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一、“左联”早期小说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

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

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

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一、填空题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整理一、文学常识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被成为“社会剖析小说”。

◆主要创作:◇1927——1929年创作初期——“写人生”☆《蚀》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幻灭》(1927.9)——静女士《动摇》(1928.1)——方罗兰(代表知识分子)、胡国光《追求》(1928.6) ——现实主义者:王仲昭、理想主义者:张曼青、浪漫主义者:章秋柳(女)悲观主义者:史循☆1928年6月去日本,客居日本期间写有(1)长篇小说《虹》(未完)(1929.6)——梅行素(女)(2)论文《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1929.5)等。

(3)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1928年)☆散文:(1)《卖豆腐的哨子》、《雾》、《虹》,这些作品仲的哨音、浓雾、泥雨、彩虹为象征性投诉感情的对象,表达作者与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期的苦闷、孤寂和不但沉溺的个人心态,风格是沉潜、惆怅的。

(2)左联期间,以《雷雨前》为代表,这是一篇类似高尔基《海燕》式的文字,痛过寓意表达出迎接革命风暴到来的昂扬情绪。

◇1930—1937年创作的成熟期,大规模的描写中国社会全景的创作计划——“写社会”☆中篇《路》、《三人行》☆长篇小说(1)《子夜》(1931年创作,1933年出版),瞿秋白称其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女性张素素、林佩瑶(2)1937年抗战初期完成他长篇“急就章”《第一阶段的故事》(未完成)——何耀先☆短篇小说(1)《林家铺子》,代表茅盾短篇小说的最大成就,写小商人的命运。

现当代文学(30年)学霸整理版

现当代文学(30年)学霸整理版

现当代⽂学(30年)学霸整理版《当代⽂学史》学霸整理版绪论/⽂艺运动1、第⼀次全国⽂代会对于当代⽂学的作⽤和意义⽂学⼀体化的实施(第⼀次全国⽂代会)(1)确⽴了⽑泽东⽂艺思想的指导地位;(2)对抗战以来的中国⽂艺运动进⾏总结,把解放区⽂艺树为全国⽂艺今后的发展范例;(3)对⽂学阵营与作家⾝份进⾏划分和规定;(4)通过成⽴⽂联、作协等⽂艺机构,实现了⽂艺⼯作的体制化。

意义:⼤会标志着中国现代⽂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学的开端。

2建国初期有哪三次⼤的⽂艺批判运动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3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艺思想和“胡风反⾰命集团”的批判3、60年代初期,党对⽂艺政策的调整如何得以表现?(三次会议)1961.6⽉/ 新侨会议周总理发表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

会上拟定了“⽂艺⼋条”。

1962.2⽉/ ⼴州会议周总理在报告中,肯定了知识分⼦的进步作⽤。

陈毅指出,应该摘掉知识分⼦的资产阶级帽⼦。

会上给三个挨批的话剧平了反,如《洞箫横吹》(海默)、《同⽢共苦》(岳野)、《布⾕鸟⼜叫了》(杨履⽅)1962.8⽉/ ⼤连会议邵荃麟针对创作题材单调、⼈物概念化、⾰命现实主义精神不⾜的创作倾向,提出了关于“现实主义深化”、“写中间⼈物”的⽂艺主张。

4、当代⽂学的性质、特点、双百⽅针性质:中国当代⽂学,是1949年7⽉全国第⼀次⽂代会召开以来的⽂学,它主要指新中国⽂学。

当代⽂学坚持⽂艺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向,就其主体⽽⾔,它是⽆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就其地域空间和⽂学格局来看,台港澳⽂学是中国当代⽂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点①当代⽂学与现代⽂学有密切联系,它是20世纪中国⽂学的组成部分②当代⽂学与当代社会政治有密切联系,始终贯穿着⽂艺思想⽃争和⽂艺运动③当代⽂学坚持⾰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新发展④当代⽂学具有⼴泛的⼈民性和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 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 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他不是 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 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 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 “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 此就对吗?”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 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排遣寂寞。彷徨之 路。文艺论争。
二、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至1936年10月19 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两部现实题 材作品《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故事新编》。3部散文集《野 草》《朝花夕拾》《两地书》。16部杂文集《热风》 《坟》 《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事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 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 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
郭沫若:“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 后,无数鲁迅。”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 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 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 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 国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毛选》 第二卷)。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三章.三十年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三章.三十年代新诗
②从诗的体式上看: A.审美原则:朦胧美 B.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
络; C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
2021/6/4
15
三、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鸥,笔名有江思、 郎芳、常娥、戴月等,浙 江杭县(今杭州市)人 。
戴早年的诗作,多写爱情 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 ,并 塑造了两类抒情形象:苦 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 少女。
6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 社会主题。
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2021/6/4
7
3、臧克家的前期诗作
(1905、10——2003、 12),山东诸城县臧家 庄人;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 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 “新月派”、现代派, 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 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诗歌
一、现实主义派诗 歌
1. 殷夫的诗歌:
(1909——1931), 原名徐伯庭,笔名 白莽、任夫、沙洛 等,浙江象山人。
2021/6/4
1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称其 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 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 世界)的诗。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 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 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2021/6/4
18
《雨巷》系其初期的代表作。该诗 采用象征主义方法,标志着诗人从 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向现代派 诗的过渡。
以《雨巷》为代表,戴望舒早期的 诗歌多用传统意象,注重诗的结构 的匀称和音乐性,呈现出呼应新月 诗风的特点。
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 作主张,并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 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 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大河小说”
“大河小说” (法文romance-fleave), 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 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 会生活全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是大河小说。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
一、丁玲 (一)作家生平 (二)早期作品:承袭“五四”精神的苦闷 1、《梦珂》 2、《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的形象 (三)左联时期 1、知识分子题材:《韦护》 2、工农题材:《阿毛姑娘》、《田家冲》、 《水》
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代表作《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
峡中》等八篇)、《丰饶的原野》等。
吴组缃(1908—1994年)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箓竹山 房》等。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初春,正月的早晨,乡村的土 场上,孩子们群集着,天空里飘起颜色鲜 明风筝,三个五个,近处飘着大的风筝, 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孩子们在拍手,在笑。 老人——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着拐杖 同孩子们看风筝。就是这个时候消息来了! ——《看风筝的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以 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生死场》、《手》、 《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散文。后期作品有《鲁迅先 生散记》、《小城三月》、《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 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

2、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3、乡土小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

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

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5、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笔记(李婷)09.7.22 18 刊”和“无名书初稿”共计十余种。

抗战时期:通俗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媚俗手法”和生命探索的主旨。

抗战后隐居杭州:《野兽·野兽·野兽》情节弱化小说。

《海艳》《金色的蛇夜》先锋性。

四、现实与民间解放区的新型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民间化。

1、孙犁“荷花淀”派的鼻祖。

小说着重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单纯明净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荷花淀》《嘱咐》《走出以后》《丈夫》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其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出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2、康濯《灾难的明天》《我的两家房东》农民精神世界、家庭关系的变化。

孔厥《受苦人》童养媳与年老丈夫的生活悲剧。

《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童养媳的成长,乐观语调加强。

《新儿女英雄传》 3、“山药蛋派”马烽、西戎、束为 4、刘白羽(部队小说作家)代表作是《无敌三勇士》以军事题材表现革命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意识借鉴说唱文学。

短篇《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战火纷飞》《血缘》和中篇《火光在前》此外,还有邵子南《地雷阵》 5、思基《我的师傅》韦君宜《三个朋友》在与工农对比中,批判知识分子的思想弱点。

6、丁玲《在医院中》知识分子科学民主思想和责任感与官僚主义、农民小生产习气的矛盾。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主旨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

阶级关系简单化、规范化。

描写具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

浓郁生活气息,真实生活场景。

人物地主、农村新人的复杂性。

农民积极分子及老农民典型。

语言细腻,有时沉闷。

单纯、明朗、简洁。

7、欧阳山《高干大》农民出身的干部联系群众和官僚化的两类典型。

8、柳青《种谷记》减租减息斗争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初步改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考点一:文学研究会1)社团成立的时间:1921年1月2)社团成立的地点:北京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瞿世英、郭绍虞等12人4)主要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认为“文学应当反应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创作“为人生”的文学5)主要刊物或主要作品:《小说月报》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意义:它说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社团创造社1)时间:1921年6月2)地点:日本东京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祥、徐祖正,后增加李初犁、冯乃超、彭康、朱境我、李一氓、阳翰生等人4)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表现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5)主要作品或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后增《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新月社1)时间:1923年2)地点:北京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人4)主张: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建筑美5)地位或意义: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等特点加以肯定湖畔诗社1)时间:1922年4月2)地点:杭州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4)主张或特点:湖畔诗社是沐浴五四时代精神成长起来的诗人,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创作的基石,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成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

他们坦率的告白爱情,抒写五四青年爱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5)主要作品:四人合集《湖畔》汪静之《蕙的风》潘、冯、应《春的歌集》谢旦如《苜蓿花》6)地位或意义;湖畔诗派的情诗,揭破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情爱自由的肯定,是真正的现代情诗乡土小说1)时间:20年代中期2)代表人物:许杰、王鲁彦、王任叔、台静农、彭佳煌、黎锦明、废名3)主张与特点:乡土小说作家都来自农村,寓居于京沪等地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携带着对各地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本土化追求4)代表作:许杰《惨雾》许钦文《鼻涕阿二》彭佳煌《怂恿》台静农《拜堂》《天二哥》《红灯》5)地位或意义:推动了五四新小说在写实方向上的长足发展,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东北小说群1)时间:30年代中期2)代表人物: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骆宾基等3)主张或特点:他们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黑土地上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移到了纸上,有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4)代表作: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村庄》端木蕻良《鸳鸯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骆宾基《边陲线上》5)地位或意义: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京派小说:是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1)代表人物: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朱光潜2)艺术观念: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浅陋,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里,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去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寻找和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3)审美趣味: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4)特点:京派小说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圆熟静穆的诗美和牧歌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

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

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3.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

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四、论述题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

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

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

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主要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及必然性;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里产生出来的一种斗争的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最重要的是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克服一切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等等。

但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粗浅的,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错误,尤其是受苏联“拉普”的影响,他们的主张也有不少错误:第一,他们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

第二在文艺思想上,他们夸大文学的作用,说文学能“组织生活”,文学要“超越时代,创造时代”。

他们在强调文艺的宣传作用时,忽视文艺的特征,甚至鼓吹标语口号文学。

第三,他们认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行文学的方向转换,必须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批判,他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鲁迅、茅盾等作家,从而爆发了鲁迅、茅盾等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3.试析左联的成就。

第一,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

左联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先后成立了剧联、中国诗歌会等组织。

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声势浩大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

左联对国民党文化“围剿”进行了艰苦卓绝、卓有成效的斗争。

第二,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作为主要工作方针之一,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

左联先后开展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左联还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自由人”等进行论争。

第三,左联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吸收革命的文学青年参加左联,组成小组。

新文学第二代作家的大部分,是在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培育下产生的,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4.分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主流及缺失。

革命文学思潮,就其主流而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革命文学思潮中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的庸俗社会学的理论错误。

突出表现在两个观点上。

一是文学和革命的关系。

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齿轮和螺丝钉”,但是,又不能忽略文艺的独特性,应该尊重文学自身的特点,不能同党的其他事业相混同。

左翼作家强调了“齿轮和螺丝钉”的一面,甚至不适当地引申、夸大,而严重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性。

革命文学中的这种左倾思潮,对左翼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是文学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文学要为劳动人民服务,但却不应俯就大众、迎合大众、媚俗大众。

在向大众普及的同时,也要不断拣一些新的东西提高他们,帮助他们前进。

左翼作家们的缺失就在于未能将一些新的思想内容、新的表现方法、新的语言和形式,拣选后逐渐地加进去,在普及的同时逐渐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平。

因此,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同时也掺杂了许多“左”的错误思潮,直至左联后期,也还比较严重。

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填空题1.李劼人的连续性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广泛描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城镇动乱的社会图景。

2.李劼人的连续性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3.新感觉派小说主要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和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小说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与直觉、变形等现代派手法。

4.施蛰存早期的短篇集《上元灯》已表现出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青年初恋心理的特点。

5.《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施蛰存。

6.《善女人行品》和《小珍集》表现出施蛰存自心理分析小说向现实主义小说的归位。

7.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8.《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的作者是穆时英。

9.刘呐鸥的代表作是《都市风景线》。

10.《少年漂泊者》的主人公是汪中。

11.蒋光慈的《短裤党》是一篇报告文学式的小说,描写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12.取材于南方农民运动的长篇《田野的风》是蒋光慈最后也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

13.萧涧秋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14.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控诉了“典妻”制度下妇女的凄惨遭遇。

15.艾芜的《南行记》是一部流浪者的手记,带有若干自传的成分。

16.云普叔是叶紫小说《丰收》中的人物。

17.萧军的成名作是《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曾受鲁迅的称赞。

18.萧红的成名作是《生死场》,被鲁迅称为是“力透纸背的,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19.萧红的《呼兰河传记》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二、名词解释1、“革命小说”派“革命小说”派是指崛起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以蒋光慈为代表的一个急进的现代小说流派。

主要成员都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钱杏邨。

2、新感觉派小说20世纪30年代,反映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的小说流派。

主要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点是:(1)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半殖民地大都市畸形、病态的生活和人物。

(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和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3)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写人物的潜意识、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如《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梅雨之夕》等。

3、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亦称“东北流亡者作家群。

指“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怀着对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

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等。

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5、海派文学海派指20-3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的集中反映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的文学流派。

张资平、叶灵凤等属第一代海派作家。

新感觉派作家是第二代海派作家。

三、简答题1.简析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施蛰存是30年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在小说创作中,擅于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分析,挖掘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甚至性变态心理,独创了一种新颖的小说样式。

如在《将军底头》中运用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去重新诠释古代的高僧、名将、公主与草莽英雄,用被压抑的性意识去重新诠释、破解人物行为的动机,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现代版”的古人。

而《梅雨之夕》则运用精神分析学极生动地揭示了现代“都市男女”的心理变异,对人物在喧嚣的都市挤压下产生的浮躁、不安、惊惧、疑虑等病态心绪,表现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2.简析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2.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①他擅长于以直觉、多变的画面和快速、跳跃的节奏,表现“都市男女”形形色色的生活及其不安、狂乱的心态。

②他嗜写“十里洋场”中摩登男女的怅惘和肉的迷醉,尤其擅长表现人物在“快乐面具”底下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跌落的悲哀,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③在技巧上,他大量使用快速、跳跃的节奏,直觉的、印象式的描写,外部行为与不统一的潜意识的并行标示,蒙太奇的组接方式,搭配奇特的变异修辞,来对描写对象进行有多重主观感觉“契人的”、立体的、亦幻亦真的呈示,从而创造了一种主观与现实合于一体的新艺术。

3.分析蒋光慈“革命文学”创作的成就、意义和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