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昙华林:怀念我的导师石声淮先生——何新文
校友回忆录——精选推荐
文革时期各派林立,武大当时有三派,龙派和虎派,这两个是造反派,还有保守派,后来就垮台了。
文革开始的时候,“武大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刘爷爷介绍说,北京曾经有一个“三家村”,武大也有。
60年代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当时的校党委书记朱劭天、常务副校长何定华被认为是武大的“三家村”,文革时期遭到批判。
“与这个有关系的师生都受到牵连,首先把他们打倒了关进了牛棚,所以最先起来造反的是他们这一批人,跟别的学校造反的都不一样”。
原来进老斋舍的那些地方都有很高的铁门,都搞掉了去弄钢铁去了。
当时武大的沟槽上都有建校时候搞得铸铁板,现在铺的是水泥,这些铁在大办钢铁的时候都被搞掉了,破坏性很大的。
记得当时,从行政楼到枫园的那条小路非常长,其中还有一条小溪穿过,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可惜现在那里已经被宿舍楼代替了,小溪也消失了。
进入武汉大学以前,陈应松在一个水运公司当水手,工作劳累,工资微薄。
在艰难的情况下,他不愿放弃文学梦,坚持写诗歌。
极渴望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他曾经参加高考,但因忙碌的工作而名落孙山。
直达1985年,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首次推出插班生制度,轰动全国。
这时的陈应松,在诗歌创作上已经小有名气。
听到这个消息,陈应松兴奋不已,决心要紧紧抓住这个进武大深造的好机会。
“我们那时候都是死背啊!我们要赶在九月跟新生一起入学,于是就没日没夜地背,而且六七月的武汉可真热啊!我们就在那里背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什么的。
那个情况你们根本没法想象!”陈老师向我们说道。
当时的陈应松年近三十,在诗坛上小有名气。
没有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系统理论学习的陈应松经过两个月的勤学苦背,终于以全院第三名的成绩插班进入武大三年级学习,樱花下的结缘就此展开。
在武大的日子,浪漫!疯狂!那时候,作家班的学生跟本科生是一起上课的,他们之间虽然年龄有差距,但关系却很好,完全没有沟通方面的问题。
闲来没事的时候,他总爱在学校里面走走,在学校的农田里玩耍,享受乡野风光与学校的传统宫廷建筑交错营造成的奇妙感觉;也爱跑到珞珈山上,感受十八栋的破旧感和人文底蕴;更爱走在樱花大道上,思考,作诗。
悼念我的老师---杂文家陈泽群先生
悼念我的老师---杂文家陈泽群先生顿新波陈泽群,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我的大学写作课老师于2008年9月2日在武汉燃尽了他这“一支如豆的红烛”,离开了我们,享年81岁。
当时,武汉各大媒体都同时报道了陈老的逝讯。
近日,我才从网上知道这个噩耗,我想必须写一篇纪念文章给他,以表达我对恩师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于是,我记忆中与陈老有关的往事如潮水一般扑来。
我与陈老最后一次通电话是在1998年4月间,那时我已经有了离开武汉、远赴无锡的打算。
他给我办公室打来电话,告诉我他收到了《三峡风杂文选粹》一书,我写他的散文收在了附录里,问我是否也收到了这本书。
随后,我托在宜昌工作的朋友在当地新华书店买到了这本书。
该书由宜昌三峡文学杂志社编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收在附录里的《欢乐多于痛苦——访杂文作家陈泽群》发表于1995年的宜昌《三峡晚报》。
我认识陈老是在八十年代初期。
1981年9月,我有幸进入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后并入江汉大学)中文系学习,陈老是我们的写作课老师。
陈老的口头表达远不及他的文笔流畅,他讲课的内容我几乎能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我们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属国营农场和中央在鄂以及省属其他大、中型国有企业。
毕业以后,我回到了江汉平原的六合垸农场,继续做我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我一直同陈老保持着书信往来。
1984年春,我们十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成立了文学社,并办了一份油印文学社刊。
我当时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了陈老,他很快给我们写来了贺信。
从此,在陈老的指导下,我写的散文、杂谈陆续在全国报刊发表。
1987年暑假,到省农垦局出差,我借此机会在江汉大学的“过渡宿舍”里拜见了陈老。
这是我离开母校以后第一次同陈老见面。
1988年冬天,已改行做机关秘书的我利用在武汉处理一起交通事故的间隙时间,又去拜见了陈老。
那时,陈老已经搬进了二室一厅的新居,只是孤单一人。
他的独子陈垦24岁时因肾衰竭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垦的病是在做“右派崽子”时患上的。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六)试题及答案.pptx
〃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台湾人三部曲》的作者是(BLeabharlann 。A.白先勇B钟肇政
C.陈映真
D.李昂
“浪涛腾跃成千古/太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 吊古"出自余光中的(B)。
A.《乡愁》
B.《大江东去》
C.《水仙操——吊屈原》
D.《白玉苦瓜》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回答》、《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 》、《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的诗人是(八)。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斫 《创J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B)。 A.李月辉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梁三老汉 《仓U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⑻。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 A.《正红旗下》 B.《车站》 C.《绝对信号》 D.《野人》 莫言的成名作是(八)。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B)。 A杨朔 B刘白羽 C.秦牧
D.吴伯箫 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 作者是(八)。 A.阎连科 B.刘醒龙 C.周大新 D.关仁山 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d A七等生 B.王文兴 C.张大春 D.朱天文 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C)。 A.白先勇 B钟肇政
D.《不谈爰情》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A.《白毛女》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红色娘子军》 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谱》 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有(AC)等。 A.《慈禧全传》 B.《绝代双骄》
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旅游文化主题街区规划设想
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旅游文化主题街区规划设想--以小尺度规划建设宜居街区典范、创建武汉新名片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昙华林3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
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
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
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
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1920年2月,陈独秀应邀来昙华林演讲,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正式登陆湖北,。
1921年,在街区的私立武汉中学,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和李汉俊3位中共“一大代表。
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
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城墙……这里隐没着西方传教士在汉设立的最早的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和天文台、修建于1895年的仁济医院、石瑛故居、钱基博(钱钟书之父)老宅、瑞典领事馆等众多近代历史建筑。
在历史上,能够冠名“大”的,只有“大武汉”和“大上海”,可见历史地位的显赫。
武汉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
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客家文化类书籍大全
客家文库客家图书馆客家文学客家书籍索取号书名出版社卷(册)K281.1-53/9 “关怀与期许”:客家电视对社会之影响座谈会(论文集) [汇编]/国立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编国立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K281.1/82 “客家迁移”万里寻踪/马国强主编;于茂世等撰文;朱清河摄影;大河报社编河南大学出版社K281.1/82 “客家迁移”万里寻踪/马国强主编;于茂世等撰文;朱清河摄影;大河报社编河南大学出版社K825.78/41 “南国牡丹”一代名伶——黄桂珠 [专著]/广东汉剧院编;李仙花主编不详D676.52/5 “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汇编]/古小平主编;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编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K281.1-53/8 “族群关系与国家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汇编]/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社会文化研究所编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社会文化研究所I207.22/294 《化碧集》注释 [专著]/李景纲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H176/14 《客方言》点校 [专著]/陈修点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K281.1-53/6 2006博白客家文化节客家文化论坛论文集 [汇编]/李书耀,刘斯主编本文化节组委会I217.2/327 阿堂和他的羊 [汇编]/宋明堂著梅州市青年作家协会I267.1/267 啊!老三届 [汇编]/黄锦章著花城出版社K296.54/42 矮车方志 [专著]/邓玉全,邓吉浪主编;矮车方志编委会编矮车方志编委会J222.7/396 爱梅集 [专著]:梅州籍当代画家画梅作品选/刘小青主编中国文艺出版社I267.1/1037 爱在鸿都 [汇编]/蔡海光,曾宏东主编梅州市作家协会K961.19/10 澳洲观赏 [专著]/罗英祥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I217.2/336 八千里路云和月 [汇编]/丘金城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251/198 八十自述 [专著]/庆春楼主著出版者不详K825.2/29+4 八一起义中的叶挺将军 [专著]/陈幼荣,廖金龙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I253.2/29 八月情怀 [专著]/丘仕坤著中国文联出版社C539/65 白宫红卫 [汇编]/丘立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J292.28/80 百将墨迹 [专著]/张晋奇主编《百将墨迹》编委会J292.47/31 百梅千章 [专著]/张瑞良著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G639.286.54/1 百年树人 [汇编]:梅北中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梅县梅北中学校友会编[出版者不详I227.7/22 百人诗会 [汇编]:梅州诗人首届(蕉岭)雅集专集/汤国云编嘉应诗社I227/571 百味斋吟稿 [汇编]/房宜慎著珠海出版社I222.752/11 柏庄诗草 [汇编]/丘逢甲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I227/337 半山居联稿 [专著]/赵仁淦著嘉应诗社K825.34/2 宝树堂前花正茂 [汇编]:谢森中先生逝世周年追思录/纪念谢森中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编辑中华经济研究院K825.34/2 宝树堂前花正茂 [汇编]:谢森中先生逝世周年追思录/纪念谢森中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编辑中华经济研究院I236.65/5 悲喜人间 [专著]/陈昌环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K827.6/71 悲壮交响曲 [专著]:邓演达评传/秦柯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K928.91/9 北京实用导游 [专著]/刘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253.1/7 笔端风云录 [汇编]:《梅州公安报》五周年纪念文集/《梅州公安报》编辑部编梅州公安报B2-53/34 辩证存在看事物 [专著]:哲学新说第四部论著/黄飞山著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K281.1/107 槟城客家两百年 [专著]:槟榔屿客属公会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槟榔屿客属公会K281.1/64 博白客家 [专著]/彭会资,陈钊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S567.23/8 薄荷高效栽培新技术 [专著]/臧玉琦,王俊杰编著北京出版社I267.1/1100 不废江河万古流 [专著]/丘尚尧著世新大学出版中心I267.1/1038 不离不弃 [汇编]/丘晓玲著梅州市作家协会I25/671 不要说我想哭 [专著]/温国辉著海天出版社I217.2/546 步喜楼诗文集 [专著]/王捷步著;嘉应诗社主编出版者不详K818.5/1 财富女杰 [专著]:42位魅力女人深度访谈录/蔡洪波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K820.9/70 蔡氏大宗族谱 [专著]/蔡创明主编;蔡氏福粤公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者不详I227/580 沧海一粟楼诗集 [专著]/张公略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217.2/330 茶香斋诗文稿 [汇编]/陈沅渊撰台湾商务印书馆I217.2/206 茶香斋诗文稿 [专著]/陈沅渊撰无I227/588 长长的歌 [专著]:龙远开歌词集/龙远开著中国文联出版社K296.54/39 长乐风采 [专著]/曾秋贤主编出版者不详]J121/7 长乐美术书法作品集 [专著]/本书编辑组编无I247.57/1105 长舌巷 [专著]/程贤章作家出版社TS971/85 长汀传统食品 [专著]/中华传统食品大全编辑委员会长汀编辑组编中国食品出版社I227/541 长汀历代诗选 [专著]/李文生;张鸿祥中国言实出版社K203/99 长汀文化史志 [专著]/童庆荣;张鸿祥长汀县地方志办K295.7/20 长汀文史资料 [汇编]/政协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政协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34K295.7/20 长汀文史资料 [汇编]/政协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政协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38K295.7/20 长汀文史资料 [汇编]/政协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政协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39TP311.56/237 常用软件小百科 [参考工具]·轻松上网速查字典/李永田,段建新主编;清华天则工作室编著中国商业出版社I339.65/10 朝阳从我身边掠过 [汇编]:散文集/黄孟文著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出版组D634.333.5/1 潮人在柬埔寨 [专著]/徐名文,沈建华著公元出版有限公司K281.1/57 潮汕半山客 [专著]/贝闻喜等编著公元出版有限公司F592.765.3/2 潮汕旅游资源的灵气与神韵:兼论潮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市场营销/王德春, 李重芬著暨南大学出版社S922.6/2 潮汕水产资源开发资料 [专著]/王琳乾等辑编点校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I227/368 车马喧 [汇编]/刘史任著中国文联出版社K820.9/57 车上村房氏族谱 [专著]/耿欣,小华主编广东省大埔县银江镇I227/345 扯谈斋诗选 [汇编]/廖贻谋著梅州市作家协会I227/392 陈保乃诗选 [汇编]/陈保乃著新会市冈州诗社I247.7/148+3=2 陈国凯选集 [汇编]/陈国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I247.7/148+3=2 陈国凯选集 [汇编]/陈国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I247.7/148+3=2 陈国凯选集 [汇编]/陈国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3J292.28/21 陈其铨八十书法展 [图表]/陈其铨书台中市立文化中心K281.1/122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 [专著]/谢桃坊著巴蜀书社TU241.5/11 成都东山客家建筑概览 [专著]/周密著四川客家研究中心K820.9/48 成都东山客家氏族志 [专著]/李全中整理;谢桃坊审订四川人民出版社K281.1-53/4 成都东山客家研究 [专著]/谢桃坊著天地出版社 1K281.1-53/4 成都东山客家研究 [专著]/谢桃坊著天地出版社 2I207.7/74 程楷七山歌注释 [专著]/胡希张注释中国文联出版社I247.59/69 程贤章长篇小说选 [汇编]/程贤章著珠海出版社I206.7/278 程贤章论 [专著]/展锋著江西人民出版社I247.7/545 程贤章中短篇小说选 [汇]/程贤章著花城出版社I207.42/27 程贤章作品评论集 [汇编]/林焕平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K296.54/7 程乡县志 [专著]/程志远等整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I227/375 赤子吟草 [汇编]/徐仲熙著泰华文学研究会I217.2/533 赤子忠写春秋 [专著]:陈华(林惠民)文诗集/陈华著;中共梅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出版者不详D676.54/1 崇文之邦 [汇编]/罗治英,钟德才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I267/514 初夜 [汇编]/陈俊年著广东人民出版社I227/217 从春天唱到远方 [汇编]/陈政怀著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D618/39 从对抗走向融合 [专著]:两岸和平统一的思维与模式/郑海麟著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I227/563 从矿工到编辑.记者 [汇编]:1987~2003自选集/何新强著梅州市作家协会D235.653/1 从清匪反霸到土地改革 [专著]/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廖金龙主编出版者不详]K825.46/6 大地的思念 [汇编]/东山中学广州校友会,梅北中学广州校友会编东山中学广州校友会,梅北中学广州校友会D235.654/6 大埔党史 [汇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9D235.654/6 大埔党史 [汇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10D235.654/6 大埔党史 [汇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12D235.654/6 大埔党史 [汇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13D235.654/4 大埔党史资料选编 [汇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2K926.54/4 大埔风光 [专著]/王铁介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296.54/37 大埔风华 [专著]:何展琼文选/何展琼编著出版者不详K296.54/37 大埔风华 [专著]:何展琼文选/何展琼编著出版者不详K820.9/26 大埔官田黄氏家谱 [参考工具]/黄福荣编[不详]J607.2/2 大埔汉乐 [专著]/张高徊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D634.3-09/3 大埔华侨 [专著]/杨奋干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828.5/27 大埔巾帼录 [专著]/黄志环主编出版者不详TS971/77 大埔客家美食 [专著]/杨冠丰,林旭稳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892.465.4/1 大埔客家民俗 [专著]/谢如剑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820.865.4/6 大埔客家人物 [专著]/陈介成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820.865.4/6 大埔客家人物 [专著]/陈介成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810.2/85 大埔客家姓氏 [专著]/黄志环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281.1/99 大埔客家源流 [专著]/严峻,章明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296.54/41 大埔览胜 [专著]/曹展领主编大埔诗社等I218.654/2 大埔民间故事歌谣和俗谚 [专著]/余耀南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1993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1994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1995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1996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1997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1998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1999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2000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2001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2003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2004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2005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2006Z526.54/5 大埔年鉴 [参考工具]/林培元,刘维彬主编大埔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J527/28 大埔陶瓷 [专著]/杨云山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 1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 2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 3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 4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 5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 6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8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17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18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19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20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21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22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23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24 K296.54/5 大埔文史 [汇编]/大埔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大埔县文史工作组25 F127.654/1 大埔县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 [汇编]/钟校注主编不详K281.1/13 大埔县旅港同乡会成立廿五周年纪念特刊:1969-1994 [汇编]/大埔县旅港同乡会编大埔县旅港同乡会D235.654/17 大埔县双溪人民革命史 [专著]/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大埔县双溪镇委员会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大埔县双溪镇委员会D235.654/5 大埔县银江人民革命史 [专著]/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大埔银江镇委员会合编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K296.55/9 大埔县银江镇志 [专著]/大埔县银江镇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大埔县银江镇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K296.54/9 大埔县志 [专著]/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丘杰主编;叶川荣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I247.59/357 大迁徙 [专著]/程贤章,胡小钉著花城出版社K296.54/40 大田古今趣谈 [专著]/张汉廷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227/558 带枷的月亮 [汇编]/姚生平著桂岭文丛编辑委员会I339.15/3 淡莹文集 [汇编]/淡莹著鹭江出版社G41/10 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 [汇编]/叶烈昌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A849/19 邓小平理论在梅州 [专著]/李友文等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A849.166/13 邓小平叶剑英经济思想研究 [专著]/欧大军著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K928.765.3/1 地灵.人杰/李敬谋著;黄展常主编《梅州教育》编辑部I253.7/52 地灵·人杰 [汇编]/黄展堂主编;李敬谋著 [不详]K281.1/120 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究 [专著]/宋德剑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F832.95-53/1 第二届侨批文化研讨会论文选 [专著]/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编公元出版有限公司K281.1-53/5 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报告(交流)论文汇稿 [汇编]/闽西客家联谊会等编闽西客家联谊会,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福建龙岩市社科联 1K281.1-53/5 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报告(交流)论文汇稿 [汇编]/闽西客家联谊会等编闽西客家联谊会,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福建龙岩市社科联 2K281.1-53/7 第三届“客家研究”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 [汇编]/张维安,刘阿荣主编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社会文化研究所I253/332 点点星光 [汇编]/陈诗良著中国文联出版社D823/2 钓鱼台 [专著]: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郑海麟编著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D829.13/1 钓鱼台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 [专著]/郑海麟著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I247.53/395 丁日昌外传 [专著]/高强著海天出版社K827.52/44 丁日昌与自强运动 [专著]/吕实强著丰顺旅台同乡会K825.2/225 丁汝昌研究探微 [专著]/孙建军著华文出版社I226/167 东海六代诗钞 [专著]/徐新元,徐武昌编注出版者不详]K281.1/97 东山客家:走近一个桃花源 [专著]/肖平成都时代出版社I227/609 东山拾趣 [专著]/李锐著;岭南诗社丰顺分社编出版者不详K825.46/2 冬日的思念 [专著]:黄达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本书编辑组编北京出版社B222.25/37 独语孔子 [汇编]:哲学论著/黄飞山著中国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I227/152+4 独醉·行程·读古 [汇编]:丙子组诗/黄飞山著广西人民出版社J642.1/16 多情最是客家雨 [专著]:龙远开作词歌曲选/龙远开作词名人出版社I227/274 鹅峰诗词选集 [汇编]/张映乾著嘉应诗社 1I227/274 鹅峰诗词选集 [汇编]/张映乾著嘉应诗社 2I217.2/311 二思集 [汇编]/丘金城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J616.1/9 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 [专著]/彭莉佳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G649.286.5/13 发展中的嘉应学院 [汇编]/梅州市政协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嘉应学院宣传统战部编;陈定开,陈亮谦主编梅州市政协和文史资料委员会D92-53/2 法海探究 [专著]:梅州法院学术论文精选/钟勇生主编出版者不详I217.2/323 凡夫的故事 [汇编]/黄飞山等著珠海出版社K820.865.2/5 奋斗在特区的人们 [汇编]:记深圳、珠海平远乡亲/萧新民,林绪远撰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I235.2/41 愤怒的石窟河 [专著]/张帆著中国文联出版社K928.965/12 丰顺揽胜 [专著]/中共丰顺县委宣传部等合编潮州市桥文星印刷厂Z526.54/7 丰顺年鉴 [参考工具]/丰顺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不详1995-1996Z526.54/7 丰顺年鉴 [参考工具]/丰顺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不详1997-1998Z526.54/7 丰顺年鉴 [参考工具]/丰顺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不详1999-2000Z526.54/7 丰顺年鉴 [参考工具]/丰顺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不详2004I227/605 丰顺诗词选 [专著]/岭南诗社丰顺分社编出版者不详I218.654/1 丰顺诗艺录 [汇编]/何葆玉辑撰中山大学出版社K296.54/31 丰顺文史 [汇编]/彭果林主编;广东省丰顺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丰顺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6K296.54/31 丰顺文史 [汇编]/彭果林主编;广东省丰顺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丰顺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14K296.54/31 丰顺文史 [汇编]/彭果林主编;广东省丰顺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丰顺县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15K296.54/12 丰顺县志 [专著]/丰顺县县志编篡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K296.54/26 丰顺乡情 [汇编]/《丰顺乡情》编辑部编《丰顺乡情》编辑部D634-53/1 丰邑华人的祖国心 [汇编]/徐仲熙编撰泰国丰顺会馆I267.5/26 丰缘书信录 [汇编]/何葆玉编撰中华诗词出版社C539/189 风雨长河 [专著]/张长兴著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I267/907 风雨黎明 [汇编]:平远解放纪念文集/平远县老革命战士联谊会编平远县老革命战士联谊会K827.7/169 风雨征程 [专著]/廖伟著江西人民出版社I217.2/288 风雨征途 [汇编]/邱景来著伟确华粹出版社有限公司I227/576 枫韵集 [专著]/赖运如著梅县诗社I227.7/5 峰回园吟草 [汇编]/林峰著开益出版社K26/31 烽火征程十二年 [汇编]/《烽火征程十二年》编委会编花城出版社H289/3 凤凰山畲语 [专著]/游文良,雷楠,蓝瑞汤著吉林人民出版社I253.3/19 福地 [专著]:广东客家创业者群像/丘超祥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928.7/14 福建土围楼 [专著]/石奕龙中国旅游出版社I217.62/2 腐殖质 [专著]/肖元龙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D235.652/7 改革开放二十年梅州党史大事记 [参考工具]:1978.12--1998.12/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I267.1/368 感恩树 [汇编]/蔡丽双著香港文学报社I227.7/11 感怀集 [汇编]/古未来著嘉应诗社I227.7/11=2 感怀集 [汇编]/古未来著嘉应诗社I227/333 感情组合 [汇编]/黄焕新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K281.1/39 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 [汇编]=TEMPLE FESTIVALS AND LINEAGES IN GANNAN /罗勇,劳格文主编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辽东学院K281.1/48 赣南庙会与民俗 [专著]=TEMPLE FESTIVALS AND CUSTOMS IN GANNAN/罗勇,林晓平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辽东学院K281.1/43 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 [专著]=STUDIES OF LINEAGE SOCIETY AND TAOISM IN GANNAN/刘劲峰著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辽东学院I253.1/13 高层领导在梅州 [汇编]/黄召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G647/17 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实践与探索 [专著]/嘉应学院教学督导组著科学普及出版社I217.2/532 高洁灵魂写人生 [汇编]/肖国平著梅州市作家协会I227.7/9 高吟五百首 [汇编]:梅县高级中学师生诗词选/梅县高级中学丛书编委会编香港银河出版社I247.7/691 搞笑大王 [汇编]:山歌大师余耀南轶事/胡希张著中国文联出版社D669.68/14 歌唱与敬神 [专著]: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徐霄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267/957 隔不断的情缘 [专著]/罗培衡著大众文艺出版社C53/101 根系神州 [汇编]:沈己尧言论选/沈己尧著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I217.2/545 耕涂浅草 [专著]/李琪琳著梅州市作家协会I227/403 耕余觅韵 [汇编]/曹杜荣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I217.2/66 耕耘集 [汇编]/刘永清著花城出版社K825.3/51 共和国的骄子 [专著]:中国经营管理大师业绩录/中国信息报社社会事业部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1D648/63 构建“和谐梅州”探求 [汇编]/林碧红主编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K825.2/117 古大存纪念文集 [汇编]/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K296.54/43 古今三河坝 [专著]/袁光明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I267/842 古榕树下 [专著]/河志溪华星出版社K820.9/72 古氏族谱 [专著]:革公系/古国檀主编出版者不详 1K820.9/72 古氏族谱 [专著]:革公系/古国檀主编出版者不详 2K820.9/72 古氏族谱 [专著]:革公系/古国檀主编出版者不详 3K820.9/72 古氏族谱 [专著]:革公系/古国檀主编出版者不详 4K820.9/72 古氏族谱 [专著]:革公系/古国檀主编出版者不详 5I222/35 古香阁全集 [专著]/叶璧华著广东梅县诗社I222/34 古香阁诗词选 [汇编]/叶璧华原著;叶启铮选注广东梅县诗社I287.5/15 故事奇韵 [专著]:梅厢(三一清源)集子/李蔡民编著出版者不详K296.52/16 故乡情愫 [专著]/黄捷荣,黄晓春著[不详]J215/102 关维兴水彩人物画技法/关维兴,赵大鹏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1J215/102 关维兴水彩人物画技法/关维兴,赵大鹏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2I217.2/145 观荣诗文选 [专著]/邓观荣著嘉应诗社J292.35/25 管它斋行书集 [专著]/李国瑶书梅州市老战士联谊会G649.286.5/8 光辉的历程 [汇编]:嘉应大学十周年校庆对外宣传报道剪辑/罗海鸥主编嘉应大学出版社D664.653/1 光辉的历程 [汇编]:兴宁市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黄彩灵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兴宁市委委员会J892.4/1 广东汉剧院建院四十周年纪念特刊 [图表]:1959~1999/杨秀微主编广东汉剧院J648.32/3 广东客家·粤乐筝曲集 [专著]:饶宁新先生古筝演奏艺术及乐曲/李萌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I207.7/72 广东客家山歌 [专著]/莫日芬著;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I209.965/5 广东客家文学史 [专著]/罗可群著广东人民出版社K820.9/40 广东梅县邹氏族谱 [参考工具]:六十郎公世系/邹平元主编文所二十世裔孙锡昌昆仲组织编印TU241.5/18 广东民居/陆琦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K892.465/5 广东民俗大典/叶春生, 施爱东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K296.55/2 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志 [专著]/杨国柱主编丰顺县汤坑镇人民政府F427.652/1 广东省梅县地区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专著]/广东省梅县地区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梅县地区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1F427.652/1 广东省梅县地区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专著]/广东省梅县地区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梅县地区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F327.652/1 广东省梅县地区综合农业区划 [汇编]/梅县地区农业区划办公室编梅县地区农业区划办公室I206.7-53/17 广东文坛常青树 [专著]:程贤章文学创作五十年研讨会论文集/廖红球等主编作家出版社J286.2/1 广东小儿歌 [汇编]/(清)佚名原著;陈世松等校注四川客家研究中心C232/1 广东叶剑英研究会会刊 [汇编]/杨建成,黄子云主编广东叶剑英研究会 2 K281.1/93 广西客家/钟文典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H17-61/3 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欧阳觉亚… [等] 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I217.2/337 桂苑芳丛 [汇编]/丘桂根著梅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平远分会J292.47/2 郭冰光篆刻 [图表]/郭嘉刻艺苑出版社J292.47/1 郭嘉篆刻 [图表]/郭嘉刻华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K281.1/26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录]=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kkaology/谢剑,郑赤琰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海外华人研究社K281.1/115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2009)世界大会“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会议 [专著]=Interpretation of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 in Anthropological View/嘉应学院主编出版者不详 1S682.31/36 国兰泰斗 [专著]:吴应祥纪念专辑/广东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出版者不详K825.81/37 国学家古直 [专著]:民族精英爱国义士/古小彬, 古向明主编香港新闻出版社I215.22/20 海国公余辑录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1I215.22/20 海国公余辑录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2I215.22/20 海国公余辑录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3.1I215.22/20 海国公余辑录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3.2I215.22/20 海国公余辑录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4I215.22/20 海国公余辑录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5I215.22/20 海国公余辑录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6Z429.52/11 海国公余杂著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1Z429.52/11 海国公余杂著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2Z429.52/11 海国公余杂著 [汇编]/(清)张榕轩著张洪钧 3Q949.9-53/2 海南岛热带植物资源开发研究 [汇编]:1965--1994/谢国干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I206.7/369 海峡两岸客家文学论 [汇编]/谭元亨主编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I227/180 涵庐诗抄 [汇编]/谢健弘著[出版者不详]I227/411 寒戈诗词选汇 [汇编]/范永月著岭南诗社大埔分社I227/620(1) 寒梅风韵 [专著]/韩方才著嘉应诗社I227/383 寒梅风韵续集 [专著]/韩方才著嘉应诗社I227/383 寒梅风韵续集 [专著]/韩方才著嘉应诗社J292.28/22 韩方才篆隶选 [汇编]/韩方才著梅县书法家协会K835.615.6/3+1 韩素音研究文集 [专著]/丘菊贤主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D829/40 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G122/93 汉唐饮食文化史 [专著]/黎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H131/7 汉语词汇分类 [专著]/钟一鸣著;程志远,钟立模整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I217.2/228 好不斋文集 [汇编]/张训强著梅州市作家协会C539/190 何志恒人生旅迹 [专著]/何志恒著;何葆玉编撰丰缘报编辑部K296.13/1 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 [专著]/陈义初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I217.2/544 恒升吟草 [专著]/池檀光著中华诗词出版社I227/175 横烟阁吟草续集 [汇编]/曾宪眉著梅州嘉应诗社。
钱钟书的妹妹与妹夫在武汉
钱钟书的妹妹与妹夫在武汉钱之俊今年是石声淮先生(1913-1997)百年诞辰,其亲属正准备为其出版文集。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前中文系),石先生有很高威望,只是在一般学术界其声名还并不为人所熟知。
近年来随着钱基博研究的深入,杨绛《我们仨》等作品的畅销,我们才逐渐地发现石声淮。
1942 年,时任国立师范学院(湖南蓝田)国文系主任的钱基博,决定把女儿钱钟霞嫁给自己的学生石声淮,引起钱家人的一致反对,这其中就包括作为长子的钱钟书。
钱钟书为何要反对这桩婚姻?钱基博又为何执意要把唯一的女儿嫁给石声淮?石声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此事还得从头说起。
钱家人1938 年11 月,钱基博接受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邀请,辗转来到湖南蓝田。
一直到1946 年秋季,他才离开当时已迁往南岳衡山的学校,偕女儿女婿前往湖北武昌,出任私立华中大学历史系教授(次子钱钟纬此时任汉口申新四厂副厂长)。
1938 年9 月,钱钟书回国,赴昆明西南联大任职。
1939年夏,他受父亲之命,不得已离开西南联大,来到国立师范学院出任英语系主任,兼顾照料父亲。
这是钱氏父子第二次在同一所学校就职(第一次在光华大学),也是钱钟书一生中最后一次这样长时间的照料父亲。
吴忠匡《记钱钟书先生》在蓝田的那些日子里,我们除了教学任务外,只是读书,钻书堆,每天的生活内容极其单调刻板,然其格调却又极丰富多彩。
老先生每天自清晨到深夜,总是端坐在他的大书案前无间息地、不倦怠地著书立说,编撰中国文学史,写读书钱钟书回到上海,准备暑假后继续回联大教书。
从钱钟书在国师的时间来看,他应该是知道石声淮这个人的。
日记。
钟书也是整天埋头苦读,足不出户。
” 1941 年6 月,钱钟霞(1916-1985) ,钱基博四个子女中唯一的一个女儿,比大哥钱钟书小六岁。
钱钟书的母亲最疼的就是小儿小女,本来钱家儿子极多,女儿极少,所以女儿非常宝贝,不同于一般的重男轻女。
钱基博自己这样评价女儿女霞中学毕业,老妻遂留自佐;以故无女大学生之头衔,而亦无女大学生之习气;治家奉母,勤生节用,饭能自煮,衣能自纫;足不履剧场,手不拊赌具,口不衔纸烟;应接宾朋,指麾佣仆,米盐料量,胥女之赖 ! 操作有暇,诗书以娱。
编辑部里的故事
放 点 。
行 简 单 的 采 访 ,他 告 诉我 们 , 目前
大年 初 矗的高雄 莲池 潭 景区 ,似 社 区 里 有 70多位 鳏 寡 孤 独 的 老 兵 ,
“白 日不到 处 ,青 春恰 自来
有 9颗 太 阳 高 挂 空 中 ,但 酷 热 难 耐 平 常 都 是 由 他 们 一 家 人 进 行 照 护 。
营 ,拜 访 负 责 台 湾 版 台 声 ))杂 志 党 退 踞 台 湾 的 军 职 、 公职 人 员。 他 长 这 种 牺 牲 小 我 ,完 成 大 我 的 作 为
发 行 的 吴 一 昌 会 长 与 冯 涵 瑛 总 监 。 们 聚 居 的 地 方 ,有 个 特 殊 的 称 呼 , 实在 太伟 大 了 !”
苔花如 米小 ,也 学牡 丹开
的 天 气 ,仍 无 法 削 减 各 地 游 客 到 此 刘 德 文 把 服 务全 里 所 剩 的 时 间都 用
地 祈 福 的 热 情 。 吴 会 长 告 诉 我 们 , 来 照 料 这 些 孤 苦 无 依 的 老 兵 。许 多
刘 里长 也好 ,吴会 长、 冯总 监也
穿 过 各 色 摊 贩 ,拨 开 重 重 人 群 后 , 倾 其 所 有 也要 完 成 这 些长 者 的 遗愿 。 本 色 、体现 自己的价 值 !
我 们 来 到 一 间不 甚 起 眼 的 “四 面 佛 随 行 的 实 习生 赵 家 玉 , 其 父 也 属 于
寺 ”面 前 。 简单 的 铁 皮 屋 搭 建 成 的
里 长刘 德 文 。里 长 办 公室 是 台声
杂志 在 南 台湾 的 另一 个 投 放 点 。 这 合影 留念
1l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 们 与 庙 公 商 量 后 ,决 定 将 此 设 为
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作品小辑
孟宪科/木老师/潘可诚/草籽/陈永轩/空椅/陈旧水/熠涟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作品小辑往门(外一首)孟宪科那些旧日的水珠穿门而过,铃芽①你能听见雨里的另一个自己吗微弱的声音在门里生活,门成为我们生活的影子,随着草木的微风一起震动三条腿的板凳上铁锤敲打着风筝我们已经尽可能让它飞得更远了那些图案和形状在我们梦里一次次坠落,又一次次飞舞成手掌里的波纹、摩天轮和荒废的轨道铃芽,我们还能在幸福里平稳地捕捉那把钥匙吗,像天空中失去重力的爬山虎悬浮的云是不真实的,杯中的液体已经倒灌进我们的胃,雨是不真实的消防栓拴住我们的镜像,你的母亲在门的另一侧吗?折射着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每日往返于船的两侧,岸是远的阳光穿透一切脆弱的本体,空气在我们的目光中泛起黄晕,鬓角连接彼此蒲公英落满天台,铃芽,我们手指发红戒指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了起伏的山路被磨得和脚底一样平,那扇门的另一面我们学会生活,无数个我从那里醒来醒在风吹过芦苇,芦苇还未枯萎的清晨那些鸟在天空围成一个透明的骨架搁浅的鲸鱼从岸上醒来,而阳光刚好停留在我们卧室的桌椅,一个清醒的瞬间注:譹訛新海诚电影《铃芽之旅》主人公。
青年公寓雪花膏击落鹅毛雨,故园铸造新天地上海老酸奶打包本地技艺铁轨上泪水擦着花火,拥挤的人群在视野中沁入马赛克图钉灯光攀爬肩的阶梯,小心翼翼地保存生活的间隙七月,我们从一片雨移到另一片雨头顶乌云笼罩着方程,势能之外闪烁的车灯成为生活的解集重感冒先于暴雨预警,天桥上静物早早疲倦商场潜伏琴音,食物在铁板震动热量从身体到机器,大门目击一个循环电子报表记录我们的周期天空俯瞰巢穴,房间号支撑起银行卡和孤独的谈论76烟灰缸掐灭生活简史,同一个位置我们把座椅磨成光亮的伴侣昏暗中的透明扶手,请握紧自己公寓在城市的灯火中反复鸣笛十二月十日,雨(外二首)木老师我不认识你我只知道山的那边就是湖这种感觉很好我没有去看湖只是闻到湖的味道平平的,静静的很美起雾的时候在湖边是看不到对岸的有时甚至感觉岸根本就不存在我不必去看湖只是闭上眼睛就很轻易地沉入湖底雨点飘落在湖面上像砂纸打磨着毛玻璃(像里尔克徘徊在秋林中脚下落叶咔嚓作响)还有鱼类的半透明骨头在那里我会剥开一个清澈的酸橘子一边一瓣瓣地嚼着一边用望远镜看看珞珈山的秋色和山下的人群或许叶脉已经忘记了未来青苔在某一个下雨的星期六终于铺满我的卧室那些细小的枫叶在深色柏油路上红或黄像口中呼出的白气真的好温暖你能感受到雨中的温暖吗?九千万个下雨的日子塔吊静静地站在废墟里在雨中做梦呢于意云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高高的软软的枕头装满乌云的枕头和永远理不清的诗稿沉下去,沉下去沉入向内的湖圆润而凝滞望不到岸关于一中的记忆突然感觉高中时代如此洁白,洁白得像玻璃珠中的气泡。
鄂州艺苑绽奇葩
鄂州艺苑绽奇葩奇妙的铜镜铭⽂鄂州,是楚⽂化发源地之⼀。
由于楚国和三国孙权建都,留下了⼤量的⽂化遗产(出⼟⽂物)。
经考古发现,鄂州是古代四⼤制镜之乡之⼀(其他为徐州、洛阳、绍兴),故被称为“古铜镜之乡”。
铜镜是古⼈照容颜的⽇⽤器,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为鉴,可明得失。
”从青铜时代开始直⾄清代中期,铜镜才逐渐被进⼝的“西洋镜”(即今天的⽔银玻璃镜)代替。
鄂州铜镜历经了战国到明清10余个朝代,约2400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铜镜铭⽂书法,可算是中国书法园地上的⼀朵奇葩。
古代鄂州,铜的⼤量开采,使铜镜的制造具备了优良的⼟壤。
到了东汉中期及三国时期,鄂州已有数⼗家⼯匠或作坊铸造铜镜,规模空前,成为当时江南重要的铸镜中⼼。
新中国成⽴后,鄂州先后征集、发掘、收藏战国、两汉、三国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青铜镜600多⾯。
这些铜镜的铭⽂书法风格多种多样,成为古代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镜⼦。
西汉时期的主要镜类为⽇光镜、昭明镜等,铭⽂为“见⽇之光,天下⼤明”等,字间有装饰性的“e”或“⽥”字等图案,如“⽇光昭明重圈铭⽂镜”,内圈铭⽂⽈:“见⽇之光,长⽏相忘”,外圈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乎⽇⽉,⼼忽⽽愿忠,然雍塞⽽不泄”,内圈字间饰有“e”字图案,铭⽂字近古籀,线条含韧清劲,且带有明显的⾪书⽅折意味,也极具装饰性。
到了东汉,随着社会的发展,铜镜铭⽂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国家和平安宁,⼤地主阶层加官进爵的思想在铜镜铭⽂上得到很具体的体现,如很多铜镜铭⽂中出现的“位列三公”、“三公九卿”、“君宜⾼官”,鄂州滨湖路出⼟的兽⾸镜上的“宜王侯、君宜官、乐未央、⼤吉祥”等;另⼀⽅⾯由于国⼒强盛,征战频仍,⼤批的劳动⼈民被迫离乡服役,渴望和平的呼声在铜镜上也有很明确的反映,像鄂钢⼯地出⼟的青盖蟠龙镜的“青盖作竟(镜)四夷服,多贺国家⼈民息,胡虏兮。
”之类的铭⽂直接反映了这⼀状况。
你一直在记忆深处——我的中师岁月
你一直在记忆深处———我的中师岁月文/徐朝霞徐朝霞常德市武陵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忆”,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本能。
古老而宁静的秋夜,凉凉的月色附着在微风里,枕万般思绪,深深浅浅地辗转,落下淡淡的忧伤,美丽如斯。
这时,文字无疑会成为你通向记忆大门的最好途径。
一、优秀的同学1985年的秋天,背着简单的行囊,我来到了湖南一师。
那是个其实更像园林的学校,据说校舍的建筑风格仿照了日本青山师范学校,有着灰墙黑瓦,白色的门楣与窗弦,整个校园由走廊迂回,连接成一个个美丽的庭院,典雅质朴,宁静别致。
最引人瞩目的是入门一栋两层的教学楼,三角形的楼顶上镶嵌着“第一师范”的金字,毛泽东主席的手迹。
因为家境贫寒且是农村户口,我放弃了重点高中,只填了一个志愿: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这完全因为上学不要学费,还有生活补助,工作包分配,“跳出龙(农)门”的急切心情。
一进师范才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很优秀,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跟我选择师范的初衷一致。
命运从此改变,似乎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中师四年给了我们将来回到校园并永远静守在校园的梦想。
因为一次小学骨干语文教师的“国培”经历,见到了苏州大学的陈国安教授。
互动时,一位老师说:“在博士面前我很不好意思说话的呢,因为我只是一名中师生。
”陈老师说:“我也是一个中师生。
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我是一名中师生!中师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怀想的岁月!”(陈国安,苏州大学教师。
江苏镇江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深受学生喜爱,被称为“安子老师”。
著有《论清初诗经学》等多部学术著作。
)这样三句话,让我的心中涌出别样的自豪。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逐渐了解,自1982年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开始,中师一直为初中毕业生中优秀者所首选,在整个市州范围初中毕业生中“位比”在前5%者才有可能考取中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也就是说1982年到1995年第一学历读中师的学生群体是同年龄人中的优秀群体。
闻一多的《忆菊》
忆菊解读(第10自然段)
最后一段,作者在一长段持续抒情之后,说 出,“我要赞美我祖国 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 的祖国”来收尾抒情,使得整首诗显得圆润 饱满,而强烈的爱国情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荡不绝。
3、忆菊艺术特点:
1、艺术上,借助古诗意向,入住现代情怀。 2、形式上,开始注重用韵和诗句的整饬,注 重是个内在情感表现的自然节奏感和音乐没 。为后来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打下基 础。 3、修辞上,拟人手法独具匠心。
①诗人当时身在美国,却能对菊花之色、香 、形作如此细腻如微的刻画,一一道来,如 数家珍,可见平日思恋之深,以致记忆犹新 。②诗人对菊花的追忆和描绘都显然包含了 对人的情感,他是在描写菊花的过程中不自 觉地渗入了对故乡人的印象,这样才比较顺 理成章地将自然美引向了人文的美。
忆菊解读(第6自然段)
诗人紧接着将菊花赋予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迹:“东方底花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 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取得了与菊花相同的民族精神内涵。“骚 人逸士底花呀!”这时候,一位古典诗人的形象出现了,他 就是陶渊明。闻一多之所以想起了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 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位古 人具有一颗菊花式的高洁的灵魂能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 有在尘世樊笼中自得其乐的真“性情”。按照当时闻一多对 着美国社会的认识,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也正处于那些喧嚣的 生存紧张之中,那么,陶渊明式的“菊花精神”不就是一种 鼓励、一种楷模吗?诗人需要这样的自勉。就这样,菊花的 意义开始有了转折,它已经从单纯的美演变为一种高洁人格 的化身。
3.斗士阶段
《最后一次演讲》
(1946年7月15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 的……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服。……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怀念我的老师季龙先生
圃 团
J l ≯ o ∽ H l ∞ o r > z 囡
料 青 山见 我应如是
怀念我的老师季龙先 生
。周 振 鹤
一
个人一 辈子会 遇到 许 多
子夜在 华 东医院 。首尾 一十五
而更重要 的是 这样读 书让我 明 白 了“ 尽信书。 则不 如 无 书 ” 的 励 。那次讨 论显
院。 那是 老师 中风 以后 , 正在康
复之 中,只能在 医院对我 们进
在读《 水 经 注》 时, 就发 现 其 中
示 了其骧 师在这 个论题 上有超 越他 老 师之 处 , 说 明 了“ 弟子不 必不如 师” 的道理 。 同样 他也认 为我 们 应 该超 越 他 的 水 平 , 这
于我 而言是 一世 之 师 ,而不是
一
真 正是 将 自己的一 生献 给 了集
学问的基 本原 则 ,即使是 维护
民族 利益 与 国家利 益也 必须建 立在 学 术求真 的基 础上 。讲真
话 不但 是做 人 也是做 学问的基 本原 则 ,这一 点可 能过 去不 大 被 重视 , 甚 至不被 重视 , 以为 只
道理。
老师 , 但要 到研 究 生阶段 , 指 导 老师 才是 专一 的 ,这是 真正 意
义 上 的授 业 师 。我 的 授 业 师 是
年,耳提面命 ,一切犹历历在
目。 今 年适逢 老师百年 冥诞 , 许
多往事 涌上 心 头 ,竞一 时不知
从何说起 。
从硕 士 生到博 士生 的几 年
却 出人 意料 地说 : “ 中科 院 学部 委 员旧浙 大的人 多,所 以认 识
生 最好 的榜样 。 老 师认 为 自 己不 能诗 , 不 善 书法 , 所 以几乎 不作诗 , 也很 少为人题 字 。但 在我 知 天命之 年 ,却主 动提 出要 为我 写一 幅 字, 并征 询我 希 望写什 么 内容 ,
十佳师德标兵事迹材料-湖北大学
何新文老师事迹材料“我要以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我的学生”何新文教授,现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校“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全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会副会长。
何老师在长达 30 年的教师生涯中,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之情,认真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
他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辛勤耕耘,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也树立起了一种优秀的师德风范。
一、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三十年如一日在何老师的心目中,教师始终是他最喜欢、最适合的职业。
自 1982 年在华中师大硕士毕业以后回母校任教至今,他先后承担了从全日制本专科、夜大学,咸宁、恩施地区的高师函授,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讲授过《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目录学通论》、《先唐散文史》、《先唐文学史料学》、《先唐文学与文化》、《辞赋研究》等课程;指导过 30 多名硕士、博士生,还有学业优秀生、楚才学院学生、在职硕士生等。
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但何老师三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始终以无比忠诚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使命,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领导、同行和广大学生的好评。
从而也成为我校较早晋升为副教授、教授的中青年教师,并获得过学校首届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
虽然从九十年代初起,先后在学校教务处、研究生处等职能部门兼任管理工作达 15 年之久,但他坚持教学的初衷不改,仍然践行着不离三尺讲台、一盏明灯的诺言。
2006年 7 月,是何老师从兼任职能部门负责人正式回到专职教师岗位的转折点,也是他身体发生较大变故的时期。
此后一年时间里,何老师先后在武汉、上海等地 5 家医院住过6 次院,作过两次手术,体重由以前的 64 公斤消瘦到 53 公斤,并伴有低血压、贫血、多次晕厥等症状,身体严重虚弱。
但何老师却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精神,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职责:为学术著作的按期交稿而一再推迟手术,住院时带着教材和书本到病床上备课,休病假时在家坚持制作下学期为本科生授课的课件,到学校为研究生上课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邵达成与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创建
第43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3第5期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2023邵达成与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创建夏金霹(湖北师范大学离退处,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本文作者是原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创建者之一,以过来人的身份回顾老院长邵达成在上世纪70年代初,带领一批教职员工艰难创建学校的历史,同时对邵达成的领导艺术和个人品德做了具体描绘。
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献,对于认识湖北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意义重大。
〔关键词〕 邵达成;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创建〔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30(2023)05⁃0010⁃06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3.05.002 五十年春华秋实,五十年沧桑巨变。
五十年我们学校从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到黄石师范学院,再到湖北师范学院,最后到湖北师范大学,经历了一个从创建到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在这欢庆建校五十周年大庆的日子里,作为健在的初创者,我感到十分欣慰和光荣。
每当我回眸学校成长历程,剖析早期办学作为的时候,一些曾经活跃在这所学校舞台上的创业者含辛茹苦、鞠躬尽瘁的生动形象和感人事迹顿时跃然纸上,尤其是主要筹建者,首任院长、党委书记邵达成的忠诚胆识、谋略才智令人难以忘怀。
是他为适应全省基础教育事业需要,在省、市委关怀和华中师范学院、黄石一中的支持下,团结党委一班人,率领师生员工在艰苦环境中勇往直前、奋力拼搏,初步建成这所学校;培育大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全省山区农村基层,不讲条件,踏实肯干,教书育人的中学师资和其他人才;形成艰苦创业、敬业奉献、敢为人先的良好校风,为后继者兴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邵达成虽逝世三十多年,但其创校之功不可没。
一1973年春,湖北省教育局、华中师范学院和黄石市委三方就华中师范学院撤销大冶分院,另在黄石市区创建师范大专班进行商谈,并达成了会谈《纪要》,其要点如下:华中师范学院撤销大冶分院,人财物撤回武汉,由省、市在黄石市区另办一所新校,定名“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
废名与新诗
生平与创作
• 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小南门内本家,取名冯 文炳,字蕴仲,乳名“焱儿”,其襁褓时起便随 母亲到外祖母岳家湾生活。其笔名“废名”是在 1926年《语丝》第八十九期发表《无题之三》 (即《桥》)时开始使用的。 • 1917年(16岁)进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在校期间(1917~1921)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并在毕业的那一年开始和周作人通信。 • 1922年(21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成为胡适、 周作人和鲁迅的学生。
1935年北平街上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出殡人家的马车马拉车不走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万一扔下炸弹呢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马车在走年龄尚轻蓬头垢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炸弹搬到学生实验时里去吧是人的心中宇宙愚蠢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儿花儿于是我把它一口饮了
废名谈新诗
理论核心 • 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文字则是诗的; 而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是散文的。
理解之关键词
• 完全 • 实感 • 自由诗
完全---自己的完全
• 诗的完全,诗人的完全—不依赖外物而自 身完整,关注诗人自身的心灵,进而给读 者一种读诗的完全—感情的纯粹和非功利 化 • 完全的内容—细节的细腻刻画,犹如镜头 的慢慢推进,“对一件事有一个整个的感 觉”
深夜一只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 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 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石声汉
有待后学
1966年,正当《农政全书校注》完稿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石声汉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和伤害。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相信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弘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 的,有益于国家民族,有益于人民群众。他认为,研究古代农书,不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今天农业所根据的优良 传统,更重要的还在于“溯往知来”为提高农业生产寻求更广阔的道路。因此,在那样的逆境中,他出人意料地 处之泰然。当时,学校的古农学研究室被关闭,他的全部书籍也被查封。在那些失去工作条件的日子里,在极度 的苦闷困惑之中,他偶然在家里拣起一部查封时遗漏下来的书——《焦氏易林》。于是,在每天频繁地进行检讨、 接受批判、参加劳动之余,在晚上家人入睡的时候,他对这部汉代讲音韵的名著又认真仔细地阅读研究起来。他 在当时居住的破旧的小土屋内,忘其苦,忘其病,晨窗夜灯,展卷濡毫,用他那从不停歇过的笔,又写出了20多 万字的研究笔记。当看到他留下来的那一页页布满端正瘦劲的楷书笔迹,人们无不为他勤奋苦读、钻研祖国文化 遗产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所感动。
1955年4月,农业部召开了“整理农业遗产座谈会”。西北农学院辛树帜和石声汉应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 议决定积极研究整理出版中国重要古农书,为开展农业史的研究作准备,并将校注《齐民要术》的任务交给万国 鼎和石声汉共同完成。会后,西北农学院党委决定将学校原农史小组扩大,成立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由辛 树帜院长亲自主持,石声汉任研究室主任。
石声汉早在20多年前就看到德国人瓦格勒(译音)所著《中国农书》,后来又了解到国外已翻译出版了中国 古代农书,并有“中国人对此不重视,深表遗憾”的评论。石声汉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现在,那种由外国人研究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的局面终于要改变过来,他为此感到自豪,并决心致力于祖国古代农业科学遗产的整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忘昙华林———怀念我的导师石声淮先生何新文(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昙华林”,一个美丽而富有画意诗情的名字!这条坐落在武昌城区花园山北麓的历史文化老街,留存着许多历经沧桑的古老教堂、医院、民居、城墙,隐没着一百五十年前西方传教士设立的文华书院;还有不少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场所,清末民初以来政要与文化名人的旧居、公馆,更有许多华师学子耳熟能详的国学大师钱基博的故居朴园,私立华中大学“半居街市半居乡”的学苑公寓“华中村”,如此等等。
昙华林的古韵遗风,珍藏着大武汉的城市文脉,也珍藏着百年华师的根脉渊源,是令无数老华师人梦魂牵绕、怦然心动的地方。
而昙华林带给我的美好回忆和永生难忘的情愫,则缘于我的导师石声淮先生(1913—1997)。
三十多年前的1979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带着几分兴奋、几分敬畏,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跟随导师石声淮教授攻读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记得第一次来到昙华林,是那年暑假去先生寓所接受面试。
走近华中村14号那栋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门前有几棵枝叶繁茂的高大朴树,顿时便觉有一阵清凉袭来。
进得门来,踏着十余级木板楼梯上到二楼,然后向左沿着走廊进入先生的书房。
书房不大,却十分整洁简朴,摆放的书也没有我先前想象的那样多,只见一两个不大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些线装及平装的书。
身材高瘦、精神矍铄的先生,就坐在书架前面的书桌前。
几句寒暄后,他老人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线装书,打开书本指着其中一段没有标点断句的原文及注释文字让我读。
读完后,又指着书页上“杜氏注”三字问我这“杜氏”是谁?好在我准备考研时已在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韩珉老师家里翻阅过线装的《十三经注疏》,便回答说“可能是西晋注《春秋左传集解》的杜预”,心想刚才读过的那段文字就应该是《春秋左传正义》的原文和注疏吧。
于时,先生露出微笑,说了一句“那好吧”,这次面试也就算完成了。
昙华林的初次拜访,给我留下了幸运、愉悦的感觉。
在面试以后不久的9月下旬,学校通知我们正式录取的四名研究生与导师见面。
石先生是省内外知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他博闻强识,谙熟古代文史文献,而且英语、德语很好,又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是校内外闻名的“活字典”、“活辞海”,在省6难忘昙华林———怀念我的导师石声淮先生内古典文学界颇负盛名。
记得考上研究生后,我原来学校的老师、武汉师范学院的张国光、李悔吾教授曾对我说:“石先生是名师,考上他的研究生不简单,你可要认真学习哦!”两位老师的叮嘱,更增添了我对先生的敬畏感。
但在我后来的记忆里,被称为“名师”的先生,倒没有什么名师的派头。
他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自有一种博雅和善的风范,而且也不乏幽默和风趣。
那一天,我随佘斯大、邓云生(即唐浩明)、周禾三位师兄去中文系拜见导师,一见面先生便说:“我看过你们的试卷,很短的时间却要写那么多文字,还真不容易,要是我可能还考不上我的研究生哦!”一句风趣的话语,立即引来同学们轻松的笑声,刚开始有点紧张的气氛也变得随和了。
自那以后,去昙华林的次数便多了起来。
从1979年下半年起,直至1982年7月毕业前夕,在读研的三年时间里,先生几乎每周都要在昙华林华中村14号他的书房里给我们讲课。
听课的人,除我们四名同学外,有时也还有华师中文系及校外的教师或进修访问的学者,如周伟民、唐玲玲、涂光雍老师等就时常来“旁听”。
大家如约来到昙华林,在先生的书房里,品尝着钱钟霞师母准备的茶水,听先生用地道的湘方言为我们讲课,从《周易》、《诗经》、《左传》、《国语》、《国策》、先秦诸子,到汉赋、《汉书·艺文志》,南北朝乐府诗歌,有时还讲唐诗如白居易《长恨歌》、李商隐《无题》诗等。
每次一讲就是一上午。
先生对于先秦典籍烂熟于心,对于《史记》、《汉书》,六朝文史、唐宋诗文,也非常熟悉。
听先生讲课,可谓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他一般不看教材,而是以他独具特色的长沙话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坐春风。
对于原文,他总是直接诵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倒背如流;讲解的时候,则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记得刚开始给我们讲《周易》,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是先生在前面一边背诵一边讲解,我们几个同学忙着在后面寻找、翻阅他讲读的内容,还往往应接不暇。
同时,先生又极富音乐与绘画素养。
上课时,他曾经按照古韵用抑扬顿挫的长沙话唱诵屈原《离骚》,吟诵李商隐的《无题》、《锦瑟》诗;在讲解《离骚》“跪敷衽以陈辞”、“驷玉虬以乘鹥”、“搃余辔乎扶桑”,《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等诗句时,又随手在黑板上用粉笔画速写,简单几笔就会勾勒出一些古代服饰、器物的形象或人物的行为状态,以解释“跪敷衽”、“驷”、“搃”、“车错毂”等词语,所画人、物神形毕肖,直观形象,易懂易记,让我们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讲完安排好的内容后,一般总要留约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大家提问。
这时候,能够较多地提出问题的,常常是知识渊博的大师兄“老佘”和能言会道的“老邓”(当时我们都这样叫,虽然三十岁刚出头的他们并不“老”)。
如果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问题,我们就和先生闲聊一会,然后再与先生和师母告别离开。
先生的课上得好,深受学生欢迎,除开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多才多艺的7华中学术(第七辑)素养、熟记背诵等专业功夫之外,还与他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关爱学生的崇高师德和循循善诱、科学得当的教学方法有关。
听很多同学讲,石先生总能够记住学生的名字,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的风范;每次上课,他总是十分认真地进行准备,讲课虽不带书,但总带着一些用中文或英文写的卡片,上面写满先生精心设计的授课内容。
此外,还把他写的《中国文学先秦之部小结》、《左传概述》、《北朝民歌》等讲义给我们抄读。
看得出他对授课、备课有多么重视。
先生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也有独到的特色。
先生强调背诵经典,背书是他的基本功课。
他告诉学生,背书也是有方法的,背书要先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边读边加深理解,理解透了也就背会了。
“会背书者背结构”,是先生的经验之谈。
文章篇下有章,章下有段,段有层次,层次由句子组成。
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章,这其中有步骤有规律,掌握这规律和步骤,就比较容易背熟,而且记得牢实。
他授课,也重视结构。
1980年6月2日,先生专门讲授过一次“怎样备课”的问题。
他说备课的步骤:一是要通读课文,要达到三个目的,即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结构,弄懂并标记主要的字眼;二是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搞清楚课文的上下前后关系、主从关系、因果关系、层次关系,文章的线索,时间线索、事物发展线索、矛盾发展线索等,这样便于记忆。
如讲贾谊的《过秦论》(上),着重分析结构:前后两个半篇,前半是写秦始皇以前,从诸侯到帝王;后半是写秦始皇时代,从帝王到灭亡。
先生说,讲课不能只讲第一段、第二段,而应该交代清楚全文的整体结构,交代清楚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通过文章的结构分析而得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四是总结写作特点,而首先还是应该总结结构上的特点,如此等等。
在讲《长恨歌》时,他也强调:“讲长作品的诀窍,就在于把握整体结构。
”他以李白《秋浦歌》第十六首为例说:“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此诗是说一家人妻离子散,种田的去打鱼,晚上不在家,妻子也得出去打鸟。
为什么能够看得出此意来呢?就是因为掌握了诗的总体:田翁+妻子=家。
先生治学严谨,又秉持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述而不作”(或许应该是“厚积薄发”)的学术传统,反对轻率立言和华而不实的文风。
他不轻易著书立说,论文也写得不多,可谓是惜墨如金。
即便有所论著,也常常是从考证入手,细读文本,深入分析文本内容、探寻作者原意,并在充分占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十分审慎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而,也往往能得出不同常人的新见胜义。
如先生长期致力于《周易》研究而且很有心得,但也只发表有《说〈损〉〈益〉》、《说〈彖传〉》(上中下)、《说〈杂卦传〉》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
先生的这些论文,大都送我们学生每人一份。
这些文章论点明确,考证精详,文风朴实,文字简洁洗练,持论平允审慎,绝无主观臆断、浮华无根之病。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送给我们的这些已经8难忘昙华林———怀念我的导师石声淮先生发表了的论文,先生又进行过认真的校读,改正了或出于原文或出于印刷的一些讹误。
仅以我手上保存的这篇刊载于《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的《说〈彖传〉》(下)为例,经先生亲笔校改的文字就有6处,如将《大畜》卦《彖传》之“利有攸往”改正为“利涉大川”,在“《左传·昭公十八年》春王二月”之后补上“乙卯”二字,将“成”字纠正为“或”,还有一处是改正单括号“)”打错的地方。
这些细微的错讹,年近七十高龄的先生仍然一一检出、逐个改正,可见他对发表过后的文章是又一次地认真通读并且校核过全部引文的!这是一种多么严肃认真、细致踏实的学术精神,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真正学者人格的生动体现。
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年轻的学者,还有几人能有先生这般的执著和耐心。
除先秦典籍外,先生对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文词赋有着特别的喜爱和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先生与唐玲玲教授一起合撰有《苏轼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和《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二书。
其中《东坡乐府编年笺注》的编写,历时八年之久,在已有朱祖谋《东坡乐府》及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的基础上,对列入的苏词348首(其中编年241首、未编年107首)详加考证、勘误、注释和补充,书后又列有《各本题跋》、《东坡词评论》、《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词版本简介》四个附录。
全书考订精审,资料丰赡,注释详细,与享有盛誉的朱本、龙本相较,也可谓后出转精。
如书中所列《皁罗特髻》(采菱拾翠)一词: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
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
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
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
一双子、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
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全词81个字,却有七句“采菱拾翠”,占全词字数三分之一以上。
但这“采菱拾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龙榆生《笺》只引《楚辞》“涉江采菱”及《洛神赋》“或拾翠羽”等资料交代出处,并没有说明在这首词中是什么意义,读者仍然难以理解整首词的内容。
而本书的笺注,既注意词中典故成语的来历和具体字、词、句的解释,更注重全首词整体意义的把握。
笺注者细读全词,从词中“似此佳名、阿谁消得”和“一双子”两句分析,“采菱”和“拾翠”当是这“一双子”的“佳名”,而不是成语典故;又引《苏轼文集》卷九十五《与朱康叔》第十五首“所问菱、翠,至今虚住”文句,作为“菱”、“翠”为妓妾名的佐证。
从而得出结论说:“此词应是咏两个(‘一双子’)被知府或知州(‘使君’)买来的妓妾,一个取名采菱,一个取名拾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