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1课时短暂的隋朝及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练习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短暂的隋朝与唐朝的盛世教案 旧人教

高三历史短暂的隋朝与唐朝的盛世教案 旧人教

短暂的隋朝与唐朝的盛世一、重点内容讲解(一)隋朝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条件(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1、大运河开凿的原因与目的2、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与运河结构3、大运河开凿的意义(三)全面认识隋唐的盛世局面1、主要表现2、盛世成因3、历史启示(四)唐初统治者的评价1、如何评价唐太宗其人2、如何评价武则天其人3、如何评价唐玄宗其人二、高考测试链接(一)命题热点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凿2、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二)例题解说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 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工,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三、作业1.下列关于隋朝时期洛阳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运河的中心 B.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C.城内有含嘉仓 D.隋炀帝在此被部将杀死2.对隋朝历史的概括和总结,完整的一项是()A.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B.开创了许多典章制度C.实行暴政,统治短暂 D.繁荣而短暂,承前启后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方便隋炀帝南巡江都4.隋朝完成全国统一的历史因素包括()①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③隋文帝的整军和战略④陈朝的腐化和不堪一击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5.唐朝前期“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以及“开元盛世”的相同之处在于()①重视任用贤能②加强管理边疆和少数民族③吸取历史教训④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经济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6.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前期,唐朝统治者的哪些措施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借鉴的意义?(举出三个有共性的方面即可)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坚持怎样的标准?答案:1、D 2、D 3、C 4、D 5、D6、(1)措施:①重视人才,知人善任,选贤任能;②重视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生产;③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4.1 短暂的隋朝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4.1 短暂的隋朝旧人教版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短暂的隋朝【知识网络】表现:、、奢侈腐化、。

结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被迫反抗。

灭亡①611年,山东农民首先起义。

②、的瓦岗军及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③618年,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课堂练习]1.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最后结束的是A.北魏B.北周C.南朝的宋D.南朝的陈2.隋朝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①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②北方经济的恢复③隋文帝的决策正确④隋朝政治腐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杨坚建立隋朝的方式是A.武装政变B.外戚篡权C.利用农民起义D.消灭割据势力4.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水和长江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主要由于该地A.商业十分繁荣 B.便以控制全国过程C.水陆交通便利 D.位置邻近长安6.公元617年,走水路由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A.白渠→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通济渠D.广通渠→江南河→白渠→永济渠7.史书记载,隋文帝对各地储存的粮食和布帛可供正常使用五、六十年。

以下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表明封建经济繁荣 B.说明封建剥削沉重C.反映隋朝统治腐朽 D.体现封建国家强盛8.以下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9.隋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隋炀帝的暴政 B.严重的灾荒C.农民大起义 D.部将的反叛10.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①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南北统一②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启中国盛世局面④大运河的开凿,巩固统一,促进南北交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统一的条件的是A.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C.隋朝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D.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1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代北周 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创建三省六部制 D.大力弘扬佛教13.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4.在隋朝建设中隋文帝与隋炀帝的相同点是①兴建两都②广设仓库③开通运河④修筑驰道A.①② B.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15.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C.巡游享乐 D.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16.隋炀帝时,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的史实是A.修筑驰道 B.开通运河C.最早开通江淮的江河 D.修筑驰道和开通运河17.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8.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大纲版】2013高中历史总复习考题随堂集训3-1隋朝的统治及唐朝前期的开国和盛世

【大纲版】2013高中历史总复习考题随堂集训3-1隋朝的统治及唐朝前期的开国和盛世

1.(2009重庆高考)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修建的,可排除A;芍陂和邗沟都是春秋时期修建的,故B、D两项均可排除;只有C项通济渠符合题意。

答案:C2.(2007全国高考)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解析:“武周之代李唐”被称之为“社会之革命”要联系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历史影响及地位来分析。

武则天掌权时注重广揽人才且不分士庶,要求唯才是举。

这种做法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方便。

靠才能走上政治舞台的人,更了解社会实际,更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

答案:C3.(2011新课标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第7讲短暂的隋朝和唐朝的开国与盛世

第7讲短暂的隋朝和唐朝的开国与盛世

规范答案 (1)有。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灭亡”之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 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 的“贞观之治”。 (2)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调整统治政策,以 缓和阶级矛盾。 (3)农民的劳役负担仍然很重。 (4)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 政策,爱惜民力,终于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但这种治世局面只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而言的。 由于其地主阶级的本性,农民所受的剥削仍然很重。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讲的重点内容有:隋朝的统一和历史地位,
唐朝前期的盛世。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历 史意义和隋朝的大运河等一直是近年高考关注的重 点。“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尝试命题2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
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政治制度: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对唐朝及以后 历代王朝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经济:隋朝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开通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 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 建设,都为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经验教训:隋朝因暴政而亡,客观上为唐初统 治者提供了反面经验和教训,促使唐朝前期连续出 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1分)理由何在?(4分)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
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贞观之治”中能够得出什
么认识?(4分)
答卷抽样 答:(1)有。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 治,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百姓”力量巨大。调整统治政策,以确保自 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3)人民的负担沉重。 (4)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缓和社会矛盾,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人教版高三历史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同步练习2

人教版高三历史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同步练习2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X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某某 C.某某 D.益州2.唐代的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3.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最大特点是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府更加巩固二、材料分析题材料1: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削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

──引自《汉书》材料3: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亡,乃定制以子弟二十一人,又以功臣一十四人为世袭刺史。

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中书舍人马周又上书……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引自《贞观政要》材料4:高祖、太宗之制,……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

方镇之患始也。

各专其地而自世,继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喜则连衡(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刚而王室。

唐自中叶以后,收功弥乱。

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于此,可不戒哉!──引自《新唐书·方镇表序》回答:①比较材料1李斯和材料3太宗对分封制认识的差异,太宗是否坚持了这一观点?试用材料3加以说明。

②比较材料2与材料3,他们对秦亡原因的认识是否相同?他们的认识与客观事实是否一致?试简单说明之。

③材料4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是否与材料3有直接的联系?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综合材料1、2、3,他们讨论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什么?三、简答题1.简述贞观之治的内容。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必修一选修一)[人民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试题(必修一选修一)[人民版]

南康二中 上学期高三历史训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唐书》),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2、马克思说:“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能证明马克恩此话正确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秦兵马俑 ③隋大运河 ④清文字狱A.①②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3、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责问他:“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这里“除吏”的含义是( )A.拜官授职,任用官吏B.罢免官吏,精简机构C.整顿吏治,打击贪官 D .改革政治,调整署衙5、甘肃舟曲泥石流洪灾牵动了了全国人民的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调动一切力量抗震救灾。

若回到唐朝,为搞好灾后重建,唐朝政府从工程决策到实施的过程应该是( )A.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8、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高中历史隋唐时期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历史隋唐时期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历史隋唐时期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历史隋唐时期练习题及讲解#### 一、选择题1. 隋朝的开国皇帝是:A. 杨坚B. 李世民C. 李渊D. 杨广2. 唐朝的都城是:A. 长安B. 洛阳C. 建康D. 邺城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以下哪项影响最为深远:A. 军事B. 经济C. 文化D. 政治4. 唐朝时期,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5.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灾害B. 内乱外患C. 经济崩溃D. 皇帝暴政#### 二、填空题6. 隋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________制度,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7. 唐朝时期,________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学者。

8. 隋唐时期,________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9. 唐朝的________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隋唐时期,________的兴起,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

#### 三、简答题11. 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12. 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3. 唐朝的对外关系有哪些特点?#### 四、论述题14. 论述唐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 答案及讲解1. 答案:A. 杨坚讲解: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2. 答案:A. 长安讲解: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3. 答案:D. 政治讲解:科举制度的创立,为唐朝选拔官员提供了公平的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政治影响深远。

4. 答案:B. 杜甫讲解:杜甫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被誉为“诗圣”。

5. 答案:D. 皇帝暴政讲解:隋炀帝的暴政和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隋朝的灭亡。

6. 答案:均田制7. 答案:开放8. 答案:贞观之治9. 答案:印刷术10. 答案:佛教11. 讲解: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三历史隋朝的统治、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同步练习B旧人教

高三历史隋朝的统治、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同步练习B旧人教

隋朝的统治、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同步练习B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7分,共70分)1、隋文帝的下列措施中,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代北周 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创建三省六部制 D大力弘扬佛教【答案】B【解析】巩固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

2、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C巩固统一局面 D搜括各地财富【答案】C【解析】隋炀帝开凿运河,表面上是为了巡游江南,搜括财富,但实际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巩固统一局面。

3、隋朝大运河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方便隋炀帝的南巡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主要作用应从客观效果看其作用。

4、隋朝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内经济联系的措施是①开凿大运河②巡游江都③营造某某④派人去流求和西域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巡游江都是隋炀帝个人的享乐行为,与国内经济联系加强并无联系。

5、与隋炀帝有关的史实是①灭陈完成统一②兴建大兴城③兴建某某城④开凿大运河⑤修筑驰道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⑤【答案】D【解析】兴建大兴城是隋文帝时,②应排除。

6、从秦末、隋末农民起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实现了改朝换代B打乱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C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D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使之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答案】D【解析】起义后建立的新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新生政权,一般会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采取一些革新措施,使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①西汉②西晋③隋朝④唐朝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本题为2003全国高考某某卷考题。

本题考查识记和归纳总结能力,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政变(夺权),二是被农民战争推翻,三是被少数民族推翻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3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

第三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单元过关测试(三)一、选择题(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

北朝周武帝曾开展灭佛运动,释放的“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

“佛图户”的减少( )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解析:选A 根据材料“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可知增加了军队人数和国家税收,巩固了政权基础,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和“佛图户”减少没有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以来,儒学一直是正统思想,且“佛图户”的减少与儒学没有关系,排除C项;东汉末年就出现了租调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梁武帝时期建立国学五馆,国学馆学生通过“明经”考试择优入仕。

不久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确立的“举明经”逐渐取代了“举孝廉”。

材料表明该时期( )A.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新方式B.士族特权受到一定限制C.儒家受到佛道思想的巨大冲击D.汉代的察举制得以恢复解析:选B 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士族,梁武帝根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来选拔官员,说明当时士族的入仕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朝廷的限制,故选B项;隋炀帝杨广开创了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家的冲击,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得出“举明经”取代了“举孝廉”,察举制并没有被恢复,排除D项。

3.(2019届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

该图( )A.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B.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C.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解析:选D 图中有波斯人,也有黑人,说明南朝时中国与外国已经有交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艺术手法,排除A项;一幅《职贡图》(局部)不足以表明当时盛行的绘画风格,B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波斯人与黑人皆来朝贡,说明南朝时中国不仅与非洲交往,与西亚地区也有来往,且南朝梁非中原王朝,排除C项。

第四章第1-3节短暂的隋朝;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唐朝后期的政局同步练习

第四章第1-3节短暂的隋朝;唐朝的开国和盛世;唐朝后期的政局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人教版第四章第一、二、三节同步练习(答题时间:50分钟)一. 选择题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统一的条件的是()A. 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B.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C. 隋朝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D. 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2. 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 建隋代北周B. 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 创建三省六部制D. 大力弘扬佛教3. 隋朝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内经济联系的措施是()①开凿大运河②巡游江都③营造洛阳④派人去流求和西域A. ①③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④4. 617年,经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应是()①广通渠②永济渠③通济渠④江南河⑤黄河⑥邗沟A. ②③⑤①B. ④③②①C. ⑥④①⑤D. ④⑥③①5. 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 加强南北交通B. 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C. 巡游享乐D. 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6. 隋炀帝时,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的史实是()A. 修筑驰道B. 开通运河C. 最早开通江淮的江河D. 修筑驰道和开通运河7. 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8. 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 实现了改朝换代B.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C.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D. 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9. 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 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10.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过,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老百姓,更是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

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A. 稳定社会秩序B. 维护地主阶级长久利益C. 忧怜百姓D. 完善各项政策1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短暂的隋朝 同步练习1

人教版高三历史全册短暂的隋朝 同步练习1

短暂的隋朝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隋朝大运河有四段,拥有段数最多的省份是( )
A.浙江B.江苏C.陕西D.河北
2.隋朝末年,走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①广通渠②永济渠③通济渠④江南河⑤白渠⑥邗沟
A.②③⑤①B.④③②①
C.⑥④①⑤D.④⑥③①
3.我国今台湾在隋唐时称作( )
A.夷洲B.琉球C.流求D.台湾
4.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所指的“汴河”,其北端是今天的( )
A.天津B.北京C.洛阳D.西安
二、多选题
5.隋朝开凿大运河,其目的是( )
A.巩固隋朝统治
B.方便隋炀帝南巡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三、问答题
6.简述隋朝大运河的走向和开凿的意义。

7.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ABCD
6.答:①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或由南往北: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和永济渠。

②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7.答:隋炀帝的暴政。

①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

如,隋炀帝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华丽的宫殿和花园。

还三次大规模巡游江都,劳民伤财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总之,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农民大量离开土地,农田荒芜,造成饥荒,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悲剧。

最后激起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高三历史大纲课时跟踪检测:短暂的隋朝及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高三历史大纲课时跟踪检测:短暂的隋朝及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第三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一课时短暂的隋朝及唐朝的开国和盛世一、选择题1.(2010·基础题精选)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

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制度革新的再认再现能力。

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后隋唐沿用。

均田制起源于北魏,后隋唐沿用。

答案:C2.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提出:“隋炀帝开运河,正是一方面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就代表了新的时代之显著的展开。

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幸娱乐。

但这是时代的需要,当时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

”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和经济交流B.当时南北经济已趋于平衡C.南方爆发农民起义需要派军队镇压D.民族融合巅峰的出现需要开辟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答案:A3.(2010·基础题精选)秦汉以来的历代社会,都有一套防灾减灾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防灾减灾措施的有()①都江堰的修建②统一车轨,修建驰道③引进玉米和甘薯④修建洛口仓、含嘉仓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④解析:都江堰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引进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修建洛口仓、含嘉仓等大粮仓是为了备荒年,因此①③④都属于中国古代防灾减灾的措施。

答案:B4.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下列哪些史实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这段话的正确性()①秦兵马俑的制作②隋大运河的开凿③汉武帝治理黄河④长城的修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题目中有两个限定项“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社会物质实体”。

汉武帝治理黄河是为了根治水患,与①②④有明显的区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综合训练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单元综合训练(三)一、选择题1.(2017·厦门二模,26)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长,远过东汉。

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开发江南地区B.加强控制地方C.强化君主权威D.顺应民族融合答案 B解析题目中并未说明郡县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讨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是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中央君主和宰相的矛盾,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州郡县的设立牵涉到少数民族,顺应民族融合之说不成立,故D项错误。

2.(2017·银川一中三模,25)《隋书·食货志》提到,南梁时中国内地大多数地区交易用铜币或实行物物交换,只有在“交、广之域(今两广、海南等地),全以金银为货”。

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也记载说:“五岭买卖皆用银。

”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A.地处偏远,政府无力掌控B.分裂局面之下币制混乱C.经济发展水平全国最高D.外贸发展,有金银外币流入答案 D解析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因此不可能对五岭地区缺少掌控,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考查五岭地区使用金银的原因,未体现当时币制的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这一地区,并无比较,不能说全国最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当时交、广之地,金银为货,说明这一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导致金银外币流入,故D项正确。

3.(2018·厦门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

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可知唐朝初年政府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说明当时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为风俗,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门阀士族的打击,不是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打击,不是说明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当时皇室仍是大族,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的信息,故D项错误。

202 1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综合训练题 中国古代史

202 1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综合训练题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唐朝2.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经数百年之蓄积滋长,而我族文化,乃从各地方为多元的平均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遂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壮观,皆封建之赐也。

”该观点认为A.西周疆域扩张传播了先进文化 B.分封制推动了区域特色发展C.民族融合促进大一统意识形成 D.宗法制不断强化了血缘纽带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B. 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 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4.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5.《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A.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 B.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C.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 D.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7.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含答案解析

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担任宰相一职的更是不断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创立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看重门第和家世,故C项正确。

2.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开始让尚书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期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宰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故A项错误;C项反映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故错误。

3.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C.提高了官员素质D.放宽了录取标准,可知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时期,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实施,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使得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得到了扩大,故选A项;题干表格数据变化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但是题干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统治基础的扩大,而不是官员的素质,排除C项;“放宽了录取标准”与“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不符,排除D项。

4.据统计,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为52919309人。

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为16990386人。

22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6 隋唐制度革新和唐朝前期的繁荣 人教版

22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6 隋唐制度革新和唐朝前期的繁荣 人教版

课时训练6 隋唐制度革新和唐朝前期的繁荣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隋朝和秦朝非常相似,都短命而亡,但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朝代,在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完成1—3题。

1.(2022北京西城高三抽样测试)在大运河的历史作用中,对社会开展意义最大的是〔〕A.稳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B.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市C.是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答案:B解析:此题为最正确选择题。

C项表述有误,A、D两项不是最大的意义,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只有B项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对社会开展的意义最大。

2.隋朝与秦朝的统治相似之处有〔〕①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国家统一②都创立了新的统治制度③兴建了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工程④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题中所说四种情况两个朝代都存在,①④比拟明显;②可以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得出结论;③可以从万里长城与大运河得到表达。

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和隋朝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答案:D解析:西周在少数民族进攻下结束;这两个朝代都出现内讧但不是灭亡的主要原因;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外戚临朝严重;秦朝和隋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暴政。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开展,在沿袭前代制度的根底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不断创新,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不断完善。

完成4—10题。

4.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唐朝沿袭隋朝而开展起来的制度是…〔〕①三省六部制②均田制③科举制④两税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两税法的实施是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5.有人说:“秦汉时期的宰相是坐着议事,隋唐时期的宰相是站着议事,明清时期的宰相是跪着议事。

〞唐朝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减少决策失误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完善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减少决策失误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直接目的;宰相负责中央行政事务;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课时短暂的隋朝及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选择题
1.(2010·基础题精选)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

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制度革新的再认再现能力。

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后隋唐沿用。

均田制起源于北魏,后隋唐沿用。

答案:C
2.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提出:“隋炀帝开运河,正是一方面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就代表了新的时代之显著的展开。

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幸娱乐。

但这是时代的需要,当时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

”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和经济交流
B.当时南北经济已趋于平衡
C.南方爆发农民起义需要派军队镇压
D.民族融合巅峰的出现需要开辟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
答案:A
3.(2010·基础题精选)秦汉以来的历代社会,都有一套防灾减灾决策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防灾减灾措施的有( )
①都江堰的修建②统一车轨,修建驰道③引进玉米和甘薯④修建洛口仓、含嘉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都江堰为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引进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修建洛口仓、含嘉仓等大粮仓是为了备荒年,因此①③④都属于中国古代防灾减灾的措施。

答案:B
4.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下列哪些史实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这段话的正确性( )
①秦兵马俑的制作②隋大运河的开凿③汉武帝治理黄河④长城的修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目中有两个限定项“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社会物质实体”。

汉武帝治理黄河是为了根治水患,与①②④有明显的区别。

答案:C
5.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违法买卖……致令百姓无处安置。

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以下对这一记载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
A.当时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官僚地主采用地租剥削方式
C.土地兼并影响唐朝安定
D.推行按土地资产纳税的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两税法的理解能力。

按土地资产纳税的制度是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唐玄宗时期仍然实行租庸调制。

答案:D
6.(2010·改编)《旧唐书》评价:“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以下最能体现唐太宗该思想的是( )
A.屈己而纳谏 B.任贤而使能
C.恭俭而节用 D.宽厚而爱民
答案:A
7.(2009·驻马店模拟)武则天时期,未经考试而“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时人讽刺这种现象“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这种现象表明( )
A.武则天反对科举制
B.武则天夸大自己的政绩
C.科举制不能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D.武则天不拘一格广揽天下人才
答案:D
8.(2010·试题研究)唐太宗曰:“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此言说明唐太宗( )
A.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
B.完善并发挥中央机构的作用
C.善于用人,知人善任
D.严刑峻法以使人人自危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

结合材料所述很容易先排除A、D两项,材料中能体现出唐太宗善用人才,但材料的主旨是百官各司其职发挥中央机构的作用,故应选B。

答案:B
9.“在掌权的近半个世纪中‘顺应历史潮流,革除时弊,大开科举,创立‘自荐’求官制
度,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以上材料描述的帝王是( )
答案:B
10.(2010·基础题精选)唐太宗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反复强调的是(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戒奢从简,完善制度
C.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D.轻徭薄赋,利存百姓
解析:材料中的“君”与“人”分别指皇帝和天下百姓,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因此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轻徭薄赋”。

答案:D
11.(2009·北京测试)中国历代帝王都希望立碑为自己歌功颂德。

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希望自己的功过留给后人去评说。

根据她的生平活动,其功过是非可以写上的一条是( )
A.设安西都护府,管辖高昌故地
B.创“自荐”求官的制度,广揽人才
C.限制佛教过盛,裁汰僧尼
D.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答案:B
12.(2010·改编)历史上曾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等一系列盛世局面。

这些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
A.封建统治者有时会调整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B.阶级矛盾有时是可以调和的
C.地主阶级具有进步性的一面
D.在这些时期统治者放弃了法家思想转而采用儒家思想
解析:这些盛世局面都是在农民起义后,新政权的建立者吸取前朝教训,通过调整政策,
缓解矛盾而出现的。

统治者的目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不能说明其进步性;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是儒法并用、外儒内法。

由此,排除B、C、D。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宫,满脸怒容,咬牙切齿地说:“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皇后长孙氏忙问发生了什么事。

太宗说:“魏征经常在朝廷上当众羞辱我。

”长孙皇后听完,马上退回内室换了一身朝服出来表示祝贺。

太宗很惊奇,长孙皇后对他说:“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直言,是因为陛下是明君,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于是转怒为喜,对魏征更加敬重。

材料二“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品质?
(2)结合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具有上述政治品质的主要原因。

(3)请你对上述政治品质在治国方面的作用,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1)虚心纳谏。

(2)巩固统治,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3)虚心纳谏,对君主而言是一种优秀品质,它对巩固政权、治理国家具有必不可少的
作用。

治国成败,仅限于统治者的个人政治品质是不完善的,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实行以法治国。

(或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依靠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是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治清明的。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朝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

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李贽《史评纲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李贽的评论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实质问题?依据是什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本题思想意义强,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案:(1)有。

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3)封建君主专制。

因为大臣的谏或谀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