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习题:7.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含答案 精品
7.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
……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
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模式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5.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6.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故选B项。
答案:B2.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A3.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
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C.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D.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失败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是1953—1964年,因此材料中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最终使1963年的数值是负值。
答案:B4.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时期项目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国民收入 6.5 7.8 5.7 4.3工业总产值8.6 8.5 7.4 4.4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①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②七十年代苏联国民收入持续下降③工业领域是其发展的重点④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的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A.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1961—197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故①正确;从1971—1980年,每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分别是5.7和4.3,说明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下降,但国民收入是在上升,故②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工业是发展的重点,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农业,故③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年平均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2019-2020年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B课时练习人民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B课时练习人民版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玉米,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大量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2.1955年,苏共在《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它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决定。
此规定()A.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恢复B.改变了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C.给予集体农庄一定的自主权D.运用价值规律提高农民积极性3.阅读“苏联对中国出口总额及其占苏联出口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卢布)”,从中可以看得出正确结论是()A.苏联对中国出口总额及比重不断下降B.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苏联对华出口C.中苏关系的亲疏对两国贸易影响较大D.中国始终举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4.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韦克提出了著名的“蜜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
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
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爱迪生发明电灯C.勃列日涅夫改革 D.中国经济区的创办5.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 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6.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约27%投向了农业。
这一投资数额,在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A.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苏联的集体化农业效率较低C.勃列日涅夫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 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7.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1 人民版必修2基础导学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1)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可能性: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尝试改革。
2.内容3.成效改革虽然取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影响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成效(1)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2)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大国地位。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
4.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1)开始: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松散的邦联。
(2)加速:一些苏共干部为维护苏联发动“八一九”事件遭到失败,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3)解体: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4)消失: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问题研讨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
2019春人民版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专题七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有人把20世纪5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进行的改革喻为试图“两步跨越鸿沟”,也有人把另一位苏联领导人进行的改革比作“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里谈到的两位领导人分别是( )A.斯大林、赫鲁晓夫B.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C.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解析:材料“试图‘两步跨越鸿沟’”是比喻冒进思想,结合几位苏联领导人的改革可知符合赫鲁晓夫的改革特点;根据“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可知改革内容涉及“政治领域”,结合戈尔巴乔夫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可知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其主要目的是( )A.突破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调动企业的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题干材料描述的情况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答案:C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里所谓的“蛮干”是指他(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D.彻底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
A、B两项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并没有彻底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D项说法不准确;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广种植玉米,造成了很大损失,获得了“蛮干家”的称号。
答案:C4.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2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三)(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其“蛮干”的表现,故选C项。
]2.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故C项正确。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B[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性变革,故B项符合题意。
]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减少了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B项正确;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根本触及斯大林体制,苏联实行的仍是以国家集中计划主导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故A、C、D三项错误。
人民版必修二73_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练习
7.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2680万吨。
这一状况()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B.使得苏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C.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D.提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3.美国学者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
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
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
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
”帕尔默评价的人最有可能是()A.拿破仑B.俾斯麦C.光绪帝D.戈尔巴乔夫4.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5.网络著名的红色写手雅科夫在《红星陨落之谜–论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一文中,主要分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是()A.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首位B.坚持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C.坚持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D.注意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6.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练习:专题七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9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练习专题七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有人把20世纪5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进行的改革喻为试图“两步跨越鸿沟”,也有人把另一位苏联领导人进行的改革比作“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里谈到的两位领导人分别是()A.斯大林、赫鲁晓夫B.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C.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解析:材料“试图‘两步跨越鸿沟’”是比喻冒进思想,结合几位苏联领导人的改革可知符合赫鲁晓夫的改革特点;根据“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可知改革内容涉及“政治领域”,结合戈尔巴乔夫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可知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其主要目的是()A.突破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调动企业的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题干材料描述的情况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答案:C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里所谓的“蛮干”是指他()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D.彻底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
A、B两项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并没有彻底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D项说法不准确;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广种植玉米,造成了很大损失,获得了“蛮干家”的称号。
答案:C4.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人民版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革新,冲击了旧有的形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曲折、阅历和经验、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向,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革新。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资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2/3的外汇支出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少量出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出口粮食就达2680万吨。
这一状况〔〕A.是经济全球化的肯定产物B.使得苏联坚持国际收支平衡C.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才干D.提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3.美国学者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他的喜剧在于他没能树立一个新的制度去替代他所破坏了的制度。
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弱小的革新狂风。
他大大改动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供认必需让整集体制解体。
最后,他成了旧次第的风险,新次第的阻碍。
〞帕尔默评价的人最有能够是〔〕A.拿破仑B.俾斯麦C.光绪帝D.戈尔巴乔夫4.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下台时,这种高度集中一致的僵化的方案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法,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十分剧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分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革新〔〕A.顺应时代需求,取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失掉迅速开展C.冲击了苏联的一切制结构D.改动了优先开展重工业的经济形式5.网络著名的白色写手雅科夫在«红星陨落之谜–论苏联革新失败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革新的自创意义»一文中,主要剖析了戈尔巴乔夫革新对苏联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革新给中国革新的自创意义主要是〔〕A.必需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首位B.坚持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迷信社会主义C.坚持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D.留意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开展6.1957年,苏联停止工业体制革新,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管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中央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人民版必修2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省威海市模拟)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这一做法( )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B2.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
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
这些做法( )A.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C.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D.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解析:从材料看,苏联两次调整石油出口的价格,降价幅度都是对西欧或者非社会主义国家降价幅度远远大于东欧国家,结合当时西欧和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其社会性质来看,苏联选择对跟自己社会性质不一样的西欧降价幅度大,肯定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当时有比社会制度更重要的利益,那就是获得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的资金或者技术,而在这些方面东欧国家是无法为其提供帮助的,故选A项。
答案:A3.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在地方取消统一的党委会,分别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
精品2019高中历史 专题7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目标]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①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结果: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改革(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
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5.结果(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前期改革(1)内容: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调整,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2)作用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
②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后期改革(1)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1.经济改革(1)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2)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2)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苏联解体①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2019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件+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1-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首页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8-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
二
三
首页
课课前前篇篇 自自主主预预习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4.苏联解体 (1)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由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2)“八一九”事件后,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控制了国家 政权,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3)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 (4)1991年12月25日,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 次日,“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课堂篇 探究学习
一
二
三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历史背景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个人崇拜盛行。 (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2.主要内容 (1)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 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2)工业改革: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 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 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同
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
改革
-12-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基础巩固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其中“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完全突破苏联模式C.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D.不愿进行改革3.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万吨)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C.改革农业管理体制D.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1961—1965年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1961—1965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此时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生产,故正确答案为C项。
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B项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D项说法错误。
4.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
这说明,当时苏联( )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且“奖励”“处理多余的设备”有利于激励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这表明当时苏联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故C项正确;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说明国家对企业的指导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所有权的信息,不能说明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这是指勃列日涅夫( )A.开启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明确提出“加速发展战略”D.不打算触动苏联模式,符合题干材料中“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等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不符。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七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测试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选择题1.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2.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对《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生产能力的变化情况表》解读正确的是()A.苏联的重工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强化B.赫鲁晓夫选择工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C.苏联由此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体制D.勃利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4.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
这一变化反映苏联()A.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B.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C.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D.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5.如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造成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A.政治因素B.自然因素C.人口因素D.外交因素6.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C.在改革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7.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2.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
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进行莽撞、轻率改革尝试的是勃列日涅夫B.这是一个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的时代C.各种危机和无数矛盾的根源是长期的个人崇拜D.这个时代结束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3.1982年,《世界经济导报》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取消余粮收集制,征收粮食税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4.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的投资,以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
他的改革()A.针对苏联经济问题对症下药 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5.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脱离个人崇拜泥淖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6.“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指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D.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解析:1953年开始,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答案:D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其主要目的是()A.突破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调动企业的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题干材料描述的情况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答案:C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里所谓的“蛮干”是指他()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D.彻底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
A、B两项都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并没有彻底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D项说法不准确;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广种植玉米,造成了很大损失,获得了“蛮干家”的称号。
答案:C4.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控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C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A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实质上是否定了斯大林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政府宏观调控,故排除B,选A。
答案:A5.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改革的原因都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故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依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结果可看出,A、B两项说法错误。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的体制,故C项也可排除。
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芯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解析:第(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第(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等方面回答。
答案:(1)积极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之处: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基础巩固1.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介绍赫鲁晓夫以行政命令手段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虽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产量不理想,C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出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也不涉及农、轻、重发展比例问题,排除A、D两项。
B项表述与材料相反,排除。
答案:C2.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出()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1964年”即可排除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A项。
题目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D项。
B、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
答案:D3.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节”,明显地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排除A、C、D三项。
答案:B能力提升4.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两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
此项统计反映了()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的浪费严重②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联谊交友③苏联物质匮乏,供需失衡④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潮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再认和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情境,结合所学苏联模式特点和消极作用可知①③说法正确,排除②④,故选C 项。
答案:C5.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解析:“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A项错误;“撤销管理局的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B项错误;“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6.20世纪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针D.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也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突破。
答案:B7.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解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这种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做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A8.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任何经济制度,只有符合本国国情,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保持活力。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内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主要靠刺激内需来摆脱危机,都不属于外向型经济的范畴,应排除②。
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材料三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1990年3月,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华东师大版和人教版《世界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答案:(1)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