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学概论

地球物理学概论

地球物理学概论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性质的学科,它借助物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探索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理。

它主要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和电磁学等分支学科。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震现象及其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地震是由地壳和上地幔发生的突然释放的能量,给地球表面带来震动。

通过对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震学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构造和运动方式,为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活动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的学科,它探讨地球的磁场起源、演变和变化规律。

地球磁场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它起源于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的运动。

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变化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和热对流等。

地磁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球磁场与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重力学是研究地球的引力场和重力潮汐现象的学科。

地球的重力场是由于地球质量引起的,它对地表物体具有吸引力。

通过测量和分析重力场的变化和分布,重力学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物质的性质,例如地球的密度、地壳厚度和岩石类型等。

此外,重力潮汐现象也是重力学的研究内容,它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地壳运动和海洋潮汐等现象。

电磁学是利用电磁场原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学科。

地球内部存在着各种导电性物质,如矿床、岩浆等,这些物质会对电磁场产生反应。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场变化,电磁学家可以推断地球内部导电物质的分布和性质,如矿床的富集程度、岩浆的温度和流动速度等。

电磁学的研究对于地球资源勘探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性质的学科,通过物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揭示了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理。

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和电磁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它们分别研究地震现象、地球磁场、重力场和电磁场等现象及其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这些学科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动力学过程、自然灾害预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球物理学是科学探究地球物理特征寄托于地球物理现象的地球学的分支。

它通过对地球的重力、磁场、热力、振动等物理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隐蔽的物质构造、演化过程和地球系统的动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1. 重力场。

重力场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

它存在于在地球表面和其较高层次上,对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地球表面上,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这是由于地球表面各个地方的质量、形状和旋转的影响。

可以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获得地球的质量和尺寸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部分信息。

2. 磁力场。

磁力场是由地球内部产生的,它带有磁性,拥有磁极和磁场线。

由于地球的运动和转动,磁力场在不断地变化着。

磁力场的变化可以用来解释地球的磁性和地球内部的运动,如地震的发生。

通过对地磁场的研究,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的一些信息。

3. 电磁场。

电磁场是由于地球内部电流而产生的,它存在于地球的大气层中,对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也有很大影响。

电磁场可以用来解释地球上的电漏电现象、地震、火山活动等,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新技术。

4. 地震学。

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震现象的科学分支,它可以揭示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的特征和地球内部的能量分布。

地震学主要研究地震波,根据不同类型的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速度,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

5. 热力学。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热流,包括地球表面的热流和地球内部的热流。

热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能的流动而产生的。

通过热流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物质的深度和性质,同时还可以研究地球上的一些热现象。

总结:地球物理学是一门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的重力、磁力、电磁、地震、热力等物理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隐蔽的物质构造、演化过程和地球系统的动态行为,对人类理解地球及其环境、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探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地球各层圈结构构造、地球物质的分布及迁移的关系的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分支:重力学、地磁学、地震学、地热学、地电学。

地球物理学最早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广义上说,地球物理研究的领域涉及天体物理学、地质构造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海洋物理学、大气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等。

狭义上说,地球物理学指的是固体地球物理学,即以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特征与地球运动、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及其分布等关系的学科。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地球化学被称为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

地球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化学、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科。

太阳系内的行星的轨道特征(规律性):⑴轨道的规律性共面性:行星轨道平面几乎平行,且与太阳赤道面平行。

同向性:行星公转方向,除金星、天王星和冥王星以外,都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为逆时针方向。

近圆性:行星轨道偏心率小,除水星(0.206)和冥王星(0.248)以外,均小于0.1。

⑵日距分布特征——Bode定律rn = 0.4 + 0.3× 2n (天文单位:AU)其中n为行星秩序数,水星取-∞,金星取0,地球取1,火星取2,小行星取3,…,冥王星取8。

⑶太阳系天体的自转行星的自转可分两种情况,类地星自转速率差异较大,金星需244天,火星只需1.03天;巨行星和远日星自转较快,均不到1天。

太阳自转有″赤道加速″现象,即赤道处自转约25.4天,两极附近约35天,其内部旋转速度更快,可能比表面快十几甚至几十倍。

⑷质量与密度分布特征太阳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行星占0.135%,其它占0.015%。

若将行星分为三类,即类地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则有质量分布:类地星<巨行星>远日星密度分布:类地星>巨行星>远日星2.1.3 太阳系的起源自从1775年康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星云说以来,先后出现了几十种假说。

地球物理

地球物理

浅谈地球物理卜轶凡 111150004 地球物理,是以地球为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

这门学科自20世纪之初就已自成体系。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极为迅速。

它包含许多分支学科,涉及海、陆、空三界,是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教育发展史:新中国的地球物理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1952年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矿产资源勘查的需要,原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物理系相继成立。

1958年原成都地质学院的勘探地球物理系开始招生。

1956年北京大学设置了地球物理学课程,1958年建立了地球物理系;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设立了应用地球物理系,。

这两所大学以培养理论地球物理人才为主,侧重于空间物理、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97年,高等学校的地球物理学教育大体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此后,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地矿行业和石油工业持续低迷,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步入艰难时期,一直到1997年前后。

这一时期,应用地球物理一直占据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理论地球物理平均每年培养本科生不足百人,小于地球物理学科同期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0%,而且具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赴欧美留学未归。

回顾地球物理学科在新中国58年的办学历程,可以说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绩。

迄今为止,培养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高校超过20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粗略估计超过7万人。

在我国有影响的地球物理成果中,高校所占份额也不容忽视,尤其在90年代中期以前。

笔者认为地球物理教育中的主要教训有:其一是办学模式单一僵化。

将应用地球物理的各个分支学科分别设在不同的行业院校,将理论地球物理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极大地成功,但是从近60年的办学实践来看,由于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割裂,以应用地球物理为主的院校创新能力日渐降低;同时以理论地球物理为主的院校由于失去产业界的支持,办学积极性长期低迷,办学效益甚微,创新动力不足。

物理地理的名词解释大全

物理地理的名词解释大全

物理地理的名词解释大全物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了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物理地理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1. 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是人类居住的独特环境。

它由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呈现出多样的物理地理特征。

2. 大气层大气层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包围层,由不同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和一小部分其他气体。

大气层对地球的生命和物理地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气象学等。

3.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液态水存在的地方,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

水圈是地理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地球系统的能量循环、气候调节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4.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包括地壳和上部的地幔。

岩石圈分为板块,板块内的岩石经历地质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貌和地理特征。

5. 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物理地理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平原等。

地形受地质构造、气候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6.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固体岩石层,厚度较薄。

地壳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是人类居住和开发的重要层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7.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岩石发生破裂和振动的现象,常伴有地面的摇晃、塌陷等现象。

地震是由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对人类和地球的物理地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8. 活动火山活动火山是地球表面的火山,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或间歇地喷发熔岩、火山灰等物质。

活动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对地表形成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9. 气候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和变化规律。

气候受地球的地理位置、大气状况、水圈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巨大。

10. 雨林雨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繁茂植被,常年湿润,降水丰富。

雨林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生物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11. 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地理环境,地表覆盖以沙子和岩石为主。

地球物理知识点

地球物理知识点

地球物理知识点地球物理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物理现象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电磁学、地热学等多个分支。

通过对地球物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动力学和演化过程,为地质勘探、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一、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最外层的一层,又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壳约为30-70公里,海壳约为5-10公里。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地球活动发生的重要地方。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结构,厚度约为2850公里,是地球上最厚的一层结构。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物理现象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释放的能量,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的表现。

地震会引发巨大的破坏和伤害,因此地震学研究地震的成因、规律和预测方法,以减少地震带来的风险。

2. 重力:地球上每个点都具有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和距离有关。

重力场的分布对地球形态、地壳运动和太阳系运动等有重要影响。

3. 地磁:地球拥有独特的地球磁场,地球磁场是由地核液态铁引起的自然磁场。

地球磁场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有重要作用,如动物的导航、电磁辐射的防护等。

4. 电磁:地球上存在各种电磁现象,如地球电磁暴、地电流等。

电磁现象对地球大气和电离层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5. 地热:地球内部的地热是地球表面温度的重要来源,地热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

三、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知识在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等,可以帮助人们探测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地下资源。

地球物理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探、地热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

总之,地球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地学学科,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和表层物理特征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以物理学为基础,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特征的同时,也涵盖了地表物理现象的探索。

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震活动、地热能、岩石成分、地球磁场、水文地质等方面。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所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随着密度、速度、岩石阻尼和介质对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特征,包括岩石的密度、成分、温度和压力等参数。

地热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另一个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热流及其分布规律。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能,它们在地球内部的传热和辐射形成了地球的热流场。

通过研究地球热流场,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热能的来源和分布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岩石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内部岩石的物理特征和组成成分。

地球的岩石成分直接影响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特征,比如密度、热导率和弹性模量等参数。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岩石成分及其物理特征,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地球磁场是地球物理学中的又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地球磁场的性质和产生机制。

地球磁场源自地球内部液态的外核,在地球内部的自然运动过程中形成了磁流体。

地球磁场可以通过地磁场探测器测量,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可以了解地球磁场的产生机制和演化历程。

水文地质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又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水文地质环境的物理特征和影响因素。

水文地质学通过研究地质结构和水文参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运移。

同时,水文地质学也着重研究地下水对地下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球物理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地球内部和表层环境的物理特征和变化规律。

地球物理科普

地球物理科普

我对地球物理的认识姓名:刘欣 班级:076112 指导老师:王海江转眼间,几周的地球物理科普已经结束了,自己虽然不是与地球物理专业有关的学生,但对地球物理有一定的兴趣,所以选了这门通选课,并很认真的上了每节课。

通过老师的讲述和课余时间查资料,我对地球物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地球物理就是用物理方法研究一些自然现象,探测地球资源,如研究地震的传播、研究火山喷发、勘探等。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地震按形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所形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如地下溶洞支撑不住顶部的重量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

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球物理知识点

地球物理知识点
第四章
名词解释:进动、章动、钱德勒晃动、极移
第五章
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正常重力、重力异常、固体潮、地球扁率、重力校正、重力均衡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均衡的物理含义、均衡异常的模式、确定地球形状的步骤、
基本技能:重力校正与重力异常计算
第六章
名词解释:体波、面波、横波、纵波、地球自由振荡、地震波影区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地震波的分类、各类震相的传播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自由振荡的分类与特征、snell定理
极移:地球的表面的地理坐标是随时间而变的,而地球瞬时自转轴位置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即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也要发生变化
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洋面最逼近的重力等位面
正常重力:参考椭球面按定义是一个重力等位面。按照位论的定理,这个面上任一点的重力值是可以计算的。这祥得到的重力表达式就是所谓的国际重力公式。根据这个公式所计算的重力值是重力测量的标准,叫做正常重力值。
2.幔核界面
在地幔内,速度随深度而增加。在大约2900km处,P波速度突然从13km/S下降到8 km/s左右,出现地球内部第二大间断面。这是古登堡在1914年首先提出来的,因此该界面又称为古登堡面(G面)。
3.内外核分界面
从2 900km以下进人地核,纵波速度逐渐回升,横波速度因横波不能通过而恒为零,直到大约5000 km,横波才出现,纵波速度也有明显跳跃,成为地球内部的第三大间断面。这是莱曼在1936年首先发现的,可记为L面。
基本技能:磁偶极子场的计算
第九章
名词解释:热流、地面热流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地球内部的热源类型、地球内部热的传输机制、热流测量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
名间解释:转换断层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板块构造理论的地球物理观测依据、板块边界的三种形态

地球物理对比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对比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对比地球化学
1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定义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都是研究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学科。

地球物理是研究地球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密度、磁性、电性、弹性等;而地球化学则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化学反应。

2 研究角度不同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有很大不同。

地球物理主要依靠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和构造特征。

例如,地震波能够通过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和性质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地球磁场的测量也能反映出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和性质。

而地球化学则是通过对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和地质历史。

例如,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元素分布和化学物质的历史演变。

3 研究目的不同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所追求的研究目的也不相同。

地球物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特征和构造,是研究宏观结构的科学;而地球化学主要关注于地球表层的化学元素和反应,是研究微观结构的科学。

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从而为勘探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而地球化学的研究则提供了对地球地质化学演化的深刻认
识,对于了解地球生命起源、环境演变及人类生存条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互补发展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互为补充,在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地质环境演化以及资源勘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两者交叉融合能够形成更全面的地球科学研究体系,为人类认识和保护地球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持。

地球物理到底是啥

地球物理到底是啥

地球物理到底是啥?地球物理是一个贯穿地质、物理、数学、信息学、计算机应用等诸多学科的一个大杂烩,研究内容上可入天,下可入地、包括海洋、天文、陆地,工程、勘探等诸多研究范畴。

可以说它是一个四不象但又与什么都亲缘关系的学科。

学好地球物理,你得有个数学脑袋,不用你推公式,但至少你得看得懂几个基本得数学物理方程吧,你得认得迈克斯维方程组吧,你得知道什么是最小二乘法吧!当然你也许可以不需要这样的一个脑袋,因为你可以只用一下别人的软件就行,现在什么软件别人都编好了,特别是石油物探行业。

也许若干年以后,你也只会”插检波器和收电线了“。

呆了这么多年,深深的感到,地球物理真的很牛!为什么呢,如果你是地球物理系真正的优等生,你就是半个数学系的,半个物理系的、半个计算机系的、半个地质系的毕业生了。

你会说我吹牛,乖乖!你应该明白得了吧。

你要知道,以前地球物理系需要的时间是五年,你知道吗?重力场、磁场、电场、超声波、电磁波、声波、地热都是地球物理勘探利用的工具,知道他们是怎么利用这些特性来工作的吗?光光一个地震波的本构方程就得让你看得只伸舌头的。

看到大地电磁的哪些推导公式没有,包准让你只会喊救命。

学好一个高等数学能解决地球物理问题吗?谁要是说肯定的,我一定会说:他简直是狗臭屁!地球物理系又多了一个败类。

要学好地球物理,你得先过好这一关: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程序设计。

你要知道地球物理反演的核心是最优化控制理论,只要是各个学科最优秀的控制和优化理论地球物理都能拿来用,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已经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信号处理更是地球物理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地球物理信号在介质传播中的过程就是一个随机信号的传播过程,经典的信号处理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地球物理信号处理的要求,非平稳态的随机信号处理已经开始步入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的行列,现在王家映老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高阶统计量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就是现代信号处理的前沿研究领域。

计算机这位人见人爱的姑娘我们更不能松懈,你要是地球物理系毕业的如果你没有编一个超过1000行的程序,你就不要说你是地球物理系毕业的,说出来就是丢地球物理系的丑了(女孩除外)。

李敏 地球物理

李敏 地球物理

李敏地球物理
什么是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弹性波、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寻找地球内部矿藏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

地球物理学专业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在研究地球的时候用到了物理学的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及其周围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地震等灾害预报提供依据。

应用地球物理的研究范围比较广,简单来说学了之后就是利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进行找矿等。

比方说找金属矿床、找石油、找地下水资源,因为这些矿产都是在地底下,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所以就得用物理学的方法。

方法手段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放射性勘探等。

还有一个就是大型工程基址等的勘察,比方说三峡大坝的建设,你用肉眼肯定看不出地底下的构造,就要用物理学的方法探测。

地理高考地球物理现象

地理高考地球物理现象

地理高考地球物理现象地球物理现象是地理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研究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地球物理现象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就地球物理现象的内涵和相关内容展开阐述。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因各种原因而引发的地壳运动现象,它是地球上最剧烈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当地球板块发生位移和断裂时,地震就会发生。

地震不仅引发地表的震动,还会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地表变形等现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进行测量,地震烈度则描述了地震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破坏程度。

二、火山火山是地球地壳中释放出的岩浆、气体和火山灰等物质的喷发口。

火山的喷发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火山喷发会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本身,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热能和火山灰,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造成重大影响。

喷发的程度可以由火山的喷发类型和喷发的规模来衡量。

三、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板块在地球岩石圈上的运动现象。

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同速度相对运动。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和分裂会引发地震、火山、地震、地震海啸等现象。

地壳运动的研究对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灾害事件有重要意义,也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四、天气气候天气气候是地球近地面大气层中的各种气象现象和气候状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中温度、湿度、降水、风力等的变化,而气候则是长期统计得出的较为稳定的天气状况。

地球物理现象对天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会引发季节的交替,地形和地势的不同则会造成区域之间气候差异的出现。

综上所述,地理高考地球物理现象是指地震、火山、地壳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等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有关的现象。

深入探索地球物理现象,对于深入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学生们在备考地理高考时,应重点关注和理解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只有全面掌握地球物理现象,才能更好地应对地理学科考试以及未来的地球环境挑战。

地球物理学的名词解释

地球物理学的名词解释

地球物理学的名词解释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形变、地球中的物质性质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结合了物理学、地质学和化学等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和数学建模来揭示地球的奥秘。

以下是地球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地震学(Seismology):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和振幅,可以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烈度、地壳构造以及地震波对建筑物和岩石的影响。

2. 地磁学(Geomagnetism):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地球拥有一个磁场,它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影响。

地磁学通过观测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分布以及地磁场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

3. 大地测量学(Geodesy):大地测量学是测量和研究地球形状、表面特征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测量地球的尺寸、重力场、地壳变形等,并绘制地球表面的地图和高程模型。

大地测量学对地球观测和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地热学(Geothermal):地热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热能分布和地热资源的利用。

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辐射和岩石的热传导。

地热学家通过测量地热流和地下温度,可以洞察地球深部的热力学过程,以及开发和利用地热能的途径。

5. 地电学(Geoelectricity):地电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的电场和电流分布以及它们与地壳结构和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通过观测地下电场、电阻率和自然电磁场,地电学可以揭示地下岩石的导电性质和成分,帮助研究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构造。

6. 弹性波(Elastic Waves):弹性波是地球物理学中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介质中的波动。

其中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到达时刻和振动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结构和介质的弹性性质,从而推断地球的构造和物质组成。

地球物理勘探名词解释

地球物理勘探名词解释

1.背景(background)通常是指衬托出异常的正常场值或平均干扰水平。

背景可以是系统的(区域性的),也可以是随机的(局部的)。

如一个地区的磁场的平均强度为十几伽马,而在某些测点上的强度达到几百或几千伽马,则这些高强度的测点称为异常点,而几十伽马的平均磁场强度,相对的称为这些异常的背景。

2.测点(station)指按一定比例尺布置的供物探仪器(如磁力仪,重力仪)或通过仪器的附属设备(如地震检波器、电极)等进行观测的点位。

有时测点和记录点不完全一致。

如重力、磁法的测点就是记录点。

当进行电剖面法梯度测量时,测点(跑极点)不是记录点,进行梯度测量的两个测点的中点(O点)是记录点。

当进行对称四极电测深工作时,其测量电极(MN)、供电电极(AB)的移动点位都属于跑极点,但其记录点或测点则为MN电极的中点(O点)。

3.测量电极(potential electrode)在地面、井中、坑道中进行电法工作时,为了测量电位差而选用的接地物,称“测量电极”。

一般的测量电极用紫铜棒,其长度依据需要选定。

在特殊条件下,测量电极还有用特殊物质的和不同形状的。

如不极化电极多为陶瓷的,有的还用帆布或塑料外装。

实验室则有更特殊的不极化电极。

4.测线(line)指按一定比例尺沿一条直线布置的观测点组成的观测线。

如地震勘探中所指的地震剖面(由检波器组成的线状排列);重力、磁法、电法,反射性勘探中所指均匀分布在一条条直线上的测点组成的线。

布置测线一般应当垂直矿体走向。

5.场(field)是物理场的简称,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存在于整个空间。

物质之间的互相作用,除了直接接触之外,就是依靠场来传递的。

如传递电磁力的为电磁场,传递万有引力的为引力场等。

6.地球物理场(geophysical field)是指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效应的区域或空间,如重力场、磁场、电场、弹性波场、放射线场等。

7.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特性和其与地球表面活动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利用物理学原理来探测和解释地球的各种特征,比如地球重力场、磁场、热场和应力场等。

地球物理学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资源勘探、环境、天文学等领域,成为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物理学包括地震学、重力学、磁学、热学和地电学等多个分支。

地震学研究地震的发生、传播和震源机制等问题,通过地震波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性。

重力学研究地球的重力场,通过重力测量研究地球内部密度分布和地震活动。

磁学研究地球的磁场,通过磁力测量研究地球的磁性成分和地震活动。

热学研究地球的热场,通过热流测量研究地球的地热活动和大地构造。

地电学研究地球的电场和电性成分,通过电测量研究地球的结构和物性。

在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由于地震波能够穿透地球的岩石、矿物和构造物质,因此地震波的速度以及传播路径和地震源机制等都能反映地球内部介质的物性和变化。

通过地震波的反演,可以得到地球内部的三维结构模型,这对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大规模结构和物性变化有很大帮助。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环境、天文学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通过重力、磁力、地电和地震等勘探手段来探测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地下储藏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分布和物性参数,为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在环境科学中,地球物理学可以通过实时和动态的重力、磁力、地电和地震等监测手段,来监控地球环境的污染和变化,为环境治理和改善提供支持和依据。

在天文学中,地球物理学可以通过从地球内部产生的重力、磁力、地震波等探测技术,来研究太阳系和太星系的演化、结构和物性,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和研究工具。

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未来发展随着地球物理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大数据的应用,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张和深入。

地球物理的认识

地球物理的认识

地球物理的认识我对地球物理的认识本学期有幸选到了王老师的《地球物理科普》这门课程,众所周知我们学校是以研究地质学科而闻名的,但本人的专业却与地质无关这是我的一大遗憾。

但上了王老师这门课程后也正好弥补了我的遗憾,在此先谢过王老师。

通过王老师课堂上生动而形象的讲述,我这地质“文盲”也或多或少学到了一些东西。

何为地球物理呢?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内部结构,以及寻找地球内部矿产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

地球物理学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

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极光放电和磁层顶电流系统),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是这样形容地球物理学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

王老师在课堂上着重给我们讲了地质灾害的形成以及资源勘探的基本方法两大块内容。

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大块内容浅谈一下鄙人的认识。

地震学,即研究固体地球介质中地震的发生规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的宏观后果等课题的综合性科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质学和物理学的边缘科学。

研究固体地球的震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不仅研究天然地震,也研究某些人为的或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如地下爆炸、岩浆冲击、岩洞塌陷等)地的震动。

这门科学首先是人类企图逃避或抗御地震灾害而发展起来的。

地球物理与水文地质

地球物理与水文地质

地球物理与水文地质地球物理与水文地质是地球科学中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地球物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地球磁场等物理现象,而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质量等问题。

本文将分别介绍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球物理是研究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和地球表面物理现象的学科。

它通过观测地震、地磁、重力、电磁辐射等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性质。

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推断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物理学还研究地球表面的物理现象,如地磁场的变化、地壳运动的规律等。

通过地磁场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磁场变化规律,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壳运动的规律。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质量的学科。

地下水是地球表面降雨和地表水的一部分,它通过渗透和地下水流的方式进入地下层。

水文地质学家通过观测地下水位和水质,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地下水的分布受到地质结构、地表地形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受到孔隙介质的渗透性、地下水位的梯度和地下水的补给源等因素的影响。

水文地质学家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分析水质指标,评估地下水的质量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在地球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为地震预测、资源勘探和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交叉,相互促进,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球物理研究中,科学家使用各种仪器和技术来观测地球的物理现象。

地震仪可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从而推断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的震源。

地磁仪可以观测地磁场的变化,揭示地球磁场的生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重力仪可以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变化,研究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和地壳运动。

电磁辐射仪可以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研究地球的电磁场变化和地壳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名词解释白噪声:指具有均匀频谱的噪声。

包噪声干扰:由包噪声形成的干扰。

其特点是以相等比例包含着所有频率成分的无规则能量。

白噪声化:将某一通频带中所有频率的振幅调到相同的水平。

包噪声水平:反滤波设计中对于分析的数据引入的白噪声量。

反滤波会形成一些频率,实质上其中没有有用资料,于是这种频率的噪声扩大了;白噪声的引入(或等效于叠加一个脉冲函数,或振幅频率响应曲线的偏置),限制了上述早上扩大的范围。

爆炸点:(1)炮井的位置(2)敲击器的冲击和振动器的振动等其他地震能源的位置。

(3)炮井周围的面积。

爆炸杆:将炸药下到爆炸井中用的杆子。

用竹、木火金属制成的。

爆炸机:在雷管中通过电流以引爆炸药的装置。

通常带有一个低压欧姆表,一检查雷管引线是否接触。

爆炸扩孔:在井中引燃一个小炸药包,以得到放置大炸药包的空间。

爆炸前沿:当炸药包被雷管激发后,由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7000米/秒的速度向周围岩石冲击,这团热气的外层就叫爆炸前沿。

爆炸深度:井内从地面到炸药包的距离。

对于小炸药包,爆炸深度应量到炸药包的中心或底面;对于大炸药包,要给出药包顶和底的深度。

爆炸信号:地震记录上,标识开始爆炸,即地震起始时间的信号。

爆炸员:地震勘探中,用爆炸方式激发地震波的工作人员。

倍频程:频率之比为2(或1/2)的量频率之间的间隔。

背景:平均干扰水平,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随机的,所需信号(例如反射)就叠加在这种背景上。

通常是指与信号无关的整个系统的噪声。

背斜:褶曲两侧的岩石倾向相背,向上凸起成桥形,叫背斜。

鼻状构造:一个下倾的背斜,在三个方向上有构造圈闭。

闭合:一种构造的性质。

以具有闭合的等高线为特征。

垂直闭合时指从顶点到最低闭合等高线的垂直距离;闭合面积就是最低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闭合差:(1)沿闭合测线测得的同一假想层或反射波的时差与其它测量值的差。

(2)相交测线或闭合测线的同一点上测量值之差。

闭合线:野外观测的一种闭合测线。

它从一点开始,经过若干中间观测又回到该点。

这种观测方式可以校正重力观测值中的亮点漂移或磁力测量值的日变。

也可以在地震勘探工作中发现错误或闭合差的起因。

臂:连接测井下井仪上的弓形弹簧或杠杆。

它压向井壁,使下井仪居中,或把下井仪推到井眼的对面一边,或支撑一个有传感器的滑板贴向井壁。

编译:根据高级语言写出的程序,产生机器语言程序或中间语言程序。

把高级语言的程序翻译为机器语言或较接近于机器语言的其他语言。

编译程序:将符号语言程序转换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的程序的一种程序。

编制程序系统:为使计算机的程序编制和操作既容易效率又高而是用的程序,以及所有方法的总称。

其中包括语言翻译程序、应用程序和控制程序等。

变换:将信息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

例如,傅里叶变换。

变密度:地震记录的一种显示方式,其感光密度和信号的振幅成正比。

变密度记录剖面:用变密度显示的地震记录。

便面积:地震记录的一种显示方法,其感光面积的宽度近似和信号强度成正比。

变面积记录剖面:用变面积的方法显示的地震记录。

变址:在计算机中用变址寄存器修改地址的方法。

变址寄存器:保存变址数的寄存器,用以进行自动变址。

遍历性:空间和实践中的统计特征相同。

标度:(1)为了把数值的范围容纳到预先规定的界限之内,乘以常数(倍率),来改变其值。

(2)小数点的方式,即算术值的小数点方式,用浮点或定点表示。

标记:(1)识别数据项目所使用的字的集合。

为对指令语句、章节、过程、文件、带、盘等进行识别和分类所给的代码名。

(2)被置于卷、文件开始或终了的特殊字组,起识别卷、文件或表示分界的作用。

标志:有意义的构造或其他地址条件的符号。

标志桩:用来标志重力测点、爆炸点、检波器位置、测量站等地点的标志。

标准层:(1)在一个较大的地区内能产生具有明显特征的反射波的一个岩层或一组岩层。

(2)和地震反射时距曲线的一个特征相对应,并且可以在一个大面积内追踪的底层。

标准层度:折射波沿标准层传播的速度。

标准化:将数据调整到规定的标准形式。

例如用一组数中的可能有的最大值除该组数,就使可能的最大值为1,其他均小于1,这就是常用的标准化方法。

也叫归一化。

冰碛:冰川沉积层常因地而异,因此要求对地震记录的校正随之而变。

这种影响和风化层相同。

常常要进行双风化层校正:既对整个冰碛层进行校正,同时又对冰碛层上部的低速层进行校正。

波的对比:设法在地震记录中辨认和追踪有效波。

目前利用同一地震界面的有效波的相邻道上的特点和相似性,以及在一段距离上的连续性,作为对比的主要依据。

波峰:一个地震波的最大上升振幅。

波谷:地震波形中的负峰值,相对于波峰而言。

波列:一系列顺序重复出现的波形。

波能漏失: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折射层的波动随着分界面距离的增大而呈指数衰减。

如果折射层很薄,有些能量就会通过折射层而“漏出”,并形成透过折射层的地震波。

这一名词也适用于不完善波导的传播过程。

波剖面: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一瞬时在观测线上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所组成的图形。

波前:地震扰动的物理实质是一个扩展的球状外壳,在此外,地壳质点是局部地受压缩的。

球形外壳即是地震波前,当地震速度随深度增加时,扩展的波前并非球形波散:由于速度随频率f变化而引起的波形畸变。

在波传播过程中,波峰和波谷可能向着(或背离)波的起始处而运动。

这就导致群速度和相速度有差别。

地震体波(压缩波或剪切波)的波散在多数情况下是很小的。

但在表层中面波却有显著的波散。

波始:一个波的开始。

波数:波数就是每单位距离内波的数目,即波长的倒数:V是视速度。

因为用的是视速度,所以一个特定波列的k随射线和测线(通常就是排列线)之间的夹角而改变的。

波跳:一个波的开始。

特指初至波,表明一个新波到达的能量突增。

波尾: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点所组成的集合曲面。

波形:作为时间函数的电压、电流、地震位移等等的曲线。

波形叠加:两个或多个波形的相加。

用来研究系统对输入的响应、傅里叶变换和脉冲合成等问题。

波型转换:当一个压缩振动倾斜入射到两个固体之间的分界面时,除产生反射和透射的压缩振动之外,还将产生反射和透射的剪切振动。

如果入射波为剪切波,则反射和透射波中既有剪切波,又有压缩波,这就叫波型转换。

波至:规则波在观测排列上出现(即记录上的一个同向轴),意味着一个波前的通过。

波组:由相距较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界面形成的具有稳定波形和一定时间间隔的一组地震波。

波阻抗:地震波速度乘以密度。

反射系数取决于波阻抗的变化。

补偿测井:这种测井所用的下井仪,在设计时就考虑校去一些不需要的影响。

补偿地层密度测井利用第二个探测器的信号,来校正泥饼的小的井壁不规则的影响。

井眼补偿声波测井,采用换能器的特殊排列来校正井眼大小的变化和下井仪倾斜的影响。

补偿深度:均衡校正中假设的深度。

在此深度处,上覆地壳单元的压力为恒定的,此深度一下将不存在侧向变换。

补码:某一值和满标值之差。

不归零法:记录时,每当二进制数变化时,写入电流的方向就反转。

从而相应于1和零的表面磁化方向也是相反的。

其优点是记录密度较大;其缺点是领头的一位错了,其后也就全错。

不规则油藏:当储油层分布不规则,或储油层岩性变换较大时,引起油水边界不规则,这就造成不规则油藏。

不极化电极:用于直流测量的电极。

它不受电极和地之间的电化作用所引起的点位影响。

不确定度:已知的测量结果或值的一个精度范围。

不整合:岩层形成于不稳定的沉积环境下,沉积作用曾经长期间断所产生的现象。

表现为两组岩层间夹有一个不整合面——风化剥蚀面,它是沉积作用曾经中断的标志。

如仅有升降运动存在,则此二组岩层仍可具有大体一致的产状,这就叫做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其间所缺失地层,可能是由于被剥蚀掉,也可能从未形成过,如在一组岩石沉积后有褶皱运动存在,则两组岩石具有不同产状,叫做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为一风化剥蚀面,此面上下两组岩层在形成过程中是不连续的,具有不同的产状,或虽具大体一致产状,但在年代上却相距很远。

不整合面上多有底部砾岩等较粗粒的沉积物质存在,其中含有来自不整合面以下的那一组岩层的砾石。

布尔代数=(逻辑代数):用符号代表概念,进行运算或处理,以获得逻辑问题的答案。

这种数学是布尔首先提出的。

在分析和设计二进制线路时很有用。

布格校正:因测点和基准面(通常是海平面)高度不同所进行的校正。

当测点高于基准面时,校正值是由两者之间岩石的引力造成的;当测点低于基准面时,校正值因基准面所缺岩石而引起。

布格校正值是0.0417 毫伽/米,其中是岩石的密度,h为测点与基准面的高差。

完全的布格校正包括地形校正。

布格异常:(1)从进行纬度校正、地形校正、自由空气校正和布格校正的观测的绝对重力值中,减去按国际椭球公式计算出的理论重力值,所得到的剩余异常值。

(2)经过上述校正的重力图上的异常。

采集:同记录。

野外记录系统,有时也叫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参考点:(1)取做固定参考基点的一些点。

(2)表示同一时刻的点的记号。

例如磁场强度记录上的一个记号,就表示该点是一个和高度计同时记录的点相对应的。

参数(=变数):(1)一个独立数。

它可以取任意值,但在任何一次计算中应保持不变。

(2)足以确定一个系统响应特征的因数(也可表示为一组数)。

操作:(1)一个确定的动作。

动作是由计算机指令或伪指令规定的,可分为算法操作和逻辑操作。

(2)计算机执行程序的步骤。

有并行操作、串行操作、顺序操作和实时操作之分。

操作系统:指使计算机有效工作的程序系统。

是大型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许多控制和管理功能的子程序所组成的大型程序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组织整个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和对数据及设备行进管理。

槽波:在速度比两边都低的物质层中传播弹性波。

大部分能量均不能从槽中逸出,因为在横壁上不断出现全反射,或因槽外速度的增加,使趋向逸出的射线波被弯向槽内。

测点:地面上放置地球物理仪器(重力仪、检波器等)以进行观测的位置。

测井曲线:一种或多种物理参数测量的结果作为深度的函数记录下来。

有时,测井记录是指全部记录,它可以包含表示几种测量结果的几条曲线。

(1)电缆测井曲线。

是用电缆把装有传感器的下井仪下到井里,进行测井所得到的记录。

例如,电测井(自然电位和电阻率等)、声波测井(声速测井、三维测井等)、放射性测井(自然伽马测井、中子测井等)和其他测井(井径和井温等)。

(2)其他的测井图。

它所表示的量是从其他测量结果计算的来。

例如,可动油图、计算机综合显示测井图等。

测线:观测点的线状排列。

通常是指地震剖面。

也指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测线,如重力、磁法和电法的测线。

层速度:在某一深度区间上测出的地震波速度。

在声波测井中,深度区间可以是0.3-1米;在地震测井法中,区间可以大到300米或更多。

通常指的是纵波的速度,而且往往是指横穿地层的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