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目录索引与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合集下载

十三经注疏——精选推荐

十三经注疏——精选推荐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经部·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 -王弼等注、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9卷《尚书正义》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60卷《毛诗正义》 -郑玄笺、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71卷《周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阮元校刻本 43卷《仪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阮元校刻本 51卷《礼记正义》 -郑玄注、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75卷《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61卷《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徐彦疏 -阮元校刻本 29卷《春秋穀梁传注疏》 -范宁注、杨士勋疏 -阮元校刻本 21卷《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邢昺疏 -阮元校刻本 19卷《尔雅注疏》 -郭璞注、邢昺疏 -阮元校刻本 16卷《论语注疏》 -何晏注、宋邢昺疏 -阮元校刻本 22卷《孟子注疏》 -赵岐注、孙奭疏 -阮元校刻本 29卷《十三经注疏》是儒家十三部经典注疏的总汇,凡四百一十六卷。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

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我们现据以影印,以应急需。

影印前曾与清江西书局重修阮本及点石斋石印本核对,改正文字讹脱及剪贴错误三百余处。

又缩印本《公羊传注疏》卷二十三阮元《校勘记》末漏脱二十二行,《论语注疏》卷首漏脱阮元《校勘记序》一篇,均补印于全书之末。

缩印本新增的目录也有不少讹脱,现改正重排。

阮刻本在有校勘的地方均加○表示,缩印本改用▲号,现仍其旧。

【文化典籍】《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四)

【文化典籍】《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四)

【文化典籍】《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四)【文化典籍】《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四)卷三十五士丧礼第十二[疏]《士丧礼》第十二。

○郑《目录》云:“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於既殡之礼。

丧於五礼属凶。

《大戴》第四,《小戴》第八,《别录》第十二。

”○释曰:郑云“自始死至於既殡之礼”者,自,从也;既,已也;谓从始死已殡之后,未葬之前,皆录之。

是已下殡后论朔奠、筮宅、井椁、卜葬日之事也。

又云“丧於五礼属凶”者,案《周礼·大宗伯》掌五礼:吉、凶、宾、军、嘉。

此於五礼属凶。

若然,天子诸侯之下皆有士,此当诸侯之士。

知者,下云“君若有赐不言王”。

又《丧大记》云:“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

”郑云:“《士丧礼》沐稻,此云士沐粱,盖天子之士也。

”又大敛陈衣与《丧大记》不同,郑亦云:“彼天子之士,此诸侯之士。

”以此言之,此篇诸侯之士可知。

但公侯伯之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

一命与不命皆分为三等,各有上、中、下,及行丧礼,其节同,但铭旌有异,故下云“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物谓公侯伯之士,一命已上,生时得建旌旗;亡谓子男之士,生时无旌旗之物者,唯此为异。

又郑直云士丧父母,不言妻与长子二者,亦依士礼,故下记云:“赴曰:君之臣某死。

赴母、妻、长子则曰:君之臣某之某死。

”是礼同,故得同附於君之臣。

记不云父者,以其经主於父死,故记不言也。

士丧礼。

死于適室,幠用敛衾。

適室,正寝之室也。

疾者齐,故于正寝焉。

疾时处北墉下,死而迁之当牖下,有床衽。

幠,覆也。

敛衾,大敛所并用之衾。

衾,被也。

小敛之衾当陈。

《丧大记》曰:“始死,迁尸于床,幠用敛衾,去死衣。

”[疏]注“適室”至“死衣”。

○释曰:自此尽“帷堂”,论始死招魂、缀足、设奠、帷堂之事。

云“適室,正寝之室也”者,若对天子诸侯谓之路寝,卿大夫士谓之適室,亦谓之適寝,故下记云“士处適寝”,总而言之,皆谓之正寝。

是以庄三十二年秋八月,公薨于路寝,《公羊传》云:“路寝者何?正寝也。

十三经注疏目录PDF

十三经注疏目录PDF

十三经注疏目录
01、《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2、《尚書正義》: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03、《詩經正義》: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04、《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05、《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06、《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7、《春秋左氏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08、《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09、《春秋谷梁傳注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10、《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序(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等奉敕撰)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

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ㄤ,感阴阳而迁变。

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於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於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是以古先圣王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於德义。

犹襄陵之浸,修堤防以制之;(方用切)驾之马,设衔策以驱之。

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然飞走之伦,皆有怀於嗜欲;则鸿荒之世,非无心於性情。

燔黍则大享之滥觞,土鼓乃云门之拳石。

冠冕饰於轩初,玉帛朝於虞始。

夏商革命,损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备。

洎乎姬旦,负临朝,述《曲礼》以节威仪,制《周礼》而经邦国。

礼者,体也,履也,郁郁乎文哉!三百三千,於斯为盛。

纲纪万事,琢六情。

非彼日月照大明於寰宇,类此松筠负贞心於霜雪。

顺之则宗礻石固,社稷宁,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则纪纲废政,政教烦,阴阳错於上,人神怨於下。

故曰,人之所生,礼为大也。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辩君臣长幼之位,是礼之时义大矣哉!暨周昭王南征之後,彝伦渐坏;彗星东出之际,宪章遂泯。

夫子虽定礼正乐,颓纲暂理,而国异家殊,异端并作。

画蛇之说,文擅於纵横;非马之谈,辨离於坚白。

暨乎道丧两楹,义乖四术,上自游夏之初,下终秦汉之际,其间歧涂诡说,虽纷然竞起,而馀风曩烈,亦时或独存。

於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俱以所见,各记旧闻。

错总鸠聚,以类相附,《礼记》之目,於是乎在。

去圣逾远,异端渐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

爰从晋、宋,逮于周、隋,其传《礼》业者,江左尤盛。

其为义疏者,南人有贺循、贺、庾蔚、崔灵恩、沈重、范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遵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

其见於世者,唯皇、熊二家而已。

十三经注疏-礼记-学记

十三经注疏-礼记-学记

学记陆曰:“郑云:《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此於《别录》属《通论》。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宪音献。

謏,思了反,徐所穆反。

闻音问,声闻。

度,大各反。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就,谓躬下之。

体,犹亲也。

○下,户嫁反。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策,初革反。

[疏]“发虑”至“学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虽有馀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

○“发虑宪”者,发,谓起发。

虑,谓谋虑。

宪,谓法式也。

言有人不学,而起发谋虑,终不动众,举动必能拟度於法式,故云“发虑宪”。

○“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足以謏闻”者,謏之言小。

闻,声闻也。

言不学之人,能有片识谋虑法式,求善以自辅。

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声闻也。

○“不足以动众”者,众,谓师役也。

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

○“就贤体远”者,贤,谓德行贤良,屈下从就之。

远,谓才艺广远,心意能亲爱之也。

○“足以动众”者,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动众也。

“未足以化民”者,虽复恩能动众,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谓君於上位。

子,谓子爱下民。

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故云“其必由学乎”。

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

○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正义曰:“宪,法”,《释诂》文。

“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

云“动众,谓师役之事”者,动众以与化民相对,化民事难,动众稍易,故知是师役之事。

○注“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正义曰:郑恐所学惟小小才艺之事,故云“所学者,圣人之道”。

十三经注疏汇校缘起

十三经注疏汇校缘起

⼗三经注疏汇校缘起⼀《⼗三经注疏》包括⼗三部儒家经典的经⽂、古注、⾳义、疏⽂。

这⼗三部经典是:《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

儒家的主要经典已包括在内了。

这⼗三部经典在传授过程中曾经产⽣过多家注释解说,其中⼤部分失传。

保存下来的古注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汉孔安国注(据考是魏晋时⼈的伪作,却有较⾼的⽔平),《⽑诗》汉⽑亨传、汉郑⽞笺,《周礼》汉郑⽞注,《仪礼》汉郑⽞注,《礼记》汉郑⽞注,《春秋左传》晋杜预注,《春秋公⽺传》汉何休注,《春秋穀梁传》晋范宁集解,《论语》魏何晏集解,《孟⼦》汉赵岐注,《孝经》唐⽞宗注,《尔雅》晋郭璞注。

其主体部分是汉晋间⼈注。

这些注有的不是汉⼈的旧注,但也吸收了汉⼈的旧说。

相对于宋元⼈的注,这⼀批旧注被称为“古注”。

经⽂古奥,后⼈理解困难,往往⾸先求助于这些古注,原因是前⼈认为这些古注“去古未远”,有较⼤的可靠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步,对于经⽂和古注⼜逐步产⽣了更为详尽的疏解,这些对经⽂和古注的疏解称为“义疏”,在南北朝时期⽐较发达。

到了唐代,孔颖达等奉敕撰定了“五经义疏”,由于是朝廷主持,所以称“五经正义”。

这五部书是《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另有唐代贾公彦撰《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传疏》、杨⼠勋《春秋穀梁传疏》。

北宋邢昺⼜奉敕撰定《论语疏》《尔雅疏》《孝经疏》,另有托名孙奭撰的《孟⼦疏》。

总的看来,唐⼈的疏是总结南北朝⾄隋的疏⽽成的,⽽宋⼈邢昺的疏⼜是总结唐⼈的疏⽽成的,都有更早的来源和依据。

《孟⼦》原来不在“经书”⾏列,⾄北宋末才由王安⽯推动正式加⼊经书⾏列,北宋徽宗时成都的⽯经加⼊《孟⼦》,第⼀次出现了成套的“⼗三经”。

唐宋⼈的疏最初的⽂本形式是经⽂、古注不全列,只在每条疏⽂开头冠以起讫语“某某⾄某某”,如《关雎》⾸节疏,先说“关关⾄好逑”,然后再作疏,《关雎》的正⽂省略。

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

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目录[隐藏]【简介】【详情】一、诂释二、释亲尔雅封面[编辑本段]【简介】注音:ěr yǎ价值:○《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者: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

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

历史: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

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

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编辑本段]【详情】○全书19篇,这19篇的名称是: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释乐——对乐器的解释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释山——对山脉的解释释水——对河流的解释释草——对植物的解释释木——对植物的解释释虫——对动物的解释释鱼——对动物的解释释鸟——对动物的解释释兽——对动物的解释释畜——对动物的解释○前3篇诂、言、训只见的界限由于古人对于词的分类并不是很清楚,因此这3篇解释也很模糊。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经”注者: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一十八章。

内容: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十三经注疏-礼记-大学

十三经注疏-礼记-大学

大学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此於《别录》属《通论》。

”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止,犹自处也。

得,谓得事之宜也。

○大,旧音泰,刘直带反。

近,附近之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

致知在格物。

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格,古百反。

好,呼报反。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壹是,专行是也。

○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

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

○毋音无。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臭,昌救反。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

閒音闲。

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

揜,於检反。

著,张虑反,注同。

肺,芳废反。

肝音干。

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导读“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三希堂古籍新善本巡礼(六)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乾隆武英殿刻本菁华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其内容博大,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长期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十三经注疏”及其来历“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南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隐五年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隐五年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隐五年(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隐五年【经】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书陈鱼,以示非礼也。

书棠,讥远地也。

今高平方与县北有武唐亭,鲁侯观鱼台。

)[疏]注“书陈”至“鱼台”。

○正义曰:陈鱼者,兽猎之类,谓使捕鱼之人陈设取鱼之备,观其取鱼以为戏乐,非谓既取得鱼而陈列之也。

其实观鱼而书陈鱼者,国君爵位尊重,非蒐狩大事则不当亲行,公故遣陈鱼而观其捕获,主讥其陈,故书陈鱼,以示非礼也。

传曰“非礼也,且言远地”,故知书棠,讥远地也。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郕。

将卑师众,但称师,此史之常也。

○郕音成,国名。

将,子匠反。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成仲子宫,安其主而祭之。

惠公以仲子手文,娶之,欲以为夫人。

诸侯无二嫡,盖隐公成父之志,为别立宫也。

公问羽数,故书羽。

妇人无谥,因姓以名宫。

○嫡,丁历反。

为别,于伪反。

[疏]“九月”至“六羽”。

○正义曰:三年之内,木主特祀於寝宫。

庙初成,木主迁入其中,设祭以安神也。

祭则有乐,故初献六羽。

初,始也。

往前用八,今乃用六也。

献者奏也,奏进声乐以娱神也。

六羽谓六行之人,秉羽舞也。

○注“成仲”至“名宫”。

○正义曰:“考,成”,《释诂》文也。

言“初献六羽”者,谓初始而献,非在后恒用。

知者,案宣十五年“初税亩”,杜云“遂以为常,故云初”。

杜於此不解“初”义,明不与彼同。

故《春秋》之经有文同事异,如此之类是也。

注以祭文不见,故辨之云:“成仲子宫,安其主而祭之。

”以其与“献羽”连文,知“考”谓祭以成之,非谓始筑宫成也。

又解立宫之意,惠公以仲子手有“夫人”之文,因即娶之,虽不以为夫人,有欲以为夫人之意。

礼,“诸侯不再娶”,於法无二適。

孟子入惠公之庙,仲子无享祭之所。

盖隐公成父之志,为别立宫。

仲子以二年十二月薨,四年十二月已再期矣,丧毕即应入庙。

至此始成宫者,仲子立庙本非正法。

丧服既终,将为吉祭,主无祭处,始议立之,故晚成也。

传云“始用六佾”。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以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

例如英文和法文。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

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庸

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庸

礼记正义-中庸陆曰:“郑云:‘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此於《别录》属《通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

《孝经说》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

”率,循也。

循性行之,是谓道。

脩,治也。

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

○率,所律反。

知音智,下“知者”、“大知”皆同。

放,方往反。

效,胡教反。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离之恶乎从也?○离,力智反,下及注同。

恶音乌。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

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脩正,是其不须臾离道。

○睹,丁古反。

恐,匡勇反,注同。

閒音闲,下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者,慎其间居之所为。

小人於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若有佔听之者,是为显见,甚於众人之中为之。

○见,贤遍反,注“显见”同,一音如字。

佔,敕廉反。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乐音洛,注同。

中,丁仲反,下注“为之中”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行之至也。

位,犹正也。

育,生也,长也。

○长,丁丈反。

[疏]“天命”至“育焉”。

○正义曰:此节明中庸之德,必脩道而行;谓子思欲明中庸,先本於道。

○“天命之谓性傚者,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

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

”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谓之性”。

台湾艺文馆十三经注疏

台湾艺文馆十三经注疏

台湾艺文馆十三经注疏
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献合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

以下是对该版本的简要介绍:
《十三经注疏》是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最受重视的一部大型儒书。

台湾艺文印书馆邀请国学大师屈万里先生主持标点,屈先生以阮元校刻本为底本,并充分吸收了前人和时贤的校勘成果,校勘记很有价值。

此版本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尤其是它使用的繁体竖排、原文加标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籍的原貌,给阅读和研究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内容上,《十三经注疏》包括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这些经典和注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台湾艺文印书馆在出版过程中还注重版本的选择和校勘工作。

他们采用了多个版本进行比对和校勘,力求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该版本还附有详细的校勘记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总之,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合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
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图书

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图书

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图书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图书2016-10-12朱立峰整理中华书局1912我国历史上,“十三经”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

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尤以清代的经学成就最为壮观。

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的方面也不同。

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

因此,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华书局就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

当然,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

比如,《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礼记训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选;《大戴礼记》不在“十三经”之内,但它与《礼记》(《小戴礼记》)是同类型的书,因此也收进去。

对收入的书,均按统一的体例加以点校。

迄今为止,这套丛书已经出版了17种,我们把它们的基本资料一一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长按二维码可以查看图书详情及快速购买)《礼记集解》[清]孙希旦著,沈啸寰、王星贤点校本书是清人研究《礼记》的代表作。

该书在郑玄《礼记注》和孔颖达《礼记正义》的基础上,博采宋元以来各家之说,不仅对字句进行充分诠释,而且对典章、名物、制度详加考证,还对宋代理学有所阐发,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文教及礼仪制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此次整理本,以咸丰瑞安孙氏盘古草堂本为底本,其中,《礼记》经文及郑注、孔疏则参考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自汉代开始开始,即有今古文之别,今文说与古文说先后盛行于时。

受到历代王朝更迭与战乱的影响,再加上迎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需要,导致《尚书》流传的版本极为繁杂。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目录内容简介《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

“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

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不同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代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后来,儒家把《尚书》尊奉为经,所以又称《书经》。

学习《尚书》,先要了解它的各种版本和传授情况。

《尚书》大约在先秦就有定本,《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可知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把《尚书》作为儒家讲习的主要课本。

《庄子·天下篇》也说:“《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证明先秦的一些知识分子读过《尚书》。

政事史料的篇目本来很多,汉代的《纬书》说有3240篇,《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删为一百篇。

这个百篇本就是《书》的最早选本。

到了汉代,《尚书》的选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今文本,一个是古文本。

今文本《尚书》由伏胜传授。

伏胜,史籍多称为“伏生”,“生”是古代对有学问人的尊称。

《史记·儒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其后兵大起,流亡。

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伏生曾经担任秦的博士,他的《尚书》是秦王朝的官方定本。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

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

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

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衡准。

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刻本最称美善,而此次为便于非文献专业的人士阅读,以李学勤先生为首的《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对全书进行了统一规范的标点,采用简体横排的方法重新刊印,诚为功德无量的文化盛举。

十三经注疏简介

十三经注疏简介

十三经注疏(zhùshū)简介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一作仲颂,号籀庼,别署荀羕,浙江瑞安人。

晚清著名学者和古文辞家孙衣言之子。

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

孙诒让学问体大思精,著作除《周礼正义》外,还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为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师、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经学一代宗师、朴学大师。

《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论语(lùn yǔ)疏证:杨树(yánɡ shù)达著杨树(yánɡ shù)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字遇夫。

长沙人。

曾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求实(qiúshí)书院,1905年留学(liú xué)日本。

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女子师范等校教员,国立师范大学【北师大前身】、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刊误》、《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述林》、《汉语文言修辞学》等。

本书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

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

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

陈寅恪序本书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文淇著刘文淇,江苏仪征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卒于咸丰四年(1854)。

刘文淇家境贫寒,一生时间大都消磨在课徒游幕之中。

他研精古籍,尤致力于左氏学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注疏》目录索引与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一、内容提要
现传《十三经注疏》本于清阮元刻本。

阮元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要官员和著名学者,喜罗致学者编校刻印图书。

嘉庆二十年(1815),在其任官江西期间,将其广搜而得的宋十行本与其他单疏版本互相补充,予以重刻,并于次年秋竣事。

阮氏刻本所据均为宋本,在刊刻过程中,从不轻易改字,即或发现宋本之误,也仅于误字之旁加圈,而另出校勘记以作说明,被称作善本。

《十三经注疏》共416卷,自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刊行,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并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经注疏》卷帙浩繁,查阅不便。

叶绍钧曾编《十三经索引》,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印行。

索引将十三经中的所有句子按首字笔划排列,后列该句所在之经名和篇名。

1957年、1959年中华书局两次重印。

其后,中华书局又对索引进行修订,加注每句在《十三经注疏》中的页码和栏次,并新增“四角号码检字”,检用方便。

【目录】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版本介绍
民国年间,原世界书局将阮刻《十三经注疏》缩印为两册。

1980年,中华书局在对缩印本进行全面的校正之后,据以重印。

三、阅读链接
十三经注疏/thread-192162-1-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