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族系”观产生原因简论

合集下载

我国肃慎研究概述

我国肃慎研究概述

[ 作者简介 ] 王 禹浪 ( 1 9 5 6~) , 男, 黑龙江方正人 , 大连 大 学 东北 史 研 究 中 心 主任 , 黑 河 学 院 中俄 边 疆 历 史文 化 社 会 发展 研 究 中心 名 誉 主 任 , 二级教授 , 俄 罗斯 阿 穆 尔 国 立 大 学 荣 誉 博 士 , 主 要 从 事 东北 史研 究 ;
第3 6卷 第 7期 2 0 1 5年 7月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HARB I N U NI VE RS I T Y
V0 1 . 3 6 No. 7

J u 1 .2 0 1 5
[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5 ) 0 7 一O 0 O 1 一l 3
疏: “ 稷慎 , 肃慎也 。 ” 《 左 传 ・昭公 九 年 》: “ 肃 慎、 燕、 毫, 吾北土也。 ” 《 山海经 ・ 大荒北经 》 :
“ 东北 海之 外 , 大荒 之中 , 有 山 名 日不 咸 , 有 肃
慎 氏之 国 。 ” 《 国语 ・ 鲁语下》 则 详 细 记 载 了肃
慎 向陈惠 公朝 贡桔 矢 石 磬 的 历 史 : “ 仲尼 在 陈 , 有隼 集于 陈侯 之 庭 而 死 , 桔矢贯之 , 石磐 , 其 长
肃 慎 是我 国东 北 一支 古 老 的 民族 , 早 在 商 周 时代 便 已活 动在 我 国东 北 。肃 慎 又 称 息 慎 、 稷慎 , 两汉 时 期其 族 称 挹 娄 , 魏 晋 时期 称 勿 吉 , 隋唐 时期 称 棘 韬 , 辽金 时期称女 真, 清 代 称 满 洲, 即今 天满族 、 赫哲 等 民族 源流 的先 民 。 肃 慎 是最早 见 于我 国古 代文献 典 籍 的东北 古 代 民族 , 往 往 以朝 贡 桔 矢 石 奢 的 形 象 出 现 。

论肃慎族系诸称谓的关系及勿吉的来源

论肃慎族系诸称谓的关系及勿吉的来源
21 0 0年 3期 ( 总第 10期 ) 0
满族研究
MANZU N0RI MI TY RES EARCH
O N 3, 01 2 0
( e ea o1 0 G n rlN .0 )
论肃慎族 系诸称谓的关 系及 勿吉的来源
梁玉 多
( 龙 江省社 会科 学院 ,黑龙 江 10 3 ) 黑 3 0 2
它们 本来 都 是该 族 系 中某 一 具体 民族或 部 族 的称谓 ,后来 才 被 用来 指代 整 个族 系 。但 对 于 由勿 吉到
棘 褐 ,二 说均 认 为系 同 音异译 ,其本 身 名称 并 无 变化 。笔 者 比较 倾 向 于后 者 ,同 时认 为后 者 也还 有
进 一步 补充 的余地 。
摘 要 : 慎 、挹 娄 、 勿吉是 同一 族 系 中不 同 的 民族 或 部 族 , 由 于强 盛 与 否和 是 否 为 中原政 权 所知 的 原 因 ,不 同 的 时 肃 期 ,他 们 分 别代 表 了整 个肃 慎 族 系。 勿吉 有 广 义 和 狭 义之 别 ,狭 义的 是 指 肃 慎 族 系 中一 个 民 族 或 部 族 ;广 义 的 则是 指 南北 朝 时 期 由 勿 吉之 名 代 称 的整 个 肃 慎 族 系。 勿吉 和韩 弱 的 关 系 则与 勿 吉和 肃 慎 、 挹 娄 的 关 系不 同 ,二 者 完 全是 一 回
以转称 棘羯 则没 有 给出 明确意 见 ,认 为现存 各说 均不 够完 美妥 当 , “ 尚需进 一步 探讨 ” 吕思勉 与 。
杨保 隆的 观点稍 有 不 同 ,他 主张该 族 系 的 自称 是肃 慎 ,女 真 是肃慎 的 同音 异 译 ,挹娄 意 为穴 居 ,是 他 称 。而 “ 勿吉 、棘 鞠则误 以酋长 之称 为部 落之 名 ” 2 。[张博 泉 的观点 与上 面 两者 又稍 有 不 同 ,他 认

民族传说·满族|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

民族传说·满族|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

民族传说·满族|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满族先祖是6800年前的东北民族三大族系之一的肃慎,这个民族接续下去更名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满语吉祥之意),直至满族。

追溯满族漫长历史,发现有许多古老而珍奇的神话传说,供读者阅读,以体会其中的含义。

肃慎族起源的传说:三天女浴躬这一关于满族先世肃慎祖先的原始神话传说,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老档》、《皇清开国方略》、《满洲源流考》以及《清史稿》、《清鉴》等史著和典籍中都有记载,此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译述如下:古时候的长白山,山高地寒。

冬天里狂风劲吹不停,夏日里环山的野兽憩息山中。

山的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个湖泊曰布尔瑚里。

传说很早以前从天上降下三位仙女,到湖里野浴,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

突然飞来一只神鹊(喜鹊)口衔一个红果,在三天女佛库伦头上盘旋,丢下红果正入佛库伦口中(另一说法为神鹊将红果放在岸边三天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上岸时发现红果颜色鲜美,爱不释手,含入口中)。

三天女洗浴完毕上岸穿衣服时,口中红果吞下腹内,并感而怀孕,告别二位姐姐,留下来想等生了孩子再回天庭。

不久,佛库伦生下一男孩。

据说这个男孩生下来就会说话,并很快长大。

这便是满族先世肃慎人的祖先。

这一则古老神话传说,反映了古肃慎人对自己部族起源的认识。

他们把喜鹊视为自己的祖先,显示了一种图腾崇拜。

后来又附会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直系祖先上,在《满洲源流考》中,附加了一则与努尔哈赤直系祖先有关的神奇传说:佛库伦生下男孩后,便给他取名对布库里雍顺(因山而名),姓爱新觉罗(金子之意)。

佛库伦对儿子说:“天生下你是为了治定乱国,你应该去那里治理国家。

”说完便凌空而去了。

布库里雍顺乘着母亲留给他的刀形小船顺流至河,在河岸折树枝和野蒿为坐具,端坐在上面等待着。

时长白山东南鄂谟辉互地方有三姓(怒雅喇克、宜克勒、祜什哈哩三族)争为雄长,互相仇杀。

有一个人去河边取水,见布库里雍顺坐在枝蒿上,回村对大家说:“你们都不要争斗了,适才我在河边见一男子,看他相貌不像一般人。

满族祖先肃慎

满族祖先肃慎

满族祖先肃慎传统古史观认为,我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

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

其中“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为挹娄,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

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虽然自上世纪就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至今仍有很多人持此观点。

那么,“肃慎族系”观缘何产生,它为何会有如此使人念念不忘的魅力呢?肃慎,又作息慎、稷慎、肃昚。

它作为一个族称在文献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专称,一是作为他族的别称或代称。

前者仅见于先秦至西汉的史籍中,且都语焉不详。

从这些记载看,中原人对先秦肃慎的了解只限于来自北方(《左传》等),向中原“贡楛矢石砮”(《国语》等)和“大麈”(《逸周书》)。

其可考的文化特征不过石镞和捕鹿。

与之相反,汉魏以来的挹娄诸族则不同。

自从王欣率军追击高句丽王宫而“至肃慎氏(即挹娄的别称)南界”(《三国志·毋丘俭传》),中原对挹娄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后,随着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势力延伸,中原与北方各族的交流与融合渐趋深入,中原对挹娄等族的认识也逐渐清晰、细致。

史书对他们的描述越来越详尽,这些族不仅地望可考,而且其风俗、物产等情况也都大致明了。

那么,地域等方面皆不可考的肃慎为什么被认作面貌可考的挹娄等族的先祖呢?其一,人们关于先秦时期肃慎的记载和传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

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

《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北发渠搜,氐、羌徠服。

”(《汉书·武帝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西周古国——肃慎国,东北大国,是东北最古老的部族,臣服于周

西周古国——肃慎国,东北大国,是东北最古老的部族,臣服于周

西周古国——肃慎国,东北大国,是东北最古老的部族,臣服于周肃慎,古籍中又作“息慎”、“稷慎”。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不咸山,即今天的长白山。

肃慎国虽然跟中原国家没什么交集,但古籍中经常提到它。

肃慎国最早出现在《竹书纪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

”肃慎国虽远在东北,却历来与中原保持友好,史籍中并没有找到肃慎族人侵犯中原的记录,而且从五帝以来,一直向中原共主称臣。

《竹书纪年》有“(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史记·周本纪》也记载了武王克商后,肃慎国向周室进贡兵器“楛(hù)矢石砮”。

成王平定东夷之乱后,肃慎又一次来贺,成王还令荣伯作《贿肃慎之命》。

《左传·昭公九年》载:“(武王克商以来)肃慎、燕、亳(姑),吾北土也。

”,可见周朝建立后,肃慎国已经作为大周北部领土的一部分了。

肃慎国盛产“弓矢”,它向宗周朝贡的主要贡物就是弓矢,《国语》中被称为“肃慎之矢”,它像“阙巩之甲”、“妢胡之笴(gǎn)”一样,在当时享有盛名。

肃慎族人像从各种古籍记载来看,肃慎族的成份较为复杂,到周代以后,它的族系已经非常混乱,可能融合了不少民族的优势,或者受其它民族文化影响较大。

肃慎族人擅长习射,据说活跃于殷商北部的茍(jì)方族人也跟肃慎族有关联,商亡后,茍族人不知去向,可能北迁到肃慎去了;还有,商代中期被武丁消灭的豕韦国,也有部分族人跑到东北与肃慎族融合了,所以《后汉书·东夷传》说:“挹娄,古肃慎之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汉代时,肃慎国成了挹娄国,国人好养猪,食猪肉,穿猪皮制作的衣服,身上涂猪油膏取暖。

养猪的风俗无疑是来自商代的豕韦国,根据文献,豕韦族人迁居东北后成了室韦,可能与当地肃慎族成了邻居,并把养猪的习俗传给了肃慎族人。

关于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各族与“肃慎族系”

关于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各族与“肃慎族系”
2 0 1 7年 第 3期 ( 总第 1 5 9期 )
边 疆经 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 TURE
N o . 3 . 2 0 1 7 C . e n e r a 1 . No . 1 5 9
【 黑龙江研究 】
关于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各族- 5 “ 肃慎族系’ ’
等共 同构架 了中 华 文明。 在 前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中,肃慎人及相 继以挹娄、勿吉、秣韬 、女真、满洲和以及
赫哲、鄂伦眷 等等 为称的后 续各族先后 出现在不 同时期的史载之 中,既经历 了曲折复杂而又悠久漫长的发展历 程 ,也演义 了生动 活泼别具特 色的历史画卷 。其 中的一些先进 成分 ,还 曾陆续地建立 了地方性的民族政权史研究所 ,哈尔滨 1 5 o o 1 8 )
摘 要:世世代代 劳动、生息、繁衍在 白山黑水之 间的这块神奇的黑土大地上的肃慎族 系各族 ,与另两个
族 系各 族 人 民 一道 共 同创 造 了光 辉 灿 烂 、饶 有 特 色的精 神 文 明与 物质 文化 而 与黄 河流 域 文 明、 长 江 流 域 文 明等
就是肃慎之与挹娄挹娄之与勿吉之间也不仅仅是前后相续的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亲缘关系即不论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当初究竟是谁及其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其他成分但由于在地望族属语言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明发展程度的大体相近和类似所显示出的诸多共性和亲缘关系也就难免在外面人们的眼中很难不把其中任何前后相续的两个族体视为前后具有继承关系的族体
作为 黑龙江 流域 古代 历史上 三 大族系 之一 的肃 中 ,有 山名 日不咸 ,有 肃慎之 国”之载 ,而其 中提 慎族系各族 ,曾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在白山 到 的 “ 不咸 山 ” ,就 是今 天 的长 白山 ,即早 在 4 0 0 0 黑 水之 间 的这块 神奇 的黑 土大地 上 ,与另两个 族 系 多年 前 ,肃 慎人 已定居 在 白山黑水 之间 的北至 黑龙 各族 人 们一 道共 同创造 了光 辉灿 烂 、饶有 特 色 的精 江 中游 ,南 至松花 江 中游地带 ,东抵 海滨 的黑 土大 神 文 明与物 质文 化而 与黄河 流域文 明、长江 流域文 地上 。因之 ,西 汉 时 著名 史 家 司马 迁在 其 记 ・ 明等 等共 同构 架 了 中华 文 明。在前后 数千 年 的历史 五帝本纪》 中也称之 : “ 山戎 、发 、息慎……四海 长 河 中 ,肃 慎人 及 相 继 以挹 娄 、勿 吉 、株 辐 、女 之 内 ,咸戴帝 舜之 功 ” ,即认定 “ 息慎 ( 肃 慎) ”人 真 、满洲 和 以及赫哲 、鄂 伦春等 等 为称 的后续 各族 曾与 “ 四海 之 内”的诸多 部落一 起表 示 了对 帝舜 的 先后 出现 在不 同时期 的史 载之 中,既经历 了曲折复 拥 戴 。不止 于此 , 馒 记・ 卷 四十七 ・ 孔子 世 又 杂 而又悠 久漫 长 的发 展历 程 ,也演 义 了生 动活 泼别 载 : “ 有 隼集 于陈廷 而死 ,梏矢 贯之 ,石 磐 ,矢 长 具特 色 的历 史 画卷 。其 中的一些 先进 成分 ,还 曾陆 尺有咫。 ( 【 集解】韦昭日:隼 ,鸷鸟,今之鹗也 。 续地 建立 了地 方性 的 民族 政权 甚至 于一 而再地人 主 梏 ,木 名 。砻 ,镞也 ,以石为 之 。八 寸 日咫 。梏矢 中原 和君 临全 国 ,在 全 中 国的历 史舞 台上 成功地 扮 贯 之 ,坠而死 )陈泯 公使使 问仲尼 。仲尼 日: “ 隼 演 了主要 角色 。一言 以蔽 之 ,肃 慎—— 女 真族 系各 来远矣 ,此肃慎 之矢也 。 ( 【 正义】 《 肃慎 国记》 族 以其生 生不 息 的发 展轨 迹和英 雄业 绩永 远彪炳 于 云 :肃慎 ,其地在夫余 国东北 ,可六十 日 行。其弓 中华 民族 的光 辉史册 。 四尺 ,强 劲弩射 四百 步 ,今 之棘辐 国方 有此矢 )昔 肃慎也称息慎、稷慎 ,为夏 、 ‘ 商时期生活在 当 武王克商 , 通道九夷百蛮 , ( 【 集解】王肃 日:九 时黑龙江流域东部一带 的一个古老部族 。文献古籍 夷 ,东方夷 有九 种也 。百蛮 ,夷狄 之百种 )使 各 以 中大 都将 “ 肃慎 ”部族 的领 地称 之 “ 肃慎 国” ,并 其方贿来贡 , ( 【 集解 】王肃 日:各 以其方面所有 与 中原 王 朝 之 间 保 持 着 交 往 。 如 著 名 的 先秦 古 籍 之 财 贿 而来 贡) 使 无 忘 职 业 。 于是 肃 慎 贡 桔 矢 石 《 竹书 纪 年 ・ 五帝 篇》 即载 :帝 舜 二 十 五 年 ( 元 前 奢 ,长 尺有 咫 。先 王 欲 昭其 令 德 ,以肃 慎 矢 分 大 2 1 5 5年 ) “ 息 慎 氏来朝 ” ;而 据东 汉 大学 者郑 玄 的 姬 , ( 【 集解】韦昭日 “ 大姬 ,武王元女也)配虞 疏 注 :前 文 中 的 “ 息 慎 ”就 是 东 北 夷 中的 肃 慎 , 胡公而封诸陈 。分同姓 以珍玉 ,展亲 ; ( 【 集解】 “ 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 ”虞 ,就是 “ 唐尧虞舜 ”中 韦 昭 日:展 ,重也 。玉谓若 夏后 氏之 璜)分 异姓 以 的舜 帝 ;夏 ,就 是 公元 前 2 1 0 0年左 右 时间 建立 的 远方职 ,使无忘服 。 ( 【 集解】王肃 日:使无忘服 夏朝 ,即早在我国的传说时代或进入文明时代 的初 从 于王也)故分陈以肃慎矢。 ”试求之故府 ,果得 期 ,这个人 们 共 同体 就 已经和 当 时中原 地 区的华夏 之。 ( 【 集解 】韦昭日:故府 ,旧府也) ” 。这 当然 人们 之 间存 在 着某种 程度 的联 系 。当然也 就难怪 先 也就意味着 ,到了商周时代 ,肃慎人又与中原王朝 秦时期古籍 《 山海经 ・ 大荒北经》 中出现 “ 大荒之 之 间进一 步地建立 了政治 性 的联 系或从属 的关 系 。

关于粛慎一族

关于粛慎一族

可当时的燕国、山戎、古朝鲜很强盛,阻拦了肃慎人西来的道路。要不然,他们与中原地区会有更多更密切的往来。
兴凯湖地区历史悠久,经1972年考古发现,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以渔猎为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渔村,形成了父系群体,已创制了石斧、石凿、骨制渔具等劳动工具。考古中发现了骨雕鹰头“海东青”、马鹿角雕制的图腾“鱼神”、夹砂陶器等文物。
据说,舜帝在位的时候,肃慎人就千里迢迢赶到中原来朝贡,还用自制的弓箭作为贡品,表示加入舜的部落联盟。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只带箭的鹰,飞来死在陈侯的宫廷里。陈侯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鹰来自远方,箭是肃慎氏的。陈侯派人到旧档案库的金柜里,果然找到了肃慎贡矢,同鹰身上带的箭一模一样,从而证实了孔子的说法。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稷慎一词,可能是稷神的音转,稷是古代粮食作物,黍、高梁叫稷,粟的别称也叫稷。古代的农官叫稷,农神也叫稷。这样看来,稷慎人可能是植物图腾氏族发展来的,这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并不少见。
肃慎又与肃爽的读音相近。肃爽与驌骦相同,是古代的一种良马,因它的形状近似肃爽鸟而得名。驌骦,是雁的一种,又是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这就是说,肃慎族也可能以鸟为图腾,而这种鸟很可能是鷞鸠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鹰”。在满语中,猎鹰海东青叫“宋昆”,正是汉语鷞鸠的译音。宋、爽、慎是同一字的转译,就源于鷞鸠这种鸟名。汉语鷞鸠——鹰,满语译作宋昆,再汉译为海东青。汉语称雁为雁鹅,可知肃爽既是雁名又是鹰名。
家族的首领们,把冻肉平均分给家族成员。只把冻肉在火上暖一暖,大家就那么生吃起来。他们用猪皮裁制衣裳,还用猪毛纺线。他们不习惯于穿裤子,只在腰间系一块遮羞布。他们还在身上搽上一层猪油,用来防寒和皮肤干裂。条件好的富有人家,还畜养大群的马、牛、羊。

东北四大族系

东北四大族系

有史以来,东北即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区,先后有数以百计的部落、部落联盟和部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四个大的族系,这就是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和肃慎族系。

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书写出了惊心动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华夏族系自公元前21世纪开始,我国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个王朝相继建立,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华夏族系,逐渐形成和扩大。

我国东北地区一些较先进的部落联盟和部族,先后融合于华夏族系,这部分东北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华夏族人,也就是最早的汉族人。

夏朝之时,把生活在东方的许多部落、部族联盟和部族统称为“东夷”。

商族即属东夷之列。

传说商人的始祖契,被夏朝封于商,是为商侯,祖居何地呢?据《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

”“砥石”在辽河的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河源之地,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金山。

商族为了接受夏族的文化,不断由辽河流域南迁,扩展势力范围。

自成汤时,商人进入夏朝故地,并取而代之,于公元前16世纪灭夏朝建立商朝。

这是东北民族也可以说是东北人第一次挺进中原,并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商朝的建立促使商族与华夏族的融合,成为华夏族系形成的基础。

此时,再进东北的西南部,有许多商族的近亲部落,他们一直与商商朝保持着密切联系,商王朝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封国,借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

其中见于文献的有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

继商的是周朝,它实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属地方。

周初,召公姬奭封于燕,是为燕王,燕的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

燕统辖燕山南北地区,后扩展终了西大辽河流域,原居殷商的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皆隶属于它。

从周初之战国末,历经900余年,燕国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先后进行了长期的来开拓和经营,设右北平、辽西、辽东郡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是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扩大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当地的孤竹、令支、箕以及部分山戎相继融于华夏族。

肃慎-女真族系形成发展研究与民族学

肃慎-女真族系形成发展研究与民族学

学 注重 人类 实 际生活 ,强 调社 会调查 ,通过 广泛 的 比较 研究 来深 化对 于社 会文 化及 其 变迁 的理解 。 肃 慎一 女 真族 系 的历 史 发展 与 文化 变 迁 受到 重视 已久 ,尤 其 近代 以来 更 引起 了学 界 的关 注 ,极
具 民族文 化 特 色与 国际学 术 交流 优 势 。肃慎 一 女真 族 系 主要包 括 肃 慎 、挹 娄 、勿 吉 、女 真 、满 族 和 赫 哲 、颚 伦 春 以及俄 罗 斯 境 内 的乌尔 奇 、奥 罗 克 、涅 吉达 尔 、久 切 尔等 族 。肃 慎 之称 很 早 即见 诸史
期 文 明 的诸 多形 态 和特 性 ,同时 也体 现在 该 族 群关 系 的神 秘性 和 扩 散性 ,体现 在 他们 历 史来 源 的 复
杂 性 和悠 久性 ,以及 他 们文 化 习俗 的丰 富性 与相 通 性 。另 一方 面 ,该 族 系 中 的袜 羯 、女 真 、满 洲在 历 史发 展 中 曾多 次崛 起 ,从 渤 海 国 、大金 国的建 立 到 一统 天下 的 清 王朝 ,其 继 承 了历 史 封建 王 朝 的
民族学 作 为 重要 的综合 性 和基 础 性学 科 ,对 民族 整体 进行 全 面的考 察 ,研 究 民族 的起 源 、发 展 以及 消亡 的 过程 ,研 究 各 族体 的生产 力 和生 产关 系 、经 济基 础 和上 层建 筑 。在 全球 一体 化 的大 趋 势
中 ,民族 学研 究 对 于促 进 世界 各 民族 人 民的相 互 了解 和友 好 合作 ,发挥 着 越 来越 重要 的作 用 。民 族
政 策 以 及 外 交政 策 、促 进 人 类 文 明进 程 、相 互协 调 、和 谐 发展 发 挥 重要 的 实效 作 用 。

满族源流(一)满族人的祖先是肃慎族,喜欢给人进贡箭矢

满族源流(一)满族人的祖先是肃慎族,喜欢给人进贡箭矢

满族源流(一)满族人的祖先是肃慎族,喜欢给人进贡箭矢提起满族,人们都会想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知道满族起源于东北长白山地区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知道满族其实祖先是先秦时代的肃慎族的人却很少。

一、源远流长,石箭留痕其实传说中满族最早的祖先肃慎在舜、禹时代就有,还向舜进贡过“楛矢石砮”,表示臣服。

楛矢石砮:楛矢,用楛木做杆的箭;石砮,用石头做的箭镞。

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肃慎族又向周朝进贡“楛矢石弩”,据说箭杆上还刻了字,刻着“肃慎氏之贡矢”。

春秋时期,有一次,一只老鹰飞着飞着,死了,正好掉在了陈侯的宫廷之中,身上还插着一支箭。

陈侯请教当时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孔子说箭是肃慎族的箭。

陈侯找来档案一查,果然和肃慎贡箭一模一样。

因此在古文献记录中“楛矢石砮”几乎成了肃慎族的特有标记,只要有“楛矢石砮”记载的史料,基本上都和肃慎有关系。

因为在古代文献记载肃慎族是游猎民族,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弓箭是他们重要的武器和工具。

将自己的箭作为贡品,就是表示臣服、归顺的意思。

二、名称由来,三种说法肃慎,又叫息慎、稷慎。

有人说稷慎是稷神的音转化而来,稷是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在古代把谷神也叫稷神。

他们把稷神视为图腾,保护他们的神,所以氏族名称叫稷慎,也就是肃慎。

这个说法很有市场,因为古“稷”是非常好的一个字,比如把国王、皇帝把自己的地盘、国家叫做“江山社稷”,秦国的秦昭襄王名字叫“赢稷”,战国时有一个高等的学府叫“稷下学宫”。

另一种说法是肃慎与肃爽读音相近。

肃爽与肃霜相同,是古代的良马,因形似肃霜鸟而得名。

肃霜鸟是古代的四大神鸟之一。

据考证,就是现在的“鹰”。

最后一种说法说这个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就是女真的同音异释,在通古斯语中就是人的意思。

是他们的自称。

而满族人的祖先是女真人,这个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这里也侧面证明了肃慎族是满族人的祖先。

《山海经·大荒本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不咸山只的就是今天的长白山。

肃慎人--七千年前满族的先民

肃慎人--七千年前满族的先民

肃慎人--七千年前满族的先民2016-08-02 10:281972年,黑龙江省考古队,在风光秀丽的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新开流古文化遗址。

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就有满族先民——肃慎人在此渔猎生息。

居民以捕鱼为生,兼事狩猎和农耕。

石制工具有打制的、磨制的和细石器3种,而以细石器为多。

新开流是兴凯湖大、小湖的最小分界,只有20米左右。

新开流文化因兴凯湖畔的新开流遗址而得名。

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

遗址东西长300米,面积2.4万平方米。

1972年挖掘280平方米,清理墓葬32座,渔窖10座。

出土文物有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一处不同于国内其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富有北方水域的地方特点。

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原址建起了一块“新开流遗址”石碑。

学者们认为,新开流文化是肃慎先世的遗存。

肃慎族,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竹书纪年·五帝纪》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

"虞,就是"唐尧虞舜"中的舜帝;夏,就是公元前2100年建立的夏朝。

这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肃慎人已经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

所谓白山黑水,就是今天的长白山与黑龙江一带,一般也泛指东北地区。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而不咸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

肃慎又与肃爽的读音相近。

肃爽与驌骦相同,是古代的一种良马,因它的形状近似肃爽鸟而得名。

驌骦,是雁的一种,又是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

这就是说,肃慎族也可能以鸟为图腾,而这种鸟很可能是鷞鸠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鹰"。

在满语中,猎鹰海东青叫"宋昆",正是汉语鷞鸠的译音。

肃慎文化总结

肃慎文化总结

新开流遗址文化——肃慎文化总结兴凯湖分大湖和小湖,中间夹着一条延绵逶迤百里的湖岗。

湖岗内佳木遍野,景色宜人,加之大湖浩瀚,小湖秀丽,俨然已成为当下省内外游人的首选之地。

游人来此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兴凯湖湖岗是远古肃慎文化的发源地,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和深远的文化也在召唤着那些有缘人。

兴凯湖湖岗——肃慎文化的发源地说起古肃慎族系,或者肃慎文化,我们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不了解。

但说起满族,大家都知道,古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后裔,早在7000年前,他们曾在兴凯湖畔生活。

这段历史的挖掘,还要追溯到1972年7月,当时的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队在兴凯湖湖岗新开流东公里的湖岗上考察时,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新开流肃慎古文化遗址,不但找到了满族祖先在兴凯湖辖区生活的源头,也证明了兴凯湖农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新开流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命名,是兴凯湖辖区人文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衡定兴凯湖农场乃至北大荒的人文价值和进一步开发建设北大荒,更好更快地推进农场改革、推动农场文化旅游宣传教育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72年,考古队在兴凯湖畔挖掘的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000平方米。

同年9月11日至10月23日,在遗址西北部的墓地继续挖掘,挖掘面积共280平方米。

在其中,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32座,鱼窑10座。

文化层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共有2000多件器物,包括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

经过测定,此遗址距今已7000年,1981年被黑龙江省文物部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新开流古文化遗址”,并立石碑以铭之。

新开流遗址的发现,是对古肃慎族在兴凯湖畔生活的一种界定,一种确认和一种文化从属。

也就是说,早在7000年前,兴凯湖畔已经有了人类生存的轨迹,并且形成古老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被传承下来。

古肃慎族可以说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东北千里沃野、茂密山林中繁衍生息,创造了东北古文明。

6肃慎--中国古代民族部落之一

6肃慎--中国古代民族部落之一

6肃慎--中国古代民族部落之一传统古史观认为,中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

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

肃慎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

亦作“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

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

其中“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为挹娄,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

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靺鞨,又称“靺羯”,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

北魏称“勿吉”,隋唐时写作靺羯(见“鸿胪井碑”)。

辽宋时期恢复了最早的肃慎名称,但汉语中改译为女真或女直。

清代建立后,清太宗皇太极将已经统一的本民族从龙六十六部各自的自称统一废除,改族名为满洲,延传至今。

因而才因水为名,号为粟末。

粟末部与高句丽战争的起因当是为了争夺对夫余故地的控制。

494年,“夫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投奔高句丽,高句丽人称其为“勿吉所逐”。

当是粟末靺鞨也占有了部分夫自夫余衰弱以后,肃慎系各部即逐渐向东南迁徙,入居松花江流域,余故地。

但在此后与高句丽人的战争中,粟末部却渐处于不利地位,最终降隋内附。

唐代分为白山、粟末、黑水靺鞨等部,其中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说在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一作“振”),建立政权。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

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

此外还有“靺鞨国”、“渤海靺鞨”、“高丽国”等别称。

女真五代时期,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

你不知道的满族史(一)——肃慎文明

你不知道的满族史(一)——肃慎文明

你不知道的满族史(一)——肃慎文明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区域的人类共有三大族系。

西部的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系;中部的秽貊、索离、夫余、豆莫娄系;东部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

其中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今天和大家先聊聊肃慎文明。

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有人口约千户。

中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是肃慎的文化遗存。

肃慎国版图(周朝)莺歌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镜泊湖南湖头东侧,松乙河南岸,伸入湖中的嘴子三面环水。

“莺歌”,满语意为“稠李子”。

东西走向,海拔494米,植被多为阔叶林,有柞、桦、杨等林木。

山坡上有1座古代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牡丹江流域典型的古遗存。

考古发掘发现居住遗址4处,为半地穴式建筑,并有椭圆形灶址。

在居住址内出土的主要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

出土文物中,陶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泥质黑陶很少;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器形有石斧、石锄等;骨器有骨针、骨锥、凿等。

同时还出土有牙刀、牙锥、蚌刀和桦树皮器等。

莺歌岭遗址分为上下两层,经测定,上层距今3000年左右,下层是牡丹江流域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

被命名为“莺歌岭上层”和“莺歌岭下层”类型。

莺歌岭出图陶器【楛矢石始砮】到了周武王与周成王时,史书上曾记载他们进献过“楛矢石始砮”。

在中国以后的史书中,肃慎即被称为“挹娄”。

挹娄生活的地区大致与肃慎相同,不过一部分部落已迁徙到今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部。

这时挹娄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

到了北朝和隋唐时期,肃慎人和挹娄的后人被称为“勿吉”和“靺鞨”。

他们与中原王朝不仅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也有了密切的政治联系。

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

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

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先秦东北地区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为何只有肃慎一支后裔-满族走到今日,其余三族后裔又何在?谈起东北的少数民族,人们第一印象或者说能够脱口而出的必定是曾入主中原建立过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满族,至于其他少数民族皆因人口过少而不能为世人所铭记。

这一现象似乎极其值得深究。

要知道自华夏民族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开始,对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记载一直是清晰且明确的,即肃慎、秽貊和东胡。

那么缘何历经千百年发展后,东北少数民族呈现出肃慎及其后裔的一家独大,另外两家为何会没落到不为人所知呢?先看秽貊。

秽貊,实质上是秽族与貊族的统称,他们皆是在炎黄部落压迫下不得不向东北地区迁移的东夷部落,只是两者迁移至东北的时间不同而已。

其中秽族约在西周时期受周朝压迫迁移至东北松花江流域,而貊族稍晚立足于今辽河流域。

两族虽皆出自东夷,但一开始并不亲近,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崛起的燕国被灭貊国。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貊国在汉水(今辽河)东北,地近燕,灭之。

”山海经这一段详细记载了貊族被灭国不得不北遁与秽族合流的历史。

秽貊合流后即开创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扶余国。

而扶余之后便是后世名震东北亚的小强-高句丽。

谈到高句丽自然避免不了那场旷世持久的唐高战争。

很自然地,秽貊及其后裔沉沦的原因便是在大唐。

大唐帝国对高句丽主体民族的打压内迁使得秽貊一蹶不振最终被其臣属的肃慎后裔靺鞨所取代。

再看东胡。

东胡之名不论古今皆是威名赫赫的。

东胡部落活动时期极早,近乎与华夏文明并存,早在商代便有东胡部落活动的记录。

东胡本是游牧于漠北草原的部落联盟,因居匈奴以东故得名“东胡”。

与匈奴相邻自然会产生竞争,很不幸,东胡人竞争失败不得不东逃东北地区,由此使其成为了东北三大族系之一。

东胡东逃之后便开始了分裂,因居大兴安岭南北而先分为乌桓与鲜卑。

乌桓在东汉末年惨遭曹魏打击后一蹶不振,鲜卑成为了东胡最重要的传承者。

肃慎文化总结

肃慎文化总结

肃慎文化总结肃慎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该文化主要存在于东北地区的辽东半岛,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

它来源于神话时代的肃慎部落,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的时间记录,但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肃慎人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

肃慎文化的特点有很多,比如它独具特色的建筑、祭祀、音乐、舞蹈、服饰和饮食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

在建筑方面,肃慎人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石头、树木和草地等,建造自己的房屋和城池,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肃慎人的祭祀活动非常流行,祭祀的对象包括自己的祖先、土地神、天神和水神等。

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也逐渐体现在肃慎祭祀活动中。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肃慎人喜欢用鼓、铜锣、钹和钧石等乐器,并且舞蹈具有鲜明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肃慎人的服饰和饮食也与现代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

肃慎人很喜欢穿用皮毛做成的袍子、披肩和绸带等,而食物则以蔬菜、肉类、水果和蜜饯为主。

总的来说,肃慎文化在古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虽然肃慎文化已经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肃慎文化的精神及其传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探索的。

同时,历史的记录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肃慎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宏大贡献。

肃慎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代表着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体现了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肃慎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们的不断创新和演变,在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中,逐渐成熟和丰富。

肃慎文化的精神,对于我们参透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拓宽视野,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肃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所显示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表明着古代东北人民开放心态和文化的创新能力,为当代民族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肃慎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很多文化浸淫和相互交织,其中外部文化因素的融合,深刻影响了肃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认同多元文化、弘扬和继承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于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各族与“肃慎族系”

关于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各族与“肃慎族系”

关于古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各族与“肃慎族系”
魏国忠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闻的这块神奇的黑土大地上的肃慎族系各族,与另两个族系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饶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而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等等共同构架了中华文明.在前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肃慎人及相继以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和以及赫哲、鄂伦春等等为称的后续各族先后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史载之中,既经历了曲折复杂而又悠久漫长的发展历程,也演义了生动活泼别具特色的历史画卷.其中的一些先进成分,还曾陆续地建立了地方性的民族政权甚至于一而再地入主中原和君临全国,在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主要角色.
【总页数】6页(P1-6)
【作者】魏国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0.1/.7
【相关文献】
1.鸡西肃慎族系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J], 于春雨;韩雄飞;杨桦;韩新君
2.鸡西肃慎族系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J], 于春雨;韩雄飞;杨桦;韩新君;
3.肃慎族系演进考 [J], 郭孟秀
4.交流与碰撞:"一带一路"视域下秽貊族系与肃慎族系在长吉图地区的交融 [J], 赵红梅
5.在肃慎挹娄史研究中独树一帜——评《肃慎挹娄合考》 [J], 陈连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肃慎文化总结

肃慎文化总结

肃慎文化总结1500字肃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诞生于东北地区的古代肃慎部落。

这个部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部族政治实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肃慎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语言、服饰和宗教信仰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肃慎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民族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我对肃慎文化的一些总结:1. 肃慎文化具有浓厚的原始特征肃慎人的生产方式以狩猎、打渔、采集为主,寻找食物的方式显得相当原始。

除了一些简单的器具以外,肃慎人几乎没有其他工具和技术。

由于缺乏永久性的居所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肃慎人不得不在自然界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移动和迁徙。

2. 肃慎文化具有多重宗教信仰肃慎人信仰多神论,他们相信神灵能够保护他们的安全、带来好运和幸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肃慎人信仰的神灵大多与自然界有关,如山神、水神、雨神等,还有一些神灵是具体的动物,如狼神、鹿神等。

3. 肃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肃慎人使用的语言是肃慎语,它是东北亚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语言群体。

肃慎文字是肃慎人使用的文字,它是东北亚地区最早的文字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肃慎文字的形态和结构都与汉字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4. 肃慎文化对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肃慎人在东北地区的存在与繁荣,肃慎文化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肃慎文化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字、文学、音乐、服装、饮食等方面,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

总之,肃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肃慎族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论肃慎族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Remarks on the Historical Affections in the Various
Snshen
作者: 郝庆云[1];魏国忠[2]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学院历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出版物刊名: 满语研究
页码: 42-49页
主题词: 肃慎族系;历史作用
摘要:肃慎族系因最早有肃慎一族而得名,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作用突出.本文根据肃慎族系的发展历程分三部分阐述其历史作用,第一、远古至隋唐时期,该族由一个部落分散、不相统一的渔猎民族发展为声明赫赫的'海东盛国',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当时东北亚地区的国
际局势的变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辽宋时期,女真人崛起,建金、灭辽宋,统治了大半个
中国,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三、明清之际,满族入关,君临天下,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成功地抵御了外来侵略,平定了叛乱,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广阔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肃慎族系”观产生原因简论
-------------------------------------------------------------------------------- 2006年06月17日06:00 光明网
黑水文明与东北亚历史研究传统古史观认为,我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肃慎、秽貊和东胡。

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

其中“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为挹娄,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

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虽然自上世纪就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至今仍有很多人持此观点。

那么,“肃慎族系”观缘何产生,它为何会有如此使人念念不忘的魅力呢?
肃慎,又作息慎、稷慎、肃昚。

它作为一个族称在文献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专称,一是作为他族的别称或代称。

前者仅见于先秦至西汉的史籍中,且都语焉不详。

从这些记载看,中原人对先秦肃慎的了解只限于来自北方(《左传》等),向中原“贡楛矢石砮”(《国语》等)和“大麈”(《逸周书》)。

其可考的文化特征不过石镞和捕鹿。

与之相反,汉魏以来的挹娄诸族则不同。

自从王欣率军追击高句丽王宫而“至肃慎氏(即挹娄的别称)南界”(《三国志·毋丘俭传》),中原对挹娄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后,随着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势力延伸,中原与北方各族的交流与融合渐趋深入,中原对挹娄等族的认识也逐渐清晰、细致。

史书对他们的描述越来越详尽,这些族不仅地望可考,而且其风俗、物产等情况也都大致明了。

那么,地域等方面皆不可考的肃慎为什么被认作面貌可考的挹娄等族的先祖呢?其一,人们关于先秦时期肃慎的记载和传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

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

《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北发渠搜,氐、羌徠服。

”(《汉书·武帝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

《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

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

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好大喜功的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
裔”之名。

《三国志·挹娄传》谓:“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隋书·东夷传》也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

有意思的是,《三国志》虽在作传时名为挹娄,但在记载其他史事尤其是言及向中原进贡时都用“肃慎”代指。

《后汉书》亦然。

唐代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更是全以“肃慎”代称晋时的挹娄。

宋、齐、梁、陈诸书以及《南史》亦如此。

遍检文献,古史对“肃慎族系”的记录大多源自“贡楛矢石砮”。

就这样,向中原贡(甚或使用)“楛矢石砮”的挹娄等族都被好溯古比附的史家贴上了“肃慎”的标签,这是“肃慎族系”观得以形成的主观原因。

从高句丽国王高琏“献肃慎氏楛矢石砮”(《宋书·蛮夷列传》)看,“肃慎氏楛矢石砮”甚至成为一种“品牌”,深得中原王朝的喜爱,连高句丽国也以此为贡。

其二,挹娄及其以后各族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据考古资料分析,松花江南岸三江平原地区的滚兔岭文化的居民就是文献所记载的汉魏时的挹娄族(贾伟明、魏国忠:《论挹娄的考古学文化》,《北方文物》1989年3期)。

直接继承了滚兔岭文化的凤林文化是新发现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友谊县凤林城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11期),它很可能是勿吉所创造的。

而同属挹娄文化系统的波尔采——蜿蜒河文化(分布在黑龙江中游以下),在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以绥滨同仁遗址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有学者认为后者的族属就是靺鞨族黑水部(冯恩学:《黑龙江中游地区靺鞨文化的区域性及族属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期)。

而以绥滨3号墓葬为代表的辽代遗存和以绥滨中兴和奥里米城址及其附近的墓葬为代表的金代遗存,一般被认为是女真人的遗存,与同仁遗址遗存属于同一谱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七星河》,科学出版社,2004年)。

因此,从考古发现看,挹娄以至女真各族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关系。

其三,挹娄、勿吉、靺鞨等族在文化面貌上存在共性。

考古学研究表明,栖息生长于三江地区的挹娄等族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相同之处:陶器都以夹砂褐陶为主,皆手制。

多见罐、瓮和平底碗。

大都素面,或有简单纹饰;有较多的石器和骨器;半地穴式房屋;有稳定的农业,渔猎经济仍占有一定地位。

这与文献中挹娄各族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或“高丽北”、“处于山林之间”、“常为穴居”、“好养豕”、产貂、“善射”的记载相吻合。

这些使得对东北原始部族了解不深的中原人产生误解:他们原来是一家人。

这可说是“肃慎族系”观产生的客观原因。

综上,“肃慎族系”观得以形成并根深蒂固,主观上是由于历代统治者重视肃慎之贡,致使作史者不能正视早期文献对先秦肃慎之记载,仅以贡“楛矢石砮”这一特征去标识肃慎。

客观上,挹娄以后诸族文化面貌存在共性,并有一定的承接关系,造成“肃慎族系”一脉相承的假象。

而实际上,汉代以后的挹娄诸族与文献所记的先秦肃慎时隔上千年,未必是一家子。

上述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所反映的诸族在文化上的共性,是由于他们适应共同的自然环境而造成的,既不能在考古学上决定其文化性质,更不能证明其人群未发生改变。

并且,考古学文化改变的背后都隐含着不同人群集团的流动与重组,即便是发生于同一系统的文化改变。

所以,挹娄等族群的来源与形成都很复杂,文献中每一次族称的变化,其背后都隐含着人群的重组和文化的流变,每个族的主体成员及其构成亦不尽相同。

例如,属于勿吉的凤林文化虽然直接源于挹娄的滚兔岭文化,但它的形成却是沃沮系统团结文化向北渗透、扩张的结果。

其文化遗存兼含滚兔岭文化和团结文化风格,故其人群构成也应该是非单一的。

因此,挹娄等族的传续发展绝非是线性的,而应是多元的。

传统的“肃慎族系”史观显然是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了。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