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诗歌鉴赏及练习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期中复习:课外诗歌鉴赏训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课外诗歌鉴赏训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诗歌鉴赏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题长安壁主人(唐)张谓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①暂相许,终是悠悠②行路心③。

【注释】①然诺:许诺。

①悠悠:平淡隔膜的样子。

①行路心:路上行人的心理。

1.请用诗中词语作答。

“______”是信义的标志,而“______”是欲望的化身。

诗作揭露出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

2.诗中的长安壁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阅读张旭的《山行留客》古诗,完成小题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①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3.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字。

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七言律诗。

B.一二两句从整体描绘入手,概括地写山林之景。

C.三四两句以退为进,用委婉的方式,劝说客人留下。

D.诗作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希望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宋]杨万里细草摇头①忽报侬②,披襟③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

①侬:我。

①披襟:敞开衣襟。

5.全诗写作者傍晚游玩的情景,诗人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荷花”等鲜明的意象,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表达出诗人_____________之情。

6.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四、阅读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②,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③呕哑④,酒如清露鲊⑤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释】①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被弹劾,免职归家,闲居镜湖。

①“青门种瓜”说的是秦朝东陵侯召平不愿做官,接受萧何的挽留,住在京城东门外青门靠种瓜为生。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专项练习(一)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2.请描绘“月明养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三)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2.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五)望江南①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分)(六)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

中考语文阅读:类型2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阅读:类型2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1.[2021·嘉兴、舟山]阅读两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鸳鸯湖棹歌清·张燕昌满湖烟雨湿莺声,庭院飞飞散落英。

目断长虹睛亦雨,舂来难得是多睛。

【注释】①张燕昌:清代嘉兴学者。

偶阅《昌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元·吴莱甬东东际控东荒,蓬莱北界跨石梁。

天风吹来黑水国,海雨洒过青龙洋。

宝陀山高此孤绝,善财洞近争峴裂。

黄金沙土结香云,白玉树花飘瘴雪。

(1)两首诗都写“雨”,为何《鸳鸯湖棹歌》用“湿”,《偶阅《吕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用“酒”?(2) “长虹”是运河上一座形似长虹的石拱桥,“石梁”是诗人想象中的海上之桥。

两位诗人都借“桥”表达情思,但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湿”意为沾了水或含水分多,写出了嘉兴群天多雨,江南烟雨蒙蒙的特点,有柔美之感。

“洒”意为把水泼散开来,形象表现了舟山海雨大而密,有壮美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可以结合“词本义+诗中义+作用”这一思路进行作答。

“湿”字典里的意思是沾了水或含水分多,再结合诗句“满湖烟雨湿莺声”,写整个湖面都是烟雨蒙蒙的,似乎莺的叫声也是湿润润的。

“洒”本意是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

再结合诗句“海雨洒过青龙洋”,便知“洒”字体现舟山雨非常大并且很密,有很壮观。

(2) (2分)前者写了雨后天晴,长虹桥与彩虹交相辉映的奇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长虾桥的赞美,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后者借想象中的“桥”连通蓬莱北界,表达了渴望畅游舟山美景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鸳鸯湖棹歌》前两句描写雨景,后两句写出了雨后天晴,长虹桥与彩虹交相辉映的奇美景象,进而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情,再结合注释“张燕昌:清代嘉兴学者”,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后者偶阅《昌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中,、“蓬莱北界跨石梁”,蓬莱,是舟山群岛的北部岛屿之诸称,北界村,则属嵊泗列岛。

千岛海山,散落于茫茫沧溟之间,交通不便,难以一一登临,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他多么希望有一座座“石梁”串起珍珠般的群岛,这样他就可以轻松自在地畅游海山之间。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抱负?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5.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中考语文 提升作业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 提升作业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C.五六句的意思是“宴会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到高树之后,银 河消失在拂晓之中”,并没有“朋友已经远去”之意,故理解有误。
2.诗歌的最后两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4分) 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别离的依依不舍之情,强调再会难期,流露出离人之 间隐隐的哀愁。
十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6分) 秋江送客
【解析】C.颈联只体现出杜甫获得了天伦之乐,并没有体现杜甫一家生 活的富足。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示例:①描绘了一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 相近、相伴相随的幽静怡然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7分)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① 【唐】孟浩然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 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涧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作 者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鹧鸪天①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释】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 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3分)
A.首句描绘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
【解析】B.颔联中“是日”的意思是“这一天”,并非“明日”,故理 解有误。

课外诗歌鉴赏

课外诗歌鉴赏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2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阅读答案:21.清幽,宁静。

(2分)2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月夜留别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分。

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问题】(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以摧毁的精神。

(3分。

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生命赋。

中考语文课外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

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闺怨(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的?简要回答。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中考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

中考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

中考课外古诗赏析指导及习题训练班级姓名(一)知识指导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

(1)从体裁分:古典诗歌首先分为诗、词、曲。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包含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乐府诗(题目上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

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和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句为尾联或末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偶句都押韵。

绝句:一共四句,又叫“截句”,是律诗的一半。

词:句子长短不一,词牌限定了词的字数、音韵、文字的形式,词中用典较多。

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分为豪放派(XXX和XXX)和婉约派(XXX、XXX和XXX)。

(2)从题材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咏史诗、送别诗、边塞诗。

此外还有爱情诗、说理诗、感怀诗等。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田园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写景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肯与世俗与世浮沉的品格,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咏物诗: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格,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中考考诗歌鉴赏

中考考诗歌鉴赏

语文中考课外诗歌赏析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一)【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释】①舅姑:公婆。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

【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的心愿。

小逸:是的,孟浩然志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小文:【乙】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朱庆馀把自己比作____________,把张籍比作____________,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逸:其实,“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小文:有趣的是,张籍收到这首诗后,用一首《酬朱庆馀》作了巧妙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二)【福建省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遥碧亭杨杰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鸟。

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

③东关:关隘名。

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2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三)【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落梅风·书所见张可久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睛空远山云淡。

红妆女儿十二三,采莲归小舟轻缆。

1赏析“柳叶微风闹”中“闹”字的妙处。

(2 分)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 分)(四)【辽宁省大连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初中语文课外诗歌鉴赏练习(带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诗歌鉴赏练习(带答案)

初中课外诗歌鉴赏练习(带答案)(一)江陵愁望有寄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二)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2.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

2、想得、遥知。

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三)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四)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山中问答〔9训练5已用〕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答复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以下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9训练2已用〕钱起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9训练3已用〕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低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以下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A."蒹葭" B."将进酒"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宋〕*孝祥①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

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以下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说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诗词赏析及练习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神龟虽然寿命长,到底还是要死亡。

螣蛇虽能乘云雾,终归要化作土和灰。

老马伏在马棚,但日行千里的情志不移。

有作为的人到晚年,雄心壮志却永远不会停止。

人的寿命长和短,不只决定于苍天。

身心健康才是福,只要修身养性,便可延年益寿。

回首往事十分庆幸,吟歌一曲抒发我的豪情!【赏析】诗中提出了两个观点:1、寿命长短不全由天定,自身注意保养调节,使身心保持良好状态,也能延长寿命;2、年老并不可怕,老了也要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

年纪老但雄心壮志不能老。

【练习】1、开头四句连用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赏析】诗是田园诗。

其妙在:记叙的虽是平凡的人、事、景物,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平淡的、恬静的美。

特别是颔联,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昂。

【练习】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山寺,初生的太阳映照高高的树林。

竹间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僧侣的住所掩映在这茂密的花木丛中。

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得俗念消除净尽。

一切声音都归于沉寂,只有钟磬余音袅袅。

【主题】这是一首题壁诗。

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得隐逸情绪。

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的心情。

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此情此景,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禅院空门愉悦的奥秘,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练习】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意】正是杨花落尽的时节,到处能听到杜鹃哀啼,听说您被贬到遥远的龙标,要过五溪。

我把愁心交付给明月,伴随您奔赴那僻壤的夜郎之西。

【主题与赏析】第一句通过写飘飞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怨的子规,极力烘托悲凉气氛,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

第二句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担忧。

后两句是抒情名句。

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

这句诗以奇特的想象,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练习】1、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表明诗人纯洁无辜的两句是: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意】你问我何时能回家,我无法说准归期,今夜巴山夜雨绵绵,秋水也涨满了塘池。

什么时候才能与你西窗下对烛倾谈,再来细诉今夜巴山秋雨中的相思苦。

【主题】《夜雨寄北》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诗作答,倾吐思念亲人、盼望北归团聚的感情。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通过想象将来与友人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向友人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友人的情景。

诗歌由实写孤灯听雨过渡到虚拟的剪烛夜话,时间与空间发生了交错,愁情和欢娱产生了转化,充分抒发了诗人缠绵、真挚、执着的思念之情。

【练习】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何要这样写?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意】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歌女是侍奉他人的,唱什么歌取决于点歌的人。

说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用的是曲笔,因为她们唱的歌是享乐者点的,自然不知亡国恨的应是哪些点歌的权贵官僚。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

当年陈后主不顾江南小朝廷危在旦夕的局面,一味享乐,最终导致亡国。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练习】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大为伤感。

【赏析】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的情感。

【练习】1、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赏析】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练习】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诗意】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如梦令》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讲述了下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赏析】“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练习】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篇小令,才工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主题: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诗人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的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借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点明了诗的主旨: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1.全诗以______________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

2.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