培 养 而 忽视 了 4 号 文 ) 发 布 实施 , 以 项 目为 导 向 , 合课 忽 视 了高 职 学 生 的 不 同发 展 需求 的 “ 整 程 内 容 ; 任 务 为 中心 , 教 学 做 于 一 体 , 以 融 由 于 目前 我 国高 考 制 度 的 不 尽 合 理 , 更 为 重 要 的方 法 能 力 与 社 会 能 力 的 培 养 以双 证 书 为 目标 , 业 能 力 为 主 线 ” 为高 进 入 高 职 院 校 的 学 生 , 管 绝 大 多数 都 是 职 成 尽 培 养 面 向 生 产 、 设 、 务 和 管 理 第 一 建 服 为 职 院 校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指 导 思 想 , 过 校 为 了学 习一 门 高 等 职 业 技 术 以 实 现 顺 利 就 线 需 要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 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通 企 合 作 “ 养 面 向 生 产 、 设 、 务 和 管 理 业 这 一 目的 而 来 , 不 能 否 认 的 是 , 身 在 发 展 服 务 历 来 是 各 高 职 院 校 的教 育 教学 目 培 建 服 但 “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众多高职院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然后总结了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最后对高职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引导发现法课堂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教与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
高职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必然是课堂。
为此,通过对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尝试与探讨,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成功。
一、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
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
如果学生在堂课上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则这堂课的教学就不能说是“有效”。
所以对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能力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能力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准确把握现实职业环境和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
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二、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为了学生,服务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审时度势”下高职院校的教改模式
“审时度势”下高职院校的教改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着大量具备实用技能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陈旧等。
如何审时度势地进行教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教育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审时度势”下高职院校的教改模式展开探讨,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高职院校教改模式的不适应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发展的进步。
如何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摸索适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教改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教改的需求和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教改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研究审时度势下的高职院校教改模式,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教改的深入发展。
当前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要求高职院校教育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研究高职院校教改的重要性在于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高职院校教改模式的研究也将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审时度势”下的高职院校教改模式,可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不同高职院校的教改方法和策略,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形势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既 不 能 引 起 学 生 学 习 的 渴 望 ,也 不 能进 行 师 生 之 间 良好
的沟 通 , 成 学 习 方 式 的 单 调 和 学 习 效 果 的 低 下 。 造
2 教 学手段 滞后 : 、 重教 师单向。 .”轻 师生及 由交 灌| 。 r
一
观、 人生观 、 价值 观的重要 载体 。 但长期 以来 , 高职 院校在 “ 思政课 ” 教学中 , 大多沿袭 传统的“ 注入式” 学方法 , 教 重
教 有 余 、 学 不 足 、 发 不 足 , 致 学 生 在 教 学 中 参 与 程 重 启 导 度 低 、 进 脑 率 ” 高 。主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 不
( 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苏 南 江 南京 204 ) 10 6
摘
要: 文章 针 对 高职 院校 “ 政 课 ” 教 学方 法 、 学 手段 、 学 效果 上 存 在 的 问题 , 模 块 化 学方 式 的 整 思 在 教 教 从
体 构 建 入 手 , 绍 了 专题 讲 授 、 介 实践 教 学、 考核 方式 的 变革 等 方 法 在 “ 思政 课 ” 学 改革 中 的运 用 。 教
18 2
南 昌高专学 报 2 1 年第 5期 ( 01 总第 9 6期) 2 1 0 1年 l O月出版 Jun/f Vn hn o a o I ca g x a N . S m 9) 0  ̄ 0 1 o ( 6 5u c 2 1
新形势下高职“ 思政课” 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王 爱 芳 朱颂 梅
、
新 时期 高职 “ 政 课 ”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思 教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职教 与成教
高职院校实跬教学傩系改晕的搽i 习
淮安信 息职业技 术 学院 刘步 中 李建英
[ 摘 要] 高职院校 开展 实践教学体 系改革 已经越来越 显现其 紧迫性 , 文从 高职院校社会职 能、 本 自身发展 角度 出发详细 阐述了高职 院校 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 并对高职院校 实践教 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 出高职院校开展 实践教 学改革的着眼点与有效途径 。 指 在新 的经济体制环境 下, 高职院校 必须适应社会 需求、 人才竞争的形势 , 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 养为核 心, 强实践教 学, 加 构建 完 善 的 实践 教 学 体 系。 [ 关键词 ] 高职教 育 实践教学 体 系改革
门、 教研室 、 实训室 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 学计划的落实 ; 由专职 教师 、 实验 员组成 的实 习 , 实训指导小组具体 负责实践 教学的实施 , 成
绩 评定 。 ( 管 理 监 督 制 度 2) 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监 督制度 ,健全对实践教学 指导教师 和学生实践的管理 , 到教有所依 、 做 学有所 本的统一教学 内容 和培养 目标 。 要编制各专业技能训练计划与考 核大纲 , 使实践教学各环 节 形成 规 范 化 管 理 , 要对 实践 教 学 进 行 定 期 的检 查 、 馈 、 断 总 结 , 反 不 以 提高管理水平 ,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 3 评价考核体系构建
教学计划和大纲 的实验环节都应紧 紧围绕着理论教学 而开展 , 要 以理 论 与 实 践 相结 合 。 而 一些 院 校 实 验 教 学 内容 经 常 会 因 社会 条 件 、 然 人为条件变化而不能适时开设或随意删减 ;有 的高职 院校大部分实验 课基本上都集中在接近期末几周进行。而那 时学 生主要精力和 时间都 放在理论课的复习考试上 , 忽视 实验课教学。 实验过程 中迟到 、 早退 、 旷 课均 比理论课 多。 上实验课 , 不是忘记带实验指导 书, 就是不带笔记本 , 丢三落 四, 不懂 实验 目的 、 意义, 更不 了解实验 的基 本原因, 只注重模仿 照搬 , 操作不认真 , 马马虎虎 , 不求甚解 , 应付差事 ; 3实验教学方法及实验设备陈 旧 . 传统的实验课 总是让学生按 照实验讲义 上的步骤一步 步地 去做, 学生只知其然 , 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很难达 到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 、 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的实验教学 的目的 。就拿开设应 用电子专业 的部分高职院校 而言 , 大部分文验室设备陈 旧, 甚至 2 0世纪 5 0代的实验设施仍 在继续使用 。另外 , 一些基础课程实验 ( 如数电 、 模 电实验 ) 因为设备严重损坏或老化而根本无法进行 , 这显然已经满足不 了 现代 化 人 才 培 养 的需 要 。 二、 高职院校实践教 学的改革 在 高职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 系, 是一项 系统工程, 它既要体现 高职 教育的职业性 、 技术性 、 用性特点, 应 又要凸显高等 职业 技术教育 在人 才培养上素质 、 知识 、 技能并重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建设 应以 培养技 术应用 与实践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 以应用性 和文 践性 为基本特点, 实验 、 实训 、 习相结合, 实 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 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 . 加强教师双师型素质培养 指 导 教 师 的 动手 能 力 、 厂 实 践经 验 直 接 影 响 实践 教 学 效 果 。指 导 工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
目前高职教 育不 能满足 社会 人才需 求
经过 多年 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高职教育 已经取得 了可喜 的成绩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 出一些亟待解 决的问题 : 1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用 人单位和学生家长 对高职 院校及教育持怀疑或排斥 的态度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 性整体不高 ;随着近年来 高校不 断扩大招生规 模 ,学生的文 化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能力较差 ,综合素质不高 已经 是不争 的事实 。随着就业形势 1 3 趋激烈 ,以就业 为导向的教学质量 是高职院校发展 的生命线 和赖 以生存的基础 , 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内容不够系统 。①公共基础课明 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 ; ②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 实践性 教学比例明显偏低 ; ③专业课 、 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关系 不明显 ; ④教学方式方法僵化 ,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 ; ⑤ 考试考核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要求 ,缺乏灵活性 。 3 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 . 在:①缺乏真正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②理论教 师偏多 ,实 习指导教师不足 。③ 教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④ 忽视兼职教 师 的作用。 总之 ,与市 场经济 的要求和高速发展的高职教育规模相 比, 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 、 独具高职教育特色 的教学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主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
高职教育的主要内涵是高等技术教育 。主要特点是 :1 . 按照培养外 向型 、实用型 、复合型人才 的要求 ,加大 ‘ ‘ 双师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 需要 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 教学要有 型” 和 “ . 双语型 ’教师队伍建设 ,融 “ 、学、1 ' 教 i’为一体 蚊 鲜明的现场性 、技术应 用性 、综合性和可供技术研究与开发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 “ 岗位课程” 目标 、任务 、知识和能力 和训 练的特点与功能。高职院校 主要 由普通高校下设 的高职 体系 。 学院、成人高校转制和中职学校升格三类组成 ,目前还没有 5 构建切实 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对教学评价 . 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 与大纲 ,因此实践性教学 安排是 因地 既要重视课 堂教学效果 , 更重要的是对 实践教学效果 的评价 , 制 宜 ,各 显特 色 。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试高职学 校 的教学 目标 ,增加 学生 实践活 动 。 培养 学生的 创新能 力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但在实际操作 中, 专业计划陈 旧, 教学 内容跟不上新技术 发展 , 历年教材 内容大同小异 , 排课时间不科学等情况屡 见不鲜 。以计算机为例 , 在微软o f i f c e 系统更新N2 mo 版本 的时候 , 国内众多教材仍然在讲2 0 0 3 版本 , 更有甚者使用 o f i f c e 9 7 作为培训软件。 而汽修等专业因成本及场地等问 题, 仍 在使用若干年前的车辆供学生操作 , 与实际工作情
【 教改创新】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改革 的探讨
徐思炜
( 江苏 畜牧兽 医职业 技术 学 院 , 江苏 泰州 2 2 5 3 0 0 )
摘要 : 实践教 学是 当前 高职教 育 中的 一 大重 点和 难 点 , 课 程设 置 、 教 学 内容 及教 学方 式等 众 多 因素 均直 接影 响 到教 学 质量 , 本 文 对 高职教 育 实践教 学 方 面存 在 的 几 点 问题 进 行 了探 讨 。 关键 词 : 高职 ; 实践 ; 改革 中图分 类 号 : G 7 1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6 5 — 0 0 6 9 - 0 2
况完全脱轨 。与此同时, 顶岗实习占用时间对其他课程 的
都得到了较好的收获。学校为企业定 向培养学生 , 从课程
的设置 、 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优化 , 为企业
影响也不容忽视 。培养合格 的高职毕业生 , 需要人才培养 方案紧跟新技术新形式 , 闭门造车式 的实践教学不符合 当 今社会的用人要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准备阶段 , 适 当地
分利用好实验场所 , 完善教学资源管理体 系 , 有效提高现 有教学 资源 的利用率是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的基本准 则。 以基础分析化学实验为例 , 在该课程不开设的情况下 , 完全可 以将涉及基础分析 的课程安排到相关实验室 , 比如 食品或饲料分析等课程 。 实现不 同课程间的协作也是资源 合理配置的一种方式 , 例如微生物课程可同园林土壤类课 程进行合作 , 做到资源共享 , 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 2 . 利用校企合作优势资源 。随着定 向培养的兴起 , 众 多高职院校 已经从单一 的校内育人走 向校企合作的道路。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
的内容。因此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 中 ,要把握 “ 多媒体为
教学服务”的原则 ,借助 多媒体的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
三 、开展 工 学结合 的教 学模 式
根据教育部统计结果显示,2 1年全国报名高考总人 00
数是9 7 ,比去年减少大约6 万 ,全国招生计 划总数是 5万 5 67 5万名 ,由于计划增加 ,报名人数减少 ,高等教育 已经
端 的专业领域 。在大赛 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 以享受一 定 的就业政策照顾 ,这很利于学生 体现 自身价值 。 在 准备 参赛 的过程 中 ,学生 的各方 面能力 也能得 到锻炼和提高 。技能大赛设置 的比赛项 目往往和一些前 沿技术相关 ,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也更为密切 。在准备大
赛 的过程 中,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 的学习 ,既可以提高 自己的专业素质 ,也可 以拓展 眼界 。另外 ,技能大赛通
高职教 育 的 目的是 培养应 用 型人才 ,与普 通高 等
教育 和成人教育相 比,职业教 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
养 ,旨在培养 出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的技能型人才。改革
的步伐 。根据用人 岗位变化 的需要 ,摒弃过时 的课程 , 开发与生产环节和工作任务需要紧密联 系的课程 。淡化
学科界限 ,将 相互之 间有 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建 设高质量的精 品课 和精 品教材 ,以供相关专业建设时探 讨借鉴。
研相结合 ,这就决定 了高职教育 的教学 内容应以当前社
会经济 的发展和产业对人才 的需求相联系。但 由于高职 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 ,很多高职选 用教材都是
仿照 了普通本科教材 ,一部分 高职教育变成了本科 的压 缩 ,理论过深 ,从而影响到人 才培养 的质量。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过程 中 ,也有一些需要 注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讨
2高等 院校 教 学现 状 中存 在 的问题 . 归纳 来 说 ,高职 院 校 现有 的教学 模 式包 括 教师 主动 型 、学生 主动 型 和 师生 互 动 型三 种 。学 生 主 动型 模式 长 期 以来 都是 教 育教 学 界 期 望 实现 的理想 目标 ,在 学 生 主动 型模 式 中 ,学 生 能够 根据 自身 实 际情 况 ,充分 发 挥 主观 能 动性 ,调 动学 习兴 趣 ,运 用 各类 学 习 资 源 和措 施 ,展 开 实 践学 习 、兴 趣 学 习和 创新 学 习 。然 而 ,
职 教 平 台
_・ I _
同 院 校 教 学 改 革 探 讨 职
‘,
贾婷 婷
( 阴卫 生高 等职 业技 术学校 淮
摘
江苏
淮安
2 30 2 3 0)
要 :造 就 大批 符合 时代 需要 的 实 用型创新 人 才是 高职 院校 的根本 任务 。 培 养创新 型人 才 ,必 须要 改革 传统 的教 学模 式 ,如 采 用 开放 式教 学模 式 ,多方 位 、多 角度 、 多层 次地培 养 学生的 创新 能力 与 实践 能 力。文 章通 过对 高职 院校教 学模 式的 深入 分析 , 尝试提 出 高职 院 校教 学改革 的路 径 。 关键 词 : 高职 院校 教 学改革
21 忽视 学 生 实践 能力的培 养 .
的方 法 ,实 现学 生跨 专 业学 习 ,跨 流派 学 习 ,跨 领域 学 习 ,使 高 职院 校学 生 能够 不 断提 升学 科 知识 ,提 升创 新 思 维能 力 。 其 次 , 要 积 极采 取 措施 把学 生 向科 技 研究 、发 明创 造 、学 术 探 索 的前 沿 引导 ,让 学 生接 触创 新 知识 ,不 断增 强 学 生 的学术 意识 和 创 新 意 识 ,培养 探 索精 神 。再 次 ,要 给 予学 生 参 与实 践 学 习 和锻 炼 的机 会 和 场地 ,使其 能够 亲 自动 手 制造 ,在 实 践 中学 习 ,培 养 和 获得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模式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社会职业素质要求,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研究表明,传统面对面授课模式存在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师资队伍能力不足、教学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此背景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也旨在拓展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实践,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改革策略,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
1.3 研究意义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讨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向现代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存在 的问题
( )高 职 教 育 新 理 念 没 有 得 到 全 面 贯 彻 实 施 。 目 1 前 我 国高 职 院校 中的 教 师 大 部 分 均 是 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度 的大幅度提高相 比,并未得 到足够的发展 ,跟不上
形 势 发 展 的需 要 。 目前 各 高 职 院 校 均 针 对 本 校 实 际 进 行 了一 些 改革 ,但 要 真 正 改 革 到 位 ,就 必 须 确 立 适 应 市 场 发 展 要 求 的 新 理 念 、新 思 路 , 以培 养 学 生 的 职 业 能 力 为 目标 ,改 革 、整 合 目前 的 课 程 与 教 学 体 系 ,建 立 以能 力 为 核 心 的课 程 与 教 学 体 系 。
老 教 师 ,对 高 职 教 育 的 新 理 念 接 受 较 慢 ,导 致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新 理 念并 没 有 在 高 职 教 育 中 真 正 得 到 有 效 的 贯彻实施 。 ( )课 程 设 置 职 业 定 位 有 偏 差 。 由于 我 国高 等 职 2
业教育起步 较晚 ,高职教育课程定位 没有形成 比较成 熟的模式 ,导致 目前我 国高职课程定位 出现 了两种现
的要 求 。针 对 目前社 会对 高等 职院教 学 改革 的基本 要求 及 目前 高职 院校教 学体 系的现 状 ,分析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提 出几
点教 学 改革 的建 议 ,以此进 一 步推 动职 业院校 的健康 发 展 。
关 键词 :高 职院校 ;教 学体 系 ;教 学 改革 ;能力培 养
象 :① 没有摆脱普通 高等教育模式 的束 缚 。课程设置
还 没 有 脱 离 普 通 高 等 院 校 课 程 设 置 的模 式 .教 材 选 用 和 教 学 内 容 也 基 本 上 是 普 通 高 等 院 校 的浓 缩 和 翻 版 .
还没有形成适合 自己要求 的课程体 系 、教材体系和教
学 内容 。② 完全打破 了普 通高等 教育 中的课程 体系 ,
hg e sa a d o e c n u iy nd e c i g fe t ih r tnd r s fr ta hig q a t a ta h n efc.On h ss o h b sc e ur me s o e c ig r fr l te bai ft e a i r q ie nt n ta hn eom a d h n te
s g eto r u o wa d S st rmoe te v c to a c o lt u t rd v lp n . u g sinswee p tfr r Oa o p o t h o ain s h o oaf rhe e eo me t l Ke r s o ain ls h o ; e c ig s se y wo d :v c to a c o l ta hn y tm;ta h n eom ; a a lt e c i gr fr c p bi y i
HU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 h a To g u
( o ghu V ct n l eh o g c ol H n n Y n zo 2 0 0 Y nz o o a o a T cn l y S ho, u a o g u 4 5 0 ) i o h
Abta t Astetahn fr d e e salmaosi o ain c olh v o ld vlp n, n a w i ,t a e st sr c: c igr om ep n , l jr nvct a sho aegtul eeo met ad men hl ih sy t e h e e ol f e
・
信息教育 ・
农业 网 络信 息
AG砒 C观 强国 NET WORK 固D 正 刀 _Ⅳ Ra ^ 0
2 2年 第 6期 01
新形势下高职 院校教 学改革 的探讨
胡 同花
( 州 职业技 术 学院 ,湖南 永州 45 0) 永 20 0
摘
要 :随 着教 学 改革 的不 断深 入 ,各 高 职高专 院校 的各 专 业都有 了长足 的发 展 , 同时对教 学 质量 及教 学 效果 有 了更高
中图分 类号 :G 2 40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码 :17 — 2 12 1 ) — 17 0 6 26 5(0 20 02 —3 6
Dic s in n t a h n f r s u so o he Te c i g Re o m i H ihe o a i n l Co lg d r N e S t to n g r V c to a l e un e w iua n e i
1 高职教 学体 系 的现 状
随着 社 会 发 展 和 科 技 进 步 ,高 素 质 的技 能 型 人 才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视 。但 是 .由 于 我 国的 高 职 教 育 起 步 较 晚 、发 展 较 慢 ,加 之 在 相 应 的 配 套 政 策 、培养 方 式 和 就 业 机会 等 方 面 的支 持 力 度 不 够 .所 以高 职 教 育 与 我 国经 济社 会 发 展 速 度 、 高新 技 术 的 应 用 以及 工 业 化 程
p ee t o dto o e c n s se rs n c n iin f ta hig y tm i v c to a s h o, i ti pa e te n o ain l c o l n h s p r h man rb e wee n y e a d c u l o i po lms r a a z d n a o p e f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