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如篮球、粉笔等,让学生感受体积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材还配备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体积单位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体积单位时,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体积单位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体积单位,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认识体积单位,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活实际物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体积单位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篮球、粉笔等实际物体;体积单位模型;练习题。

2.学具:学生自带体积大于1立方厘米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展示篮球、粉笔等实际物体,让学生猜猜它们的体积,引发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通过实际物体进行演示。

同时,教师讲解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面积计算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灵活掌握。

2.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剪刀、彩纸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纸、剪刀、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如桌子、黑板、窗户等,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讲解长方形的定义:长方形是一种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讲解正方形的定义: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面积=长×宽(或边长×边长)。

3. 例题讲解:例题1:计算一张长方形纸的面积,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

解:面积=10厘米×5厘米=50平方厘米。

例题2:计算一个正方形玻璃的面积,边长为8厘米。

解:面积=8厘米×8厘米=64平方厘米。

4. 随堂练习:(1)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的面积。

答:面积=8厘米×4厘米=32平方厘米。

(2)计算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的面积。

答:面积=6厘米×6厘米=36平方厘米。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一张桌布、计算一个广场的面积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面积计算公式以及例题解题过程。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共12课时)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共12课时)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共12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以及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

此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空间想象力方面,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识别。

2.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3.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运用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等。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维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种类型。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 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

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通过观察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体积单位及进率》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以及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为后续的体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及进率的概念可能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难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及进率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的知识,准备进行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一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并通过图片和实物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练习,如将立方米换算成立方分米,将立方分米换算成立方厘米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体积单位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进行计算,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等。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设计理念1.1.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2 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1.3 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

1.2.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安排1.3.1 按照教材的结构,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1.3.2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组织教学。

1.3.3 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知识点讲解2.1 分数乘法2.1.1 讲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本质。

2.1.2 演示分数乘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1.3 分析分数乘法的应用场景,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2 圆的知识2.2.1 讲解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属性。

2.2.2 演示圆的画法,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

2.2.3 分析圆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数据的整理和处理2.3.1 讲解数据整理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数据整理的重要性。

2.3.2 演示数据整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技巧。

2.3.3 分析数据处理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教学内容3.1 小数乘法3.1.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1.2 教学内容: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演示小数乘法的运算过程。

3.1.3 教学难点与重点: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本质,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圆的周长和面积3.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2.2 教学内容: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定义,演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过程。

3.2.3 教学难点与重点: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分数乘法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 能够正确计算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 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

3. 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分数乘法的概念,解释分数乘法的意义。

2. 演示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

3. 进行分数乘法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进行计算和解决。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乘法的情况,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二章:分数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 能够正确计算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 分数除法的计算练习。

3. 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分数除法的概念,解释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演示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

3. 进行分数除法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除法的情况,评估其应用能力。

第三章:百分数教学目标: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和计算方法。

2. 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3. 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百分数的概念,解释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演示百分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操作。

3. 进行百分数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体积和容积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体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如何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它们。

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他们对长度、面积单位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

但是,体积和容积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单位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

2.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实践,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水果、水杯等,用于教学实践。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水杯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表示这些实物的“大小”呢?从而引出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体积和容积的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以及容积单位升、毫升等。

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单位,并了解它们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实践,用体积和容积单位来测量和表示水果、水杯等实物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单位来解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学生能够正确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4.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软件。

2.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和文具等。

3.教师准备示范物品,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图片、课件等方式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各组成员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想法。

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进行总结。

2.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工具,比如模型、课件等帮助学生观察和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可以主动举起手回答问题并进行证明和解释。

计算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公式。

2.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3.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互相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谈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建筑结构中的柱子等。

2.学生分析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讨论。

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册,供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外巩固。

2.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做一些真实的问题,例如:根据提示计算房间的面积和体积等。

拓展1.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拓展性的知识点介绍,如多面体等。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拓展模块,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总结本节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了解形态相同但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应用。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画出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画出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实际物体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片、剪刀、胶水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纸、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纸箱、药盒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让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维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维图形的认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三维图形的直观形象,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实践法。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操作实践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名字。

然后,教师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1))》教案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1))》教案

苏州学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1)》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立体图形和丰富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现体积的计算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2.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采用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思考,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采用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和立体图形。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

然后,教师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9课《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主要介绍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单位的基本概念,并对体积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掌握进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并将进率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规律。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例题和练习题、体积单位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体积单位模型、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书、篮球、书包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体积单位。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新教材】苏教版2023版新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教材】苏教版2023版新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教材】苏教版2023版新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章:数字的读写和比较主要内容:1. 研究数字0~的读法和写法2. 研究数字的比较大小3. 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字排列和分类教学重点:1. 数字的读写2. 数字比较大小教学难点:数字排列和分类第二章:运算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1. 认识加法和减法的符号和意义2. 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和列竖式计算3. 认识乘法的符号和意义4. 进行简单的口算和列竖式计算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和列竖式计算2. 乘法的概念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乘法的综合应用第三章:分数初步认识主要内容:1.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符号2. 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3. 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和绘制教学重点:1. 分数的概念和符号2. 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难点:分数计算和图形的绘制第四章:度量衡初步认识主要内容:1. 认识长度计量的单位和换算2. 认识重量计量的单位和换算3. 认识容量计量的单位和换算教学重点:1. 长度、重量、容量计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教学难点:长度、重量、容量单位的复合运用第五章:平面图形初步认识主要内容:1. 认识图形的分类与名称2. 研究图形面积的意义3. 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教学重点:1. 图形的分类和面积的意义2. 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复杂图形面积的计算总体目标: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字的读写和比较、运算的基本方法、分数和度量衡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下学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新征程》同步教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新征程》同步教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新征程》同步教案(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这份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上册《新征程》同步教案中的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书桌、电脑、课本等,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知识点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方体和正方体1. 定义: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2. 性质:长方体有12条棱,6个面;正方体有12条棱,6个面。

3. 表面积计算公式:S = (ab + ah + bh) × 24. 体积计算公式:V = abh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标注出它们的棱长。

答案:长方体的棱长为a、b、c;正方体的棱长为a。

长方体:长a=4cm,宽b=3cm,高h=5cm;正方体:边长a=6cm。

答案:长方体表面积S = (4×3 + 4×5 + 3×5) × 2 = 94cm²,体积V = 4×3×5 = 60cm³;正方体表面积S = 6×6×6 = 216cm²,体积V = 6×6×6 =216cm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折纸、拼图等。

2.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的演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它们都是立体图形,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的对面是相等的,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相等的。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折纸和拼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制作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的立体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还有圆柱体、圆锥体等,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也类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
主备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增强空间观念。
(3)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
(4)长方体有( )个顶点.
(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
导学要点:
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
让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点拨:找准相对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注意单位。
(二)对比练习
做练习一第2题。
点拨:第(1)题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进行判断。
第(3)题通过讨论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三)强化练习
1.做练习一第3题。
点拨:让学生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有条理地写出有关面的长和宽,以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做练习一第4题。
点拨: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创编练习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点拨:棱长总和就是4个长+4个宽+4个高
2.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一共用去铁丝24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框架的棱长是()分米。
教学重点
感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
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总结: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展开图,但无论展开图的形状怎样变化,它们都是由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组成,都可以通过折叠找到3组相对的面。
针对出现错的情况,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根据刚才展开正方体的步骤,独立操作展开,再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想想有什么发现,最后找一找3组相对的面!全班交流,找各种不同剪法的相对的面。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
(1)得出结论
(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面棱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
每组相对的面4条棱的8个
完全相同长度相同
(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总结:
(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想一想,试一试按其他棱去剪,看能看到怎样的展开图。
3、观察正方体的展示图,说一说它的特点。
点拨:展开时,正方体的面两两相连,并用折一折的方法或把正方体复原等方式加以说明哪2个面是相对的面。
3、全班交流,上台展示
1.介绍找到正方体的各个面在展开中的位置的好办法。
2.分析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总课题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总课时
3
第1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
主备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适应练习
1、判断
①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②正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④1个长方体中如果有2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⑤1个长方体中如果相邻的2个面都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做练习一第1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3分钟左右)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学生上讲台,拿着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介绍各自的特征。
2、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出示: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点拨:铁丝的总长就是正方体总棱长(12条棱长的总和)
四、课作(10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上第1、2、3、4、5题
『提高题』
一个正方体的8个顶点被截去后,得到一个新的几何体(如图),这个新的几何体有多少个面?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五、家作
1.《课课练》第页第题
2.数学阅读




总课题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2)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5.自学例2。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导学单: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6.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联系和区别。
三、练习(13分钟左右)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自学例1(15分左右)
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
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
2.自学导学单
(1)长方体有()面。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
(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例3(15分左右)
1、学生拿出剪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在小组里交流,并熟悉其他同学的剪法,再通过把各种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以及进一步展开、复原的操作,从而使学生逐步熟悉正方体展开图中的位置。
2、自学导学单
1、说一说,指一指正方体展开图哪2个正方形是原来正方体中相对的面(编号),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