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抗干扰的一些方法
单片机硬件设计中的EMC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

单片机硬件设计中的EMC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单片机硬件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与干扰抑制技术引言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MCU)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片机的硬件设计必须考虑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和抑制干扰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硬件设计中的EMC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包括电磁干扰的来源、EMC设计要求、常用的干扰抑制技术以及正确的布线和接地技巧。
一、电磁干扰的来源电磁干扰可以由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引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磁干扰来源:1. 射频辐射:包括无线通信、雷达或其他射频电源等设备产生的电磁波。
2. 电源线干扰:来自交流电源线的噪声,如谐波和干扰信号。
3. 开关电源:开关电源高频噪声会通过电源线和地线传播到其他电子设备中。
4. 过电压和静电放电:电气设备的开关、电磁阀等在操作时可能产生过电压和静电放电。
5. 瞬态电压:包括闪电击中电力线、开关电源的瞬态电压等。
二、EMC设计要求为了满足EMC设计要求,单片机硬件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1. 辐射和传导:抑制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以确保设备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2. 抗干扰:增强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使其能够正常工作并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较小。
3. 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布局: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交叉耦合和串扰,降低电磁干扰。
4. 接地:良好的接地设计可以降低共模噪声和差模噪声,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5. 输入输出端口的保护:通过使用适当的保护电路来保护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口,防止它们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损坏。
三、干扰抑制技术1. 滤波器:采用适当的滤波器可以抑制进入单片机的高频噪声。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RC滤波器和LC滤波器。
2. 屏蔽:通过在关键部件周围添加屏蔽罩或屏蔽层,可以有效地防止电磁波的干扰。
3. 地线设计:良好的接地设计可以减少回路的回流电流,降低共模噪声,并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方法

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方法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无线网络、蓝牙耳机等。
然而,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以及抗干扰方法,分步骤进行说明。
一、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1.1 外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无线通信设备受到其他无关设备或信号的干扰,包括电磁辐射、其他频率段的无线信号等。
1.2 内部干扰:内部干扰是指无线通信设备自身产生的干扰,如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不同频段的信号相互干扰等。
二、无线通信中的干扰类型:2.1 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在相同频段上的两个信号互相干扰,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例如,在同一频段上通话的两部手机会相互干扰。
2.2 邻频干扰:邻频干扰是指在相邻频段上的两个信号互相干扰,也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例如,使用相邻频段的两个无线网络之间可能会相互干扰。
2.3 共存干扰:共存干扰是指不同通信系统或设备共同使用同一频段,导致互相干扰,进而影响通信质量。
例如,无线网络在2.4GHz频段上与蓝牙设备共存时会相互干扰。
三、无线通信中的抗干扰方法:3.1 技术手段:3.1.1 协议设计:通过优化协议的设计,降低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
例如,在邻频干扰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频段的间隔,来降低相邻频段信号之间的干扰。
3.1.2 功率控制:通过合理的功率控制策略,减少同频干扰。
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根据距离远近、信号强度等因素自动调整发送功率,降低同频干扰的可能性。
3.1.3 频谱分配:通过合理的频谱分配策略,减少共存干扰。
例如,通信系统可以按需分配频段,避免频繁的频谱冲突和共存干扰。
3.1.4 编码技术:采用差分编码、编码违序、交织技术等方式,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例如,利用纠错编码算法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测和纠正,提高通信质量。
3.2 设备设计:3.2.1 滤波器设计:通过在无线通信设备中加入滤波器来屏蔽外部干扰。
单片机系统硬件抗干扰常用方法

按产生的原 因可分为放电噪声 、 高频振荡噪
维普资讯
第4 第 期 2 4 卷
( ) 电耦合 : 5漏
纂成
;
;
2 l
的干扰 。高频 干 扰 噪 声 和 有 用 信 号 的频 带 不 同 , 可 以通过 在 导线上 增加 滤 波器 的方 法切 断高频 干 扰 噪声 的传 播 , 时 也 可 加 隔 离 光耦 来 解 决 。 电 有
源噪声 的危 害最 大 , 特别 注 意处理 。 要
这 种耦 合是 纯 电阻 性 的 , 绝缘 不 好 时 就 会 在
发生 。
3 常用硬件抗干扰 技术
针对 形成 干扰 的三 要 素 , 取 的抗 干 扰 主要 采
有 以下手 段 。
3 1 抑 制干 扰源 .
所谓辐射干扰是指通过空间辐射传播到敏感
来, 主要 有 以下几 种 :
() 1 直接 耦合 :
这 是最 直接 的方 式 , 是 系 统 中存 在 最 普 遍 也
就是 干扰 源 。如 : 电、 电器 、 雷 继 可控 硅 、 机 、 电 高 频 时钟 等都 可能成 为 干扰 源 。 ( ) 播 路径 。指 干扰 从 干 扰 源传 播 到 敏 感 2传 器件 的通路 或媒介 。典型 的 干扰传 播路 径是 通过 导 线 的传导 和空 间 的辐射 。
号, 用数 学语 言描 述 如 下 :u d ,d d 大 的地 方 d/ t i t /
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信号是通过一定的耦合通 道才对测控系统产生作用 的。因此 , 有必要研究 干扰源和被干扰对象之间的传递方式 。干扰的耦
合方 式 , 主要 是通 过 导线 、 间 、 共 线等 , 空 公 细分 下
电磁干扰解决方案

电磁干扰解决方案
《电磁干扰的解决方案》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电磁干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电磁干扰指的是电磁场对设备或系统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它可能导致通信中断、设备损坏甚至安全事故。
因此,如何解决电磁干扰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面对电磁干扰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1. 设备屏蔽:为了减少电磁干扰,可以在设备上采用屏蔽措施,如在电路板设计中添加屏蔽层、采用屏蔽壳体等,以阻隔外部电磁波的干扰。
2. 使用滤波器:在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滤波器来削弱或者消除干扰信号,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
3. 地线布局优化:通过合理设计电子设备的地线布局,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从而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4. 电磁兼容性测试:在产品研发的早期阶段,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电磁干扰问题。
5. 频谱管理: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合理的频谱规划和管理,避免不同系统之间的频谱干扰,确保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要解决电磁干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设计、测试、
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电磁干扰问题,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和保障。
微控制器硬件抗干扰技术

输入 端的输 入 电流在 1 X 左右 ,输 入 电容 在 1 F IA 0p 左 右 ,输 入阻 抗 相 当高 。其输 出端 有 一定 的 带 负 载
能 力 , 将 一 个 门 的 输 出 端 通 过 一 段 很 长 的 线 引 到 输 入 阻 抗 相 当 高 的 输 入 端 , 反 射 问 题 就 很 严 重 , 会 引 起 信 号 的 畸 变 , 增 加 系 统 的 噪 声 。 信 号 在 印 刷 线 路 板 上 传 输 有 一 定 的 延 迟 时 间 , 其 传 播 速 度 约 为 光 速 的 13 / / ~1 2之 间 。 在 有 微 控 制 器 的 系 统 中 , 常 用 逻
图 2 信 号 线 间 的 交 叉 干 扰
系统 ;③ 含有 微弱模 拟 信号 电路 以及 高精 度 A/ D转 换 电路 的 系 统 , 源自 须 要 解 决 上 述 问题 。
迟 , t 时 间 以 后 会 感 应 出 1个 宽 度 为 t的 负 脉 冲 。 在
C点 ,由 于 AB上信 号的 传输 与反 射 , 会 感应 出 1 个
的 向 前 传 输 、到 达 B 点 后 的 信 号 反 射 和 AB 线 的 延
2 常 见抗 干 扰 技术
( 1) 抗 电 磁 干 扰
一
方 面 , 一 个 系 统 的 运 行 对 环 境 造 成 的 电 磁 干
扰 不 得 影 响 其 它 设 备 ; 另 一 方 面 , 系 统 本 身 抗 电 磁
而 信 号 在 印 刷 线 路 板 上 通 过 1 2 m 的 引 线 时 , 其 段 5c 延 迟 时 间 为 4 2 s 所 以 , 引线 长 度 越 短 越 好 , 最 ~ 0n 。
单片机抗干扰措施

单片机抗干扰措施概述在单片机应用中,抗干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于电磁干扰的存在,单片机可能会受到干扰信号的影响,导致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功能失效。
因此,为了确保单片机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采取一些抗干扰措施。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常见的抗干扰措施,包括软件抗干扰措施和硬件抗干扰措施。
软件抗干扰措施1. 外部中断和定时中断技术外部中断是单片机接收外部信号的一种方式,通过设置中断触发条件,当接收到特定信号时触发中断处理程序。
通过使用外部中断技术,可以及时响应干扰信号的触发,进行干扰处理。
定时中断也是一种常见的抗干扰措施。
通过设置定时器,定时生成中断信号,进行对干扰信号的定时处理。
2. 硬件监控和重启单片机系统中,可以通过硬件监控电压、温度、电流等参数,并根据监控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例如,如果电压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监控电源电压的方式,自动重启系统,以恢复正常运行。
3. 硬件看门狗硬件看门狗是一种常见的抗干扰措施。
通过设置看门狗定时器,在预设时间内必须向看门狗喂狗,否则看门狗将复位单片机。
看门狗能够有效监控单片机运行,并在系统崩溃或运行异常时进行自动重启。
硬件抗干扰措施1. 接口屏蔽和过滤对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接口,可以通过屏蔽和过滤的方式降低干扰信号的影响。
接口屏蔽是通过在接口线上添加屏蔽层,减少干扰信号对于单片机的干扰。
常见的屏蔽层材料包括金属层、导电胶和导电纤维等。
接口过滤是通过添加滤波器或滤波电路,降低接口信号中的干扰成分。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低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
2. 地线设计在单片机系统中,地线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抗干扰措施。
合理地划分地线,避免地线回路产生环形,可以有效减少共模干扰。
3. 电源干扰削弱技术电源干扰是单片机系统中常见的干扰源之一。
为了降低电源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过滤电源线,加装滤波电容和滤波电阻,降低电源中的高频干扰成分。
•使用稳压器或电源滤波器,确保电源稳定,并降低电源线上的干扰噪声。
抗干扰措施方案

抗干扰措施方案导语: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各种电子设备。
然而,随之而来的干扰问题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抗干扰的措施,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干扰困扰。
一、保持网络环境稳定为了避免网络干扰,我们需要确保网络环境的稳定。
这包括使用高质量的路由器和网络设备,定期维护和升级硬件以及优化网络设置。
另外,避免与其他无线电设备共享频段,可以有效减少无线干扰。
二、使用屏蔽设备和滤波器我们可以使用屏蔽设备和滤波器来抵御外部干扰。
例如,在电脑、手机等设备的连接线上安装屏蔽罩,可以有效地阻隔外部电磁干扰。
此外,使用滤波器可以减少电源线和通信线路上的干扰信号,提高设备的工作稳定性。
三、合理布局设备和线缆在安装设备和布置线缆时,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布局,避免线缆相互交叉和靠近高干扰设备。
同时,要尽量使用屏蔽线缆和金属屏蔽箱,以减少干扰的传播和扩散。
四、加强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在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
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良好的接地系统以及屏蔽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设备之间的干扰。
五、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是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和抵御干扰的重要步骤。
定期进行设备测试,及时修复和更换故障部件,可以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六、人为干扰的防范除了外部干扰,人为干扰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对干扰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此外,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限制和监控对设备的访问,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干扰的发生。
结语:通过以上抗干扰的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干扰问题,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和网络的稳定连接。
在今后的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干扰问题的研究和防范,为人类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硬件抗干扰方案加固PLC稳定性

硬件抗干扰方案加固PLC稳定性针对任务名称为"硬件抗干扰方案加固PLC稳定性",下面是相应的内容回复: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设备,扮演着实时控制和数据采集传输的角色。
然而,在工业环境中,PLC往往面临各种干扰源,如电磁干扰、浪涌干扰、静电放电等,这些干扰会导致PLC的工作不稳定,甚至引发故障。
为此,针对PLC的硬件抗干扰方案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高PLC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首先,要解决电磁干扰问题。
电磁干扰是工业环境中最常见的干扰源之一,可以通过以下硬件措施加固PLC的稳定性:1. 使用屏蔽电缆:在PLC与外部设备之间使用屏蔽电缆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降低干扰的影响。
2. 安装滤波器:在电源线和信号线上安装滤波器,可以阻止干扰信号进入PLC,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3. 使用金属屏蔽箱:将PLC放入金属屏蔽箱中,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屏蔽环境,防止外部电磁场对PLC的干扰。
其次,要解决浪涌干扰问题。
浪涌干扰是在电源线路中出现的瞬态电压过高的现象,可能对PLC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硬件抗干扰的方案:1. 安装浪涌保护器:在PLC的电源输入端和信号输入端安装浪涌保护器,可以避免浪涌干扰对PLC硬件的损害,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浪涌吸收器:将浪涌吸收器安装在PLC的电源线和信号线上,可以吸收和耗散电路中的浪涌电压,保护PLC不受浪涌干扰的影响。
最后,要解决静电放电问题。
静电放电是由于静电积累而导致的突发放电现象,可能对PLC的内部电路产生破坏性影响。
以下是一些硬件抗干扰的方案:1. 使用防静电地板和防静电器具:在工作环境中使用防静电地板和防静电器具,可以有效减少静电的积累,并降低静电放电对PLC的影响。
2. 安装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在PLC周围安装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可以将静电放电引至地线,避免其对PLC产生损害。
除了以上提到的硬件方案,合理调整PLC的布线、地线等连接方式也可以提高PLC的抗干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下面的一些系统要特别注意抗电磁干扰:
1、微控制器时钟频率特别高,总线周期特别快的系统。
2、系统含有大功率,大电流驱动电路,如产生火花的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
3、含微弱模拟信号电路以及高精度A/D变换电路的系统。
二、为增加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采取如下措施:
1、选用频率低的微控制器:
选用外时钟频率低的微控制器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同样频率的方波和正弦波,方波中的高频成份比正弦波多得多。
虽然方波的高频成份的波的幅度,比基波小,但频率越高越容易发射出成为噪声源,微控制器产生的最有影响的高频噪声大约是时钟频率的3倍。
2、减小信号传输中的畸变
微控制器主要采用高速CMOS技术制造。
信号输入端静态输入电流在1mA左右,输入电容10PF左右,输入阻抗相当高,高速CMOS电路的输出端都有相当的带载能力,即相当大的输出值,将一个门的输出端通过一段很长线引到输入阻抗相当高的输入端,反射问题就很严重,它会引起信号畸变,增加系统噪声。
当Tpd>Tr时,就成了一个传输线问题,必须考虑信号反射,阻抗匹配等问题。
信号在印制板上的延迟时间与引线的特性阻抗有关,即与印制线路板材料的介电常数有关。
可以粗略地认为,信号在印制板引线的传输速度,约为光速的1/3到1/2之间。
微控制器构成的系统中常用逻辑电话元件的Tr(标准延迟时间)为3到×××s之间。
在印制线路板上,信号通过一个7W的电阻和一段25cm长的引线,线上延迟时间大致在4~20ns之间。
也就是说,信号在印刷线路上的引线越短越好,最长不宜超过25cm。
而且过孔数目也应尽量少,最好不多于2个。
当信号的上升时间快于信号延迟时间,就要按照快电子学处理。
此时要考虑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对于一块印刷线路板上的集成块之间的信号传输,要避免出现Td>Trd的情况,印刷线路板越大系统的速度就越不能太快。
用以下结论归纳印刷线路板设计的一个规则:
信号在印刷板上传输,其延迟时间不应大于所用器件的标称延迟时间。
3、减小信号线间的交叉干扰:
A点一个上升时间为Tr的阶跃信号通过引线AB传向B端。
信号在AB线上的延迟时间是
Td。
在D点,由于A点信号的向前传输,到达B点后的信号反射和AB线的延迟,Td时间以后会感应出一个宽度为Tr的页脉冲信号。
在C点,由于AB上信号的传输与反射,会感应出一个宽度为信号在AB线上的延迟时间的两倍,即2Td的正脉冲信号。
这就是信号间的交叉干扰。
干扰信号的强度与C点信号的di/at有关,与线间距离有关。
当两信号线不是很长时,AB上看到的实际是两个脉冲的迭加。
CMOS工艺制造的微控制由输入阻抗高,噪声高,噪声容限也很高,数字电路是迭加100~200mv噪声并不影响其工作。
若图中AB线是一模拟信号,这种干扰就变为不能容忍。
如印刷线路板为四层板,其中有一层是大面积的地,或双面板,信号线的反面是大面积的地时,这种信号间的交叉干扰就会变小。
原因是,大面积的地减小了信号线的特性阻抗,信号在D端的反射大为减小。
特性阻抗与信号线到地间的介质的介电常数的平方成反比,与介质厚度的自然对数成正比。
若AB线为一模拟信号,要避免数字电路信号线CD对AB的干扰,AB线下方要有大面积的地,AB线到CD线的距离要大于AB线与地距离的2~3倍。
可用局部屏蔽地,在有引结的一面引线左右两侧布以地线。
4、减小来自电源的噪声
电源在向系统提供能源的同时,也将其噪声加到所供电的电源上。
电路中微控制器的复位线,中断线,以及其它一些控制线最容易受外界噪声的干扰。
电网上的强干扰通过电源进入电路,即使电池供电的系统,电池本身也有高频噪声。
模拟电路中的模拟信号更经受不住来自电源的干扰。
5、注意印刷线板与元器件的高频特性
在高频情况下,印刷线路板上的引线,过孔,电阻、电容、接插件的分布电感与电容等不可忽略。
电容的分布电感不可忽略,电感的分布电容不可忽略。
电阻产生对高频信号的反射,引线的分布电容会起作用,当长度大于噪声频率相应波长的1/20时,就产生天线效应,噪声通过引线向外发射。
印刷线路板的过孔大约引起0.6pf的电容。
一个集成电路本身的封装材料引入2~6pf电容。
一个线路板上的接插件,有520nH的分布电感。
一个双列直扦的24引脚集成电路扦座,引入4~×××H的分布电感。
这些小的分布参数对于这行较低频率下的微控制器系统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对于高速系统必须予以特别注意。
6、元件布置要合理分区
元件在印刷线路板上排列的位置要充分考虑抗电磁干扰问题,原则之一是各部件之间的引线要尽量短。
在布局上,要把模拟信号部分,高速数字电路部分,噪声源部分(如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这三部分合理地分开,使相互间的信号耦合为最小。
7、处理好接地线
印刷电路板上,电源线和地线最重要。
克服电磁干扰,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接地。
对于双面板,地线布置特别讲究,通过采用单点接地法,电源和地是从电源的两端接到印刷线路板上来的,电源一个接点,地一个接点。
印刷线路板上,要有多个返回地线,这些都会聚到回电源的那个接点上,就是所谓单点接地。
所谓模拟地、数字地、大功率器件地开分,是指布线分开,而最后都汇集到这个接地点上来。
与印刷线路板以外的信号相连时,通常采用屏蔽电缆。
对于高频和数字信号,屏蔽电缆两端都接地。
低频模拟信号用的屏蔽电缆,一端接地为好。
对噪声和干扰非常敏感的电路或高频噪声特别严重的电路应该用金属罩屏蔽起来。
8、用好去耦电容。
好的高频去耦电容可以去除高到1GHZ的高频成份。
陶瓷片电容或多层陶瓷电容的高频特性较好。
设计印刷线路板时,每个集成电路的电源,地之间都要加一个去耦电容。
去耦电容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本集成电路的蓄能电容,提供和吸收该集成电路开门关门瞬间的充放电能;另一方面旁路掉该器件的高频噪声。
数字电路中典型的去耦电容为0.1uf的去耦电容有5nH分布电感,它的并行共振频率大约在7MHz左右,也就是说对于10MHz以下的噪声有较好的去耦作用,对40MHz以上的噪声几乎不起作用。
1uf,10uf电容,并行共振频率在20MHz以上,去除高频率噪声的效果要好一些。
在电源进入印刷板的地方和一个1uf或10uf的去高频电容往往是有利的,即使是用电池供电的系统也需要这种电容。
每10片左右的集成电路要加一片充放电电容,或称为蓄放电容,电容大小可选10uf。
最好不用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是两层溥膜卷起来的,这种卷起来的结构在高频时表现为电感,最好使用胆电容或聚碳酸酝电容。
去耦电容值的选取并不严格,可按C=1/f计算;即10MHz取0.1uf,对微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取0.1~0.01uf之间都可以。
三、降低噪声与电磁干扰的一些经验。
能用低速芯片就不用高速的,高速芯片用在关键地方。
可用串一个电阻的办法,降低控制电路上下沿跳变速率。
尽量为继电器等提供某种形式的阻尼。
使用满足系统要求的最低频率时钟。
时钟产生器尽量靠近到用该时钟的器件。
石英晶体振荡器外壳要接地。
用地线将时钟区圈起来,时钟线尽量短。
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印刷板边,让其尽快离开印刷板。
对进入印制板的信号要加滤波,从高噪声区来的信号也要加滤波,同时用串终端电阻的办法,减小信号反射。
MCD无用端要接高,或接地,或定义成输出端,集成电路上该接电源地的端都要接,不要悬空。
闲置不用的门电路输入端不要悬空,闲置不用的运放正输入端接地,负输入端接输出端。
(10) 印制板尽量使用45折线而不用90折线布线以减小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与耦合。
印制板按频率和电流开关特性分区,噪声元件与非噪声元件要距离再远一些。
单面板和双面板用单点接电源和单点接地、电源线、地线尽量粗,经济是能承受的话用多层板以减小电源,地的容生电感。
时钟、总线、片选信号要远离I/O线和接插件。
模拟电压输入线、参考电压端要尽量远离数字电路信号线,特别是时钟。
对A/D类器件,数字部分与模拟部分宁可统一下也不要交叉。
时钟线垂直于I/O线比平行I/O线干扰小,时钟元件引脚远离I/O电缆。
元件引脚尽量短,去耦电容引脚尽量短。
关键的线要尽量粗,并在两边加上保护地。
高速线要短要直。
对噪声敏感的线不要与大电流,高速开关线平行。
石英晶体下面以及对噪声敏感的器件下面不要走线。
弱信号电路,低频电路周围不要形成电流环路。
任何信号都不要形成环路,如不可避免,让环路区尽量小。
每个集成电路一个去耦电容。
每个电解电容边上都要加一个小的高频旁路电容。
用大容量的钽电容或聚酷电容而不用电解电容作电路充放电储能电容。
使用管状电容时,外壳要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