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4、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情怀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情怀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科学性的思想理论体系,它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激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影响了世界,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将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带您重新审视这一经典学说。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和矛盾规律的普遍性,主张从事物的各个侧面和相互关系中去理解事物。
通过科学实践和理论的反复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的发展视为一种必然性,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所共同决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
其中包括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致性规律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这些规律为指导,对社会历史的演进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四、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各种矛盾和斗争推动前进的。
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篇)
柏拉图的“理念论”
在具体存在之外,还 有一种一般存在 这种一般存在是绝对 的、不变的、永恒的
具体存在(事物)只 是一般存在的“摹本” 一般存在即“理念”
高楼是怎样建造起来的?
理高 念楼 建是 造根 的据 高 楼 的
后先 才有 有高 高楼 楼的 理 念
哲学家叔本华批评说:
柏拉图理念论所犯的最可笑错误是, 他声称所有理念是一次制造出来的, 那么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如何解决呢? 宇宙间必然同时存在他们的理念原 型,这样父亲和儿子就难以分清先 后了,儿子甚至可能比父亲存在的 时间更久远。
人 只 能 知 道 自 己 的 感 觉
休谟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物质的哲学学说
关于世界的本原 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
直 观 性
猜 测 性
非 科 学 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唯物论和辩 证法有机结合起来,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把辩证唯物主 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 会发展,创立了历史 唯物主义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进行理论探讨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
猿脑
人脑
从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 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
(3)“大众文化”的标准化趋向 ) 大众文化” “标准化”是指“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所有产品表现 为均一化、模式化、齐一化。文化产品的“标准化” 导致人的异化。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使人也 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调乏味的文化使人也变得单 调乏味。单调乏味的人倍感孤独和绝望。 (4)“大众文化”的强迫化趋向 ) 大众文化” 由于“大众文化”的典型做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 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的东 西”,严重限制了人的思想和想象力,于是就有了强 迫性,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
(4)存在意义说——语言转向的 ——语言转向的 另一种思潮(欧陆人文哲学), ),强 另一种思潮(欧陆人文哲学),强 调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 的逻辑 分析,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 分析,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 ——当代中国哲 (5)精神境界说——当代中国哲 ) 学家、特别是新儒家的见解, 学家、特别是新儒家的见解,认 为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提升人 生境界。 生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 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最终 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 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哲学的任务是 要揭示知识的本质, 要揭示知识的本质,也就是要揭示逻辑和 语言的本质。通过对哲学命题的逻辑分析 语言的本质。 重新建立对哲学和世界的认识。 重新建立对哲学和世界的认识。哲学的 语言的转向” “语言的转向”,使哲学研究从认识的内 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 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了 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的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
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是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是思维与存在之间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一)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最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具体科学:1.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定于特定的领域。
2.理论性,但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
3.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
哲学:1.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
.以人与世界为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总体性把握。
3.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哲学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含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
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人本身和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1.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1.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2.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线的矛盾。
人生观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
具体表现为对生与死、福与祸、荣与辱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揭示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另一重要原理,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丰富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们正确认
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诡辩家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长时间仍不归还,邻人只好前去讨账。
欧布里德洋洋自得地说:“不错,我是向您借过钱。
不过,您应知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凭什么叫现在的我替过去的我还账呢”?邻人一听,火冒三丈,操起棍子把他狠狠打了一顿。
欧布里德恼羞成怒,要告官。
邻人笑道:“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不是此时的我,因此我并没有打你呀。
”
试用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予以分析。
2.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
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
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
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
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于一体的思想体系,而其中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基础。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社会变革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它强调对矛盾的分析和处理,并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着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剖析阶级斗争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路径和方式。
阶级斗争学说为我们认清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指引我们推动社会进步。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原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制度的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技术和劳动力的总和。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情况下,社会才能稳定和发展。
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标。
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工人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共产主义则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2)、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观中的贯彻
•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 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文献参阅
• 1.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2期 。 • 2.邓晓芒: 重审哲学基本问题, 《开放时代》2002年第 2期。 • 3.李文阁:我们还可以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二)、 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
点评:世界观能影响人生
• • • • • • • • 人对世界外物有不同的感悟, 会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结论: 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统一。
(1)哲学基本问题的 含义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不 同派别: • 第一问题划分了: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二问题划分了: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 一以贯之谓之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1920 年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背景知识】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
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1843 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
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链接】1.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
2.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链接】《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观念中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是驱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起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达到事物的新质变。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分为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论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主体地位。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实际的斗争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利益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为四部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核心。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轴心,把握以实践为本质特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实践的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基本性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这首先是由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 义哲学源于实践,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 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与实际紧密结合。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我们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必然是要将它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结合起来,用 它指导我们去观察、研究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是德国人,以他的名字命名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德国,带有德 国的民族性。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 来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一种世 界哲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 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 上升为系统理论,形成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 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以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便是方法论。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诞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和变化的整体。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因果联系的过程,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包括技术、劳动力等)的发展和进步,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与现存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5.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社会,人们按需分配资源,劳动不再受剥削,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6 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7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8 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
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10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旧唯物主义或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①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③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④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①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
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
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结构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
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
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
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世界性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外,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6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哲学基础。
①人的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其中哲学素养是基础,它更具备根本性和决定性。
②哲学素养为人们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哲学素养能使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哲学素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7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18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