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案课后分层训练:(十二) 说“木叶”
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说“木叶”
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说“木叶”一、文学常识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知识点]文学常识综合[答案]记叙议论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
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
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
”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
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李白》《唐诗综论》等。
[知识点]文学常识综合[答案]静希《春野与窗》《北平情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林庚(1910-2006),字静希。
林志钧之子。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林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描绘出“木叶”的形象。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认识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叶”的形象。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林庚及其作品《说“木叶”》。
提问:同学们对“木叶”有什么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木叶”的形象。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各小组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分享对“木叶”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3.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升审美品味。
第四章: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堂精练(12)说“木叶” Word版含解
姓名,年级:时间: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随堂小练(12)说“木叶”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反腐败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既要旗帜鲜明,坚决惩治,又需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②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突的情况不断发生,有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⑤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摄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气扑朔迷离。
A.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③⑤ D.②④⑥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D。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②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 也正在此③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④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⑤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A。
高中语文必修下 9 《说“木叶”》(学案)
《说“木叶”》学案【文本解读】本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作者从古代实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阐释,结合创作与鉴赏的心理,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的非常清楚。
学习本文,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还要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
另外,还应当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
这篇文章注重考证,但写得并不枯燥,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素养目标】1.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
2.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理解作者观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他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林庚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2.了解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鉴赏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说“木叶”》的详细讲解。
2. 学生课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象征手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如“木叶”的象征意义。
学生可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文学鉴赏与批判(15分钟)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鉴赏,思考文章的艺术价值。
教师可提供一些思考题,如:“你认为文章中的象征手法是否成功?”、“你对文章的结尾有何感想?”5. 总结与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文章象征手法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红楼梦》中的“石头”象征意义。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对比文章的不同之处。
2. 创作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尝试自己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短文。
教师可提供一些题目,如:“以‘火焰’为象征,写一段描述勇气的话。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分享与反馈(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作业布置1. 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文章象征手法的短文,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2020新教材)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分层训练(十二) 说“木叶”
课后分层训练(十二)说“木叶”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解析:选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前后的预测准确性差距令人大开眼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得出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市场产生的结果相去无几....。
B.作为一家从互联网巨头的影子下走出来的创业公司,“滴滴”不仅是不少移动出行领域创业者无法躲避的“阴影”,而且当下的“滴滴”自身也有一言难尽....的“阴影”。
C.从刚开始驻村时的惴惴不安,到驻村半年后的熟能生巧....,李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村“两委”的认可,也赢得了贫困户的心。
D.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
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解析:选C“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偏重于具有了技巧性。
而这里是指李忠驻村半年后解决问题不费力了,所以应该用“游刃有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G7高速横穿戈壁、草原、城市、乡村、湿地等多种地形,沿途地貌多变,充满挑战,堪称“中国最美公路”,走上一遭就能顺便满足人们横穿中国的心愿。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A.袅.袅( niǎo )照浦.( bǔ)褒.贬( bāo)B.灼.灼( zhuó) 亭皋.(gāo)寒砧.( zhàn)C.涔.阳( chén) 言筌.( quán) 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 tiáo) 翩.翩( piān)2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的。
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
A.中止留传反映B.终止流传反应C.中止流传反映D.终止留传反应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4 (2020.江苏南京、盐城期末联考)下列各选项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下图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项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峻岩。
D.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5.(2020.江苏南通全真模拟)下列诗句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杏花微雨染春衣,汤沟春酿醉乡愁。
②粉浪幽幽夏至天,荷风缕缕鸟声连。
③乳鸭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④蒹葭白露早纷纷,上下参差意象分。
(2020新教材)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案课后分层训练:(十二)说“木叶”
课后分层训练(十二) 说“木叶”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树叶 ”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_______________ “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_________ 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_________ 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 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
解析: 选 D 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前后的预测准确性差距令人大开眼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得出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市场产生的结果相去无几...。
B .作为一家从互联网巨头的影子下走出来的创业公司, “滴滴”不仅是不少移动出行 领域创业者无法躲避的“阴影”,而且当下的“滴滴”自身也有一言难尽.... 的“阴影”。
C .从刚开始驻村时的惴惴不安,到驻村半年后的熟能生巧...,李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赢得了村“两委”的认可,也赢得了贫困户的心。
D .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
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 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解析: 选 C “ 熟能生巧 ”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偏重于具有了技巧性。
而这里是指李忠驻村半年后解决问题不费力了,所以应该用“ 游刃有余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就社会效果而言, 《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 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 .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 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因为所以 而 因而 因为 所以 但 因而虽然 也 但 也就虽然 也 而 也就A .即使B .就是C .即使D .就是点就会差得很多,C .G7 高速横穿戈壁、草原、城市、乡村、湿地等多种地形,沿途地貌多变,充满挑战,堪称“中国最美公路”,走上一遭就能顺便满足人们横穿中国的心愿。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说“木叶”导学案及答案
9说“木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作者及背景【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
"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等十一部文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
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背景】细微处见匠心,平常中显奇崛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使我们惊奇地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同时也启发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1.音要读准袅袅. ( ) 照浦.( ) 褒.寒( ) 灼.灼 ( ) 亭皋.( ) 砧.( ) 涔.阳 ( ) 万应锭.( )言筌.( ) 窸窣.. ( ) 迢.远( ) 沈佺.期 ( )2.词要用好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解析】选A。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木叶”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诗意,体会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关注自然。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木叶”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诗意,体会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诗意,体会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2. 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说“木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诗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交流欣赏散文的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说“木叶”》,巩固学习内容。
2. 结合课文,思考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写一篇读后感。
3. 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散文欣赏的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说“木叶”》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导入新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9说“木叶”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
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展品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的佳作。
画中四将身着圆领袍服,皆为文人装束;四武官作为侍从,皆身着便装。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本次展览绘制了许多线图:西汉深衣展开示意,唐代女子妆容详解,明代巾帽的“流行款”……此外,本次展览还制作了服饰复原人像,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完整地呈现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总的来说,通过精心的谋划、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展示不可多得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15尊不同时代的B.展现不可多得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15尊不同时代的C.展现屈指可数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不同时代的15尊D.展示屈指可数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不同时代的15尊: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
强调把某个对象拿出来给人看。
展现:显现出;展示。
强调使隐藏的精神品质显现出来。
“不可多得”含有“少而难得、值得珍惜”之意,“屈指可数”只是强调数量很少。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和“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的”字造成的主语不同。
根据后文,主语应当是“诸武官”,而非“年龄和相貌”,所以应当填入的文字是“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最后一处应先说“15尊”,再强调这15尊人像属“不同时代”,如果先说“不同时代”,易误解为每个时代都有15尊人像。
2.最后一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 )A.冒号B.引号C.省略号D.书名号,并非指某一本书,注意前面的量词是“一段”而非“一本”,所以,此处应当用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而不应用书名号。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学案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作者观点。
2.训练学生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3.认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从而增加提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积累。
【学前准备】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提供很大帮助。
二、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意志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
三、作家作品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思想。
2. 激发学生对《说“木叶”》这一课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思想。
2. 引入《说“木叶”》这篇文章。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思想,解释其在日本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2. 向学生介绍《说“木叶”》这篇文章,说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作者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杜甫作品中体现出的“木叶”意象。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强调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分析杜甫作品中体现出的“木叶”意象,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木叶纷纷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说“木叶”》一文的内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说“木叶”》一文的内容和结构。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说“木叶”》一文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木叶”象征日本民族的坚韧和生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和思考情况。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说“木叶”》一文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说“木叶”》一文的主题和意义。
分层训练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9说“木叶”(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A.袅袅.(niǎo)招徕.(lái)橘.颂(jǔ) 不落言筌.(quán)B.征戍.(xū) 缠绵.(mián)疏朗.(lǎnɡ) 接踵.而至(zhǒnɡ)C.寒砧.(zhēn) 漂泊.(pō)皎皎.(jiǎo) 心有余悸.(jì)D.迢.远(tiáo) 桅.杆(wéi)窸窣.(sū) 蛊.惑(ɡǔ)答案 D解析A项“橘”读“jú”;B项“戍”读“shù”;C项“泊”读“bó”。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答案 B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指点,方知大谬不然....。
答案 B解析B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
A项“一字千里”,只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很大。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训练12 说“木叶”
基础过关训练12 说“木叶”[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招徕.(lái)橘.颂(jǔ) 不落言筌.(quán)B.征戍.(ián)疏朗.(lǎng) 接踵.而至(zhǒng)C.寒砧.(zhēn) 漂泊.(pō)皎皎.(jiǎo) 心有余悸.(jì)D.迢.远(tiáo) 桅.杆(wéi)窸窣.(sū) 蛊.惑(gǔ)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缠绵寒砧垂手可得俗不可奈B.桅杆梦魇突如奇来混为一团C.窸窣招徕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干燥缄默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希尔顿综合征”正在我们的“80后”“90后”、第五代、第六代滋生蔓延,他们有一大堆“成长的烦恼”,因而如何让他们能“合理地做人,健康地成长”,就成了一个摆在许多中国“富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
B.当前,房价调控依然任重道远,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个时候调控的“手”软了,则有可能“松一篙,退千尺”。
C.面对所谓的“快乐杀猪法”,真不知道该为我们的人道屠宰唱一首赞歌,还是为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猪唱一首挽歌?D.让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有助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的,是对该标准真正的践行,值得肯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其实几乎所有的高端品牌都存在这种困惑:一方面羡慕低廉的中国制造成本,一方面又顾忌中国制造呈现在外的价廉物劣的形象。
B.陶文钊表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东亚力量失衡,美国希望重启“东亚平衡”,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C.19岁那年,钱伟长以中文100分,历史100分,其他各科加起来不到100分考入清华大学,最终进了物理系,而物理他只考了5分。
D.在当天酒会上,华谊兄弟宣布,华谊天意公司将投入巨资,筹拍古典史诗巨作《曹操》,全面而客观地演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
《说木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说木叶》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3)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3. 关键词汇讲解: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4. 论证方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5.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论证方法;5. 课后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2.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的课后练习完成情况;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说木叶》的文本;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3. 课后练习题:设计相关的课后练习题;4.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4.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围绕核心概念逐层深入、阐释事理的方法。
3.激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习任务】任务一:了解作家和作品1、知人论世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33 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 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 6 部新诗集。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他在古典文学上的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2、解题“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标注字音,朗读课文袅袅....涔.阳窸窣..灼灼照浦.亭皋.万应锭.迢.远褒.寒砧.言筌.2、解释词义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寒秋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窸窣——象声词。
文中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2020-2021学年语文下册课时分层作业:3.9 说“木叶”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课时分层作业:3.9 说“木叶”含解析课时分层作业(九)[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①)艺术精湛(②)制作精良。
(③)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④)(⑤)古往今来,().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B.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文明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C.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D.不仅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
C[“不仅……也……"是递进关系,应先谈中华民族,再讲世界文明。
另外,从搭配的角度看,“滋养”和“华章"应该分别搭配“提供"和“贡献”。
A项,“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语序不当,且“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搭配不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分层训练(十二)说“木叶”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解析:选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前后的预测准确性差距令人大开眼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得出的预测结果,与真实市场产生的结果相去无几....。
B.作为一家从互联网巨头的影子下走出来的创业公司,“滴滴”不仅是不少移动出行领域创业者无法躲避的“阴影”,而且当下的“滴滴”自身也有一言难尽....的“阴影”。
C.从刚开始驻村时的惴惴不安,到驻村半年后的熟能生巧....,李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村“两委”的认可,也赢得了贫困户的心。
D.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
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的浸润是唐诗得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解析:选C“熟能生巧”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偏重于具有了技巧性。
而这里是指李忠驻村半年后解决问题不费力了,所以应该用“游刃有余”。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G7高速横穿戈壁、草原、城市、乡村、湿地等多种地形,沿途地貌多变,充满挑战,堪称“中国最美公路”,走上一遭就能顺便满足人们横穿中国的心愿。
D.长期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地震、海啸、洪水、风暴潮等诸多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来提高自身的减灾应对能力。
解析:选B A项,“《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语序不当,“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应把“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调换,应为“《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还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
C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城市”“乡村”不属于“地形”。
D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地震、海啸、洪水、风暴潮等诸多自然灾害”成分残缺,“受到”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自然灾害”后面添加“的威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缺处的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正所谓“__________”。
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黄花”。
白居易云:“__________。
”“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说的是菊没有落花的凄凉,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谢。
南宋爱国遗民诗人郑思肖就是借咏菊自励节操:“______________。
”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②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③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A.①③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②③解析:选B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
5.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6.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解析:选D画面中包括弯月、人、树及影子等,由人所站立的姿态来看,应是向远处眺望,好似有所企盼。
A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诗句的意境与画面意境不符。
B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中“八月十五夜”与画面中的弯月不符。
C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月明”与画面不符。
D项,“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意思是“今天晚上朋友到底还会不会来啊?让人立在梧桐树下直到树影散尽”,符合图上的情境。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漫步在诗的郊野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
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要的一道“工序”(对于别的文体,这不是必需的,因为它们通过详尽的文字尽可以把内容讲清楚)。
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练的形象中来。
下面是臧克家的《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的坚韧的毅力的赞美。
由于诗歌极精练,我们在欣赏时,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意,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它的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末尾一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
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
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
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
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
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
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国之君的愁,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惆、失落情怀的愁。
7.作者说:“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要的一道‘工序’。
”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道“工序”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联系创作背景,放开想象,解读诗歌中的深意。
其中诗歌本身的内容和读者生活的积累是这一道“工序”的关键。
8.作者认为诗歌欣赏中“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试对“稳定性”和“随意性”作简明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同一诗句在不同欣赏者中引发的情思大致相同。
②不同欣赏者对同一诗句引发的具体联想又不尽相同。
9.第四段作者举李后主的词句,所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
10.作者认为诗歌欣赏是读者的“重新创造”,纵观全文,概述这种“重新创造”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要借助想象,不同经历有不同的再创造,读者内心的主观世界与诗的客观世界相融。
三、仿真高考提能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董其昌一派入手,不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