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文献的分类与意义
文献的分类与意义文献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和表达,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与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
本文将介绍文献的分类方法,探讨文献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一、文献的分类方法根据内容、形式和来源等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将文献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献分类方法:1. 按内容分类:根据文献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可以将文献分为科技文献、社会科学文献、人文文献等。
科技文献主要涉及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社会科学文献则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人文文献则主要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内容。
2. 按形式分类:文献的形式可以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告、专利等。
图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文献形式,它以纸质或电子版的形式出版并收藏;期刊则是定期出版的专门刊物,供研究人员互相交流和发表研究成果之用;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性写作,用于评定学位授予的标准;报告一般指研究机构或个人对某个研究课题进行的详细阐述和总结;专利则是对发明或创新的保护和鼓励,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3. 按来源分类:文献的来源可以分为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
一手文献是由原始创作者发布的原始资料,如科研成果、实验数据等;二手文献则是在一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综述性文献。
二、文献的意义文献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进展:文献集结了大量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为学者之间交流和互相启发提供了平台。
通过学术文献的阅读和引用,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掌握前沿领域的进展,促进新的研究方向以及深化研究成果。
2. 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文献承载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保存并传承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研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3. 支持决策和实践:文献中蕴含着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文献的功能
文献的功能文献,作为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和智慧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将从保存知识、传播知识、促进学术交流和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介绍文献的功能。
首先,文献的功能之一是保存知识。
文献记录了人类的思想、智慧和经验,将过去的知识和成果永久地保存下来。
通过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学习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领悟到人类智慧的辉煌。
文献作为知识的存储库,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其次,文献的功能之二是传播知识。
文献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将知识和成果传达给更多的人。
通过文献,知识可以被广泛地传播和分享,帮助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智慧。
无论是书籍、期刊、论文还是报纸、杂志等,都是文献的形式,它们以文字、图片、图表等形式传达信息,让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
第三,文献的功能之三是促进学术交流。
文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文献,学者们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与其进行对话和交流。
学术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碰撞,激发创新思维和研究灵感。
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都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们通过发表和传播文献,使学术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活跃的社区。
最后,文献的功能之四是促进学科发展。
文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记录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为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文献,学者们可以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从而开展创新的研究和探索。
文献的积累和发展,对于学科的进步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文献具有保存知识、传播知识、促进学术交流和促进学科发展等功能。
它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重要载体,帮助人们汲取智慧的营养,推动社会和科学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和尊重文献的价值,积极参与到文献的创作、传播和研究中。
文献标准号含义
文献标准号指的是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各种类型的文献。
例如,M代表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代表论文集,N代表报纸文章,J代表期刊文章,D代表学位论文,R代表研究报告,S代表标准,P代表专利,A代表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代表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则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此外,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例如,DB/OL表示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表示磁带数据库,M/CD表示光盘图书,CP/DK表示磁盘软件,J/OL表示网上期刊,EB/OL 表示网上电子公告。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文献名词解释
文献名词解释
文献是指已经出版的书籍、期刊、报纸、杂志、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论文等印刷品或电子文本,是研究学术问题时参考的重要素材。
文献不仅记录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更可以为新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参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基础。
文献名词解释如下:
1. 书籍:是同一作者编写或由同一单位指导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学术性作品,包括教科书、研究专著等。
2. 期刊:是定期出版,以文章为载体,面向特定学术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出版物。
包括学术期刊、科技期刊、文学刊物等。
3. 报纸:是定期出版,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主要用于传播时事新闻、社会信息等。
4. 杂志:是以图文并茂,多样化主题为特点的周期性刊物,面向广大读者群体的文化娱乐产品。
5. 学位论文:是为了获得学位而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的长篇论文,一般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
6. 研究报告:是研究项目或计划完成后所做的总结和总结报告,主要用于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7. 会议论文:是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讨论的学术论文,主要用于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
8.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术领域或某一个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文献调研和总结,旨在对该领域进行梳理和把握。
9. 引用文献:是在论文、报告或其他学术作品中对其他已经发表的文献内容进行引证,以支持自身研究发现的合法性和可靠
性。
10. 参考文献:是在论文、报告或其他学术作品中列举出曾经阅读或参考过的文献,以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常见的四种文献类型
常见的四种文献类型文献类型是指学术研究中最常见的四种文献形式,包括综述文章、实验研究论文、案例研究和评论性文章。
每种文献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下面将从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角度介绍这四种文献类型。
第一种文献类型是综述文章。
综述文章是以某个领域或主题为基础,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相关研究的文献。
综述文章通常包括对已有研究的批判性评价,通过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供对研究进展的全面梳理。
综述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某个领域的全面了解,并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二种文献类型是实验研究论文。
实验研究论文是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来解答研究问题的文献。
实验研究论文需要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以确保研究结果能够被复制。
这种类型的文献对于验证科学假设和揭示因果关系至关重要。
实验研究论文的生动性在于能够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向读者展示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第三种文献类型是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通过对特定个体、组织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进理论发展的文献。
案例研究通常通过收集和分析多源数据(如访谈、观察、文件等)来生成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这种类型的文献能够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和实证证据,为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指导性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种文献类型是评论性文章。
评论性文章是对已有文献的评价和对话,探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文献。
评论性文章可以提供对某个领域的思考和观点,为学术社区提供重要的思想交流和辩论平台。
这种类型的文献能够促进学术进步和创新,引导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综述文章、实验研究论文、案例研究和评论性文章是学术研究中最常见的四种文献类型。
它们各具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向读者展示研究成果、经验和思考。
对于研究者和学术从业人员来说,了解和运用这些文献类型能够提高研究的质量和价值。
对于读者来说,掌握不同类型文献的特点和用途,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文献的基础知识
二次文献
例如:检索工具:书目、 索引、文摘、辞典等。
三次文献
指在有关的一次文献 或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分 析、综合提炼、重组而形 成的再生文献。又称“参 考性文献”或“研究文献 的文献”。
例如:文献指南、百 科全书、综述、述评 等。
特点: a 内容上的综合性 b 功效上的参考性
综述
是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地 介绍和评述某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和 发展趋势,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今 后的发展进行预测,或对有关问题提出中 肯意见或建议的论文。
会议文献
指在各种学术会议、 专题研讨会上发表的论 文和报告,它是最新研 究成果公布于世的一种 主要方式。
专利文献
是指一切与专利制度有关的文 件的统称,其内容集技术、经济、 法律于一体。包括专利说明书、专 利公报、专利分类表、专利检索工 具以及有关专利的法律性文件。
标准文献
标准是按规定程序制订, 经权威机构公认或主管部门批 准的在特定范围内执行的规格、 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件。
什么是参考文献?
作者在撰写论文或专著时,在某一 学科问题研究上援引了他人或前人的相 关文献,就必须进行标引,并按照一定 的格式著录,形成文后的参考文献表。
参考文献的作用
★ 注明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 反映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
★ 表明学科的继承性。
★ 表明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 为编辑部、审稿专家和读者提供了文献信 息,推动资源共享。
期刊
特点 a、期刊以品种为单位形成知 识流; b、内容新颖、及时、广泛, 但不如图书成熟; c、期刊一般不修订再版。 d、科技期刊 是最重要的一次 文献。
核心期刊认定的标准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 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 信息研究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 告》,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 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 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不定期出版),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 标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参考文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按出版类型划分:可分为图书、报纸、期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产品资料、科技报告等。
2. 按文献载体划分: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机读型文献等。
3. 按文献级别划分: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4. 按文献加工深度划分: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以上是参考文献的一些常见类型,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文献 方法
文献方法文献方法是指通过查阅、整理、分析、比较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各方面的信息与数据,为了研究特定问题提供客观、真实、可靠、有效的证据和参考。
以下将从文献搜集、筛选、阅读、整理和引用等方面介绍文献方法。
一、文献搜集文献搜集是指通过网络、文献数据库、图书馆、世界公共图书馆等途径进行检索。
在进行文献搜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明确:明确自己要找的文献类型,如论文、学位论文、专著、期刊等,以及文献的主题、时间等信息。
2.关键词选择:选择关键词时要能够准确描述自己的问题,主题词、作者、题目、摘要等都是选择关键词的关注点。
3.检索工具选择:网络提供的检索引擎,如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CNKI、Wanfang等都是能够支持关键词检索的工具。
二、文献筛选文献筛选是指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有用于自己的研究。
在进行文献筛选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优劣:主要是要看文献的相关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2.文献来源:对于文献来源可靠的文献,如期刊、学位论文等都具有比较高的资信度。
3.文献类别:特别是学术论文,其学术性不同,在筛选时需要进行区分。
三、文献阅读文献阅读是指对选定的文献进行阅读,只有读懂、掌握过程中的理论、方法等知识,才能进行后续的分析、描述和总结工作。
在进行文献阅读时,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1.文献背景:知道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能更好的理解和判断文献的重要性、质量等。
2.主要观点:了解文献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等内容。
3.实证结果:文献提供的数据、案例、实例等对研究问题的证明或印证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文献整理文献整理是指收集到有效的文献数据后,将其转化为可操作性的信息,将所找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并把其存储于电子或纸质的文献资料中。
在进行文献整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资料存储:将所找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记录文献名称、作者、出版时间、题目等。
2.信息提取:将所存储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提取,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查阅文献的方法
查阅文献的方法
查阅文献的方法
一、综合性文献检索
1、收集信息
在收集信息之前,需要确定主题和搜索领域。
可以通过参考书籍、站点或学术论文、期刊文章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2、开展检索
进行文献检索时,可以从国内外各类文献数据库中寻找有关文献,一些典型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I(Engineering Index)、CSA(Compendex)等,也可以在学术搜索引擎中搜索,如Google学术、百度学术等。
3、分类整理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利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的列出来,针对每篇文献进行摘要,体现文献的主要内容,以便于以后查找、进行分析。
二、专题性文献检索
1、了解主题
在进行专题性文献检索之前,需要先了解专题的相关信息,例如,专题的基本原则、研究进展情况、对象等等。
2、确定搜索策略
针对不同的专题,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搜索策略,例如在采用联想搜索的时候,可以首先搜索专题的一般概念,然后结合其他关键词等
来进行搜索,以找出最相关的文献。
3、查询文献
搜索的结果可以采用从宽到窄的搜索原则,不断扩大关键词搜索范围,从而找出更多有用的文献。
1文献定义
1文献定义:文献是以文字、图像、公式、声频、视频、代码等手段将信息、知识记录或描绘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储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
文献包括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标准、学位论文、会议文件、政府出版物、样本、微缩资料、视听资料、机读型资料等。
2图书:最早的定义是图书是记录和传播人类知识的工具。
图书文献是人类记录和传播知识或情报的信息载体。
3期刊: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
它的内容通常是围绕某些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是由许多短篇编辑而成的。
每期有连续的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
期刊比图书出版周期短,内容新能及时反映最心动科技知识,研究成果和文学艺术的最新作品。
4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也称重点期刊,这种期刊上的科技情报密度较大,所含的情报数量较多,质量较高;所刊登的论文寿命较长,借阅率和被引用率较,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5科技期刊:除具有期刊的条件外,主要是报道内容上有学术性,通讯性,消息性,资料性和科普性等五种。
6科技报告:是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或关于某项研究的阶段性进展总结报告。
1)AD报告:是美国军事系统的报告,专门收集美国陆海空三军的科研单位,公司企业,大专院校,外国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军事部门翻译的各国的部分文献。
2)PB报告:是政府部门的报告,它的资料来源,除了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掠夺之外,主要是从美国政府研究机构;军事科研与情报部门;公司企业及承包单位;高等院校,实验室,研究所,国外研究机构等获得,其内容在六十年前包括基础研究,生产技术,工艺材料,尖端科学技术的探讨等方面。
在60年代以后PB报告的内容已主要是侧重民用工程技术方面,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而航空,电子,原子能,军械等文献则收入很少。
3)NASA报告:是国家宇航天局的报告。
它的来源是他的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承包公司,企业和大学资助单位等,他收集的内容有科研成果,技术总结报告,专业技术文件,实验报告,数据资料,会议文献,实验成果资料,进展报告,年度报告,技术译文,专题文献目录等4)Doe报告:最早是AEC报告是原子能委员会的报告。
文献的名词解释
文献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使用文献这个词。
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它的作用呢?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文献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其在学术界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文献的定义文献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记录人类知识的方式,包括书籍、报纸、期刊、论文、报告、档案、法规、法律文件等。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记录了人们的思想、理论、实践和经验,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脉络,深入了解人类的智慧。
二、文献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文献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学术文献是研究者在特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学位论文等。
除了学术文献,还有政府发布的文件、公司的年度报告、司法文件等业务文献,以及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不同类型的文献在内容和应用上有所不同,但都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文献的价值文献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文献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通过接触文献来获取到各个领域的知识。
其次,文献记录了过去的经验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资源。
通过学习和研究文献,我们可以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发展和进步。
此外,文献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分享文献,不同的人和群体可以相互了解,促进共同发展。
四、文献的利用文献的利用将其价值最大化。
学术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动态,发掘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工作。
此外,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文献来制定政策,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市场文献来指导经营,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整理报道文献来传递信息给读者。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五、文献的困境然而,尽管文献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境。
首先,由于文献的海量和分散性,获取和整理文献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次,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快速更新,文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变得更加重要,而评估文献的质量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文献的概念整理
1、文献的概念:今天文献的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具有四个要素,即知识内容、载体、记录符号和记录手段。
2、按文献的加工深度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3、零次文献:未经出版发行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如私人笔记、底稿、手稿私人通信等。
主要特点:内容新颖、难以获得。
4、按文献的出版类型可分为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专利、报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等。
5、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6、7、文献检索途径(1)分类途径:指按文献所属的学科性质检索文献的途径(2)主题途径:通过文献资料的内容主题进行检索的途径(3)著者途径:根据已知著者姓名查找文献的一种途径,依据的是著者索引(4)题名途径:根据文献的题名来查找文献的途径,依据题名索引5)序号途径:以文献的编号为特征进行编排和检索的途径。
常用的检索工具有“报告号索引”、“专利号索引”、“合同号索引”、“入藏号索引”等。
6)其他途径:有些检索工具还有一些特殊索引,可以通过特殊索引找到所需文献的线索。
例如:《化学文摘》有“分子式索引”,《科学文摘》有“图书索引”、“会议索引”等等8、信息资源及其特点: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作为一个术语,由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提出并很快流行。
不同学科的不同学者对信息资源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既包含信息本身,也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因素。
狭义的信息资源只限于信息本身,是指各种载体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和数据库等。
9、信息检索的定义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全称叫信息存储与检索。
10、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点(一)按存储和检索的内容分为:(1)文献检索:以文献(包括文摘、题录或全文)为检索对象,分为手工式检索和计算机化的文献检索。
文献的意思解释
文献的意思解释
"文献"通常指的是书籍、文章、论文、报告、法规、期刊、报纸等书面材料的总称。
它们是记录、表达、传达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具体解释如下:
1.书面材料:文献是指以书写、印刷、绘图等方式记录下来的文
字或图像的载体。
这些材料可以包括印刷出版物、手稿、电子文档等形式。
2.知识传递:文献是一种传递知识、信息和观点的方式。
通过书
写和阅读文献,人们可以获取、传递和分享各种知识。
3.多种形式:文献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书籍、期刊、论文、报
告、法规、演讲稿等。
这些形式可以涵盖各种主题,从学术研究到实用技术,从文学作品到历史资料。
4.学术研究:在学术领域,文献经常用于支持研究工作。
学者通
过查阅先前的研究成果、理论、实验结果等文献,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5.信息检索:在图书馆、数据库、互联网等地,人们可以进行文
献检索,以找到与特定主题或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总的来说,文献是记录和传递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学术、文化、科学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点
复习大纲1、文献的定义及其演变如何?答: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演变:(1)结绳记事: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
(3)树皮画、帛、金、竹简等作为载体记录文献。
⑷纸质文献,活字印刷术产生⑸非纸制文献,如光盘等2、文献的一般性质和社会功能如何?答:一般特性:信息性:也称情报性、知识性,就是把知识外化了,是文献的立命之本。
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记录知识,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文献;另外为了促进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不断地阅读各种文献,增长知识和才干。
文献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知识性,有了这一性质,它才能具有保存和传递的价值,也才能发挥文献在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载体性:文献要外化就需要载体,物质的形态,它是奠定其它性质的物质基础符号性/记录性:通过这个性质将内容和载体连接起来(客观实在性)文化性:所有人类文化活动都是文明的活动可交流性:有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智力资源性:因为文献可反复利用价值模糊性:表现在其内容,由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时效性:时效性越强,就越有价值,要强调适用性总而言之: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形势复杂、文中多样,内容日趋分散于交叉重复,时效性增强,新陈代谢频繁。
社会功能:文献的记录——存储——积累功能;文献的交流传递功能;文献生产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文献的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简述国内外文献定义的流派。
答:国内:早期:《论语、八俏》: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郑玄和朱熹的释义:文,典籍;献,贤也马端临《文献通考》特点:广义,图书,典籍,书籍交互使用;狭义,经文的史料现代:⑴载体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叫文献,这是文献的一般性定义⑵知识论:文献即知识,一切知识即文献,一切记录的内容都是文献。
什么是文献
什么是文献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1.文献最有效手段的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最基本的手段。
2.古人在文献的初级原始阶段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发明了纸与雕版印刷术,从而使文献的记录方式更为便利,传播更为广泛,速度也更快了,从文献中汲取的内容、利用知识来贡献社会,推动了社会文明的相对发展。
3.文献可直接查看、方便地阅读,根据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其中最基本方式是印刷型,但是还有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
文献的名词解释
文献的名词解释文献是指所存储在书籍、期刊、报纸、论文、史书等载体中,具有一定价值并被认为是可供参考、引述或研究的文字资料。
在学术领域中,文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研究过程中用于支持论点、论证观点、引用数据的来源。
本文将从定义、种类和重要性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文献是指那些被记录、起草或印刷下来的文本作品。
它可以是科学技术类的著作、历史学家的史书、诗人的诗篇、政治学家的政策论文等等。
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文献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科研项目等。
通过文献的引用,可以将研究定位于特定的知识领域,并引导研究工作的深化。
二、种类根据研究对象和形式,文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专著:由单个的作者或团队撰写、编辑的完整书籍,通常以某个学科领域为主题。
2、词典和百科全书:囊括了学科领域内的术语、定义、概念和解释。
词典和百科全书虽然不是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它们可以作为快速有效的参考工具被广泛使用。
3、文集:由不同作者的多篇论文组成,通常以某个特定学科领域或主题为主题。
4、期刊文章:由多名作者撰写的论文,通常发表在定期出版的专业期刊中。
它们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学术出版物,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机会来公开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会议论文集:由参加某个研究领域会议的与会者提交的论文组成。
此种类型的文献通常涵盖某个特定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三、重要性文献作为学术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文献的几种重要作用:1、为研究工作提供可靠基础:文献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因为它们已经经过了审查和认证。
这些记录了一些事实和知识的文献可以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促进其深化。
2、支持论证与证明:文献提供了人们在进行某个研究时所需要的支持。
当研究人员需要支辩论点或证明结论时,他们可以依靠文献支持自己的观点。
3、作为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载体:许多文献承载了样本和知识,如文学和历史学,它们记录了很多文化和历史成果,并且有助于后人了解过去的文化和历史成就。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定义
文献定义1.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宋陆游《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2.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清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1]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起源(1)“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2] 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2)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基本含义编辑演变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研究》陈蔚上海师范大学1.教师的公共教育知识(1)学科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
学科教学知识PCK①关于学生的知识I.学生的经验知识II.学生的认知知识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特定学生群体的知识②关于课程的知识③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I.一般性教学法知识II.学科教学法知识(3)基础文化知识人文类知识科技类知识工具类知识2.教师的个人知识(1)教师的隐性知识(2)教师的实践知识2.《教师知识结构研究》王俊华东师范大学1.学科知识2.一般教学法知识3.学科教学知识(PCK)4.课程知识5.情境知识6.个人生活知识7.潜藏的知识3.《浅议当代教师知识结构的形成》王翠红1.基础层知识:基础文化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性知识。
2.相关层知识:起辅助工作的知识,包括政治思想工作学知识、管理学、人际关系知识。
3.中心层知识:核心部分,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的知识。
1.本体性知识:专业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4.文化知识:文化素养,音体美的特长、爱好等4.《基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教师培训研究》周金虎5.《新课程视角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张琳(1)学科内容;(2)一般教学法知识,尤其是课堂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一般原理和策略,它超越于特定学科之外;(3)课程知识;(4)教学内容知识,指教师对其专业的理解及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的有关知识;(5)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6)教育情境知识,包括分组分班方式、学区管理、社区文化等;(7)有关教育目的、目标和体系,以及哲学、历史基础的知识。
6.《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结构及发展的探究》李觅7.《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杨彩霞PCK 学科教学知识:1.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即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
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
2.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3.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它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了学科内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在某一年级和学科内)和纵向(从幼儿园到高三年级的课程)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
4.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
8.《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研究》岳定权刘清华:1.学科内容知识2.课程知识3.一般性教学知识4.学生知识5.教师自身知识6.教育情景知识教育目的及价值知识7.学科教学知识,并将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理论的重心。
9.《近十年我国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问题研究述评》赵姣李东花10.《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董涛华东师范大学PCK:1. 教师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①学科内容的知识:中小学的一门学科的主要概念、方法和学科性质的知识与信念。
②教学目的的知识:不同年级水平上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与信念。
2. 特定课题的学与教的知识①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指学生对特定课题的理解的起点,理解的模式,理解的层次,典型的误解。
②内容组织的知识:主要指特定课题在学科体系中的来龙去脉及其定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③效果反馈的知识:指学生学习特定课题的效果评测及其调整学习方式的知识。
④教学策略:主要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表征与呈现手段,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知识。
11.《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内涵辨析》李伟胜12.《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PCK:1. 教学内容的知识:这门学科应当教哪些内容(而不是这门学科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以什么样的顺序呈现;每堂课应该教哪些内容;包括哪些基本的知识和概念等等。
2. 教学对象的知识:教师教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什么特点;在学习某些课程时,他们会有哪些理解的困难;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什么;该如何评价学生等。
3. 教学策略知识:这一知识应该来源于:策略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一般教学的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育学知识、技术知识等。
13.《学科教学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比较研究》王飞14.《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类学研究》赵彦俊胡振京实践性知识:理论型实践性知识: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命题性知识:如概念、教学原则、特定情境的规定等原理性知识: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如教学法知识技能型实践性知识:关于“能教”的实践性知识,如组织课堂的技能、科学课实验技能、组织班会技能、组织兴趣活动技能等大量常备的教学技巧和课堂技能。
智慧型实践性知识:教师运用其知识和教学能力处理教学中“教育问题”的智慧,主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
具体表现为:教师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准确判断变化过程中教育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实际对象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
15.《论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核心成分及其养成》李玉峰PCK(格罗斯曼):1.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2.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3.特定课题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4.将特定课题呈示给学生的策略。
教学专业技能:(1)学科教学技能1.研习新课标的技能2.研习教材的技能3.了解学生认知准备的技能4.课堂教学技能(2)教学管理技能(3)教学研究技能(4)教学实践性知识转化的技能(5)人际交流技能培养途径:1.任务分析2.案例分析3.情境性实践4.认知学徒制5.教学反思6.成长记录袋16.《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王丹丹知识:1.有关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典范的知识2.有关多元文化主要概念的知识3.主要族群团体的历史文化知识4.相关教学方法的知识情感态度:1.宽容2.坚持公平平等的教育信念3.具备反思性的教学态度技能:1.因材施教2.对话3.合作4.驾驭多元文化知识的能力17.《浅议专业成长视域下教师的培养》薛瑞敏郑友训1.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2.教育类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3.教学技能微格教学课程4.教学实践微格教学教育实习18.《微格环境下教师技能训练的研究》张春英微格教学的步骤:1.事前的学习和研究2.确定训练技能和编写教案3.提供示范4.微格教学实践5.反馈评价6.修改教案7.重教19.《国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吴义昌知识来源:个人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受教经验)同行交流理论学习20.《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研究》蔡文联饶志明陈烨教学能力:1.基本教学能力(1)驾驭新教材的能力(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的能力(3)教学基本功:语言表达、板书、板画(4)合作教学的能力2.本学科教学能力(1)实验教学能力(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21.《西方不同路向的教师知识研究述评》李琼倪玉菁舒尔曼提出教师应掌握如下知识:(1)学科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如具体的概念、规则;实体知识如学科内的范式;句法知识如学科内部间的联系;(2)一般教学法知识,包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何有效地管理课堂,如何设计与实施测验的知识等;(3)课程知识,意指对教学媒体与教学计划的熟练掌握;(4)学科教学知识:如何专门针对具体要教的内容施教的知识;(5)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包括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6)教育背景的知识,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7)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与其哲学、历史背景的知识。
22.《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不同年级某一学科的知识和信念在某一学科内学生对特定问题的理解、概念及其误解课程知识:可用的课程材料知识和某一学科的纵横课程知识教学策略和教特定主题的表达知识情境知识23.《论教师的教学能力》申继亮王凯荣理论工作者:1.认识能力2.设计能力3.传播能力4.组织能力5.交往的能力实践工作者:1.教学监控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学习准备性与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等。
3.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手段(1)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2)非语言表达能力(3)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学操作活动(1)呈现教材的能力(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3)教学评价能力24.《当代师范生教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教师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应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培养师范生的三笔字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阶段通过课程学习、举办竞赛和开展拜师学教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教学认知和教学设计能力;第三阶段通过微格教学培养学生获得教学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获得反思和教学研究能力;第四阶段通过教育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25.《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能力问题的研究及启示》高岩周建达、林崇德(1994)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识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认识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
教学认识能力包括概念、类同、运算和理解。
教学操作能力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编制教学计划的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教学材料和教学技术的选择设计、课堂管理策略、对学习和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价的策略。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
是其他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
它包括教学的计划性与准备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性、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和沟通性、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职业发展性。
26.《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1)专业知识,具体指向有: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当的教学活动所需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课堂管理与组织的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的知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2)专业技能,具体指向有: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与学生交流并对学生提出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行为、接受外来的建议并发展专业技能。
(3)专业情意,具体指向有: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信奉教师的道德准则、追求自我价值体现、深刻理解学生的发展和具有对学生的爱、致力于学生道德养成的示范与引导、对所有学生负责。
27.《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陆万昌言语表达能力:主要是普通话表达文字书写能力: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以粉笔字为主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班主任工作能力实验演示能力:对教学器材的演示操作能力教具制作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力和制作简单的教学器具备课能力:熟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课外活动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能力28.《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经柏龙1.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内容的组织、过程的组织、活动的组织及自我的组织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适应教学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且富有高度的逻辑性与艺术性;3.课程设计能力,主要表现在内容选择、方法选择、形式选择、问题选择等等;4.班级管理能力,包括班级体的建设,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班级骨干的培养等;5.教育研究能力,包括教学研究、教育实验等;6.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包括与学生、同伴、家长和社区有关机构的人员;7.教育机智,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景中的应变能力,是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