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梅花与牡丹诠释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如何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准确的概括和提炼,从而更有利于把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开来,传承下去,使其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其中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和弘扬渠道。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文联副主席姚余栋关于尽快推出以牡丹、梅花为国花的建议,并以牡丹梅花来诠释、阐述中国文化的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为此,记者对姚余栋进行了专访。
姚余栋,中国人民银行文联副主席,经济学博士,著有《学习经济》、《重燃中国梦想》等著作,对花卉文化的民族精神象征,尤其对梅花与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有比较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日前,记者就梅花与牡丹文化象征意义的话题采访了姚余栋。
开门见山,姚余栋首先谈起梅花和牡丹的文化历史渊源。
他说,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至2万种,其栽培历史都很悠久。
近现代以来,中国“花”文化与审美在选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903年,清朝政府确定牡丹为国花。
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
1929年,前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花的评选形成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在对国花的讨论中,兰花、菊花、荷花等也都曾被广泛讨论,但最后都集中在梅花和牡丹上。
早在1982年,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花卉专家陈俊愉院士,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
1988年,陈俊愉又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
1994年,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农业部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评选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
评选领导小组的最终意见是以牡丹为国花,其他呼声较高的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
由于漏选了梅花,引起争议,在1995年的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没有结果。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05年。
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武汉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将梅花定为中国国花”。
与此同时,来自河南和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则再度提出“尽快将牡丹确定为国花”的提案。
2005年7月22日,当时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合倡议,呼吁尽快确定中国的国花,并提出将梅花、牡丹确定为“双国花”的建议。
双国花的签名支持者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对双国花的好处做了较好概括:梅花是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代表精神文明;牡丹意味富贵,代表经济繁荣。
梅花产于华南,牡丹生在华北。
一南一北双国花,既有精神文明,又有物质文明。
院士联合倡议的消息当时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随后搜狐网发起的网上调查中,有7084人发表了意见。
在“你中意的国花”调查中,牡丹和梅花的支持率分别高达41.4%和36.4%。
国务院参事,风景园林学家刘秀晨2009年建议,“一国两花好——梅花和牡丹”。
在国花评选活动中,“梅花派”和“牡丹派”针锋相对,旗鼓相当,又谁都无法让对方出局。
这种僵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花评选上重复上演着,成为经典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
某个地区最佳选择并非国家整体的最佳选择。
但遗憾的是,为某个地区的利益选择一种花,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国花的大国,但中国国花的推选在梅花和牡丹的“两选一”上僵持不下,一拖就是三十多年。
然而,形势逼人,时代召唤。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同时,十八大报告重申,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如果“美丽中国”和“和谐世界”迟迟没有国花点缀,将留下历史性遗憾。
姚余栋在《梅花与牡丹:中国文化身份初探》一文中提出,“梅花与牡丹”反映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双重性”,分别代表着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坚毅勇敢和创新包容、大气庄严、雍容富贵。
中国史前造就了以“梅花与牡丹”为最佳的形象化代表的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路径依赖和强大文化惯性。
从有文字的商代起,就是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
换句话说,我们喜欢“梅花与牡丹”的原因就是我们文化身份可以用“梅花与牡丹”进行很好的表达。
“梅花和牡丹”,既是中国文化抽象性的代表,也是形象化代表,还是国花的不二审美选择。
只选择牡丹,不能真正代表中华民族命运多舛而又多难兴邦的历史;只选梅花,凸显了坚毅不拔的精神,却欠缺了代表中华民族曾几何时雍容大气而且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唯有梅花与牡丹兼顾,才能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文化平衡,体现中华之美。
记者请姚余栋就梅花与牡丹如何点缀美丽中国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姚余栋说:十八大后,中国资本市场也将“美丽中国”相关产业视为受益产业。
“美丽中国”概念股包括环保、水利、林业、节能等,这类生态建设股表现强势。
但是,美丽中国怎么能没有国花点缀呢?
美丽中国应是一个有美学意境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是有意境。
梅树可以丛植、群植,形成梅山,梅岭、梅溪等独特风景。
中国公园和庭院若没有梅花,就会在江山如此多娇中少了几分雪月空明的诗情画意。
若没有缤纷盛开的牡丹装扮公园和庭院,则少了几多花鸟缠绵争奇斗艳的个性化浪漫。
梅花与牡丹,陶冶情操,培养情趣,静静融化在心底,绵延悠长。
有梅花与牡丹点缀美丽中国,陶渊明有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梅花点缀长江流域,南达海口,北以内蒙古为界,西北则以西安为限,现经抗寒引种和选育,已有梅花在超过北京的纬度露地开花了。
牡丹装扮黄河流域。
一乔木一灌木,一国两花,才能覆盖黄河长江的辽阔壮美河山。
美丽中国会是一个郑重迎接国花盛开的国度,对梅花与牡丹的喜爱会更加成为一种国民文化情结,可能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颠峰体验。
梅花花期从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由南至北依次开花,观赏期可达5个月之久,从春节到五一劳动节可观赏梅花,人们便携家带口或者呼朋引伴,在梅花树下占上一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牡丹通过现代科技,可以人工控制花期,延长牡丹花期和整体观赏时间到深秋。
从五一劳动节到国庆节可观赏牡丹,在牡丹花丛饮酒谈天载歌载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梅花绽开,独立风雪,“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牡丹盛放时的千姿百态,一朝然飘落,带来对绚烂归于平淡的生命感动。
高铁贯通南北,何尝不会有“春风得意高铁快,一日看尽双国花”的盛世佳话呢?
“梅花与牡丹”会带来花卉产业和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旦梅花与牡丹得到“国花”的尊荣,与其相关的音乐、绘画、工艺等文化创意和服务业的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是荷兰的花卉业,而且作为主要出口产品,成为荷兰重要的出口收入来源之一。
每年出口总值达60亿美元,其中鲜切花为35亿美元。
花卉业在荷兰经济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产业,每年花卉生产者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生产原料,整个花卉业提供了近六万个全日工作岗位。
姚余栋说:梅花与牡丹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潜力和空间是很大的,经济价值将十分可观。
中国的牡丹有一个国际传播的基础。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以中国人工栽培创造新品种为例,作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学说”的论证材料。
世界各国人民也非常珍爱牡丹,八世纪已传入日本,1330年传入法国,17世纪传入西方后,被誉为“中国花”,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栽培中国牡丹。
继“中国制造”在全球崛起后,“中国服务”开始发展。
一个文化强国必然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文化的对外感染力要通过文化贸易来体现。
然而,中国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商品贸易是顺差,包括文化等产品的服务贸易是逆差。
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必要防止出现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贸易逆差过大的情况。
在世界各国文化中,“花”都是极其重要的意象,具有普遍意义,也是一种独特的世界性视觉语言。
输出文化可以从输出梅花与牡丹开始,让梅花牡丹开遍世界,不仅是看花看景,更是以一种柔性低调方式来宣传中国文化。
面对一个多极文化的世界,输出梅花与牡丹是在告诉世界,中国是与人为善的,是低调平和温文尔雅的;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的理念,显示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理解。
同时,也是弘扬世界在债务危机和增长停滞不前挑战下的共同精神品格。
也许,在一望无际的梅花树下,望着梅花开放,展示坚韧不拔与艰苦奋斗是人类的共同欣赏的品质;也许,在一丛丛牡丹花绚丽多姿,张扬人类共同的个性奔放和对多样性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