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残雪:《艺术复仇--读〈铸剑〉》,收《21世纪:鲁迅和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钱理群:《〈故事新编〉解说》,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高远东:《〈铸剑〉讲解》,收《走进鲁迅》(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

选录本文及所附的《菱荡》(节选)、《桥〃灯笼》(节选)、《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节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选)四则文字,是为了展示废名小说语言的五度变化,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作为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纺纸记〃楔子》背后的思想相当复杂晦涩,因而本节的阅读仅从体会其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

《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组成的长篇,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成败皆有例证。本选段中描写琴子的想象就是一个漂亮的修辞例子。

《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制,在这里,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

《纺纸记》是废名拟想中的又一个长篇,但没有完成,只留下这个《楔子》,其晦涩难懂较之《莫须有先生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比后者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抛开其他方面不论,这则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抗战后的长篇,此时废名已宣称不写小说,专写散文,碍于约稿,乃有此作,但废名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本作返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

前面所讲是废名作品间的"异",实际上各期之间的"同"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的,能否在所提供的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例。

[扩展性阅读书目]

《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桥》"习字"、"杨柳"、"花红山"、"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下乡"、"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买白糖"、"民国庚辰元旦"。

[参考书目]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

4,茅盾:《子夜》选读

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子夜》、《霜月红似二月花》。进一步体会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体味茅盾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语言,人物)。

【参考书目】

王中忱:《都市空间.时代性.革命现实主义--读〈子夜〉》,收《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沈从文:《边城》(节选)

(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①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②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

(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

(3),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