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动断交的国家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简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张业遂(外交部党委书记)的一句话: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难驾驭的大国关系。
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又最难驾驭的?新时期,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们采取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我们今天就从中美关系的演变看当代中国的外交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引入“中美关系”的概念,揭示贯穿本课的主线是从中美关系看当代中国的外交。
通过设计问题,给学生置以悬念,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拳头对抗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处于严重的敌对冲突和隔绝状态,由于属于不同阵营,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
因此,中美之间的对抗与矛盾属于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伟光《结构性因素与中美关系的变迁》材料二:在美国反苏、反共反华的叫嚷下,在美国支持蒋介石失败后,要从美国获得建设国家的援助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中国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只能从苏联方面得到。
—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导学问题链1】通过史料研读的方式深入历史细节,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导学问题链的设计主要立足于学情,依托教学主题,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学生沉浸历史课堂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
因此,导学问题链的设置以轻松、明快、简洁为主。
二、握手言交结合材料一及漫画,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走向“拳头对抗”的原因有哪些?说明在美国的孤立与不承认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些外交方针?三大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冷战之下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需要苏联援助;我们倒向苏联、三大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明了方向。
教师引导并讲述:确实如此,三大外交方针打破了美国在外交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我们顺利与十七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那么同学对于纲要的知识点还有印象吗?结合所学以及课本内容梳理以下表格:课堂任务1:阅读课本内容,梳理三条方针。
中国对外关系
资料: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
一、中美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
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
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在经贸、安全、公共卫生、能源、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和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
特别是在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而且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国领导人一再向美方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鲜明立场使美方进一步理解了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多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和宣布“独立”的言行。
2006年4月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时,布什总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动损害中美关系。
二、中俄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
1991年8月苏联解体,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
与中国断绝交通往来的国家
与中国断绝交通往来的国家答案:1、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非洲),1975年7月12日,中国与圣普建交。
1997年5月6日,圣普宣布同台湾当局进行所谓的建交;7月11日,中国政府宣布自即日起中止同圣普的外交关系,并停止执行两国政府间一切协议。
2、布基纳法索(非洲),中布于1973年9月建交。
1994年2月2日,布政府与台湾当局签署“复交”公报,2月4日中国政府宣布中止与布的外交关系。
3、瑙鲁(大洋洲),1990年8月,瑙鲁与中国台湾建立"全面外交关系"。
2002年7月21日,瑙鲁与中国建交,并与台湾当局“断交”。
2005年5月14日,瑙鲁不顾中方反复劝阻和交涉和台湾当局“复交”。
5月27日,中国与瑙鲁断交。
4、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大洋洲),1990年11月16日,马绍尔群岛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98年12月11日,因该国与台湾当局“建交”,我国宣布中止同马绍尔群岛的外交关系。
5、基里巴斯(大洋洲),1980年6月25日,基里巴斯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003年11月29日,由于基里巴斯不顾中国政府抗议,坚持与台湾当局建立所谓的“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决定中止同基里巴斯的外交关系。
6、伯利兹(中美洲),1987年2月6日中伯建交。
1989年10月11日,伯利兹与台湾当局“建交”。
10月23日,中国政府宣布中止与伯利兹外交关系。
这时的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而中国发展和改革开放正处于战略机遇期。
7、尼加拉瓜共和国(中美洲),1985年12月7日两国建交。
1990年11月6日,尼宣布与台湾“复交”,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中止与尼的外交关系。
8、圣卢西亚(中美洲),1997年9月1日,中国与圣卢西亚建交。
2007年4月30日,圣与台湾当局恢复所谓的“外交关系”。
同年5月5日,中方宣布中止同圣的外交关系。
北洋政府的印象
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依据当事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展开,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是政府的工作。
北洋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指导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表现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
大众对五四运动与北洋政府的印象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
五四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
巴黎和会上外交遇挫折北洋政府被万民指为“幕后卖国贼”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
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北洋政府。
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面对列强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拒绝签约不是最终结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
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徐世昌在“五四运功”时任北洋政府总统北洋政府在一战期间逐步收回曾经丧失的主权,为参与巴黎和会并取得外交成果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
义绝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义绝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义绝,又称断交、断绝外交关系,是指一国政府基于某种原因,决定不再同另一国政府保持正常的外交往来,中止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外交沟通。
在中国的法制史上,义绝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概念,其影响深远,历史悠久。
义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君主之间常常因为矛盾和争斗而决定断绝外交关系,既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是一种政治宣示。
断绝外交关系可以表明两国之间的对立和敌对关系,也可以作为对对方的一种制裁措施。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断交的决定通常是由朝廷而非个别统治者做出,其背后往往有深刻的政治考量。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义绝事件之一便是明朝嘉靖帝与葡萄牙的断交事件。
在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开始在中国沿海城市定居,并推动对华贸易。
明朝政府对葡萄牙的活动感到不安,认为他们是来瓜分中国利益的侵略者。
于是明代皇帝嘉靖帝下令断绝与葡萄牙的外交往来,对其实行封港、禁贸等措施。
这一断交事件不仅牵涉到外交关系,还涉及到贸易、领土争端等多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处著名的义绝事件是清朝乾隆帝与英国的断交事件。
在18世纪末,由于对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贸易失衡等原因,乾隆帝下令断绝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关闭广州贸易口岸,实行海禁政策,以确保清朝的国家安全和主权。
这一断交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博弈和矛盾。
可以看出,在中国的法制史上,义绝事件往往不仅仅是一种外交手段,更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体现。
断绝外交关系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两国之间的重大矛盾和冲突,同时也凸显出各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决断和智慧。
义绝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志的表达,更是法制体系的一部分,是在遵守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手续来实行的。
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义绝这一外交手段的使用可能逐渐减少,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法制精神和政治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一、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 1970年7月1日,当时的副总理陈毅正式宣布解除与美国的断交。
到2019年4月,中国已经和18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99.8%。
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1月10日,中国经126个成员国共同通过投票,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这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进程的正式开始。
3. 与台湾、港澳建立友好关系。
从1997年7月以来,我国已经在台湾建立37个商业机构,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关系。
二、推动全世界民族走向和平、友好1. 提倡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伊核危机朝着和平方向发展,将中东地区缓和矛盾推进到政治谈判阶段,推动阿富汗问题政治化。
2. 主张平等协商。
中国认为,国家间的关系应以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为原则,反对一国对他国施加压力、提出要求,更加注重在外交行为中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3. 倡导全球治理。
中国拥抱全球治理的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继续发挥主要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再平衡的全球治理模式。
三、为全世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1. 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和发展。
中国以其良好的发展成绩,秉承共同发展理念,推动并参与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把发展中国家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 努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求以各国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共同目标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同发展。
3. 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各国间治理能力的建设,加强全球治理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贡献,以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对推动世界民族走向和平、友好、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高三一轮复习原创)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轮复习原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常州市⽥家炳⾼级中学【新课导⼊】⼀带⼀路”战略是中国在由⼤国向强国转型时期采取的重⼤外交策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版”。
但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影。
中美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国,中美关系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
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折射出各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部署特点。
今天让我们⼀起来回顾建国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考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外交活动。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建交;中美、中⽇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的影响。
3、改⾰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外交活动。
师:在新中国成⽴初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改⾰开放新时期,中美关系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
【链接20世纪50年代】材料⼀:在杜鲁门决定让美国再次⼲预中国内战之后的⼗年⾥,反华态度及反华政策进⼀步发展及强硬化。
国务卿杜勒斯……许诺,要结束对远东的忽视,并努⼒孤⽴、包围中国,使北京政府崩溃。
他强调中国只有⼀个,就是台湾的蒋介⽯政权……除了经济上、政治上采取⾏动反对中国以外,艾森豪威尔政府还通过迅速发展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和与亚洲的反共国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并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美国]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Q1:概括指出新中国成⽴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关系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对抗状态。
原因是美国政府坚持反华⽴场;继续⽀持蒋介⽯集团⽽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对中国进⾏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师: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美国实⾏的对华孤⽴政策。
为什么美国对华实⾏孤⽴政交封锁,寻找国际伙伴的?(提出什么具体外交政策,外交原则、⽅针)社会主义国家、邻近国家、亚⾮国家1、⼀边倒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求同存异⽅针②其中直接针对美国,能使中国在国际⽃争中不致于处于孤⽴地位的是哪⼀项措施?为什么?⼀边倒是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文档: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13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试说明考查角度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6·课标全国Ⅰ,3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核心内容是:缔约国双方均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集团、行动和措施,缔约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史论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牛军《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中美建交三原则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
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史论观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
……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考点三新时期的外交[巧学妙用][图示解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图示解史]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成就[理清概念] “求同存异”方针(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对外关系是一个国家衡量一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华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因而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未能建立正常的对外关系,中国没有能够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而中美关系也就成为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关键。
中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签订到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与发展(1972年2月——1974年8月)从1949年到1969年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政府一直奉行孤立、遏制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可能。
而在中国,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并非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需要,两国关系开始解冻。
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访华具有历史性意义,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国,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后经过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联合公报》,使世界为之一振。
1973 年,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
2月1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问了中国。
基辛格这次访问是在越南战争刚刚停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国由于过去长期陷入越战泥潭,元气大伤,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
苏联则打起缓和的旗帜加紧分化西欧同美国的关系,利用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西向地中海,东向印度洋扩张,并进而向东南亚渗透。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1教学案:第2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含答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学习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2.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和重要影响。
3.分析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4.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1。
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3)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4)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过程: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②(1)背景: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关系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过程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影响(1)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③(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表现: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
②意义: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重大贡献.(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④①表现: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选择、整理新中国外交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共和国外交家的智慧与风采的图片、材料、实物和访谈录等,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比较等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展示探究或体验过程和结果,认识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培养学生的体验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发展真谛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讲述或再现外交活动与斗争,认识国家强盛是开展外交斗争的坚实后盾;通过对外交领域外交家的风采和智慧的归纳和总结,体会外交活动的智慧和艺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4.通过展示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原因分析,展望新中国未来外交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预测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能力。
5.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商、与人交往的能力。
活动内容收集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领域的材料,按照选定的主题分析和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在活动课堂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如专题报道式、场景再现式、主题归纳式等,再现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感受新旧中国外交的天地之别,体验重要的外交场景等。
活动提示1.活动方式可以采用主题探究式、体验感悟式。
2.材料收集范围: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外交领域的文字、图片、实物等材料;新中国的外交家或重大外交事件的见证人等。
3.材料收集方式:以查阅书籍、网站,参观有关纪念馆和影视作品等为主;访问有关历史见证人等;收集有关实物等。
4.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
活动程序1.简介活动程序,明确活动内容:如选择主题探究式活动,其活动程序一般分为:确定探究主题→依据主题范围,收集相关材料(文字、图片、影视或实物等)→根据主题要求,整理收集的材料→运用材料,完成主题任务→反思探究过程,优化探究方法;如选择体验感悟式活动,其活动程序一般分为:选择典型场景→根据场景范围,收集有关材料(特别是影视材料和访问历史见证人等)→根据场景要求和收集的材料,设计再现场景的脚本→根据脚本,完成历史场景再现→反思体验过程,感悟历史真谛,优化体验方法。
“外交核爆炸”:震惊世界的中法建交
“外交核爆炸”:震惊世界的中法建交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4年第12期□张锡昌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了只有44个字的建交联合公报。
而这44个字却震惊了世界,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承认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
法国是率先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
中法两国都有求同之心戴高乐将军于1959年1月再度入主爱丽舍宫后,推行戴高乐主义,与美国相抗衡。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
这正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
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共同点,也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当时中法没有外交关系,中国驻瑞士使馆承担了某种对法外交功能。
在后来解密的“绝密”文件中,有一份当时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文件,提出了“法美矛盾和我对法工作的意见”。
这份文件带有浓重的时代特点,但中法关系转暖的契机却在其中凸显:“帝国主义内部激烈争吵和混乱。
在当前内部你争我夺、互争长短的剧烈斗争中,法、美之间的斗争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尖锐。
随着法国由被人看不起的‘穷亲戚’变成‘拿破仑’式的美国劲敌的变化,法美矛盾的特点也由法国一般争夺大国地位、争取更多发言权,发展到和美国真刀实枪的争夺实际权力,力图称霸西欧、排除美英、同美在西方世界分庭抗礼的实际地位的斗争。
”该文件提出:“在国际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对法工作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方针,区别对待美、英、法、西德等国,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法美矛盾,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美帝。
”事实上,两国驻瑞士使馆的工作人员已互相试探了。
1963年3月20日,王进参赞拜访法驻瑞参赞高桑。
王引用戴高乐的话说,“法国有自己的人格”,中法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中国也是个大国,也不容别国歧视。
蒋介石与希特勒:从亲密合作到断交宣战
蒋介石与希特勒:从亲密合作到断交宣战作者:赵光强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09期蒋介石与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大对立阵营中的风云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却曾有过近十年之久的友好关系。
但后来两国关系却逐渐紧张直至断交、宣战,蒋介石甚至还参与到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事件之中,这一段曲折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
蒋介石的德国情结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与苏俄的关系随之断绝。
因急于寻找新的国际力量来填补苏联顾问撤退所留下的空缺,蒋介石把目光转向了德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蒋介石开始直接与纳粹政府展开交往,中德关系进入蜜月期。
相互的需要使两位终生都未谋面的领导人开始了超越时空的交往。
1936年5月,《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签订,为此希特勒致电蒋介石,称“中德两国之间的货物互换,给予两国经济的发展以莫大的帮助,两国的密切合作也是两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希特勒还向蒋介石赠送了德国国防军荣誉军刀、自己的照片,以表示其“敬仰钧座及贵国之微意”。
蒋介石也趁希特勒生日之际,致电赞扬希特勒“对于德华两国间经济合作热心主持,使国交益敦亲睦,特致谢忱”。
军事顾问来华训练军队中德关系友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批德国军事顾问来华。
1928年11月,第一位来华的鲍尔上校率领德国顾问团抵达中国。
鲍尔来华后直接从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授课。
授课的内容包括军事工业、新式武器与化学战等。
听鲍尔课的,除了蒋介石,还有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深等人,以及一些部队的高级军官。
由于鲍尔的作用,德国顾问团已经介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训练、警察、国防工业和其他重要部门。
1933年6月,“德国国防军之父”塞克特来华,并于次年被正式聘为总顾问。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塞克特向蒋指出,中国的军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只是缺少训练有素的部队。
中国当前应重点训练和装备10个师,置于南京政府直接管辖下。
他还建议仿效德国军队中的军官团,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教导旅”。
中国大革命诱发英苏断交
中国大革命诱发英苏断交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8期吴健90年前,苏联及共产国际积极支持中国大革命,向接受国共合作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基督将军”冯玉祥提供各类帮助,但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却将此看作是苏联“全球赤化运动”的一部分,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结果导致英苏两国断交。
最近,俄罗斯《契卡》周刊等媒体披露了相关历史真相。
“基督将军”支持革命作为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国对华投资、金融和航运势力远超美日等国,尤其在珠江及长江流域保持着排他性势力范围,并为此向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人提供巨大支持。
可是苏联和共产国际自1924年推动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与拥有广东一省政权的国民党实现合作后,便开始在这个东方大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起重要角色。
据苏联档案显示,1924~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前,苏联累计向广州国民政府提供了价值约300万卢布的军火,包括2.6万支步枪、1 600万发子弹、90挺机枪和24门火炮,国民革命军从军一级到师一级几乎都有苏联顾问协助指挥和制定作战计划,此外苏联从1924年11月起每月向国民党提供10万卢布的党务经费,甚至还提供1 000万卢布作为国民政府创建中央银行的本金。
与此同时,直系军阀吴佩孚手下的“基督将军”冯玉祥在1924年10月发动政变,将吴佩孚从北京驱逐到湖北,进而宣布自己支持国民革命,并向苏联请求军事援助。
根据冯玉祥签名的收据,1925年4月至1926年3月,苏联向冯玉祥提供了价值600多万卢布的武器,冯玉祥还在1926年访问苏联期间签订了价值1 100万卢布的军火贷款协议,这都为后来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并将大革命推向高潮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誓师北伐,紧接着冯玉祥的部队也从绥远省(今属内蒙古)五原县出发,进取中原。
面对苏联在中国北伐战争及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长期依靠各派军阀操纵中国局势的英法美日帝国主义感到极度恐慌,并不惜采取武力干涉。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马芸芸[摘要]抗战时废约外交并非完美无缺,了无遗憾,它甚至还带有弱国外交的烙印,但综观整个废约交涉的得失,我们仍不妨说,其成就斐然。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长期不懈顽强御侮的历史报偿,而且是世界人民共同反抗暴政的意志在国家关系层面上的必然反映。
它不仅属于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它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属于全人类为民主和平而奋斗的人们。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民政府;废约外交[中图分类号)K2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6)03—0066—0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摆脱在旧的国际体系中的屈辱地位。
中国抗战时期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外交,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之一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而凝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本文试就中国与美、英、法三大国的废约交涉问题略陈管见,以祈正于方家。
一、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
1941年12月,中荚英联合军事会议由蒋介石主持在重庆举行…。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两天后,根据阿卡迪亚会议(Arulia)决议,中国战区正式成立,蒋任总司令心】。
同时,美英加大x,J-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在此情势下,重庆国民政府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废约外交,抓住了战争给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提供的这一历史机遇。
中国自1842年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始,即步入条约体系时代,中华民族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将争取国际社会援华抗日作为外交重点,废约问题退居次要地位;并且,由于日本侵略矛头首先指向美英等西方大国利益集中的东部沿海各省和长江流域,故继续保留美英的治外法权和租界,有助于增加美英与日本的矛盾。
因此,国民政府并不急于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
中国外交政策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 理尼赫鲁会谈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1949年6月30日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49年12月,毛泽 东访问苏联。这是 新中国最高领导人 的首次出访。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一边倒”策略的表现
1950年2月14日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核心内容: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 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 之重新侵略。 •条约中包含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一旦缔约国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 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 事及其他援助。
---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北京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
•中国外交处于较孤立的状态 •中间地带:指二次世界大战后,介于美国和苏联之间 的辽阔地带。它分为: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非、拉 国家和地区;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 大和大洋洲。(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 •1963年12月13日—1964年2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到亚 非13国访问 •1964年1月27日 中法建交(戴高乐)
中国外交关系概述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在一个月内撤走在华工作的1300多名苏联专家?撕毁中苏两国签订的12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个协议书及343份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中国外交关系概述两面开弓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不月内任命夫使。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协定》(RCEP)涵盖人口 超过35亿,占全球47.4%,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 32.2%,外贸总额占全球 29.1%,是全球涵盖人口 最多、最具潜力的自贸区
谈判。一旦达成,将进一
步促进本地区产业和价值
链的融合,为区域经济一 体化注入强劲动力。2020 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 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领导人会议15日 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 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 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 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 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 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 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 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 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 截止到2020年7月,亚投行有103个成员国
中22金请同,1中中2展"同100、00非砖说时也国国"时10世外+回093合 国 一 , 是 外 外 ,纪年年平系泛1提进友中得向"忆合9作家说这我交交这9南,型建0共准认出一好国新5作论领老一们打打一非 金 年"5国经机坛导照论这开开论(砖代处则同“步合独的年之济制第人片断个新新断国后So初,。五求开作立进的合应一会里也时的的也u家期得的t作运h届晤的影代局局影领,项同展关自展万外A。而到部机外响的面面响导在f交r原存同系主。隆生i长制交着主,,着人经c国成a。级的整题迎迎整)在济则异亚创的会就际会建个。来来个加俄全作”非造和议议立世新新世入罗球社通,界中中界后斯化为方各了平上会过为,国国,,叶浪国针国条外,了金江成成江其卡潮的《砖泽立立泽英捷的际间件交,中广为北国民以以民文琳冲关的,取国京家在来来在单堡击宣之联又又联词举下言间合一一合变行,》的国次次国为首东和合千建建千“次盟BR《作年交交年会国IC中与首高高首晤家S自比交1切常面到”非发脑潮潮脑,逐,9经展会。。会11利关合化,7之步并991济提议议后认改时系法,迎77年和供上上每识称中06社了就就、。权来年到年,年为日中会政进进举启“希中利新起,金发治一一行动正华与砖展指步步一新腊英。中,国式人中合引明明次的1、、国家中作和确确。合9建民国”。纲强指指作联中成7国交2共建领大出出层邦荷立先年》动::次。和交两力““、德关以后,追追中国的中个。构求求国系 来同历筑国恢国美和和史全等也又意平平外复家关性方与与西升一大文位交在达系发发件合方格次利展展打联到开。作是是国为建、关开世世合1始系家大交奥1界界新国实1的各各建使高地个重国国的的现要立级潮利。人人局一正性民民外。。、,的的并共共决同同定愿愿开望望 ,也是19我5们6这年个,时中代国的主又题与。 挪威、南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教案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思考2:阅读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
大成就。
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
其动因是什么?
成就:从1950年19个建交国到1976年111
个建交国,增长幅度大。
到2019年,与中国建
交的国家增长到180个。
原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
中国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国际事务,中国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绝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同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中国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维护世界和平、共同促进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路,而是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外对外开放新格局;倡导并践行新型国全球治理观,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的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赢得支持。
秉承正确义利观,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中国在关键事情中主持公道,得到赞扬。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