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与当代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训诂学论文3000字

训诂学论文3000字

训诂学论文3000字篇一:训诂学论文形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形训就是以形索义,它是中国传统的释义方法之一。

时至今日,形训在词语的考证、训释和教学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在对形训的定义和其产生的语言条件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四种不同造字法的形训,接着重点论述了形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最后对形训在对外汉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形训、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作用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当一个时代的人不再能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前人的文字和书籍时,训诂学就应运而生了。

简单地说,训诂学就是用现代社会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前人的文字。

关于训诂的方法,段玉裁曾指出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通常我们将训诂方法分为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以及比较互证。

与印欧语系的表音文字不同,汉字的字形、声音和意义统一于一体,属于表意文字。

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

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得形训成为训诂学中很重要的一种训诂方法,人们可以根据汉字的字形探求其根源。

对于形训的定义,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

例如,陆宗达、王宁在《训诂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周大璞认为形训就是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郭在贻在其《训诂学》一书中指出,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虽然他们对形训定义的字面描述存在一定差别,但是他们所要表达的宗旨是一样的,即形训是一种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探求其意义的训诂方法,又可以称作以形索义或以形说义。

形训的核心是通过考查字形,分析其本义,针对不同的造字法仍需要具体分析。

许填在《说文解字·叙》里将汉字的形体结构总结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戴震在《六书论》中又进一步指出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必读科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必读科目

一、古代文学(最好读竖排、繁体版的)1、先唐部分:袁珂:《中国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朱熹:《诗经集传》,中华书局,1962年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金开诚:《楚辞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牛洪恩:《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张默生:《庄子新释》,齐鲁书社,1993年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徐陵:《玉台新咏》,中华书局,1999年唐宋部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陈迩冬:《韩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黄宝华:《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游国恩、李易:《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周汝昌:《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周汝昌:《杨万里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林庚:《诗人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朱东润:《杜甫叙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元明清部分: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钱南杨校注:《琵琶记》(南戏之祖),中华书局1960年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朱彤、周中明校注:《西游记》,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洪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蒲松龄:《聊斋志异》(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吴敬梓:《儒林外史》(会评会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明)张岱著、刘耀林校注:《夜航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清)沈复著、俞平伯校点:《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董每戡:《五大名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二、现当代文学诗歌部分:《志摩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戴望舒诗文名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艾青诗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闻一多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冯至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冰心《繁星·春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席慕蓉精品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余光中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洛夫诗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郑愁予诗选》,中国友谊出版社,1984年《鲁迅小说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家春秋);巴金《寒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钱锺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沈从文小说精编》,漓江出版社2006年《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萧红《生死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上海书店1985年萧红《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余华《活着》,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白先勇《台北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戏剧部分:《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老舍《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郭沫若《屈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散文部分:鲁迅《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鲁迅《野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周作人《雨天的书》,岳麓书社1987年朱自清《朱自清全集》(1),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郁达夫游记》,上海书店1980年《三毛作品》,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中华散文珍藏本:贾平凹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余秋雨《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余秋雨《山居笔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三、外国文学(最好读外文版的,锻炼一下外语水平)诗歌与散文:(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意大利)但丁《神曲》,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美国)惠特曼《草叶集》,赵萝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印度)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郑振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黎巴嫩)纪伯伦《先知》,冰心,仲跻昆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一千零一夜》,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古希腊)伊索著《伊索寓言》,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英)培根《培根论人生》,张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法)拉封丹《拉封丹寓言诗选》,远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法)蒙田《蒙田随笔集》,潘丽珍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美)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戏剧与小说《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苏联)高尔基《母亲》(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德)哥德《浮士德》和《少年维特的烦恼》(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英)勃朗特《简·爱》(英)勃朗特《呼啸山庄》(英)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法)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法)莫泊桑《羊脂球》(法)司汤达《红与黑》(法)巴尔扎克《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美)米切尔《飘》(美)海明威《老人与海》(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爱尔兰)乔伊斯著《尤利西斯》(捷克)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四、美学与文艺学西方部分:(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法)《罗丹论艺术》,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法)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德)爱克曼辑录《哥德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美)韦勒克、(美)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苏联)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王忠琪等译,三联书店1985年中国部分:刘勰著、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叶燮:《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况周颐:《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汪裕雄:《审美意象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五、文化学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本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六、语言学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8年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年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语文出版社1983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朱德熙:《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00)。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文本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海外华文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等。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训诂学

训诂学

进入大学之前,从没预料到自己会对古代文学以及字词方面产生兴趣。

直到大二开设了古代汉语,紧接着大三开设了训诂学,方才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以下对训诂学作为小学的一个分支进行详细论述。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小学概说》中指出:“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

苟失其原,巧伪斯甚。

”可见,小学是基础之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音义不明,又如何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然而小学是什么呢?小学是章句训诂之学,小学是专门之学,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也是经学的附属品,是古人阐释经典的基础。

简单的说,就是古代对语言文字学科的统称。

读书必先认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在古人认可的观念里面,读书的门径是由小学而入经学的。

先识字而后会读文,会读文而后会作文,所以小学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之石。

古书在一定基础上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智慧,是前人留下的巨大财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的淬炼之下依旧是生机勃勃。

学好小学,打好基础,我们才能从本质上真正领悟,掌握到中华语言文化的精髓,文化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反观当今现状,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一片悲怆,皆言中华文化流失之现象,感叹荣光不再。

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是一般同学对古代文学的普遍影响。

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哪怕是最初级的文言文也一直是失分最严重的地方。

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谈文言文色变早已不是个别的现象。

说来也是惭愧,作为一名正规中文系的学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孔孟之道若不是老师要求去阅读完成作业,是真的没有仔细去品味过。

其实在进入师范学院的第一天我就已经明确,传道授业解惑,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是我未来的目标。

什么是训诂学

什么是训诂学

从理论根源上看,陆、王两位先生继承并发展了黄
侃先生的训诂理论,但又有差异。
王 宁
陆宗达
另一个是“综合派”,以殷孟伦、许嘉璐等为代表,其
强调对古代文献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阐释。

从理论根源上讲,这一派继承了黄侃先生界说中的“以 语言解释语言”的观点,并界定了训诂学的对象区间:从 古代文献的形式到内容。这是对黄侃先生观点的一个延伸 和发展。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 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 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 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 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 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 许嘉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 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 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 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 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 谓训诂学的延伸。” 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 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 “全面解释派”。


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 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 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

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 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他的学生黄侃先 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他对“训诂”的解释既吸收了 前人的成果,又做到了明确而具体。


如果我们对训诂学的新理解能站住脚的话,那也是站 在巨人肩膀上的登高一望,而不是“代多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都倡导建立充分反映 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理论体系,这确属当务之急。而这种体 系的建立,是不能离开对我国古代训诂著作的总结的。特 别应注意吸收发扬前人的研究成果,否者就会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这也就是如今训诂学愈发重要的原因。

训诂学发展简史

训诂学发展简史

2、注重师承
《诗经》
齐诗 鲁诗 韩诗 毛诗
齐诗:本于辕固、后有夏侯始昌、后苍、翼奉、 萧望之、匡衡、师丹、伏理等
鲁诗:本于申培公、申公受诗于浮邱伯、又 以诗故训传授弟子、刘向等
韩诗:本于韩婴,后有王吉、食子公、 长孙顺、淮南贲生、蔡义等
毛诗:始于毛亨、郑众、贾逵、马融、 郑玄等
鲁:夏侯胜、萧望之、韦贤、韦玄成等 齐:王卿、庸谭、王吉等 古:孔安国、马融、郑玄、陈群、王 肃、周生烈等
儒学(儒) 玄学(道) 佛学(释)
二、本时期旳训诂成就
1、儒家经典旳新注本:
王肃:注释群经
《尚书》《诗经》《论语》《周礼》《仪礼》
《礼记》《左传》
“王学”
著作:
《毛诗注》《毛诗义疏》《毛诗奏事》《毛诗 问难》《毛诗音》《周易音》《孝经解》《国 语章句》等
何晏:《论语集解》、《老子讲疏》、 《无为论》、《道德论》、《周易解》等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 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 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 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 虽在外,亦不地也。”
——《汉书·艺文志》
“献王所得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
传》
北平侯张仓所献《左传》,鲁老三所献 《孝经》,鲁淹中出土旳《礼》
古文经学旳特点:
反对今文经学旳义剪发挥,注重 语言文字方面旳训释,按照字义解释 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 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 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汉代就有 “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顺序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顺序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顺序建议专科(13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写作、文学概论。

本科(11门):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外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美学、训诂学、汉字学概论。

所谓汉语言文学,其实主要学的就是两方面,语言与文学,下面我将近一步说明。

专本一共24门,我们先抛去公共课的7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

我们来说说文学,《文学概论》里面说“研究文学的科学叫做文艺学”,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我们来看看它们又分别跟哪三个课程相对。

1、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

(共4门)2、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写作。

(2门)3、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美学。

(6门)然后是语言学这方面,建议大家先学语言学概论,本人现在还没有学,但是它应该和专课的文学概论一样是比较系统化的课程,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语言学包括的东西比较多,它既有古今之分,而且涉及的面儿很广,应该是比较枯燥的学课。

下面是我对语言学的认知,要提到一点,就语言学来说,古代方面的要占的比重大一点,更应该多重视些。

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三方面的问题:文字、词汇、语音。

现在还要涉及到语法、修辞等内容。

1、比较系统的阐述语言学的理论:语言学概论。

(一门)2、全面的、系统的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二门)3、深入研究的课程:文字学概论、训诂学(词义)。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及其新用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及其新用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及其新用作者:桑田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摘要:训诂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学科,从古至今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汉语的发展,到了今天,训诂学的应用在新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了新的促进作用,如文献学、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文教学和辞书编纂等等。

同时,训诂学也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關键词:训诂学;语言学;现代汉语;汉语教学;传统文化一、训诂学的现状郭在贻先生曾对训诂下了一个较为简洁有力的定义: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

郭先生又言,训有顺释之意,诂有古言之意,训诂就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关于训诂的学问即为训诂学。

训诂学是研究古书词义的一门传统学科,是小学的分支。

王宁认为,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

到了今天,汉语不断发展和演变,研究手段和材料也在逐渐完善,再加上三十多年来优良的学术氛围以及国学的火热,训诂学的意义更加突出,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训诂学可以被视作一门实用而又特殊的应用学科、工具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它对古代字词进行阐释、研究,得到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又可以用来辅助其他学科。

二、训诂学的跨学科意义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训诂学的跨学科意义,首先是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天然的联系。

汉语从古代演化到现代,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明显。

一些字义词义的变化,体现了汉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通过对古汉语的顺释,以及训诂学与语言学的比较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并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

训诂学与语言学特别是现代汉语的联系也就产生了。

其次,汉语本身与很多学科有着极强的相关性,而训诂学作为汉语研究的一部分,必然会与其它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语言理论研究M582006.11是由于缺乏古汉语修养误用典故限于篇幅训诂学与当代文学创作之间的确存在紧密联系缺乏古汉语修养就可能因理解不准确而造成用词不当作为一位作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做到这一点懂得一点训诂学知识文化时这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语言理论研究M592006.11境界境界即是摄取了佛教的免除之义不再拘于束缚发展出生活中常用的意义类似的词语如熟语中的佛教文化熟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的流传佛偈的大量渗入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由佛组成的就有借花献佛烧香拜佛一尘不染声触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双肘和头颅都着地当头一棒这一派的创始人义玄在拜师时向师傅请教佛理以后相沿成法要对方立即回答问题如它也反映了许多佛教文化就源于佛教就是指佛指若有事求佛如忽而登佛殿则存不敬之心打入十八层地狱一层比一层罪大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和尚无儿孝子多但却有许多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样孝敬供养他们它既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如都是劝人改邪归正的佛语恶有恶报是佛教基本思想之一源于佛门护生和尚在钵盂在它形象饶有趣味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过江时容易被江水冲刷溶化并不理解经义所以他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佛教文化已渗入到汉语词汇系统的角角落落这些蕴含佛教文化的词语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直接输进了汉语词汇系统之中天花乱坠感动天神成佛渡世菩萨精神慈悲的主要特征大智度论今当更略说味同嚼蜡楞严经空中楼阁百喻经井中捞月自作自受金口难开苦海无边唯我独尊等等但究其语源从佛教生活中衍化出来的词语越来越多无事不登三宝殿不受磨练不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歪曲了原意的比喻总归逃不脱的比喻互相推诿的 三个和尚没水吃江湖湖南有石头希迁便简称为汉民族是一个很开放的民族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所以汉语词汇中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化[1] 梁晓虹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语文学刊23。

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
旳语言,总结出“离词”、“辨言”、“闻道” 这么一种治学旳公式,他说:“凡学始乎离词,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摘要】训诂学作为古代经典文献研究的重要学科,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概念的更新与拓展、研究方法的变革、技术手段的运用、学科互动与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方面探讨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通过更新概念、改革方法、运用技术手段以及拓展应用领域,训诂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发展也为训诂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文章展望了训诂学的现代前景,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训诂学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且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发展。

【关键词】训诂学,现代意义,概念更新,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学科交互,应用领域,前景。

1. 引言1.1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训诂学作为研究古代文献文字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训诂学不再局限于对古代文字的解读和校勘,而是与现代科技和学术领域相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活力。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训诂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更新与拓展。

传统的训诂学侧重于文字的校勘和释义,而现代训诂学则更加注重对文献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这种更新和拓展使得训诂学从单一的技术性研究转变为具有更广泛学科价值的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的变革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革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古代文献的整理、比较和分析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也为训诂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技术手段的运用为训诂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工具、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训诂学研究更加智能化和系统化,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价值。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也为训诂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训诂学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

通过更新与拓展概念、变革研究方法、运用技术手段、与其他学科互动、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努力,训诂学在当今社会具有更加广阔丰富的发展前景和价值。

当代训诂学

当代训诂学

当代训诂学内容摘要:《新编训诂学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纲目清晰,简明切要;重点突出,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

关键词:训诂学直训境训反训《新编训诂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阚景忠两位教授在1996年的《训诂学纲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集中反映了他们近十年来在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该书梳理了训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初步建立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使读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门传统学科在当代的语文教学、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实用价值。

本书表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且把金针度与人”的良苦用心一总体来说,《纲要》一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

一、纲目清晰,简明切要训诂学是一门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数朝的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著作。

学者们以自己的训诂实践既传承和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断发展完善和创造了许多的训诂理论。

二、重点突出。

有所创新《纲要》一书既有训诂发展史的介绍,又有训诂理论方法的分析。

内容如此丰富,涉及到训诂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让人感觉到是面面俱到、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分析,恰恰相反,本书在论述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阐释深入。

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点,著名学者郭在贻也认为:“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纲要》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在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形训和声训,同时根据当前学术发展的实际指出,一般训诂学著作中沿袭使用的“义训”法的“名称过于宽泛,其涵义实际上涵盖了形训、声训和其他方法,把它与形训、声训并列起来时不妥的。

训诂学对古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训诂学对古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训诂学对古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韵律、意义等方面的学科,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训诂学可以解决文献中存在的错漏、歧义等问题,使文献的原意得以恢复和准确表达。

其次,训诂学可以揭示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时代背景等,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最后,训诂学可以促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营养。

因此,训诂学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语言理论研究M572006.11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训诂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同时它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具体来说就现代而言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通方俗之殊语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尔雅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早在汉代主要有方言释名四种其中尔雅尔雅释诂释训很是详尽如亲属山川鸟兽等名物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我们可以依据语言理论研究M582006.11是由于缺乏古汉语修养误用典故限于篇幅训诂学与当代文学创作之间的确存在紧密联系缺乏古汉语修养就可能因理解不准确而造成用词不当作为一位作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做到这一点懂得一点训诂学知识文化时这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文化为世界学术文化的发展发挥相应的重要作用刘师培在近一百年前就提出来了论中土文字之用说文以考社会之起源是对当代科学精神的融合训诂学要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在当代意识的呼唤下继承传统文化完成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转换本土与世界的有机结合立足民族特点坚守而不保守即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不断前进杜建芳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绵延数千年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一带有明显佛教色彩的词语莫过于僧尼姑金刚了其中魔佛佛经的翻译因此佛法佛教佛口蛇心佛事佛陀佛牙佛祖等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有关的词语也有不少僧衣僧林等魔字头的词语魔法魔鬼魔难魔芋魔障另外字在后面的还有病魔入魔其它具有鲜明佛教色彩的词语还有许多檀越还有一部分来自佛教的词语由于汉化的程度很深它们已完全溶化在汉语的血液中刹那是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绝虚妄法华经中有指无差别唯识性金刚经故名无上正等菩提无寿者原指固著于事物而不离大般若经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圆满用汉语原有词语来表示佛教意义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如疆界境地潘瑞春。

贤贤易色训诂

贤贤易色训诂

贤贤易色训诂1. 任务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贤贤易色是一个重要的训诂理论。

训诂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包括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注释和研究。

贤贤易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用于探索古代经典文献中蕴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2. 贤贤易色的起源贤贤易色最早出现在《周易》中,被认为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变化来揭示其内在道理的方法。

根据《周易》的说法,事物有“乾坎艮震巽离坎兑”八卦之象,每个卦象都有对应的阴阳、五行等属性。

而在这些卦象中,有一些被称为“贤”的卦象,它们具有积极向上、阳刚向外的特征;还有一些被称为“色”的卦象,它们具有消极压抑、阴柔向内的特征。

3. 贤贤易色的含义在训诂学中,贤贤易色指代着一种对经典文献中贤与色的对立关系的解读方法。

贤指的是道德高尚、正直诚实的品质,代表着善良、勇敢、忠诚等美德;而色则指的是邪恶、欺诈、虚伪等不道德的品质,代表着丑陋、软弱、背叛等恶行。

根据这种解读方法,通过分析经典文献中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贤或色。

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中蕴含的哲理和价值观,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善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4. 贤贤易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贤贤易色这一训诂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古代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描写的细致刻画,展现了贤与色之间复杂而纷繁的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有很多被认为是“贤”的人物,如林黛玉、薛宝钗等;而也有一些被认为是“色”的人物,如贾琏、王熙凤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冲突,作者展示了贤与色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揭示了社会中善恶对立的现实。

5. 贤贤易色在当代的意义贤贤易色这一训诂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也能够应用于当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道德和伦理问题,需要通过分析和思考来判断何为贤何为色。

通过运用贤贤易色这一训诂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善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 长恨歌》 “ :上穷碧藩下黄泉 , 两处茫 茫皆不见。 ” 二、 园不 明 古 汉 语 词 义 而误 用 , 成前 后 矛 盾 造 例 ( )张 抗 抗 《 术 耳 、 韭 菜 花 、 3: 鲜 野 梧桐 籽 》 “ 经 意地 , :不 叉 觅 见苍 劲 的柏 树 . 缀着 银灰 色 的柏 籽 , 珍珠 似 的宁 静 。 ” 按 :觅 “ “ 是 寻找 的 意 思 觅 见 ’ 是 “ 过 寻 找 而 看 ” ‘ 就 经 见 既 髂 是 “ 见 ” 就 不 会 是 不 经 意 ” 如 果 真 的是 “ 经 觅 , ; 不 意 看 见 , 而 当然 就 没 有 去 “ ” 由此 看 来 , 者 不 如把 “ 觅 。 作 觅
际- -…
按 : 面 两 处 碧 落 黄 泉 ” 作 者 都 似 乎 把 它 们 理 解 为 上 , 碧玉掉落在地下 ” 。其 实 “ 落 不 是 主谓 短 语 , 是 一 个 碧 而 词 . 道 教 语 , 指 天空 , 天 ” 例 如 杨 炯 《 辅 先 人 昊 天 为 是 青 和 观 星 瞻》 落 三 乾 外 , 图 四 海 中 。 “ 泉 ” 则 是 指 阴 间 :碧 黄 ”黄 , 或地 下 。例 如 :左 传 一 公 元 年 》 “ 及 黄 泉 , 相 见 也 。 《 隐 :不 无 ”
现这样一 些问题 : 当代 作家在 历 史为题 材从 事文学 创 作 时, 必将涉及到 一些古代汉语词 汇 故和古代 文化常识 等 典 方 面 的 问题 ; 即使 是 创 作 以现 实 生 活 为 题 材 的 文 学 作 品 , 也
难免 运 用一 些 古 代 的 词 、 故 等 等 。 由 于 某 些 作 家 歃 乏
维普资讯
云梦学刊
J OUR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F YUNME AL NG
2Q 年 1月 02
训 诂 学 与 当代 文 学 创 作
黎 千 驹
( 阳师 范 学 院 新 闻传 播 系 , 南 岳 阳 440 ) 岳 湖 10 6
摘 要 : 诂 学与 当代 文 学创 作 似 乎 风 马牛 不 相 厦 , 而 当代 作 者 在从 事 文 学创 作 时 , 然 涉 蕊 到 一 些 古 代 汉语 和 古 代 训 然 必 文化 方 面 的 常 识 性 问题 。 枷 取 一 些 有 影 响 的 实例 来说 明 训话 学在 文 学 创 作 中 的运 用 , 于 同 类 问题 , 有积 极 的现 实意 j。 叶 具 L 关 键 词 训 诂 学 ; 当代 文 学 i 系 关
中 国 分 娄 号 : 0 1 6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35 2 0 )1 16 3 10 —66 (0 2 0 —00 —0
训 诂学 属 于 传 统 语 言 文 字 学 范 畴 . 与 当 代 文 学 创 作 它 似 乎风 马 牛 不 相 及 也 。 事 实 上 的 确 有 一 些 作 家 尚 不 知训 诂 学 为何 物 , 没有 学过 什 幺古 汉 语 , 写 出 了 小 说 、 歌 、 也 却 诗 散 文 等 文学 作 品 , 井 还 可 能 自我 感 觉 良 好 。 然 而 我 们 也 发
见 改 成 见 。 看
三 、 不明古汉语词义而重复. 因 造成 语言 哆 嘛 例 【 )王 蒙《 灰 色 的眼 珠》 “ 同 时 窃 以 为 , 过 与 玛 4: 淡 :我 通 依 努 尔 的相 好 , 那 些 不 够 健 康 的 心 理 举 止 将 得 以 柱 正 过 他
来。

因 明 古 汉 语 词 义 而 误 用 。 成 误 解 词 义 或 词 不 达 造
的 东 西 ” 按 : 老而 不 死谓 之 贼 句 话 出 自《 语 一 问》 “ 壤 “ 这 论 宪 :原
按: 窃” 古救 语 中 的 表 示 谦 敬 的 副 词 . 指 自 己 。 例 星 谦 如 :史记 一 《 廉颇蔺 相 如列传》 “ : 臣尝有 罪 , 窃计 散亡走 燕。 ” 片 了“ ” 就 不 必再 用 “ ” 否则 就 会 造 成 语 言 嗦 。 j 窃 . 我 了 例 ( )叶 兆 言 《 进 夜 晚 》 “ 是 老 李 知 道 , 仍 然 有 可 5: 走 :但 他

倒 () 沙 叶 新 《 卅 新 的 鼻 子 》 “ 九 十岁 之 际 , 要 1: 沙 :八 还 更加 讨 厌 自 己 , 时 必 定 是 讨 厌 自 己 老 而 不 死 。 先 哲 说 : 那 老而 不 死 谓 之 贼 。我 不 愿 意 做 贼 . 这 辈 于 还 没 偷 过 剐 人 ’ 我
能 重 蹈错 误 的 覆辙 。 ”
夷俟 。子 日 : { 而 不 孙 弟 .K而 无 述 焉 , 而 不 观 . 为 ‘’ l J 老 是 赋 。 ‘ 的率 义 是 “ 坏 , 坏 《 文 》 “ … 赋 破 毁 说 : 赋 败 也 。 玉 段 裁 注 :殴者 , 也 。 引 申为 破 坏 者 “ 倒 如 《 子 ・ 惠 王 “ 毁 ” 。 孟 粱
古 ^ 修 养 , 乏 训 诘 学 知 识 , 此 他 们 在 文 学 创 作 中 出 现 卫语 缺 因 于 一些 误 用古 语 词 、 用 典 故 、 解 成 语 和 不 明 古 代 文 化 常 误 醴 阻等方 面 的 问 题 。 由此 看 来 , 诂 学 与 当 代 文 学 创 作 之 间 训 的 确 存在 着 紧 密 联 系 本 文 主 要 一 些 } 较 有 影 响 的 当 代 E 作 家 的作 品 ( 厦 一 般 作 家 的 怍 品 ) 中所 存 在 着 的 某 些 ^ 兼 之 口 ] 题 为实 例 , 说 咐训 诂 学 在 文 学 创作 中 的运 用 , 家 也 应 该 来 l 作 值 得 一点 枷 诂 学 , 以及 训 诂 学 该 如 何 普 及 等 方 面 的 问 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