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一节群文阅读课引发的思考
阅读写作新教师教学二、会话原则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会话原则是语用学中语境的重要体现,人们在母语环境当中拥有对语言的天然感知能力,因此为了实现学生在阅读内容当中的语境感知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有计划的文章内容会话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发展脉络和情感诉求,从而与文章作者形成共情。
例如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对话的形式使学生投入到课文的环境当中。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当中选入了《雷雨》的选段,作为一篇优秀的剧本,《雷雨》文章当中就已经具备的角色的划分。
教师在介绍作者曹禺的生平、《雷雨》的创作背景以及《雷雨》故事当中的人物关系和前因后果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雷雨的角色扮演。
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人物心态,从而理解人物所处环境和所表现出的行为拥有哪些必然性,通过对剧情语言的感知,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对于文章情感的解读。
三、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在语文阅读当中,一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多个语言结构,并行成段落语篇。
对于文章内容和感情的理解,需要对段落语篇进行探究,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段落在文章当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并明确作者这样行文具有何种作用。
而这部分内容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在进行全文阅读后并不能深刻掌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因此也对“某一段落作用”这类题目的解题完全没有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语用学当中的关联理论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到某一个段落语篇在全文当中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其与上下文之间存在的关联。
以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阅读理解题目为例,当年高考题目中文学类阅读理解为短篇小说作品,小说当中有段落是关于主角马裤先生的衣着和形象的描写,题目提问这段描写的安排有怎样的写作意图。
类似这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就可以依照平时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进行的关联理论训练来进行分析解答。
审题过程中可以发现,这道题的内容是“段落作用分析”,因此结合段落作用的关联理论,就可以将解题内容归类到“文章内容”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当中,在改题目中,文章内容是对文章整体行文的搭建,文章结构则是为了反衬后文的人物形象。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常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提问时,教师可以选择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选择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以便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无论何种问题形式,教师都应注意问题的质量,确保问题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展示疑问除了提问,教师还可以利用展示疑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引用一些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追问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关于某种奇特生物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这种生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殊结构?”,从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究。
三、分享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引用一些实际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分享经验,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例如,在政治课上,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有关国家政治决策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决策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四、开展讨论讨论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全班研讨,让学生与同伴或者教师进行互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辩论和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问题引导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引导是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师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化的子问题,然后依次提出,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节课引发的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信息是上学期学过 的策略 , 今天我们将研究画示意 图整理信息 的 策略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画一下 。 ④ 自主尝试画 图。要先画长方形表示花坛 原来 的面积 , 长是
8 , 米 修建 时长增加 3 , 米 这个花坛 的面积增加 1 平方米 , 8 增加 的 1 平方米在什么地方?谁来 比划一下 , 8 怎样表示 呢? ⑤师 : 你们能用这 种画示 意图的策略来整理题 中的信息 吗? 拿 出 练 习 纸 , 画看 。 画 ⑥师 : 要求花坛 原来 的面积 , 它是个什 么图形 ?长方形 的面 积怎 样计算 ?长知道 吗? 宽呢? 板书 : ) ( 宽 怎样 求 ?1 8÷3为什 么?求 出了宽 , 下面的问题 会解决 了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 ⑦ 交 流 反 馈 解 题 的情 况 。 宽 :8÷3 6 米 ) l =( 面积 : X6 4 ( 8 = 8 平方米 ) ⑧刚才我们采用 了什么 策略解决 这道 题的 , 通过 画示 意图可 以把题 中 的信息表 示的更清楚 , 析数量关 系更直观 , 分 下面我 们 就用这样 的策 略继续解 决问题。 思考 : 策略应该是 建立 在学生掌握一定 的技巧之上 的。本题 的着 力点放 在指导学 生画 图上面 , 重点 让学 生 自主学 会如何 画 图, 通过让学生 比划 、 图 、 作 反馈 , 帮助学生整理一下解题 的过程 , 找到一般 的解题思路 , 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画 图是解决 问题 的一种 有效策略 。 22 循序渐进 , . 深入问题 ① 出示试一试 : 号长方形花坛种 的是月季花 , 2 原来宽 2 米 , 0 后 来 因 扩 建 道 路 , 坛 的 宽 减 少 了 5 , 样 花 坛 的 面 积 就 减 少 花 米 这 了 10 方 米 。 现 在 的 花 坛 的 面 积 是 多 少 平 方 米 ? 在 下 图 中 画 5平 ( 出减少 的部分 , 再解答 ) ②还有哪些信息示 意图中没 有表示出来呢? ③你t 1 把它 画出来 吗?跟 老师的 比一 比, 1t ' ] 看看 你们画的对
由一节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创意语文 CHUANGYIYUWEN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会上课吗?我会上好语文课吗?面对这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肯定回答。
最近听了一节课,上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
课上完后,和其他语文老师聊了这节课,结合平时的工作,发现了部分语文老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之后,作了简单的总结。
一、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老师自己得知道“教什么”,什么用教,什么不用教:学生一读就能理解的不用教,老师怎么讲学生也不懂的不用教。
需要老师教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内容,需要老师“点拨”的内容。
事实上,很多老师上课之前,总会将各种教学参考用书拿过来,将上面的所谓的知识点记下来,上课时会强调,特别是考试会考的内容,一定会在课堂上反复强调。
这样是在上语文课吗?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吗?答案不言而喻。
就拿这节《最后的姿势》来说吧,老师知道要让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精神品质,那么该怎么设计就能让学生理解呢?仔细阅读文本后发现,可以抓住课文的一句话——“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反复品读,用一个问题贯穿整节课,这样的课会比较好把握。
然后再去体会当时情况的万分危急,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
当中再去渗透写法,如: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我个人也喜欢非常“整”的课堂,干净利落、简单清爽,学生也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学有所获。
有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教学设计了。
文中还有侧面描写,如“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这三个人,该怎么处理呢?实际上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略讲,让学生读读,能体会到这是侧面描写,也是烘托谭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即可。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课堂上抛出了第一课问题,哪知第一个同学回答的答案就“不上路子”,老师设想的答案是先回答当时的情况,然后再学习谭老师救人的壮举。
他却一下子将当时的情况和谭老师的行为一起回答出来了。
课程心得感悟
在我参加的这门课程中,我获得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也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这门课程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老师们教授的知识点都很实用,让我受益匪浅。
二、课程重视互动交流
在课堂上,老师们鼓励我们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种互动交流的氛围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七、课程感悟与展望
通过参加这门课程,我不仅获得了知识和经验,还有了一些感悟和展望。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习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还希望能将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门课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收获了很多。我相信,这门课程对我的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五、课程特色鲜明
这门课程有着独特的教学特色,让我觉得很新奇。老师们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互动、实践等,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感到枯燥。
业知识,还让我在个人成长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学习,我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和开朗,也变得更加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课程注重实践操作
这门课程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安排了很多实践操作的环节。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案例生动有趣
在课程中,老师们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有趣,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也能够更好地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节实验课引发的教学思考
一节实验课引发的教学思考今天在实验室上生物课,学习任务是:发现细胞。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之后每个学生要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画出细胞结构简图。
虽然学生们已经学习并练习过显微镜的使用,作为教师的我在本次课堂上也强调了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但小部分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
所以我在巡回检查的时候,需要随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当我走到3号实验台时,××同学举手报告:“老师,我看到细胞了,请您检查。
”我俯身仔细一看,视野比较暗,调焦也不太到位,只能看到细胞的模糊轮廓,细胞的微细结构看不太清楚。
此时我心中暗笑:物像如此不清晰也让老师看。
但转念一想,学生接触显微镜次数毕竟有限,敢于向老师展示,主动与老师交流,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是每个学生都是聪明无比并且动手能力超强,那就不用到学校来学习了,还要教师做什么?这样想着,我站到了3号实验台前,我习惯性地用左眼看目镜,双手放到了反光镜上,按照以往的惯例,我要亲自帮着学生调整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及焦距,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为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边操作边说明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给学生看十分清晰的细胞物像,也好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调好了焦距。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此时,学生一定会惊叹:“呀,真清楚呀!”然后我会嘱咐学生:你自己再来操作一遍,直到自己能正确调焦,看到清晰的细胞物像为止。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这时的学生往往会惊叹于显微镜下的细胞是如此的清晰,并招呼周围同学一起来分享,从而不能保证做到重新练习一遍显微镜的调焦,直到使物像清晰,造成培养学生使用显微镜技能这一教学目标并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的结果。
想到这里,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双手离开显微镜,把操作显微镜的位置让给学生,我应该想办法引导他去思考、去操作。
让学生学会什么样的视野观察细胞更清楚;怎样能使视野更明亮;调焦的最佳效果是什么;怎样规范地进行显微镜的调焦才能看到最清晰的物像。
一节数学公开课所引发思考
一节数学公开课所引发的思考新课程改革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理念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一教学理念成为新课程研究的重点。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位置,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较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是得不到体现。
下面结合我校的一节数学科组公开课的教学流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课例分析:(等比数列的第一课时)1、(上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口头回顾先前所学的知识——等差数列的内容(教师讲,学生坐着无所事事)——建议:可以提问学生或练习形式来解决这一环节2、(新课引入)教师通过投影出三个例(教材中的例)分析出三个数列,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这三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解析等比数列的定义中的条件,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等比数列定义的理解。
(学生坐着在听讲,过程中有个别提问)(这是常规的做法)——建议:可以考虑不用课本的例,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例。
检查学生是否对等比数列的定义真正理解由学生自己去举例,对定义中的条件可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可省去不必要的讲授。
3、(新课讲授:等比中项)直接给出课本对等比中项的说法,然后解析一轮,为什么要求等比中项的前后二个项必须同号,接着做练习。
(学生在听讲,做练习时集体回答)(这是常规的做法,这种做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会较沉闷)——建议:可通过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作为入手,通过设置练习,让学生理解在等比数列中,有等比中项这个结论。
同时再通求等比中项的练习,导出为什么等比中项中的前后二项的符号必须同号。
这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
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气氛也不会沉闷。
4、(新课讲授: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投影给出用累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在边上设置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一堂教研课引发的思考
教学思考笔者参加了一次市级小学数学某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一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他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都按教师的要求准备了尺子、剪刀,教师给每组分发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课伊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很多学生“唰”地举起了手,可是当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出“180°”之后,其他学生高举的手就不约而同地放了下去.教师用期待的眼光扫视全班:“还有不同的猜想吗?还有没有?”教室里没有反应.看到学生不再举手,教师就很热情地鼓励学生:“再大胆地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还可能是多少度呢?”在他的怂恿下,孩子们很踊跃:90°、120°、200°、360°……教师脸上漾起了笑容,将学生的猜测一一板书:“同学们真了不起,有了这么多猜想!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动手验证一下吗?”于是,在多媒体课件欢快活泼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头进行研究,剪的剪、折的折、量的量、算的算,教室里热闹非凡.等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示台依次汇报各组的研究情况.有的组采用的是剪拼的方法,演示者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一一剪下来,拼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大角;有的组采用折的方法,演示者将三个内角翻折过来,靠着三角形的一条边合折成一个大角;还有的组将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逐一测量出来,分别相加求和,演示者展示了本组的实验记录单,记录单上清晰地写出了测量所得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度数以及求和的算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最终学生都一致得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于是,师生达成共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随后,学生利用发现的这一结论进行变式练习,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纵观该课,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他们先提出猜想,然后采用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验证猜想,结论的得出似乎水到渠成,许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堂好课.然而,我不敢苟同.下面就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猜测为了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师的极力倡导下,学生敢想敢说了,由单向猜想变成了多向猜测,表面看来,学生的思路确实打开了,课堂气氛也的确活跃了.但是猜想不是漫天乱猜,不是信口开河,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只有合情合理的猜想,才能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良好习惯.凭空乱猜,不仅没有任何思维价值,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导致学生形成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由一堂教研课引发的思考谭念君(湘潭市雨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湖南411100)17教学思考推理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合理猜想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猜想之后,问一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或者组织大家对所有提出的猜测进行评价:“你认为哪些猜想比较合理?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猜想过程和猜想结果进行反思.这样,猜想90°的学生就会想到直角三角形中光一个直角就是90°了,还有两个锐角呢?无论如何三个内角相加都会大于90°,三个内角和为90°于情不合.猜想360°的学生就会想到即便三个内角都是直角,内角之和最多也不过270°,何来360°呢?于理不符.像这样于情于理都不符合的猜想还有验证的必要吗?这样简单的推理就能帮助学生去伪存真,筛除不着边际的猜想,留下合情合理的推测.经常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猜想,才能促使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教会学生正确的猜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意识.二、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中,学生通过剪拼、折、算,亲自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而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光凭学生的这些研究活动就能得到课堂上的结论吗?学生在剪拼、折、量的过程中无可争议地存在着手工操作上的误差,此其一;教师所提供的三角形纸片在制作上不可否认地存在误差,用放大镜看,每个角肯定都不规范,此其二;由于生产厂家的原因,学生使用的尺子的刻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此其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更何况这三方误差汇集呢?学生仅仅通过动手操作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正好是180°,岂非咄咄怪事?换而言之,即便学生测量准确无误,也最多只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的结论罢了.从第一个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便直奔“180°”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前预习对学生猜想的干扰作用,而且这种干扰还不折不扣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操作活动中.学生在潜意识中早已有个定论:课本上不是说过三角形的内角和肯定等于180°嘛,因而学生在剪拼、折的过程中对三个内角合拼成一个大角时角与角之间的缝隙视而不见,在测量过程中对自己亲手所得数据主观上刻意调整.其实,这种现象对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也不无启示: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类学生通过探索寻求结论的知识,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最好采用填空式,即“我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主动预习新知给课堂学习所带来的干扰,又可以恰当地利用悬念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上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科学的领域里,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造,来不得一丝“差不多”和“大概就那么回事”,实事求是乃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之外,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尊重事实,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有人可能要问:“既然学生通过操作只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我们总不能让学生将这个不确定的数学结论作为知识予以接纳吧?”回答是肯定的.怎样将三角形内角和与180°之间的关系由“大约”替换成“等于”呢?我们不妨翻开七年级教材,课本中是先通过将三角形的一条边延长,再作一条该边的邻边的平行线与延长线相交,将三角形这条边上的外角分成两个小角,再利用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的知识加以证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确定结论.细细揣摩中小学教材在这一知识点上的不同编排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中学教材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组成一个平角其实也就是小学教材中的用剪拼、折等方法将三个内角合并成的一个大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经证明等于180°,是小学阶段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180°的发展.因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完全可以在学生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之后,明确数学结论具有确定性,绝对不可能这样似是而非,那么怎么样确定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进而引导学生再想办法,另辟蹊径,从长方形的4个内角均为90°这一不容置疑的知识点出发,得知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采取将一个长方形等分为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也为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转化为“等于180°”作了一个有力的注脚.至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则可以通过“老师告诉”“小博士解疑”等方式初步介绍初中教材中的证明方法,鉴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和理解水平,无需详细解说,只宜蜻蜓点水般稍作涉及,让学生知道“到了初中我们会详细学习”即可.为中学时代的数学学习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埋下诱发兴趣的伏笔,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小学数学教师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教学,经常阅读了解中学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那么学生仅仅通过剪折、拼、量就能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现象就会从小学数学课堂中悄然隐退,中小学教学不就自然而然地合并轨道了么?(责任编辑钟毓华)18。
教师一堂课的反思总结
教师一堂课的反思总结一、引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而教师一堂课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手段、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一堂课的反思总结。
二、课前准备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课前准备密切相关。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通常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准确无误。
此外,我还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选择方面,我注重多样化和互动性。
我常常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我也注重巧妙运用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具,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此外,我还尝试过让学生自主参与制作教学素材,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学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教师,我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此外,我还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素材。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情感态度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长处。
同时,我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良好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和被尊重的重要性。
一堂观摩课引发的教学思考
【 关键词 】 别开生面;教学观摩课 ;政 治 课 ;参与;展 示才华 ;思考;体验 式;情境式; 激 发 兴 趣 ; 学 习动 机 ;强化 理 解 ; 师 生和 谐
农 村小学 在品德 与社会课 程教学 过 程中,往往均采用 了单一 的、古老的说教 式 教学 模 式 。这 种 以说教 为主 的 思想 品 德 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 白无 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 过 去 的 以说 教 为 主 的教 学模 式 。经 过这 几 年 教学 的不 断 实践 ,我 探 索 出 以下 几种 较 为 有效 的教 学模 式 。 1 .明理 激 情导 行 模 式 这是 在 传 统 的讲 解 模 式基 础 上 演化 而 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 课 型。它是 以教师 为主 导 ,通过 直观演 示 、 口头讲解 、文字阅读 、评价行为、激发情 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 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 ,最后 由 教师评价提 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 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 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 模 式的时 候 , 要 注意 发挥学 生学 习的主 动 陛。 如在教 《 我送 老师一支花》一课时, 提出了“ 老师像红烛 , 无私奉献青春年华” “ 老 师 像园丁 ,辛勤培 育现 代化建 设 人才” “ 我 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 置腹地 向学生谈谈 自己在教师 的关怀下成 长的故 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 然 后让 学 生 谈 他 心 中 的老 师 ,使 师 生 间产 生感情 上的认同和共鸣 ,促使学生主动地 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 .“ 问题 一 一讨 论 ”模 式
这种教 学模式 着眼于 学生个人 的潜 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 的 思考 辨 析 机 会 ,培 养 学 生 “ 悟 理 —— 讲
由一节失败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引发的思考
由一节失败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引发的思考前不久,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时,为了节约时间,我课间提前把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都一一摆放在实验桌上,由于对探究活动缺乏预见性,导致整节探究活动课乱成一锅粥,没能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活动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实验桌上过早摆放了探究材料,我在讲解实验操作要求时,大部分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动了,根本没有听清老师在讲什么,虽然我一再强调必须认真听清实验要求,但这已经阻止不了部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甚至有小部分学生已经悄悄在动手了……其次,小组实验过程中,组内成员毫无顾忌的大声交流,有几组学生还产生了内部矛盾,正向老师告状呢!一些小组成员分工不明,一个学生包揽了所有操作,而同组的其他成员或是只看不动手,或是一个人低头想别的事,或是三三两两在说话……再次,实验结束了,进入汇报环节,老师要求大家停止手中的操作,好不容易停下来了,但在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取汇报,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实验中,在继续探究,有的凑在一起在小范围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情况,相信我们科学老师都不陌生,在自己上课或听别人上课时,都会出现这些情况。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有较强的好奇心,面对形形色色的实验器材,早就想“一动而后快”,哪里还能专心听讲呢?其次最主要的是科学实验课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新课标一改旧大纲学生以接受为主的教学理念,而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一个个的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习得科学知识,体验与感悟科学的精神和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而小组活动是我们科学课采用的最普遍的探究方式,学生在探究时需要进行交流,如果教师控制不好,那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因而上述问题在现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节网络课引发思考
一节网络课引发的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语文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语文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语文学科内容和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思考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素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讲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它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并且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教育理念。
这种教学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网络教学意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日益深入,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了现实。
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差异,要求我们教师也要因材施教。
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只能是教师的理想罢了。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个性化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教师也由过去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运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拓展了书本知识。
但网络中存在着大量无序的、无关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适当搜集、筛选,制作专题学习网页,同时通过超级链接与英特网相联系起来,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
思考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清晰师生课堂中角色定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尤其要注意防止“两个误区”——“人灌”与“机灌”。
“人灌”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花架子、摆设,教师在课上还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
“机灌”就是教师完全放手,学生完全通过计算机学习,学习中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及帮助,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过程也不受监控。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要清晰师生在学习中两者角色的定位,既要强调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性,两者不可偏颇。
由一节小学数学课例引发思考[论文]
由一节小学数学课例引发的思考案例:在今年我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的听课过程中,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请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a )7.5×4平方厘米(b)5×4平方厘米(c )7.5×6平方厘米(d)5×6平方厘米。
执教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以后,和学生一起得出此题答案是a、d 选项。
初看没有什么问题,可仔细思索一下,不难发现这三边是有联系的,满足勾股定理,可图中给出的数据并不满足勾股定理。
这就是矛盾之处。
如果这位教师具有一定的数学学科知识,我想,这样的错误应该不会出现。
由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认真学习,从广度、深度上进行拓展,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上的例子与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深入掌握支撑这些知识背后的理论基础,以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由这次深入教学实际进行观察、了解,我想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虚心深入学习数学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学科知识是特定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教学所需要的数学理论知识、数学应用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和数学史知识。
小学数学本体性知识对于一个教师驾驭教学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潜在的作用. 课程改革以来,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
而小学数学教师大部分是师范毕业从教,过去虽然学习过相关的课程,但长时间不再接触,逐渐淡忘。
数学教师,最忌讳被人指出犯有“科学性错误”。
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不仅是教育理论、教学经验的提升,也应关注到学科本体性知识,它包括具体的概念、规则和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呢?首先,数学学科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这就决定了在学习学科知识的时候需要系统地学,认真学习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尽快地把这些新内容纳入已构建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中。
由一节省级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My de m l c me t e这 个 活 动开 展 得 不 好 ,程度 较好 ra wi o r l u
的 学 生 觉 得 活 动 设 置 比 较 简 单 , 有 挑 战 性 , 中 下 的 学 没 而
生 却 不 太 会表 达 与 de m 相 关 的 内容 ;③ 缺 乏相 应 的 写 的 ra
难度 有所 降低 ,教 学 重 点进 一步 突 出。
St p e 7: D ic son s us i
Ta k s 1: T:I Un t we e r s m eh n a o t o ot.I n i 1 l a n o t i g b u r b s ho e p
t ha e r bo . I y u a e r bo . wha wil a pe ? o v a o t f o h v a o t t l h p n P e s wo k n r u f s x. lae r i g o ps o i
2. l n he Fil t bl nk wih he i a s t t wo ds i e r g v n.
《 几何 画 板》 验 证 ,再 到 得 出 正 弦 定 理 ,时
间用 了 1分 钟 ,这 时 ,教 师 让 学 生 分 组 花5 钟 5 分
时 间 讨 论 正 弦 定 理 的 证 明 ( 证 明 过 程 写 在 纸 把
2 0 年 7 初 ,笔 者 观 摩 了一 节 某 教 师 带 着 07 月
她 的学生上的
《 弦定 理》 省 级 公 开 课 , 整 节 正
课 学 生 答 题 踊 跃 , 动 手 操 作 积 极 ,上 台讲 解 也
落 落 大 方 ,让 我 们 欣 喜 地 看 到 新 课 程 下 学 生 敢
有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反馈——由一节教研课引发的思考
较 好 ) 台板 演 , 他 同 学 在 算 术 本 上 练 习 。练 习 结 束 , 上 其
教师让 学生 用举 手方式 来反 馈计算 的正确与 否 。 2解 决 实 际 问 题 : t 间 不 够 , 有 实 施 。 . 因 , / 没 二、 问题 与 思 考
从 以上 教 学 过 程 中 ,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教 师 课 堂 教 学
第 8期 2 1 年 8月 02
中 小 学教 学 研 究
T a Nn s a c o ma y a d M ide Sc o l e c g Re e r h f r Pn r n d l h os
学 科 教 学
有效课 堂需要怎样 的教学反馈
— —
由一节教研课 引发 的思考
1 算 :2 4 . 估 1 x 2大 约 是 多 少 ? 学 生 围 绕 问 题 独 立 思
地 在 黑 板 上 板 书 。 为 了 展 示 自 己 的 想 法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 面 热 烈 , 仔 细 观 察 你 会 发 现 , 部 分 学 生 其 实 场 但 大 是 为展示 和表 现 自己 ,而不是 通过 交 流来 发 现各 种不 同 算 法 之 间 的 区 别 和 联 系 。学 生 对 于 各 种 算 法 的认 识 难 以 有 “ ” 提 升 。况 且 “ 质 的 串联 式 ” 息 反 馈 方 式 的 教 信 学 节 奏 比 较 松 散 , 生 之 间 往 往 是 一 对 一 的 交 流 , 容 师 不 易 形 成 生 生 、师 生 之 间 的 互 动 , 反 馈 缺 乏 良好 的 交 互 性 , 时多 而效率 低 。 费 ( ) 息反 馈顺序 难 易倒置 , 背认 知 规律 三 信 违 ’ 由 于 课 堂 上 学 生 发 言 的 随 机 性 ,所 以 课 堂 常 常 表 现 出 这 样 的 状 态 ,即 越 是 用 抽 象 度 比较 高 的 方 法 的 学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由听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生物实验室开放日时ꎬ由实验室协管员协助指导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做相关生物实验ꎬ实验内容也一般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ꎬ也可以按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进度不同的实验或其它探索性的实验.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索㊁自己掌握的生物学规律和知识点ꎬ对于科学精神㊁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素养培养大有益处.3.鼓励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及生物实验中可以多用实务或者模型鼓励学生ꎬ激发学生的兴趣ꎬ鼓励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ꎬ对于会主动制作教学模型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生物学问题结合实际地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ꎬ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ꎬ鼓励他们要运用自己的探究性思维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习问题并找到其它的答案.例如在校本课程 制作叶脉书签 的实验中ꎬ可以让学生体验先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ꎬ在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ꎬ还可以获得自己的实验成果-叶脉书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ꎬ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书本上所感受不到的成功与失败㊁希望与失望的心理体验.㊀㊀三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之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ꎬ作为一名有着十余年教龄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师ꎬ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之余也观察到我国生物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ꎬ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的教师更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ꎬ时刻跟进最前沿的教学理念ꎬ让学生通过掌握精彩的生物学知识使生物课堂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乐园.要相信也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ꎬ作为高中教师ꎬ应该让每个同学去发现㊁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去不断探索ꎬ打破陈旧的教学方式ꎬ为培育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准备好肥沃的土壤.㊀㊀参考文献:[1]刘燕雅.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浅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17(15):99.[2]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ꎬ2017ꎬ15(02):145-154.[责任编辑:季春阳]教师少教㊀学生多学由听一节课引发的思考孙群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㊀215200)摘㊀要:论述了教师少教与学生多学的策略.关键词:少教ꎻ多学ꎻ高中生物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9)03-0089-02收稿日期:2018-10-25作者简介:孙群懿(1981.2-)ꎬ女ꎬ苏州吴江人ꎬ中学高级教师ꎬ本科ꎬ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前不久听了一节高一必修Ⅰ的 第2节细胞器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执教者洋洋洒洒讲了一节课ꎬ整体这节课ꎬ这位老师将知识点都阐述的非常清楚ꎬ措辞也非常严谨ꎬ是很有深度㊁难度的一节课.在受高考指挥棒的驱使ꎬ为数不多的课时ꎬ屈指可数的作业时间ꎬ又要保证学生达B的形式下ꎬ相信很多老师的课堂都是和这位教师一样ꎬ两课时并做一课时ꎬ且知识点尽量做到了面面俱到.但是听完过后ꎬ却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中ꎬ这么大容量的一节课ꎬ学生最后能记住多少?课堂如何做到既高效又有效?远在1632年ꎬ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就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ꎬ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ꎬ学生可以多学.今天ꎬ研究学生为主体的课堂ꎬ不就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课堂吗?㊀㊀一㊁学生如何多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ꎬ要达到这个境界ꎬ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多学ꎬ最终达到会学.在这个过程中ꎬ教师一定要把各种权利还给学生.1.学生要有知情权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走进课堂ꎬ把书翻到第几页ꎬ学生才会知道今天要上什么ꎬ在这样的课堂上ꎬ学生当然是被98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要让学生多学ꎬ首先学生要有知情权ꎬ就是要布置学生预习.俗话说 凡是预则立ꎬ不预则废 .预习ꎬ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ꎬ还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ꎬ让他们变成知识的开拓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ꎬ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ꎬ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有效的预习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小的预习学案ꎬ分层次罗列一些小问题来帮助学生解读课本内容ꎬ并且还得准备一些简单练习让学生自我检测ꎬ让他们有小小的成功感.学案最后ꎬ可以添加几个有难度的思考题ꎬ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ꎬ从而提高上课的积极性.2.学生要有说话权问和答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ꎬ也是让学生说话的主要方式.本文开头的那位开课教师也设计了很多问题ꎬ可最后变成了自问自答ꎬ提问流于一种形式.所以要给学生说话权ꎬ首先要提高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智者问得巧ꎬ愚者问得笨. 足以说明了提问需要事先设计.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ꎬ如果直接提问: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回答.但是如果设置这样一组问题:(1)光合作用可以分成哪两个过程?这两阶段的场所分别在哪里?(2)光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暗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3)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什么物质?问题层层设疑ꎬ环环相扣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ꎬ学生自然会积极回答.当然ꎬ针对多数学生的胆怯㊁怕说话的现状ꎬ教师可先请一些平时爱说话的学生来抛砖引玉ꎬ活跃课堂气氛之后ꎬ再请其他人回答ꎻ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ꎬ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发挥教育机智ꎬ采用各种手段ꎬ让学生讲起来ꎬ给学生说话权也就不会变成一句空话.3.学生要有自主权自主权ꎬ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这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上: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的水平衡时ꎬ与其一遍又一遍的对着书上的流程图讲解ꎬ不如抛出诸如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口渴时喝饮料会越喝越渴的问题ꎬ由学生自己从图中寻找答案ꎬ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ꎬ又能理论联系实际ꎬ这样的学习学生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是课后:有的学生因为精力有限ꎬ又加上惰性所致ꎬ所以对教师布置的试卷会认真完成ꎬ但是对于老师布置的整理错题等这种无形作业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ꎬ也为了要和其他科目抢时间ꎬ老师会布置许多有形的作业ꎬ每一分钟都帮学生落实到点上ꎬ而将整理错题这样的作业就舍弃了.其实整理错题是学生突破自我ꎬ反思提高ꎬ掌握方法ꎬ形成能力的一种过程ꎬ我们不能放弃ꎬ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可以一开始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后ꎬ第二天可以再来个错题重练ꎬ或变式再练ꎬ只要有相应的检查ꎬ学生一定会实施ꎬ从而将课后的自主学习也落实到实处.㊀㊀二㊁教师如何少教要把课堂还给学生ꎬ要让学生多讲ꎬ那么老师的话要少而精.因此就要力争做到三个不讲.1.不讲学生已经会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ꎬ有一种不懂叫老师觉得不懂.其实很多知识ꎬ学生已经会ꎬ并且有亲身体验.比如显微镜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ꎬ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调查一下哪些学生没用过ꎬ在课堂上对他们多加关注ꎬ其他学生只需要唤醒他们的记忆即可ꎬ根本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放在讲解步骤上.走近学生ꎬ与学生多聊聊ꎬ增进他们的知识时多了解他们ꎬ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爱的同时ꎬ又可以方便我们的教学ꎬ学生学习兴趣提高ꎬ教学重点又会明确.这在长久的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非常容易忽略但是很实际的问题.2.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经过学生预习的基础上ꎬ很多知识点的引出就不需多费唇舌了.比如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ꎬ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分级调节的过程是一目了然ꎬ因此过程就无需重复ꎬ教师可以准备一道题目ꎬ课堂上通过解题来巩固此知识点ꎬ学生就不会因为知识太简单而索然无趣ꎬ反而会因为征服题目而获得了快感ꎬ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3.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笔者所在的学校虽是当地的一所四星学校ꎬ但分数层次已是当地的第三梯队.因此根据现行的高考制度ꎬ学生的层次决定了他们在高考时只需A或B等级即可.因此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学生所花时间和所得成效不成正比的知识点可以大胆的舍弃.譬如对于一些需要转弯几步之后才见答案的遗传题ꎬ笔者在课堂上就不再大花时间.一则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和挫败感ꎬ学生不会觉得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且怎么老是学不会ꎻ二则把时间还给学生ꎬ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核心概念ꎬ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ꎬ构建知识体系ꎬ也就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而对于舍弃的难题ꎬ一些感兴趣的同学和想考高分的同学ꎬ课后个别交流.这样既节约了时间ꎬ又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师少教ꎬ学生多学 的课堂ꎬ不是简单理解的教师少说话学生多说话就可以ꎬ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课前花更多的功夫ꎬ研究学生ꎬ研究教材ꎬ才能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导学生ꎬ组织学生ꎬ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㊀㊀参考文献:[1]马调琴. 教师少教ꎬ学生多学 ꎬ理想教学的准则[J].数学教学通讯ꎬ2016(2).[责任编辑:季春阳]09。
第一节课的读后感
第一节课的读后感
今天上了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不
曾了解的知识,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首先,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许多有关知识,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而且,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许多学习方法,
让我受益匪浅。
比如,老师告诉我们要多思考,多动手实践,多和同学讨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这些方法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相信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态度。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许多学习的态度,让我深有感触。
比如,老师告诉我们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有自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学习。
我深知,只有有了这些态度,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才能够更好地战胜自己。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
我相信,只要我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会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从一节小学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从一节小学语文课引发的思考自2004年我市开展课程改革以来,迄今已有8个年头,作为一名教育者,扪心自问一下:课堂教学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笔者心中涌起了许多感慨:改革初期小学语文课堂可谓轰轰烈烈,公开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媒体运用更是涵盖读写各个方面。
但目前的常态课堂仍没有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怪圈,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
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路该怎么走。
一、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记得在参加人教版主编进行的教材培训时,蔡主编说过一句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做小学毕业会考题,要做中考题,要做高考题,其目的是把握方向,知道语文该教什么,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想准确地把握方向,一定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完善、更加具体,它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素质要求,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无论教材怎么编、教学如何设计、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为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二、要知道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些什么笔者听的这节课是《和时间赛跑》,这位老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青年教师,可以说既有知识的积淀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
一上课让学生先读两遍课文,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片迷茫,于是老师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果学生还是不知所云。
这时授课教师有些急躁了,开始抱怨学生素质差,知识面窄,然后不耐烦地讲解课文,接下来的课堂有很多问题教师都是越俎代庖。
一堂课引发的思考和反思
一堂课引发的思考和反思英语课上,静静小朋友的表现令我费解。
她用力的晃动椅子发出很大的声音,严重地影响了老师的上课。
当老师对她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制止时,她的表情愤怒,我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不满,我分明感受到她的抵触与反抗的情绪,静静一向是老师公认的好孩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要求,那么她为什么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差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我从两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教育教学中的规则要求与孩子1、在规则要求下孩子处于什么地位受教师本位观的影响,让孩子顺从、听话、服从,组织起活动来得心应手,一呼百应是很多教师心中潜在的事实规则的目的。
于是在课堂上常常会把规则要求以禁令的形式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不可以。
”“不能。
”“不许。
”等等。
孩子被限定在规则与制度所允许的时空里,不能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教学无关的愿望都不可以满足。
于是孩子的情绪备压抑,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处在一个充满紧张感与压力感的环境中。
2、孩子对规则的挑战意味着什么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变得驯良,死板;二是孩子变得叛逆,反抗。
而静静小朋友的反抗就意味着课堂中规则要求本身有问题,压抑孩子个性的发展。
仔细回想英语课上静静的表现,她曾经站起来说自己想要唱歌,然而她的愿望被压制下来,于是引起了她的不满,既而产生了抵触,反抗情绪,故意扰乱课堂秩序。
3、如何有效促使幼儿乐于遵守规则首先,让幼儿体验规则的必要性,参与制定规则。
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先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让幼儿感受,体验到遵守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来源于他们的经验,所以更易于接受和遵守,同时他们还会在生活中相互提醒。
其次,将规则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与游戏,淡化强制性。
将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认识、记忆等教育内容和语言、音乐、美术等教学活动以及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行为规范的教育,淡化了幼儿执行规则时的被动性,让原本枯燥的教育内容显得生动、有趣,易于幼儿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人们的思考倾向趣味化,有利于灵感的发挥。
————萧飒 《幽默心理学》
四 .给成长中的同伴几点建议:
李静纯老师点评: 什么是一节成功的公 开课? (1)设计Design (2)互动 interaction (3)Teachers' talk (4)Ss talk (5)T and Ss movements (6)Thinking (7)Resources (8)Lauguage learning (9)Media (board Ss T ) (10) Skills(基本功)
(1)Choose a title . A .Bad luck for Pat B .Good luck for Pat (2)Make a new title . (3)How to make Pat happy? (4)Make a new story about "Good luck for Pat " . (5)What can't we do on the bus?
Tell me ,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
___________David Kolb
二 .怎样进行磨课?
1
磨目标
2
磨教材
3
磨环节
4
磨学生
5
磨细节
25
2013-7-22
(4)安排学生的座位。
二 .怎样进行磨课?
1
磨目标
2
磨教材
3
磨环节
4
磨学生
5
磨细节
28
2013-7-22
5. 磨细节
每一个活动怎样引入?怎样过度?活动 之后怎样反馈?学生的亮点如何评价?通 过几次磨课,我反复思考,仔细回想每一 次和学生鲜活的课堂对话,逐渐理清了故 事教学的大环节和小细节,对每一个活动 出现的每一种情况都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措 施,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而不乱,把知识、 过程和情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 在故事情境中理解并正确朗读句子:Can I have a/an...?体会其中的连读,能举一反三。 Sorry. No ice cream on the bus, 并能在生活中 灵活拓展运用。 2 在录音与老师帮助下理解、分角色有感 情地读故事。 3 分组表演本故事或创编新故事,提高其合 作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4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公 共秩序。
新视野 新认知 新思考 ——由一节课引出的思考
晋中市榆次区北田中心校 卢淑萍
问题的引出:
提纲
怎样进行磨课? 作课反思与我眼中的名师 给成长中同伴几点建议:
一.问题的引出:
1 .参加山西省青年教师观摩研讨 会并作课。 2. 2012年全国小学英语立体说课 名师示范课展示。
Unit 9 A story:
(4)活动让孩子更自主
①Try to say
②Look and guess
③Skimming ④learn in small groups ⑤Act it out
⑥Let's think
三.做课反思与我眼中的名师。
(1)巧用评价语,孩子更自信。
(2)重新认识一句话(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at?)。 (3)minibook 为学生探路搭梯子。 (4)活动让孩子更自主。 (5)幽默创造轻松开放的课堂。
ABC to success发展观:
A:Attitude B:Beliefs
C:Competence
结束语
To live ,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To learn to live.(为了生存而学习。)
2013-7-22
37
4. 磨学生 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引 导?前几次的设计,问题都是教师提出 的,经过揣摩,对几次磨课学生出现的 问题进行了分类,有知识方面,有技能 方面,有活动方面,还有文化方面,都 做了精心的策划和布置,为学生解决问 题做了充分的准备。
(1)课堂预设学生问题。
(2)课堂意外的处理。 (3)准备Free talk 的内容。
二 .怎样进行磨课?
1
磨目标
2
磨教材
3
磨环节
4
磨学生
5
磨细节
21
2013-节?原来课堂教学的 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很多环节是以 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成了表演,这 次的修改,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学生为 主体的思想,孩子成为每一个环节的 主人。
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性的学习,独立 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从“我要学” 向“要我学”的强化。它是学习者管理自 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 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
二 .怎样进行磨课?
1
磨目标
2
磨教材
3
磨环节
4
磨学生
5
磨细节
18
2013-7-22
2. 磨教材
课堂需要怎样整合资源?原来的设计 中只是就知识进行教学,经过反复的研 究和商榷,变成了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 渗透了单词、句型和语篇教学,另外将 拓展和应用的内容也通过活动和教材有 机整合在一起。
本节课拓展内容:
Bad luck for Pat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二 .怎样进行磨课?
1
磨目标
2
磨教材
3
磨环节
4
磨学生
5
磨细节
15
2013-7-22
1. 磨目标
这节课的定位是什么?原来的 目标过于宽泛,在课堂上难以落 实,经过修改变成了学生可以通 过动手、动口、活动等具体可操 作、可检测、可评价的目标。
三.做课反思与我眼中的名师。
(1)巧用评价语,孩子更自信。
a .评价学生时有层次: b.介绍话题时分层次: c.鼓励后进生时有评价:
d.习惯用语的贴切评价:
三.做课反思与我眼中的名师。
(1)巧用评价语,孩子更自信。
(2)重新认识一句话(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at?)。 (3)minibook 为学生探路搭梯子。 (4)活动让孩子更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