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 耳
化脓性中耳炎ppt课件
8
• 骨疡型(肉芽型): • 有骨质破坏,除了粘膜破坏外,听骨、骨
环、骨窦及乳突气房坏死,有肉芽和息肉 形成,累及乳突(常为硬化型),可伴有 并发症。 • 临床特点:流脓:持续、有臭味的脓或脓 血。边缘性穿孔:鼓室内可见息肉或肉芽。 较重的传导性耳聋。 CT示上鼓室、骨窦和乳突内可见密度增 高影。
5、饮食指导: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 新鲜蔬菜水果;
6、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25
3
二、病因
• 1、急性中耳炎迁延6-8周 • 2、鼻、咽部慢性炎症 • 细菌多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
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厌氧菌感染
4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感染发作缓慢,但破 坏性很大: 发病时中耳会流出灰色或黄色的脓液, 会丧失一部分听力,感染时间越久对听 力的损坏越大 如果浸入乳突,可能引起耳骨的损伤造 成永久性耳聋。
• 2、手术治疗:乳突根治术 • 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改良的乳突根治
术
18
七、护理诊断及其措施
护理诊断: • 1、感知改变 :听力下降,由于慢性化脓性中耳
炎所致 • 2、疼痛:与耳部局部炎症或耳部手术创伤有关 •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尤其
是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治疗及可能发生耳 源性并发症的知识 • 4、潜在并发症:面瘫、脑脓肿等,因炎症扩散引 起。
• 7、勿经常清除耳垢,耳垢有若干用途, 包括提供良性菌栖身处。这是耳内天然 的防御措施,勿用棉花棒挖除。此外, 被耳垢覆盖的耳道有防潮功效。
21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后护理:
•
1、卧位,全麻术后去枕健侧平卧6小时,期
间大小便均要在床上。6小时后加枕健侧卧位,如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抗生素治疗,以控制细菌感染。
根据病原体的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疼痛管理
可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耳痛。
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手术治疗
如病情严重或持续不愈,可能需要实施耳管 插管或鼓膜切开术。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检查
医生通过耳镜检查耳道和耳膜的状态来判断是否 感染。
耳膜的红肿和脓液分泌是常见的检查发现。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症状发展过程。
包括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经历。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听力测试或影像学检查(如CT)。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谢谢观看
这可以帮助排出脓液,减轻压力。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带儿童进行耳鼻喉科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特别是在感冒季节,应注意耳部健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 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教导儿童勤洗手,减少感染机会。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 3.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4.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5.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查房
患者父亲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母 亲及兄弟姐妹无相关病史。
目前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治疗方案
患者目前接受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抗生素(头孢类)、局部滴耳液(氧氟沙星 滴耳液)以及鼻腔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以控制过敏性鼻炎症状。
效果评估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耳痛、流脓等症状明显减轻,听力有所恢复,但仍需继 续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听力评估
通过专业听力测试,了解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为制定个性 化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助听器验配
根据听力评估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验配和调整 ,以提高听力效果。
听觉训练
通过听觉训练软件或游戏等方式,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掌握听觉技 能,提高听觉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生活起居调整建议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
轻度听力损失
患者听力损失在25-40分 贝之间,表现为听力轻微 下降。
中度听力损失
患者听力损失在41-60分 贝之间,表现为听力明显 下降。
重度听力损失
患者听力损失在61-80分 贝之间,表现为听力严重 下降,需大声说话才能听 见。
疼痛程度评估与处理方法
轻度疼痛
患者感到轻微耳痛,可耐 受,无需特殊处理。
生活质量下降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因听力下降、疼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和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需积极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 式和工作环境。
经济负担加重
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周期长、费用较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 经济负担,需关注患者经济状况,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 帮助。
04
治疗措施与护理配合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中度疼痛
患者感到明显耳痛,影响 睡眠和日常生活,可给予 解热镇痛药缓解疼痛。
化脓性中耳炎病人护理 范文
化脓性中耳炎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 1 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等
保持良好的口
2
腔卫生,定期
刷牙、漱口等
避免长时间佩
3
戴耳机,减少
对耳道的刺激
避免长时间处于 4 噪音环境中,减 少对耳道的损伤
定期进行耳道检 5 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耳道疾病
听骨链重建术等
定期复查
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手术时机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 抗炎药等药 物进行治疗
01
饮食调理:注 意饮食清淡, 避免辛辣、油 腻食物
03
心理调适:保 持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有助于康复
05
02
04
物理治疗: 使用热敷、 按摩等方法 缓解症状
生活习惯:保 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 夜、过度劳累
耳镜检查:观察耳 2 道、鼓膜、中耳腔 等部位的情况
听力测试:评估患 3 者听力受损程度
影像学检查:如CT、 4 MRI等,了解中耳 腔、乳突等部位的 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如血 5 常规、细菌培养等, 明确感染原因和病 原菌类型
化脓性中耳炎治疗
药物治疗
01
抗生素:用 于治疗细菌 感染,如青 霉素、头孢 菌素等
加强体育锻炼, 6 提高身体免疫力, 减少感染风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耳部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01
定期进行耳道清洁, 保持耳道卫生
03
02
04
定期进行听力测试, 了解听力变化
定期进行耳部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健康教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诊疗指南【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
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包括:①咽鼓管途径;②外耳道-鼓膜途径;③血行途径。
【临床表现】1.症状本病之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后迥然不同。
(1)全身症状: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等。
(2)耳痛:耳深部锐痛或波动性跳痛,可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
一旦穿孔疼痛顿减。
(3)耳鸣及听力减退:耳鸣可为波动性,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
(4)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乃至脓性。
2.硬性耳内镜检查:早期鼓膜充血,松弛部和(或)紧张部,鼓膜向外凸。
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
乳突尖及鼓窦可能有压痛。
3.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可达40-50dB。
4.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诊断要点】1.根据病史和检查(硬性耳内镜检查+乳突CT平扫等),不难对本病做出诊断。
2.应注意与急性外耳道疖肿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利引流,去病因。
1.全身治疗(1)尽早应用足量的抗生素。
(2)1%麻黄素滴鼻。
(3)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
注意支持疗法,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
2.局部治疗(1)鼓膜穿孔前:2%石炭酸甘油滴耳;适时行鼓膜切开。
(2)鼓膜穿孔后:0.2%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滴耳。
3.病因治疗。
4.注意预防。
耳鼻喉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 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4 .如耳窍肿痛较甚,身发高热,鼓膜明显膨出,或穿孔太小,应在无菌条件下行鼓膜切开排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doc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概念: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
好发于幼儿及儿童。
临床上以耳痛、耳流脓、鼓膜穿孔、充血为主要特点。
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急性脓耳”(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范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脓耳又可称为聤耳、耳湿、耳中生毒、耳底子、耳疳、耳痈等,有急慢性之分,本节讨论急性脓耳。
【中医病因病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加之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而致。
一、风热外袭由于风热湿邪外袭,也有因污水入耳,外邪之气内侵,湿蕴于中,郁而化热,湿热郁蒸耳窍,化生脓汁形成脓耳。
《直指方》曰:“耳触风邪,与气相击……热气乘虚,随脉入耳不散,脓出为脓耳。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说:“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气血,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
”二、肝胆火盛肝胆之火内蒸,邪热结聚于耳窍,蒸灼耳膜,博于气血,血肉腐败,脓汁则生,而成脓耳。
《辨证录》卷三也指出:“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感邪气疫毒,以致耗伤正气,正气不足,邪毒滞留或复感邪气,邪毒困于耳窍而成脓汁,故小儿脓耳多于成人,且更易演变成慢性虚证及引起变证。
【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
本病主要有三种感染途径:一、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第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传染病时,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其次,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等,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另外,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
常见于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耳科病症:脓耳变症
耳科病症:脓耳变症脓耳变症一词,出自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是指由脓耳因邪热火毒壅盛,或邪毒内陷、走窜扩散所变生的一类病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的并发症。
脓耳变症主要是由于脓耳失治或治疗不力,邪毒内侵,蚀损骨质,脓液流窜、扩散所致,与邪毒炽盛,或体质虚弱,邪毒久困等有密切关系。
常见的脓耳变症有口眼咽斜(见本章第十一节)、耳后疽、耳下疽、脓耳眩晕、脓耳成痉、黄耳伤寒、脓耳脑痈等。
西医认为,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均可引起并发症,而以胆脂瘤型中耳炎为最常见,骨疡型次之,急性中耳炎者少见,慢性单纯性中耳炎一般不引起并发症。
致病菌毒力强或对抗生素不敏感,年老体弱或年幼,营养不良或全身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弱,以及脓液引流不畅时,容易产生并发症。
感染主要沿破坏、缺损的骨壁,以及血行途径或正常解剖途径与未闭合的骨缝途径。
其并发症一般分为二大类,即颅外并发症和颅内并发症。
较常见者,前者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颈部贝佐尔德(Bezo1d)脓肿、迷路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后者如硬脑膜外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
一.耳后疽耳后疽是指脓耳因邪毒炽盛或失治,邪毒入侵完骨所形成的溃腐化脓成痈,以脓耳病程中出现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甚则溃破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中医耳鼻喉科学》教材称为耳根毒。
本病相当于西医耳后骨膜下脓肿。
古代文献中,隋代《诸病源候论》卷39说:“附骨痈,是风寒搏血脉,入深近附于骨也。
十二经之筋脉,有络耳后完骨者,虚则风寒客之,寒气折血,血痞塞不通,深附于骨,而成痈也。
其状无头,但肿痛。
”这是似于本病的最早论述,但所述病因病理与现代认识则不一定符合。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3首论“耳后疽”并谓:“一人耳后寸余发一毒,名曰锐疽,烦痛寒热,烦躁喜冷,此胆经蕴热而然,先用神仙活命饮一剂,势减二三。
时值仲冬,彼惑于用寒远寒之禁,自用十宣托里之剂,势渐炽,耳内脓溃,喉肿闭,药不能下而殁。
化脓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
③获得干耳。
中耳 炎手 术方 法分
型
一、鼓室成形术 Ⅰ~Ⅳ型 二、乳突病变切除术 1. 乳突 术 2. 改进乳突 术 3. 单纯乳突凿开术 三、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是中耳粘膜、甚至骨膜或深达骨质
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很常
概
见,临床上以耳痛〔急性中耳炎〕、
述
耳漏、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
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
发症而危及生命。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ASOM
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3.抗生素 4.支持疗法
3.CT、MRI 检查骨质破 坏
1.腰穿,脑 压高
2. CT、MRI 检查骨质破 坏硬脑膜外 有阴影
1.手术去除病灶 2.通畅引流 3.抗生素 4.支持疗法
硬膜下脓肿
硬脑膜与蛛 网膜或蛛网 膜与软脑膜 间脓肿
1.高热畏寒, 脉搏频数
2.脑膜刺激 症
3.颅内高压, 头痛,呕吐
1.血象高 2.腰穿,脑 压高
患者如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寒战、
高热 〔尤其呈弛张热型〕 、精神萎靡等
表现,则发生颅内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在耳源性并发症的诊断中,一方面 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仔细的
耳部检查,并配合影像学资料,作 出耳部疾病的诊断;另一方面,应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配合必要的
检查〔CT, MRI〕, 明确并发症的 种类。
③听小骨:
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目的:检测听力 损失的程度和性
质
方法:使用听力 计进行测试
结果解读:根据 测试结果判断听 力损失的程度和
性质
治疗建议:根据 听力测试结果提 供相应的治疗建
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颞骨CT扫描
颞骨CT扫描是一种 常用的诊断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中 耳腔内的情况。
颞骨CT扫描可以显 示中耳腔内的积液、 脓液、肉芽肿等病 变。
伴随症状:耳痛、耳 鸣、听力下降
化脓性中耳炎的诊
03
断方法
耳镜检查
耳镜检查是诊 断化脓性中耳 炎的重要手段
耳镜可以观察到 鼓膜的情况,如 鼓膜是否充血、 肿胀、穿孔等
耳镜还可以观 察到中耳腔内 的分泌物和脓 液
耳镜检查可以帮 助医生判断化脓 性中耳炎的严重 程度和治疗方案
01
0 2
0 3
0 4
听力测试
疗费用
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复发的可能 性,从而降低治疗费用
减轻患者痛苦
早期发现可以 减轻患者的疼 痛和听力损失
早期治疗可以 降低治疗难度 和费用
早期发现可以 避免并发症和 后遗症
早期发现可以 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康复 效果
01
0 2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0 4
05
早期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用于控制感染 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鼻腔喷雾剂:如生理盐水、抗过敏药等,用于缓解鼻塞和流涕 耳滴剂:如抗生素滴耳液、抗炎滴耳液等,用于直接作用于中耳感染部位
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 和诊断方法
汇报人:
目 录
脓耳的中医诊治
中医:脓耳的中医诊治汪冰山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脓耳即现代医学的急性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指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又称聤耳、底耳、耳湿、耳疳等。
本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发于任何年龄,而以小儿多见。
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而以夏热季节为多。
且本病易损害听力,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出现合并症,危及生命,故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一、临床表现临床上有急、慢性脓耳之分,其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一)急性脓耳症状以起病急,初起即耳内疼痛,胀闷,听力障碍,或有耳鸣为特点。
随病情发展耳痛加剧,成跳痛或痛引头脑。
全身可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小儿患者全身症状较重,多有高热,啼哭,抓耳,摇头,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鼓膜穿孔溢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迅即减轻。
局部检查可见,病初起,鼓膜松弛部、锤骨柄、周边部的血管呈放射状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见全鼓膜弥漫性充血;鼓膜穿孔前,其标志消失,全鼓膜普遍充血,不同程度外突,或凸出部位中心有黄点(脓点),若凸出部顶点有闪光点,可见脓液从此处呈搏动性流出。
随病程发展,鼓膜穿孔可逐渐扩大。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二)慢性脓耳表现为耳内流脓日久,时作时止。
多有急性脓耳病史。
可因感冒或污水入耳而诱发加重。
有不同程度听力减退。
局部检查: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
紧张部穿孔者,分泌物为黏液性或黏脓性;松弛部穿孔者,常可从上鼓室掏出呈灰白色片状或豆渣样臭秽物。
X线常显示乳突有慢性炎症或胆脂瘤腔。
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耳聋,也可为混合性耳聋。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诊断不难。
如初发病者大多有外感病史,或有鼓膜外伤史,病久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
症状又有急慢性表现,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检查可根据:①鼓膜检查:发病初期,可见鼓膜充血;鼓膜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亮点;鼓膜穿孔后则有脓液溢出;病程迁延日久者,常见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
②乳突部触诊:可有轻度触压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讲课PPT课件
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清除控制后进行,通常为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时 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如鼓室成形术、乳 突根治术等 术后护理:定期回诊复查,保持术耳清洁干燥,避免污水入耳等
诊断过程:医生 如何通过检查和 诊断确定病情
治疗方式: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等方案选择与实 施
经验和教训
患者情况:年龄、性别、症状、诊断和治疗过程 医生建议: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和随访安排 患者反馈: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和满意度评估 总结:从案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常见问题解答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症 状有哪些?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 用抗生素、抗 炎药等药物治 疗,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 于严重的慢性 化脓性中耳炎, 可能需要手术 干预,如鼓膜 修补术、乳突
根治术等。
辅助治疗:如 保持外耳道干 燥、避免过度 用力擤鼻涕等, 有助于缓解症
状。
康复治疗:对 于听力受损的 患者,可进行 听力康复训练, 提高听力水平。
注意事项和警示
避免用力擤鼻 涕
避免长期使用 耳机
避免耳道进水
避免长时间处 于噪音环境中
临床表现: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症状 诊断方法:耳镜检查、听力测试、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耳部疾病进行鉴别,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等
药物治疗
抗炎治疗:减轻炎症反应, 缓解疼痛
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预 防并发症
局部用药:滴耳液、耳用涂 剂等,直接作用于患处
症状表现:该患者长期出现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经过医生检查确诊为慢性化脓 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就诊指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就诊指南什么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其特点是中耳腔长期积蓄脓液。
通常,中耳腔应该是无菌的,但当中耳鼓膜受损或气压平衡出现问题时,细菌可以侵入中耳腔并引起感染。
这种感染导致中耳腔内产生脓液,并逐渐形成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感染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就可以被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可以因人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1.耳鸣或听力减退:由于中耳腔内脓液的积聚,耳鸣和听力减退是常见的症状。
在炎症和脓液的影响下,中耳传导听力通路受阻,导致听力下降。
2.排脓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耳垂、外耳道或鼓膜后部出现黏稠的脓液排出。
这种排脓耳的现象可能会持续的时间较长。
3.频繁的耳痛:由于炎症和脓液的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的耳痛。
4.头痛和眩晕:当中耳腔内的炎症扩散到邻近区域时,患者可能会遭受头痛和眩晕。
5.体温升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早就诊和治疗非常重要。
就诊和诊断如果患者出现以上提到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应该及时就诊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在就诊期间,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以确立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排脓耳的情况等等。
2.耳部检查: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和耳镜仔细检查耳部。
耳镜可以帮助医生观察鼓膜的形态和颜色,并检查有无脓液积聚。
3.听力测定:通过听力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听力状况,并确定听力是否受损。
4.进一步的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要求进一步的检查,如CT扫描、MRI等,以确定中耳腔内是否存在其他异常。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来控制感染,通常需要连续使用几周甚至几个月。
脓耳的症状
脓耳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脓耳的症状1. 脓耳的症状2. 什么是脓耳3. 脓耳的病因是什么*二、脓耳有什么危害*三、脓耳如何治疗脓耳的症状1、脓耳的症状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
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此型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
胆脂瘤型: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cholesteatoma),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
2、什么是脓耳脓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疾病。
该病名首见于《仁斋直指方·卷之二十一》,“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
谓之脓耳。
”古代又有耳疳、耳湿、耳底子等名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冬春季多见,好发于儿童。
小儿平卧哺乳。
鼓膜损伤后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
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易患此病。
脓耳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咽鼓管途径和外耳道途径。
3、脓耳的病因是什么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
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散。
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和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
耳科病证:脓耳的诊疗
耳科病证:脓耳的诊疗脓耳,又称耳、底耳、耳湿、耳疳等,多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停聚耳窍所致,是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有急、慢性之分。
相当于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本病常致听力受损,严重者可引起脓耳变症,甚者危及生命。
急性脓耳,多因脏腑蕴热,复感邪毒,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所致,是以耳痛、鼓膜红肿穿孔,流黄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相当于西医所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
慢性脓耳,多因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滞留耳窍所致,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耳病。
相当于西医所指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历史沿革]《内经》最早论及脓耳。
历代关于本病的论述,资料十分丰富,现从三个方面介绍于下。
关于病状描述与病名。
《灵枢•厥病》说:“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这是类似于急性脓耳症状的最早记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首称耳,指出:“耳,耳中痛,脓血出。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说:“……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耳,久不瘗,即变成聋也。
”至此,己认识到脓耳具有耳痛、耳内溢脓(或脓血)、听力减退等几个主要症状。
同时,《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
若因痛而肿生痈拜,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
”说明当时可能已经认识到脓耳耳中策策作痛之症有可能并发“肿生痈拜”或“成痉”等症。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以此为据,描述了“黄耳伤寒”,王肯堂《证治准绳》注意到了耳后疽与脓从耳中出有某种联系(俱参见“脓耳变症”),对脓耳和脓耳变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至于脓耳的病名,除“耳”以外,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有“底耳”之称;宋•杨仁斋《仁斋直指》创“脓耳”之名。
宋•汤民望《婴孩妙诀论》按脓液性质、色泽对脓耳分为五类,黄脓称耳,红脓称脓耳,白脓称缠耳,臭脓称耳,青脓称震耳,此种分类方法为明清不少医家所接受。
锒耳的作用与功效
锒耳的作用与功效锒耳,又名琅耳、唐箭、察耳等,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其主要功效包括止血、止痛、平肝降压、清热等。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主要介绍锒耳的作用与功效,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止血功效锒耳是一种有效的止血药材。
它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凝固,收缩血管以及增加血小板数量等方式来达到止血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锒耳被常常用来处理各种出血情况,包括外伤导致的出血、咯血、便血等。
研究还发现,锒耳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二、止痛功效锒耳还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锒耳具有散瘀止痛、消肿散结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传导等多种途径来缓解病痛。
因此,在临床上,锒耳常被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关节疼痛等疾病。
三、平肝降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锒耳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扩张血管、调节心血管活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多种途径来降低血压。
因此,锒耳被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血栓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四、清热利尿功效锒耳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和排放速度,从而减轻体内热毒的积聚。
同时,锒耳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
因此,锒耳被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肝炎、黄疸等症状。
五、其他功效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功效外,锒耳还具有其他一些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锒耳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它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伤。
同时,锒耳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抗菌消炎,有助于治疗皮肤炎症、感染等疾病。
此外,锒耳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锒耳的应用形式多样,可以煎煮成药汤饮服,也可以研磨成粉末敷于伤口。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锒耳具有很多的功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体质虚弱和体寒者应慎用锒耳。
脓耳,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若周身倦怠乏力,头晕而沉重,为 清阳之气不能上达清窍,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脓液清 稀量多、纳差、便溏,为脾虚失于健运,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加减。若脓液多可加车前子、泽泻、薏苡仁等渗利水湿之品。 若脓稠或黄白相兼,鼓膜红赤,为湿郁化热,可酌加野菊花、 蒲公英、鱼腥草等清热解毒排脓之药。
脓耳
目录
【诊断与鉴别】
【病因病机】
【辨证及治疗】
【预防与调护】
【预后及转归】
【知识拓展】
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 疾病。本病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 季节。脓耳病名最早见于宋代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论》 卷二十一:“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 谓之脓耳。”
久病者,主要症状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 降,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可见大小不等的穿孔(彩图7), 通过穿孔有时可见到鼓室的肉芽或灰白色胆脂瘤(彩图8)。 听力检查多为传导性聋,必要时可行颞骨CT检查以了解 骨质破坏情况。
本病与耳疖、耳疮均可出现耳痛及耳内溢液,应加以鉴 别。
①耳痛的特点:耳疖、耳疮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 加重,脓耳的耳痛则无此现象。
(4)肾元亏损
主证:耳内流脓不畅,量不多,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 有恶臭气味,日久不愈,听力明显减退;鼓膜边缘或松 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臭秽物(彩图8)。全身可 见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 脉细弱。
证候分析:肾元亏损,耳窍失养,湿热邪毒滞留日久,故耳 内流脓日久不愈;肾虚耳窍失养,邪毒蚀骨,化腐成脓,故 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并有恶臭气味;肾精亏损,耳窍失 荣,加之邪毒充斥中耳,耳失清灵,故听力明显减退;肾元 耗损,脑髓失充,故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薄 白或少苔、脉细弱为肾元亏损之象。本证以肾元亏虚为本, 湿浊久困为标,故病情多较为复杂,治之不当,可导致脓耳 变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脓耳脓耳[概述]概念脓耳是指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疾患。
其病有急有慢,急者为病之初起,可兼有发热、耳痛等症状,.若治之及时,适当,可得痊愈,耳内流脓消失,耳膜也可愈合。
慢者病程较长,脓时流时止.反复发作,耳膜的愈合多较困难,可妨碍听力,且容易出现合并症。
分别相当于急性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脓耳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发于任何年龄,而以小儿及青年为多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而以夏热季节发病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者较多。
历史源流现存最早的医书《内经》曾提及。
耳中有脓。
这一病证。
《灵枢.厥病》说:。
耳病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并指出。
耳中有脓。
不适宜用针刺。
晋代,《肘后备急方。
卷六》首次出现。
聘耳”病名,指出聘耳有耳中痛及脓血出等症状。
并收集记载治疗聘耳的方药及方法。
包括用药散吹入耳内、掺入耳内或绵裹药散塞入耳内等。
隋代,《诸病源侯论》首次对聘耳病名的含义及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说:。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气血,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聘耳。
又于卷四十八论小儿病中,从小儿的生理特点出发,对小儿聘耳作了专门论述,认识到小儿聘耳与成人聘耳的病因病机各有不同。
还指出“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致脓耳。
《诸病源候论》的这些观点,从本病的源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后世医家凡言及本病病因病机的,多加以引述或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中还描述了脓耳失治引起的变证.也即后人称为。
黄耳伤寒。
,可见《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观察十分细致,认识也十分深刻。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列有七窍病,除了有聘耳病名外,还有。
底耳。
等病名,也是脓耳的别称。
并有。
毒聋”一名.指的是脓血障碍于听户,即脓耳而引起的耳聋。
对于本病的治疗,则不但补充了部分外治方药,还记载了与本病有关的内服方药二首。
唐代,《外台秘要。
卷二十三》有聘耳方十一首,在卷三十五中有小儿聘耳方四首,其中敷耳雄黄方治小儿聘耳有疮及恶肉,此处所谓恶肉,是指因脓液刺激而致的肉芽、息肉之类,可见当时已对脓耳与耳内肉芽、息肉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懂得采用腐蚀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都以聘耳为主要病名,在治疗上,仍以补充外治方药为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十六》对于本病的治疗,有解仓饮子。
在《严氏济生方.耳门》里,又有犀角饮子等方.从其治疗原则上来说,比较适合于本病的实热证侯者,开创了以清热解毒法治疗本病的方法。
《仁斋直指方.卷之二十一》首次出现了脓耳的病名、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也很大,如明代的《普济方》,{医学入门》、《奇效良方》等书均有引用该书脓耳的提法。
元代,《丹溪心法》对本病的治疗,引用李东恒的蔓荆子散,该方疏风清热.解毒利湿,从药物组成上,更适合于脓耳的初期阶段,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成为治疗脓耳的主要方药之一。
明代,首次出现脓耳治验记载,在《保婴撮要。
卷四》里,对小儿脓耳的治疗,重视乳母对乳儿的影响.主张乳母与乳儿同时治疗的方法,从其医案分析,不少病例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可见其对脾胃的重视。
《赤水玄珠》继承《诸病源侯论》关于脓耳失治可以引起变症的理论,首先提出。
黄耳伤寒。
的病名。
由于历代经验的积累,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分类渐趋繁杂,从明代开始,出现按脓色不同的命名方法,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三》便有:。
或问耳中生毒何如?曰.耳中所患不同,皆由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然,其症有五,曰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有耳风毒,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有震耳,耳内虚鸣,时出清脓。
虽有五般.而其一也。
这种按脓色不同的分类法.体现了对本病局部辨证的重视,明清的不少医学文献引用了《证治准绳》的这种分类法或与此分类方法大同小异。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对本病的治疗,更重视内治法,使用的方药有柴胡聪耳汤,通气散、蔓荆子散.对于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耳中脓出.脓水不瘥,用无忧散送服雄黄丸。
清代的医学文献,多以耳疳为本病的主要病名,并继承了按脓色不同的命名方法,如《外科大成。
卷三》说:。
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
出黄脓为聘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
这种分类法,虽与《证治准绳》不尽相同,但总的原则是一样的。
《外科大成》对本病的治疗,足少阴虚热者用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黄丸滋补之,由于少阳风热者,用蔓荆子散、交感丹清之。
这种分虚实辨证治疗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也更符合于临床实际应用,尤其是对于虚证脓耳的治疗,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更大;《辨证录.卷三》从肝胆出发来认识脓耳的发生,更加具体指明与脓耳关系比较密切的脏腑,。
由于这种观点切合临床实际,所用方药也较有效,故多被采用。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总结古人的经验与理论,对本病认为大人有实火虚火之分,小儿有胎热胎风之别,其所列方药也较全面。
可见至清代,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巳渐趋完善,治疗方法也较多而有效。
为我们认识本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病因病机]一、肝胆火盛、8D热外侵、肝胆经气不舒,内有郁热,兼之起居不慎.风热邪毒侵袭,引动肝胆之热,内外邪热循经困结于耳窍,蒸灼耳膜,血肉腐败.则生脓汁而形成脓耳。
二、脾虚温困,上犯耳窍若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正气,或过用寒凉药物、食物,损伤脾胃,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致脾胃损伤,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以致水湿之气停留,在原有脓耳的基础上,耳窍功能失健,水湿之气易于乘虚困于耳窍,使耳内流脓曰久不愈。
三、肾元号损,邪毒停聚若先天不足或劳伤肾精,以致肾元亏损.耳窍失养,功能失健.邪毒易于侵袭,也易于滞留,使急性脓耳变为慢性脓耳。
又因肾主骨。
肾虚则骨质松脆,不堪脓耳湿热邪毒之腐蚀,久则骨腐成脓黑臭,甚则引致邪毒内陷可形成脓耳变症。
[临床诊断]症状: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
急性发作者.在耳内流脓之前,多有发热,耳内服闷不适感觉.耳痛逐渐加剧,随后耳内流出脓血,耳痛随之减轻,从而形成以耳内流脓为特征的主要症状。
慢性者,耳内流脓曰久,脓量时多时少,或虽无脓液流出,伹耳内潮湿。
并可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检查:急性者耳膜多呈红色,肿胀,血脉显露或标志不清。
耳膜穿孔位置多在中央部,或在边缘或在松弛部。
若穿孔较小,脓液常随搏动流出,穿孔较大则无搏动现象。
、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耳疖、耳疮鉴别。
耳疖、..耳疮者也可有耳痛、脓液,分泌物等。
耳疖、耳疮患者耳痛虽剧烈,但部位较浅,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多较明显,其脓液及分泌物来源于外耳道局部.而耳膜无穿孔。
脓耳则因耳膜穿孔,脓液流出积于外耳道。
两者病变部位不同,仔细检查。
则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一、辨证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证候:本型多见于急性脓耳,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见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闷感。
耳痛逐渐加剧,呈跳痛或锥痛,疼痛牵连患侧头部,常于剧痛之后,耳膜穿孔,流出脓液,流脓之后,耳痛及其他症状也随之减轻。
局部检查,初期见耳膜鲜红,血络显露,耳膜稍向外突,正常标志不清楚。
耳膜穿孔后,有脓液流出,若穿孔处较小,多呈闪光搏动现象,耳道见脓液,为稠黄或带红色,量较多,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全身可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或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小儿患者的症状一般比成年人较重,多见高热,啼哭,烦躁不安.甚则出现神昏.抽搐,项强等症状。
病机分析:由于肝胆经气不舒,肝胆火盛与外感邪热困结,上犯耳窍,蒸灼肌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耳内疼痛逐渐加剧。
热势壅盛,灼烁肌膜.故耳膜红赤,血脉显露,血肉腐败而成脓汁。
因热邪盛,故脓液稠黄,热伤血脉,故脓中带血.若兼有湿浊者,则脓液量多。
耳膜穿孔,脓液外流,邪热也得之外泄,故耳痛、头痛、发热等症状也随之减轻。
病之初期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者是风热侵袭的表现。
肝胆火热壅盛则可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等。
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故对邪毒侵袭反应敏感,容易内犯或引动肝风,故症状较重,可见高热,烦躁不安.甚则抽搐,项强等症状。
”2。
脾虚湿困,上犯耳窍证侯:本型多见于慢性脓耳,耳内流脓.经年累月,时重时轻,缠绵日久,流脓量多而清稀,无明显臭味。
局部检查多见耳膜中央大穿孔,耳道积脓较多,脓质清稀,甚如水样.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全身可有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无华.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
病机分析: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浊阴不降,反而上犯耳窍,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故耳内流脓日久,缠绵难愈。
因以水湿为主,无明显热象,故脓液清稀无臭味。
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耳膜遭受破坏而无恢复机会,故多见中央性大穿孔。
脾虚气血不足,耳失脾气之养,兼之湿浊停积,耳膜破坏等原因.使耳的听觉功能减弱.故有听力减退。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有头晕头重。
脾运失职,故纳少腹胀,大便时溏。
气血不足,面失荣华,故面色萎黄.唇舌淡白。
气血不足,不充于脉道,故脉细弱无力。
3。
肾元亏损,邪毒停聚证候:耳内流脓,日久不愈.或时流时止.反复发作。
流脓量不甚多,或污秽或成块状,或如豆腐渣样,并有臭味,听力减退多较明显。
局部检查多见耳膜边缘部或松弛部穿孔,脓稠粘成块状,乳突部X线摄片,多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形成,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全身可见头晕神疲,腰酸膝软,脉细弱等症状。
病机分析:肾虚耳窍失健.易致邪毒侵袭并滞留.湿热邪毒久困,则耳内流脓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肾元亏虚,骨质松脆,邪毒侵蚀,腐败成脓,故脓液污秽或成块状,如豆腐渣样,并有恶臭味。
耳窍失养,又邪毒久困,正常功能衰退,故听力减退明显.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
肾虚髓海不足,故有头晕、神疲、目眩等症。
腰为肾府,肾虚髓少不充于骨,故腰痠腿软。
肾虚精血亏损,无以鼓动脉道.故脉细弱无力。
二、治疗对脓耳的治疗,除根据辨证分型施治使用内治之外.外治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以清除脓液及滴耳、吹耳为最常用。
(一)内治法1.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治则:清泻肝胆,疏散外邪。
初期症情较轻,风热在表.故宜以疏散风热,解毒消肿为主。
着肝胆火热已盛,则宣重在清泻肝胆,解毒排脓。
方药:疏散风热,解毒消肿。
以蔓荆子散为主方。
本方是以蔓荆子、甘菊花、升麻,前胡等轻浮之药以疏散外来的风热,清利头目,解热止痛;并用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活血.帮助消除耳膜之红肿;、木通、赤茯苓、桑白皮清热利水消肿.清除脓液。
临床应用时,可视肝胆火热炽盛之程度,适当加入清肝药物.如夏枯草,柴胡、龙胆草、山栀子等。
’若肝胆火热炽盛者,宜清泻肝胆.用龙胆泻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