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之《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之《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

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

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咏怀古迹导学案

咏怀古迹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预习案1、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案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课外拓展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

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

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

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

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

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寄托作者的身世家国之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此诗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1、题解《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昭君故事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出塞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2.昭君出塞: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4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 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 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近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 45 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 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 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 年 至 759 年,45 岁至 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参考 2、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 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 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 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 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 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 象征!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 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 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
注音
万壑( hè ) 赴( fù )荆门 明妃( fēi ) 朔( shuò )漠 青冢( zhǒ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 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 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同时,昭 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 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 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 昭君,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 力。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 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 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 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像中见过昭君美 丽的面容,但死后带着环佩的魂灵仍 然在月夜归来也是枉然。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 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 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 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 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 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 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师导学案

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师导学案

班级:姓名:等级:导学案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夯实基础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荆.门()朔.漠()青冢.()省.识()环珮.()千载.()⑵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去紫台连....朔漠()画图省.识春风面...()二、设问导读1、写出这首诗的字面含义,解读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昭君其人其事,把你从诗中读到的有关昭君的信息(身份、人生经历等)写下来:3、《咏怀古迹(其三)》中写王昭君其人其事,作者对此表现出什么态度?从诗中找到一个词语来表述。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作者咏怀古迹的目的是什么?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

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

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永怀古迹其三导学案优质课

永怀古迹其三导学案优质课

,.《咏怀古迹》(其三)班级:姓名:编号:【学习目标】1.学会围绕诗中关键词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的方法。

2.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学习重难点】1.品读诗句,理解内容,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重点)2.体会杜甫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难点)【评价任务】1.通过赏析诗中的词、句等,能分析出诗歌的内容及主旨。

2.能总结归纳并运用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问题导学】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复述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2.谁在“怨恨”?其“怨恨”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怨恨”到底是怎样造成的?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4.【归纳整理】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达标检测】1.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 咏怀古迹(其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5 咏怀古迹(其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知识链接】【课前学习】熟读诗文,完成下列问题: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3.昭君怨恨什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完成下面的表格2.诗句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怎样理解“环佩空轨夜月魂”的“空”?【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

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上的分层训练。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知识链接】【课前学习】熟读诗文,完成下列问题: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3.昭君怨恨什么?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皇帝的昏庸的怨恨。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有 配套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有 配套课件

《咏怀古迹》导学案班级姓名【知识链接】一、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

“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三、背景材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律组诗,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导学案

第四课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导学案编制:程志伟审核:宋全富崔媛媛【学习目标】知人论诗,掌握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并体会寄寓诗中的深沉情感。

【资料链接】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2、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3、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

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

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4、《三维设计》第31、32、42页相关资料。

【导学】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2、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颈联中的“独”“空”两字。

《咏怀古迹(其三》的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的导学案
年级:高一班级:________学生姓名:科目:制作人:语文组
课题:鉴赏《马嵬》
一、学习目标:1、读懂该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并能赏析诗歌写作技巧。
2、背诵此诗。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自学指导
自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自读课本及《步读。
2、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唐玄宗令其自缢而死。史称“”。
研读
1、理解性默写
①、《马嵬》直接表现唐玄宗逃难途中落魄境地的诗句是:,。
②、《马嵬》以对比手法写出李、杨爱情悲剧的句子是:,。
③、《马嵬》用对比手法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2分析此诗的写作技巧。
3、背诵并默写此诗。
巩固诊断
1、请简要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学科组长签字:等级评定:
年级主任签字:等级评定:
今日之事今日毕日积月累成大器
通读
1、解释括号前的词。
马嵬(其二)
【作者】李商隐【朝代】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
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
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
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2)理解词义:
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2)概括主要内容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
比较阅读: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典型例题】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变式拓展】
“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三、学习总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

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四、随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夜①
[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

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

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

③步榈:檐下的走廊。

④凤城:长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诗歌的题目是《夜》,前两联破题、承题写夜景。

抓住前两联写露水、秋夜、空山、疏灯、孤帆、新月等景物可以看出是凄清悲凉的秋夜图景。

描写景物的目的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答案: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

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

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

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抓住显露情感的关键字句。

“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无情”表现了诗人思家、漂泊、悲凉的心境;“看牛斗”“接凤城”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答案: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