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第9课时 解决问题(优秀) 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比”的意思。

2.能用比较多或比较少表示数量多少。

3.能用比较高或比较矮表示高矮。

4.能在比较中正确理解数学计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能力和说的能力来表述比较大小。

2.能够动手做,锻炼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能够养成注意周围事物变化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对数学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爱思考、会动手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用比较多或比较少、比较高或比较矮表示数量和高矮。

教学难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能够在比较中准确表达数量和高矮的差异。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

2.尺子、卷尺、同学之间的比较工具。

3.课前准备好同学们可以比较高矮、多少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老师出示两个同学提前准备好的实物(可以是各种水果、书籍、学习用品等),并让学生两两比较这两个实物的数量、高矮,引出“比”的概念。

2. 学习新知1.让学生观察两个同学的身高,并讨论谁高、谁矮。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然后用数学语言表示比较结果。

3.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高或矮的水果,并讨论。

4.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苹果比梨高吗?”,“香蕉比橘子高吗?”等。

3. 启发思考老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

示例问题: - 张三同学有3个苹果,李四同学有6个苹果,谁有的苹果比较多? - 小明比小刚高,小刚比小华高,那么小刚和小华谁更高呢?4.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他们自己身高的高低,并用“比较高”“比较矮”等词语进行描述。

然后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比较问题,并邀请同学回答。

5. 展示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使用“比”这个词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9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9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9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估算的概念,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感和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估算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闭眼法、分解法等基本的估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估算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准确地估算结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估算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估算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新授:介绍四舍五入法、闭眼法、分解法等基本的估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估算练习,互相交流和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估算的概念、基本的估算方法和如何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估算题目,巩固课堂所学。

2. 选做题: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估算实例,并记录下来,下次课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估算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通过介绍基本的估算方法和让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通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第9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第9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9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概念,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估算的意义和作用2. 估算的方法和步骤3. 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课(1)认识估算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尝试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估算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估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估算方法。

(3)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估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估算方法。

2.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生活中可以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遵循了人教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操作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的操作是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操作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第9课时 解决问题(1)》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第9课时 解决问题(1)》精品教案

第9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10和练习九。

【教学目标】1.掌握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1.掌握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2.灵活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导入】1.口算。

6.4÷2÷0.1= 3÷1.5÷2=0÷1.7÷18= 0.25×3.8×4=0.5×0.3×20= 5.6÷0.2÷0.4=2.16辆汽车7天共节约汽油360.64千克,平均每辆汽车每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新课讲授】1.教学例10(1)。

多媒体出示例10(1)情境图。

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要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实际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求2.5千克里面有几个0.4千克,用除法计算。

)尝试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2.5÷0.4=6.25(个)组织讨论:(1)这个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吗?(2)如果不符合,几个瓶子合适?说出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小结:6.25个不符合实际情况,瓶子的个数只能是整数。

要用7个瓶子。

因为用“四舍五入”法求出6个瓶子,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没处装,因此还需要1个瓶子,应该是7个瓶子。

讲解:这种取值方式叫“进一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几都要向整数部分进一。

举例子说一说还有哪些情况下会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2.典例讲析。

例1学校食堂买了611千克的大米,现在要用每个只能装100千克大米的麻袋运回所有大米,食堂最少需要准备多少个这样的麻袋?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列出除法算式,从实际生活需要,麻袋个数应该是整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总结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和步骤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环节,因为这一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和步骤的关键阶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九课时,解决问题(2)。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打折,折扣力度不同,如何计算实际支付的金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能灵活运用。

2. 重点: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设置未知数,列出比例式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你在大商场购物,发现一件衣服原价200元,现在打8折,请问你实际需要支付多少钱?让学生尝试解答。

2. 讲解例题: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如:一件衣服原价120元,现在打7折出售,小明购买这件衣服需要支付多少元?设未知数为x,列出比例式,求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解决问题(2)板书内容:1. 比例的基本性质2. 设置未知数3. 列出比例式4. 求解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购买了一件原价为150元的衣服,商家打出6折的优惠,请计算小明实际需要支付多少钱?2. 答案:小明实际需要支付9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但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对比例式的列出和求解过程掌握得不够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多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如:行驶相同的距离,速度不同的两辆车,哪辆车用时更短?如何计算?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讲解的细节,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9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运用基本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进行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苹果,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等于多少个苹果。

讲解加法的意义,并让学生跟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类似的加法题目,如7个橘子减去2个橘子等于多少个橘子。

4.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购物问题、分物品问题等。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出题并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小明有多少个苹果?板书内容:5个苹果 + 3个苹果 = 8个苹果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华有6个篮球,又买了2个篮球,小华现在有多少个篮球?答案:8个篮球。

2. 题目:妈妈有5个苹果,吃掉了2个苹果,妈妈还剩多少个苹果?答案:3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课后,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在教学内容上,我特别关注了学生对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这个过程。

例如,在引入实践情景时,我选择了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苹果这个场景。

这个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能够直观地展示加法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乘除法的意义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乘除法进行计算3.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学习新课(1)乘除法的意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会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5. 课后作业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2)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解决。

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方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

(2)教师示范如何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3)学生尝试自己列出方程,并求解。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第9课时,主要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主题展开。

课程内容将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信息。

2. 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2. 重点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案例分析和示范、练习题、讨论和总结。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自主寻找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4单元 表内乘法(一)-第9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4单元 表内乘法(一)-第9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9课时解决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表内乘法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是数学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过这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1. 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准备好以下材料:•黑板、彩色粉笔/白板、马克笔•学生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习题练习册•相关的教学课件或实物教具2. 教学目标•理解表内乘法的概念和方法•熟练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小明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8元,他一共付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表内乘法来解决。

3.2 讲解表内乘法的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表内乘法的概念和方法,向学生介绍如何用乘法表来快速计算乘法运算。

教师可以示范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便利之处。

3.3 练习习题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相关习题来练习表内乘法的运用。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3.4 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内乘法方法来解决。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于表内乘法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够更加熟练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数学 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 第9课时 解决问题 (优质) 教案

人教版数学  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  第9课时 解决问题 (优质)  教案

第1单元分数乘法第9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一)课件出示信息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

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预设:(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

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一)改题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 第9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 第9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三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1.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实践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际生活问题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今天的话题——解决问题,与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让学生讨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2. 讲授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10分钟):(1)教师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在黑板上进行整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方法、实施方法、总结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如何确定正确的解决方法?3. 实践应用(25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利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 总结反思(1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教师总结并归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外作业:在生活中,学生自行寻找并解决一个问题,要求在本次课上所学的方法进行解决。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以真实场景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合作学习法: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和讨论,促进他们的合作和互动。

评价标准:1. 能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2. 能够实践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成功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3. 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1单元 分数乘法-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1单元 分数乘法-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1单元分数乘法-第9课时解决问题(2)课时内容概要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的知识,重点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学生将能够熟练应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2.能够独立解决包含分数乘法的问题。

3.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数乘法的运用。

2.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乘法运算。

2.综合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多步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教学课件3.习题集4.黑板和彩色粉笔教学内容安排1.复习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

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分组讨论解决分数乘法问题。

4.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步骤1.复习:通过几道简单的分数乘法题目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2.导入:出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

3.讲解:介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讲解几个例题。

4.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系列分数乘法问题。

5.汇总: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及答案,进行讨论和总结。

6.课堂讨论:与学生一起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撰写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分数乘法问题,并解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运用技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课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第一单元第9课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加减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我要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比如加减法的意义,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然后,我会给大家出示一些例题,让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例题:“小明有10个苹果,他妈妈又给了他5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加法来解决,即10+5=15。

这样的例题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大家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让大家多思考,多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会及时给予大家反馈和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重点知识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一目了然。

比如,我会将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用图示或者列表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给大家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大家在课后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小明有15个苹果,他吃掉了4个苹果,然后又买了一些苹果,花了8元钱。

请问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每个苹果的单价是多少?”这个问题,需要大家运用加减法和除法来解决。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大家的学习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知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大家加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需要大家特别关注的。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核心。

加减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小明有10个苹果,他又买了5个苹果,请问他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加法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四)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四)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四)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9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分数除法的应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一步除法计算和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分数除法的概念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明确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区别。

2.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 分数除法的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分数除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一步除法计算和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分数除法解决这些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与整数除法进行对比。

3. 案例分析: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分数除法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如何运用分数除法解决这些问题。

4. 案例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数除法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分数除法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四)人教版2.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的应用3. 教学目标: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4. 教学难点:分数除法的概念理解、计算方法和应用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案例分析、案例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分享、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分数除法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和体会。

二、探究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分析问题、列出算式、计算结果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总价、计算面积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进行板书。

三、实践应用(10分钟)1. 教师布置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如计算速度、计算体积等。

2. 学生完成实践应用题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巩固提高(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五、总结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解决。

2. 学生可以参加数学竞赛或者数学俱乐部,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9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熟练并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 2
肉26.5 0.8
鸡蛋10 1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

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

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

如果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单。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第二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42.12,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 2 61.2
肉26.5 0.8 21.2
鸡蛋10 1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