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碎片攻击详解
TCPIP攻击原理
TCPIP攻击原理TCPIP攻击是指针对互联网协议套件中的TCP/IP协议的攻击方式,旨在利用协议的弱点或不安全性来实现非法目的,如获取敏感信息、拒绝服务等。
本文将从攻击原理、常见攻击类型、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攻击原理1.IP欺骗:攻击者通过伪造IP地址,冒充合法用户或合法服务器,欺骗目标主机或路由器,从而实现攻击目的。
常见的IP欺骗方式包括ARP欺骗和ARP缓存污染等。
2.SYN洪泛攻击:攻击者向目标主机发送大量的TCPSYN请求,但不完成三次握手,导致目标主机资源耗尽,无法为合法请求提供服务,从而达到拒绝服务的目的。
3.TCP会话劫持:攻击者利用网络嗅探或中间人攻击技术,截获合法用户与目标服务器之间的TCP会话数据,然后修改、篡改或监听这些数据,从而实现信息窃取、偷取用户密码等非法目的。
4.ICMP攻击: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的ICMP请求或响应报文,使目标主机在处理这些报文时消耗大量的计算和网络资源,导致网络拥堵或拒绝服务。
5.DNS劫持:攻击者通过攻击DNS服务器或篡改DNS响应报文,使用户访问到错误的网址或被导向恶意网站,从而盗取用户信息或进行钓鱼攻击。
二、常见攻击类型1. SYN洪泛攻击(SYN Flood):攻击者发送大量的TCP SYN请求报文给目标服务器,但不完成三次握手,使得服务器资源耗尽,无法为合法请求提供服务。
2. ICMP洪泛攻击(ICMP Flood):攻击者向目标主机发送大量的ICMP请求或响应报文,占用目标主机的网络和计算资源,导致拒绝服务。
3. IP碎片攻击(IP Fragmentation Attack):攻击者发送大量的IP碎片报文给目标主机,使目标主机在组装这些碎片时耗费大量资源,导致拒绝服务。
4. DNS劫持(DNS Hijacking):攻击者通过攻击DNS服务器或篡改DNS响应报文,使用户在访问网址时被导向错误的网站,用于信息窃取或钓鱼攻击。
IP地址劫持的工作原理揭开黑客的面纱
IP地址劫持的工作原理揭开黑客的面纱IP地址劫持是一种黑客攻击技术,它旨在篡改网络通信中的IP地址,从而将合法的网络流量重定向到攻击者控制的恶意服务器上。
通过这种方式,黑客可以窃取用户敏感信息、进行钓鱼欺诈、实施中间人攻击等恶意行为。
本文将揭开IP地址劫持的工作原理,以帮助读者了解其危害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一、IP地址的基本概念在介绍IP地址劫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IP地址的基本概念。
IP地址是互联网中用于标识设备的一组数字,它分为IPv4和IPv6两种格式。
IPv4地址由四个用点分隔的十进制数表示,例如192.168.0.1;而IPv6地址采用八组用冒号分隔的十六进制数表示,例如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每个设备在连接互联网时被分配一个唯一的IP地址,用于在网络中进行通信。
二、IP地址劫持的类型IP地址劫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BGP劫持和DNS劫持。
1. BGP劫持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互联网路由选择的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发送到目标地址。
黑客可以通过篡改BGP消息,使得网络流量从原本的路由路径被重定向到攻击者控制的服务器上。
这样一来,黑客就可以对流经该服务器的数据包进行监控或操控。
2. DNS劫持DNS(Domain Name System)是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系统,它在互联网通信中起到重要作用。
黑客可以通过DNS劫持技术,篡改DNS服务器的解析结果,将合法域名解析到恶意IP地址上。
这样一来,当用户访问一个合法的网站时,请求会被重定向到攻击者控制的服务器上,用户的敏感信息可能会被窃取或者遭受其他恶意操作。
三、IP地址劫持的工作原理IP地址劫持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侦听目标流量黑客首先会侦听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寻找目标合法IP地址。
这可以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嗅探或者攻击网络路由器来实现。
IP碎片攻击原理
常见IP碎片攻击详解本文简单介绍了IP分片原理,并结合Snort抓包结果详细分析常见IP碎片攻击的原理和特征,最后对阻止IP碎片攻击给出一些建议。
希望对加深理解IP协议和一些DoS攻击手段有所帮助。
1. 为什么存在IP碎片-=-=-=-=-=-=-=-=-=-=-=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
以太网的MTU是1500,你可以用netstat -i 命令查看这个值。
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而且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操作,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
我们假设要传输一个UDP数据包,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一般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数据的净荷(payload)部分预留是1500-20-8=1472字节。
如果数据部分大于1472字节,就会出现分片现象。
IP首部包含了分片和重组所需的信息:+-+-+-+-+-+-+-+-+-+-+-+-+-+-+-+-+-+-+-+-+-+-+-+-+-+-+-+-+-+-+-+-+| Identification |R|DF|MF| Fragment Offset|+-+-+-+-+-+-+-+-+-+-+-+-+-+-+-+-+-+-+-+-+-+-+-+-+-+-+-+-+-+-+-+-+|<-------------16-------------->|<--3-->|<---------13---------->|Identification:发送端发送的IP数据包标识字段都是一个唯一值,该值在分片时被复制到每个片中。
R:保留未用。
DF:Don…t Fragment,“不分片”位,如果将这一比特置1 ,IP层将不对数据报进行分片。
MF:More Fragment,“更多的片”,除了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个组成数据报的片都要把该比特置1。
fraggle攻击原理
fraggle攻击原理Fraggles攻击原理背景介绍•什么是Fraggles攻击?•Fraggle攻击为何具有资深创作者的关注?概述•Fraggle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手法,旨在消耗目标网络的带宽、资源和服务可用性。
•攻击者通过大量伪造的目标IP地址,向目标网络发送特制的UDP 数据包。
•这些数据包利用了IP协议中的一个特性,即IP头部信息可伪造,使得攻击流量无法追溯到源头。
•Fraggles攻击以快速、高强度的方式向目标网络发送UDP包,造成网络拥塞并可能导致网络服务中断。
攻击原理详解1.伪造IP地址–攻击者使用伪造的源IP地址来发送网络数据包,使得追溯攻击源变得困难。
–这些伪造的IP地址通常是被攻击目标网络内的合法IP地址,使得目标更难以区分攻击流量和合法流量。
–攻击者可以使用特殊工具或技术,如IP Spoofing,来实现IP地址伪造。
2.利用UDP协议–Fraggle攻击利用UDP协议进行攻击,主要原因是UDP协议的缺乏连接性和验证性。
–UDP没有建立连接的握手过程,也没有丢包重传机制,因此攻击者可快速发送大量的UDP数据包,提高攻击效果。
–此外,UDP协议也无法验证数据包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得攻击者可以更容易进行IP地址伪造。
3.攻击流程–攻击者首先扫描目标网络,获取合法的目标IP地址。
–攻击者使用伪造的IP地址,利用多个主机发送大量的UDP 数据包到目标网络。
–这些UDP数据包通常使用一些协议或服务的特定端口,如DNS、NTP、Chargen等,进一步增加攻击效果。
–攻击目标网络的服务器接收到这些UDP包后,会尝试回复伪造的源IP地址,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网络负载和资源消耗。
防御措施1.路由器配置–确保路由器配置正确,对传入网络流量进行筛选和限制。
–禁止传入的UDP数据包使用源IP地址与目标IP地址相同,以阻止IP地址伪造。
2.防火墙设置–配置防火墙规则,限制某些协议或端口的传入流量。
–配置反向路径过滤(Reverse Path Filtering)等,以减少IP地址伪造攻击的可能性。
arp攻击原理
arp攻击原理ARP攻击是一种利用ARP协议的安全漏洞来进行的网络攻击。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将IP地址解析成对应MAC地址的协议,它在局域网中常用来进行网络通信。
攻击者利用ARP攻击的原理是通过发送伪造的ARP响应包来欺骗目标主机,使其将发送到指定IP地址的数据包发送到攻击者所指定的MAC地址上。
这样,攻击者就能够截获目标主机的通信数据,甚至修改或插入自己的数据进去。
具体来说,ARP攻击一般分为以下步骤:1. 攻击者在局域网中监听目标主机的ARP请求。
ARP请求是主机在需要与另一台主机通信时发送的请求,用于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2. 攻击者接收到目标主机发送的ARP请求后,会伪造一个ARP响应包发送给目标主机。
这个ARP响应包中包含了伪造的MAC地址,将欺骗目标主机认为这个MAC地址是正确的。
3. 目标主机收到伪造的ARP响应包后,会将其存储在ARP缓存表中。
ARP缓存表是由主机维护的用于存储IP地址与对应MAC地址的映射关系的表。
4. 当目标主机想要发送数据包时,会查找ARP缓存表获取目标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由于攻击者伪造的ARP响应包中的MAC地址已经被存储在ARP缓存表中,目标主机会将数据包发送到攻击者的MAC地址上。
5. 攻击者收到目标主机发送的数据包后,可以进行各种操作,例如嗅探数据包内容、篡改数据包内容等。
值得注意的是,ARP攻击主要针对局域网内的通信,因为ARP协议只在局域网中起作用。
此外,为了防止ARP攻击,可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例如使用静态ARP表、使用ARP防火墙等。
常见的攻击方式详解
常见的攻击方式详解DOS/DDOS攻击Dos攻击是拒绝服务攻击,是指故意攻击网络协议的缺陷或者直接通过野蛮的手段残忍地手段耗尽被攻击对象的资源,目的就是让目标计算机或者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或者资源访问,使目标计算机停止甚至崩溃。
这并不包括入侵目标计算机服务器或目标计算机。
DDos是分布式拒绝服务,借助客户机/服务器技术,将多个计算机联合在一起来攻击目标计算机,从而成倍的提高拒绝服务的攻击威力。
死亡之Ping概念死亡之Ping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方法是由攻击者故意发送大于65535个字节的IP数据包给对方,发送的IP数据包由于受链路层的MTU控制,所以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分片,但是在重组报文的总长度会超过65535个字节,这时就会出现服务器不能正常运行或者崩溃情况。
基本原理攻击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ICMP报文(ICMP报文是和IP数据包封装在一起的,ICMP 报头占8个字节【类型、代码、检验和、标识符、序列号】,ip报文头占20字节),发送ICMP echo request 报文的命令是ping,由于ip数据包最大长度是65535字节。
而ICMP报头位于数据包之后,并与IP数据包封装在一起,因此ICMP数据包最大尺寸不超过65515字节,可以向主机发送回送请求,这样在最后分段中,改变其正确的偏移量和段长度组合,使系统在接受到全部的分段并重组的报文时总长度超过65535字节,这时主句就会出现内存分配错误而导致TCP/IP堆栈崩溃,导致死机。
Teardrop攻击攻击者A向受害者B发送一些分片的IP报文,并且故意将13位偏移量设置为错误值,致使B在重组这些IP分片报文的时候,会使B系统发生崩溃。
1. 获取被攻击主机的IP地址或者主机号2. 发送自己封装的IP报文。
3. 设置偏移量和检验和。
SYN flood攻击概念SYN flood是利用TCP缺陷,发送大量的伪造的TCP连接请求,致使被攻击的主机瘫痪。
frag flood 攻击原理
frag flood 攻击原理
frag flood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它利用IP分片的特性来消
耗目标主机的资源。
IP分片是将大于MTU(最大传输单元)的IP数
据包分割成更小的片段进行传输的过程。
frag flood攻击利用了这
一特性,向目标主机发送大量的IP分片,使其不断重组和处理这些
分片,从而耗尽其资源。
攻击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欺骗重组,攻击者发送大量伪造的IP分片给目标主机,这
些分片可能会包含虚假的偏移量、长度等信息,导致目标主机在重
组分片时花费大量资源。
2. 资源耗尽,由于目标主机需要不断地处理和重组大量的IP
分片,因此会消耗大量的CPU和内存资源,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瘫痪。
3. 拒绝服务,frag flood攻击的最终目的是使目标主机无法
正常对外提供服务,因为其资源被耗尽,无法响应合法用户的请求。
防范frag flood攻击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防火墙过滤IP分片、限制IP分片的数量、及时更新系统和网络设备的补丁以修复相关漏洞、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等。
总的来说,frag flood攻击利用了IP分片的特性来造成目标主机资源耗尽,是一种常见的拒绝服务(DoS)攻击手段。
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加强对此类攻击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论网络IP的网络安全漏洞和补丁管理
论网络IP的网络安全漏洞和补丁管理网络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网络IP的安全漏洞和补丁管理也成为了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网络IP的安全漏洞和补丁管理展开论述,介绍其背景、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背景网络IP(Internet Protocol)作为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协议,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传输和数据交换。
然而,由于网络IP的特性,使得其存在着一些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对网络和数据造成威胁。
二、网络IP的安全漏洞1. IP地址伪造: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IP地址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进行网络攻击、非法入侵等活动。
2. IP地址欺骗:攻击者可以通过冒充合法的IP地址,欺骗网络中的其他设备,获取其敏感信息或控制权。
3. IP碎片攻击:攻击者可以通过发送大量的IP碎片报文,使目标主机的网络性能下降甚至瘫痪。
4. IP地址映射问题:在网络中,IP地址映射是将内部IP地址与外部IP地址进行转换,攻击者可以通过篡改映射关系,导致网络安全问题。
5. IP源路由(IP Source Routing):攻击者可以通过源路由选项,指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从而绕过网络安全设备的监测和过滤,实施攻击行为。
三、网络IP的补丁管理为了修复网络IP的安全漏洞,我们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补丁管理。
补丁管理可以理解为对网络IP漏洞和问题的修复和更新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漏洞扫描和漏洞管理:通过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对网络中的主机和设备进行扫描,识别出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管理。
2. 补丁发布和升级:网络设备和操作系统提供商会根据发现的漏洞,及时发布相应的补丁程序。
网络管理员需要及时下载并应用这些补丁程序,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3. 安全策略和访问控制:通过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安全策略和访问控制机制,限制网络中的非法访问和攻击行为,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4. 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报警网络IP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安全威胁。
14种攻击方法简述
14种攻击方法简述1.Synflood: 该攻击以多个随机的源主机地址向目的主机发送SYN包,而在收到目的主机的SYN ACK后并不回应,这样,目的主机就为这些源主机建立了大量的连接队列,而且由于没有收到ACK一直维护着这些队列,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而不能向正常请求提供服务。
2.Smurf:该攻击向一个子网的广播地址发一个带有特定请求(如ICMP回应请求)的包,并且将源地址伪装成想要攻击的主机地址。
子网上所有主机都回应广播包请求而向被攻击主机发包,使该主机受到攻击。
nd-based:攻击者将一个包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设置为目标主机的地址,然后将该包通过IP欺骗的方式发送给被攻击主机,这种包可以造成被攻击主机因试图与自己建立连接而陷入死循环,从而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系统性能。
4.Ping of Death:根据TCP/IP的规范,一个包的长度最大为65536字节。
尽管一个包的长度不能超过65536字节,但是一个包分成的多个片段的叠加却能做到。
当一个主机收到了长度大于65536字节的包时,就是受到了Ping of Death 攻击,该攻击会造成主机的宕机。
5.Teardrop:IP数据包在网络传递时,数据包可以分成更小的片段。
攻击者可以通过发送两段(或者更多)数据包来实现TearDrop攻击。
第一个包的偏移量为0,长度为N,第二个包的偏移量小于N。
为了合并这些数据段,TCP/IP堆栈会分配超乎寻常的巨大资源,从而造成系统资源的缺乏甚至机器的重新启动。
6.PingSweep:使用ICMP Echo轮询多个主机。
7.Pingflood: 该攻击在短时间内向目的主机发送大量ping包,造成网络堵塞或主机资源耗尽。
8.UDP Flood:短时间内模拟随机的源端口地址向特定的目的端口发送大量的UDP包。
9.UDP Scan:在短时间内以固定端口向一定范围内的随机端口发送大量UDP包。
10.TCP Scan分几种:SYN Scan在短时间内以固定端口向一定范围内的随机端口发送大量带有Syn标志的TCP包。
ip分片攻击原理
ip分片攻击原理IP分片攻击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它利用了IP协议中的分片机制漏洞,通过发送特定构造的数据包,使目标主机在重新组装分片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网络服务不可用或服务质量下降。
本文将深入探讨IP分片攻击的原理和相关防护措施。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IP分片的基本原理。
当IP数据包的大小超出网络传输的最大限制时,发送端会将原始数据包分割成多个较小的分片进行传输。
每个分片都包含了IP头部信息和原始数据的一部分。
在目标主机接收到这些分片后,它会根据IP头部中的标识字段进行重组,最终还原出完整的数据包。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分片和重组的机制,给了攻击者可乘之机。
攻击者可以发送一些具有特定特征的IP分片,以触发目标主机在重组分片时出现问题。
常见的攻击手法包括分片重叠、分片偏移字段错误、分片长度不一致等。
我们来看一下分片重叠攻击。
攻击者可以发送一些重叠的分片,使得目标主机在重组时无法正确还原数据包。
例如,攻击者发送两个分片,分片A的偏移字段为0,长度为100,分片B的偏移字段为50,长度为100。
在重组时,目标主机无法判断分片A和分片B的正确顺序,从而导致还原的数据包出错。
分片偏移字段错误也是一种常见的攻击方式。
攻击者可以通过修改分片的偏移字段,使得目标主机在重组分片时无法正确还原数据包。
例如,攻击者发送两个分片,分片A的偏移字段为0,长度为100,分片B的偏移字段为200,长度为100。
在重组时,目标主机会将分片B错误地放置在分片A之前,从而导致数据包还原错误。
攻击者还可以发送一些长度不一致的分片,以引发目标主机的重组错误。
例如,攻击者发送两个分片,分片A的长度为100,分片B 的长度为200。
在重组时,目标主机可能会将分片B的一部分数据错误地放置在分片A之后,从而导致还原的数据包不完整或出错。
为了防止IP分片攻击,网络管理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配置网络设备,限制网络中的IP分片数量和大小,避免攻击者有机可乘。
IP地址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类型
IP地址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类型在当今数字化社会中,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日益猖獗。
作为网络连接的基础要素之一,IP地址不仅承载着数据传输的功能,同时也成为了网络攻击的目标。
本文将从IP地址的角度,介绍网络安全威胁以及一些常见的攻击类型,并探讨如何保护IP地址以及网络的安全。
一、网络安全威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威胁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
而IP 地址作为网络通信的标识,也成为了网络威胁的关键对象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1. IP地址欺骗攻击:IP地址欺骗是指攻击者通过伪造或冒充合法的IP地址进入目标网络,从而绕过访问控制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操作。
攻击者可以利用此漏洞实施拒绝服务攻击、窃取敏感信息等。
2. IP劫持:IP劫持是指攻击者通过篡改路由表、DNS服务器或者劫持互联网路由协议来控制目标IP地址的流量。
这种攻击方式可能导致用户的访问被重定向到恶意网站,从而遭受身份盗窃、钓鱼等恶意行为。
3. IP屏蔽:IP屏蔽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暴力破解、DoS攻击等手段将合法用户的IP地址屏蔽在网络之外,使其无法正常访问网络资源或服务。
这种方式可能导致用户被排除在网络之外,无法正常工作或访问所需资源。
二、攻击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网络安全威胁,IP地址还面临着其他多样化的攻击类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IP地址攻击类型:1. IP地址扫描:攻击者使用特定的工具扫描网络中的IP地址,探测主机和网络设备的开放端口及其可用性。
扫描结果可以被用于后续的攻击,如漏洞利用、拒绝服务攻击等。
2. IP欺骗和伪装:攻击者通过欺骗和伪装的手段来隐藏自己的真实IP地址,从而逃避追踪和检测。
这种攻击方式常用于实施恶意软件传播、网络钓鱼等活动。
3. IP碎片攻击: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的IP碎片数据包来淹没目标主机的网络资源。
该攻击会导致目标主机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系统崩溃。
三、保护IP地址和网络安全的措施针对IP地址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类型,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保护:1. 安全策略的制定: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防火墙配置、数据加密等措施,对网络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ip攻击原理
ip攻击原理
IP攻击原理是指利用网络协议中的漏洞或弱点,对目标IP地址进行攻击的技术手段。
攻击者通过一系列操作,使得目标IP地址无法正常工作或造成网络服务中断。
IP攻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IP欺骗攻击:攻击者通过伪造源IP地址,将攻击数据包发送给目标IP地址,使其误导目标服务器或路由器,导致流量过载或服务中断。
2. IP分片攻击:攻击者发送大量的IP分片,使目标服务器在重新组装这些分片时消耗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导致服务性能下降或崩溃。
3. IP碎片攻击:攻击者发送大量具有相同IP地址和不同端口号的碎片数据包,使目标服务器在重新组装这些碎片时耗费更多的资源,从而导致服务失效。
4. IP欺诈攻击:攻击者通过发送伪造的ARP响应或ICMP重定向消息,将目标主机的网关地址修改为攻击者控制的恶意IP地址,从而截取目标主机的网络流量或进行中间人攻击。
5. IP源路由攻击:攻击者通过发送伪造的IP数据包,将源IP 地址设置为目标IP地址的合法下一跳路由器,使目标服务器将响应数据发送到攻击者控制的路由器上,实现数据篡改或劫持攻击。
为了防范IP攻击,网络安全专家通常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包括入侵检测系统(IDS)、防火墙、流量过滤器等技术手段,以及加强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更新及修补系统漏洞等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
frag flood 攻击原理
frag flood 攻击原理Frag Flood 攻击原理解析标题:网络攻击的可怕威力——Frag Flood 攻击原理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攻击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其中一种恶意攻击方式被称为Frag Flood攻击,它通过利用网络中的漏洞和弱点,对目标系统进行高强度的攻击。
本文将对Frag Flood 攻击的原理进行详细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可怕的攻击方式。
一、Frag Flood攻击的概述Frag Flood攻击又称为分片洪水攻击,是一种通过发送大量伪造的IP分片数据包来淹没目标系统的攻击方式。
该攻击利用了目标系统对IP分片的处理机制,通过发送大量的分片数据包,使得目标系统的网络资源被耗尽,导致系统的服务无法正常运行。
二、Frag Flood攻击的原理1. 分片数据包的构造攻击者通过构造特殊的分片数据包,将有效载荷分散在多个IP分片中。
这些分片数据包被发送到目标系统,并在目标系统的网络协议栈中进行重组。
由于攻击者构造的分片数据包是恶意的,目标系统在重组这些数据包时会遇到问题,导致系统资源被耗尽。
2. 目标系统的处理机制目标系统在接收到分片数据包后,会将这些分片数据包进行重组,以还原原始的数据包。
然而,由于攻击者构造的分片数据包存在漏洞,目标系统在进行重组时会出现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包括分片重叠、分片长度异常等,导致目标系统的处理机制陷入混乱。
3. 资源耗尽与服务瘫痪当分片数据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目标系统的网络资源开始被耗尽。
由于目标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来处理这些分片数据包,系统性能急剧下降,最终导致系统服务无法正常提供。
这使得用户无法正常访问目标系统,造成重大的业务影响。
三、Frag Flood攻击的危害1. 系统服务瘫痪Frag Flood攻击会导致目标系统的服务无法正常提供,使得正常用户无法访问系统,造成严重的业务中断和损失。
2. 信息泄露风险在Frag Flood攻击过程中,攻击者可能利用系统资源耗尽的漏洞,进一步发起其他攻击,如信息窃取、密码破解等,给目标系统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
smurf攻击原理
smurf攻击原理
smurf 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方式,它是一种利用IP协议weffragment的漏洞而
发展起来的攻击手段,它可以大量的进行流量伪造,这种攻击可以消耗网络的资源,产生的大量假数据流而让网络阻塞,从而造成网络运行性能下降,极大程度地影响到网站正常访问,甚至可能让网站完全无法使用,给网站带来极大的损失。
Smurf 攻击是一种通过修改源地址,使大量假ICMP Ping 响应报文发送给攻击目标的一
种攻击方式。
Ping 命令以攻击机器为源IP,以被攻击机器为目的IP,广播响应,
而且有大量 Ping 响应报文发出,当 icmp 包到达目标机器,其会依次将 Ping 响应
报文发回给攻击源,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制造大量伪造的假数据破坏正常数据流,从而影响网络的正常工作,可以造成网络崩溃、服务拥塞,甚至导致网络瘫痪。
对于攻击者,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源IP、目标IP和之间的数据包报文的发送数量来
达到规避探测的目的。
从而实现网络攻击的隐蔽性。
通过smurf攻击,攻击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来实现攻击。
针对smurf攻击,
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网络管理强化控制,加强对入侵行为识别及早期报警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思维,及时安装应用软件的最新版本,用户信息防篡改,安全过滤入口等都可以有效的防止smurf攻击。
总之,smurf攻击既需要准确识别攻击源,又要进行有效的防御,合理制定安
全防护措施,限制攻击范围,保障网络安全,减少恶意攻击手段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DoS攻击和SPI-firewall
DoS攻击和SPI firewall一.Dos攻击介绍及SPI firewall的需求:所谓DoS,就是Denial of Service,造成DoS的攻击行为被称为DoS攻击,其目的是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使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
典型的拒绝服务攻击DoS有两种形式:资源耗尽和资源过载。
最基本的DoS攻击就是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来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致使服务超载,无法响应其他主机的正常请求。
当一个对资源的合理请求大大超过资源的支付能力时就会造成拒绝服务攻击(例如,对已经满载的Web服务器进行过多的请求)。
传统的防火墙由于只能针对网络服务进行简单的防护处理,通过在网络间相互连接的设备上加载允许、禁止来自某些特定的源地址(段)、目的地址(段)、TCP端口号(范围)等规则,对通过设备的数据包进行检查,限制数据包进出内部网络。
这样虽然对用户透明,传输性能高,但对于恶意的拥塞攻击、内存覆盖攻击或病毒等高层次的DoS攻击手段,则无能为力。
SPI状态防火墙则可以提供更为有效的安全控制方法,它可以根据系统连接的各种状态及流量等特征,对进出系统的数据包进行相应处理,达到保护的目的。
对新建的应用连接,状态防火墙检查预先设置的安全规则,允许符合规则的连接通过,并记录下该连接的相关信息,生成状态表。
对该连接的后续数据包,只要符合状态表,就可以通过。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由于不需要对每个数据包进行规则检查,而是一个连接的后续数据包(通常是大量的数据包)通过散列算法,直接进行状态检查,从而使得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常见的几种攻击方式及SPI firewall处理方法:1.Land AttackLand 攻击是一种老式的拒绝服务攻击(DoS)。
它利用TCP连接漏洞,攻击者不断地向被攻击的计算机发送具有IP 源地址和IP目的地址完全一样,TCP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也完全一样的的伪造TCP SYN 包,导致该计算机系统一直向自己发送SYN-ACK响应信息,结果这个地址又发回ACK消息并创建一个空连接,最后被攻击的计算机系统将会无法承受过多的流量而瘫痪或重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IP碎片攻击详解文简单介绍了IP分片原理,并结合Snort抓包结果详细分析常见IP碎片攻击的原理和特征,最后对阻止IP碎片攻击给出一些建议。
希望对加深理解IP协议和一些DoS攻击手段有所帮助。
1. 为什么存在IP碎片-=-=-=-=-=-=-=-=-=-=-=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这个特性,它限制了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不同的网络类型都有一个上限值。
以太网的MTU是1500,你可以用netstat -i 命令查看这个值。
如果IP层有数据包要传,而且数据包的长度超过了MTU,那么IP层就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作,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
我们假设要传输一个UDP数据包,以太网的MTU为150 0字节,一般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数据的净荷(payload)部分预留是1500-20-8=1472字节。
如果数据部分大于1472字节,就会出现分片现象。
IP首部包含了分片和重组所需的信息:+-+-+-+-+-+-+-+-+-+-+-+-+-+-+-+-+-+-+-+-+-+-+-+-+-+-+-+-+-+-+-+-+| Identification |R|DF|MF| Fragment Offset |+-+-+-+-+-+-+-+-+-+-+-+-+-+-+-+-+-+-+-+-+-+-+-+-+-+-+-+-+-+-+-+-+|<-------------16-------------->|<--3-->|<---------13---------->|Identification:发送端发送的IP数据包标识字段都是一个唯一值,该值在分片时被复制到每个片中。
R:保留未用。
DF:Don't Fragment,“不分片”位,如果将这一比特置1 ,IP层将不对数据报进行分片。
MF:More Fragment,“更多的片”,除了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个组成数据报的片都要把比特置1。
Fragment Offset:该片偏移原始数据包开始处的位置。
偏移的字节数是该值乘以8。
另外,当数据报被分片后,每个片的总长度值要改为该片的长度值。
每一IP分片都各自路由,到达目的主机后在IP层重组,请放心,首部中的数据能够正确完成分片的重组。
你不禁要问,既然分片可以被重组,那么所谓的碎片攻击是如何产生的呢?2. IP碎片攻击-=-=-=-=-=-=-=-=-=-=-=IP首部有两个字节表示整个IP数据包的长度,所以IP数据包最长只能为0xFFFF,就是65535字节。
如果有意发送总长度超过65535的IP碎片,一些老的系统内核在处理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崩溃或者拒绝服务。
另外,如果分片之间偏移量经过精心构造,一些系统就无法处理,导致死机。
所以说,漏洞的起因是出在重组算法上。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一些著名的碎片攻击程序,来了解如何人为制造IP碎片来攻击系统。
3. ping o' death-=-=-=-=-=-=-=-=-=-=-=ping o' death是利用ICMP协议的一种碎片攻击。
攻击者发送一个长度超过65535的Echo Req uest数据包,目标主机在重组分片的时候会造成事先分配的65535字节缓冲区溢出,系统通常会崩溃或挂起。
ping不就是发送ICMP Echo Request数据包的吗?让我们尝试攻击一下吧!不管IP和ICMP首部长度了,数据长度反正是多多益善,就65535吧,发送一个包:# ping -c 1 -s 65535 192.168.0.1Error: packet size 65535 is too large. Maximum is 65507不走运,看来Linux自带的ping不允许我们做坏事。
65507是它计算好的:65535-20-8=65507。
Win2K下的ping更抠门,数据只允许65500大小。
所以你必须找另外的程序来发包,但是目前新版本的*作系统已经搞定这个缺陷了,所以你还是继续往下阅读本文吧。
顺便提一下,记得99年有“爱国主义黑客”(“红客”的前辈)发动全国网民在某一时刻开始ping某美国站点,试图ping死远程服务器。
这其实是一种ping flood攻击,用大量的Echo Request包减慢主机的响应速度和阻塞目标网络,原理和ping o' death是不一样的,这点要分清楚。
4. jolt2-=-=-=-=-=-=-=-=-=-=-=jolt2.c是在一个死循环中不停的发送一个ICMP/UDP的IP碎片,可以使Windows系统的机器死锁。
我测试了没打SP的Windows 2000,CPU利用率会立即上升到100%,鼠标无法移动。
我们用Snort分别抓取采用ICMP和UDP协议发送的数据包。
发送的ICMP包:01/07-15:33:26.974096 192.168.0.9 -> 192.168.0.1ICMP TTL:255 TOS:0x0 ID:1109 IpLen:20 DgmLen:29Frag Offset: 0x1FFE Frag Size: 0x908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发送的UDP包:01/10-14:21:00.298282 192.168.0.9 -> 192.168.0.1UDP TTL:255 TOS:0x0 ID:1109 IpLen:20 DgmLen:29Frag Offset: 0x1FFE Frag Size: 0x904 D3 04 D2 00 09 00 00 61 ........a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 分片标志位MF=0,说明是最后一个分片。
* 偏移量为0x1FFE,计算重组后的长度为(0x1FFE * 8) + 29 = 65549 > 65535,溢出。
* IP包的ID为1109,可以作为IDS检测的一个特征。
* ICMP包:类型为8、代码为0,是Echo Request;校验和为0x0000,程序没有计算校验,所以确切的说这个ICMP包是非法的。
* UDP包:目的端口由用户在命令参数中指定;源端口是目的端口和1235进行OR的结果;校验和为0x0000,和ICMP的一样,没有计算,非法的UDP。
净荷部分只有一个字符'a'。
jolt2.c应该可以伪造源IP地址,但是源程序中并没有把用户试图伪装的IP地址赋值给src_a ddr,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故意的。
jolt2的影响相当大,通过不停的发送这个偏移量很大的数据包,不仅死锁未打补丁的Windo ws系统,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网络流量。
曾经有人利用jolt2模拟网络流量,测试IDS在高负载流量下的攻击检测效率,就是利用这个特性。
5. teardrop-=-=-=-=-=-=-=-=-=-=-=teardrop也比较简单,默认发送两个UDP数据包,就能使某些Linux内核崩溃。
Snort抓取的结果如下:第一个:01/08-11:42:21.985853 192.168.0.9 -> 192.168.0.1UDP TTL:64 TOS:0x0 ID:242 IpLen:20 DgmLen:56 MFFrag Offset: 0x0 Frag Size: 0x24A0 A8 86 C7 00 24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MF=1,偏移量=0,分片IP包的第一个。
* 结构图:|<-------20-------->|<------8------>|<---------------28---------------->|+-+-+-+-+-+-+-+-+-+-+-+-+-+-+-+-+-+-+-+-+-+-+-+-+-+-+-+-+-+-+-+-+-+-+-+-+| IP | UDP | Data |+-+-+-+-+-+-+-+-+-+-+-+-+-+-+-+-+-+-+-+-+-+-+-+-+-+-+-+-+-+-+-+-+-+-+-+-+第二个:01/08-11:42:21.985853 192.168.0.9 -> 192.168.0.1UDP TTL:64 TOS:0x0 ID:242 IpLen:20 DgmLen:24Frag Offset: 0x3 Frag Size: 0x4A0 A8 86 C7 ....* MF=0,偏移量=0x3,偏移字节数为0x3 * 8 = 24,最后一个分片。
* 结构图:|<-------20-------->|<--4-->|+-+-+-+-+-+-+-+-+-+-+-+-+-+-+| IP | Data |+-+-+-+-+-+-+-+-+-+-+-+-+-+-+如果修改源代码,第二片IP包的偏移量也可以为0x4,偏移字节数就是0x4 * 8 = 32。
下面的结构图表示了接收端重组分片的过程,分别对应于偏移字节数为24和32两种情况:|<-------20-------->|<------8------>|<---------------28---------------->|+-+-+-+-+-+-+-+-+-+-+-+-+-+-+-+-+-+-+-+-+-+-+-+-+-+-+-+-+-+-+-+-+-+-+-+-+| IP | UDP | Data |+-+-+-+-+-+-+-+-+-+-+-+-+-+-+-+-+-+-+-+-+-+-+-+-+-+-+-+-+-+-+-+-+-+-+-+-+|| +-+-+-+-+|<------------- 24 ------------->| Data || +-+-+-+-+|<--4-->||| +-+-+-+-+|<------------------- 32 ------------------>| Data || +-+-+-+-+|<--4-->|可以看出,第二片IP包的偏移量小于第一片结束的位移,而且算上第二片IP包的Data,也未超过第一片的尾部,这就是重叠现象(overlap)。
老的Linux内核(1.x - 2.0.x)在处理这种重叠分片的时候存在问题,WinNT/95在接收到10至50个teardrop分片时也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